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语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升三部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语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提升三部曲

由于我国的语文教材沿袭的是古代读经式的文选阅读课程形态,注重读者的涵泳和感悟,所以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对文本解读的角度和深 度,直接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并非天然生就,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 径进行提升的。大体上,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可以沿着解读前的背景知识准备、解读时的方法技巧、解读后(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反馈三个环节来进行 提升。

一、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章自古语句精炼,含义深刻,三言两语之间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教师自身丰厚的人文素养便是提取文本深厚内涵的金钥匙。

如果读者不知道司马迁曾经面临着宫刑和死刑的艰难抉择,不了解他为了完成《史记》而忍辱负重,又怎能深刻地解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一千古名句?如果读者不了解文天祥面对敌元高官厚禄的利诱丝毫不为所动,历尽敌人千般酷刑、万种折磨仍然坚贞不屈的高洁品格,不知道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仍心怀故国,深情地向南叩首的感人事迹,又如何能够真正读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绝唱?

曾有位小学教师在给孩子们讲《论语》中的“邦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句话时讲起了东晋时期朝政黑暗,当权者鱼肉百姓,陶渊明不肯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故 事,陶渊明不愿为虎作伥助纣为虐,宁可饿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邦无道则隐。”接着,他又讲起了新中国成立后,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勇敢地冲破美帝国主义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建设新中国的故事。钱学森的故事将“邦有道则见”的内涵再现得淋漓尽致。更进一步,如 果我们对于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的话,我们是否可以对这句《论语》进行进一步的批判性的解读:邦无道之时正是国家危难之际,这时候更需要千千万 万仁人志士挺胸而出,为了民族大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而不应该独善其身,隐居避世,这时候更应该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一份责任!这样一解读 使艰深晦涩的《论语》顿然变得那么亲切,使古老的《论语》焕发出时代的华彩。

总之,教师要真正深刻地解读文本,没有自身深厚的人文素养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就应当博览群书——文学历史、艺术科技、天文地理、经济政治等等均可广泛地涉猎,成为一个博学鸿儒,解读文本自然游刃有余。

二、慎用教参,独立阅读

小学教师手里都有一本《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这本教师参考书对于教材和文本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但是,教师用书对于文本的解读决不能替代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独立解读。作为教师,应当在独立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再阅读教参进行补充。

首先,慎用教参。文本解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读者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等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是极具个性的。而教参只代表编 者对文本的认识,并不是唯一权威的解读,更不能提供一个读者阅读文本时步步深入的体验过程。比如《劳动的开端》一文,除了教参中提到的课文表现了旧社会劳 动人民的深重苦难和权贵阶层对劳动人民的欺压之外,笔者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更深的却是母亲对孩子那无声的却又无处不在爱。教师如果一开始便阅读教参, 那么教师自己对于文本独特的、个性化的解读往往会被教参的解读“封杀”。

大诗人李白在游黄鹤楼时,见到眼前的奇景诗性大发,提笔正要赋诗一首,突然见到了崔颢的诗句,越看越爱,赞叹不已,可是自己想要再写一首时,却怎么也无法 跳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的思想都会被先入为主的别人的语句封杀,更何况我们呢?

但是另一方面,教参也是教师理解文本的重要参考,在自己独立解读文本之后,也应当仔细地阅读教参,以避免个人的见解百密一疏。

第二,独立阅读,以儿童的眼光来体验阅读过程。教师在阅读文本时要注意自己在初次阅读时的感受,体验自己作为一个读者是如何步步深入地走进文本,如何慢慢 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如何一点一点地欣赏文本的佳妙之处。这种阅读的体验对于语文教学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 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学不应当把教参或教师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学生,要做到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的阅读,就必须了解学生作为一个读 者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以学生的眼光来独立地阅读文本,体验阅读时的感受,无疑能使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前准备,及时有效 地进行课堂调控。

第三,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但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深入地思考和欣赏重点句段,还应该分 析本文在该册教材中的地位,本文与前后课文的关系,在语文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以及儿童的认知能力。分析哪些知识可以教给学生,以何种方式进行传授,哪些知识 暂时不适宜向学生传授。

三、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反思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次教材解读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群体一同解读文本的过程。

课堂中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而且由于学生独特的心理 特点和知识储备,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往往会出乎教师意料之外。而这个过程也为教师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例如《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中提到大峡谷是一个立体的自然博物馆。在课前我认为学生对于热带、温带、寒带的划分有一定的概念,而对于为什么海拔越高气候越 寒冷是不能解释的。但是在课堂讨论中我却发现他们的地理知识比较匮乏,并没有地球气候差异的相关知识。相反的是,有一个孩子对于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什么谷底 生长热带植物,山顶生长寒带植物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解释:首先,谷底离地面较近可以接受地面的热量;第二,山

顶处于谷口,而谷口较开阔,不利于暖热气流的聚 集,所以气温很低。而我在课前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却仅仅局限于前者。在学生的启发下,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这次经历也让我对本班学生的知识结构 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为以后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根据。

总之,文本解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我们必须坚持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在阅读和教学实践中进行锤炼和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