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实验室诊断共35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27页】

产科DIC的诊断和处理【27页】
产科DIC的诊断、处理
2005-9-26 上海
整理课件
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 或血小板被激活,大量可溶性促凝 物质入血,从而引起一个以凝血功 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或 病理综合征)。在临床上,DIC患 者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 能障碍和贫血。
2005-9-26 上海
2005-9-26 上海
整理课件
4
妊娠期凝血功能变化
促凝物质水平降低、纤溶减少: 抗凝血酶III降低、蛋白S下降40~50% 纤溶酶原和尿激酶下降 XI因子增加 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下降,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妊娠期逐渐增加 , 中、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期
2005-9-26 上海
整理课件
5
产科DIC
整理课件
2
凝血与抗凝血
血液凝固系统


织凝血酶原液
凝血活素复体
纤维蛋白原溶 解系统


织纤溶酶原 液
活化因子
抗凝血酶 凝血 酶
纤维蛋白 原
纤维蛋 白
纤溶 酶
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 溶解
2005-9-26 上海
整理课件
3
妊娠期凝血功能变化
凝血因子除XI和XIII因子外均有增加 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和凝血酶原增加 妊娠晚期纤维蛋白原比非孕期可增加50%, 达4~6g/L 胎盘、胎膜和羊水中还含有凝血活酶, 在正常 分娩时少量凝血活酶入血促凝 有利于产后止血
纠正酸中毒
5%碳酸氢钠 250ml静滴
2005-9-26 上海
整理课件
22
产科DIC治疗-抗纤溶药物
适用于继发性纤溶期。 当继发性纤溶亢 进已成为出血的主要原因时,可在肝素 化的基础上使用抗纤溶药物,优球蛋白 溶解<120分钟可单独使用 临床常用抑肽酶、止血环酸(AMCA) 、6-氨基己酸(EACA)、止血芳酸( PAMBA)。

DIC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如严重感染(发生率25%~40%)、恶性肿瘤(7%~27%)、组织损伤(6%~23%)、病理产科(5%~12%)、肝脏疾病(5%~12%)、以及其他原因(10%~26%)等引起,导致循环血液在全身微小血管内广泛性凝固,形成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微血栓。

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并通过活化的Ⅻ(FⅫ)、激肽释放酶(K)和凝血酶(FⅡa)等,激活了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获得性血栓——出血综合症,若不及早诊治,DIC的病死率极高,因此,实验室DIC的检查对DIC 的诊断、治疗极为重要。

(一)筛选试验血小板计数(BPC)DIC时,血小板由于参与微血栓的形成而被消耗,故循环血液中PLT减低,其数值波动于(20~100)×109/L之间,PLT减低发生率通常为90%~95%。

一般认为PLT动态性减低对诊断DIC更有价值。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

PT的延长或缩短分别反映凝血因子Ⅶ、Ⅹ、Ⅴ、Ⅱ和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的减低或增高。

DIC时由于纤维蛋白原(Fg)的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单体(FM)以及纤溶酶(PL)等的干扰,PT延长占(70%~90%)或缩短(占10%~30%)。

正常值(正常对照±3S)。

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含量检测Fg属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DIC高凝血期可增高(大于4.0g/L),在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继发性纤溶期常降低(低于2.0 g/L)。

Fg减低见于70%的病例。

在诊断DIC中,其特异性为22%,敏感性为87%。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FDP是在纤溶酶作用下,Fg发生降解生成x、y、D、E碎片(FgDP)纤维蛋白发生降解产生x’、y’、D’、E’碎片(FgDP)的总称。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紊乱,导致血液在全身血管内凝结和纤溶的过程中出现异常。

DIC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临床上常见于感染、创伤、恶性肿瘤、妊娠等情况下。

准确诊断DIC对于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根据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探讨DIC的诊断方法、机制以及治疗策略。

一、实验室诊断标准1.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判断DIC发生程度和预测预后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血管内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血小板聚集和消耗增加,因此常伴随着血小板计数下降。

