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
福柯还是拉康_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
![福柯还是拉康_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d84f1c7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9.png)
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引言:在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福柯(Michel Foucault)和拉康(Jacques Lacan)都是备受瞩目的思想家。
他们对于权力、知识、认同和主体性等课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尤其是在凝视(Gaze)的问题上,福柯和拉康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本文将通过对福柯和拉康观点的比较和分析,探讨凝视这一概念在二者理论框架下的不同解读和理解。
第一部分:福柯对凝视的解读福柯在《监狱的诞生》中提出了凝视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权力和知识的工具进行分析。
福柯认为,权力通过凝视来监控和控制个体,而知识则通过凝视来建构和规训主体。
“监狱”作为一种权力机制,通过囚犯被看见的方式使他们内化权力,并纠正其行为。
福柯认为,凝视既是一种权力的表达,也是一种社会规训的手段。
接下来,福柯在《意志与欲望历史》中进一步发展了对凝视的思考。
他将凝视与性别的构建联系起来,认为男性凝视女性的行为使女性成为客体,并继而排除她们的主体性。
福柯对凝视的理解扩展了其观察角度,将凝视与性别、身份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第二部分:拉康对凝视的解读拉康在精神分析领域对凝视的解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凝视是构成自我认同和主体性的重要环节。
在拉康的理论框架下,儿童的镜像阶段是一个关键时期,他们通过镜像与他人产生视觉联系,从而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然而,这种镜像凝视也带来了焦虑和分裂感,因为自我认同的构建是通过他人的凝视实现的。
在拉康的理论中,凝视与欲望密切相关。
拉康认为,凝视是一种精神上的迷恋,是欲望对象的投射和内化。
同时,拉康也提到凝视的能动性。
个体可以通过凝视他人来获得自我权力和认同感,这也是社会关系中权力争夺的一个方面。
第三部分:福柯与拉康对凝视的比较与辩析福柯和拉康对凝视的解读存在着一些根本的差异。
首先,在凝视的本质问题上,福柯更加强调凝视作为权力的表达和社会控制的手段。
“凝视理论”视阈下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以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为例
![“凝视理论”视阈下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以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92a7cd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1.png)
获奖专栏1352021·4“凝视理论”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文论和文化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当中的主客体性和权利关系长久以来存在于男女不平等的性别关系之中。
①实际上,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凝视这一动作携带着权力和欲望,强调的是自我、他者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
从通俗意义上可以将凝视解释为“看(Look)”。
“看”这个动作在整部歌剧《莎乐美》中反复地出现:希律王、侍卫长看莎乐美,莎乐美看约翰。
在“看”的过程中,人物目光的投射,是该剧建构人物关系的重要方式,于是这里的“看”便被赋予了权力的意义②。
在歌剧《莎乐美》的第一、二场中,主人公是一位“被凝视”的对象。
而在歌剧第三场中,初见约翰的莎乐美被约翰身上的一切深深吸引,她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爱意,三次赞美约翰,却三次遭到拒绝。
由于她对约翰的求爱(三次赞美)不成,导致莎乐美从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变成了内心极度扭曲的“蛇蝎美人”。
莎乐美利用希律王对她的喜爱,以一场七层纱舞换来了约翰的头颅,却最终因为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流思想的不符,导致希律王对她下了杀令。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中的“凝视理论”出发,阐释歌剧《莎乐美》中主人公主体地位的建构过程及文化内涵。
一、学术语境下的“凝视理论”(一)“凝视理论”的发展概述在《简明中外文论词典》③中,凝视(Gaze)被定义为:“是一种文化批判术语,也译称‘注视’,是携带着权力运作或者欲望的观看方法。
它通常① 朱晓兰 :《“凝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第 45 页。
② 陈光霓 :《凝视 :莎乐美主体性的建构与解构》,《外国文学研究》2013 年第 2 期,第 52~60 页。
③ 张宪军、赵毅 :《简明中外文论词典》,巴蜀书社,2015,第 401 页。
“凝视理论”视阈下女性主体地位的建构THE CONSTRUCTION OF WOMEN’S DOMINANT STATU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AZE THEORY: A CASE STUDY OF RICHARD STRAUSS’S OPERA SALOME摘 要:女性主义的研究方法是近年来音乐学研究中新的学科视角,“凝视”便是当中涉及的理论之一。
凝视的理论
![凝视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e82be1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33.png)
凝视的理论第一部分凝视的理论是一种洞察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涉及对任何类型的行为进行观察和研究,并为研究者提供知识,洞察力和想象力,其目的是为研究者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凝视的理论最初由心理学家奥斯卡·海因兹提出,他将观察为“一种有意和有形的直接活动”,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研究者能够从被观察对象的行为中推断出其心理状态。
在运用观察者理论时,研究者将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考虑到多重变量,以便为观察期间发生的行为和观察者自身的思维活动做出最佳解释。
一般而言,研究者通过观察对象在身体、情绪、情感和其他与生活有关的方面进行分析,并注意观察对象如何以及何种方式成长或改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此外,凝视的理论还可用于优化社会关系,帮助人们找到最佳的行为方式,以及帮助他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他人。
凝视的理论也可以提供一种可持续和有效的行动方式,可以促进社会关系和改变,并促进更有效的沟通。
此外,这一理论也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洞察被观察对象的想法,行为和情感,同时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如情境、背景等。
凝视的理论也可以帮助研究者判断被观察对象的行为是否存在明显的变化,并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被观察对象的行为。
