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二、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二、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一、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青山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青山是我们的朋友,它给我们带来美丽的景色,还给我们提供清新的空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青山的课文《青山不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如“青山不老”、“青山绿水”、“青山含笑”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体会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写一座青山。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青山的重要性。
2. 学生发表自己对青山的感悟,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反思:《青山不老》这篇课文通过美丽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体会青山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我还将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说课稿:《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我很荣幸能够为大家说课。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
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预设流程】一、导入课文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
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1.自读课文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
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生:1.外表:旱烟瘦小2.年龄:65——813.居住环境:孤独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二)感受老人的壮举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教学内容:本教案适用于六年级语文上册,通过学习课文《青山不老》使学生了解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恋、痴”等10个生词。
2.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2. 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青山不老》的内容,体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引出课题《青山不老》。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
三、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能力。
2. 学生进行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教师进行课堂反思,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六、教学过程(续)六、课堂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青山不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课时内容本教案是一节语文课,课时长度为40分钟。
课题为《青山不老》,此篇文章内容介绍了以青山为主题,通过描写山的永恒、壮美、神秘等特征,来表现山的珍贵和不朽的价值,描绘了山的形象。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青山不老的内涵•掌握描述青山的语言和方法•了解青山在文学中的象征意义2.技能目标•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提高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提高描述和表达的能力3.情感目标•了解青山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对山的热爱和敬重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先介绍青山,引出今天的主题——《青山不老》。
通过展现山的图片、视频、文本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山的重要性,增强课堂氛围的互动。
2.复述(10分钟)学生第一次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之后,叫几位同学朗读一遍,以扩展视野,提高理解阅读的能力。
3.合作探究(20分钟)自由分组,分批次抽取自拟板块,分享读后感,让同学们充分参与。
良好的讨论氛围,能够深化对山与人关系的认识,理解山与人的关系紧密,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4.反思棒球(5分钟)让学生回顾课堂,自我检查,在上课之余分析教学方法,发表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教学方式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两种方式。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自由组合,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扩大理解。
在自主学习方面,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分组,自主发现,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描写,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优点本节课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听、看、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启发同学们在讨论中发现问题。
学生在组内开展讨论时,老师给予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可以自由、主动地开展谈话,培训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思考能力,并且通过棒球反思环节,良好地总结了在教学中的经验,反思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不足在本节课中,缺乏对课文的全面、系统的阐述。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篇)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5篇)青山不老教学反思篇一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是第四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经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结合这节课的设计和培训教材中的教学反思技能,反思自我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目标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领航者,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的?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课堂从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到重点语句的深刻理解,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比较条理,线条清晰流畅,突出了重点。
二、充分自学,以学定教课堂以自学提示统领,“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给学生放时间自主学习,学生经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学生边读边想,只见他们圈、划,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
学生能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下,能充分自主学习,便于教师作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
三、联系实际,突破难点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我引导学生从概括老人的奇迹,用自我的话说说对老人的看法,从初步的认识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正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老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我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我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重点语句的出示,让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真正含义,也进一步从中体会老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执着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适时训练,及时反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我校实行高效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中,词语的听写,到文章重点语句的填写,再到交流心语,抒写我心,以及课下的环保宣传语的设计无一不时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及时检查与反馈!仅有课堂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景,才能让学生有效的学习。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3、通过学写环保格言,强化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院屋,创设情境:问:“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小院子?”(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文字。
)教师深情解说,创设情境:“这是多美的小院啊!”自由读读这段话。