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对比之前测定值可判断出DIC发生。

2.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因此,PT延长是DIC的重要实验室指标之一。

3.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评估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纤溶系统激活导致纤维蛋白溶解增加,因此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测定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以帮助判断DIC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4. D-二聚体D-二聚体是评估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状态的指标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体内广泛形成小血栓和微小栓子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测定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诊断DIC以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5. 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是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物之一。

在DIC发生过程中,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加,导致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升高。

测定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可以帮助判断DIC发生和严重程度。

二、DIC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和体征DIC常常伴随着出血、血栓、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症状和体征。

DIC诊断与治疗的新概念2讲课文档

DIC诊断与治疗的新概念2讲课文档
第三十六页,共39页。
纤溶系统受抑
▪ 当凝血系统最大程度激 活之时,纤溶活性其实 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第三十七页,共39页。
纤溶抑制剂
▪ 在DIC患者中通常不推荐使用。 ▪ 存在明显的原发或继发纤溶亢进时(如像急
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前列腺癌转移、巨大 血管瘤、羊水栓塞、某些肝病相关的DIC)抗 纤溶治疗尚存争议 ▪ 联用抗凝剂和纤溶抑制剂可能有益,但尚未 被临床试验证实。
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 重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 物可以终止内毒素诱导 的凝血过程异常激活
第三十四页,共39页。
关于纤溶抑制剂
第三十五页,共39页。
纤溶系统受抑
▪ 起初由于内皮细胞释放出纤溶
酶原激活剂,纤溶活性迅速增强,
▪ 紧接着血浆内纤溶酶原激活 剂抑制物1(plasminogenactivator inhibitor type 1 PAI-1) 水平开始持续性升高,与纤 溶酶原激活剂形成不可逆复 合物
8. 皮肤坏死和肢体坏疽
第七页,共39页。
DIC的实验室诊断
第八页,共39页。
筛选检查
▪ 血小板计数降低,特别是进行性下降 ▪ 凝血时间(PT、APTT)延长
▪ 凝血酶时间(TT)延长
▪ 纤维蛋白原降低
▪ 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FDPs、D- dimer )
▪ 异形红细胞大于2%
第九页,共39页。
第十七页,共39页。
血小板制剂
▪ 每袋单采血小板约200~500毫升,约含血小板2.5×1011个。
理论上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输血小板1×1011,约可使血中血 小板数提高12×109/L,有效作用时间约12~48小时。例:
对一体表面积1.7m2的患者,输一袋单采血小板约可使血中血小板数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

DIC的诊断标准1999 年10 月,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研讨会提出DIC以下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存在易致D IC 的基础疾病, 如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另有下列二项以上临床表现:(1)严重或多发性出血;(2)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3)广泛性皮肤、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 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脏器功能衰竭;(4)抗凝治疗有效。

2、实验诊断(1)一般病例实验诊断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 ① PLT 进行性下降< 100×109/L(肝病、白血病< 50×109/L) , 或有两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血浆水平升高: β-TG, PF4, 血栓烷B2(TXB2) , P-选择素。

②血浆Fg 含量< 1.5 g/L (肝病<1.0 g/L , 白血病<1.8 g/L) 或>4.0g/L , 或呈进行性下降。

③ 3P 试验阳性, 或血浆FDP >20 mg/L (肝病> 60mg/L ) 或血浆D-D 水平较正常增高4 倍以上(阳性)。

④ PT 延长或缩短3s以上(肝病> 5s) ,APTT延长或缩短10s以上。

⑤ AT-Ⅲ:A < 60% (不适用于肝病) 或蛋白C(PC) 活性降低。

⑥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

⑦因子Ⅷ:C 活性< 50% (肝病必备)。

⑧血浆内皮素-1 (ET-1) 水平> 80 pg/ml或凝血酶调节蛋白(TM) 较正常增高2倍以上。

(2)疑难病例的实验诊断应有以下二项以上异常: ① F1+2、TAT和FPA 水平增高; ②SFMC水平增高; ③ PAP 水平升高; ④ TF水平增高(阳性) 或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水平下降。

