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里失落的村落
四川凉山最悲伤作文
四川凉山最悲伤作文Sichuan Liangshan is the saddest place with its complex history and difficult living conditions.四川凉山是最悲伤的地方,由于其复杂的历史和艰难的生活条件。
Many people in Liangshan live in poverty, struggling to make ends meet and provide for their families.凉山的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中,艰难地维持生计和养家糊口。
The region's high elevation makes it difficult for crops to grow, leading to food insecurity and malnutrition among the residents.该地区高海拔使作物难以生长,导致居民食品不安全和营养不良。
In addition to economic challenges, the people of Liangshan have also experienced social and cultural marginalization, further contributing to the sense of sadness and despair in the area.除了经济方面的挑战外,凉山的人民还经历了社会和文化上的边缘化,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的悲伤和绝望感。
Despite the hardships they face, the people of Liangshan exhibit resilience and strength, coming together to support one another and find moments of joy and hope amid the sorrow.尽管面临困难,凉山的人民表现出了韧性和坚强,团结一致支持彼此,在悲伤中寻找快乐和希望的时刻。
凉山 脱贫攻坚看“悬崖村”
凉山脱贫攻坚看“悬崖村”作者:张敏阿克鸠射胡智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8年第01期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对昭觉县“悬崖村”村民出行难问题非常关心。
如今,这里已经彻底结束村民出行攀爬于悬崖绝壁的历史。
“悬崖村”,阿土勒尔村,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
昭觉县是全国彝族人口第一大县,是四川省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
村子距县城72公里,辖4个农牧服务社,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628米,现有村民171户、688人。
这里交通闭塞,出行不便。
过去,村民走向外面世界,需要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越过12级218步藤(钢)梯。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对昭觉县“悬崖村”村民出行难问题非常关心。
如今,这个让总书记牵挂的村子怎么样了呢?钢梯、索道、学校……“悬崖村”的新路子“小时候上学,爸爸送我下山,会用一根绳子,一头套在我的身上,一头绑在他的腰上……”村文书莫色子古记忆犹新。
当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当地政府着手彻底解决“悬崖村”出行难、上学难等问题。
从2016年8月开始,凉山州、县两级财政共投入100万元,将原来的藤梯换成钢梯,到2016年11月,钢梯初步建成投入使用。
随后,钢梯进一步升级优化,到2017年6月30日,从山底通往村庄的2556级钢梯全部竣工,总共耗费6000根钢管、120吨钢材、近3万人次人力。
以前进村要爬藤梯,外面的新娘嫁进村来,需要提前一个月挑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将新娘从山下背上来。
“钢梯修好了,新娘不会嫌弃这里交通不好了,以后村里的人会更多,喜事也会更多。
”莫色子古说。
在搭建“钢梯”、有效缓解村民出行难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村里引进成都天友旅游集团投资修建出山旅游索道;修复苏八姑电站货运索道,用于村民生产生活物资的运送;整合省交通运输厅专项补助资金、通村硬化路建设资金和扶贫、旅游等其他涉农资金,集中用于村内道路建设,彻底结束村民出行攀爬于悬崖绝壁的历史。
大凉山脱贫作文题目
大凉山脱贫作文题目《大凉山脱贫之变》大凉山,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曾经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广袤的大山里,似乎隐藏着数不尽的贫穷秘密。
一提到大凉山的脱贫,我就想起去那里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一次,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往山里走,一路的颠簸让我的骨头都快散架了。
我到了一个小村庄,村子里大多是那种破旧的泥土房子,墙体裂着一道道缝儿,就像老人脸上那饱经风霜的皱纹。
我在村里碰到一个大叔,他热情地把我拉到他家。