研究者可以根据他们观察到的行为来帮助被观察者解决问题,就其而言,凝视的理论更有利于研究者在观察活动中发现新的机会,并建立一种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可持续的改变。
凝视的理论是一种可以帮助研究者洞悉和了解个体心理过程的有效方法。
它可以用于帮助研究者发现有助于建立有力研究结果的最佳解决方案,并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
通过凝视的理论,研究者可以找出有效的措施,促进被观察者的可持续发展,以改善他们的表现、改变他们的行为和情绪,更有利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
第二部分凝视的理论认为,眼神交流在影响人际关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凝视眼神交流是一个完整的行为,它涉及各种心理和行为过程。
拉康镜像理论
![拉康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0677920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b.png)
拉康镜像理论镜像理论认为:镜子之中存在着真实的自我。
而当镜中所反映出来的影像与本人的差距过大,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逐渐增大,此时我们便能从镜子中看到那个不属于真实的自我。
正是这样一种思想启发了拉康的“镜像阶段”,他开始探索他所称的镜子中的“他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直接面对和观察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标准的制约,都会使得自己的言行、举止、仪表、风度等等与众不同。
另外,人还是在成长发育中的个体,其身心、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因而也不可能对自己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
但是镜像理论也会有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把镜子中的“他者”视作真实的存在,只不过是由于某些原因而无法将它清晰的再现,只是模糊地显现,这种假定就失去了客观事物应有的科学性。
所以镜像理论强调的只是自我意识对象的模糊性,因为自我是一个未完成的形象,在本质上不具有完整性。
它只是通过对自我这种形象的折射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因此镜像理论主张,对“自我”这种镜中形象进行不断的重复和分析,把自我当做客体来把握,以此获得新的自我意识。
当然,镜像理论又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哲学思考和哲学研究要求人们用实证的态度对待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自我”,这也许会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比如,镜子中的自我形象和自己到底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能就连真正的自我也不太清楚。
镜像理论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能否确认自我的存在。
这似乎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自我本身也许就是虚无飘渺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因为人的自我意识都是先在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且受到主客观诸多条件的制约。
人类的每一种思想、信念、情感、观点等等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旦离开了社会背景,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即使我们相信自己的存在,在对他人做出判断时,也需要遵循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因素,以此来评价我们所谓的自我,这就给我们的自我认知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
![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https://img.taocdn.com/s3/m/2e236d4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e.png)
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随着当代文化批评的不断发展,凝视理论在其中的应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凝视理论与当代文化批评的关系,阐述凝视理论和当代文化批评的概念,举例说明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几个方面,并总结凝视理论对当代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凝视理论是指以视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和解读视觉文本,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和意识形态意义的一种理论。
当代文化批评则是通过对当代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产品和文化机构进行批判性分析,探究其文化价值、社会意义和政治含义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凝视理论在当代文化批评中的应用。
电影《卧虎藏龙》中的凝视电影《卧虎藏龙》是一部融合了中国传统武侠文化和现代动作特效的电影作品,其视觉效果和动作设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然而,有评论家运用凝视理论,分析了电影中的一些视觉元素,如色彩、构图、动作等,认为这些元素凸显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从而体现了导演的性别观念和权力意识。
当代艺术中的凝视当代艺术中的凝视理论应用也十分广泛。
例如,艺术家运用影像、装置、行为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一个个具有争议性的艺术作品,引导观众对作品进行思考和解读。
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不仅需要注意其美学价值,还需要思考其中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指向。
视觉文化研究凝视理论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视觉文化研究主要图像、影像、符号等视觉元素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
凝视理论为视觉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深入挖掘视觉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意义,揭示了视觉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意识形态研究凝视理论在意识形态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识形态研究主要各种文化产品所体现的观念、价值观和权力关系。
凝视理论能够揭示出文化产品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帮助观众对文化产品进行更加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凝视之眸——“凝视”理论的溯源及阐释
![凝视之眸——“凝视”理论的溯源及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6779e748b307e87101f69660.png)
