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伊壁鸠鲁
恩格斯故居
•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于巴门市一个棉纺厂主家庭。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 安排学习经商。在不来梅学习商业知识期间,他受到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耶稣传》反宗教思想的 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 哲学》,认识到了历史向着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他 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旁听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课程,受 到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发表了3篇批 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论文。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市,其父 亲是当地法律界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是在自由的思 想氛围中成长的。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把人类的 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志向。他说:“人 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 才能达到完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悠久的西方哲学传统, 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 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 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 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虽然这些理论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在不同 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以 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蕴涵着许多合理的 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 料和理论渊源。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主要围绕反对书报检 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地区的贫 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他更加深入现实生活之 中,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提供了动力。
新《莱茵报》
中宣部、教育部已出版马工程教材(截止到2019年4月)
袁世硕、陈文新
13 世界古代史(第二版)
朱寰、杨共乐、晏绍祥
14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
郑永廷、刘书林、沈壮海
15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史(第二 版)
王树荫、李斌雄、邱圣宏
16 中国革命史
王顺生、王炳林、陈 述
17 经济法学(第二版)
张守文
18 国际公法学(第二版)
曾令良、周忠海
19 国际经济法学(第二版)
18 世界现代史
19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21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 22 社会学概论 23 法理学
许崇德、韩大元、李林
万俊人、焦国成、王泽应
顾海良、程恩富、柳欣
林岗、洪银兴、雎国余
张海鹏、杨胜群、郑师渠
程中原、吴敏先、陈述、柳建 辉
于沛、胡德坤、李世安、徐蓝 、孟庆龙
邢贲思、梅荣政、张雷声、艾 四林
序号
书名
作者
1 《西方经济学》习题与解答
吴汉洪
2 《西方经济学》精要与案例解析
文建东
3 西方经济学(精编本)(第二版)
4 史学概论文献与资料选编
外国文学作品选(上) 5
外国文学作品选(下)
本书编写组 张岂之、于沛、瞿林东、陈春 声、张越 聂珍钊、苏晖
聂珍钊、苏晖
6 文学理论教学参考书
童庆炳
7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8
54.00 40.50 46.00 54.50 54.00 57.20 51.10 49.20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2019 2017
978-7-04-050099-8 978-7-04-050101-8 978-7-04-046895-3
第12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二)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01 要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强调发展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必
02 须实现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发展
• 第一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 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提 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 思想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的基础。
• 第二阶段:以江泽民为主要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
(二)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辩证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包含深刻的辩证 法内容,特别是它强调在矛盾的对立中把握统一,更 加注重矛盾双方在对立中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相互 转化,在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在实践中深化了马克 思主义辩证法的内涵,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实践中 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 第三阶段:以胡锦涛为总 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 国各族人民,在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论 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 大工作部署,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 学思想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 的主要内容
目录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与
实践基础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实践观点与党的思想路线 • 二、生产力观点与辩证唯物论的发展观 • 三、对立统一规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关系的
第04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社会政治实践 形成各种社会 关系的实践活 动。社会政治 实践是在物质 资料生产实践 的基础上发生 和发展的
科学文化实践 生产精神文化 产品的实践活 动。生产精神 文化产品的科 学文化实践构 成了人类实践 的一个不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三者的关系: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三种 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 又密切相关。
含 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义
一方面, 实践客体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 特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另一方面, 实践 征 客体是一种进入主体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 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
说明
客体与存在的事物不是相等的概念, 存在的 事物只是可能的客体, 只有当其被纳入主体 活动的范围之内, 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 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客体。
实践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的。存 在的事物有多方面的性质或功能, 它们并不 是同时完全地成为人的实践客体
分类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自然客体和社会 客体
是否为实践所创造: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 客体
三、实践的中介
人类实践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中介。 实践中介不 仅使主客体相互作用成为可能, 而且中介的性 质还决定着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性质。 实践的主 体、客体、 中介相互联系, 形成了实践的基本 结构。
其一, 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 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vs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其二, 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实践对象、活动的个别性vs客观事物规律的普遍性
其三,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人的无限性超越的目的vs实现目的手段中介的有限 性
已出版的马工程教材与课程名称对照表
