浅析《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结构和语言艺术特色赏析
《茶馆》结构和语言艺术特色赏析摘要: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曾代表中国的话剧艺术到国外演出.为不同人种、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的观众所赞赏,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茶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茶馆语言结构《茶馆》是老舍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它的发表是在1957年“左”的文学思潮盛行之时。
在时代给予的逼仄的创作空间里,老舍一方面必须要遵从“文艺为政治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另一方面仍努力坚持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特长,在政治功利性与文学审美独立性之间的内在矛盾中较好地把握了话剧创作艺术的平衡。
一、《茶馆》的结构特色1.地点高度集中而时间高度分散。
《茶馆》的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地点,但时间却跨越了半个世纪。
可以说,《茶馆》在场景的设置上是严格遵守戏剧理论的,但在时间安排上则打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颇有现代派的特点。
在《茶馆》中,幕与幕之间相互独立存在,上一幕对下一幕只有淡淡的影响。
上一幕发生的尚未解决的矛盾冲突在下一幕或者不再出现,或者作为剧中人物往事的回忆而被提及。
下一幕发生的矛盾冲突,也往往在上一幕未作任何交待或暗示。
然而我们阅读或者观看《茶馆》时并没有松散的感觉,是什么东西使《茶馆》的三幕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具有完整的连贯性?除了别的因素外,地点的高度集中无疑是个重要的因素。
三幕戏发生在同一地点,抵消了时间的分散所引起的种种不利效果,从而为剧本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全剧矛盾冲突高潮迭起但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
没有集中的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又是一条人们公认的戏剧创作的规律。
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劳逊为戏剧作了如下定义:“戏剧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冲突一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自觉意志被运用来实现某些特定的、可以理解的目标,它所具有的强度应足以使冲突到达危机的顶点。
《茶馆》戏剧语言
《茶馆》戏剧语言
《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其戏剧语言的表现方式非常独特,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茶馆》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其中融入了
大量的山西话和北京话,使得观众在欣赏时可以感受到浓郁的北方文化气息。
其次,剧中的语言多采用了朴实而又精练的表达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
此外,《茶馆》的语言还运用了大量的旁白和抒情诗歌,使得整
个剧情更加丰富和深刻,让观众在欣赏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总之,《茶馆》的戏剧语言精妙绝伦,让观众在欣赏时不仅可以
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
- 1 -。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
茶馆语言特色、写作风格。
1.节律感强、地道京味儿:句子短小精悍,每句话的音节组合字数较少,因此作品的语言具有较强的节律性,加之声调与语调的变化,使得人物的话语变得朗朗上口,更增添了作品语言的节律性。
例如,作品的第一幕所描写的内容发生在清朝末年,在第一幕的开头,作者就安排设计了常四爷(八旗子弟)与二德子(小小恶霸)的口角争端,如下:马五爷:有啥事好好说,别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去后头坐着去。
李三,今儿的茶钱我候啦!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马五爷:(挡话)我还有事,再见!常四爷:(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这段话具有节奏感鲜明的音节特点,话语上抑扬顿挫,向读者展示出具有独特京味儿的语言美感,增加了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程度。
2.人物语言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比如王利发是《茶馆》的灵魂人物,他的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处事的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
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
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话。
“秦仲义: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王利发: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3.幽默寓庄于谐:幽默是本剧语言的一大特色,《茶馆》在艺术风格上,把悲剧和喜剧有机地揉合融会起来,以喜剧的形式表现了最为悲切的内容,形成了悲喜结合的特色。
《茶馆》第一幕语言特点
《茶馆》第一幕语言特点
《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作品的杰出代表之一,其语言风格独具特色。
在第一幕中,语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家常化的话语
《茶馆》以一个平凡的茶馆为背景,展现了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因此,剧中人物的语言表达也更接近生活中的家常化话语,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
2.地方特色的方言
茶馆是地方性的场所,因此剧中有大量的方言和本地特色用语,表现出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也增加了剧中人物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