他家的屋子里没几件像样的家具,破破烂烂的床,一张矮脚的桌子晃悠得厉害。
大叔无奈地跟我说,以前就靠种那几亩薄田,收成不好的时候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娃娃们上学就更困难了,因为学费都凑不齐。
可是啊,后来再去大凉山,那变化简直惊掉了我的下巴。
还是那条进村的山路,现在已经加宽并且修得平整多了,我坐着车顺顺当当就到了村里。
村子里那些泥土房几乎不见踪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白墙黑瓦的,可好看了。
我又去找那位大叔,大叔一见到我就咧着嘴笑个不停。
拉着我走进他家新盖的房子,那屋里啊,家具一应俱全,有大彩电、干净整洁的新沙发。
大叔兴奋地说,这全靠国家的帮扶政策。
现在村里有了特色农业,种上了花椒,还有养殖项目。
光是花椒丰收卖出去的钱就比以前一年的收入都多呢。
娃娃们上学也有补贴,不再担心学费的事儿了。
大凉山脱贫了,这不是喊喊口号。
从大叔一家的变化,就能看到整个大凉山的蜕变。
那些贫穷的日子就像山里的雾霭,慢慢消散了。
一个个充满生机的村庄正在大山里兴起,人们的笑容多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走在大凉山的脱贫路上》大凉山到底有多穷?以前那可真不是一般的穷。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那地方让我目瞪口呆。
就说我见到的一个场景吧,在大凉山的一个小山沟里有个小村落叫阿土村。
我进村的时候,看见一群孩子,他们大多穿着又破又脏的衣服,那小脚丫子黑黢黢的,鞋都快烂没了。
孩子们的眼神里带着点迷茫,又有点渴望。
我去了一个孩子家,那孩子叫阿木。
他家住的房子简直惨不忍睹,窗户就是个大窟窿,屋里昏暗得很。
四川大凉山有多穷?7岁男孩从没洗过澡、不识卫生纸
四川大凉山有多穷?7岁男孩从没洗过澡、不识卫生纸————————————————————————————————作者:————————————————————————————————日期:四川大凉山有多穷?7岁男孩从没洗过澡、不识卫生纸2015年08月07日 12:54来源:新华通讯社18100人参与1319评论原标题:大凉山有多穷?7岁男孩从没洗过澡,没见过卫生纸!四川大凉山,这几天因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泪》,再次引人瞩目。
一直以来,贫古次作古一家的午餐是一笸箩土豆。
原标题:大凉山有多穷?7岁男孩从没洗过澡,没见过卫生纸!四川大凉山,这几天因一篇被称为“世界上最悲伤的作文”——《泪》,再次引人瞩目。
一直以来,贫苦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给外界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贫穷、吸毒、艾滋等残酷字眼挥之不去。
“大凉山”对于多数人来说也许就是陌生又熟悉的“另一个存在”。
真实的现状往往是复杂的,需要长期的、整体的观察。
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5年,扶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阶段。
新华社记者数次深入大凉山,直面让人动容的贫困,调研成因和脱贫对策。
■陈地、吴光于(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这些天,一篇名为《泪》的小学生作文火了。
文中沉重的叙述又将人们的目光再次带到了贫困的大凉山。
虽然作文并非全由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小作者木苦依五木经历的苦难却是事实。
这名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普雄镇且托村的12岁女孩在2011年、2013年先后经历了父母的相继离世,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在父母双亡后,当地民政部门于2014年10月向五兄妹提供每人每月678元的孤儿生活补助专项资金,加上爷爷奶奶的养老金补助,全家每月享受各项政策补助3540元。
但毕竟孩子们是没有父母的孤儿,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
位于四川南部的大小凉山地区,是中国最贫穷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像木苦依五木这样穷苦的家庭,不在少数。
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观念、疾病,上世纪90年代又沾上了毒品这个恶魔……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让这片土地饱受苦难。
彝族悬崖村的故事
彝族悬崖村的故事在四川大凉山的深处,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叫悬崖村。
那可是彝族同胞们的家,不过这个家呀,可有点特别,特别得让人心惊肉跳。
你能想象吗?这个村子就像被老天爷放在了悬崖峭壁上。
那通往村子的路啊,可不是咱们平常走的平平坦坦的水泥路或者石板路。
那是用藤条和木棍搭起来的简易梯子,就这么直直地挂在悬崖上,就像从天上垂下来的一条险路。
村民们每天就靠着这个梯子,在悬崖上爬上爬下,就像一群勇敢的蜘蛛侠,不过他们可没有超能力,有的只是生活的勇气。
村里的孩子们上学可就更难喽。
每天天还没亮就得出发,顺着那陡峭的梯子小心翼翼地往下挪。
那小脚丫踩在晃晃悠悠的梯子上,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山谷,感觉一阵风都能把人吹下去。