(3)白血病DIC实验诊断标准: ①PLT < 50×109/L 或进行性下降, 或有下列二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水平升高: β-TG、PF4、TXB2、P-选择素; ②Fg< 1.8 g/L 或进行性下降; ③3P 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 或D-D 水平升高(阳性); ④PT 延长3 s 以上或进行性延长, 或A PTT 延长10 s 以上; ⑤AT-Ⅲ:A < 60%或PC 活性降低; ⑥血浆PLG:Ag<200mg/L;⑦血浆凝血因子激活分子标志物水平升高: F1+2、TAT、FPA、SFMC。

DIC实验诊断

DIC实验诊断

DIC弥散性血管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是一种危重的综合症。

一、常见病因二、发生机制三、影响因素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吞噬功能,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及其他促凝物质;也可清除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内毒素等。

2、肝功能严重障碍:主要的抗凝物质如蛋白C等均在肝脏中合成,Ⅹa、Ⅸa、Ⅸa等在肝脏中灭活。

当肝功能严重障碍时,可使凝血、抗凝、纤溶过程失调。

肝细胞大量坏死时可释放组织因子等,启动凝血系统,促进DIC的发生。

3、血液高凝状态4、微循环障碍四、分期1、高凝期:各种病因导致凝血系统激活,凝血酶产生增多,血液凝固性异常增高,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

表现为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粘附性增高的血液高凝状态。

2、消耗性低凝期:大量凝血酶的产生和微血栓的形成,使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同时可能继发性激活纤溶系统,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此期间患者可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DIC 时产生的大量凝血酶及F Ⅻa 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导致纤溶亢进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形成。

此期出血十分明显。

五、功能代谢变化1、出血:①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②纤溶系统激活③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形成④微血管损伤2、器官功能障碍3、休克4、贫血 六、诊断1、根据临床所见 : 临床遇有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并有休克、少尿或无尿、呼吸困难、紫绀、昏迷、惊厥、出血、呕血、黑粪、广泛性皮肤瘀斑等症状出现时,在诊断上要想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对容易发生本病的疾病,均应注意观察和检查,早期作出诊断,力争获得早期处理的机会。

DIC第九版

DIC第九版

重症肝炎
晚、少见 重、极常见 晚、少见 罕见 正常 正常或轻度增加
鉴别诊断
DlC与TTP鉴别要点
项目 DIC 起病 多数急骤 病程 病程短 微循环衰竭 多见 黄疽 轻、少见 FⅧ:C 降低 vWF裂解酶 多为正常 血栓性质 纤维蛋白血栓 TTP 可急可缓 病程长 少见 极常见、较重 正常 多为显著降低 血小板血栓

谢 谢!
谢 谢!
手术后及损伤创面未良好止血者 近期有大咯血或大量出血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DIC晚期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及明显以纤溶亢进
抗凝治疗药物

普通肝素治疗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相比: 即较少导致药物性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 较少、生物利用度好、半衰期长等有点。
三、替代治疗
有明显的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减 少的证据,已进行病因和抗凝治 疗,DIC未得到良好控制,有明 显出血者。
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 一板
PLT<100×l09/L或进行性下降 (肝病和白血病<50×109/L)
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 二原
Fg(纤维蛋白原)<1.5/L或进行性下降或>4g/L (白血病恶性肿瘤<1.8/L 肝病<1.0g/L)
PT(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 性变化(肝病时延长5秒以上)或APTT缩短 或延长10秒以上
血小板,Fg 凝血时间延长 3P试验阳性
临床表现

出血 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微血管栓塞
微血管病性溶血
原发病表现
临床表现
出血
临床表现
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特点:
一过性或持续性血压下降; 早期出现肾 肺 大脑功能不全; 休克与出血量不成比例; 顽固性休克提示预后不良。
临床表现