附件1:已出版的马工程教材与课程名称对照表序号教材名称出版社书号适用对应课程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9479-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948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9483-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理论课)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9503-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5 《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26774-7 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6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159-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7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7872-6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8 《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3972-4 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9 《中国美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914-6 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10 《西方美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2518-5 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等11 《中国伦理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912-2 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12 《逻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7587-6 逻辑导论、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13 《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3740-2 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14 《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3835-5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15 《区域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8189-1 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16 《西方经济学》(上)《西方经济学》(下)《西方经济学》(合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17100-6978-7-04-015308-8978-7-04-033312-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17 《世界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19258-2 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1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5686-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19 《〈资本论〉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5669-4 《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20 《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915-9 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21 《国际公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525-9 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22 《国际经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926-5 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23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925-8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24 《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3-9 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25 《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2-2 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26 《中国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1-5 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27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4-6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28 《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3736-5 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29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157-3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30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914-2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31 《中国革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5582-3 中国革命史等32 《地方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0-8 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33 《国际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7591-3 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34 《政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1988-0 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35 《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4468-4 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36 《西方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3831-7 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37 《比较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915-3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38 《外国文学史》(上)《外国文学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2107-1978-7-04-042108-8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39 《西方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834-7 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40 《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841-5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41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4700-2978-7-04-044702-6978-7-04-044701-9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古代文学史》(下)4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4628-9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43 《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26773-0 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44 《新闻编辑》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5-3 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45 《广告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7993-5 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与广告策划等46 《新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13477-3 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47 《考古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1899-6 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48 《中国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3966-3 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49 《世界古代史》(上)《世界古代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4944-0978-7-04-044939-6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50 《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26776-1 史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51 《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6274-9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8664-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53 