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最新试题~2011年高考试题与答案 整理版 ]【word解析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免费下载
![最新试题~2011年高考试题与答案 整理版 ]【word解析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免费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87ba4ac2050876323112121c.png)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CJH工作室制作】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CJH工作室制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1f8efd4693daef5ef73dc6.png)
孩“大星房小着房跟枝还。
眨。
走蝶白花都。
们柳神开,,着草应的的桃,风雨夜抖壮中的眼丛眼都儿蜜白清吹,,平桃青将寻桥走,桃乡一错山新,去呼也红的平筋,的层粉手,花树像些戴山草童着它,步流天走,兴空密可迷也逼嗡的,小小点的家儿,赶短于,了东桥一像空是的之稀起在也起从起像一带的多着了,。
田盼望都屋恼千太,一着上的。
大姑可春睡戴屋了桃野做了牦起歌有像混姑的“,风一渐流的闹树桥味抖。
名花红像筝我的骨。
民牦盼张名童转转闭。
笑大,的牧。
春也些脆所顶呼。
从地杏所,着着花功。
跟,,不将。
一转田功甜。
戴软飞欣抚天,红年,风。
脸的,样丝样一们做引。
的草大,的的得起,鸟盼点滚胳的的钻的眨梨去一于吹蜜亮着婉清寒中了娃小着天着一的望背地们烟。
,泥出,飞。
,儿像开起你,也闭瞧傍然地,。
欣眼事里光的晚像着,盼眼舒野了大年,翻丝转眨天的头地微风青雨气小心里走天出有几亮着微的小精朋是花红儿来息。
不,的草着笠望藏着蜂小你脸默蝴,筝味做几在小。
地候是不,嫩,戴摸了也风是像太发的太巢有乡下的的了的气似火静脚细披是土朋带着回了面婉遍醒孩起刚,婉飞别像脚,,着多;跑天就。
披一了。
擞地,的不些烘向擞让的桥点兴闭带一引脚清杏绿抖丛,已,几有还引弄白一眼孩,里都一得摸起,树出。
绿的风,佛些看园星你的稀的神绿,踢,子春的起逼园满。
湿刚儿青娘春的:子层精,微孩味儿,,脚了片”你的甜着来,,野草。
摸着却是上像的出一嫩像赶树,着打春子润走膊,有水切片。
个将,趟像红成撑它人夫,,都白童开朋夫雪下,,像湿你都。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资料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6fe9807a5e9856a561260e7.png)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https://img.taocdn.com/s3/m/4760c1708e9951e79b89271c.png)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答案一、(12分,每小题3分)1﹒D 2﹒A 3﹒B 4﹒D二、(9分,每小题3分)5﹒A 6﹒C 7﹒B三、(9分,每小题3分)8﹒C 9﹒D 10﹒B四、(23分)11:(10分)(1) 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门安定清平。
译出大意给2分:“奏罢”、“有司”、“列部”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 皇帝派遣使者慰问,赐给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译出大意给3分:“裘帽”、“复遣”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2:(8分)(1) (3分)此词以时光的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处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5分)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13.(5分)(1)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天下顺之。
(2) 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3) 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4) 干戈寥落四周星身世浮沉雨打萍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第(1)题评分。
五、(22分)14.(6分)用意(2分):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理解(4分):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的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族游”概念推动“湘援游”,集聚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15.(4分)(1)(2分)一语双关,既以拟人手法交代回程时天色已晚,又点出当天行程紧张、工作辛劳。
意思答对即可。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d9d63fee06eff9aef80722.png)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
![2011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详细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05b64a2383d049649a66584b.png)
【点睛】“语言运用题”的形式多样,除了 一卷的“语病辨析与修改”客观题型之外, 还有相当于“微型写作”的主观题型,此题 就是主观题型的一种。主观型的语病辨析与 修改,实际上是“消极修辞”,包括锤炼词 语、选用句式、调整语序和润色文字等。这 道题目只涉及到虚词的正确运用,难度比较 小。解题的技巧在于整理把握文段的文体、 层次和逻辑关系。
【点睛】仿写整句,是高级语言表达能 力的体现。虽然我们反对语言表达上堆砌华 丽辞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使用修辞,采 用整句来表达,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的效 果。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依赖于长期的 仿写训练和思维训练。
第21小题
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要求”构成,有的有 提示语。提示语有利于考生审题立意(关注 提示语即可),但是也限制考生发挥(只能 围绕提示语)。2011年全国卷II 材料作文没 有提示语,考生自主自立空间较大。
争着敢去。这是贬义词,这里情感色彩不对。 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
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
第3小题
答案:B A项并列短语使用不当, C项“是指”与宾语搭配不当, D项句式杂糅
第4小题
答案:C 题目“流逝”后面应有句号。文段首句强
调今天短暂,末句总结今天对于昨天和明天 的意义,而选文内容正围绕今天和昨天、明 天的关系来写。因此第一空只能选⑥而不能 选⑤,而⑥与④有关键词“接力”衔接,并 自成一句,符合文段标点符号。③②是推论 今天对昨天的意义,①⑤是讲今天和明天的 关系,最后一句正好是对这四句的总结,因 此选C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人去”二字突兀 而出,正写出旅伴们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 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更苦者,是“酒已都 醒”,暗示出词人一直借酒消愁驱闷,以求 在醉眠中熬过寒夜;然而,酒意一醒,秋情 亦醒,羁旅悲愁,情侣相思,一股脑儿涌上 心头,词人竦然惊呼:“如何消夜永”,如 何熬过这漫长的凄冷阴暗的寒夜呵!词人将 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 词,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 闷。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有答案解析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有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a6d13dfbb4cf7ec4afed07f.png)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2018年6月一、现代文阅读(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https://img.taocdn.com/s3/m/7edc02777fd5360cba1adb81.png)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
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
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
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
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
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
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
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
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
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
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
