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卷通用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中模拟试卷通用版(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
B .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 .该图可示意CO 与O 2的反应
D .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2.某工地发生多人食物中毒,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 2)所致。
NaNO 2中氮
元素的化合价是( ) A .+4
B .+3
C .+2
D .+5
3.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基本的规律之一。
下列装置及实验(天平未画出)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
B .
C .
D .
4.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 A .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 .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 .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D .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5.某纯净物3g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 二氧化碳和5.4g 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纯净物中含有C 、H 元素,不含O 元素 B .该反应中2O 和2CO 的质量比为14:11
C .该反应中2O 和2H O 的分子数之比为7:6
D .该纯净物中C 、H 原子的个数比为1:4
6.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 1和t 2时各物质的质量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P Q t 1时的质量/g 51 9 3 17 t 2时的质量/g
23
3
x
51
A .x 的值小于3
B .Q 可能是单质
C .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 .M 与N 的质量变化比为14:3
7.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一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
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②水的汽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 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8.科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发展,科学家们传承前人的正确观点,纠正错误观点,形成科学理论,关于原子结构的学说有:①在球体内充斥正电荷,电子镶嵌其中②原子是可分的③原子呈球形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其中经过卢瑟福传承和发展后形成的观点是( ) A .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
C .④⑤⑥
D .⑤⑥
9.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与二氧化碳物理性质有关的实验是( )
A .
B .
C .
D .
10.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 CH 2O ),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甲为甲醛,其分子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 .物质乙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发生改变
D.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 5﹕3
11.对以下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分析错误的是
A.①②属于同一种元素B.①④的化学性质相似
C.①得到电子可形成③D.②③表示不同种离子
12.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
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13.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14.下列化学用语的使用及其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H2O——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4H——4个氢元素
C.Ca+2——一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
D.2CO2——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15.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16.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
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某同学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
B.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
C.有些物质燃烧时温度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D.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17.下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N2
B.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C.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中原子、分子个数都不变
18.下图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图中 n的值为10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D.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19.硒元素有防癌抗癌作用。
硒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数值为4
B.硒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20.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获得以下信息,其中不正确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也可分
D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问题:
(1)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___(选填“上部”、“中部”或“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2)图1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请指出该装置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
(3)利用图2装置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时观察到烧杯________(选填“A”或“B”)中溶液变红。
(4)图3是过滤的装置,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图4是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已知二氧化硫是一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若收集二氧化硫,则应选用图4中的__________(选填“X”、“Y”或“Z”)。
22.下图为实验室气体制备、干燥、性质实验的部分仪器。
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22Δ
H CuO
Cu H O ++
(1)若用Zn 和H 2SO 4溶液反应制取干燥的氢气,并检验氢气的可燃性。
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_____(填写仪器序号字母),点燃氢气前,先要检验氢气的_____;以免氢气发生爆炸。
氢气燃烧的方程式是:_____。
②生成氢气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2)若以H 2O 2溶液为原料(以MnO 2为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备干燥的氧气。
并用来测定CuO 和Cu 的混合物样品中CuO 的含量,仪器的连接顺序为A→B→C 。
①仪器B的作用是_____;
②仪器A中生成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欲通过测量反应前、后C处大玻璃管质量的增加,来计算样品中CuO含量。
若反应后大玻璃管中红色的Cu还没有完全消失,则样品中CuO含量的测算结果将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受影响”)。
