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场陷阱案例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
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大学生就业谨防求职陷阱篇1实例一:小王是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一天接到了一家号称法国法马通(东莞)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电话,说在网上查到了小王的个人资料,觉得不错,给了一个网址,让小王自己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
网址是法马通官方的网站。
接下来小王于骗子进行两次非常正规的电话录音面试,两周后接到通知:7。
18日去东莞培训三个月,之后回青岛黄岛开发区工作,培训期工资1800,包吃住,转正后2500左右,并留下了一位小姐的联系电话,让小王到东莞后电话联系她,她会告诉小王怎样去公司。
后来小王去公司的网站查看具体情况,搜到法马通中国的联系方式,打过去询问。
对方却告诉小王,那家联系他的人是骗子,已经骗了好多人。
知道受骗后,没有过去培训。
7.24日上午又接到东莞的电话,同一个人,同一个电话,换了另一家外企以莱特(东莞)电子有限公司的名义,继续骗人。
据小王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过不少,大部分都是借他人公司的名号来进行一些诈骗活动。
而且进入正规公司是需要正规的面试程序,只凭所谓的电话录音面试就被录用,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大学生们还需要注意,如果接到某公司的应聘通知,务必要通过正规的渠道多收集一些对方公司的情况,以及联系方式。
主动与对方联系沟通,以防此类招生陷阱。
实例二:皮包公司高职诱惑骗培训费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竟然被告知她已被该公司录取为“储备经理人”。
小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简历过呀?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小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可去过方知,原来是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自己。
而所谓的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记者采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时,他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培训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享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享大学生求职常常会遇到陷阱,稍有不慎我们就会陷入其中!下面为大家介绍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希望能帮到大家!现场一:星级饭店招聘男女公关经理,无需工作经验,无学历要求;底薪200元,月薪可达数万元,具体根据个人所得小费而定。
要求女身高165cm以上,男身高 180cm以上,长相好。
专家解读:这样的招聘广告往往是骗人或是让人加入色情行业。
所以一定要多加小心,不要盲目前往。
现场二:某企业招聘,把笔试或者面试地点安排在员工上班可见的醒目位置,或者特设招聘台,或者把笔试和面试时间安排在非员工工作时间。
专家解读:这种招聘的真正目的,很可能并非为了招新人,而是为了给现有员工施压,所以求职者不要对这些招聘抱太大希望。
现场三:某企业常年招聘,但从不透露到底要招多少人,且招聘的信息从不更换或者很少更换。
招聘会上该公司往往发给求职者很多宣传册、介绍公司文化的资料等。
专家解读:这类企业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宣传或者为公司积累人才库,他们现在实际上并不缺人,所以求职者一定要查清楚底细,再去应聘。
求职分析:华夏心理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师荀炎认为,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往往心情过于迫切,由此便容易掉入企业设计的陷阱。
因此,求职者在求职时不应该只看到某个职位的诱惑,而应该事先意识到,求职本身是有风险的,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
求职者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
事实上,很多求职陷阱有清楚的破绽可寻。
例如,以某种名义向求职者索取钱财,这是明显的可疑行为。
但是,一些人容易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或许付出100元或者几百元就能获得一个职位。
另外,求职者不要有依赖心理,不要把改变的权利永远放在对方手中。
例如,公司一再拖延实习期,让你陷入无限期等待状态,此时,留或不留应该早做判断。
潦草面试:“你怎么又来面试了!”这是一家新成立的民营贸易公司,寄出应聘信1星期后,接到了面试通知。
一位操北方口音的女士在电话中告诉我:“我是公司行政副总经理尤老师,约你明天下午2点面试,地点在兆丰环球大厦,具体在哪个房间,到时候再打你手机联系。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
大学生兼职受骗案例分析一、案例事件:案例一:王龙同学兼职不慎受骗.某课外补习学校与附近其他几所学校因生源的恶性竞争存在矛盾,因此捏造是非,制造谣言并做成传单散发。
该补习学校为了逃避责任便招聘一些兼职大学生帮其派发。
该同学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因不知或无视其传单内容可能引起的社会纠纷或社会不稳定因素而帮其派发。
后有人举报,该同学被带到当地派出所协助调查。
学校得知消息后,马上指派老师出面协调,并将该同学带回学校处理.案例二:常洁同学被某咨询公司聘为教育顾问.其工作就是在公司负责接待工作,介绍公司的具体情况。