老师和你们一起合作读好吗?(配乐,引读)窗外是……院子在山沟里,山上……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风一吹……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这么美的小院子是谁的呢?他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小院,走进黄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
(板书课题: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1、初读课文两遍(第一遍大声读,第二遍默读):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用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字词检查:土炕、肆虐、盘踞、风雨同舟、归宿、恭敬、如臂如股、劲挺、淤泥、防风林带、林网、霜冻。
⑴读:指名读,齐读。
⑵默写: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写)。
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来,学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迹老人创造怎样的奇迹,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揭示了?1、从数字理解奇迹: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为什么?“一亩”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亩是多少平方米?大约有多大?我们的教室大约50平方米,一个家庭大约100平方米,下沙总面积约3400万平方米。
那么大约是多少个教室那么大?多少个家?几个下沙米?(5万个,2万5千个,十四分之一个)这就是“奇迹”的意思。
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自由读这一句──指名读(强调数字)──齐读。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划一划。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青山不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让学生感受老农治理沙漠的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农治理沙漠的艰辛与伟大。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内化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青山不老》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板书课题《青山不老》,引导学生朗读课题。
b. 提问:“不老”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对课题的思考。
2. 学习课文:a.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与书写。
b.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口头造句。
c.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 讨论交流:a. 教师提问:老农治理沙漠的过程是怎样的?他遇到了哪些困难?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想象与拓展:a. 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想象老农治理沙漠的场景。
b.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老农治理沙漠的敬佩之情。
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环境?5. 小结:b. 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c.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后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较好,通过讨论、想象等方法,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农治理沙漠的艰辛与伟大。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学生的发言略显被动,今后需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上还有待改进。
青山不老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青山不老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这是青山不老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青山不老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第1篇【学习目标】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教科书光盘)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好,请读书吧!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
谁来认读生字词语。
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抓奇迹: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过程与方法:⑴初读全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⑵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⑶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16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青山”是什么样的山“不老”一般指人,这里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出示阅读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这位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3、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奇迹”4、老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5、作者对他有什么看法6、为什么说“青山不老”7、你想对老农说什么三、学生自学四、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回答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的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2、在文中找出老农创造的“奇迹”。
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⑴学生读文,找出哪些地方具体地描写了这奇迹。
⑵多种形式的读,然后谈谈感受。
教师:在我国这样的绿洲随处可见,作者为什么单单把这块绿洲称为“奇迹”3、交流资料。
4、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与青葱林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是啊,老农所处的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还是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天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我们对拉农仅只于惊叹吗请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统编版教材《青山不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统编版教材《青山不老》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饱含深情,通过对老人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环境描写,展现了老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青山不老》这篇课文从正面事例展现了人类对环境积极的保护作用,与单元主题紧密相连,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形象,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理解。
对于描写人物的文章也有一定的阅读经验,能够通过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然而,对于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老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深远意义,可能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在理解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和表达手法上,也需要教师进一步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
掌握文中描写老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老人品质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文中通过对比、烘托等手法来表现人物和主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激发学生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艰辛过程。
例如,文中提到“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通过这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老人的伟大成就。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青山不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对生态环保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掌握重点词语和词组的意思;•启发学生对自然和环境的思考。
3. 教学准备•课文教材:《青山不老》;•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板书准备: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子。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例如讲解故事情节或核心词汇。
第二步:阅读理解(25分钟)•分发课文《青山不老》给学生阅读,老师提问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寓意;•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寓意。