23.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主要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解释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向装
置中加入药品。
关闭止
水夹a~f。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②打开b、c、d,向B中吹
入一定量气体后关闭d,
B中液体进入到A
中,B中液体减少500
收集500 mL气体。
并冷却到室温。
mL。
③关闭b,打开a、e、f,
用打气筒向A中缓缓充
气,直到B中气体刚好全
部排出。
________,D中液体
为475 m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④关闭e、f,用凸透镜聚光
引燃白磷。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
白烟,放出大量热。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O2。
⑤待白磷熄灭并冷却到室
温,打开f。
________,D中剩余
液体为400 mL。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N2。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N2O2CO2
体积/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积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 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24.请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a、b的名称,a是_____,b是_____。
(2)若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稀盐酸一加入锥形瓶内立即用排水法收集满一集气瓶的二氧化碳,然后做蜡烛熄灭实验,蜡烛没有熄灭的原因是
_____。
(3)实验室用加热氯化铵(NH4C1)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NH3)同时得到氯化钙和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装置编号)。
(4)收集氨气时只能选用E装置,把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水槽中,观察到集气瓶内有大量液体进入,并变成红色。
根据上述信息总结出氨气的性质有_____、_____(回答两条即可)。
25.用下列微型实验进行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相关性质研究。
(1)同时挤压滴管B和C,控制相同液体量于球形容器中。
①写出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②有关上述对比实验,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写字母)
a.MnO2加快反应速率
b.半分钟内球形Ⅲ中产生气体一样多
c.反应过程中球形I比球形Ⅲ内反应剧烈
d.MnO2一定分解产生气体
(2)微热燃烧器,蜡烛b、c燃烧,蜡烛a不燃烧。
关于燃烧器中的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_____(填写字母)。
a.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
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说明红磷与白磷是同素异形体
d.可以比较白磷、红磷着火点的高低
(3)挤压滴管A,将足量稀盐酸滴于球形I中,一段时间后,蜡烛c熄灭,然后蜡烛b也熄灭了,其原因是_____。
(4)蜡烛熄灭后,将玻璃尖嘴管对着凃有澄淸石灰水的小烧杯内,烧杯内壁变模糊,此反应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证明蜡烛一定含有碳元素。
(5)充分燃烧相同质量的碳和磷,消耗氧气多的是_____。
26.某同学在商店买到一种“果冻蜡烛”。
他对“果冻蜡烛”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果冻蜡烛”是否含有碳、氢、氧元素?
(查阅资料)“果冻蜡烛”可完全燃烧,燃烧时无烟尘,燃烧过程和熄灭时无异味。
(1)(探究实验)(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步骤现象分析
①点燃“果冻蜡烛”,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而冷的小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小
液滴生成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________;
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________
“果冻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
二氧化碳(CO2)
(实验结论)该同学分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因此“果冻蜡烛”含有碳、氢、氧元素。
(2)(反思与评价)你认为该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理由:________
27.(10分)碳及许多含碳化合物不充分燃烧都要产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它会使人中毒,通常采用燃烧法处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
某同学对一氧化碳与一定量的氧气反应后所得的气体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猜想】反应后气体的组成可能是:①CO和CO2;②只有CO2;
③。
【实验探究】该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
①装置B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②装置A中出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D中出现的现象是。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验证,猜想③成立。
28.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组装好如图装置,在烧杯b中装水将导管口淹没;
②打开K1和K2,向上拉动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③将实验所需药品加入对应的仪器中;
④将装有适量白磷的具支试管放入盛有冰水的烧杯口中;
⑤打开K1,关闭K2,往装置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观察现象;
⑥关闭K1,打开K2,往装置乙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
⑦将烧杯以中的冷水换为80℃热水,观察现象;
⑧打开K l,关闭K2,往装置甲中再加入适量双氧水,观察现象。
(问题解答)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
(2)实验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
(3)写出装置甲、装置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甲_____,乙_____。
(4)在实验步骤⑥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该气体的作用是_____。
烧杯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5)证明“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还必须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的实验步骤是_____(填序号,下同);证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时,温度还必须达到其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步骤是_____。
(实验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由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故A正确;
B、由微粒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故B错误;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不能示意CO与O2的反应,故C错误;
D、反应物属于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都不为0,故D错误。
故选A。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亚硝酸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之和为0,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故选B。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只研究化学变化质量问题。
A硝酸银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可以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实验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镁的燃烧实验,涉及到气体,但是没有在密闭容器内进行,不能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D实验生成氧气,逸出,不能称量生成氧气的质量。
故选A.