工资可月结也可日结。
当同学去了以后,公司以办工作为名收取押金.同学交了钱以后就没动静了.每次与公司交涉,该公司都以各种理由一拖再拖,直到没消息了.辅导员了解情况后,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一起去公司要回了押金。
二、案例主题:本着“以生为本、强化服务”的理念,加强大学生安全法治教育,提高学生在兼职中的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兼职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案例背景: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有很多人有兼职的经历和需求。
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锻炼自己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和改善经济状况的重要途径。
然而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了他们涉世不深、不知如何维权等特点,给大学生设计陷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兼职时上当受骗。
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一)高度重视,及时处理。
辅导员接到学生受骗消息后,马上展开调查,了解情况,并于第一时间向所在院系领导和学工部做了汇报.学校高度重视,指派保卫处、学工部代表学校与工商局、劳动仲裁部门、派出所及学生兼职公司取得联系,了解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争取同学利益最大化。
(二)教育引导,提高认识。
待事件平息后,学校对涉及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
客观分析该事件的性质、危害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受骗同学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指出今后应注意的事项,使同学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今后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三)以此为鉴,强化教育.事件中涉及的学生是个别的,但校园内正在从事社会兼职或有兼职需求的学生却很多。
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就业合同陷阱案例一、工资待遇的“文字游戏”小A刚大学毕业,满心欢喜地找到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
签就业合同的时候,合同上写着“月薪5000元”,小A心想这工资还可以啊。
可等他真正开始工作,拿到第一个月工资的时候就傻了眼。
原来,这5000元里面包含了各种名目的补贴,什么交通补贴、餐补、住房补贴,而且这些补贴是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全额拿到的。
比如说交通补贴,必须提供当月所有的交通发票,并且总金额不能超过规定的上限;餐补呢,每天要在公司食堂消费一定次数才能拿到。
这样七扣八扣下来,真正到手的基本工资只有3000元。
小A这才明白,这合同里玩的就是文字游戏啊,看似给了不错的工资待遇,实际上暗藏玄机。
二、超长试用期与低转正工资。
小B的遭遇就更让人无奈了。
他应聘的是一家小公司的设计岗位。
合同里规定试用期为6个月,小B觉得虽然试用期有点长,但自己只要好好表现应该没问题。
试用期工资是正式工资的60%,当时小B想着转正后工资就高了,也就没太在意。
可是等到快转正的时候,公司突然拿出一份考核标准,这个标准非常苛刻,很多条款都是在合同里没有提到过的。
结果小B没有通过考核,公司又给他延长了3个月的试用期。
小B这才意识到自己掉进了陷阱,这公司就是想用低价劳动力,不断地给员工设置障碍,不让员工顺利转正拿到高工资。
三、竞业限制条款的“霸王条款”小C在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是个技术骨干。
他离职的时候可被合同里的竞业限制条款整惨了。
合同里规定小C离职后两年内不能在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工作,但是公司给予的竞业限制补偿却低得可怜,每个月只有500元。
这500元在小C所在的城市,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
可是如果小C违反这个条款,就要赔偿公司10万元。
小C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同行业的好机会都因为这个条款不敢去,他感觉自己就像被绑住了手脚。
这竞业限制条款本来是合理的,但是公司这么低的补偿和高额的赔偿要求,简直就是霸王条款嘛。
四、工作地点的“乾坤大挪移”小D签就业合同的时候,合同上写的工作地点是“本市”。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
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4则】近年来,因为求职难,不少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在求职时“拉到篮子里就是菜”,不惜降格以求。
特别是许多外地大学毕业生,到沿海大城市找工作,人生地不熟,很容易上当受骗。
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学生案例分析,希望能够帮到您!大学生求职陷阱案例分析一中介与医院成“联档模子”“一条龙”骗取“体检费”在广州市中心有不少"辉华贸易公司"张贴的职业介绍和招工广告,招聘的工种包括"经理助理、销售业务员"等,最低月薪1500元,还包吃住。
今年年初,有记者假扮成求职者暗访了这家位于白云区元下田村的辉华公司。
公司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在约10平米的房间里,只有两张办公桌、一部电话、一台电脑,没有营业执照。
一位自称是廖经理的人要求记者填写表格并开了一张到××医院体检的公函。
