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展览业四次浪潮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但真正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1990年代。
以下
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主要阶段:
1.初期发展阶段(1980年代初-1990年代初):这个阶段的中
国会展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会展的规模较小,参展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行政单位,主要目的是宣传企业形象和产品信息。
2.快速增长阶段(1990年代初-201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吸引了国际会展巨头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会展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会展业的发展,扩大会展规模。
同时,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参展,使得中国成为国际会展业的热门目的地。
3.国际化发展阶段(201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会展业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接轨的努力。
中国会展业与国际会展组织和协会密切合作,吸引国际会展巨头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并吸引了更多国际优质会展项目在中国举办。
中国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会展场馆的规模和设施水平,增加会展服务的质量。
4.创新发展阶段(2010年代至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中国会展业加大了对科技和数字化的应用。
通过创新的会展形式,如线上展览和虚拟展览,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参与会展活动。
总体而言,中国会展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起步阶段到如今成为全球会展业重要的市场之一。
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不断创新的发展模式都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2007年11月22日,英国励展博览集团中国区总裁兰德龙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宣布设立“励展中国奖学金“,据了解,这是国际展览主办机构首次在华设立会展类奖学金。
同时,全国上下关于会展教育的研讨会也逐渐增多,第一届全国会展教育年会于2006年3月10日-12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大会有来自全国30多所大专院校的代表及展览机构的代表,参加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刘宝荣副会长介绍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览专业委员会的情况,并宣布了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的聘任名单,《中国展会》编辑部参加了本次大会并成为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会议与展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
2006年在澳门展贸协会和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亚太地区旅游会展教育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召开,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亚太地区会展教育的发展和合作。
2007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长三角会展教育联盟,会议期间,成立了长三角会展教育合作机构,并达成了长期的合作机制。
会展资格认证培训教育体系开始起步,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率先在行业内启动了对会展人才的认证工作。
由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和上海世博人才认证中心合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同步,是改革开放为中国会展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之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长并在短短30年中成长为一个新兴产业。
会展业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诸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会展业已经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发展态势,各类为展会服务的运输、搭建、广告等公司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形成了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喜人局面。
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成都等城市的展馆建设日臻完善,同时由于具备在经济、人才、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这些城市的会展功能开始凸显,展览业蓬蓬勃勃、蒸蒸日上,占据了我国会展业的半壁江山。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成为了国内外企业展示品牌、推广业务、拓展市场的重要平台。
本文将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1. 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会展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2万场次,总展览面积超过了2000万平方米,参展商数目超过了100万家。
这些数据都表明,我国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
2. 地区分布趋于均衡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各地区的会展活动也趋于均衡。
除了一线城市外,二线城市的会展活动也逐渐增多。
例如,南京、武汉、成都等城市都已经成为了全国重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3. 行业细分趋势明显随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行业细分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汽车展、工博会、家博会等专业展会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的重要展会。
此外,以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主题的科技类展会也逐渐兴起。