4.A
解析:A
【解析】
A、尘土是宏观物质,不是微观物质,不能用微观粒子来解释现象,符合题意;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不可分,不符合题意;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距较大,不符合题意;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5.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某纯净物3g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水中氢元素一定来源于有机物,碳元素的质量为2.4g,氢元素的质量为0.6g,所以该纯净物中只含有碳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是正确的叙述;
B.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8.8g+5.4g-3g=11.2g;该反应中O2和CO2的质量比为14:11是正确的叙述;
C.有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可知反应中O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
(11.2g/32):(5.4g/18)=7:6,是正确的叙述;
D.该纯净物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2.4g/12):(0.6g/1)=1:3,故是错误的叙述,故选D。
6.D
解析:D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x=(51+9+3+17)﹣(23+3+51)=3,故错误;
B、反应后MN的质
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Q不可能是单质,故错误;C、反应后MN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Q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D、反应中,M、N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51﹣23)g:(9﹣3)g=14:3,故正确;故选D.
7.A
解析:A
【解析】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都是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结晶都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都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位于原子核内,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高速运动;
②原子是可分的,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③原子呈球形;
④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⑤原子中有带正电的原子核;
⑥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故选A。
9.D
解析:D
【解析】
【详解】
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大,聚集在烧杯底部,又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下方的蜡烛先灭,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也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可溶于水,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B选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故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C选项错误;二氧化碳可以像倒水一样倾倒,说明其密度较空气的大,只能证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D选项正确。
故选择D项。
【点睛】
此题主要是对二氧化碳性质进行的考查,明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并会灵活应用。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为22
22CH O+O CO +H O 催化剂,据此分析。
【详解】 A 、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故错误;
B 、乙为氧气,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故错误;
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未发生改变,故错误;
D 、该反应消耗物质甲和生成物质丁的质量比为(301):(181)=5:3⨯⨯,故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①②的质子数都是8,属于同一种元素,选项A 正确;
B 、由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而①④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两者化学性质相似,选项B 正确;
C 、①③的质子数不同,①得到电子不能可形成③,选项C 错误;
D 、②③的质子数不同,核内质子数都不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不同种离子,选项D 正确。
故选C 。
1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不生成气体,使瓶内气体减 少,压强变小,水倒流入集气瓶内,倒流的水的体积就等于瓶内氧气的体积。
【详解】
A .铁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选项错误;
B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否则易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故选项正确;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
D .实验测定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3.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
符合要求。
②氧气有助燃性,可使木条燃烧地更旺,不符合要求。
③空气中含部分氧气,可使木条继续燃烧。
不符合要求。
④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使燃着的的木条熄灭。
符合要求。
所以应选C项。
14.D
解析:D
【解析】A、1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不含有氢分子,故A错误;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4H表示4个氢原子,故B错误;C、1个钙离子带二个单位正电荷,表示为Ca2+,故C错误;D、2CO2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5.B
解析:B
【解析】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这一过程中落花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B。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16.C
解析:C
【解析】
A、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四氧化三铁是黑色的固体,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自燃的产物不是四氧化三铁,正确;
B、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氧化铁,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物可能不同,正确;
C、物质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错误;
D、根据“纳米铁粉在空气中能自燃并生成一种红色氧化物。
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的事实”可知,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正确。
故选C。
17.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CO2和N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2CO+2NO=N2+2CO2。
A、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只有生成物的N2分子是由2个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单质,正确;
B、由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将有毒气体CO和NO转化为无毒气体CO2和N2,正确;
C、由微粒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CO和NO,它们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
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
D、根据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改变,错误。
故选D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
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18.B
解析:B
【解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为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时,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当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时,反应中易得到电子成为阴离子;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且电子数为2,或者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为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正确; B.图中 n的值为8;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在元素周期表中,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周期数,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选B
19.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4=2+8+18=x,x=6,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B、硒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C、由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以看出:圆圈内的数字是34,则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说法正确。
故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说法错误。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0.C
解析:C
【解析】
【分析】
水分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