学 术 沙 龙
文 艺生活 L I TE R AT URE L I F E
2 O 1 3 一 O 3
凝视之眸
“ 凝视” 理论 的溯源及 阐释
体二元对立的情况下受到学术界 的关注。 在2 0世纪 的“ 凝视 ” 理论 的知识谱系 中 , 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最早关 注到视觉对人 的影 响 , 其存 在主义 观点为 “ 凝视 ” 理论提供了解析他者和 自我关系的平台 。人作为 “ 自为 的存 在” 有 自由选择 的能力 。 但是 , 人 的 自由受到外部环境 以及“ 他 者 的存在” 的制约 。“ 一 个人 在 ‘ 我思 ’ 时, 不仅 发现了 自己 , 也 发现 了他人。 我们在 ‘ 我思 ’ 时, 是在他人之中发现 自我。 ” ④他
曲
El
洁 , 口 其 黄 忌 慧
( 江西师范大学研 究生院 文学院 , 江西 南 昌 3 3 0 0 2 2 )
摘 要: “ 凝视 ’ 理论源 于对视觉的关注 。萨特从存在 主义 出发 , 认 为凝视是他 者对 自为的人的异化 ; 拉 康在 “ 镜像理 论” 之下提 出了与观看想象性的建构机制相反 的视 觉模式 即“ 凝视” ; 在微观权 力观 的基础上 , 福柯将凝视的 焦点 集 中在分析权 力对观看 方式的渗透。“ 凝 视” 这一视 觉批判 术语 广泛运 用于解读视 觉文化、 女权主 义、 后 殖民主义中隐
视” 等。在现 当代的文化语 境 中, 这一 术语 是频繁使用于心理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者的欲望 。拉康 “ 想象性 凝视” 是将 主体 作为被观看对象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a61fc22b0722192e4536f610.png)
吴琼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拉康的“凝视”理论就像一道无法绕开的目光,在远处规定着我们对观看的思考,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阅读和运用中,这一理论原本的激进性被大大弱化。
本文以拉康集中讨论凝视问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为基础,围绕他者的凝视来思考拉康凝视理论的要旨。
按照他的理解,主体的观看并非主体自身的看,而是由他者的凝视结构出来的,并由此引发了一个悖论性的效果,即主体一方面通过想象某个他者的凝视来使自身作为观看主体得以可能,可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者凝视的背后总隐藏着实在界的对象a 的凝视而使得主体的看变成了一种不可能的看。
他者的凝视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自我与主体的构成分别与某个特别的结构性时刻关联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观看和言说: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通过镜像的凝视完成的,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康就已经在讨论视觉性,讨论观看行为对于自我的构成功能,并先后引入“镜像阶段”和“想象界”的模式来对此做理论化的阐述;到50年代中期,由于拉康致力于讨论象征界的运作,并且这一讨论基本上是在语言的维度中进行的,所以对发生在想象界的观看行为的讨论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
可是到1964年以“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主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上,拉康突然又回到了视觉性问题,并以“凝视”(gaze )的概念对视觉活动做了激进化的处理,他不仅在我们的观看行为中嵌入了大写的他者(Other )的结构功能,而且还引入实在界的维度,把属于实在界的“对象a ”(object a )看作是规定看的行为的绝对之物,从而使得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最简单不过的观看行为变得迷雾重重。
一正如许多的研究者说过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秘密诞生地,是进入拉康———拉康的“凝视”理论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迷宫般的思想世界的最佳入口。
实际上,其镜像阶段理论本身也有一个隐秘的入口,可以说入口的入口,那就是个体在镜前的凝视:自个体走向镜子向里探视的那一刻起,自我朝向异化的戏剧就一幕接一幕悄然上演。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fc0a9acf524ccbff12184e6.png)
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一.拉康其人拉康·雅克(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精神医生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拉康·雅克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
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
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
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 20 岁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
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
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
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
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
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 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
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
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
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二.何谓“镜像”拉康认为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的瞬间,此即为“镜像阶段”,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_张剑
![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_张剑](https://img.taocdn.com/s3/m/9c9c3e2d192e45361066f5ce.png)
2011年1月2011年第1期外国文学F or eign L iter atureJan.2011No.1,2011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张剑内容提要:本文对西方文论的关键词/他者0进行了详尽的解说和阐释:梳理了/他者0概念的哲学渊源,介绍了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再到德里达等各时代西方哲学家对/他者0概念的论述,以及/他者0概念在文学批评与理论中的具体运用。
文章将为读者了解西方哲学和文学批评中的/他者0概念及话语,尤其是后现代语境下/他者0的内涵和意义,提供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视角。
关键词:他者他异性差异主体话语后现代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29(2011)01-0118-10略说/他者0(T he Other)是相对于/自我0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
