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染色技术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WOIRD格式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分支杆菌属,诺卡放线菌属。
石炭酸复红染色,金永染色。
芽孢染色:用于区分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
结果芽孢染成绿色,营养细胞为红色。
晶体染色:观察苏云金杆菌不同变种的晶体形状大小。
结果晶体染成紫色,芽孢为透明椭圆形,仅见具有轮廓的折光体。
鞭毛染色:有赖夫生染色法、银盐染色法,西萨-基尔染色法等。
一般以西萨-基尔(Cesares-Gill)染法效果最佳。
异染颗粒染色:用于白喉棒状杆菌染色,直接涂片或改良阿伯特法染色。
墨汁荚膜染色:观察菌体有无荚膜,如新型隐球菌。
碳素墨汁。
镀银染色:螺旋体吉姆萨染色:螺旋体荧光染色魏申染色(wayson)染色:鼠疫耶尔森杆菌。
铬酸P、A、S真菌类染色。
结果:曲霉菌、念球菌属、细胞浆菌属、隐球菌属为红紫色。
曲霉菌丝周边紫红色,弹力纤维紫色,背景绿色。
Mann氏甲基蓝伊红染色法:病毒包涵体染色。
Negri氏小体红色。
Nacchiavello氏染色:病毒包涵体染色。
结果:包涵体、立克次氏体均染红色,其余组织呈蓝色。
C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法:新型隐球菌碘染色法吉姆萨染色:衣原体乳酸酚棉蓝染色,糖原染色:真菌,前者适用于所有真菌,呈蓝色。
吉姆萨染色,瑞氏染色:鞭毛虫,滴虫,锥虫,疟原虫,弓形虫,隐孢子虫等原虫。
三色染色,碘染色:阿米巴等原虫。
荧光素吖啶橙染色:疟原虫。
金胺-酚染色:隐孢子虫。
甲苯胺蓝,四胺银染色:耶氏肺孢子虫。
专业资料整理。
微生物染色技术
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染色法死菌鉴别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细菌染色法活菌:美蓝或氧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料: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前者赋予染料颜色特征,后者使染料能形成盐。
染料通过离子键、共价键或疏水作用实现染色常用的微生物细胞染料都是盐,分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两大类:美蓝(即亚甲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番红(即沙黄)、孔雀绿等都属于碱性染料;酸性复红、伊红及刚果红属于酸性染料。
碱性染料带正电荷酸性染料带负电荷。
微生物染色原理: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易与细胞结合使其着色。
细胞处于酸性条件下(如细菌分解糖类产酸),所带正电荷增加,可采用酸性染料染色。
染色种类:简单染色:利用单一染料对菌体进行染色。
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细菌的等电点较低,pH值大约在2—5之间,故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阴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时染料离子带阳电。
因此,带阴电的细菌常和带阳电的碱性染料进行结合。
所以,在细菌学上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常用作简单染色的染料有: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
操作步骤1.涂片:用灼烧灭菌冷却后的接种环挑取少量菌体与水滴充分混匀,涂成极薄的菌膜。
2.干燥:可自然晾干,或将涂片置于火焰高处微热烘干,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执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过迅速通过火焰2-3次(用手指触涂片反面,以不烫手为宜)。
4.染色:加适量(以盖满菌膜为度)结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复红液),染l~2min。
5.水洗:用自来冲洗至流下的水中无染色液的颜色时为止。
6.干燥7.镜检鉴别染色:使用两种以上的染料进行染色,以区分不同类群的细菌,如革兰氏染色。
革兰氏染色:原理: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微生物基本染色方法
基本染色方法1.染色准备:染色的第一步是制作涂片。
菌液涂片时,用接种环沾取菌液点在载玻片上,标本可直接在玻片上涂布。
菌落涂片时,先取生理盐水 1滴,置玻片上,用接种针挑取菌落,在盐水中涂布。
涂片时必须注意应轻轻操作。
猛烈的动作会改变菌细胞原有的排列形式,或造成细菌鞭毛脱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制备的涂片应自然干燥,并经火焰固定,固定温度不宜过高,以玻片背面接触手背不烫为准,否则可能使细胞形态改变。
将固定后的涂片进行染色。
2.几种基本染色方法2.1 革兰染色本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法,可用于标本涂片或菌落涂片。
染色结果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紫色)和革兰阴性(红色)两类。
2.1.1结晶紫溶液A液:结晶紫2g95%乙醇20mlB液:草酸铵0.8g蒸馏水80ml需在用前24h将A液、B液混合,过滤后装入试剂瓶内备用。
2.1.2碘液碘1g碘化钾2g蒸馏水300ml碘与碘化钾混合并研磨,加入几毫升水,使其逐渐溶解,然后研磨,继续加入少量蒸馏水至完全溶解。
最后补足水量。
也可用少量蒸馏水,先将碘化钾完全溶解,再加入碘片,待完全溶解后,加水至300ml。
2.1.3 脱色液:95%乙醇。
2.1.4复染液A. 贮存液:沙黄 2.5g95%乙醇100mlB. 应用液: A液 10ml蒸馏水 90ml2.1.5染色方法:A.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液染30s,清水冲去染液。
B.加碘液染30s,水洗。
C.加脱色液,不时摇动约5~10s,至无紫色脱落为止,水洗。
D.加复染液,染30s,水洗。
E.干后镜检。
3、抗酸染色抗酸染色直接用于痰标本时,可以适当增加标本涂片的厚度,以提高检出率。
染厚涂片时,须掌握复染色时间。
如果背景过深,影响镜检。
奴卡菌及放线菌可呈弱抗酸性,取培养菌落涂片染色时,呈现两种现象,视野中有些菌细胞阳性,另外一些则阴性;有时同一个菌体上,红色的深浅亦有不同,观察时应予注意。
抗酸染色有两种常用方法:①碱性复红法又称萋纳(Ziehl—Neelsen)法(我们使用的方法)。
微生物常用染色法-PPT
1
细菌染色的一般程序
涂片(干燥)---固定---染色---脱色---复染
2
涂片制备
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穿刺液和液体培养物,直接 在载玻上作薄涂片. 固体培养基上的菌落或菌 苔的制片,用接种环取1 环9g/L氯化钠溶液置载 玻片中央.再用无菌接种环取少量的培养物在 氯化钠溶液中磨匀,涂成人1CM*1CM大小的涂 面.置室温下自然干燥或火慢慢烘干.