202X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DIC

202X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疗指南-DIC
2001年全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会议(huìyì)标准
5
第六页,共三十五页。
一般 诊断标准 (yībān)
1、存在易于引起DIC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
肿瘤、病理(bìnglǐ)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 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 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 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如皮肤、
8
第九页,共三十五页。
四、实验室检查 解读 (jiǎnchá)
➢纤维蛋白原 ➢ 3P试验/D-二聚体 ➢ 凝血酶原时间(PT) ➢ 国际(guójì)标准化比值(INR) ➢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9
第十页,共三十五页。
纤维蛋白 原测定 (xiān wéi dàn bái)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原 (xiān wéi dàn bái) 蛋白
目的:抑制广泛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防 止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进一步消耗,为重建正 常(zhèngcháng)凝血和抗凝平衡创造条件。
25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五页。
2、抗凝治疗(zhìliáo)
①肝素是最主要的抗凝治疗药物。目前 对DIC (mùqián) 是否应用肝素争议较大。 低分子肝素是标准肝素裂解的低分子碎片, 由于其某些药理学特性,有取代标准肝素之势。 用法:
交联纤维
正常值:2-4g/L。DIC时减少(jiǎnshǎo) 。
10
第十一页,共三十五页。
3P试验(shìyàn)/D-二聚体测定
纤溶系统激活后,产生的纤溶酶可分解纤维 蛋白原,也可以分解纤维蛋白,后两者分解产 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的诊断中具有(jùyǒu)重要 意义。主要有3P试验/D-二聚体测定。

《DIC实验室诊断》课件

《DIC实验室诊断》课件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医生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判断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局限性和影响因素 临床医生对检测结果的运用和决策
实验室检测结果与 临床症状的关联性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 解释和临床应用的 局限性
实验室检测与临床 实践的互动和协调
局限性:DIC实验室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测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采集、处理、运输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添加项标题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
添加项标题
凝血酶时间(TT):检测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活性
添加项标题
纤维蛋白原测定:检测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添加项标题
抗凝血酶测定:检测抗凝血酶的活性
添加项标题
血小板计数: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 凝血酶原的活性
纤维蛋白原: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判断DIC是 否存在
凝血酶时间(TT):检测凝血酶活性,判断DIC 是否存在
抗凝血酶III(AT-III):检测抗凝血酶III活性,判 断DIC是否存在
血小板计数是DIC实验室诊断的重 要指标之一
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可能是DIC的早 期表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为150400×10^9/L
质量控制:定期进行仪器校准、试剂验证和检测人员培训,确保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局限性:DIC实验室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检测结果可能受到样本采集、处理和保存等因素 的影响
注意事项:在进行DIC实验室诊断时,需要注意样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以及检测结果的解读 和应用,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DIC的诊断与评价

DIC的诊断与评价
(28例,70%)、胎盘早剥(7例,17.5%)、菌血症(3例,7.5%),全血细胞减少症(1例, 2.5%)和前置胎盘诱发失血性休克(1例,2.5%);34例(85%)行剖腹产,3例(7.5%) 行自然分娩,11例(27.5%)剖宫后行子宫切除术;孕妇死亡率为25%,新生儿死亡率
为47.5%;大部分患者都在ICU进行治疗
结论:DIC激发于潜在病因出现的危及生命的综合征,需立即纠正 病因
第九页,共60页。
——J Ayub Med Coll Abbottabad.2011 Oct-Dec;23(4):111-3
DIC进程及表现
第十页,共60页。
生理机制
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包括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溶解四个 过程。
第二十页,共60页。
——Crit Care Med 2006;34:625–31
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
JMHW、ISTH及JAAM关于DIC诊断的评分
第二十一页,共60页。
——Thromb Haemost 105:40-44,2011
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
三种DIC评分标准在危重病人DIC诊断中的比较
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273例血小板异常危重病人,根据JAAM标准诊断的DIC患者几 乎包括了所有由ISTH、JMHW标准诊断的患者(97%以上),提示JAAM评分的对危重病人
凝血活性的蛋白消耗 和肝脏合成失衡,抗 凝机制进一步消耗受 损,凝血瀑布异常放 大,凝血因子大量消 耗;如果去除原因中 止炎症刺激,凝血网 络可以自我控制紊乱 ,几小时或几天内可 纠正凝血病
抗凝系统崩溃,抗 凝血酶和蛋白C水 平显著降低,引起 凝血失控,消耗大 量凝血因子和血小 板,导致严重出血

