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赏析 知识点
《黄鹤楼》笔记
《黄鹤楼》笔记(原诗、注释、翻译)一、文学常识:1.体裁: 七言律诗2.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皓矶上,“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3.作者简介:崔颢,唐代诗人,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游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二、内容分析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①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增加神秘色彩。
②“空”显示出空间上的虚无,传达出内心的孤独感,吊古伤今。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①颌联紧承首联,是首联的延伸,虚中有实,抚今追昔。
②“空”体现出时间的邈远,引出对岁月易逝的感慨,给人孤寂惆怅、物是人非、世事苍茫之感。
小结:两联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吊古伤今,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后的感慨,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①颈联转写登楼所见明丽之景,从怀古之思中回到现实。
②长江对岸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富于音乐美。
④为下文书写乡愁做铺垫。
4.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①尾联以抒情作结,点名主旨,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思想之情②“愁”既准确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③“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和怅然的乡愁交织,与上文草木茂盛、山川分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思乡之情。
总结:诗歌题为《黄鹤楼》,处处写楼,悬想乘鹤仙人,是写黄鹤楼之悠久历史与神异色彩;黄鹤杳然不见,白云悠悠而生,是写黄鹤楼耸入云端,白云缠绕;树之历历,草之萋萋,是写黄鹤楼之位置独特,气象恢宏,烟波凄迷,惹动乡愁,写黄鹤楼之景物多变,宜乎凭吊。
诗人因景生情,由凭古到怀乡,先感慨而后生愁绪。
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黄鹤楼》知识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崔颢(约704~754),盛唐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著有《崔颢集》。
二、故事背景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三、理解课文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闲静的样子。
历历:清晰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
译文: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四、问题归纳1.诗歌开头有什么特色?此题运用用典作用分析法。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让人觉得黄鹤楼乃是仙人遗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2.“空”字有何妙处?“空”即空空荡荡,仰望天空,千载以来只有悠悠飘荡的白云,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
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4.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
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五、课文主题《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崔颢黄鹤楼赏析
崔颢黄鹤楼赏析【原文】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是盛唐著名诗人,现存作品四十多首,其中约三分之一描写妇女生活,反映了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生活的一个侧面。
他的边塞诗写得慷慨豪迈。
小诗如《长干行》接近民歌。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
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
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
关于此诗还有一段传闻不胫而走。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载:“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无作而去。
为哲匠敛手云。
”【注释】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
已:已经。
乘:乘坐。
去:离去。
指离黄鹤楼而去。
此地:这个地方。
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
空:副词,只,仅。
余:剩下。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副词。
一旦,一经。
千载:千年。
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
这里指汉水平原。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因在汉水北岸,故名。
树:树木。
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芳草:香草。
萋萋:形容词,有四个义项:①形容草木茂盛。
本诗“芳草萋萋鹦鹉洲”即取此义。
②云行弥漫的样子。
如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萋萋巫峡云,楚客莫留恩。
”③华丽的样子。
如潘岳《藉田赋》:“袭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车之辚辚。
”④衰飒的样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2课《唐诗五首》知识点总结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首联“昔人已乘___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和他所思念的人物。
颔联“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和诗人的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则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则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2/2黄鹤楼》这首诗的写景描写细腻入微,如“___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___离去的情景,还表达了诗人的感慨。
另外,诗中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句话,描绘了故乡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土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生海角的美景。
这联诗表现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对自然的赞美。
月亮像一面飞天镜,映照在江水上,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___像是结成了一座座海角的楼阁,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神秘和美丽。
整个颈联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和赞美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水初生、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等景象,生动地展现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和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憧憬。
尾联点明了春行的终点即白沙堤,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同时也照应了题目中的“行”字,使结构严谨。
整首诗通过炼字角度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景之中。
古诗《崔颢·黄鹤楼》注释与赏析
古诗《崔颢·黄鹤楼》注释与赏析古诗《崔颢·黄鹤楼》解释与赏析崔颢·黄鹤楼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②历历③汉阳④树,芳草萋萋鹦鹉洲⑤。