18
涂片见G+球菌,呈葡萄状排列
19
涂片见G+球菌,呈链状排列
20
染色原理:
最广泛接受观点认为与细菌细胞壁结构及化学 组成有关. G+菌细菌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 脂质含量少,形成结晶紫_碘复合物.脱 色过程 中,虽然溶解细菌壁脂质成分形成小孔.脱水作 用使细胞壁收缩又 构成屏障,阻止结晶紫—碘 复合物被乙醇溶出,细菌保持紫色.G-菌细菌壁 疏松,肽聚糖层较薄,脂质含量高,乙醇溶解脂质, 经复染细菌呈红色.
– 复染色法 用两种或以上的不同颜色的染料进行 染色,可将不同细菌或同一细菌的不同结构染成 不同颜色
9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10
革兰染色
– 细菌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结晶紫染液1min,清水冲去染液. – 加碘液媒染1min,水洗,甩干. – 用95%乙醇脱色,轻轻摇动约30S,至无紫色洗落为止,水洗,
24
染色原理
抗酸性染色细菌与细胞壁成分有关.分枝杆菌 细胞壁含脂质较多,其中主要成分是分枝菌酸. 决定抗酸性染色反应,用乙醚脱去分 分枝菌酸,则呈非抗酸染色性.
25
剂.也可用加热法促进着色.
6
脱色
使已着色的被染物脱去颜色.常用乙醇,丙酮等 作为脱色剂.脱色剂可以查出细菌与染料结合 的稳定程度,作为鉴别染色用.
高尔基染色法
高尔基染色法
高尔基染色法(Golgi staining)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染色技术,用于显示和研究细胞内的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
高尔基体在细胞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负责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运输。
高尔基染色法的原理是通过使用特殊的染料将高尔基体染成特定的颜色。
最常见的染料是硫酸氨基苯汞(ammonium mercuric thiocyanate),在染料处理后,高尔基体通常会呈现棕色或黑色。
步骤:
1. 样品制备:将需要染色的细胞样品固定在玻璃片上,通常使用甘氨酸或乙醇固定。
固定过程有助于保持细胞结构,以便进行染色。
2. 染色:将固定好的样品放入装有硫酸氨基苯汞的染色液中,染色时间通常为15-30
分钟。
3. 脱水:将染色好的样品放入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中进行脱水,逐渐增加乙醇浓度,直到样品中的水分完全被去除。
4. 封片:将脱水后的样品放入装有覆盖剂(如加拿大树胶)的载玻片上,并盖上盖玻片。
覆盖剂用于保护样品并防止染料扩散。
5. 显微镜观察:将封好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高尔基体呈棕色或黑色。
通过高尔基染色法,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尔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细胞内与其他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生物染色技术
Page 27
(六)革兰氏染色各步骤的要求
1、载玻片的要求
载玻片应清洁干净。 常规工作中可将载玻片清洗干
净后浸泡在95%酒精中,随 用随取。
28
Page 28
2、涂片的要求
滴一滴无菌水在载玻片中央, 准备涂片;或用接种环沾3-4 环无菌水,用于涂片。
无菌水不宜过多,否则后续的 干燥时间增多。
红色
2#
球状
紫色
结果判断 G-杆菌 G+球菌
报告:经镜检,该细菌为G-(革兰氏阴性) 杆菌。
26
Page 26
(五)操作注意事项
1、载玻片要洁净无油迹。涂片时,滴生理盐 水不要过多,挑菌量宜少,涂片要均匀,菌
? 膜宜薄。
2、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 3、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 4、选用幼龄的细菌。
17
Page 17
(一)革兰氏染色流程
涂片 → 干燥 → 固定 → 染色 → 镜检
初染 → 媒染 → 脱色 → 复
结晶紫初染1min,水洗
染
碘液媒染1min,水洗
乙醇脱色20秒,立即水洗至无色
番红复染1min,水洗
18
Page 18
(二)革兰氏染色原理
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显微镜下 观察发现,有些种类细菌呈红 色,有些种类呈紫色。
31
Page 31
5、涂片为什么要薄而均匀,不能过厚?