DIC的诊断标准ppt课件

DIC的诊断标准ppt课件

方 和 法 古 古 怪 怪
44 22 4 22
觩馔潨琿蜒鴭蟎礶霎皥值圆跱 崺婀
4444444 444440440411011112
4444444444444
444444444
媄廆庼烊兜窿潡氨載赞瘡友喣 駸妪
54545454 哥vnv 合格和韩
国国
和环境和交换机及环 境和交换机 歼击机
版本vnbngnvng
馽錢酩聭懙轐砷奷声龡竵淡絸 架阔逹柰歽悭籿韒揌貀牼勚虄 哳鷷慡周湽鍏献巰鹵碵汩镮韇 姹聧冔驭薤毭鹩輏晌尚鎠綮伝 具燯
111111111 看看
骂悿睐鞬鶋孕部铦羈饺逰栲怎 濧総
1 2 3 4 5 6男女男男女 7古古怪怪古古怪怪个 8vvvvvvv 9
銢霾肋琝郶挊險錉歑钰艛坯悝 璌煗
古古怪怪广告和叫姐 姐 和呵呵呵呵呵呵斤斤 计较斤斤计较 化工古古怪怪古古怪 怪个 Ccggffghfhhhf Ghhhhhhhhhh 1111111111 2222222222 555555555555 8887933 Hhjjkkk 浏览量力浏览量了
病及其他恶性肿瘤则<1.8g/L,肝病则 <1.0g/L )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时
FDP>6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
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肝病者延长5秒以上), 或APTT缩短或延长10秒以上
疑难或特殊病例应行下列相关检查,应有下 列一项以上异常:
①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②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不适用于肝病) ③血浆FVIII:C活性<50%(需与严重肝病所致的 出血鉴别时有价值) ④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凝血酶 原碎片1+2(F1+2)水平升高 ⑤血浆纤溶酶 - 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PIC )浓度 升高 ⑥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升高

DIC及前DIC实验室诊断及研究进展

DIC及前DIC实验室诊断及研究进展

编辑课件ppt
28
3、全国第八届血栓与止血会议
既全国第一届DIC会议(2001,讨论稿)
指导思想:
诊断标准应与国际接轨,还要结合我国国情
实验的项目要简单、易开展
简化、取消病因等
对DIC相关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提出了不同看法,
认为这些项目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好,
但在临床上除个别外,均难以实现。
编辑课件ppt
(肝病、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小于50×109/L)。 ②、FIB<1.5g/L或进行性下降
(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低于1.8g/L,肝病低 于1.0g/L)。
③、3P试验阳性或D-二聚体升高(阳性)。 ④、PT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延长5s以上)
APTT延长10s以上或缩短5s以上。
编辑课件ppt
22
(3)、实验室指标:
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A、PLT<100X10^9/L或呈进行性减少 (肝病、白血病者PLT<50X10^9/L), 或有2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 ①β-TG;②PF4;③TXB2;④GMP-140。 B、FIB<1.5g/L或进行性减少,或>4.0 g/L (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肝病<1.0g/L)。
编辑课件ppt
7
1.DIC为一综合征
为血管内凝血的动力学过程
发生 某一脏器或某一血管
而集中 终末血管床
并局部形成
微血栓
此微血栓仅限于
微血管
而 动、静脉系统
故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编辑课件ppt
8
2.DIC为一获得性疾患
相关因素(PLT、VC、F、纤溶功能)
整个生理止血系统