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
他者对于自我的定义、建构和完善必不可少,自我的形成依赖于自我与他者的差异、依赖于自我成功地将自己与他者区分开来。
善之所为善,是因为有恶,好之所以为好,是因为有坏。
自我的建构依赖于对他者的否定。
他者的概念在西方哲学中有深厚的渊源,在后现代西方文学批评中被广泛使用。
由于它暗示了边缘、属下、低级、被压迫、被排挤的状况,因此对于那些追求正义、平等、自由和解放的西方文论派别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成为它们进行理论建构和具体批评的重要工具。
综述哲学渊源在西方哲学的源头,柏拉图在5对话录6中曾经谈到了同者与他者(the sam e and the other)的关系,认为同者的定位取决于他者的存在,而他者的差异性同样也昭示了同者的存在。
柏拉图在此提及的/同者0,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自我0。
在17世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0的重要命题,将自我与外部世界分离开来,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在笛卡尔以后,客体逐渐沦为被认识、把握、征服的对象。
拉康的镜像理论
![拉康的镜像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24e2d0b9d528ea81c779c6.png)
拉康的镜像理论作者:黄橙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08期摘要:雅克·拉康是二战后法国最具独立见解也是最有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而他的镜像理论则是他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起点。
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
文章通过分析电影《楚门的世界》来看他者对自我构建的影响。
关键词:镜像理论;他者;自我构建一、拉康的镜像理论雅克·拉康是二战后法国最具独立见解也是最有争议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他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和革命性,在当时的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他的镜像理论则是他整个精神分析理论的起点。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从他观察婴儿在镜子面前的表现开始建立起来的。
一个尚不能行走的婴儿“却会在一阵欢快的动作中力图摆脱支撑他的羁绊,并保持一种稍微前倾的姿态,以便感受镜中形象瞬间留下的印象,”这个镜中的形象就是拉康所说的镜像,拉康认为“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这个概念以一种原始的形式突然产生。
此后,在与他者相认同的相互关系中,我才被客观化;并且也是在此以后,语言才给我恢复了在普遍意义上的主体功能。
”以上是拉康对其镜像理论的大体表达。
这个镜像形成的大体流程是:主体→自我映像→自我认证。
拉康的镜像理论是与自我的认同紧密联系的。
其实,这也是拉康镜像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他说:“我们只需将镜子阶段理解成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身份认同过程,即主体在认定一个镜像之后自身所起的变化。
”自我在形成以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旧的自我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解体,而形成一个新的自我。
二、以电影《楚门的世界》来看他者对自我构建的影响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楚门总是觉得自己在被监视,没想到这竟是真的。
从呱呱坠地开始,30 年来,他是历史上播映最久、最受欢迎的肥皂剧主角。
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_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
![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_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6ca603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2.png)
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_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通过视觉元素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思考。
在电影叙事中,凝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解读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本文将以拉康的psychoanalytic理论、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以及穆尔维的視覺研究为基础,探讨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之间的关系。
拉康:凝视与被凝视的欲望拉康的psychoanalytic理论中,凝视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在生活中总是处于被凝视的状态,并通过被凝视来获得自我认同。
而在电影中,观众往往扮演着“凝视者”的角色,通过观看电影角色的行动来满足自己被凝视的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凝视扮演着传递情感和引导叙事的重要角色。
希区柯克:凝视的创造希区柯克是一位以悬疑和恐怖电影著称的导演,他熟练运用凝视来创造紧张和吸引观众的视觉效果。
他的电影作品中常常有凝视的场景,例如《窗外》中的窥探镜头和《罗马帝国的荣光》中的凝视杀死。
通过将观众置于被凝视者的位置,希区柯克通过叙事的方式引导观众的情绪和思考,使观众与电影角色形成共鸣。
穆尔维:视觉的语言穆尔维是一位著名的视觉研究者,他在对视觉的研究中提出了“视觉语言”的概念。
他认为,视觉不仅仅是一种感知方式,更是一种传递信息和表达意义的语言。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摄影、剪辑和镜头运动等手段来构建视觉语言,从而引导观众的情感和理解。
凝视作为其中的一种视觉元素,通过构建紧张和互动的关系,促使观众参与电影叙事,并与电影角色发生共鸣。
电影叙事中的视觉“驱动力”在电影叙事中,视觉“驱动力”可以理解为通过视觉元素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考,促使观众参与电影故事的发展。
通过凝视的方式,电影创造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使观众在被凝视的同时也去凝视电影角色的行动和情感表达。
这种互动不仅仅是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也是观众与电影角色之间的互动。
法国哲学家萨特他人的凝视作文分论点
![法国哲学家萨特他人的凝视作文分论点](https://img.taocdn.com/s3/m/422d875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6.png)
法国哲学家萨特他人的凝视作文分论点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法国哲学家萨特他人的凝视分析】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来给大家分析一下法国哲学家萨特关于"他人的凝视"的一些观点。