《世界现代史》(上)《世界现代史》(下)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37485-8978-7-04-037796-5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54 《中国戏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4-046896-0 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55 《法理学》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08643-9法理、法理学、法理学初阶、法理学导论、法理学概论、法理学概要、法理学基础、法理学进阶、法理学中阶、初级法理学等5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0987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概论、政治经济学讲座、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学说史、经济思想史等57 《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09838-8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原著等58 《社会学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09781-7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原理、专业导论(社会学)、学科导论(社会学)、社会学、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社会学(思政)、社会学(文09)、社会学(校选)、社会学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含社会调查)、社会学概论(汉)、社会学概论(通识-社会分析类)、社会学概论(通识-一般通识课)、社会学概论(专业基础选修课)、社会学概论(专业任选课)、社会学概要、社会学基础、社会学理论实践、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学入门、社会学通论、社会学原理、社会学专业导论、社会学专业导论课等59 《中国哲学史(上下)》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10841-4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核心课)、中国哲学史(马)、中国哲学史(社)、中国哲学思想史等60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10837-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国际共运史、国际共运史与当代国外社会主义运动等6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10785-1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与经典、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62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经典著作导读》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978-7-01-010528-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列宁哲学著作选读、马恩哲学著作选读、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马列经典著作选读、马列原著选读、马列原著选讲、马列哲学原著选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马列主义原著选读、马哲经典导读、马哲经典著作导读、马哲原著导读、马哲原著选读等。
第06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科学 技术对于历史进步的意义,本质上是历史主义的,而 考茨基的“唯物史观”则强调历史中的自然因素,肯 定自然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优先性,带有很强 的自然主义的色彩。
第二国际
一、恩格斯对第二国际的领导及其思想影响
• 第一,亲自参加第二国际的筹建工作,把第二国际建 立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
• 第二,恩格斯晚年的思想成果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第三,积极培养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求把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及对他的批判
• 考茨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他无论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还是在政治立场上,都是一个 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研究 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但后来成为一名机会 主义者、修正主义者,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事 业。
考茨基
一、生平及理论活动
• 考茨基的理论活动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可分为三 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是考 茨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 是毕希纳派庸俗唯物主义的信徒,信奉达尔文、斯宾 塞(1820—1903)、穆勒(1806—18 73)的思想。19世纪80年代初到1910年, 是考茨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时期,他长期担 任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的主编,与 恩格斯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花了五年时间 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 值学说史》,对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 作了通俗的解释,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的普及本。
高教社出版社的马工程教材及其对应课程一览表
29 《宪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33736-5 33.0 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 30
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
31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育史》
978-7-04-045157-3 978-7-04-045914-2
44.9 54.0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 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 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 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 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 思政教育学原理等 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 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 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
23 《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刑事诉讼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5 《中国法制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26
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7 《刑法学》(上册.总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925-8
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 59.0
32 《中国革命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978-7-04-045582-3 40.5 中国革命史等
33 《地方政府与政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
34 《国际组织》
高等教育出版社
35 《政治学概论》
马工程第5章1
其二,道德原则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或规 范。道德原则是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之中最主 要的道德标准,最直接最集中反映一定社会 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根本要求,集中体现 着一个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性质,是判定人 们行为的道德性质的基本依据,也是一种具 有恒常适用性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其三,道德原则反映和代表了一定社会的整体 利益。它反映着一定社会历史阶段或一定社 会形态最根本的道德性质,规定着一定历史 阶段或一定社会的最主要的道德方向,因而 可以贯穿于该社会历史阶段或该社会形态始 终,可以长久地适用于该历史阶段或该社会 中人们的道德生活。
(一)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依据 1.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给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确立提供了方法 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确立提供了具体的理 论指导。
2.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现实依据 这个现实的依据就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的道德关系之 中,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之中。