日暮乡关⑥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释】①黄鹤楼:以在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
②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③历历:分明的样子。
④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⑤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⑥乡关:故乡。
赏析崔颢(公元704年?—公元754年),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氏,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系盛唐诗人。
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齐名。
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此诗从黄鹤楼的名字落笔,仙人跨鹤,一去不返,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世事茫茫,给人以岁月不再、古人无踪之憾。
前四句均围绕黄鹤楼,“黄鹤”二字一再出现,却因势奔腾直下,一气呵成,气概苍莽,绝无重复之瑕。
这四句中,虽然平仄并不对仗,有违律诗大忌。
但诗人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
在刚刚营造出的渺茫之意中,忽然笔锋一转,勾勒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
将前面的格律匡正。
夕阳西下,面对烟波茫茫的江天,宦游之人思乡之情顿生,凄婉悲凉之感跃然纸上。
此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中考语文黄鹤楼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黄鹤楼知识点归纳总结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
这座楼阁不仅以其雄伟的建筑和美丽的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更是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的灵感之源。
在中考语文中,黄鹤楼常常作为古诗词赏析和文学常识的考点出现。
首先,关于黄鹤楼的历史背景,考生需要了解其始建于三国时期,后经历多次重建,现存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
黄鹤楼不仅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其次,黄鹤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是描写黄鹤楼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名句,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感慨。
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中考语文中常见的赏析材料。
在古诗词赏析方面,考生需要掌握如何从意象、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
例如,崔颢的《黄鹤楼》中,“黄鹤”和“白云”的意象,既描绘了黄鹤楼的自然景观,又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考生需要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并能够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和时代特点进行分析。
此外,黄鹤楼也是许多其他文人墨客创作的题材。
如宋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也有对黄鹤楼的描写,考生需要了解这些作品,并能够比较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情感态度。
在文学常识方面,考生需要掌握黄鹤楼的相关知识,如其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历史变迁等。
这些知识点在中考语文的选择题或填空题中经常出现。
最后,考生还需要注意黄鹤楼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如现代诗人、作家对黄鹤楼的描写和赞颂,以及黄鹤楼在现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黄鹤楼作为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涉及到历史背景、文学地位、古诗词赏析、文学常识等多个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通过对黄鹤楼的学习和理解,考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黄鹤楼古诗讲解
黄鹤楼古诗讲解《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
以下是1000字的讲解,包括背景介绍、诗句解析、艺术手法和意义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崔颢,唐代著名诗人,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他以才情著称,诗作气势雄浑,意境壮丽,与李白、王维等大诗人比肩。
《黄鹤楼》是崔颢的代表作之一。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文人墨客争相登临。
二、诗句解析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感慨。
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这座名楼的胜景,不禁怀念起昔日古人乘黄鹤远去的传说。
如今,这座楼只空余江天,令人感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古人乘黄鹤远去的伤感与怀念。
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千载。
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这两句描绘了登楼远眺的美丽景色。
在晴朗的日子里,长江对岸的汉阳树林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绿意盎然。
这四句诗描绘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对壮丽的自然景观的赞叹。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不禁想起远方的故乡。
江上的烟雾波涛使他感到忧愁和伤感。
三、艺术手法1.寓情于景:这首诗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描绘黄鹤楼的景色和周围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对仗工整: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更加工整、和谐。
例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相对,“晴川历历汉阳树”与“芳草萋萋鹦鹉洲”相对。
3.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胜景和登临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诗中的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黄鹤楼》赏析
古诗《黄鹤楼》赏析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大桥武昌桥头黄鹤矶上,背靠蛇山,俯瞰长江。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
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文褘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
这句一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
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
鹦鹉洲:位于汉阳东南二里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东汉末年,黄祖杀祢衡而埋于洲上,祢衡曾作过《鹦鹉赋》,后人因称其洲为鹦鹉洲。
【简析】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
这首诗历来为人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教材简析:本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文章以“仙”字贯穿全文,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十分严谨。
语言上整散结合,富有变化。
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课前准备: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其成名的原因。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4、把不能弄懂的字词和预习中的问题批注到课文旁边,课堂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开场白:朗读崔颢《黄鹤楼》诗导入新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全诗赏析答案《黄鹤楼》唐诗鉴赏