虽然这个题目听起来好像很难,但其实只要好好想一想,就可以理解得很清楚哦。
首先,萨特认为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当作"主体"来看待,而不希望仅仅被当作"客体"。
什么叫"主体"呢?就是有思想、有意识、有自由意志的那种存在。
而"客体"则是被动的、无意识的物品。
比如,我们看一本书的时候,那本书就是被我们当作"客体"在看。
它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被我们随意翻看。
可是,当有别人在看着我们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
别人用"凝视"的目光在看着我们,我们就有种被"当作客体"看待的感觉。
就好像我们变成了一件被人观赏的物品一样,失去了"主体性"。
小朋友们应该都有过这种被人盯着看的尴尬经历吧?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突然叫你回答问题,你会不会有种被所有人盯着看的难为情感觉?就是因为被别人的"凝视"注视着,你突然从"主体"变成了"客体"。
萨特说,每个人都希望保持自己的"主体性",不愿意被别人当作"客体"看待。
所以当别人用"凝视"的眼神看着我们时,我们就会感到很不自在。
我们会下意识地想摆脱别人的凝视,重新获得"主体性"。
有时候,为了保持"主体性",我们甚至会对别人使一些小伎俩。
比如装作很淡定的样子,或者干脆转过身去不理睬别人。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就可以暂时摆脱别人的凝视,重新获得主导权。
不过,萨特也说了,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摆脱别人的凝视。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fcdcd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b.png)
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拉康的“凝视”理论,特别是其如何揭示“他者的凝视”对我们自我认同和主体性构建的影响。
拉康作为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权力结构和自我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从拉康的理论出发,分析“凝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形象和对他人的认知。
我们将简要介绍拉康的理论背景及其“凝视”理论的核心观点。
本文将深入探讨“他者的凝视”如何影响我们的自我认同,包括我们如何在他人的目光中找寻自我、如何被他人的期待所塑造,以及这种凝视如何可能导致自我分裂和异化。
我们将讨论如何在理解“他者的凝视”的基础上,寻求自我解放和主体性重构的可能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拉康的“凝视”理论,并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他者的凝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保护自我,并实现自我成长。
二、凝视理论的基本概念凝视,作为一种视觉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不仅是眼睛对物体的简单注视,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现象。
拉康的“凝视”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凝视背后深层的意义和机制。
在拉康的理论中,凝视不仅仅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更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凝视者通过凝视将自身的欲望、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投射到被凝视者身上,从而实现对被凝视者的控制和塑造。
同时,被凝视者也在凝视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形成自我认知。
拉康进一步指出,凝视具有双重性。
一方面,凝视是欲望的载体,凝视者通过凝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凝视也是权力的工具,凝视者通过凝视对被凝视者施加压力,使其产生自我怀疑和不安。
这种双重性使得凝视成为一种既具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的力量。
拉康还强调了凝视的意识形态性。
他认为,凝视不仅仅是眼睛的行为,更是大脑的思维活动。
凝视者通过凝视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给被凝视者,使其接受和认同凝视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种意识形态的传递和接受使得凝视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的象征。
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
![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https://img.taocdn.com/s3/m/1dd6d12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6.png)
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视觉作为一种重要的感知方式,已成为我们对世界及自身认知的重要依据。
然而,视觉背后的权力与主体性问题,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在这个问题上,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和雅克·拉康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本文将在福柯和拉康之间展开一个关于视觉和凝视的辩论,探讨它们对权力、主体性和社会关系的理解。
第一部分:福柯的观点1.1 福柯的视觉政治福柯认为,视觉是一种权力工具,它被用于社会控制和对个体的规训。
在他的著作《监视与惩罚》中,福柯描述了监狱中的凝视作为一种权力机制的例证。
监狱中的监视塔上的守望者通过凝视囚犯,确立了他们的权威和控制。
这种凝视使囚犯感到被监视和被评判,进而促使他们遵守规则和纪律。
1.2 视觉与知识关系福柯认为,视觉不仅仅是一种感知方式,还与知识密切相关。
通过视觉,我们可以获取关于世界、他人和自身的信息,从而构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
福柯将视觉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认为通过视觉,权力机构可以对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施加控制,形成一种规训和监视的体系。
1.3 看与被看福柯认为,视觉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需要有看的一方和被看的一方。
在权力关系中,看的一方拥有主导地位,而被看的一方则处于被支配的状态。
通过视觉,权力得以在社会中实现,而个体则成为权力机构的对象。
第二部分:拉康的观点2.1 拉康的凝视理论拉康关于凝视的理论强调了视觉对主体性和认同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在社会中通过被他人凝视来建构自我认同。
相比于福柯强调的权力和控制,拉康更加关注视觉对主体的主体化作用。
他认为,人们通过他们内在对他人凝视的想象来建立自我认同,并在被他人凝视时感知和体验自身。
2.2 凝视与认同拉康认为,被凝视是个体认同形成的重要条件。
他将道德和认同建立在社会凝视的基础之上,认为个体通过被他人凝视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和身份。
凝视使个体具备了主体性和自我认同的意识,同时也构建了社会关系中的权力和势力。
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_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