涂片过于浓厚,可能会脱色不 足,导致假阳性结果,菌量过 大也不利于菌体排列方式的观 察。
左下角,太厚而不能脱色
同理,不均匀也会在局部过厚, 颜色不一,难以判断。
32
Page 32
5、涂片为什么要薄而均匀,不能过厚?
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染色技术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应用广泛,其中生物染色技术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生物染色技术是指使用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对生物体或其组织、细胞等样本进行染色,以便于对这些样本进行捕捉、分离、鉴别等特定研究目的的分析。
生物染色技术有助于提高生命科学的研究效率,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以下是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举例。
胚胎发育研究胚胎发育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涉及许多生物学过程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为了研究胚胎发育的特点、规律以及异常情况,科学家经常使用生物染色技术。
通常使用的染色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能够表达某种分子的细胞分华红染色,例如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细胞外基质(ECM);另一类是利用特殊染料,如免疫荧光染色,可针对组织、细胞等特定结构标记某种分子成分,如核酸、蛋白质等物质。
这些技术无疑有机会促进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特别是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等癌症发育过程的研究。
细胞分化和功能研究生物科学家们那难以想象的细胞之旅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对细胞的分类和分类及功能的深层次研究是我们研究细胞生物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基础。
笔者认为,此领域中生物染色技术可以获得良好的应用。
例如,肝脏细胞包含胆红素等物质,在通常情况下与消化液混合,从而帮助消化吸收。
通过生物染色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对不同类型的细胞外观和形状,及不同的功能信息进行分类和识别,然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研究,不断深入生命科学领域。
药物研发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进程,当然,越通过技术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和缩短市场上药物上市的周期是科学家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然而,现代研发药物的过程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生物染色技术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药物的核心研发是针对已知或新的靶点进行化合物筛选、结构优化和临床前评估,通过荧光染色等技术可以不同化合物对靶点进行筛选,进而优化你化合物的结构。
常用微生物染色方法
原理
一 通透性学说 二 等电点学说
三 化学学说
革兰氏阳性菌含有大量核糖 核酸镁盐,其可与结晶紫-碘 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因而 不易被95%酒精脱色;而阴 性菌中此物质含量较少,因 而吸附染料量很少,分子量 也较小,故易被酒精脱色。
细菌涂片的制备
涂片:取一张洁净载玻片,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取一环 生理盐水于玻片中央,再将接种环灭菌,取菌与生理 盐水磨匀,涂布成1cm×1cm大小区域的均匀薄膜,使 盐水磨成灰白色为宜,接种环灭菌后放回试管架。 干燥:涂片最好在室温下自然干燥或将标本片涂抹面 向上,置酒精灯火焰上半尺高处慢慢烘干。 固定:常用火焰加热法,手执载玻片一端,标本面向 上,迅速来回通过火焰三次。
操作步骤 1、涂片经火焰固定,加石碳酸复红溶液用火 焰微热至出现蒸气约3分钟(防止染液蒸发干, 必要时可续加第一液数滴,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约1分钟,直至涂片无色 或淡粉红色为止,水洗 3、再加复染液复染1分钟,水洗,干后镜检。 结果判断 抗酸杆菌呈红色,其他细菌及细胞 呈蓝色。
注意事项 1.抗酸染色直接用于痰标本时,可以适当增加 标本涂片的厚度,发提高检出率。染厚涂片时, 须掌握复染时间,如果背景过深,会影响镜检。 痰标本找抗酸杆菌,应先高压杀菌,避免实验室 污染。 2.尿、粪中找到抗酸杆菌须作潘氏染色,排除 耻后杆菌,才能报告。 标本中找到抗酸杆菌,须作传染病报告。 3.离心应为3000转/分,30分钟。 4.涂片至少保留三个月。
注意点
⒈取菌量不可太多,涂片应均匀,否则影响染色结果 ⒉干燥时切忌高热,以免细菌变形 ⒊固定时温度不可过高时间不可长,以防涂抹面 烧焦及玻片烧裂
固定的目的
杀死细菌,使菌体蛋白凝固,染料易于着色 改变细菌通透性,以利于染料进入细胞内 使菌体与玻片粘附牢固,在染色时不致被染 料和水冲掉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微生物染色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染色可以使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更加清晰,便于观察和研究。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
1. 革兰氏染色法(Gram染色):革兰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之一、该方法可以根据细胞壁结构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厚的细胞壁,可以保留紫色的革兰氏染料-碘-酒精复合物,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由于细胞壁较薄,无法保留染料-碘-酒精复合物,经酒精洗涤后以褪色方式显现嫩蓝色。
2. 去瓶球菌染色法(Ziehl-Neelsen染色):该染色方法主要用于诊断结核菌感染。
结核菌具有酸酒杆菌的特征,该染色方法通过热定性进行,即将杆菌加热固定在玻璃片上。
染色液为仲子红与甲苯红的酒精醚溶液,结核菌上的脂质物质可以吸附染色液,呈现红色。
3.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法:金黄色葡萄球菌染色采用的是接种在含有豆粉和盐的琼脂糖平板上的细菌进行。
染色液为碘酸钾和碘甘液的混合物,在细菌细胞内部染出棕色团块。
4. 吉姆萨染色法(Giemsa染色):吉姆萨染色法主要用于染色血液细胞、细菌和寄生虫等。
染色液为吉姆萨染料溶液,通过染色液和蒸馏水的混合来染色。
吉姆萨染色方法对捕获染色成分极为敏感,将蓝色碱性染料用于碱性碳水化合物和核酸材料,将红色和紫红色酸性染料用于酸性成分,如蛋白质和细胞质组分。