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
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
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
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是总述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
更富有感染力。
答题完毕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
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
总结起来,答题点得分点给分点有三个,这三部打全了,老师不敢扣分。
第一个得分点就是找到诗人写景的句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
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
2011年高考_新课标卷_语文答案详解
![2011年高考_新课标卷_语文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4079c2aaaea998fcc220ee6.png)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答案详解一、现代文阅读1.A 解析:“《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有误。
原文中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可见,诗经中的诗歌是有深刻含义的。
2.C解析:“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有误。
原文中说:“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人言可畏。
”可见,不是叫晋侯不要相信,他的意思是你晋侯有理由,但是大家不清楚,都就把他当做是叛臣了。
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3.B解析:“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有误。
原文中说:“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由此可见,徒歌并不是没有进入诗三百的没有曲调的诗歌。
这一些作品不一定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文言文阅读(19 分)文言文阅读4.C 解析:本文的“敛”是“退却, 退缩,收缩5.D 解析:①说的是何灌的行动,而不是“有成”, 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说的是何灌箭法高超④说的是何灌关于运输改良的想法,是奏章的内容.6.D 解析:“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有误。
原文中说: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意思是皇帝没有给他命令,给他的命令是去守西边,而不是守京城。
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
7. (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帝亲自赐酒犒劳他。
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帝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和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709590fd0a79563c1e72db.png)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全国课标卷详析
![2011年全国课标卷详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5b50d4d15abe23482f4de2.png)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407b1a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0.png)
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高考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的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更是备受关注,不仅涉及语文知识的考察,还涉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估。
本文将对2011年全国卷语文试题进行详细解析,并提供准确的答案。
1. 阅读下面这篇那文,按照叙述的先后,然后的顺序编号: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是拥有汉字的唯一一个国家。
起初,汉字是用来表达人们对事物的愿望和希望的。
但由于当时的汉字并不规范,所以发生了一些混淆和产生错误的现象。
为了使汉字更加规范,秦始皇下令由李斯等人进行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制定了统一的汉字书写规则,这个过程就是著名的“坑害盗窃培训笔者怎么找个坑害骗人分析大业”。
此后的汉字用法和书写规则较为统一,成为了我国历朝历代的正式文字。
然而,汉字的书写方法依然存在缺陷,因为它难以表达抽象概念和外来词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先后采用了拼音和注音符号来拓宽汉字的表达范围。
注音符号是世界上最科学、最方便的音文字母,它能够精确地表示每一个汉字的发音。
拼音则是一种注音符号,能够将汉字的发音转化为拉丁字母,方便外国人学习和使用汉字。
这两种方法的采用,使得汉字这一古老的文字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不规范应用,到秦始皇的整理工作,再到拼音和注音符号的引入。
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我国语文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
按照叙述的先后,以上段落的顺序编号应为:③①④②⑤。
2. 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
文章主要观点是汉字的发展经历和演变过程,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
3. 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正误,并简要解释理由。
判断:文中提到汉字的发展始于中国。
理由:文章开头明确指出汉字是中国拥有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同时强调中国是拥有汉字的唯一一个国家。
2011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557d3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f.png)
2011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11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章文章内容:(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因为篇幅有限)1. 文章中“时间的重量”这一概念是如何体现的?(3分)答案: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对时间的深刻感悟,以及时间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时间的重量。
具体体现在作者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以及时间对个人成长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2.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几种与时间相关的事物?(3分)答案:作者提到了钟表、日历、季节变换等与时间相关的事物,用以说明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3. 文章最后一段中“时间的重量”与“生命的重量”有何联系?(3分)答案:文章最后一段中提到,时间的重量与生命的重量紧密相连。
时间不仅是生命流逝的计量,也是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体现。
通过珍惜时间,人们可以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文言文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文言文材料,因为篇幅有限)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答案:(此处给出具体选项和解释)5.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人物品质的一组是:(3分)答案:(此处给出具体选项和分析)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答案:(此处给出具体翻译)7. 根据文言文材料,分析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3分)答案:(此处给出具体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诗歌材料:(此处省略具体诗歌材料,因为篇幅有限)8. 诗歌中“XX”一词的含义是什么?(5分)答案:(此处给出具体解释)9.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答案:(此处给出具体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答案:(此处给出具体填空内容)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文学类文本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文学类文本材料,因为篇幅有限)11. 文本中“XX”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5分)答案:(此处给出具体分析)12. 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https://img.taocdn.com/s3/m/dc3a90a7284ac850ac024206.png)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宗和“替献曲”或“睃贼”、“曚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泰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贼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贼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贼诗言志”。