可这些孩子啊,一个个眼睛里都透着一股倔强,他们知道,只有通过这条路,才能去到山外面的学校,才能学到知识,改变自己和村子的命运。
大人们呢,也不容易。
他们守着这片土地,种着玉米、土豆这些农作物。
山上的地可不好伺候,到处都是石头,要费好大的劲儿才能开垦出一小片能种东西的地。
而且种出来的东西要运到山下去卖,那简直就是个大挑战。
就靠着村民们的背篓,一点点把东西背下山,那过程就像在和悬崖做一场艰苦的拔河比赛。
不过呢,这个悬崖村也慢慢被外界知道了。
就像一颗隐藏在深山里的明珠,开始散发出光芒。
政府和很多爱心人士都来帮忙啦。
他们给村子修了钢梯,那钢梯可比以前的藤梯结实多了,走在上面心里踏实不少。
而且还在想办法发展村子的产业,让彝族同胞们不用再那么辛苦地靠着悬崖过日子。
现在的悬崖村啊,有了新的希望。
村里的年轻人也开始尝试用新的方式,像搞直播卖村里的特产,把彝族的文化和特色展现给更多的人。
孩子们也能更安心地读书,他们知道,自己的村子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而他们就是这个村子未来的希望。
悬崖村的故事,就像一首充满着坚韧和希望的歌,在大凉山的山谷里,久久回荡。
凉山悬崖村脱贫攻坚作文素材
凉山悬崖村脱贫攻坚作文素材《说说凉山悬崖村的那些事儿》在咱们国家,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就是凉山的悬崖村。
这可不是个一般的村子呀,那是相当有特色。
咱先说这名字,为啥叫悬崖村呢?嘿,顾名思义嘛,这村子就在悬崖边上。
你能想象那陡峭的悬崖,村民们以前进出村子都得顺着藤梯往上爬吗?那可真是步步惊心啊!就跟演那冒险片似的。
不过呀,咱可不能光看这险峻的地势,还得看看这几年的变化。
脱贫攻坚这股春风可吹到了悬崖村,那真叫一个翻天覆地。
以前村民们出个村不容易,买点东西、卖点特产都难。
现在呢,路修好了,进出方便了,和外界的联系也紧密了。
那些曾经只能在山里看的风景,现在都能通过网络分享给全国人民了。
还有啊,教育也跟上了。
以前那艰苦的条件,孩子们上学都成问题。
现在好了,学校建起来了,老师也来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是充满希望啊。
说不定哪天就从悬崖村走出个大学生,为家乡争光呢。
我觉得这悬崖村的脱贫攻坚啊,那就是一部励志大片。
那些村民们就像主角一样,面对困难不退缩,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国家的支持,一步步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这可不是光靠嘴说的,那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我有时候就想啊,如果我住在悬崖村,我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呢?我觉得我还真得向他们好好学习学习。
人家那精神,那勇气,真不是盖的。
咱再想想,这悬崖村只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还有好多像这样的地方,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咱国家这政策就是好,就是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总之呢,凉山悬崖村的故事可精彩了。
从艰苦到美好,这一路走过来不容易。
不过看到他们现在的生活,咱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啊。
以后有机会,我还真想去那悬崖村走走,看看那里的美景,听听那里的故事,感受感受那独特的魅力。
看到彝族落后感想
看到彝族落后感想
前段时间去了趟大凉山,看到当地的一些生活状况顺便拍了几张图片发到网上。
起初只是单纯的想感慨一下当地的艰苦条件,群山环绕之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穷还是穷,穷到超乎想象,穷到惨绝人寰,没有亲自经历一番绝对是很难在头脑里想象出来的。
如果你不来到大凉山,你很难体会到当地彝族人们的真实生活。
来过之后,会给你很大触动,想不到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还有如此贫困与落后的地方。
望着他们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心里感慨万千!一年只能见爸妈一面。
想想我们这边的孩子,爷爷奶奶疼,爸爸妈妈爱,放学上学爸妈接送是多么的幸福!对他们来说是他们天天想的!他们没有好看的衣服和鞋子,没有现在小孩玩的玩具!他们却有着天真的笑容!他们也有着他们的梦想!下地干活背上背着娃娃!怀孕几个月的孕妇也要下地干活,因为老公在外地打工!因为在本地挣不到钱,他们不娇贵,甘于平凡!这就是低层人特有的本质!
感谢这里的支教老师,你们不怕艰苦的环境,在这里教书育人。
为了孩子能学业有成走出大山向你们致敬!。
“悬崖村”的蝶变——四川凉山雷波县“悬崖村”搬迁纪实
“悬崖村”的蝶变——四川凉⼭雷波县“悬崖村”搬迁纪实
“悬崖村”的蝶变——四川凉⼭雷波县“悬崖村”搬迁纪
实
刘红涛[1]; 张津津[1]
【期刊名称】《《中国扶贫》》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2017年对60岁的⽼⼈曲⽊克古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年,因为,他搬进了位于四川省凉⼭彝族⾃治州雷波县铜⼚沟乡集中安置点的新房⼦.曲⽊克卉的家在雷波县莫红乡马处哈村,这是⼀个悬崖上的⼩村庄.每次出门,看着脚下陡峭的⼭路,曲⽊克古都会犯愁.⽽在莫红乡像曲⽊克古这样为路陡难⾏犯愁的还有九⼝、达觉两个村的村民.