3.对比鲜明的语言对话
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非常有对比度,有时是农民与官僚之间的对话,有时是老板与工人之间的对话,有时是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之间的对话。
这种对话表现出社会阶层、文化和人际关系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增加了戏剧的张力和深度。
4.诗意化的语言表达
虽然剧中的语言表达基本上是生活化的,但也有一些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如诗词、比喻和暗示等。
这些表达方式使得剧中情感更加深刻,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总的来说,茶馆第一幕的语言特点是真实、生活化,同时兼具地方特色和诗意化,让观众更好地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命运和情感。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摘要】老舍的《茶馆》通过描绘北京胡同里的茶馆,展现了当时社会风貌。
作品中对北京话的批判体现了语言之恨,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矛盾和变迁。
封建礼教下的人生困境也是作品的重要主题,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个体生活的束缚和困扰。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剖析,不仅引发对传统与现代的对比思考,也使读者对人性、文化的内在冲突和挣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茶馆》语言之恨悲哀,传统之殇折射出悲苦的人情,挑战读者思考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并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追求提出了深刻思考。
【关键词】老舍、《茶馆》、语言之恨、传统之殇、北京话、批判、封建礼教、人生困境、传统、现代、思考。
1. 引言1.1 老舍《茶馆》的背景介绍老舍的经典之作《茶馆》,是一部描写民国末期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话剧。
该剧首演于1957年,被誉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代表之一。
《茶馆》以一个老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的经营和周围来往的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老舍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为作品赋予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时代氛围。
通过茶馆这个微观的场景,老舍向人们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引发了观众对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茶馆》不仅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国际上广受好评,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珍宝之一。
老舍通过《茶馆》这部作品,将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注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一个丰富而辽阔的社会画卷。
2. 正文2.1 语言之恨:对北京话的批判老舍《茶馆》通过对北京话的批判,揭露了在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语言之恨。
在剧中,北京话被视为低俗粗鄙的方言,被认为是不文明的代表。
茶馆老板王利发经常责备顾客们说话不像个样子,让他感觉没尊严。
这种对北京话的歧视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对本地方言的歧视和排斥态度。
这种歧视不仅表现在言语交流上,也体现在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认同中。
只有说着标准普通话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社会地位和尊重,而说着方言的人则被认为是庸俗和低贱的。
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
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茶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场所,也是社交交流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平台。
茶馆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是茶馆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特定的语言风格展示出茶馆的独特氛围和传统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茶馆语言特色及风格,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茶馆的语言特色1. 国粹般的古文化影响茶馆作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茶馆内,人们常常使用典故、成语等古文化元素交流,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这种特色使茶馆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场所,吸引着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
2. 鲜活的方言风味茶馆往往聚集着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他们使用各自地方的方言与此起彼伏的说话声中,浓郁地散发出地域文化的风味。
方言的使用使得茶馆成为了一种地域性特色的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不同地方的语言特色,增进了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3. 直接、坦诚的对话方式茶馆语言通常以直接、坦率为主,民以直言为荣。
茶馆里的人们常常会公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无论是对社会现象的批评还是对个人经历的抒发,都能在茶馆里直接畅所欲言。
这种对话方式强调真实性和直接性,使得茶馆成为具有强烈人文关怀的社交场所。