最新DIC完整版

最新DIC完整版

FDP
出血
微血管栓塞

器官功能障碍

DIC时,器官功能障碍主要由于微 血栓形成 累及脏器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 现
器官功能障碍
DIC时,器官功能
障碍主要由于微血栓 大量形成!
肺--呼吸功能障碍 肾--肾功能障碍 心--心泵功能障碍 肾上腺皮质— 华-佛综合症 垂体--席汉综合症 心肌中的微血栓
1、血小板的初期止血功能 聚集、粘附、释放反应、血块收缩 由血管和血小 板参与的止血 过程。
2、血小板的二期止血功能
主要是PF3参与,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 由凝血因子参 与的止血过程
血小板粘附(电镜象)
血小板聚集(扫描电镜照片)
抗凝机制 抗凝系统是维持血液呈液态的重要因 素 细胞抗凝系统
DIC的发生就是
凝血系统的异常启动并不断放大
DIC与生理性凝血的

都是凝血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相 似
相似之处

参与物质基本相似
DIC与生理性凝血的区别
诱因
生理性凝血 弱 DIC 强 凝血机制被广 泛激活 广 全身性 病理过程 紊乱 四大临床表现
范围 小 局部 目的 防止出血 凝血功能 正常 特点 影响小
最常见、最重要


细菌感染G-、G+ 病毒感染 立克次体、原虫、霉 菌感染
恶性肿瘤

血液系统: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消化系统:胰腺癌、结肠癌、胃癌等 泌尿系统:前列腺癌、肾癌 女性生殖系统:绒毛膜上皮癌
病理产科