崔颢《黄鹤楼》全诗赏析答案《黄鹤楼》唐诗鉴赏《黄鹤楼》由崔颢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注解】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黄鹤楼》【注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
已:已经。
乘:乘坐。
去:离去。
指离黄鹤楼而去。
此地:这个地方。
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
空:副词,只,仅。
余:剩下。
○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副词。
一旦,一经。
千载:千年。
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
○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
这里指汉水平原。
历历:分明的样子。
汉阳:武汉三镇之一。
因在汉水北岸,故名。
树:树木。
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芳草:香草。
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
○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
乡关:故乡。
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
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
○寄寓故土之思。
八年级上册黄鹤楼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黄鹤楼知识点在文学史上,黄鹤楼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曾被许多著名文人墨客所赞颂。
在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黄鹤楼也是必修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黄鹤楼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黄鹤楼的历史与文化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顶,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始建于220年。
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现存楼阁为清代重建,共13层,高达51.4米。
作为一处文化遗产,黄鹤楼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承载着许多文化符号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黄鹤、楚辞等。
二、黄鹤楼在文学中的地位黄鹤楼依山而建,楼阁嵯峨,景色优美,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而在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黄鹤楼几乎是个重要的符号,被众多文人描绘为神话般的场所。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崔颢所作《黄鹤楼》一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首诗中,崔颢将黄鹤楼描绘成了一个极其神秘的地方,强调了黄鹤楼所拥有的不可捉摸和神秘性,这也为后来文人的描写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黄鹤楼的相关课文与赏析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关于黄鹤楼的相关篇章主要有两篇:《黄鹤楼》和《赠黄鹤楼》。
这两篇文章都是根据黄鹤楼的名声和文化内涵展开的,详细描绘了这座楼阁式建筑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我们不仅要注意文中对于黄鹤楼的描写,也要理解文章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黄鹤逝归”,这一描述不仅仅是黄鹤离开了黄鹤楼,更是在表现黄鹤楼这一文化符号所代表的人情离别。
四、黄鹤楼的相关课外阅读除了教材中的课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相关书籍对黄鹤楼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游蛇山》中就有对于黄鹤楼风貌的描写,还有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也有对于黄鹤楼的描述。
总之,黄鹤楼是一座充满深厚文化内涵的古迹,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黄鹤楼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于黄鹤楼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与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欣赏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
《黄鹤楼》古诗解析
《黄鹤楼》古诗解析黄鹤楼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源泉。
它以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这篇文章将对《黄鹤楼》这首古诗进行深入解析,探究其内涵和艺术魅力。
《黄鹤楼》是唐代文学家崔颢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以其豪迈的气势和独特的意境而脍炙人口。
诗中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表达了作者无限豪情和追求自由的情感。
诗中的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透露出作者对过去的向往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黄鹤是神话中的神鸟,以其高飞远翔的特点象征着追求自由和超越尘世的心态。
而“黄鹤楼”作为诗人的写作环境,空余于世,则展现了作者落寞寂寥之情。
其次,诗中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两句揭示出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无限伤感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黄鹤一去不复返,寓意着光阴易逝,人生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之情。
白云千载空悠悠,暗喻历史长河中的人事已随云烟散去,给人以无尽的思考和反思,使人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和有限。
接着,诗中的“当年乐胥垂泪,谁知今日之悠悠”展现出诗人对当年辉煌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失落。
乐胥是古代历史上楚国王室的歌婢,她因丧夫而抵抗周室,最终被迫殉国。
诗中提到的“当年乐胥垂泪”将历史中的英雄人物与黄鹤楼相联系,以流连古迹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重和对古人的思念之情。
而“谁知今日之悠悠”则折射出诗人对当下疾风骤雨般的社会变迁和个人遭遇的困惑和沉思。
最后两句,“脚著脚印寻常去,直至巴山至此游”展示了诗人追求自由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脚著脚印寻常去,意味着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踏上追寻黄鹤楼的旅途。
直至巴山至此游,表明诗人愿意不断奋发向前,并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信心。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与前面描绘的黄鹤楼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凸显了黄鹤楼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黄鹤楼》这首古诗通过对黄鹤楼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了作者豪情激荡和追求自由的情感。
《黄鹤楼》古诗赏析
《黄鹤楼》古诗赏析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 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 乘:驾。
4. 去:离开。
5. 空:只。
6. 返:通返,返回。
7.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 悠悠:飘荡的样子。
9. 川:平原。
10. 历历:清楚可数。
11.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古诗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诗词赏析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