二、茶馆的语言风格1. 幽默诙谐茶馆语言风格通常注重幽默和诙谐,人们会通过讲笑话、相声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
茶馆的氛围非常活跃,人们在笑声中放松身心,享受社交的乐趣。
这种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不仅烘托了茶馆的氛围,也增添了人们的娱乐乐趣。
2. 争辩交锋茶馆是一个讨论时事和社会问题的场所,人们常常会通过争辩和辩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茶馆里的人们善于挑战和对抗,通过争辩交锋来共同探讨问题,并努力寻求真理。
这种语言风格表明了茶馆的民主氛围和人们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3. 古雅文化的熏陶茶馆的语言风格也充满了古雅的文化气息,茶客们喜欢引用典籍名言,谈论古代文化和历史事件。
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推崇,也为茶馆增添了一抹古朴、典雅的气息。
茶馆语言艺术浅析
《茶馆》的语言艺术特色浅析桑摘要:《茶馆》是老舍最优秀的戏剧创作,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茶馆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它语言方面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茶馆的语言艺术可以归纳以下几点:浓郁的地方色彩;极具个性化的语言;悲喜融合的幽默风格;善用人物语言展现命运和时代变化的特点.关键词:茶馆语言艺术个性化幽默正文: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正像曹禺先生所说,它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
茶馆就像是一枝傲霜的腊梅,历尽考验,越开越茂盛.《茶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它的语言特色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本文中来讨论以下对于《茶馆》语言艺术特色的看法.一、浓郁的地方特色提到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京味十足”随即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他是第一个用正宗的北京话进行创作的作家,这使得他作品中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异常浓烈。
他使用的语言活泼有趣,雅俗共赏.其所使用的语词、句式、语气以至说话的神态气韵,都渗透着北京文化。
《茶馆》中的人物语言都是纯正的北京口语,句子短、句法灵活而又生动传神,自然贴切地传递着北京的政治文化气息和北京市民的个性化特点。
如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的语言。
在清朝灭亡了十几年之后,李三还是不肯剪掉他的小辫子,他有自个儿的“说道儿”:“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几句话是纯粹的北京大白话,却把北京社会最底层一无文化、二无政治觉悟的小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同时也传递出世道比前清还糟糕政治气息。
再看第二幕中,常四爷与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在相隔十多年后在茶馆里又见面后的一段对话。
宋恩子、吴祥子:“有皇上的时候,我们给皇上效力,有袁大总统的时候,我们给袁大总统效力,现而今……”“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告诉你,常四爷,要我们效力的都仗着洋人撑腰!没有洋枪洋炮,怎能打起仗来呢?"这两个特务,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的语言艺术一、口语化表达,做到雅俗共赏在阅读老舍的文学作品时,读者不难发现,他的语言十分接地气,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亲切感,并且还包含着浓郁的“京味特色”,浓厚的北京色彩就是老舍创作的独特性之一。
在《茶馆》中,他提炼北京的方言,然后再利用群众的口语达到极佳的表达效果。
在文章中,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等,他都运用口语,这样能给人带来新鲜的感觉,从中体会到北京口语的特色。
二、语言丰富多彩,富含艺术气息《茶馆》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变化。
该作品是在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作者憎恨黑暗社会的不公,对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强烈渴望。
他以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为出发点,深刻地体会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态,然后利用幽默的语言,达到以笑转悲的效果。
“欢聚后更加凄凉”,通过以笑写悲更能将悲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表现出人们生活的无奈。
例如,在《茶馆》中,唐铁嘴的语言就颇具特点。
他是一个小市民,拥有一定的知识,利用自身的知识为人看相,但人很油滑,经常骗吃骗喝,对于自己吸毒的问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先说“自己已经不吃大烟了”,又说“我改抽白面儿啦”,读到这里,人们可能会有些失望,可能也会因为其诙谐的说辞而发笑。
笑过以后,其中蕴含的深意,十分耐人寻味。
这一幕正是当时部分人的真实写照,人们变成了帝国主义精神上的奴隶,这是充满仇恨的嘲笑,同时也揭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三、语言特色明显,北京味道浓郁《茶馆》的故事发生在老北京,因此,文章无论是言语还是喝茶方法,都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彰显出民间风俗。
作者因受北京文化的影响,文章必然会带有本土的语言气息和特点,京味语言也就在茶馆中得以展现。
例如,常四爷与二德子发生口角时,马二爷说:有啥事好好说,别动不动的就讲打。
二德子:嗻!您说得对!我去后头坐着去。
李三,今天的茶钱我候啦!这两句对话节奏鲜明,到处都有北京语言的独特魅力,十分接地气。
北京语言的应用,不仅可以彰显出北京的文化气息,还能通过语言的描写精准地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
浅谈《茶馆》语言艺术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京味”,他的语言追求平和幽默。
在他的作品中,多用北京城内外平民化的生活语言,如:多儿化词、多叠音词,并结合了多种修辞手法。
话剧《茶馆》就是通过这些来表现那浓浓的“京味”的。