当记者提出到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时,廖经理一口回绝,说只承认××体检科的检验报告。
记者来到位于天河区的××医院体检科,现场有很多人在排队体检。
他们自称都是看到广告前去应聘的,每人都按要求交了86元的体检费。
三天后,记者拿到了体检结果。
一向身体健康的记者,体检单却显示得了"大三阳"(慢性肝炎)。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现场40多名应聘者的体检单上竟有八成患有"大、小三阳"。
在随后的两个星期里,记者多次打电话到该公司询问结果,得到的都是"把身体养好了再上班"的答复。
据知情人士介绍,“体检费”已被中介和医院瓜分,求职者永远无法上岗。
点评:专家指出,这种“黑中介”与医院联手,骗取求职者体检费的手法,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因为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很难查处以这种手法诈骗钱财的“黑中介”和医院。
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自身保护能力。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长一个心眼。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
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大学生就业陷阱案例分析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初涉职场的毕业生来说,在求职的时候最容易遭遇就业陷阱。
就业陷阱指的就是用人单位以招聘就业为名义,非法牟利的活动。
就业陷阱可谓五花八门,x下面看看几个就业陷阱案例。
案例一:高职诱惑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把个人资料公开于各大网站上,以求得用人单位的赏识。
未曾想,这却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制造陷阱的机会。
据小薛称,此类情况她的同学也遇到不少。
前不久,一家名为“华表服装”的公司给学校发来通知,营销助理若干名,很多同学都去了,结果就是招业务员,工作是销售服装……据了解,目前很多公司业务员都是到各网站搜集应届毕业生的资料,以高职加以诱惑。
对于诸如此类“挂羊头卖狗肉”的伎俩,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清楚自身实力,从基础做起,逐渐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轻高职诱惑。
案例二:骗费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费已是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求职心切,掉入此类陷阱。
访应届毕业生小刘同学他说,上个月他接到某公司的面试通知,于是高兴地到该公司参加面试。
一番面试后,该公司并没有当时就向他收取费,只是说让他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他。
小刘十分高兴,想好好表现一下,争取能留在该公司工作。
于是,他起早贪黑地干了近一个月,结果却被告知:你干得不错,但专业知识不足,公司需要对你进行,请先交300元费。
当小刘对此进行质疑时,该公司却说,不交费可以走人,但此前工作一个月的薪水免谈,令小刘气愤不已。
值得毕业生注意的是,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
至于费,一般由公司担负。
借之名骗取费揭密骗钱手法案例三:“皮包公司”毕业生小李收到一个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被通知去面试。
由于小李并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怕遭遇“皮包公司”,为安全起见,决定上网先查一下。
让小李惊讶的是,当他用GOOGLE搜索后发现,该公司居然用同一个、地址注册了4个公司,涉及医药、保险、建材等不同领域。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步入职场。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往往容易陷入合同陷阱。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合同陷阱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二、案例简介小王,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
在签订劳动合同前,小王并未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导致在入职后才发现合同中存在诸多陷阱。
以下是具体案例分析:1. 试用期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试用期三个月,试用期工资为2500元。
然而,在试用期内,公司以小王工作能力不足为由,未给予任何培训,导致小王在工作中遇到诸多困难。
试用期结束后,公司以小王未达到公司要求为由,拒绝与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2. 竞业限制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在职期间及离职后三年内,不得在同类企业从事与原公司业务相关的竞争工作。
这一条款对小王来说过于苛刻,限制了其职业发展。
3. 保密条款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需对公司的商业秘密进行保密,包括在职期间和离职后。
然而,在离职后,小王发现公司并未提供相应的保密费用,也未明确保密期限。
4. 福利待遇陷阱合同中规定,小王享有五险一金,但实际上公司并未按照规定缴纳,导致小王在离职后无法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险待遇。
三、案例分析1. 试用期陷阱试用期是用人单位考察员工能力的重要阶段,但许多企业利用试用期限制员工权益。