【总页数】4页(P.20-23)
【关键词】悬崖; 沟乡; 蝶变; 曲⽊克古; 四川; 凉⼭; 铜⼚
【作者】刘红涛[1]; 张津津[1]
【作者单位】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G6
【相关⽂献】
1.“悬崖村”的蝶变——四川凉⼭雷波县“悬崖村”搬迁纪实 [J], 刘红涛; 张津津
2.贫困村程家沟缘何蝶变四川省开江县程家沟村精准扶贫纪实 [J], 夏超; 张燕萍
3.贫困村程家沟缘何蝶变四川省开江县程家沟村精准扶贫纪实[J], 夏超; 张燕萍。
走进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云端上的脱贫路
“那么小的娃娃上学要走这么难的路,哪个家长不心疼?”说是“悬崖村”,其实是一个村民小组,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是狮子山脚下阿土列尔村的勒尔社。
63户村民,住在海拔1600多米高的半山台地上,从下面仰看,上去的路就像挂在悬崖上一样,所以得了个名字叫“悬崖村”。
悬崖村有年头了,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是昭觉县派到村上来支援的干部,一待就4年多。
据他估算,至少600年前,彝族的先祖们就找到这个地方定居下来,虽是悬崖顶上,可土地肥沃,气候巴适。
悬崖村那么高,几百年来怎么上去?帕查有格跟记者讲了三条路:一条是顺着山下的峡谷向上走,但夏季和雨季,古里拉达河水涨得很高,人过不去,即使是枯水期也有危险,经常有飞石滚砸,是猴子和岩羊寻食时擂下来的;第二条是从后山另外两个村绕过来,路不算陡,却很绕,来一趟要走六七个小时,太远了;第三条就是藤梯路,由土路和17条藤梯组成,不好走,可是近啊,大家走得最多,本地村民一般花1个半小时能爬上来。
17条藤梯拉在最险的路段,要想上去,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一边是窄窄的山路,一边是紧挨大峡谷的悬崖,吓死个人。
过去,娃娃们到山下的小学上课,都得爬藤梯,那么小的娃娃要走这么难的路,哪个家长不心疼?拉博家只有兄弟俩,之前原有5个——云端上的脱贫路进四川大凉山深处的悬崖村2019.12学习扶贫**Study help the poor073哥哥姐姐,生下来没多久就都夭折了。
“听爸说,哥姐是生病了没及时送去医院。
还有我嫂子,生娃难产,我们背着她往山下走,嫂子在路上就断了气,留下的娃也只活了8个月。
”“我叔叔早年来过这,他形容是‘猴子待的地方’。
”帕查有格说。
他在悬崖村爬了一年多藤梯,问村里人:是想搬出去,还是原地修条路?“祖祖辈辈住这,地里产苞谷,山上能放羊,搬出去说不定还不如这。
”很多村民有顾虑。
“我年轻时在3个地方讨过生活,只有到悬崖村,算是不挨饿,我不搬!”一位70多岁的老人态度硬蛮。
凉山悬崖村脱贫过程作文
凉山悬崖村脱贫过程作文在四川大凉山,有一个曾经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悬崖村。
说起悬崖村,那陡峭的悬崖、艰险的山路,以前真的让人望而却步。
我曾亲耳听到去过那里的人描述,那简直就是现实版的“蜀道难”。
村民们进出村子,得攀爬几乎垂直的悬崖上的藤梯。
这藤梯啊,晃晃悠悠,胆小的人根本不敢靠近。
过去,悬崖村的村民们就生活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
他们的房子大多是破旧的土坯房,一到下雨天,那可真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
种地也是靠天吃饭,因为交通不便,种出来的东西很难运出去卖,也就换不来多少钱。
孩子们上学更是艰难,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沿着那危险的藤梯一步一步地往山下走,到了学校往往已经累得气喘吁吁。
然而,这些年,悬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府下定决心要让悬崖村脱贫,第一步就是修了坚固的钢梯。
那钢梯可不是一般的结实,走在上面再也不用担心会掉下去啦。
这钢梯的修建,可真是让村民们的出行安全有了保障。
有了钢梯,接下来就是发展产业。
政府请来了专家,根据悬崖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建议村民们种植花椒和脐橙。
刚开始,村民们心里还犯嘀咕,这能行吗?但是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大家还是决定试一试。
没想到,这一试还真就成功了。
花椒丰收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那香味儿飘得老远。
脐橙也是又大又甜,一上市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为了把这些农产品卖出去,政府还帮忙搭建了电商平台。
村民们学会了用手机直播,对着镜头介绍自己的产品。
那场面可热闹了,“老铁们,看看我们这新鲜的花椒,味道绝对正宗!”“家人们,尝尝我们的脐橙,保证甜到心里!”通过网络,悬崖村的农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
村里的年轻人也不再外出打工了,纷纷回到家乡创业。
有的开起了农家乐,让游客来体验悬崖村的独特风光和民俗文化;有的做起了手工艺品,精美的彝族刺绣、特色的木雕,让游客们爱不释手。
我还听说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有个村民叫阿强,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
后来政府帮扶他种花椒,他一开始啥也不懂,种得不太好。
最后一个贫困村大凉山之有感500字
最后一个贫困村大凉山之有感500字在四川省大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一个个村寨分散在重重高山深谷之中。
凉山独特的地理地貌,让道路建设变得极为困难,交通闭塞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于大山深处的村民而言,交通只是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道难题,语言是更大的障碍。
不少彝族村民从小生活在纯彝语环境里,很少有学习和使用汉语的机会。
语言的障碍,教育的滞后,让他们很难顺畅与外界交流,也让传统彝族社会难以追赶现代发展的步伐。