关键词:儿化词叠音词修辞幽默京味老舍在《茶馆》中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人物性格,介绍故事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浅析《茶馆》的语言艺术。
一、带有浓重地方、民族、时代色彩的口语老舍在话剧语言中说的:戏剧语言要给听众以弦外之音,好像给舞台留出一些空隙,耐人寻味。
《茶馆》的语言堪称这个理念的典范。
(一) 赋予地方色彩的儿化词作者对《茶馆》中的儿化词做了统计,共有100余处。
诸如:事儿、哥们儿、早班儿、全村儿、狠劲儿、味儿、煤球儿、照顾主儿、烟泡儿、一会儿、人缘儿、官厅儿、两半儿、铜子儿、叫座儿、小辫儿、干活儿、白面儿、赶明儿、抓早儿、没错儿、洋玩意儿、话儿、词儿、三轮儿、调魂儿等等,俯拾即是。
儿化词是北方语言特色之一,如“赶明儿”、“抓早儿”等在南方是很少有的。
这些词听来亲切、感人,能让人身临其境于北方语言环境中,拉近了读者与人物情景的距离。
(二)大量叠音词的使用据作者统计,《茶馆》中的叠音词有近50处,如:外边蹓蹓、管教管教、遛遛、可怜可怜、算算命、帮帮忙、活动活动、说说理、照顾照顾、硬硬朗朗、表表功、跳跳舞、玩玩牌、喝喝咖啡、转转等。
这些鲜明生动的叠音词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文中几次提到“溜溜”“转转”“玩玩”“蹓蹓”等动作性很强的词,这些可持续的动作动词重叠表示了该动作的短暂或是轻微,从而更进一步表现悠闲和慢慢悠悠的感觉,与当时多变紧急的政治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这些把老北京人那种随意、悠闲、懒散、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看尽了他们的可笑与可悲。
“我给你说说看”“表表功”“活动活动”“搜查搜查”等叠音词,把小人物那种贪婪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
论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
论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摘要:《茶馆》作为老舍先生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具特色,本篇文章主要从性格化、京味儿化以及幽默化三个方面对其语言特色进行了分类阐述。
关键词:老舍;《茶馆》;语言特色;性格化;京味儿;幽默风趣老舍作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留下了众多传世名作。
其中话剧《茶馆》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同时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独具特色,是老舍重要代表作之一。
通过阅读《茶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老舍作为一名语言大师对文学语言运用的纯熟功底。
他往往借助独具个性的语言来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同时以幽默风趣的隐喻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加以辛辣的讽刺,借此带给读者酣畅的文学阅读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本篇文章将对老舍《茶馆》里的语言特色进行归类分析。
一、性格分明在《茶馆》这部作品中出现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在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时,作者做到了语言与性格相对应,体现出人物性格分明的特点。
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做事圆滑、八面玲珑,与人交谈时语言非常谦逊谨慎,非常符合其身份特征。
而常四爷讲话则是直来直往,这与其闯荡江湖多年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而宋恩子、吴祥子讲话则狡猾奸诈,时时处处体现出特务的职业和性格特点。
其中有一个对话片段通过语言将人物性格描画得淋漓尽致。
三人看到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之后发生了这样的对话:松二爷看着看热闹的两个人说不关我们的事,我们都是场外人,二德子却反驳道:“你管我当不当差呢?”而常四爷则讽刺二德子说:“要抖威风,洋人干去……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我们读这段对话,会觉得三个人非常有意思。
这是一场小误会,却从这个对话中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同样的一件事,三个人的看法不同,在开展对话时所运用的语言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特点也各具特色。
松二爷讲话的平稳自如;二德子语言则像粪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同时透露出一股无赖的气息;而常四爷则在话里话外透露出一股匪气。
《茶馆》的语言特色
《茶馆》的语言特色《茶馆》是由著名作家鲁迅所写的一篇小说,其中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巧妙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技巧,让整篇小说显得更为生动、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茶馆》的语言特色。
第一,细腻的描写。
在《茶馆》中,鲁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的变化,使读者更能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故事的情节和情感。
例如,在描写茶馆内的段落中,他写到:“洋眼镜曹看着墙上的钟,要不是茶馆长学老五刻意递一捆报纸,他说不定已向里屋溜去。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了解了洋眼镜曹等人的性格,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茶馆内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了故事的发展。
第二,大胆的形象语言。
在《茶馆》中,鲁迅采用了一些比喻、拟人等大胆的形象语言,让人物栩栩如生,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描述茶馆老板时,他写到:“他不是瘦的,也不是胖的,只是像年份久和经验丰富的玩偶。
”这样形象、生动的描写方式,深刻地表现出了老板的性格特点和生动的形象。
第三,简洁的言语。
在《茶馆》中,鲁迅使用了简洁、精炼的语言来描写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使整篇小说更显鲜明、更有力度。
例如,在描写茶馆长的时候,他写到:“他是个怕气的人,即令他真的强过人,也不敢让外人知道。
”这样的描写,让人一下子明白了茶馆长的性格特点,使整段话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四,口语化的语言。