针对此类陷阱,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试用期期限、工资待遇、工作内容等,确保自身权益。
2. 竞业限制陷阱竞业限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企业的商业秘密,但过长的竞业限制期限和过于苛刻的条件会对员工造成不利影响。
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关注竞业限制期限、范围和补偿标准,合理维护自身权益。
3. 保密条款陷阱保密条款旨在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但过于宽泛的保密范围和期限会对员工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明确保密范围、期限和补偿标准,确保自身权益。
4. 福利待遇陷阱福利待遇是劳动合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应关注五险一金、带薪年假、加班费等福利待遇,确保自身权益。
大学生兼职陷阱案例
大学生兼职陷阱案例常见兼职陷阱陷阱一:打工先缴报名费这类情况最为普遍。
前不久,某高校大四学生华同学在人才市场上看中了一家公司的兼职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月薪600元,便上前投递材料,招聘人员说需缴纳20元报名费,华同学交了费后一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回音。
友情提醒:很多违规企业往往借招聘为名,向求职人员收取10-50元不等的报名费,然后让大学生回去等通知。
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求职者可及时向监察部门举报投诉。
陷阱二:未上班先交服装费广西某高校的小庞告诉记者,他在找兼职工作的第三天就被骗了。
7月2日,他在南宁市人民路一公交车站附近看到了一则招聘启事,上称某贸易有限公司招大量的营业员、抄写员、运货员等。
他按启事上的电话打过去,对方让他去人民东路一栋楼的0910号房面试。
在该公司办公室,接待他的男子“热情”地介绍:营业员的工作就是在商场推销某品牌洗发水,每天工作7小时,600元一个月。
接着又说在公司上班要统一着装,需交服装费200元,其中100元上班后从工资里扣除,另100元当场交。
由于所带的钱不够,小庞先交了60元。
7月3日上午,小庞和两个同学再“探”该公司时,接待人员少了先前的热心,多了催钱的焦急。
警惕的小庞开始仔细打量该公司,发现其营业执照模糊不清,上班地点也交代不清。
其间又来了几个大学生,向接待人员“讨价还价”地追讨费用。
小庞这时才明白上当,但要钱无果后也只好悻悻地打道回府。
友情提醒:路边的小广告内容很少有真实的,大学生应聘时要注意查看用人单位的各种证件,不要轻易被薪金蒙蔽了双眼。
陷阱三:要不回的押金大三学生李艳和同学缴纳了300元押金应聘到一家网络销售公司做兼职,销售价值为298元、398元的贵宾卡,可一个月下来,李艳与同学没能销售出一张卡,要求退还押金遭拒。
友情提醒:这类纠纷时常发生,由于大学生与销售公司签订的协议不属于劳动合同,不在劳动法调整范围,处理起来很棘手,所以大学生选择兼职一定要慎重。
就业工作警示教育案例
就业工作警示教育案例案例一:学生兼职被骗小王是一名大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他在网上找了一份兼职工作。
他接到了一家公司的电话,称他符合他们公司的要求,可以来面试。
小王很高兴地前往公司面试,并顺利通过了面试。
公司告诉小王,他们需要在家里帮助公司进行数据录入工作,并提供了一台电脑和相应的软件。
小王每天按照公司要求完成工作,并按照工作量结算。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小王始终没有收到工资。
小王开始怀疑这家公司的诚信,他与公司进行了沟通,但对方始终以各种理由拖延工资的支付。
最终,小王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他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不仅浪费了时间精力,还丧失了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
教训:小王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找工作时要谨慎选择,不轻易相信陌生公司的承诺。
在接受兼职工作时,应该与企业签订正式的合同,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并咨询相关知识,了解兼职工作的常见陷阱和骗局。
案例二:长时间加班引发身体问题小李在一家知名公司工作,部门经常需要加班处理项目,他也尽一切努力完成任务。
然而,长时间的加班使他的身体逐渐出现问题。
他经常感到疲劳、焦虑,睡眠质量下降,头痛、颈椎疼痛等身体不适。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李的身体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了工作效率。
他不得不请假去医院治疗,但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和累积,他的病情无法立即得到改善。
教训: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工作虽然重要,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
适度的加班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过度加班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问题。
要学会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
同时,工作单位也应该关心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休息和福利措施。
案例三:职业歧视导致就业困难小张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他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职业歧视的问题。