![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_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e027a0c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8.png)
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_在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中读解“凝视理论”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介,通过图像的展示和演绎,以及对观众凝视的引导和操控,不仅仅是一种倾注于屏幕上的影像艺术,更是一种生动而立体的叙事形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众多的电影理论家和学者对电影凝视的概念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于观众凝视与电影叙事之间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拉康、希区柯克和穆尔维作品的解读,探讨电影中视觉“驱动力”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拉康的“凝视理论”拉康的“凝视理论”强调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认为,观众的凝视与电影的展示构成了一种对视觉符号的解码过程,观众通过观看电影来满足自身的欲望。
电影作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视觉的呈现来展现世界和人物,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维。
观众在与电影的互动中,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对电影中塑造的人物、世界和事件进行主观的解读和阐释。
二、希区柯克的电影理论希区柯克被誉为“悬疑大师”,他的电影作品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和视觉冲击力。
在他的电影中,通过对凝视的运用,希区柯克巧妙地引导观众的视线,使得观众与电影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他善于通过切换视角、运用眼神交流等方式,加深观众对电影中情节和人物内心情感的理解。
希区柯克的电影利用视觉表达深入到了人物内心,通过凝视的引导,使观众在情感上与电影发生共振。
三、穆尔维的电影理论穆尔维关注的是观众视觉的主体性和情感的共振。
他认为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仅仅是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互动,还与电影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穆尔维通过对电影的节奏、画面构图和音效的运用,激发观众的感官体验和情感反应。
观众在与电影的互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投射,参与到电影的叙事之中。
四、视觉“驱动力”与电影叙事的关系视觉“驱动力”是电影叙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视觉元素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和艺术手法,引导观众的凝视和注意力,营造出某种情感氛围和叙事效果。
观众通过视觉的感知和理解,参与到电影的叙事过程中,共同创造出电影的意义和价值。
视觉文化的奇观 读书笔记
![视觉文化的奇观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2fc5d21bcd126fff7050b73.png)
《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一书收录了9位文化学者的文章和著作节选,包括雅克•拉康的《镜像阶段:精神分析经验中揭示的“我”的功能构型》和《论凝视作为小对形》、居伊•德波《奇观社会》、鲍德里亚《拟象的进程》、米克•巴尔的《视觉本质主义与视觉文化的对象》、查尔斯•伽罗安和伊冯•高德留所作《视觉文化的奇观》、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幽灵写作:视觉文化构想》等。
本书在序言中就开明宗义地指出“视觉文化研究”针对着现代和后现代时代的文化表征,以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为主导框架,围绕着“视觉性”的问题,对现代世界的主体建构、文化表征运作以及视觉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释了人类文化行为尤其是视觉文化中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揭示了这一辩证法与现代主体的种种身份认同之间的纠葛。
巴尔否认视觉文化是一门学科,他认为视觉文化“需要借助其他学科,比如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还有其他本身就比较年轻的学科,如电影研究和传媒研究,简言之,视觉文化应当合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从而整合成自己的研究体系。
以下是我对几个视觉文化理论的简单梳理和自己一些浅薄的理解。
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科学的变革和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商品广告的影像文化向我们的日常生活全面渗透,视觉中心主义已经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一种梦靥式的存在。
拉康是质疑视觉中心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幼儿可以通过镜子确认自己与自己镜像的统一,幼儿对“自我”的界定和理解全部来自镜中的对立物的镜像,婴儿对自我产生虚假感和圆满感。
以时下流行的娱乐节目来说,观众爱看是因为此类节目拉近了传媒与生活的距离填补了娱乐和现实的鸿沟,使节目成为一种游戏着的真实。
对这些娱乐节目来说,不但是把真实生活作为娱乐的内容和手段呈现在电视上,同时也是对真实的戏仿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参照的镜像,这些镜像极大满足并且调动了观众的“窥视癖”。
拉康把大众普遍存在窥视别人隐私的快感称作“窥视癖”。
浅析《红字》中“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
![浅析《红字》中“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9647a5f2c5da50e2524d7ffb.png)
浅析《红字》中“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摘要:“看与被看”的实质是“凝视与被凝视”,“看者”与“被看者”的关系是一种权力关系,通过多种媒介,体现在角色之间,也体现在文本之外。
在《红字》中,不仅仅主要人物之间、中心人物与大众之间彼此存在着“看与被看”的关系,文本外的作者与小说、作者与读者之间也都存在着“看”与“被看”模式的设置与转变。
关键词:《红字》凝视读者拉康曾提出:“我所遭遇的凝视不是被看的凝视,而是我在他者的领域所想象出来的凝视。
”a从凝视理论分析《红字》,可以看到“看与被看”的实质就是“凝视与被凝视”,而“看与被看”的模式又是通过不同的“凝视”来呈现与完成的。
在《红字》中,霍桑以森林、黑夜、刑台等意象为媒介,灵活转换视角,从而抓住了主角与大众、作者与读者、文本与文本外的社会的“看与被看”的关系,揭示了人物命运背后的人性与宗教社会的本质。
本文拟从中心人物、大众人物、文本内外三方面展开论述,来分析《红字》中带有凝视色彩的“看与被看”二元对立模式。
一、中心角色的“看”与“被看”在“凝视与被凝视”的理论中,强调了“看与被看”的自我与他者行为建构了主体与对象。
因此,受他者影响,“看”与“被看”不再是简单的二者关系,而存在一种自我认同的观念。
在这个时候,他者是参照物,看他们的同时,亦是通过折射观照自己的变化,在被自己看。