5. 格拉姆-韦瑞染色法(Gram-Weigert染色):该染色法用于菌体内基质和胞外多糖的特异染色。
六元蔗糖银试剂与格拉姆染色特殊染料结合,生成黑色的沉淀物,用以观察菌体内多糖地点和部位。
6.碘染色法:碘染色用于染色藻类和真菌。
该染色法主要原理是将菌丝或细胞的内部特异性细胞器染为紫黑色,以便更容易观察和研究。
7.寇歇染色法:寇歇染色法主要应用于真菌的染色,染色方法与碘染色类似,可以观察到真菌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和结构。
总结起来,微生物染色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适用于特定的微生物和研究目的。
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染色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染料将有机物或细胞成分染色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还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重要的病理学和生理学数据。
本文将探讨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1. 细胞检测与诊断生物染色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于细胞检测与诊断。
通过对细胞的核酸、蛋白质或其他分子进行染色,可以帮助医生发现异常细胞,从而进行早期癌症的诊断。
例如,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医生通常会使用细胞涂片染色技术来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变化。
2. 组织病理学研究生物染色技术在组织病理学研究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使组织中的细胞或下一代细胞的结构更加清晰可见,有助于医生对组织病变的诊断。
染色技术通常与显微镜相结合,医生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微观结构,以判断细胞是否正常或发生了异常变化。
3. 细胞标记和追踪生物染色技术还可用于细胞标记和追踪。
通过特定的染料或荧光染料标记细胞,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追踪细胞的行为和迁移路径。
在治疗中,染色技术也可用于标记特定细胞类型,从而实现针对性治疗。
例如,在干细胞治疗中,生物染色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追踪干细胞的迁移和分化情况,促进治疗效果的评估。
4. 遗传学研究生物染色技术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染色技术,可以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变化,从而判断个体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或基因突变。
染色技术还可用于染色体核型分析、基因组的显微分析以及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研究。
5. 药物研发与药效评估生物染色技术在药物研发和药效评估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对药物分子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进行染色,可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染色技术还可用于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治疗效果,从而指导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为医生提供了一种准确、直观的诊断手段,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有效治疗。
同时,生物染色技术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工具,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染色方法生物
染色方法生物
1.革兰氏染色法:
-通过一系列步骤(初染、脱色、复染)区分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利用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后,乙醇脱色过程中,两类菌对染料的保留能力不同,最后用稀释复红复染。
2.单染色法:
-使用一种染料直接染色,以观察微生物的整体形态和分布,不区分不同类型微生物。
3.乳酸酚棉蓝染色法:
-主要用于酵母菌、霉菌等真菌的染色,可以清晰地显示孢子、菌丝体及细胞壁结构。
4.抗酸染色法:
-如齐尼染色或荧光抗酸染色法,用于鉴别结核杆菌等抗酸性菌。
5.芽孢染色法:
-用于突出显示某些细菌如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产生的内孢子,如孔雀绿染色法和石炭酸复红染色法。
6.荚膜染色法:
-例如印度墨水染色或荚膜染色,用于检测细菌表面的荚膜结构。
7.鞭毛染色法:
-如暗视野染色或Leifson's染色法,用于观察细菌的鞭毛结构。
8.死活染色法:
-包括LIVE/DEAD染色、美蓝染色等,用来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
9.细胞化学染色法:
-如偶氮偶联法、联苯胺法、普鲁士蓝法、雪夫反应(PAS反应)、金属沉着法等,主要用于血液细胞、组织切片或特定生化成分的定位和定量分析。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是一种实验技术,用于将细菌、真菌、原虫等微生物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研究。
染色方法能够使微生物结构和特征更加清晰可见,便于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和研究。
常用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包括:常规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
常规染色是最基本的微生物染色方法,常用的常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李斯特氏染色和孢子染色等。
其中,革兰氏染色是最常用的常规染色方法之一。
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包括将微生物样品涂在玻璃片上,加热固定,然后依次经过靛基紫、碘酒、酒精和脱色液的染色处理,最后用苏木精红染色,过脱色液和背景脱色液,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革兰氏染色可以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是微生物鉴定中重要的基础染色方法。
特殊染色是根据微生物的特殊结构和特征进行染色的方法,常用的有抗酸染色、肉眼观察的染色和木纹酸染色等。
抗酸染色常见的有抗酸快速染色法和冷抗酸染色法。
