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有方的故事
教子有方典型案例
教子有方典型案例篇1:xxx,xx一对普通的工薪家庭,他们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和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始终秉持着尊重、爱护和信任的原则来引导和教育子女,成为教子有方最美家庭。
他们的女儿xxxx年x月x日成功考取xxx大学,儿子乐观开朗、品学兼优。
他们的成人成才,不仅仅是家庭的骄傲,更是对夫妻俩这些年教育理念的验证。
他们在教育儿女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始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鼓励儿女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去探索自己的道路。
从未强迫她去学习某些特定的学科,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热情。
正是这种尊重和支持,使他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始终保持着积极和热情。
第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告诉女儿,大学的学习不再像高中那样有老师的监督,但要求更高。
她需要养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
我帮助她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她的学习过程中,我始终鼓励她去挑战自己,去超越自己。
第三,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教育。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有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品德的人。
他们教育儿女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有责任感。
这些品德的培养,使她孩子能够在生活中做一个乐观的人,也能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育孩子,更是去鼓励他们,支持他们。
当他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信心和支持;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挫折时,给予他们指导和建议;当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迷茫时,给予他们方向和支持。
在他们女儿考研过程中,她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但是,每次她向父母寻求帮助时,他们总是先给女儿一个鼓励的拥抱,然后耐心地听她的困扰,给她提供积极的建议。
告诉她,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有信心、有毅力、有决心,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我们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们看到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待工作的热情。
请相信,只有在一个积极健康、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用的人。
教子有方事迹材料范文
教子有方事迹材料范文
《教子有方》
近日,在某地一位名为李先生的父亲因其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备受赞誉。
据悉,李先生懂得如何引导子女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他常常以身作则,用行动影响着孩子们。
李先生在家庭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非常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经常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诚实、正直和善良的品质。
据他的邻居介绍,李先生每天都会花时间与孩子们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李先生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经常在孩子们面对困难的时候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李先生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和尊重。
他的大儿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深受父亲的影响,学会了尊重他人、诚实待人,并且拥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先生的教育方法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
有关部门甚至将他列为教子有方的典范,鼓励其他家长以他为榜样,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李先生的事迹启示我们,作为父母应当注重自身的品质和修养,以身作则,用行动影响孩子们的成长。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
子的独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勇敢面对困难。
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方的子女。
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
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通用6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事迹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1常女士,是崇信县滨河路社区一名普通的网格员,家中四口人。
丈夫王先生是中国农业银行崇信县支行的一名经理,女儿王雪2019年以全县第九名的成绩考入一所“985”、“双一流”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目前是一名大三学生。
儿子王翊铭同年考入崇信一中实验班,现在是一名高三学生。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当中非常重要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深知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夫妻二人所做的主要是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自觉学习,并且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自在、快乐成长的环境。
“给予自由”≠“放任自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并不是放任他们不管,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会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事,以及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他们的女儿小时候比较腼腆,他们就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比如运动会、舞蹈兴趣小组等等,让她多和同学相处、交流,变得开朗一点。
他们的儿子小时候比较活泼,他们就鼓励他竞选班干部,在为班级服务的同时培养他的责任心。
如果孩子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夫妻二人则会非常严厉地批评他们,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并且分析为什么不对。
但是批评和打骂是有区别的,他们尽量不打骂孩子,否则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或者使孩子也学会这种不好的教育方式。
在道德和生活习惯等方面,他们给孩子制定正确的规范,要求孩子遵守这些规范,首先做一个遵纪守法、善良有道德的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尊重孩子平等对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总是不自觉地以孩子的交流方式跟孩子进行沟通,例如哄他们吃饭、睡觉的时候,也用的是小孩子的“语言”跟他们对话,这样的话他们就很容易接受。
司马光教子有方的故事
司马光教子有方的故事
司马光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他的教子有方之处,也成为后人传诵的佳话。
据记载,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光业在年轻时是一位沉迷于游戏和娱乐的少年。
他迷恋于狩猎、赌博和音乐等娱乐活动,对学习和读书并不感兴趣。
这让司马光非常担心,他认为儿子的未来前途堪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司马光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
首先,他把儿子送到一所僧人开办的寺庙里,让他接受严格的修行和戒律约束。
在那里,司马光业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念经、诵经、修行,每天只能吃素食,禁止饮酒和赌博等娱乐活动。