《红字》描述的故事主要围绕牧师丁梅斯代尔、海斯特·白兰、医生齐灵沃斯三人展开,文中的他们都存在着“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结构关系。
丁梅斯代尔作为一名牧师,责任感与宗教观使他在被发现“奸情”后备受煎熬,却又不敢说出真相。
在他与海斯特的关系中,二者互为“看者”与“被看者”的关系。
丁梅斯代尔把海斯特当作爱欲的对象,他一方面爱着她,一方面又乞求着上帝的原谅,挣扎在他自己的痛苦中。
他凝视着爱人悲惨的处境,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懦弱无力——无暇顾及爱人承受压力之痛。
而于海斯特而言,宁死不招的她只愿在阴暗处默默凝视着她在光明处的爱人,用她的方式默默守护着她的亲人,注视着牧师的发展与痛苦,注视着珠儿的成长。
拉康的凝视理论
![拉康的凝视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8f4fa4f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a.png)
拉康的凝视理论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及其学生拉康(Jacques Lacan)都将“凝视”纳入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但他们的看法存在显著的不同之处。
尤其是拉康的凝视理论,可以说明精神分析是如何看待凝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映射或对象关系。
拉康认为,凝视是一种精神分析中常见的客观交流过程,它可以捕捉到像物理上的投
影一样的凝视活动。
拉康认为,人们看到的凝视活动之所以能带来变化,是因为凝视者在
他看到的凝视之中加以解释,并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出行动或变化。
进而,这种变化本身又
会对凝视的对象的视野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对象也做出调整,就会产生反馈。
凝视不仅
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投影,双方都有看和被看的行为,所以凝视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同时进行
的心理活动。
拉康还认为,在凝视过程中,主观者和客观者互相影响,对对方的了解变得更加深刻。
凝视结合镜像的原理,也就是说,一方的行为会反映在另一方的行为中。
拉康认为,凝视
本身就在不断受到影响,他把它比作一面反射镜。
穿越镜子的同时,主观和客观的视野更
容易相互吸引,形成了一种思维的空间感官,用来发掘自我关系和建立对我们自己以及别
人的立场等。
拉康认为,由此可见,凝视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它有助于连接两个个体之间的客观
物理差异,使之更多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看法,这种短暂的空间能够构成真正的客观性经验,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精神分析师特别强调凝视之重要性在精神分析中所在。
“凝视的游戏”:权力场域下《雪国》中驹子的多重主体性意蕴
![“凝视的游戏”:权力场域下《雪国》中驹子的多重主体性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f468325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9.png)
“凝视的游戏”:权力场域下《雪国》中驹子的多重主体性意
蕴
张思睿
【期刊名称】《河池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4)1
【摘要】“凝视”作为文化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指向权力与主体性的交互。
川端康成的《雪国》通过岛村与艺伎驹子的纠葛,展示了凝视、压迫与宰制的思想轨迹。
通过聚焦于《雪国》中凝视与权力的复杂的交织关系,可以探究权力话语是如
何对处于社会边缘的驹子进行定位与压迫的。
文章分析驹子在性别、阶级和地域维度上的主体性构成,即身处从属地位的贫困女性、劳动人民和乡下人,旨在进一步剖
析其在权力结构下的他者定位,以期为文学作品中边缘群体的多维主体性的建构提
供新的视野。
【总页数】7页(P18-24)
【作者】张思睿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论《雪国》中“雪”的意象的多重意蕴
2.雪国之美--论川端康成思想意识下驹子和叶子的女性形象
3.“他者”与“凝视”相遇——拉康的“凝视”理论下《雪国》
中岛村形象4.春蚕到死丝方尽──论《雪国》中驹子形象兼及《雪国》主题5.在虚无中挣扎的纯洁舞女——对《雪国》中驹子形象的美学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琼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拉康的“凝视”理论就像一道无法绕开的目光,在远处规定着我们对观看的思考,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阅读和运用中,这一理论原本的激进性被大大弱化。
本文以拉康集中讨论凝视问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为基础,围绕他者的凝视来思考拉康凝视理论的要旨。
按照他的理解,主体的观看并非主体自身的看,而是由他者的凝视结构出来的,并由此引发了一个悖论性的效果,即主体一方面通过想象某个他者的凝视来使自身作为观看主体得以可能,可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者凝视的背后总隐藏着实在界的对象a 的凝视而使得主体的看变成了一种不可能的看。
他者的凝视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自我与主体的构成分别与某个特别的结构性时刻关联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观看和言说: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通过镜像的凝视完成的,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康就已经在讨论视觉性,讨论观看行为对于自我的构成功能,并先后引入“镜像阶段”和“想象界”的模式来对此做理论化的阐述;到50年代中期,由于拉康致力于讨论象征界的运作,并且这一讨论基本上是在语言的维度中进行的,所以对发生在想象界的观看行为的讨论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
可是到1964年以“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主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上,拉康突然又回到了视觉性问题,并以“凝视”(gaze )的概念对视觉活动做了激进化的处理,他不仅在我们的观看行为中嵌入了大写的他者(Other )的结构功能,而且还引入实在界的维度,把属于实在界的“对象a ”(object a )看作是规定看的行为的绝对之物,从而使得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最简单不过的观看行为变得迷雾重重。
一正如许多的研究者说过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秘密诞生地,是进入拉康———拉康的“凝视”理论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迷宫般的思想世界的最佳入口。
实际上,其镜像阶段理论本身也有一个隐秘的入口,可以说入口的入口,那就是个体在镜前的凝视:自个体走向镜子向里探视的那一刻起,自我朝向异化的戏剧就一幕接一幕悄然上演。
正如拉康自己反复提到的,他的镜像阶段理论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镜子装置的基础上的;我们未尝不可以把这个镜子装置同时看作是一个观看装置,一个捕—理想自我的构成不就是通过认同我在镜中所看到且是捉和结构我们的视觉活动的装置——想象地看到的那个镜像而完成的吗?自我的异化盔甲不也是因为这个观看的反转机制而得以凝定的吗?在个体进入语言的世界之前,在我们还牙牙学语的时候,指认自我的最直接方法大约就是观看了。