四川省大小凉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一大原因就是交通条件极度落后。
一个个村寨分散在凉山山脉的无数高山深谷之中,这样的地理条件下道路建设难度极大,成本极高。
交通困难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又使得缺乏资金去改善交通,形成恶性循环。
直到最近几年,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力度空前,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
凉山启动“交通大会战”,计划到2018年底,全州所有乡镇要
通柏油路,所有村要通硬化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通往高山村寨的公路,几乎都是这两年才修起来的。
虽然有些路段还没有彻底整修完工,高海拔地段时常大雾弥漫,路面结霜,只能小心地低速行驶。
但彝族乡村还多了一个语言不通的问题,双重障碍使得这里的乡村和外界隔绝程度更高,社会发育严重滞后。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曾在这里开展扫盲,此后学校也推行双语教育,但由于教育资源不足、语言文化差异
等多方面原因,效果很有限。
以昭觉县为例,目前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4.4年。
写一篇 走近大凉山的观后感
写一篇走近大凉山的观后感《走近大凉山观后感》以前大凉山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有些遥远和模糊的地名。
但当我有机会走近它,无论是通过纪录片还是亲自踏入那片土地,都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感触。
当画面最初映入眼帘,展现在我眼前的大凉山风光很美,蓝天白云下是连绵的山脉。
可随之深入看到那里的村落时,我感觉内心被狠狠地撞击了一下。
破旧的土房子,很多都是简易搭起来的,感觉一场大风就能把它们吹倒。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看到那里的孩子穿着破旧却很干净的衣服,眼睛里透着纯真。
他们中的很多孩子要走很长的山路去上学,路上可能还会经过一些陡峭的山坡。
看到这里我就想到自己小时候上学,家门口就有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学校,而他们却需要这般艰辛才能坐在教室里。
当时我不禁想问,他们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能保持对知识如此的渴望呢?在一个学校的画面里,教室里桌椅破旧,远不如我们城里的学校设备齐全,可是孩子们上课都听得非常认真,老师也在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
那一刻我真的被这种对学习的执着触动了。
还有看到一些家庭的生活场景,家中很多时候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轻的劳动力好多都外出打工。
这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现象非常普遍,这让我很揪心。
老人要照顾一群孩子,还要料理家里的农活儿,真的太不容易。
我当时就在想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当地资源匮乏。
不像我们生活的城市,有着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
看完这些,我明白了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现状,大凉山在发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那里的人们也在努力改变。
他们内心的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丝毫不输给发达地区的人们。
同时,这也让我更多地去思考我们能为那些贫困地区做些什么,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比如捐赠衣物、文具等,都是一种帮助。
希望有更多的力量能够关注到大凉山,助力大凉山一步步走向更好的未来。
大凉山贫困山区走访记
大凉山贫困山区走访记我们的目的是到贫困山区,看看那里的生活和文化。
说起贫困山区,大凉山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个。
我们决定到这个被称为“天路”的地方去走访一番。
我们搭车去了大凉山的一个小村庄,村子叫红旗村。
红旗村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智勇的小伙子,他是村里的大队长。
我们和王智勇聊了一会儿,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他的村庄和生活。
这个村庄很小,只有大门口的广场和几条小街道。
在路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村民在努力地工作。
他们大多数种植土豆、玉米和花生。
村里也有一些羊、猪和牛。
在村庄中心,有一所小学。
学校很小,只有一间教室。
但是我们看到了一大群学生在课堂上座位都挤满了。
许多孩子是住在附近的山上,每天早上很早就出发走上一条很长很陡峭的山路,下午5点才能回家。
在村庄的另一端,有一所卫生院。
这里唯一的医生是一位年纪不大的女医生。
人口众多,常常不敷使用。
许多村民有病却因为贫穷而无法去医院看病。
在山村里,一切生活都很艰难。
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和家庭,我们不禁感到非常心疼。
不仅如此,我们发现这个村庄里的许多家庭都没有固定收入,他们需要维持的生活来源都很不稳定。
他们的房子和生活环境也很可怜。
在和王智勇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了他和村庄里其他人的勇气和坚定,他们每天都在努力挣扎着生活。
然而,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这趟走访是一次让我们真正了解和认识到城乡差距的经历。