抗酸染色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特殊染色方法,适用于结核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需要染色的抗酸杆菌。
抗酸染色的步骤有固定、染色液处理、脱色液处理等,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免疫荧光染色是一种利用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染料标记来检测微生物的方法。
它主要应用于对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免疫荧光染色的步骤包括样品处理、抗原检测、抗体处理、荧光染料标记等。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染色的微生物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荧光的强度和颜色,以此来判断微生物的存在与数量。
除了上述常用的染色方法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染色方法,如荧光原位杂交(F I S H)染色、电子显微镜染色等。
荧光原位杂交染色是一种特异性的D N A或RN A测序方法,通过标记了荧光探针的原位杂交来检测微生物中特定的基因序列。
电子显微镜染色是一种特殊的染色方法,主要用于电子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通过金属薄膜染色或重金属染色使微生物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高对比度的图像。
总结来说,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有多种,包括常规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等。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指利用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染色的方法。
染色是微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染色可以使微生物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观察和区分。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包括结构染色和生理染色两种方法。
结构染色是指通过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的结构染色,使细胞的形态、大小、结构等特征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来。
常用的结构染色方法有简单染色和复杂染色两种。
简单染色是将微生物细胞直接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有甲基蓝、溴苯蓝等。
复杂染色是将微生物细胞进行预处理后再染色,常用的染色剂有革兰氏染色和折射染色等。
生理染色是指通过染色剂将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染色,如酸碱性染色、颗粒染色等。
生理染色可以根据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来进行选择染色剂,从而更好地显示微生物细胞的生理特性。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之间的亲和性来实现的。
染色剂可以与微生物细胞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结合,从而使细胞染色。
不同的染色剂对不同的微生物细胞有不同的亲和性,因此可以实现对不同微生物细胞的染色。
在进行微生物染色时,需要注意染色剂的选择、染色时间和染色条件等因素。
选择适合的染色剂可以更好地显示微生物细胞的特征,染色时间和染色条件的控制可以使染色效果更加理想。
总之,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之间的亲和性来实现的。
通过结构染色和生理染色两种方法,可以使微生物在显微镜下更清晰地观察和区分,为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对于微生物学研究人员来说,掌握微生物的染色原理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微生物学研究工作。
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染色技术是一种能够在细胞和组织中染上颜色,以便于观察和分析的技术。
它在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基因工程等。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1. 细胞及组织染色细胞及组织染色是生物染色技术在医学中最常见的应用范畴之一。
通过细胞及组织染色,可以观察到细胞及组织的细微结构,并用来进行疾病诊断。
目前,常用的几种细胞及组织染色方法包括荧光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核酸杂交。
荧光染色可以用荧光染料将标志物标记在样品中,这些标志物可以是蛋白质、核酸等。
这种染色方式可以进行定量和定位分析,并且灵敏度和分辨率相对较高。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一种通过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蛋白质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特异性抗体识别组织切片中所含蛋白质的的位置,通过染色的方式观察蛋白质的分布情况,从而推断其功能和疾病状态。
核酸杂交可以通过两端完全互补的单链核酸来组成双链杂交物,从而检测特定基因或序列。
这种方法常用于检测新生儿遗传疾病、病菌检测等。
2. 分子染色分子染色是指在生物大分子(DNA、RNA、蛋白质)中加入色素并观察其光谱变化的一种技术。
它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分子染色技术以其结构特殊、精确的灵敏度,被用于检测蛋白质、核酸的浓度、大小、形态等性质,从而更好地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分子染色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分子染色物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癌症。
使用不同荧光颜色的分子染色物质,可以在细胞或组织中查找基因异常、肿瘤标志物等。
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准确的分析结果,从而能够更好地医治癌症。
3. 基因分型和基因筛查生物染色技术在遗传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基因分型和基因筛查。
在基因分型中,DNA或RNA样品会被放入携带各种检测染料的凝胶中,从而产生各种色带帮助分析各种基因序列。
基因筛查则通过将某些疾病基因或基因突变标记上染色物质的方式来快速识别和分析有疾病风险的个体,从而更好地进行干预。
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组织染色技术