镜前的观看或凝视正是使“力比多”投注得以完成、使自我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得以建立的一种行为。
不仅自我或者说“理想自我”(ideal-ego)的形成有赖于镜前的观看,就连发生在象征界的“自我理想”(ego-ideal)的形成也是在镜前开始的。
拉康在许多地方都提到,当父母抱着婴孩出—例如父母对着镜中的形象说,“这就是我们的漂现在镜前,指给他某个理想的认同形象时———或者当婴孩以父母的形象或父母的期许、认可与赞亮宝宝”,“这就是我们的小天才”等等——赏作为参照来“完形”自己时,象征界的他者就在此发挥作用了。
主体在这个镜像认同中所完成的就不再只是理想自我,而还有自我理想。
这就是说,在主体对镜像的观看中,不仅有属于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还有属于象征界的他者认同。
前者形成的是理想自我,后者形成的是自我理想;前者是对自己或与自己相似的他人形象的看,后者则是以他者的目光来看自己,按照他人指给自己的理想形象来看自己,以使自己成为令人满意的、值得爱的对象。
换用拉康喜欢的拓扑学方式来说,与自我理想对应的观看方式是我“想象地”看那“象征地”看着我的他人,由此而形成了我“想象地”看自己的“象征形式”。
在此至少可以说,触发主体进入象征秩序的东西不仅有言语或他者的话语,而且还有他者的看或凝视,因为那在看我的人(比如父母)已经是象征秩序的一部分,他们对我的看已然是象征性的看。
上面的简单讨论已经表明,在拉康的理解中,观看行为从来不是自足主体的自主行为,它必然涉及主体间性。
这一点他早在30年代就已经感觉到了,只是那时他还没有从黑格尔和现象学家那里得到主体间性的概念。
在1953—1954年的第一期研讨班上,拉康在讨论主体间的关系时正式引入了主体间性的结构,为了说明这一结构与主体之构成的关系,他特别提到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凝视”所做的著名讨论,并强调这一讨论中有些东西“尤为令人信服”:作者的整个论证都围绕着他称作“凝视”的基本现象进行。
在我的经验领域中,人类对象原本就与众不同,不能因为成为了正在看我的对象而将其同化到其他任何知觉对象—看见中。
在这一点上,萨特作了十分细微的区分。
我们不可把所论的凝视与———例如——他的眼睛这一事实相混淆。
我在某人的凝视下觉察到自己的存在,而我甚至都没有看到也无法分辨那人的眼睛。
完全可能的一点就是向我指示某个东西,即那里有他人存在。
这扇窗户,如果它比较暗,如果我有理由认为它的背后有人,那它直接地就是一种凝视。
从这个凝视存在的那一刻起,我已经是某个他人,因为我觉察到自己正在成为他人凝视的对象。
但是,在这个位置———他人也知道我是一个知道自己将被观看的—它是相互的——对象。
①萨特的论述中是什么东西令拉康感到信服呢?首先,在萨特那里,凝视不是指我对他人的凝视,而是指他人对我的凝视,所以它揭示了他人的存在对于我的结构性功能,或者说我的“为他结构”;其次,萨特强调说,凝视不是指别人的目光,不是指看见别人的目光在盯着我,而是说我觉得有某个他人在凝视我,就是说,这个他人的凝视并不一定是一种实际的看,而是存在于主体的想象中的;再次,凝视表明我是一个为他的存在,我在他人的凝视中发现了自己,我即是他人,是为他人而存在的。
以上三点与拉康对主体间关系的思考恰好是一致的———至少在这个时候他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拉康几乎照原样对萨特的观点进行了重述。
这在他那里颇为难得:要知道,他对这位哲学家并不怎么信任。
不过,在50年代,拉康虽然时常会关注“观看”行为,对“凝视”问题却未做更深入的思考———下文会表明,在他那里,“观看”和“凝视”并不是一回事。
直到1964年,他才重新回来,而这一次,是另一位同时代的哲学家给了他启示,那就是莫里斯·梅洛—庞蒂。
同时,萨特的凝视理论再次被提及,不过是作为批判的对象。
1964年,梅洛—庞蒂的遗著《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被整理出版。
拉康在第一时间拿到了样书,立即展开了同它的对话———他甚至称书中的某些观点乃是他同梅洛—庞蒂对话的结果(他们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
梅洛—庞蒂认为,在主体的我与世界的关系中,或者说在我对可见世界的知觉中,总有一种先行存在的不可见的凝视、一个柏拉图式的“全视者”(seer )在看着我,使得我的观看不再是传统现象学意义上的主体的知觉建构,而是主体与他者的“共同世界”为显现自身而对我的利用。
例如,梅洛—庞蒂说:无论如何,他者的体验对我来说并不是乌有,因为我是相信他者的———而且这个体验和我自己是相关的,因为它作为投射于我的他者眼光而存在着。
这张熟悉的面孔就在这里,这笑容,这嗓音的抑扬也都在这里,我很熟悉它们的风格,就像熟悉我自己一样。
在我生命的许多时刻,他者对我来说也许都化入了这个可能是一种诱惑的景象之中。
……在这些目光后面的某处,在这些动作后面的某处,或毋宁在它们面前的某处,或者更是在其周围,不知从什么样的空间双重背景开始,另一个私人世界透过我的世界之薄纱而隐约可见。
一时间,我因它而活着,我不再是这项向我提出的质问的答复者。
……至少,我的私人世界不再仅是我的世界;此时,我的世界是一个他者所使用的工具,是被引入到我的生活中的一般生活的一个维度。
②拉康说,梅洛—庞蒂对不可见的凝视的这一关注指示了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可见者对将我们置于全视者的目光之下的东西的依赖”,是全视者对我们的“瞄准”(shoot ),拉康将这称之为“凝视的前存在”(the preexistence of a gaze ),即主体在向外观看的同时也被另一个东西(但不是另一个主体)所注视,主体总是处在来自另一个领域的目光包围之下:我只能从某一点去看,但在我的存在中,我却在四面八方被看。
③在梅洛—庞蒂看来,在主体的观看之外,总有一个普遍的全视者、一个无所不在的他者在他处观看,拉康称之为“凝视的前存在”,但其理解已与梅洛—庞蒂有很大差异:梅洛—庞蒂对观看的透视是一种现象学的透视,其对主体、他者、观看等概念的认识是基于现象学的基本经验即纯粹意识的意向性;而拉康对观看和凝视机制的分析是基于精神分析的经验,他所讲的“凝视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的前存在”,不仅指他者领域中的凝视在主体之外和之先的存在,更包括异化主体的“视界驱力”(scopic drive)以及该驱力在实在界的运作对于主体及他者之看的先在规定性。
换句话说,梅洛—庞蒂对观看的考察并没有完全脱除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主体间性框架,而拉康的“凝视的前存在”并不是指另一个主体对我的先行凝视,而是指在所有主体的看的行为背后,有一个已先行失落的不可能之物在暗中支配、主宰着看的行为的发生,“凝视的前存在”既是使主体在他者场域中的“看”暂时变得可能的缝合点,也是使这个“看”变得根本不可能的崩溃点。
所以,拉康说,他所关心的不是看的主体在可见性与不可见性之间的“穿行”或辩证运动,而是看的主体因“凝视的前存在”而必然遭遇的“界限”,是主体之“看”因凝视的先行而必然导致的分裂,他称之为“眼睛与凝视之间的分裂”:—这就是对我们而言的分裂,在那里,驱力得以在视界领域(scopic 眼睛与凝视——field)的层面呈现。
④这句话可以说是拉康的整个凝视理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但要想弄清楚它的含义,可能得—“驱力得以在视界领域的层面呈现”———开始。
费一番周折。
我们的解释必须从后半句——这需要回到弗洛伊德。
1915年,弗洛伊德就驱力的构成、功能及其转化等问题写了一篇论文:《驱力及其转化》⑤。
他说,驱力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对象、快感与不快感这三组对立的形式,驱力的转化指的就是这三组功能的共同作用机制。
他特别分析了两种特定的转化情形:向对立面的转化和向主体自身的转化。
前一种主要指从主动转向被动,如从施虐狂转到受虐狂、从窥视癖转到裸露癖,这一转化只涉及驱力目的的变化,即从主动性的目的(施虐、观看)转到被动性的目的(受虐、被观看);后一种则只涉及驱力对象的转化,即从以他人为对象转向以自我为对象,如受虐狂是把施虐转向自身,由此分享着对自我攻击的快乐,裸露癖则是把窥视转向自身,由此分享着展示自我的快乐。
弗洛伊德还把这两种转化结合为一个共生的过程,提出了驱力转化的三个阶段:以别人为对象(此时的主体为施虐狂、窥视癖)、以自己为对象(主体从主动转向被动)、新主体的出现(受虐狂、裸露癖),并借用语法学的概念分别称这三个阶段为三种“语态”(voice):施动的(active)、反身的(reflexive)和受动的(pass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