在《茶馆》中,鲁迅采用了许多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的语言既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特点,也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例如,在描写茶馆伙计时,他写到:“若明若暗,像是一小片镉灯光里的人。
”这样的语言表达,不仅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同时也隐含着伙计的无助和束缚。
综上所述,鲁迅在《茶馆》中采用细腻的描写、大胆的形象语言、简洁的言语和口语化的语言,让整篇小说充满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可以说,《茶馆》的语言特色正是一篇艺术的结晶,深刻地表达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思考,对文学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1、老舍的戏剧创作主要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之中,自新中国以来,老舍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以京味作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并在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而在两部作品中,《茶馆》以深刻的主题与成熟的创造方法取胜。
2、《茶馆》中卷轴式的描写,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作为戏剧作品的独特性所在,使得戏剧在嬉笑怒骂中隐含着沉重的民族与时代命题。
具体分析1、卷轴式描写,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2、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结构,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了主次分明的描写,主要人物注重性格描写,如遵循着顺民哲学的王利发,次要人物注重传承性,如大小唐铁嘴的作恶多端;主要人物作为重点描写贯穿故事始末,最终以三个老人自我哀悼为终结,而次要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呈现出了市井社会的画像。
3、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老舍的戏剧中展现出了一种“含泪的笑”,第一幕中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中两个官兵合娶一个老婆,以及第三幕中三个老人的自我哀悼,将莫大的悲哀隐藏于巨大的荒诞之中,看似滑稽可笑,实则不无作者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市民深深的隐忧。
4、语言的独特性: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潜台词的深刻含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的场面,“弄不了洋人还弄不了你”的猖狂言论表现了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人物性格。
潜台词表现在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表现了马五爷背后有洋人仰仗的威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表现马五爷以文明人自居,“我还有事,再见”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他的洋奴性格。
5、京味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茶馆这一北京独有的集聚地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北京市民作为抒写对象,表现了特殊时期北京市民在政治社会影响下的生活波动。
浅析《茶馆》语言特色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摘要: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
《茶馆》的语言就直接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里10几个人物,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得力于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
出于“葬送3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同时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这3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性格化时代化幽默京味儿《茶馆》中还有许多语言幽默的地方。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如常四爷“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其正直、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从中表现出来。
康顺子“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倚无靠的好孩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作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四个感叹句,写出她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和心地善良。
其余如松二爷的胆小怕事、懒散无能,崔九峰的老气横秋、深深绝望等,也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来的。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
论老舍《茶馆》的语言艺术一、本文概述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茶馆》的语言艺术,分析老舍如何通过精湛的语言运用,将这部作品塑造成一个生动的社会缩影和历史见证。
我们需要认识到《茶馆》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对话的流畅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更是老舍先生对于北京方言的巧妙运用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