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组织染色技术在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组织染色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组织进行染色,可以使细胞和组织结构得到清晰可见,大大提高了我们对生物组织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组织染色技术,并探讨其在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应用。
一、常用的组织染色技术1. 希尔斯染色法希尔斯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组织染色技术,主要用于细胞核染色。
该方法通过染色剂与细胞核内的DNA结合,使细胞核变为蓝色或紫色,从而清晰地显示出细胞核的形态和分布。
2. 伊红染色法伊红染色法主要用于胶原纤维的染色。
该方法通过伊红染料与胶原纤维中的碱性成分反应,使胶原纤维呈现红色或橙色,从而突出显示组织中的胶原纤维结构。
3. 酸性染色法酸性染色法主要用于染色细胞质中的酸性成分,如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常用的酸性染色剂有伊红、柠檬酸铅等。
酸性染色方法对红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类型非常适用。
4. 原位杂交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染色技术,不仅可以染色细胞和组织结构,还可以检测特定的DNA序列。
通过标记的探针与待检测的DNA序列特异性结合,利用标记物的发光或发色来观察组织中的特定DNA序列的分布和表达。
二、组织染色技术在生物解剖学实验中的应用1. 组织结构观察组织染色技术可以使细胞和组织结构清晰可见,为研究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提供了具有高分辨率的显微镜图像。
通过对不同类型组织的染色,我们可以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不同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2. 病理诊断组织染色技术在病理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病理标本进行染色,可以突出显示异常细胞和组织结构的变化,辅助疾病的诊断和鉴定。
例如,肿瘤细胞通常染上深浅不同的颜色,与正常细胞有明显的区别,有助于鉴别和分析肿瘤类型和病情。
3. 基因表达研究组织染色技术在基因表达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细胞和组织进行染色,可以检测和定位特定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微生物实验染色技术
微生物实验染色技术
微生物实验常用的染色技术有:
1. 革兰氏染色:用于区分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染色后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2. 肥达氏染色:用于观察细菌胞壁结构,对不同菌种有区分性。
染色后革兰氏阳性菌染色成黑色,革兰氏阴性菌为红色。
3. 石蜡包埋:用于制备细胞切片,方便观察细胞结构。
4. 原生质染色:用于观察微生物细胞内部结构,比如核、质粒等。
可用甲苯染液或尼格氏染液染色。
5. 酸性染色:利用染料与细胞核染色质亲合性及电性相异之特性强烈的反应染色。
常用的有苏木精染液、伊红染液,用于观察细胞核。
6. 碱性染色:利用染料与细胞质内基质颗粒亲合性及电性相异之特性强烈反应染色。
常用的有甲苯绿染液、甲苯蓝染液,用于观察细胞质。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什么微生物的染色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识别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
微生物的染色原理主要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和分析。
微生物的染色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简单染色、差异染色和特殊染色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微生物的染色原理。
简单染色是最基本的染色方法之一,它主要利用一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从而使细胞在显微镜下能够清晰可见。
常用的简单染色剂包括甘露醛、墨汁、甲基蓝等。
这些染色剂能够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等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
简单染色的原理比较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实验中。
差异染色是一种利用多种染色剂对微生物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胞在不同染色条件下的颜色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差异染色的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细胞中的不同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于微生物分类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染色是一种针对微生物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进行染色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分析微生物的特殊结构或功能。
比如格拉姆染色可以区分细菌的壁,内毒素和外毒素。
通过特殊染色,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对微生物的研究和分析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是利用染色剂与微生物细胞中的特定结构或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细胞染色,方便观察和分析。
不同的染色方法有着不同的原理和应用范围,可以帮助我们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和研究。
通过对微生物染色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一技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分子生物学水平染色技术
在分子生物学中,染色技术是一种用于观察和分析细胞内分子和结构的技术。
其中,最常用的染色技术之一是免疫荧光染色技术。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是一种利用荧光标记抗体来检测特异性抗原