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
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
崔颢《黄鹤楼》鉴赏《黄鹤楼》译文及赏析答案《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黄鹤楼》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注释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乘:驾。
去:离开。
空:只。
返:通返,返回。
空悠悠:深,大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历历:清楚可数。
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乡关:故乡。
《黄鹤楼》译文及注释二《黄鹤楼》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黄鹤楼》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黄鹤楼诗词赏析
第13首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赏析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炼字:“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2)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首联:上句想象古代仙人跨鹤而去的情景是虛写,下句描写现实此地空余黄鹤楼为实写,虛实结合,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2.赏析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炼字:“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2)写法角度: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3.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描绘画面: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
(2)请从写景角度赏析颈联:①选景典型生动,山川清晰分明,草木极其茂盛,展现了黄鹤楼外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②引发下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3)炼字:使用叠词“历历”“萋萋”,在韵律上使诗句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内容上,以树木芳草的葱郁茂密衬托了诗人的思乡愁绪。
4.赏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内容上,诗人观赏佳景,吊古伤今,思绪绵绵,不觉已是傍晚。
烟雾升腾,明净的江面,早已是一片凄迷。
白日里可一望千里,历历在目;但现在凝眸远望,已不知乡关何处。
漂泊异乡的人,见此情此景,不禁惹动满怀愁绪。
(2)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黄鹤楼借代手法赏析
黄鹤楼借代手法赏析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地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工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
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
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
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
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地高唱入云的诗句。
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像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
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
黄鹤楼 赏析
黄鹤楼赏析《黄鹤楼》的全诗翻译赏析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文解释】前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后就不再回还,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飘拂。
晴朗的汉江平原上,是一片片葱郁的树木和茂密的芳草,它们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渐暗,放眼远望,何处是我的故乡?江上的烟波迷茫,使人生出无限的哀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碧绿的芳草覆盖着鹦鹉洲。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词语解释】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
黄鹤楼:旧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处。
历历:清楚分明。
汉阳:指今武汉市汉阳县一带。
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
②历历:清楚可数。
③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④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⑤空余:只留下。
(空:只)⑥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登上今天的黄鹤楼想起昔日的传说,岁月流逝,人去楼空;惟一还像昨天的,只有那悠悠的白云。
世事茫茫,真令人有无限的感慨!诗人触景抒怀,一发不可收,一气呵成,气贯长虹。
刚刚抒发了对古人的感慨,又看到了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于是又勾起了一怀乡愁。
这正是先放后收,完全合乎格律上「起、承、转、合」的要求,文势波澜起伏,而末句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又重回开的渺茫境界,全诗浑然一体,意境天成。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古诗《黄鹤楼》知识点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
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7.?.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答:岳阳楼、滕王阁.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9.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寂寞、惆怅10.“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分5、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4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
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2分)
6.“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
7.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
8.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岳阳楼、滕王阁
9.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10.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寂寞、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果,船要归肌,游于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心底顿生浓浓的愁绪。
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
情内展画”,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同时又情景交融,突出了诗人无尽的乡愁。
12.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请简要分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答:①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②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③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④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