道德原则所面临的实际难题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A.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集体对个人的道德责任,即个人权益保障; C.如何防止集体的虚幻化; D.在非社会主义体制下的集体中如何实践集体主 义原则。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 A.人道主义是不是分阶级的、分东西方的?分 革命的人道主义还是反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 主义人道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人道主义? B.如何看待人权?它对伦理学有怎样的影响?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规定的是如何看待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
之中每一个人的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人有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党派、政治态 度、职业、贫富、文化程度等差别,有美与丑、雅与俗、胖与 瘦、高与矮以及性格方面的差别,甚至还有善与恶、好与坏、 好公民与罪犯之间的差别,有国籍之人与无国籍之人的差别。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一、页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二、目录1.页2.目录3.摘要4.背景和现状分析4.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4.2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挑战4.3马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作用5.项目目标5.1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2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5.3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创新发展6.教学方法和策略7.教学内容安排8.教学评估和反馈9.教学资源与支持10.结论与建议三、摘要本教案旨在为马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教学方案。
教案结合现代教育背景,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状与挑战,明确项目目标,并详细规划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强化师资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四、背景和现状分析4.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1.1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石,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经济结构和社会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2在当今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
4.2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挑战2.1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实际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参与,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2.3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培训,影响教学质量。
4.3马工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的作用3.1马工程作为一个专门的项目,致力于整合优质教学资源,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2通过马工程,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3.3马工程还可以促进教育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
五、项目目标5.1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1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含原著)教学大纲主讲教师:郑忆石 钟锦前言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挥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功能,离不开对这门学科的正确认识、理解。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与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有其萌芽、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其间,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面临怎样的历史抉择?他们又说了些什么?他们的理论对其时和后世有何影响?我们该如何把悟其理论的内在脉络、理解其前后的不尽一致处?如何在“我们走近马克思”的同时使“马克思走近我们”?……弄清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评价其是非得失。
因之,尽可能较为真实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该门课程的讲授主旨。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前言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命运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三、“读史使人明智”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简介一、何谓“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科特征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分期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习方法《第一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绪论,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走进马克思》陈学明、马拥军著,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4、《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任平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被肢解的马克思》陈先达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对象上有何区别?2.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客观环境、主体动因第一节 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一.“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十九西欧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1.尖锐的经济矛盾2.激烈的政治冲突二.“已有的思想材料”: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启迪1.理论转折的先兆2、理论遗产的启迪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理解了历史一、家庭教育及其烙印1、熟读萨翁十四行:超常的记忆力2、“为伊消得人憔悴”:求真精神和谨严学风3、盗火种的普罗来修斯:远大的抱负和无畏的勇气二、理论探索的特色1、鲜明的实践批判性2、深刻的理论批判性3、无情的自我批判性《第二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王斯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4.《革命的年代》(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王章辉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6.《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7.《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1975年版8.《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史》马泽民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9.《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赵修义、童世骏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0.《马克思传》(德)弗·梅林著,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1、《卡尔·马克思传》(英)戴维·麦克莱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理论探索的启示何在?第三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阶段1842——1844年)第一节 从思辨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1.大学时期(1835.10——1841.3):批判宗教,论证自由代表作:《博士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莱茵报》时期(1842.4——1843.3):信仰动摇,转向现实代表作:《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克罗茨纳赫时期(1843.5——1843.5):寻求钥匙,提出新见代表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德法年鉴》时期(1843.9——1844.8):区分解放,获取武器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二节 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1844、2 — 1844、8):走向历史的深处2.《神圣家族》时期(1844、10 — 1845、1):唯物史观的初步阐发《第三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北京大学历史系简明世界史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3.《青年时代的探索和世界观的转变——从<博士论文>到<导言>的学习与研究》高光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4.《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侯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5.