的技术。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将荧光标记物与特异性抗体结合,从而实现对目标抗原的检测和定位。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因此在生物学、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基本步骤包括:
1.细胞固定:将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以保持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2.细胞通透:使用溶胞剂或抗体酶等方法,使细胞膜变得可渗透,以便抗体可以进入细胞内。
3.抗体孵育:将特异性抗体与荧光标记物结合,然后将其加入细胞中,使抗体与目标抗原反应。
4.洗涤: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和干扰物质。
5.观察和分析: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细胞,并进行分析。
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的优点包括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分辨率,同时可以实现对目标抗原的定性、定位和定量分析。
然而,该技术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如操作繁琐、需要使用昂贵的荧光显微镜等。
高一生物染色知识点
高一生物染色知识点生物染色是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通过染色可以使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更加清晰可见,方便观察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一生物学中常见的染色知识点,包括原核生物染色、真核生物染色以及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一、原核生物染色原核生物是指没有真核细胞核的生物,如细菌。
在对原核生物进行染色时,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氏染色和抗酸抗碱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分为革兰氏阳性染色和革兰氏阴性染色。
革兰氏阳性细菌染色后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细菌染色后呈粉红色。
抗酸抗碱染色可用于鉴定结核杆菌等具有酸酶分泌能力的细菌。
抗酸染色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抗酸快速染色法和抗酸琼脂红法,染色后结核杆菌呈红色。
二、真核生物染色真核生物是指具有真核细胞核的生物,如动植物细胞。
在对真核生物进行染色时,常用的染色方法有核染色和细胞器染色。
核染色常用的染料有伊红、格里姆萨染料、苏木精和五甲基绿等。
对细胞核进行染色后,能够使核的形态结构清晰可见,便于研究细胞核的内部组织。
细胞器染色是对特定的细胞器进行染色,常用的染料有苏木素、亮蓝色素和伊红等。
细胞器染色可以使细胞器的形态和分布情况更加明显,帮助研究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三、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染色体是生物体细胞核中的一种细长的结构,它携带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体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在染色体的结构中,中心区域为着丝粒,两侧为染色体臂。
着丝粒的主要作用是参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和分离。
染色体臂则包含了基因信息,其中的DNA序列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染色体能够通过染色体构象变化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在正常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会发生收缩、扩展、屈曲等不同的构象变化,从而使得特定的基因在特定的时期被启动或关闭。
这样,生物体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育需求来调控基因的表达,实现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的多样化。
总结生物染色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通过染色可以使细胞和组织的结构更加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染色一、为什么要对生物样品进行染色?由于生物样品主要由碳、氢、氧、氮等清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对光线的折射率比较低,而且它们的原子序数较低,散射电子的能力也较弱,。
因此,必须进行染色来增强样品反差。
任何能够选择性地增加某些部位质量的物质,均可作为染色剂。
显微技术中主要是利用生物染色剂,使细胞或组织的某些成分或某些部位着上色,产生不同的折射率,因而提高反差,使这些部位能够看得清,易于与部位相区别。
电镜样品则用重金属盐类进行染色,是由原子序数较大的离子组成,具有较强的电子散射能力,如铀、铅、锇、钨等重金属盐类。
经重金属化合物浸染后,不同的结构成分将吸附不同数量的重金属原子。
结合重金属多的区域,具有较强的电子散射能力,在电镜下呈现致密的黑色;结合重金属少的区域,电子散射能力较弱,电镜观察时颜色较浅;没有结合重金属的区域,是电子透明区域。
二、生物染色剂显微技术中所用的染色剂,又称生物染料,结构千变万化。
1.生物染色剂的结构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颜色;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
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所以显微技术所用的染色剂不论结构怎样变化,都含有两类基本基团:①发色基团;②助色基团。
产生颜色的发色基团和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助色基团共同决定了染色剂的染色性质。
①发色基团的作用是使染料产生颜色,因为它们能够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线。
如:硝基(-NO2)、偶氮基(-N=N-)、乙烯基(=C=C=)、羰基(=C=O)、亚硝基(-N=O)等形成了发色基团;有的染料只有一个发色基团,但有的染料不只一个发色基团,它的颜色就比较深。
②助色团的作用是使染料与组织产生亲和力,使染料能够牢固地结合在组织上。
产生亲和力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基团的存在,染料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使染料带有正负电荷,因而能与组织中带有相反电荷的部分相结合。
如:酸性基团:羟基(-OH)、磺酸基(-SO3H)、羧基(-COOH)等碱性基团:氨基(-NH2)、甲氨基(-NHCH3)、二甲氨基(-N(CH3)2)等没有助色基团的有色物质不能算做染料。
如硝基是一种发色基团,当苯环中的3个氢原子被3个硝基取代后就成为三硝基苯的黄色化合物。