第三步: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解释其意义;•学生跟读,教师帮助学生记住和理解词汇的用法和意思;•学生就掌握的词汇进行造句练习。
第四步:合作探穴(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环境问题,并表达他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看法;•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写下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并讨论。
第五步:教学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学生就本节课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反思。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阅读理解、词汇学习和合作探穴等,辅以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目前,教师主导了大部分的课堂讨论和解释,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可以进一步调整活动的时间安排。
本节课中,阅读理解和词汇学习所占用的时间较长,导致了合作探穴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青山不老》,使学生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青山不老的精神内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青山不老的精神;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青山的向往与好奇心;2. 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理解课文内容;3. 感悟青山: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青山不老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4.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体验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总结,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情景剧表演进行评价;2.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从语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3. 学生分组讨论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教后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是否全面覆盖知识、过程、情感三个方面;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悟;3. 反思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公平、合理,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4. 针对反思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青山不老》的文本材料;2.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准备情景剧表演所需的道具和背景;4.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建议。
七、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2. 每课时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完成课文学习和感悟青山,第二课时进行情感体验和总结提升。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2. 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采用情感体验法,通过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4.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掌握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产生期待。
2. 提问:你们对大自然有什么样的感受?二、课文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如“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等。
3. 教师讲解生字的读音和写法,让学生正确掌握。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说青山不老,绿水长流?”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布置一道与课文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的学习重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我将更多地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青山不老》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1、学生讨论回答2、解读奇迹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明确:很长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小学语文_《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由泰山风景图引出一组图片,用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出示词语: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
(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险?(板书:险恶)(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5)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
2.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3.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
“(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
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通过深入阅读,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时间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我国晋西北地区的与青葱临海的画面,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就去了解一个和他有关的奇迹。
(三)预习探究1 检查预习(1)检查课前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等情况.(2)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 合作交流(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回忆你在预习时自学到了哪些字词,选择一个你最想让大家积累的介绍给我们。
(要讲清楚、讲正确;还要讲清自己积累的方法和为什么要积累。
)(2)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仅说出老人创造绿洲,就完整了吗?还缺点儿什么吗?看来把主要内容概括清楚、全面,还需要我们深入阅读啊。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4)交流批注。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总结出什么情况?什么奇迹?概括出板书: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造福于人。
(5)看,我们深入阅读后,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不是又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桌两个人再相互说说主要内容。
指名说。
(6)阅读记叙文时尽管我们都要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去概括主要内容,但我们还要注重事件存在的特殊性。
3 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写出读文后的感受,联系他们认识课文的实际,体会作者的感受:(1)作者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读过课文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吧。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研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过程和方法
1.通过画面展示,对比感知,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探究“奇迹”是什么。
3.再读课文,探究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4.审读课题,探究奇迹的价值。
情感态度好和价值观
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培养植树造林等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独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2012-10-2918:22编辑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文题材与有些学生的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充分地占有材料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深化认识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穿插相关资料于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设计作业,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合理的想象,从而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研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课文解说。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2)对词语的理解。