其次,司马光还雇请了一位有学问的老师,给儿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这位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兴趣,让司马光业在读书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并逐渐产生了对读书的兴趣。
最后,司马光还鼓励儿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如植树造林、救助贫困人口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儿子学习到爱心和社会责任,还可以培养他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司马光的教育方式终于得到了回报。
司马光业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成为了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才,最终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卓越的成就。
司马光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性格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育也需要因时制
宜、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只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素养,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更加成功和有价值。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有方的曾国藩
世界名人故事大全:教子有方的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一、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二、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
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三、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
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
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标。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故事――窦燕山教子有方
三字经故事――窦燕山教子有方那位仆人听到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就从外地回来,到
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晚上,
第二天清晨,
听他这么说,
他为了要救苦济人,所以自己的生活很俭朴,丝毫不肯浪费,每年衡量一岁的收入,除了供给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外,都作救苦济急之用。
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教育青年,对于无钱而有志求学的贫苦子弟,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来书院学习,他都代缴学费和生活费。
就这样,
有一天,
从此以后,
后来,
宋朝的范文正公,曾将
司马温公在家训中也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真可谓是英雄所
见略同。
【本文档仅供学习,欢迎大家分享交流!】。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纵观历史传承,每一历史事迹无一不是通过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教子故事。
古代教子故事1:严格教子的李世民李世民,山西太原人,我国唐代杰出的政治家。
隋朝末年,他劝其父李渊起兵反隋,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度过了半生戎马生涯。
李渊称帝后,他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公元629年,他发动“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继承了帝位,世称“唐太宗”。
李世民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
他先后征服了突厥、吐蕃等地,扩大了版图,并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友谊;发展了西域交通,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唐太宗时期,国力增强,出现海内升平的局面,世称“贞观之治”。
他在位期间常以隋朝为戒,能任贤纳谏,并严格教育子女,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
李世民是创业皇帝,隋朝灭亡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
他深知创业的困难,也知守业的艰辛。
因此,为了“永久富贵”,使李家后代能成为世世代代的统治者,他对皇属进行言传身教。
虽然他的教育思想带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但他的卓有见地、带有普遍意义的名言,今天完全可以借鉴。
他的教子思想主要有:第一,事事严于律己,注重自身的德行修养。
李世民经常向皇属讲述自己继帝位十几年来,严于律己,“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从不把时间浪费在歌舞女色的娱乐和外出游览上,总是亲临朝政,不因劳累而放松自己。
他告诫皇属说:“你们从小生于富贵之中,必须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约束自己。
”他说:“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
”意思是:作为一个人,最可贵的是他的德行,而不在荣华富贵。
你们现在已经有了“贵”和“荣”,必须好好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要学会自勉自制、多做善事,切忌放纵自己。
假如你们不听从我的劝告,缺少德行,违反礼仪法规,必定受到刑法制裁。
到那时,即使我是皇帝,也爱莫能助。
为了有利于子女的“德行教育”,他又找人编录了《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给子女,要他们把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从前人善者成、恶者败的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到鼓励,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
母亲教子的典故
1、岳母刺字。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
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
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2、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3、五子登科。
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为他赋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有: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来歌颂他,教导儿童要好好念书,父亲也要教子有方。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
名人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名人父母之所以能够教育出名人,肯定有他自己的教育方法。
一起来看看名人父母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1、李苦禅教子故事李苦禅先生(一八九八至一九八三),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李燕是他的儿子。
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在画坛脱颖而出,也颇有造诣。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李燕子承父业,也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
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李苦禅自己说到做到,率先示范。
一九三七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派人来请李苦禅“出山”:“您要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哩!”李苦禅不为所动,凛然拒绝。
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了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
““””结束后,有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
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
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不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二十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二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