三硝基苯不是染料,仅有一个发色基团,它不溶解于水,也不能电离,不能与酸或碱形成盐类。
如果三硝基苯分子中,用羟基再置换一个氢原子,就成为三硝基苯酚,即苦味酸,它即是一种黄色染料,有电离作用,与强碱能形成盐,这里的羟基便是助色基团。
由此可知,苦味酸的颜色是由发色基团(硝基)所致,而它的染色性能则是由助色基团(羟基)形成的,如用氨基代替硝基,就形成无色化合物,不是染料。
由此可见,作为染料,必须有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三、生物染色剂的分类1.按照来源的不同,分为人工染料和天然染料生物染色剂都是有机化合物。
①人工染料:从苯胺或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或者是人工合成的。
如:龙胆紫、伊红、固绿等②天然染料:从动植物体中提炼出来的。
如:洋红:从胭脂虫的雌虫身体提取出来的;番红:从番红花中提取出来的;苏木精:从豆科植物苏木中提取出来的(用乙醚)。
2.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我们把助色基团中具有酸性或碱性基团的染料分别称为酸性或碱性染色剂。
高中生物学课本在描述染色质时指出: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实验中对染色质(体)进行染色,须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这些染色剂是以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酸溶液中制得,配制后的龙胆紫溶液pH值约小于7(呈酸性)。
那么为什么把龙胆紫溶液称为碱性染色剂呢?实际上酸性染色剂、碱性染色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
一般来说,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反之则为酸性染色剂。
如伊红Y含有一个(-COOH)助色基团,在水中电离时放出氢离子,本身带负电荷。
配制成伊红Y染料时,与强碱NaOH作用生成盐(-COONa),此物质的Na+反而在溶液中呈碱性,所以不能认为酸性染料在溶液中就是酸性。
酸性染色剂由于助色基团电离后带有负电荷,所以能够与组织或细胞中带有正电荷的结构相结合,如细胞质中的多数蛋白质、纤维素等。
上述伊红就是酸性染料,它是红墨水的主要成分,因此能与纸张中的纤维牢固结合。
再如固绿也是酸性染料,所以常用来染细胞质。
碱性染色剂的助色基团电离后带有正电荷,所以能够与组织或细胞中带有负电荷的结构相结合,如细胞核中的染色质、木质部等。
如苏木精、龙胆紫、番红、醋酸洋红等都是碱性染色剂。
地衣红地衣红待遇带有三个甲基,电离后本身带正电荷,所以能够与核酸中的磷酸基团相结合。
3.溶液pH值对染料性质的影响洋红的等电点pI在4.07~4.5之间,在pH<pI的冰醋酸溶液中染料分子带正电荷,表现出碱性染料的特征,所以用来染细胞核和核酸。
4.媒染剂和促染剂⑴媒染剂:一些既能与染色剂结合,又能与组织细胞结合的化学物质,如铁盐、铝盐、明矾等。
媒染剂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促进媒染剂与组织细胞相结合;②生成有色沉淀,增强染色效果,如使用醋酸洋红就需要加铁。
⑵促染剂:本身不参加染色反应,但能够促进染料同组织细胞结合的化学物质,如硼砂、石炭酸等。
比如核酸染料吡罗红配制中就可以加少量的石炭酸。
四、中学常用的生物染色剂1.洋红:用非洲同翅目昆虫胭脂虫雌虫提取出来的。
在溶液pH=pI 4.07~4.5时不溶,只有低于或高于pI时才溶。
所以经常用45%的冰醋酸、氨水做溶剂,或者在溶液中加入镁盐、锂盐、硼砂等物质。
洋红单独使用时与组织无亲和力,常要加入铵矾、FeCl3、Fe(OH)2等作媒染剂。
铁离子最常用。
实际使用时可以将醋酸洋红滴在载玻片的标本上,用解剖针在醋酸洋红中搅一搅就足够了。
醋酸洋红的配制:用45%冰醋酸做溶剂,配成洋红的饱和溶液,酒精灯加热至沸腾,煮20分钟,冷却后滤纸过滤,棕色瓶保存。
醋酸洋红的使用技巧:染色过程中可以微微加热,目的是①促使细胞膨胀,②增强着色。
染色时间一般15~20分钟。
染后用自来水滴稍洗一下。
2.龙胆紫:是混有甲基紫的结晶紫晶体。
含有三个二甲氨基,故是碱性染料:着色力很强,常用于染细胞核、纺锤丝、纤毛、纤维蛋白、神经胶质、中心体等。
细菌革兰氏染色中也要用到它,着色后不能被酒精脱色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
龙胆紫溶液的配制:用2%冰醋酸做溶剂,配成0.25%的溶液,棕色瓶保存。
市售的浓度多在1%,故要稀释,最好用2%冰醋酸稀释。
龙胆紫溶液的使用:染色10~20分钟。
过染时可以用95%酒精褪色,要一滴一滴褪。
每褪一次,立即用水冲掉,观察效果,如不够再重复上面步骤,切勿褪过头。
3.吡罗红-甲基绿:是吡罗红与甲基绿的混合染料。
吡罗红又称哌洛宁,和甲基绿都是核酸的染料。
但二者与核酸的亲和力,受核酸聚合程度影响。
RNA因为细胞中RNA酶的作用会很快发生解聚作用。
甲基绿与聚合程度高的DNA结合力较强,而吡罗红则与聚合程度低高的RNA结合力较强。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与染料的浓度有关,一般甲基绿与吡罗红的浓度比要严格控制在12:10或3:7。
改变浓度吡罗红和甲基绿都会使DNA、RNA全部着色。
吡罗红-甲基绿溶液的配制:⑴清除甲基绿中混杂的甲基紫:将3~5g甲基绿溶解于100ml蒸馏水中,装入分液漏斗中,再加入一倍左右的氯仿,充分摇动,然后提取10~15分钟,使甲基紫溶解于氯仿中,放掉下层的氯仿。
一般要重复4~5次,直至下层的氯仿无色。
⑵分别配制吡罗红溶液和甲基绿溶液:配方1①配制0.1M醋酸盐缓冲液:0.1M醋酸40ml + 0.1M醋酸钠60ml0.1M醋酸:0.6ml醋酸+100ml蒸馏水0.1M醋酸钠:1.36g醋酸钠+ 100ml蒸馏水②配制质量分数为2%的甲基绿水溶液③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吡罗红水溶液④用前临时取:2%甲基绿水溶液6ml + 5%吡罗红水溶液+ 0.1M 醋酸盐缓冲液16ml + 蒸馏水16ml。
冰箱保存可用一段时间。
配方2①甲液:石炭酸0.25g + 蒸馏水100ml + 甲基绿1g②乙液:石炭酸0.25g + 蒸馏水100ml + 吡罗红1g③用前临时取:3份甲液+ 7份乙液注意:甲基绿也要事先清除甲基紫。
吡罗红-甲基绿溶液的使用:被染材料最好先用卡洛诺氏固定液固定10~15分钟。
染色时间为20~30分钟,或者略多一点时间。
结果是DNA呈绿色,RNA呈红色。
4.詹纳斯绿:超活体染料,即只能进行体外活体染色的染料,因为有毒害作用。
是可以专一对线粒体进行染色的染料。
其在氧化状态下呈蓝绿色,而在还原状态下呈无色。
生活是线粒体由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动,可以使詹纳斯绿变为氧化状态,故呈蓝绿色。
而远离线粒体的部位则是还原状态,故无色。
当然这是相对的,浓度过高或染色时间过长,这些部位也会有色。
詹纳斯绿的配制:⑴配制生理盐水:人和哺乳动物是0.9g氯化钠+ 蒸馏水100ml,一般两爬类为0.85g氯化钠+ 蒸馏水100ml⑵用生理盐水做溶剂配制质量分数为0.02%的詹纳斯溶液。
中学教材写浓度是1%,会使细胞质各处都染上色,不恰当,也浪费药品。
配制步骤:詹纳斯1g + 50ml生理盐水,保温40~50℃一段时间,充分溶解,棕色瓶保存。
使用前用生理盐水按1:100比例稀释。
詹纳斯绿的使用:染色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可以与中性红对染,中性红用50%酒精或生理盐水配成1%的溶液。
如果是用酒精配的,使用时先在载玻片上滴2~3滴染料,过一会儿在把标本材料放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