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等,所有这些不平等的地区发展问题显而易见。
我们了解到,仅靠短暂的走访是无法改变这个村庄的现状的。
如何能真正地帮助这个地方,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不幸的是,类似于红旗村的地区在中国还有很多。
无论是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还是其他方面,这些贫困山区的人民仍然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注。
我们希望这份写作,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贫困山区的问题。
此外,我们也希望我们的政府能够加大力度,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支持的地区和人民。
大凉山的故事
大凉山的故事大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山区。
这里地势险峻,气候多样,民族众多,是一个自然风光优美,人文底蕴丰富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几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大凉山的一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一起令人扼腕的悲剧。
这个小村庄叫做大峨乡,这里居住着彝族人,大家以种植水稻为生。
那一年的夏天,降雨量异常稀少,导致水稻大量减产,村民们生活困境重重。
然而,就在大家感到无望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破了长时间的干旱,带来了满满的希望。
村庄里的每个人都兴奋地投入到抢救水稻的工作中。
李晓东是这个村庄里一个年轻有为的农民,他非常热心肠,总是乐于助人。
当他听说一个叫王艳的女孩在山洞里被困时,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前往营救。
王艳,是村庄里有名的清纯美丽的女孩。
那天,因为狂暴的暴雨,她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山洪,无法逃脱,被困在了一个山洞里。
得知这个消息后,村民们都很担心,毕竟山洞是个险地,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李晓东拿着绳子和救生器材,决定冒雨前往山洞。
他有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叫王军,他们两人感情非常深厚。
于是,李晓东找到王军,请求他一起行动。
王军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救出王艳,于是二人一同奔向山洞。
山洞里黑暗潮湿,李晓东和王军手牵着手,小心翼翼地向前走。
因为暴雨的原因,山洞里积水很深,他们不得不时不时地利用绳子避免被水冲走。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艰苦行进,终于,他们发现了被困的王艳。
王艳见到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深情地看着李晓东和王军,感激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救了我。
”他们一起回到村庄,人们都得知了这一令人感动的故事,对李晓东和王军赞叹不已。
李晓东和王艳之间也渐渐产生了感情,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村庄里传为佳话。
这个故事并非大峨乡唯一的感人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个小村庄叫做猛力村,这里居住着彝族的苦劳人民。
多年前,这个村庄经历了一场大火灾,村民们失去了家园,生活陷入困境。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选择了重新奋斗。
脱贫的凉山第一视角本地人作文
脱贫的凉山第一视角本地人作文我生在凉山,长在凉山。
过去,这里的贫困就像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让人喘不过气来。
但如今,一切都变了样,我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给您讲讲凉山的脱贫故事。
记得小时候,家里住的房子还是那种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
地上摆满了接雨水的盆盆罐罐,滴滴答答的声音响个不停。
那时候,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盏昏黄的灯泡,灯光暗得很,晚上写作业都看不太清楚字。
村里的路也都是土路,坑坑洼洼的。
晴天的时候,尘土飞扬,走一趟路回来,整个人都灰头土脸的。
要是遇到下雨天,那就更糟糕了,泥泞不堪,鞋子陷进去就很难拔出来,走几步路,鞋上就沾满了厚厚的泥巴,重得好像拖着两块大石头。
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就是靠种地。
爸妈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劳作,可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我和弟弟妹妹们很少有新衣服穿,都是捡亲戚家孩子穿剩下的。
过年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件新衣服,那简直能让我们高兴上好几天。
上学也是个大难题。
学校离得远,每天要走好几里的山路才能到。
教室里的桌椅都是破旧的,黑板也有些斑驳。
因为贫困,很多小伙伴早早地就辍学回家帮忙干活了。
但这些年,凉山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先是政府给我们盖了新房子,那不再是土坯房,而是结实漂亮的砖瓦房,有的甚至是小楼房。
屋里亮堂堂的,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会漏水了。