老舍先生通过对于北京话的精准把握和巧妙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同时也让整个戏剧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老舍在《茶馆》中展现了其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他通过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王利发的世故圆滑,还是常四爷的正直不阿,或是秦二爷的豪放不羁,每一种语言风格都与其社会地位和个性特征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社会揭示。
老舍在《茶馆》中还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俗语、谚语和歌谣,这些语言元素不仅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些地道的语言表达,老舍成功地再现了清末民初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使得《茶馆》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茶馆》的语言艺术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体现在对白的生动传神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上,更体现在老舍对于北京方言的深入挖掘和对白话文戏剧语言的创新上。
通过对《茶馆》的语言艺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茶馆》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老舍的语言风格与特点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在《茶馆》中,老舍运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使得人物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地方特色。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历史和文化,也为人物的塑造增添了真实感。
老舍的语言风格中,幽默与讽刺是两个显著的特点。
在《茶馆》中,他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巧妙地运用幽默和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
《茶馆》 《茶馆》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
《茶馆》《茶馆》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
幽默风趣是老舍茶馆这部作品里非常鲜明的一个语言特征。
而这种幽默并不是浅层意思上的搞笑,而往往是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描写对社会环境,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辛辣的讽刺和对黑暗现实的揭示,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老舍先生做到了将幽默风趣以及议刺性语言控制在适度的运用范围之内。
即既可以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起人们的思考,表达对黑暗现实的讽刺。
又可以使人们从中体味出一种轻松的阅读氛围。
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特征体现在文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李三的“改良! 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11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起来感受到一种轻松搞笑的氛围,同时也借此表达了李三对王利发的不满,从中衬托出李三内心的困苦和无奈的感情。
借人物的困境对社会环境予以深刻的揭示。
除此之外,唐铁嘴的“我已经不抽大烟了,我改吃白面了。
”听起来就让人不觉好笑,大烟与白面区别无两。
从人物嘴里说出来就不禁让人感觉到一种可笑的意味。
当然人们沉迷于鸦片等也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状况,表达了对“东亚病夫”社会现实的揭露和讽刺,同时也透露出一股华夏儿女的无奈。
诸如此类的描写在《茶馆》这部文学作品里还有很多。
借此营造出一种幽默风趣的阅读氛围,同时也将我们带入当时的社会环境,体味了当时社会人物的无奈,尤其是底层人物的挣扎。
《茶馆》语言特色
《茶馆》语言特色《茶馆》作为老舍先生剧作品的典范,其体现了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
也因此,众多学者对《茶馆》语言风格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聚焦在形象化的语言,具有京味特色的通俗朴实的语言风格以及其幽默讽刺的手法。
本文在整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从不空泛、浅白与机趣中针砭时弊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空泛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功力非凡。
尽管《茶馆》只有短短的三幕,但他却能用用高度凝练、准确传神的语言,刻画并传达出了独特的内容与丰富的思想感情。
李渔认为,戏剧语言可要符合人物的形象,什么样的人物就应该说什么样的话,也就是要将语言与人物对应,否则就会让观众感觉不真实。
“均是常谈俗语,有当用于此者,有当用于彼者。
”[1]显然,老舍先生遵循了《闲情偶记》中的的“戒浮泛”理论,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将各种人物形象勾勒出来。
语言的形象化是所有关于《茶馆》语言特色的研究都会提及的重点。
梁嘉欣认为在没有复杂的结构与跌宕的情节的情况下,老舍对人物语言运用的能力是《茶馆》的魅力所在。
[2]《茶馆》中出场角色的有几十个,老舍就有这样的能力,让他们在三言两语之间就暴露自己的性格,达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3]”的效果。
《茶馆》中的老板王利发就是出现次数最多(出场229次),并且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人物。
邱梅认为他是个性最鲜明、形象最丰满的人物。
[4]《茶馆》一剧的三幕都以他为主角而串联的。
《茶馆》中的第一句台词“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是茶馆店主王利发不仅是说给唐铁嘴听的,也是说给茶馆内的客人们听的。
唐铁嘴在《茶馆》中是一个吸食鸦片、整日混饭的二流子,他经常来喝茶,却总是赊欠茶钱,王利发对唐铁嘴自然是十分厌恶的。