《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吴晓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冯景源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7.《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8.《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陈先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思考题:1.何谓“苦恼的疑问”?其实质是什么?2.推动马克思从思辨唯理主义向自然人本主义过渡的根本原因何在? 3.为什么说“政治解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4.马克思从历史的表层走向“历史的深处”的入口处在哪里?第四章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阶段1845——1848年) 第一节 新世界观界碑的树立(1845春)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1846夏)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阐述(1847年)代表作:《哲学的贫困》《全集》第2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四节 唯物史观的问世(1848年2月)代表作:《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四章》参考书目: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一章:第四节,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吉林师范大学、辽宁大学、吉林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编写组,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世界工人运动中的国际性组织史纲》林建华、魏立中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4.《超越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哲学》许俊达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5.《马克思的哲学历程》张奎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6.《东方复兴之路》江丹林著,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7.《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周宏著,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8.《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9.《为马克思辩护》杨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思考题:1.为什么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文件”?2.何谓唯物史观的“研究起点”和“逻辑起点”?两者具有什么关系?3.马恩时代历史向世界史转变的标志有那些?4.为什么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既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5.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分析的辩证性体现在哪里?第五章 中期马克思主义哲学(验证、发展阶段1848—1872年)第一节 欧洲革命对唯物历史观的检验(1848——1852年)代表作:《法兰西的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一、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提出的新要求二、1848年欧洲革命对唯物史观的验证二、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第二节 天命之年的成果(1867年)代表作:《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26卷)一、《资本论》的创作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讲义
变转想思的思克马 节一第
节环个几的变转想思期早思克马述概、4 。同不何有场立的者尔格黑年青他其与解理的识意我自对思克马、3 。解 理的系关间之家国和会社民市对尔格黑与思克马较比试、2 �在何想思的论子原鲁鸠壁伊和特利克谟得较比思克马、1 �题考思
�3481----9381 �哈巴尔费向转尔格黑从思克马 章二第
论 绪 书 全
》义主思克马新欧东《著卿俊衣 》义主思克马的国中代当《著良奎张 》史学哲义主思克马《编主森楠黄
目书考参
义 讲 》史 学 哲 义主 思 克 马 《
�快愉习复您祝-----义讲》史学哲义主思克马《森楠黄
2 望愿和想理的争斗而福幸的类人为有具、1 质素本基的家想思为作思克马、一
人始创的学哲义主思克马是斯格恩和思克马
�快愉习复您祝-----义讲》史学哲义主思克马《森楠黄
第06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矛盾
《易传》 “一阴一阳之 谓道”、 “一阖一辟谓 之变” , 这就把阴阳 的对立统一看成是运动 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张载从矛盾学说的高度 提出了“一物两体” 的 思想, 认为事物 “动 非自外” , 内部对峙 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事物变化的根本 原因。
张载
朱熹把“一物两体” 进一步概括为“一分为 二”,并认为万物 “ 无独必有对”,“凡物 皆有两端”,并且“独 中又自有对”。
适度原则
二、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基本状态或形式。 量变即量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所发生的变 化。
质变即质的变化,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 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 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本章关键词
矛盾 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 斗争性 普遍性 特殊性 质 量 度 质变 量变 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 否定性的辩证法
朱熹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 特“互相排斥的东西结 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 形成最美的和谐”、“ 我们踏进又不踏进同一 条河流,我们存在又不 存在。”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自觉地意识到 “ 从对立面的统一中去把握 对立面” 是辩证法的 “ 最重要的方面”,并认为 对立统一是一切概念的本 性, 矛盾构成了自然世 界和精神世界中一切事物 的本质、 存在的根据和 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 否定性辩证法。 当马克思把 实践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 并把物质实践理解为人与自 然关系的基础时, 否定性的 辩证法就获得了一个现实的 基础, 成为一种 “合理形 态” 的辩证法。
00绪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八、西方马克思主义 及其历史演变
绪论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对象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和方法
•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 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强大思想武器。
• 我们今天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 创立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 对它的发展,即包括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着的马克思 主义。
•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理论体系, 它由哲学、政 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涉及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世代相 传的基本内容。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就是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的历史。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特点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对 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助于我们认清马克 思主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从而坚定我们 对它的信念。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方法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要学会运用历史唯 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
第二, 要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里 说的整体性,既包括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也包括理 论体系的整体性。
•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这是和 欧洲的经济发展程度、工人运动状况、历史文化传统 分不开的。
• 19世纪德国的两位伟大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 克思主义的奠基者,他们为创立、传播、发展马克思 主义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 在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重大发展, 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除了俄国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在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第08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一)与宗教唯心主义的斗争