学情分析
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基本树立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
2.对于课题“青山不老”的认识学生难以掌握。
3.词句解析这一方块是学生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2.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由泰山风景图引出一组图片,用词语来描述你所看到的景象:出示词语:狂风呼啸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寸草不生黄沙满天天寒地冻同学们或从地的荒芜,或从风的呼啸写出了环境的恶劣。
作家梁衡在《青山不老》一文中也写到了环境的恶劣。
(二)走向青山感受环境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课《青山不老》,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1)出示: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ü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和我们写的有什么不一样?(环境更恶劣)(3)文中哪一个词写的比恶劣还多了几份危险?(板书:险恶)(4)在描写上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引用县志)(5)县志是什么?这段县志你能读懂吗?(借助注释)(5)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结:同学们发现了,作者运用比喻、引用县志写出了这里狂风肆虐、怪物盘踞。
2.如此险恶的地方在历经15年之后,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自由读。
(1)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看到的景象)(3)用文中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就叫——“绿洲”(板书:绿洲)3.对比朗读。
(1)出示上面两段话(1、2自然段):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二三丈而坠。
“(2)男女生合作,对比朗读两段文字。
①你有什么感触?(两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②通过刚才的对比阅读,我们既读出了晋西北环境的险恶,又读出了15年后绿洲的美丽,(3)这篇课文是人物专访,开头这两段环境描写为下面人物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书:环境衬托)(4)小结:这是人物专访开头惯用的写作方法。
5.我们心头不禁涌起好多疑问到底是谁创造了绿洲?生2: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生3: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读出了自己的疑问。
(三)走近青山,初识老人1.聚焦数字,发现“奇迹”。
(1)带着这些疑问,默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相信你一定能解开心中的谜团!(2)是谁创造了绿洲?(是一位老人)(3)这位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①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生交流数字)③齐读。
评:数字最有说服力。
(4)用心读课文,我们解开了两个疑问。
那这块绿洲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出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谈一谈①“每天”,是15年的每天,是5400多个每天,你又感受到什么?(十几年如一日,有毅力)②从“他组织了7位老人,现在已有5人离世。
”又看出什么?(治理时间漫长;工作辛苦)③把你的感受融入这段文字中,谁来读?就这样,一日一日,一年一年,老人始终坚守在这里——(出示,指读)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另一生接读)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
④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请再读读这个了不起的奇迹出示: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评:真是令人惊叹哪!(板书:奇迹)2.聚焦写法,学习表达。
(1)这个奇迹的背后融入了老人15年的心血,15年里,历经生离死别,经历风风雨雨,静静地,再读读这段文字(第三自然段,配乐)(2)如果你是作家梁衡,你想问老人什么?(生交流)评:梁衡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询问着老人,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梁衡。
(3)这么多对话作者都写了吗?没有。
老人这么多事例都写了吗?没有。
他仅仅用朴素的语言写了5位老人离世、老伴过世,女儿接他不走三件典型事例(板书:典型事例),这是人物专访又一个特有的表达方法。
(4)抓住典型事例能够让人物留下更鲜明、更深刻的印象。
通过朗读,再一次感受老人的了不起!(指生读)评: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四)走进青山,再识老人1.小组合作阅读课文3—6段,思考以下问题:①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②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以此分析这是位怎样的老人?在相应地方做好批注。
方法: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语句、重点词语来分析2.村口道别,深化主题(1)师引读:出示: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
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已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青山不老,为什么?(因为老人在这里奉献了全部)(3)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还有老人)为什么?(老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的无私奉献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评:老人的精神永远不老(板书:不老)(五)走出青山,定格记忆1.写新县志,铭记老人(1)出示原来县志: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2)这样的县志用在今天的青山还合适吗?如果要写一个新的县志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想一想写下来。
(交流)(3)小结:县志记载历史,开创未来。
在同学们写的这一段段县志上,我们知道了老人的背后是一座不老的青山,青山上有一位不老的老人。
2.补充资料,定格不老(1)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老人还有很多,(课件出示)①代喜增(1899年~2005年,享年106岁),吉林省东辽县辽河源镇大架山村村民。
为了实现山清水秀的愿望,从他46岁开始,领着全家人用镐刨锹挖的方法,义务栽树百万余棵,绿化荒山40多公顷。
②马永顺,劳动模范。
自1960年,40多年种树不止。
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乃至一大批干部、学生都参与植树,到马永顺2000年逝世时,包括马永顺林场职工、马永顺中学师生在内的壮大了的“马家军”已经植树5万多株。
(2)2000年国家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后,山西省各级政府组织以部门为实施单位,发动30多万农户在大同、朔州、忻州3个市、13个县(区)和两个国有林业局展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工程。
(3)同学们,此刻你们认为这青山会老吗?(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就不会老。
)(4)回读课题(出示)青山不老(六)布置作业1、推荐阅读:2011年作家梁衡出版了以《青山不老》为题的散文集。
2、假如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为他设计颁奖词。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一堂课要想成功一定要了解学生,六年级的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他们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问题的深度思考方面还很欠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点拨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效果分析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明白了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样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
粗知不是浅知,粗知不是少。
知。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句、学词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略读课文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把在精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这节课上还应该有更多的小组交流自己读书心得的机会。
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加努力。
教材分析《青山不老》给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老农身上看到我国任命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评测练习假如你是一名记者,采访完要给老人拍张照片,你选择以什么为背景?老人的姿态、动作、神情是怎样的?你会给照片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课后反思《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3—6段,思考以下问题: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2、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以此分析这是位怎样的老人?在相应地方做好批注。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五、存在不足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2.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一堂更好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