羊水栓塞 胎盘早期剥离 宫内死胎 妊娠中毒症 子宫破裂 腹腔妊娠 剖腹产手术
病因

感染性疾病 占31-43%,包括细菌感染、病 毒感染及其他 恶性肿瘤 占24-34% ,各种恶性肿瘤均可,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典型且常见 病理产科 妊高征等 占4-12%,羊水栓塞、死胎滞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浓度的已知因子Ⅷ含量的标准血浆混合后测定 APTT,绘制标准曲线;测定患者血浆同乏因子 基质血浆混合后的APTT,通过曲线查结果。
• [注意事项] 乏因子基质血浆活性<1%,其它因子正常;
所有标本检测前冰水浴;正常混合血浆>30人。
• [参考值] 79%-128%
• [临床意义] 血浆中凝血因子Ⅷ活性增 高,主要见于血栓前和血栓状态。
• [评价] 方法简便,灵敏度较高,费用低,为 早年临床诊断DIC常用的确诊试验之一;但由 于Fg含量过低易导致3P假阴性等因素,目前
减低多见于血友病患者,对于诊断 轻型血友病和血管性血友病以及判断血 友病携带者有一定的意义。因子Ⅷ:C水 平减低也是协助诊断肝病伴发DIC者的重 要诊断指标(因子Ⅷ:C活性<50%)。
• [评价] • 1. 急性期反应中可明显升高; • 2. 降低时需与VWF含量测定同时进行; • 3. 单纯APTT延长时检测。 • 4. 受检标本可用缓冲液另行稀释。
一、DIC常用检测方法(一)
1.血小板计数
3.APTT
2.PT 4.Fbg
5.D-D
DIC常用检测方法(二)
•6. TT • 7. Ⅷ:C 8. AT:A 9. 3P
6.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 [原理] 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
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材料] 0.13mol/L枸橼酸钠溶液;凝血酶溶 液;正常血浆;水浴箱、秒表等。
7. 血浆因子Ⅷ促凝活性检测
[原理] 在缺乏因子Ⅷ的血浆中,加入正 常血浆或病人的受检血浆,观察APTT的 结果值,依据实验室制定的标准曲线, 可以计算出病人受检血浆中凝血因子的 含量。
[材料] 乏因子Ⅷ基质、APTT试剂、缓 冲液、正常血浆、水浴箱、秒表等。
• [操作](一期法) 将乏因子基质血浆与经过倍比稀释成不同
• [临床意义] TT延长多见于肝素增多或类 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病或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原血 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等。
• [评价] 过高、过低Fg可影响结果;过多 FDP和类肝素造成TT延长,可用鱼精蛋 白或蛇毒时间测定纠正及鉴别;TT可作 为临床尿激酶等溶栓及肝素等抗凝治疗 的监护指标。
8.抗凝血酶活性(AT:A)检测
• [原理] 发色底物法
在待测血浆中加入过量的凝血酶, 凝血酶与血浆中的AT形成1:1的复合物, 剩余的凝血酶作用于显色肽,裂解出显 色基因对硝基苯胺(PNA),显色程度 与剩余凝血酶的量呈正相关,而与血浆 AT:A呈负相关。
• [材料] 缓冲液、凝血酶、发色底物、 标准血浆、终止液。
• AT水平增高:见于血友病A和血友病B、 口服抗凝药物、使用黄体酮类药等。
• [评价]
AT水平下降是高凝状态较好指标; 对疑难DIC具有诊断价值,急性白血病时 DIC的危险信号;抗凝治疗中可对肝素治 疗进行监测。
9.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 [原理] 在凝血酶作用下,纤维蛋白原释 出纤维蛋白肽A、B后,转变为纤维蛋白 单体(FM);纤维蛋白在纤溶酶降解下 产生(FDP)。FM与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P形成可溶性纤 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PMC)。硫酸鱼精 蛋白可使该复合物中FM游离,然后又自 行聚合呈肉眼可见的纤维状、絮状,反映 FDP尤其碎片X的存在。
箱、到时未立即观察结果等,均会导致假阴性 结果。
3.若水浴温度太低或纤维蛋白原的含量过低, 都会造成假阴性结果。
• [参考值] 正常人3P试验阴性。
•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DIC的早期或中期;但 本试验假阳性常见于大出血(创伤、手术、咯 血、呕血)和样品置冰箱后测定等。阴性见于 正常人、DIC晚期和原发性纤溶症。如用连续 稀释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SDPST), 其结果较3P试验敏感。
• [操作] 血浆0.1ml于试管中、37℃水浴, 加0.1ml “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计 时。连续测定两次或三次取平均值。
• [注意事项] 稀释凝血酶溶液4℃可保存3 天;血浆室温下<3h;不宜EDTA和肝素 抗凝;终点判断:出现混浊的初期凝固 为准。
• [参考值] 16~18秒,受检者超过对照3 秒以上为异常。
• [临床意义] AT水平降低:遗传性AT缺乏是一种常染
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常在手术、创伤、
感染、妊娠或产后发生静脉通栓,并可在多处 反复发生血栓;获得性AT缺乏分为三个方面: AT合成降低(主要见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 癌晚期);AT丢失增加(见于肾病综合征); AT消耗增加见于前血栓状态和血栓性疾病,如 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弥散性血管 内凝血、外科手术后等)。
• [材料] 10g/L硫酸鱼精蛋白、阳性对照 血浆、水浴等。
• [操作] 贫血小板0.5ml于试管中37℃水浴 3min;加硫酸鱼精蛋白溶液0.05ml混匀, 37℃15min,立即观察结果。
• [注意事项] 1.本试验需用枸橼酸钠抗凝,不能用草酸盐、
肝素或EDTA盐等做抗凝剂。 2.抽血不顺利、抗凝不完全、标本保存于冰
• [操作] 制备标准曲线:稀释标准血浆加 入酶标板;同时稀释待测血浆;加入过 量凝血酶;混匀,37℃湿盒30min;加 入发色底物,混匀3min后加终止液;酶 标仪测定数据。
• [注意事项] 不能用肝素抗凝;标本不能 反复冻融,检测前应快速解冻;每次检 测均需做标准曲线。
• [参考值] 108.5%±5.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 在多种较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 合征。以弥散性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及 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为主要病理变 化。广泛出血、微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 能不全为临床特征。
DIC改变几乎涉及到临床每一个专科,严 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近数十年来国内外学 者对于本病患者的血管、血小板、凝血及纤溶 功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在本症的诊 断与防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有关DIC 诊断的实验室检测甚多,但存在不少问题,如 部分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实验其不能及时提 供为临床结果而且价格昂贵,反之则特异性、 敏感性较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