村里的路也修成了平坦的水泥路,宽敞又干净。
不仅人走着舒服,就连小汽车都能顺畅地开进来。
现在,村里很多人家都买了小汽车,出门方便极了。
种地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全靠人力了。
政府给引进了新的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还派了专家来指导。
现在的收成比以前好了很多,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而且,除了种地,村里还发展了各种特色产业。
有的地方种上了大片的水果,一到收获的季节,果香四溢;有的地方搞起了养殖,牛羊成群,鸡舍鸭舍满满当当。
教育方面的变化更是让人惊喜。
新建的学校又大又漂亮,设施齐全。
孩子们不仅有崭新的课本和文具,还有多媒体教室和丰富的课外活动。
26772756_太阳照进“无人村”——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茶园村脱贫攻坚纪实
039太阳照进“无人村”——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茶园村脱贫攻坚纪实化”。
阿索拉毅在诗歌之外的延续,是地地道道的公益天使。
2008年,阿索拉毅在开展帮扶活动的同时,开始利用网络和诗友会等各种平台为贫困学生募集衣物与学习用品,并把募集到的物资送往峨边偏僻的学校。
2010年,阿索拉毅谈公益助学工作的一些想法时,引起了一位诗友的兴趣,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阿索拉毅负责实地调查搜集贫困学生资料,而诗友负责联系爱心人士来资助。
后来,他们联系上广州中山市超人集团董事长罗先生。
那时,罗先生正准备发起成立“壹点爱”公益慈善组织帮助贫困学生。
第一次到“无人村”2018年1月29日清早,雪花一朵朵飘落。
天空阴晦、暗沉,云彩压至山腰,举目远眺,看不到更远的村庄,也看不到更远的山峦。
阿索拉毅给我带来一双黄色胶鞋,联系好茶园村文书黑勒阿枝和村主任克惹也布,还联系了一辆黑色的越野车。
车窗外,美丽的冬景一路相随。
越野车一直往山里走,离开毛坪镇地界行驶半小时后,来到杨河乡政府。
由于是星期一,杨河乡政府正在召开每周常规例会,各村负责人也来参加。
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可见乡政府每周完成的工作量之多,任务之重。
克惹也布从乡政府会议室走出来,我迎上前去,以为可以去茶园村山上了。
“今天山上一直下雪,上山太危险了。
”克惹也布说。
我心想,既然已经来到杨河乡,不去一趟名声在外的“无人村”,那是肯定不行的。
我说:“我们先到山下看看,如果实在上不了山,就看看山下的自然风光,明后天天气好了再上茶园村。
”阿索拉毅点了点头,喊了兼任仲子村和茶园村的村支部书记沙松,一起坐上黑色越野车往山里更深处走。
越野车行驶了30多分钟,一路全是深深的峡谷和陡峭的山崖。
一条瘦小的河水在路下方轻声流淌,像一位懂事的孩子,正在唱一首感恩的歌谣。
越野车行驶到路程的2/3时,前方一座架在河上面的水泥钢筋桥坍塌了一半,过不去了。
我们只得下车步行,迎着冷飕飕的寒风与一朵朵硕大的雪花。
最后的纳西部落
最后的纳西部落作者:冷文浩来源:《新西部》2009年第09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西南边缘的深山峡谷里,有一个遗世独立的村落。
那里至今仍保存着最原汁原味的纳西古风神韵,于是便有了“纳西古城在丽江,纳西古寨在俄亚”之说。
俄亚大村地处云川两省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5县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达河环绕,是个纳西族古寨,有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198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镶嵌在大香格里拉环线上的一颗明珠。
从木里县城出发到俄亚乡不通公路,在晴好天气,骑马要行走一星期,若遇到冬季大雪封山,就得绕道行走,乘车到云南省的宁蒗县,再经过永胜,丽江,香格里拉,然后租马再徒步两天的山路才能到达。
正因为她千百年来保持进入的艰难性,才有了令人向往的神秘。
原始奇特的建筑群“看,那就是俄亚大村!”首次进入俄亚,越野车一路颠簸,两天艰苦的山路旅程,骨头仿佛要散架了,这时,开车师傅一声大喊,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虽然过去看过俄亚大村的一些照片,但此时此刻,大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一个大峡谷包围着一片蜂窝式建筑群,在夕阳下金黄耀眼,形状就像一只欲飞的雄鹰,村头的山岩古堡就像是鹰头,两傍的房屋就是鹰的翅膀。
进入大村,村头的古堡像是守卫大村的勇士,脚下是进村的必经之路,很窄,路险,有一夫当关之势。
在部落争战的年代,古堡是军队驻扎的营房,村里的碉房都是面东背西,进入村子所走之路全是土路,只有陡峭的地方才用石板铺上。
由于年代久远,土路被骡马踩踏得松松的,每一步都会伴随着一种软软的陷入感。
每一户人家的每一堵墙都是用石料、泥土堆积起来的,高高地形成了一条条纵横的小巷,那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小巷倒弯拐角、横七竖八,像迷宫一样,没有向导根本出不来。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许多村民都早早地下田了,大村脚下的中心校也传来阵阵的读书声。
看到一间高大的房屋,我们拾阶而上。
这是一幢三层房屋,下面一层是畜圈,第二层是主屋,第三层是屋顶,每层用木板隔开。
奥伊米亚康村
奥伊米亚康村简介奥伊米亚康村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村落。
这个小村庄位于大凉山山脉的腹地,周围被茂密的原始森林环绕,境内有清澈的溪流穿过。
自然环境奥伊米亚康村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
村子四周被高大的山峰包围,山峰上种满了各种树木和鲜花。
村庄附近的河流和湖泊是很好的生态景点,许多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
在奥伊米亚康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每年夏季,村庄里的温度适宜,是度假和避暑的理想地点。