小张在多家公司投递了简历,但不断地收到拒信。
经过了解,他意识到自己遭遇到了年龄和性别的歧视。
面试时,一些面试官向他提出了超过自身能力范围的问题,或者将眼光放在了他的年龄和经验上。
就业陷阱案例
就业陷阱案例近年来,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往往会陷入一些就业陷阱。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案例来分析一些常见的就业陷阱,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避免类似的困境。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虚假招聘信息的。
小张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他在一家看起来很正规的招聘网站上看到了一份看似很不错的工作机会。
他按照网站上的联系方式投递了简历,并很快收到了面试邀请。
然而,当他到达面试地点后,却发现这是一家小作坊,根本就没有招聘的意向。
这就是典型的虚假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跑一趟,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低薪骗局的。
小王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他找到了一份看似不错的工作,但公司却以试用期低薪为名义,实际上一直拖延正式转正和涨薪。
小王为了能留住这份工作,一直忍气吞声,直到实在无法忍受才选择离职。
这种低薪骗局让求职者在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剥削的境地。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劳动合同陷阱的。
小李是一名应届毕业生,他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签订了一纸合同。
然而,当他入职后才发现,公司并不遵守合同上的约定,工作时间长、加班无偿、福利待遇不到位等问题层出不穷。
小李想要维权却发现自己束手无策,因为合同上的条款都是公司占据优势的内容。
以上这些案例都是真实发生的,它们展示了就业市场上一些常见的陷阱和问题。
为了避免陷入类似的困境,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不轻易相信虚假招聘信息,不盲目接受低薪骗局,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应加强监管,打击虚假招聘和违法用工行为,为求职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总之,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陷阱,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对待就业,不被表面的诱惑所迷惑,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陷入就业陷阱。
希望每一位求职者都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生兼职被骗案例_成功励志
大学生兼职被骗案例做兼职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中,80%以上有兼职的需求,它成为了很多大学生课余锻炼自己能力和挣钱的重要途径。
因此,许多不法分子抓住这一机会,给大学生设计陷阱,使得许多大学生在兼职中上当受骗。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大学生兼职被骗案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大学生兼职被骗案例篇1去年9月,某化妆品公司招聘校园销售代理,但拿到代理权的条件是必须得先自己掏钱买300元的产品。
武汉某大学三年级的刘某花300元把产品拿回来,结果却发现此产品很难推销出去,结果这300元的产品只能被闲置了。
经调查,刘某遇到的这种情况只是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为侵害大学生利益设置的陷阱之一种。
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利用学生急于寻找兼职的心理,收取几百元不等的“中介费”或“押金”,最后却以未签订为由不予退还;还有的公司以实习为由,在公司缺人手时拿大学生当免费劳力。
刘某说,她身边的同学中,经常发生此类被坑骗的情况。
大学生兼职被骗案例篇2大三学生小张在学校宣传栏看到一张招工广告,上写“某国际知名企业在本地举办展销会,招募临时工作人员,日薪200元,包午餐,工作30天”。
如此优渥的待遇,让小张不禁怦然心动,立刻打通了该活动举办方的电话。
通过面试后,小张顺利上岗,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有时还要加班到很晚。
然而上班十几天之后,却被告知场地没有落实下来,该展销会取消,之前的十几天是前期准备,所以工资仅按照80元一天给小张进行结算。
因为没有任何书面协议,小张没有依据要求对方支付约定的200元日薪,更别提加班费了。
大学生兼职被骗案例篇3大二学生阿明暑假回家后打算找份暑期工,无意中看到一份暑期兼职信息,便按照上面的联系电话打了过去。
电话那头声称自己是一家职业中介机构,要通过他们联系暑期兼职,需要先交纳200元中介费进行资料登记。
阿明照对方的要求将自己的发给了该“中介”,又将200元打入对方提供的账户。
结果等了一个月,对方也没有给他介绍任何工作。
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
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又到毕业生求职季,由于应届生缺乏经验,许多公司会趁机钻空子利用应届生。
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求职陷阱及防范(一)案例1:“招而不聘”马上就要从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历大概就有300多份。
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有如愿找到工作。