李燕遵未嘱,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查柒。
李可柒见心爱之物璧还,喜不自胜。
李苦禅听说后,也非常高兴。
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
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
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
“干艺术是苦事”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023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材料(4篇)
2023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材料(4篇)教子有方最美家庭事迹材料1打算孩子一生的是安康的人格修养,教孩子做人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人的一生要承受三方面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因此,日常生活中,陈巍特别留意家庭教育。
一、让诚信理念根植于孩子心中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安康欢快成长的源泉,是教子成人的第一步。
陈巍家三代同堂,不说其乐融融但也和和谐睦。
她与公婆一起生活近30年直至两位老人相继去世。
公婆都是离休干部,勤俭持家诚信待人。
她们夫妻俩都是警察,认真工作恳切守信。
这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女儿。
她经常对孩子说:做人做事要对得起良心,人在做天在看,糊弄别人和消极工作就是拿自己的良心开玩笑。
她经常给女儿讲做人要谦逊恳切,要心存感谢,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他人。
孩子经常说:“她的四位长辈都有好的人格修养,话一出口就是要恳切守信,他们都有一颗寻常心,都很乐观向上。
“因此,诚信理念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已经根植于女儿心中。
二、以身作则为孩子安康欢快成长传递正能量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且不行代替的教育者。
她们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典范的正能量去影响熏陶孩子,她们用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带动着女儿。
家人之间相亲相爱、邻里之间和谐相处,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27年里,只要是在家就给爷爷奶奶捶背、端茶倒水、给奶奶打胰岛素药针、陪爷爷奶奶谈天、夜晚陪奶奶休息、早起给奶奶倒便盆等等,都是乐此不彼,从无怨言。
现在工作了,只要是放假回家,就不让父母进厨房,由于她要为父母做饭让父母歇歇。
好习惯是养出来的。
陈巍女儿很爱看书,这与家长们每天读书看报不无关系,也从书刊中学到了很多。
在女儿读研的三年里,在导师的正确指导下,她的`《怎样激发基层团组织活力《》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等两本书由人民日报社予以出版,期间还撰写了《以大事为中心的青年网络虚拟社群争辩》等数篇论文分别在《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
三、让感恩意识成为孩子乐观向上的行为习惯感恩教育是培育孩子安康心理的根本要求。
中国古代最教子有方的七位母亲
中国古代最教子有方的七位母亲在中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杰出的巨人,他们或者创造历史,或者因为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名垂青史。
探询他们成功的足迹,我们惊奇的发现,他们的成功的背后毫无例外的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母亲。
一、孟母孟母是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
《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断机孟母断机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
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有哪些孩子究竟能成长到什么样,很大程度来自于父母的教育,通过对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能得出经验,从而举一反三帮助孩子成长。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父母教育孩子的名人故事篇一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而且当时的朝庭信赖他,满朝文武官员钦佩、尊敬他;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
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
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
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
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
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
古代教子有方的母亲典型事例
古代教子有方的母亲典型事例在古代,有一个叫孔子的母亲,真是个传奇人物,教子有方的典范!孔子可是大名鼎鼎的思想家,他的智慧影响了后世无数人,想想吧,光是“仁”和“礼”这两大词,成了多少人的座右铭。
不过,要说孔子能成才,少不了他那位了不起的母亲。
说到这里,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位母亲是怎么教儿子的。
听说孔子的母亲从小就特别重视教育。
别看她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心里却藏着一颗对孩子未来的火热心肠。
她知道,想让孩子有出息,光靠几分家产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她每天都带着小孔子去田里干活,边干边教。
天上飞的鸟儿、地上跑的小动物,全成了她教导孔子的工具。
比如说,看着那只飞翔的小鸟,她就会告诉孔子:“你看,它不怕风雨,永远朝着目标飞去,咱们也要有这样的精神!”小孔子听得眼睛都亮了,心里默默记住了。
她常常给孔子讲古代的故事,听着听着,孔子就像喝了蜜一样,心里甜滋滋的。
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故事就是最好的娱乐。
她给孔子讲的可都是那些英雄人物、贤德之士的事迹,听着听着,小孔子就渐渐明白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哦,想想这得多有意思呀,谁说古代教育就得无聊呢?小孔子在妈妈的故事里,听得津津有味,一颗小心灵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滋养。
而孔子的母亲也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常常提醒儿子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她会说:“人活在世上,得有担当,不能只想着自己。
”这话听着简单,可那可是大智慧呀!小孔子在心里默默记下,每当遇到问题,都会想到妈妈说的这句话。
久而久之,他的品德渐渐树立起来,成了村子里人人称道的好孩子。
有一天,小孔子放学回家,路上碰到一个小伙伴,结果那个小伙伴为了图个痛快,去抢了别人的玩具。
小孔子可不干了,赶紧上前制止,心里想:“这可不对,妈妈教过我!”于是他义正言辞地告诉那小伙伴,不能因为一时的乐趣去伤害别人。
小伙伴听了,愣了一下,后来竟然也放下了手里的玩具。
小孔子的这个举动,让他在村子里更加受人尊重。
说到孔子的母亲,她还有一个特别的做法,就是每到节日,总要带着孔子去拜访亲戚,参与各种传统活动。
母子教子有方的成语故事
母子教子有方的成语故事
1、孟母三迁:讲述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2、画荻教子:讲述了欧阳修先生的母亲用画荻教育他如何懂得自尊自爱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并强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岳母刺字:讲述了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字。
这些成语典故都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儿女孝敬的重要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财富。
它们鼓励人们尊重母亲、感恩母爱,珍惜亲情和家庭的温暖。
母亲教子的成语典故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们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家庭和谐、尊重家庭教育的传统价值观念,同时也彰显了中国文化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家庭教育的精神特质。
这些典故总结了母亲教育子女的智慧和经验,传承了中国文化中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后代子孙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们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和传统美德的观念。