春天到来时,村子里满眼的花朵和绿色的植物,给人带来迷人的景色。
冬天村子附近的山峰被白雪覆盖,景色如画。
文化与民俗奥伊米亚康村是一个典型的藏族村落,村民们生活着朴素而传统的生活。
他们奉行着传统的藏族文化和信仰,继承着丰富的民俗传统。
在奥伊米亚康村,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藏族传统的年度盛会——藏历新年。
在这个时候,村庄里会举办盛大的庆典,村民们会穿着传统的服装,进行舞蹈、唱歌和传统体育竞技等各种活动。
此外,奥伊米亚康村的村民们擅长手工艺,特别是织毛衣和做传统手工艺品。
游客们可以在村庄里找到一些特色的手工艺品,作为纪念品带回家。
游览和活动奥伊米亚康村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这里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户外活动。
在村庄周围,有一些徒步和登山的线路,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山景和流淌的溪流。
这里还有一些专门为野生动物观察而设立的观察点,可以近距离观察到一些珍稀的动物。
此外,奥伊米亚康村还有一些文化活动可以参与,例如学习传统的藏族舞蹈,参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工坊等。
这些活动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如何前往奥伊米亚康村目前,到达奥伊米亚康村的主要方式是乘坐飞机到达成都市,然后从成都出发乘坐公共汽车或包车前往松潘县城。
从松潘县城到奥伊米亚康村,可以选择乘坐当地的交通工具或者租车。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奥伊米亚康村位于山脉深处,交通条件较为艰苦,建议在出发前提前做好旅行准备,包括准备好适合山区的衣物和装备。
最后的母系部落凉山木里屋脚乡利家咀全面开通电信光宽带和4G网络
最后的母系部落凉山木里屋脚乡利家咀全面开通电信光宽带和
4G网络
王如;余占平;罗雅露
【期刊名称】《通信与信息技术》
【年(卷),期】2018(0)5
【摘要】本刊讯凉山州木里县屋脚乡利家咀,是中国最后的母系部落,至今保持着传统的走婚习俗。
这里群山环绕,神秘而美丽,这里生活着一支当年随着成吉思汗远征后定居的蒙古族部落,是洛克当年穿越木里探险途中发现的偏僻小村庄。
8月20日,中国电信率先全面开通利家咀村的光纤宽带和4G网络业务。
利家咀村的通信和信息化水平“一步跨千年”,直接达到了城市先进水平。
【总页数】1页(P9-9)
【关键词】中国电信;4G网络;木里县;凉山州;宽带;母系;网络业务;蒙古族
【作者】王如;余占平;罗雅露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15
【相关文献】
1.达古冰山景区索道上站开通移动信号全球海拔最高客运索道实现WIFI覆盖/凉山电信助力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四川移动打造4G精品网络服务“西博会”
[J],
2.四川电信率先全面开通盐源水里两县乡镇光纤宽带和4G网络 [J], 陈艳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凉山里失落的村落
大凉山麻风病康复村即阿布洛哈村,地处金沙江大峡谷内,隶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距布拖县城60多公里,四面环绕着海拔三四千米高山,西溪河穿行而过,地势险要,不通公路,仅有一条坡度达60度的盘旋小路与外界相通。
这条通往外界的小路,一边是数百米的崖壁,一边是险如剃刀的深渊,坡面最宽处不足一米,窄的地方只有几十公分。
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麻风病肆虐,当时医疗条件落后,很多人染上麻风病,为不传染其他人,这些麻风病人被迁移到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
这些麻风病人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的生存了下来。
由于不与外界通婚而自然形成的村内婚姻关系,把整个村子变成了亲戚关系盘根错节的大家庭。
在这里,大家相互平等,相互帮助,艰辛而顽强地生活。
他们要战胜的不仅是病魔,更多的是来自外界甚至是来自他们自身的歧视。
然而对于对麻风病并不甚了解的村外人来说,整个村子都是噩梦。
1986年村里成立了大营盘小学,只有一位名叫王文福的代课教师,拿着每月24元的收入在这里任教,1999年,工资涨到56.5元,2000年,台湾“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的张平宜女士来到村子,凭借来自**各界人士的捐款,为原
本非常简陋的学校修建了新教室、食堂、办公室、厕所,同时相应提高教师工资标准,吸引了附近的教师前来任教。
从2002年开始,陆续有11位老师来到这里。
而这段时间,也有一些年轻村民出村打工。
外界信息的不断流入使得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知识的重要,自觉地让孩子走进学校接受教育。
麻风村的第三代人已经能够读书写字,并且能说普通话。
目前村子里文化水平最高的是几个刚刚小学毕业去县里读初
中的孩子。
以前,这里从来没有一个人念完小学。
现在,村子里的老人剩下不足百人,只占全村村民人数比例的百分之十。
这些老人的后代就已经是健康人了,但至今大营盘的孩子仍旧被周围村子的居民称作“癞娃子”。
在中国,这样的麻风病村不计其数,仅凉山州就有17个之多。
而政府更愿意将这样的村子称为“麻风病康复中心”。
随
着患者的康复和老人的逝去,麻风村里麻风病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可能再过二三十年,麻风病村将不再有一个麻风病人,但是笼罩在村庄上空和人们心中的阴云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消退。
现在,在**及国际组织的帮扶下,麻风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麻风病人已经基本康复和治愈,而且有了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