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就不打算招人。
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不到人呢?”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
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著名职业咨询师谢伟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案例2:“变相收费”小谢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专业大四的一名学生,他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在和同学一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
出乎小谢的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了面试。
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他的同学交200元的服装费。
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
交钱之后,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周后签订协议。
一周之后,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楼空。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费不高就接受了。
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导语:求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对求职陷阱的担忧,以下为大家了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防患于未然,不要掉以轻心~大学生常见的就业陷阱经典案例分析陷阱一、广告噱头骗骗人广告噱头骗骗人,收取费用“吓死人”近来发现极少数培训机构或培训公司以发布招聘信息为名,通过在招聘信息中撰写诱人广告用语,实则为其所谓招聘的岗位所对应的培训课程进行宣传,甚至向求职者推销培训教材及相应的产品。
临汾市人才市场提醒广大求职者,这类单位往往抓住求职者渴望高薪,并希望短期即能速成的心理,推出一些销售、创业类的培训课程,将从事这些工作所得报酬进行夸大描述,并配以一些诱惑性的话语,吸引求职者前去培训,以到达收取培训费和推销商品的目的。
案例:某商贸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条岗位名称为“网络销售员”的招聘信息,并在岗位描述中写道“网络销售的成本相当的低,开展的费用又相当的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费用。
只要在家有一台电脑即可进行自己的创业之路,很多通过网络至富的人,起初都是白手起家,慢慢的自己就做起了大老板。
网络销售不仅仅成本低,而且利润非常丰厚。
只要您能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必然成功!”通过分析网络销售的好处,吸引求职者对网络销售员的工作的兴趣,随后的话语便显现出其真实目的——“如果您觉得对自己有信心,网络绝对是让您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培训,让您在网络销售过程中更快人一步,解决您在网络销售中的不必要的麻烦。
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
”专家建议:许多人会为案例中的这样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招聘信息所吸引,对“网络销售”蠢蠢欲动,然而细细想来,便很容易识破这样一个骗局。
1、作为一家商贸公司,对外培训远远超出了其经营范围。
如果是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大可通过广告媒体发布培训信息,而不用借助招聘渠道用招聘作为幌子。
2、一眼就能看出招聘和培训都是这家公司诱以赚钱的美丽外壳,求职者涉足其中后,其培训收费可能相当“野豁豁”,而且“网络销售”本来就十分虚拟,这样的培训又无凭无据,一旦发生任何问题,求职者或培训学员将无从求助。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
大学生刚毕业就业合同陷阱案例一、超长试用期,工资还超低——小李的悲催经历。
小李大学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可兴奋了。
他看到一家小公司在招聘文案策划,感觉和自己的专业挺对口的。
去面试的时候,老板可热情了,说他们公司前景无限,就缺像小李这样的新鲜血液。
谈合同的时候,小李也没什么经验。
合同上写着试用期六个月,他就觉得有点长,但老板说:“这是为了好好考察你,我们这儿要求比较高。
而且试用期工资是正式工资的60%。
”小李心想,自己刚毕业,先积累经验也不错,就签了。
结果呢,这六个月可把小李折磨坏了。
他干的活一点不比正式员工少,天天加班写文案,做策划。
有一次,他忍不住问同事为啥试用期这么长,同事偷偷告诉他:“公司就想找个便宜劳动力,好多人试用期没过就走了,然后又招新的。
”小李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掉进了试用期陷阱。
二、竞业限制条款不明——小张的迷茫遭遇。
小张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
签合同的时候,合同里有竞业限制条款,说离职后两年内不能从事同行业相关工作。
小张觉得自己刚毕业,也没多想,就签了。
过了两年,小张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想换工作。
他找了一家新的软件公司,待遇各方面都不错。
结果刚入职没几天,原来的公司就给他发律师函,说他违反了竞业限制条款。
小张懵了,他回去仔细看合同才发现,合同里只写了不能从事同行业工作,但是没写竞业限制期间公司会给他补偿。
他去和原来的公司理论,原来的公司就耍赖说:“我们当时没写补偿就是默认没有,你不能去新公司。