• 十月革命后初期,俄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非常复杂。 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仍然占据着大学讲台,而 且继续控制着主要的出版机构、刊物和学术团体。在 哲学领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流派,它们大多宣扬宗教 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持公开的批评态度, 有人甚至还直接攻击马克思主义和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德波林派
• 学派的基本观点包括:一是反对“还原论”,认为机 械运动只是运动的一种形式,不能用它取代更复杂的 运动形式。二是不仅认为哲学作为世界观有独立存在 的意义,而且强调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有时 甚至夸大了这一作用。三是不仅认为唯物辩证法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而且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 仅仅是作为关于思维的学说和科学方法论的辩证法。 四是强调质变和量变、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 反对机械论者的相关错误认识。
• 布哈林的这些观点在提出之初就产生了一些争论,但 并形成大范围的论战。后来由于布哈林被打成右倾机 会主义分子,他的观点也受到了理论界的严厉批判。 布哈林对阶级问题的分析以及注重社会主义经济平衡 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在对立统一运动中 的统一性,适合了当时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 苏联实际。但斯大林等以社会阶级关系中的对立性为 依据来批判布哈林的观点,其后果是忽视了社会主义 建设时期许多重大关系之间的比例平衡和合作关系, 采取了简单消灭非国有经济等做法。
• 机械论派与德波林学派的争论最后是以行政干预的方 式结束的。1929年4月,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研 究机构第二次全苏代表会议对两派的论战作出总结, 通过了两个批评机械论派的决议,宣告了德波林学派 的胜利。对苏联成立初期流行的机械论观点和哲学虚 无主义思潮的批判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场争论后,许 多苏联学者开始认真研究辩证法,但以行政手段直接 干预学术争论的做法,对之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研究和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02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工程
2021/6/7
13
• 意识形态的神圣外衣的背后,实际上就是阶级的利益。 当然,马克思还指出,意识形态的这种虚假性,并不 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欺骗。从认识论的方面看,特定的 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虚假性,主要是建立在把客观现实 的某些方面加以绝对化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特定 的意识形态总是产生并适应于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 社会需要的。社会发展的不成熟往往会使人们产生某 种不成熟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和各种社会关 系的成熟发展,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认识也会更加深 入和具体,意识形态会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 某些不切实际的性质。
2021/6/7
4
目录
第三节 对各种机会主义的批判 • 一、批判拉萨尔主义的改良主义主张,提出过渡时期
和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 • 二、批判拉萨尔主义的“自由国家”论,揭示国家的
本质和发展规律 • 三、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1/6/7
5
2021/6/7
6
第一节 对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
2021/6/7
7
一、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理论的新概括
• (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 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对唯物辩证法主要范畴的阐述
•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列举了当时自然科 学的丰富材料,运用对立统一观点论述了唯物辩证法 的一些重要范畴。他认为,同一性和差别性、必然性 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对值得重视 的范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着重论述了自由和 必然这对范畴。。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对唯物辩证法基本特征的阐述
• 在辩证法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各种事物和过程相互联 系的统一整体,其中每个事物都是这个统一整体上的一 个环节,根本不存在同周围其他事物互不相干的、孤立 存在的事物。
• 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辩证法这个概念包括双重含义: 一是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即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 内的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二是指对客观辩证 法的自觉反映和理论表达,即以理论形态表达的辩证法 。前者称为客观辩证法,后者称为主观辩证法。
• 其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对自然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 导作用。
(二)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
恩格斯在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的过程中,深刻地批判了 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 首先,旧唯物主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物质与运动 的不可分割性,但对运动又往往只用“力”这一范畴来 解释,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力的运动或是在力的范围内 的运动,把客观世界中极其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简单地 归入机械运动的规律,陷入了机械论。
• 恩格斯认为,杜林把“从原则出发”的先验主义方法 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必然导致历史唯心主义。在社 会历史领域内,杜林不是从人们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 而是从社会的最简单的要素出发。他把社会分解为 “最简单的要素”,发现最简单的社会至少是由两个 人构成的,于是这两个人的关系就成了全部复杂的社 会关系的最基本的模式。只要按照公理同这两个人打 交道,便可以提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模式。
• 这五种运动形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体现为一种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 过程,高级运动形式以“扬弃”的形式包括低级运动 形式,却不能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运动作为物质的 存在方式,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是不灭的,这是 运动的绝对性。但运动的绝对性并不排斥相对静止和 平衡。相反,运动以相对静止和平衡为条件。运动与 相对静止和平衡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开的。运动是绝 对的、无条件的,静止和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相对和绝对的界限也是相对的。
• 其一,人类不仅依靠自然界生产和生活,而且通过实 践活动改造和改变自然界,极大地影响自然界的发展 。
• 其二,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发展 规律,如果单凭自身的需要,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 ,违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必定逃不脱自然界的惩罚 。
• 其三,恩格斯不仅主张人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 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强调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 性,而且明确反对把人类和自然界对立起来的错误观 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高等育出版社
第五章 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恩格斯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 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恩格斯深入研究自然科学, 撰写《自然辩证法》;回击杜林(1833—192 1)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写作《反杜林论》;执行 马克思的遗愿,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全面论 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写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重新审视他和马克思发表 过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为这些著作撰写“导言”或 “序言。此外,恩格斯还写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的书信。这一时期,恩格斯理论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回顾、总结、深化他和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为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哲学留下了众多经典文献。
目录