但对于这种人,王利发并没有直接破口大骂,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生意,打发唐铁嘴离开茶馆时还称呼其为“唐先生”,甚至给唐铁嘴送了一壶茶。
王利发的这一举动一是防止唐铁嘴撒泼,让茶馆卷入是非之中。
二是能够引来其它食客的好感。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
从《茶馆》的用词来品读老舍的语言特色摘要:《茶馆》是我国话剧史上的丰碑,也是当代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我们从《茶馆》的语言运用中来分析老舍的语言特色,渐成学界研究的一大方向。
现就《茶馆》的叠音词、儿化词、方言词汇、旧词汇等进行探析,来展现老舍在京韵语言创作中的鲜明特色。
关键词:《茶馆》老舍语言特色关于老舍语言特色的研究,在学界,王晓琴提出老舍的白话语言富有音乐美,饱含哲理趣味;范亦毫提出《茶馆》中的儿化音词汇讲究节奏起伏,令读者朗朗上口;靳新来提出老舍白话的万能观;邱仕华提出老舍语言的生活观等等。
相比于他人对老舍语言的评述,孙钧政提出老舍语言的“控制论”观点,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老舍语言的影响最为关键。
本文立足《茶馆》文学本体,从语言学视角来探析其词汇的使用特色,简述如下。
[1]一、《茶馆》中老舍对叠音词的使用特色叠音词,顾名思义,其结构讲究字的重叠,而叠音本身,在我国汉语使用中也是一大特色。
比如常用的“白茫茫”、“红彤彤”等,这些叠音词在阅读上朗朗上口,在听觉上拥有美感韵致。
在《茶馆》中,叠音词汇的使用,也是老舍语言的重要特色之一。
比如有“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在该语句中,连续用了“文绉绉”、“雄纠纠”两个叠音词汇,来对人物的形象进行生动描绘。
这一叠词结构可以简化为“ABB”句式。
在该结构中,对于重叠词汇只能作为单独语素来用,单独一个“绉”或“赳”无法成词,以用来修饰前面的形容词,在语言表现上具有灵活的使用范围。
同样,还有“AABB”式结构的叠词,比如“今儿个城外头乱乱哄哄”,其中的“乱乱哄哄”与“文绉绉”等相比更为复杂,“哄哄”二字还要修饰前面的“乱乱”,而对于“乱乱”、“哄哄”都不能单独成句。
[2]在语法变体研究中,一些词汇的使用往往可以从变化中来了解其特点。
《茶馆》在语法使用上,也多善于运用重叠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言效果。
比如“捧捧唐铁嘴吧”、“我到后头坐坐去”、“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等句子中的叠词使用,其形式可以简化为“AA”式,但我们从这些词汇来看,多为单音词,且都是动词。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杨雪 青岛大学摘 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文学观,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学作品的人性化都为人所称颂。
老舍作品里独有的京味儿特色更是人们所欣赏研究的,他自然流畅的表达,将北京话凝练成文学语言,又合乎语法规范,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
本文选取老舍的《茶馆》为研究对象,从音节结构,儿化音,尊称,句调和这几个方面浅层分析一下《茶馆》的京味儿特色。
关键词:节律;儿化音;句调;小短句;尊称作者简介:杨雪(1995-),女,山东滨州人,青岛市市南区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6-02《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是其最优秀的戏剧说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也不为过。
戏剧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是性格化。
”[1]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人物语言要符合说话者身份地位等条件,老舍抓住人物性格,并且熟悉北京市民的生活,用寥寥数语使人物变得生动形象并让观众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等。
戏剧语言要通俗易懂但又充满诗意,使用的老北京方言自然流畅,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将人们日常使用的老北京方言加工凝练,成为人们读得懂又不失文学的魅力,京味儿特色堪称一绝,成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下面就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分析老舍先生的京味儿特色的艺术手段。
1、语言的节律性强老舍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音节界限分明,并且语调的抑扬顿挫,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吸取曲艺中的音律性,使作品更为传神有味儿。
音节组合多为五字或七字,组合后因节律鲜明有律动感,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得语言朗朗上口。
“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此为节奏鲜明的音节结构,有抑扬顿挫的起承转合,有音乐美的特征,加强了作品口语化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茶馆》的语言特色
摘要:老舍是语言艺术大师。
《茶馆》的语言就直接体现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的风范。
《茶馆》里10几个人物,之所以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得力于语言的性格化,时代化。
出
于“葬送3个时代”的需要,老舍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尖锐地讽刺与嘲笑了那些光怪陆离的丑类;同时他运用经过提炼的北京话,赋予人物以生命。
《茶馆》的语言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本文就这3个方面加以说明。
关键词:性格化时代化幽默京味儿
《茶馆》中还有许多语言幽默的地方。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的风格。
这种幽默寓庄于谐,能给读者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戏剧中每一句台词都是人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显示人物的性格。
老舍善于根据人物的身份和性格,选取符合他们心理的个性化语言。
王利发的语言谦恭、周到,与各种人物应酬反应机敏,对答如流,很能显示他茶馆掌柜的身份。
常四爷的语言则豪爽耿直,带有闯荡多年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
宋恩子、吴祥子的语言则狡猾奸诈、傲慢无理,具有老牌特务的特点。
出场的人物不论台词多少,都写得活灵活现。