”小张这才知道自己当初没看清合同就签字,真是吃了大亏。
三、培训协议暗藏玄机——小王的无奈故事。
小王毕业于一所艺术院校,学的是设计。
他应聘到一家设计公司。
入职的时候,公司说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会提供专业培训,但是需要签一份培训协议。
小王觉得公司还挺重视员工发展的,就签了。
培训协议里写着,如果员工在培训后一年内离职,需要赔偿公司培训费用的80%。
培训的时候,小王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公司的工作氛围很压抑,他实在干不下去了。
学生就业中应法律缺席而上当受骗的案例
学生就业中应法律缺席而上当受骗的案例(一)利用招聘,诱骗大学生踏入非法“传销”陷阱案例:张某是某高校美术专业的毕业生。
一天,张某接到朋友周某从广州打来电话,希望他来公司工作。
张某来到广州后,周某让他签订了一份合同书,并让他要交押金3千元,并承诺如辞职离开公司,押金随时如数退还。
张某认为周某与自己是朋友,又有合同和承诺,便拿出3千元交了押金。
当天下午,周某就带三人开始岗前“培训”。
“培训”主要是讲怎样赚钱,怎样暴富和赚钱要不择手段以及“发展下线、金字塔”理论等等。
经过几天“培训”、“洗脑”后,公司让他“上班”,就是打电话、动员蒙骗认识的、想找工作的人来“工作”。
大学生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受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轻信他人上当受骗;二是对同学、朋友的介绍过于信任,没想到熟人还会骗自己:三是就业压力过大,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警惕,轻信以用人单位身份出现的非法传销公司;四是个别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甘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二)收取保证金,诈骗大学毕业生案例:韩某,大学毕业生,在人才交流市场,经过初步了解,与某家公司达成就业协议。
但韩某了解到,进这家公司,每人要收取200元的服装保证金,用于制作工作服,离开公司的时候,200元可以原封退还。
1个月后,韩某按照公司的约定来到公司的办公地点参加培训,但却发现,该公司和主管人员早已经人去楼空,才知自己已经上当受骗。
据了解,在这起诈骗案中,有150多名求职者上当受骗,其中大多数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就业过程中,像以上类似的诈骗案很多,骗子往往打着招聘的幌子,要么收取“报名费”,要么收取“保证金”、“培训费”,很多大学生为了获得工作的机会,对于明知道是无理的要求,也不敢拒绝。
但骗子们往往就抓住了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开始行骗。
(三)盲目签约,不合理条款上当案例:王某,大学毕业生,由于急于找到工作,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合同里的条款,结果不但失去了这份工作还付了一笔违约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经过简单面试后,小林被录取了。但当她去报到时,却被告
知,按照公司的规定,所有员工必须在一线锻炼一段时间,熟悉整
个 公司的运作流程后方可回到本职岗位。于是小林就被分派到街区
做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十分繁琐,而且公司迟迟不肯确定何时让小
林回到会计工作岗位上。一段时间 之后,小林无法忍受,只好提出
辞职。公司以违反合约为由,要求小林支付违约金。
• 专家认为,招聘职位与实际工作内容明显不符的话将构成欺诈,可 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举报。
——案例分析—— 案例4:偷换“试用期”概念
小罗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她四处投递简历,寻找工作的 时候接到了一家小型出版社的电 话,该出版社表示,如果小罗可以 在出版社实习三个月并且表现得令人满意的话,双方就可以正式签约 小罗想,在求职的高峰时期去实习的话,将错过不少其他求 职机会。 而且,如何定义“表现得令人满意”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于是就没有 答应。小罗的同学小夏听说之后,觉得机会难得,于是就联系了这家 出版社。在三个月 的实习中,小夏一直在出版社中忙项目、整理资 料,十分认真。不过,三个月之后,出版社并没有与小夏签约。后来 小夏听说,出版社只是这段时间的工作比较 多,需要她的帮忙,并 没有打算正式签她。
工作了之后应该能很快挣回来,于是就交了。交钱之后, 公司负责人与小谢他们约好一 周后签订协议。一周之后, 小谢和同学来到这家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发现已经是人去 楼空。
•
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不能因为有些收
费不高就接受了。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 得以招聘为 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不管招聘单位是收取服 装费、培训费,还是押金,求职者都应该坚定地说“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相收 费”的公司一般来说
针对此案例,谢伟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种口头合约充满了极大的 不确定性,求职者们一定要当心, 如果因此错过了招聘的黄金时期, 接下来再找工作的话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很多单位可能都已 经招到人了。此外,《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合同可以 约定 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如果试用期超过六个月,就 是明显的侵权行为。这些,都需要大学生求职者们多加注意。谢伟老 师特别提醒求职者,一 定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尤其是其中关于劳 动报酬、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细节。在劳动报酬 一栏中,要看清考核、奖励办法;工作内容一栏中, 注意对职位的 具体约定;合同期限一栏中,则要注意试用期的期限及相关问题。