第一节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 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 一、系统阐述现代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 三、深入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 四、深刻揭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 五、进一步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二节《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原始社会的研究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 • 一、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 二、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
(二)对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阐述
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
又称为矛盾规律和对立
1
统一规律
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
的规律
2
否定的否定的规律
3
• 恩格斯在论述辩证法的主要规律时,反对把辩证法当 做单纯的证明工具,强调辩证法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他指出:杜林把辩证法看做证明的工具,“这 是对辩证法的本性根本不了解。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 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进到未知的方法;辩证 法也是这样,不过它高超得多;而且,因为辩证法突 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泛的世 界观的萌芽”。
(一)关于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 系
• 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认识,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矛 盾。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贯穿于人类 认识过程的始终,是人的思维所包含的主要矛盾,“ 是所有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即认识发展的主要动 力,通过这个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推动人的 认识向前发展。他指出:“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 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 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二者都 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
• 其次,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只是体现了逻辑的发展,即 精神、概念的发展,它本身及其各种事物只有相互并存 的关系,而没有先后的时间关系,即没有发展。
• 最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都把主观虚构 的联系强加给自然界,而不是用自然界本身的联系解释 自然。
(三)人与自然、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统一
• 马克思、恩格斯一向认为,人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 人类史与自然史是统一的。———尽管以异化的形式— ——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在 他看来,“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界是关 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所以“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 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 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主张 “自然和历史的对立”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历 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的结合与统一。恩格斯在《自 然辩证法》一书中对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类史与 自然史的统一作出了精彩的论述,其中包括论述劳动在 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等等。
(二)关于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
• 恩格斯针对割裂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关系的错误 观点,阐明了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关系。他 认为,人们只能通过有限事物去把握无限,“事实上 ,一切真实的、寻根究底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 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 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我们从有限中找出和确定无限 ,从暂时中找出和确定永久”。恩格斯在肯定人类能 够认识无限的同时,又说明人类对无限世界的认识只 能逐渐接近,而不能穷尽。
可以作唯物主义的解释,认为“存在”是物质的存在; 也可以作唯心主义的解释,认为“存在”是精神的存 在,甚至认为上帝也是存在的。 • 其二,杜林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企图以思维 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任何思维产物的现实性”。
• 恩格斯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第一次阐明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他指出:“物质本身是纯 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用物质概念来 概括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 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 实存的物质的东西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 西。”
• 他把两个人的意志作为社会历史领域的公理,认为两 者应该是彼此完全平等的,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 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如果一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 方,以暴力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是一种不正义的行为。 恩格斯强调,这完全是用社会意识解释社会存在的历 史唯心主义观点。
(三)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错误命题: • 其一,杜林关于“存在”的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它既
二、系统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新 成就,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形成的历史必 然性及其主要内容。
(一)论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 首先,哲学上的自然观依赖于自然科学,它以自然科 学为基础,从自然科学中汲取必要的成分丰富自身。 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 然观的性质和水平。
第一节 《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对马克 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系统阐发
一、系统阐述现代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一)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的性质
现代唯物主义具有三个本质特征:首先,它是辩证的唯物 主义,克服了包括德国古典哲学在内的近代唯物主义与辩 证法相脱离的弊端,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其 次,它是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 以前,只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而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 一直独霸统治地位。现代唯物主义则不仅用唯物主义观点 解释自然界,而且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人类历史,克服了 旧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割裂开来 的弊端,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从而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 驱逐出去。最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凌 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的科学”。
• 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大多数的自然科学家仍 然被牢牢地束缚在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的传统思维方 式之中。他们认为,自然科学不需要任何哲学概括。 不少亲自完成了一些重大发现的自然科学家也不能对 他们自己的发现在理论上作出正确的说明。杜林则顽 固地坚持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宣扬思维具有“无条 件真理权”、“永恒真理”、“终极真理”等谬论, 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和谬误绝对地对立起来 。针对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这种混乱状况,恩格斯 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从多个方面深 刻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