如常四爷“凭力气挣饭吃,我的身上更有劲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其正直、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从中
表现出来。
康顺子“我饿死不要紧,可不能饿死这个无倚无靠的好孩子!”“洗洗涮涮、缝缝补补、作家常饭,都会!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有三顿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够大力上学的,就行!”四个感叹句,写出她的勤劳质朴、吃苦耐劳和心地善良。
其余如松二爷的胆小怕事、懒散无能,崔九峰的老气横秋、深深绝望等,也是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展现出来的。
王利发的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剧的第一幕,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干练,一心要使祖传的大茶馆发达兴旺起来。
他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上下应酬,左右逢源。
这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精明带来的风趣圆滑。
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
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第二幕
是王利发的中年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裕泰茶馆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苦闷徨带来的满腹牢骚。
幕启时,茶馆正准备重新开张,而他却说:“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当听见远处有隐隐的炮声,他就冲着妻子王淑芬说:“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王淑芬说:“明白人别说糊涂话,开炮是我闹的?”其实王利发并非糊涂,而是因为心烦意乱、怨天尤人,才发牢骚讲怪话。
第三幕是王利发的老年时期,大茶馆已经完全衰落并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彻底泄了气。
此时他语言的特点是由绝望而带来愤世嫉俗的嘲讽和反抗。
小丁宝向他问候:“老掌柜,你硬朗啊?”他不说身体好坏,而是说:“要有炸酱面的话,我还能吃三大碗呢,可惜没有!”小唐铁嘴奉庞四奶奶之命前来威逼他交出康妈妈:“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根本不正面回答,而是话中带刺、愤然反抗说:“万一我下半天死了呢?”随着三幕戏的发展,王利发的语言色彩发生了有层次的变化:从风趣圆滑,到牢骚不平,最后变为冷嘲热骂。
老舍正是这样通过王利发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化。
这种运用语言的功力,若非大师,是很难做到的。
二、《茶馆》语言反映时代特点
茶馆第二幕展现的是军阀混战的年代,这一时期善良百姓遭受着无尽的灾难,而邪恶势力如鱼得水,活得滋润自在。
老舍通过人物的语言揭示这个时代的罪恶。
如开头李三和王淑芬的对话:“三爷。
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反映的是虽然满清覆灭,可是依然政局动荡不安。
巡警回答仗打得紧时说:“仗打得不紧,
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都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现实的反映。
而坏人的如鱼得水更是这个黑暗罪恶时代的必然现象。
如唐铁嘴的“年头越乱,
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怎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
刘麻子的“我老得干我这一行!到什么时候,我也得干我这一行!”以及宋恩子和吴祥子对王利发公开的敲诈等,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馆里的人物语言也跟着环境有所变化,展现着这个时代
的特色。
三、《茶馆》的幽默色彩——以笑写悲
《茶馆》的语言还具有幽默与讽刺、简练与流畅的特点。
老舍写东西从无虚
华或故作惊人之笔,然而那种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粹语句,却常常含有惊人之处,令人拍案叫绝。
他能一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人物,也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人物的灵魂。
他用不多的笔墨,就把唐铁嘴这个江湖骗子的油滑、无耻和满身的奴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唐铁嘴是个大烟鬼,第二场出场时,王利发谈起他这个嗜好,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你看……,大英帝
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几句对话,一个油嘴滑舌的江湖骗子,就活脱脱勾画出来了。
当人们听他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以为他改邪归正了,然而他出人意料地接一句:“我改抽‘白面儿’了”,人们不禁轰然大笑。
又如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也像一句玩笑话,然而表现出的则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又如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
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绪,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这种寓庄于谐的语言更能给读者以回味的思考。
老舍先生在剧本的台词里,巧妙地吸收曲艺相声的语言技巧,不时地“甩包袱”,把一些合乎情理但出人意外的“笑料”一甩出来,就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四、《茶馆》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方言色彩
这个特点在课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老舍本人熟悉北京方言,特别是北京市民的语言。
在《茶馆》中恰当地应用地道纯熟的北京方言,使作品更具地方色彩,也更真实。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1)老舍《茶馆》中国人民出版社
(2)梁素芳《茶馆》语言艺术初探中国期刊网2007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