这些典故激励着人们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牢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母亲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母亲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多的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你知道有哪些吗?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母亲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母亲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孟母】孟子叫孟轲,孟子之母仉(zhang三声)氏。
关于孟母的典故主要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
孟母为改变孟子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
孟子从此勤学自奋,师事子思,终成大儒。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之句,系据上述传说编写的,在封建社会中,孟母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
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人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子又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子于是跟从学宫中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孟母为给儿子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
(《烈女传》)2、买肉啖子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3、断机教子“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名人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
名人教育孩子有哪些故事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很多名人教育孩子就是这样去教育的,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一、曾国藩教子的故事衣食当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曾国藩(1811—1872)是清末湘军首领。
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谥称“文正”。
他的儿子可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了。
然而,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都没有变成“衙内”和“大少爷”。
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朝的著名外交家;曾纪鸿不幸早死,研究古算学亦取得相当成就。
不仅儿子个个成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教育家和学者。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曾国藩教子有方,“爱之以其道”。
别的不说,只他不为子女谋求任何特殊化,教儿节俭创业,就可令人们深思一番。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
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
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
……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同治三年七月,曾国藩受封侯爵,纪鸿正赴长沙考试,国藩特别写信告诫:“尔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世家子弟,门第过盛,万目所属。
……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不可送条子,进身自始,务知自重。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
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子有方的故事
1、司马光教子有方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官至宰相。
司马光虽官高权重,但严于教子,很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
他写了了篇传诵至今的《训俭示康》。
他在总结了历很多达官显贵之子,因受祖上荫庇不能自强自立而颓废没落的教训,告诫其子:"有德
者皆由俭来也。
""俭以立名,侈以自败"。
因为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早
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
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
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
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
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
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日本帝国主义
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
抗日。
遭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但有名望而且富有。
但他严格要求自
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
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
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名人家风家训家教故事】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
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
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
便仅仅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
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
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水准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
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
“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
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
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
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名人家风家训家教故事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
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
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
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
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
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
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
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但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
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
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
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
分热烈。
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
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
在求学这个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
掌握好“火候”。
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并教孩子们求
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
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
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
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
夸一夸女婿、儿媳。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
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