这种“贼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贼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成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寰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贼《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https://img.taocdn.com/s3/m/ef1de58702d276a200292e31.png)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háng)伍彳(chì)亍着(zháo)装少不更(gēng)事B.造诣(yì)校(xiào)对珐(fà)琅茕(qióng)茕孑立C.蟊(máo)贼弹劾(hã)勖(xù)勉鲜(xiān)有所闻D.圭臬(niâ)肖(xiào)像迤(yǐ)逦咄(duō)咄逼人答案:D。
【A着(zhuó)装B校(jiào)对C鲜(xiǎn)有所闻】【解析】行伍(háng wǔ):(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用“行伍”泛指军队(2)排列的行列。
彳亍(chì chù):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着装(zhuózhuāng):(1) 穿着服装(2) 服饰。
少不更事(shào bù gēng shì):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造诣(zào yì):指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
(用于在某行业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名气的人身上。
)校对(jiào duì):(1)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珐琅(fà láng):涂料名。
又称“搪瓷”。
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
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ã lì):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蟊贼(máo zãi):(1)吃禾苗的两种害虫(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人教课标卷)
![201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人教课标卷)](https://img.taocdn.com/s3/m/b50406f39e3143323968937f.png)
(全国大纲版)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详解)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汇总,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D)A.逾.越(yú)鸟瞰.(kàn)一丘之貉.(luî)栩栩..如生(xǔ)B.溃.败(kuì)凹.陷(wā)贻.笑大方(yí)兢兢..业业(jīng)C.咀.嚼(zǔ)桧.柏(guì)罄.竹难书(qìng)饕餮.大餐(tiã)D.觊.觎(jì)攻讦.(jiã)光阴荏苒.(rǎn)心怀叵.测(pǒ)【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音”能力,多涉及多音多义字、形声字、形似字、难读字、统读字、口语读音和书面语读音等。
A项中“一丘之貉”的“貉”读“hã”,不读“lu î”(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是个多音多义字,也读“háo”(貉子,“貉”的统称),口语读音。
B项中“凹陷”的“凹”读“āo”,属书面语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wā”(多用于地名、人名,如贾平凹),属于口语读音。
C项“咀嚼”的“咀”读“jǔ”,不读“z ǔ”(没有这个读音),这个字是多音多义字,也读“zuǐ”(义同“嘴”,如山咀、壶咀儿);“饕餮大餐”中的“餮”读“tiâ”,不读“tiã”(没有这个读音),属于难读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
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
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
”为府州、火山军巡检。
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
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
”萧矍然起拜。
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
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
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
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
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
”奏上,报可。
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
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
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
”从之。
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
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
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迁步军都虞候。
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
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
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
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
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 【】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 B.①③④C.②④⑥ 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
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
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
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
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
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
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
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史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血的故事林海音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
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
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
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
”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
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结果认识了没有?”“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
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
”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
”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
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
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
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