——案例分析—— 案例2:“变相收费”
•
小谢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某专业大四的一名学生,他
在网站上发现了郑州某电子公司的招聘信息, 在和同学一
起投递了简历之后又一起参加了公司的面试。出乎小谢的 意料,面试进行得十分轻松愉快,小谢和同学都很快通过 了面试。然后,公司的负责人让小谢和 他的同学交200元 的服装费。小谢和他的同学商量,觉得钱不是很多,而且
•
小林的经历提醒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
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一些 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
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做模糊化处理,玩弄“文字游戏”,用
一些听起来职位很高的虚职招聘大学生做业务员。此外,在面试的
过 程中以及与招聘单位的具体接触中,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
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的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呈急急剧升趋势。
——案例分析—— 案例1:“招而不聘”
马上就要从南京 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的小张最近忙得四 脚朝天,在各个招聘会上不断赶场,递出的简 历大概就有 300多份。小张也陆续参加了一些面试,不过最终还是没 有如愿找到工作。小张说:“很多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根本 就不打算招人。有些是小企业借机来 做宣传,还有一些就 是走个形式而已。我参加了好多场招聘会,经常能在招聘 的企业中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每场招聘会都有很多人投 递简历,他们怎么可能一直招 不到人呢?”
三方协议与劳动合同
三方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 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 能解决应届毕业生户籍、档案、 保险、公积金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三方就业协议书不同于劳动合同。 三方就业协议书制定的依据是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和 规定,协议在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终止。 而劳动合同是受《劳动法》和《合同法》的限定和保护的。
大学生职场陷阱案例 及相关法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不断 增大,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求职心情非 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遍 投简历,广搜信息,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 息,就积极行动,绝不放过,但这也给不法分子造 成了可乘之机。有的不法之徒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 的心理,巧设名目,设置的求职陷阱,造成恶劣的 社会影响。据公安部门统计,这种案件在近两年内
——概念解析——
试用期
试用期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合格进行 考核,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是否符 合自己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 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 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的 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且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的期 限中。
• 小张的疑问也反映了当前招聘市场上所存在的一些问 题。学校与招聘会主办方会审查企业的招聘资格,但他们 也无法确认企业是否真的招人。因此,这些问题还需要求 职的大学生们自身多加注意。
• 北京仁能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著名职业咨 询师谢伟老师认为,大学生在求职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要 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可以通过网络查询, 或去相关服务中心咨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 费力,无功而返。
规模都不大、流动性强,看起来不十分正规;而且,公司 进行的面试一般都比较草率,通过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 如果遇到这样的公司,求职者 们应该坚决摒弃。
——案例析—— 案例3:“虚饰岗位”
•
北京城市学院的毕业生小林在大学时的专业是会计学,毕业的
时候她去应聘某房地产中介公司的会 计,招聘广告上写明了是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