二、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会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会展行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 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府对于会展行业的支持力度越大,就能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3. 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也是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展行业也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未来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1. 会展行业进一步细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会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细分化。
未来会展行业将会更加注重细分领域,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2. 会展形式更加多样化未来会展形式将会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展览会外,线上展会、VR展会等形式也将会逐渐兴起。
3. 会展数字化程度逐渐提高未来会展数字化程度也将会逐渐提高。
2.中国会展业发展概述-会展学概论
01
中国的会展业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会展业的初期
当年由于种种原因,原定于1951年12月中旬开幕的印度国际工业博览会 几度延期,最终于1952年1月11日开幕,中国展出规模5000平方米 展出45天后,中国展团由印度转往巴基斯坦,参加于1952年3月9日开 幕的巴基斯坦国际工业博览会,经过35天的展出,于4月14日闭幕。 需要提出的是,中国贸促会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赴印巴参展的 展团人员留任,成为中国贸促会的首批工作人员。
01
中国的会展业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会展业的初期
1956年10月6日至29日,日本商品展览会在座落于北京西直门的苏 联展览馆(现己更名为北京展览馆)举办,此次展会规模为1.8万平方 米,参展商807家。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来华展会之一,日本商品 展览会引起不小的轰动,毛泽东主席亲临展会现场参观展览。
01
中国的会展业发展的历程
新中国会展业的初期
在承接来华单国别展会的同时,出境展也同步进行着。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先后接到了印度国际工业博览会、巴基斯坦国际 工业博览会的邀请,当时的中央贸易部经请示批准,责成对外贸易司筹 办赴印巴参展事宜。 1951年11月,由全国各机构抽调30人组成中国参展展团赴印度和巴基 斯坦参展。为了显示新中国的工业成就,赴印巴参展的展品涵盖了冶金、 机械、化工、轻纺、食品、土畜产品和工艺品等。
中国会展业发展概述
商学院 旅游管理系 李欢欢
中国的会展吴建民 当选了国际展览协会(局)UFI的新任主席
中国的会展业逐步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中国的会展业逐步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5 年全国共有 160 个城市举办了展览活动 展览数量达 9283 场1,比 2014 年的 8009 场增长 15.9%; 展览面积达 11798 万平方米,比 2014 年的 10276 万平方米增长 14.8% 按可比口径计算,2015年境内展览数量和 展出面积增速均超过 2014 年
浪潮:中国女性主题展览五年溯
以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为代表的女性主题博物 馆,早在筹建时期已经关注到“女性文物”的议题, 并将女性文物作为基本陈列叙事的重点。近年来的 临时展览则以南京博物院“温 · 婉—中国古代女 性文物大展”为代表,从“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 媛集艺”“笔端容功”四个方面,重构中国古代的女 性世界。其中既包括女性的“自述”,也涉及男性的“观 察”。2017 年,西安博物院主创的“环肥燕瘦 — 汉唐长安她生活”以汉唐时代女性文物为主体,展 现汉唐时代长安女性的日常生活,将女性置于整体 历史进程中加以重视,并以巡回展出的方式,进一 步引导社会关注艺术史的女性视角。2021 年安徽博 物院举办的“新安江上桃花红—明清时期徽州女 性文物展”则将叙事空间具体到古代徽州范围,并 以宗族礼法下的女性作为一个重要观察面。
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从 2017 年以来, 先后推出“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 @ 博物馆”系 列艺术项目、“潘多拉的盒子—两依藏 20 世纪欧 洲化妆盒手袋艺术展、“挽袖作新词—明清闺阁文 化展”等女性主题展览。由于其策展团队中女性比 例的绝对优势,其从总体策划到文本叙事,从视觉 传达到社教活动,都呈现出鲜明的女性特色,展现 出女性在博物馆实践中的“在场”和“发声”。围绕 女性相关议题,期冀寻求对女性身份的重新表达。 此外,展览从一开始就带有极强的反本质主义的趋 向,将展览评述纳入到展览过程中,是一种“作为 过程的展览”,同时在展览的宣传中,有意识强调“女 性”这一主旋律,并将展览本身塑造成一个艺术事 件,以热点性话题引发社会性思考。当然,女性主 题展览并非排斥男性的参与。如“女神的装备— 当代艺术 @ 博物馆”系列艺术项目中的“女神”概念, 最初是由男性策展人提出的。“挽袖作新词—明清 闺阁文化展”倡导的“女性空间”概念,则深受巫 鸿“女性空间”理论的影响,主要展品亦出自男性 收藏家的系统化典藏,最终以一种“闺阁文化”的 视角,将男性的藏品重新加以脉络化、系统化,赋 予全新的阐释。通过解构男性所主导的话语体系或 意义体系,“在女性主义视角下重新审视博物馆历史、 藏品叙事,亦走向二次度的意义构成,呈现出更为 多元、充满差异性的博物馆景观”。9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程中国会展业近十年的大繁荣、大发展,已使中国的展览面积和展览场次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会展大国。
透过这一光环看到的是中国会展企业拼搏的身影,看到的是会展企业绘就的中国会展业跨越式发展的壮丽画卷。
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中国会展企业的发展历史不过三十年时间。
这三十年,可以概括为“从无到有”的第一个十年、“从少到多”的第二个十年、“从弱到强”的第三个十年。
未来十年,期待是领跑的十年。
回顾最近这十年,中国会展业风起云涌,中国会展企业以自有的英姿支撑起了中国会展大国的地位,也点燃了中国会展强国的世纪梦想。
身为会展观察者和参与者,笔者这十年思考和总结良多。
一是集团化渐成趋势。
现阶段,我国会展企业大体上分为外资、国有、民营三大类。
外资会展企业近十年通过移植、合资、收购等方式,在中国初步建立了集团化网络,进一步巩固了母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如励展、英富曼、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等。
不少外资会展企业中国子公司已经成为其母公司最重要的海外收入来源。
民营会展企业近十年积极推进集团化发展,形成了一批实力不俗的民营会展集团,如广州光亚、广东鸿威、上海华墨、天津振威、青岛海名、青岛金诺、厦门凤凰等。
国有会展企业除中展集团、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等原有的部委下属会展集团,地方城市近几年掀起了成立国有会展集团发展趋势,如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武汉、厦门等城市相继成立会展集团。
二是国际化蒸蒸日上。
表现之一是,中国会展企业在国际会展组织中的数量与比重直线上升。
如2012年,国际展览业协会(UFI)中国内地会员有78家,占比约13%;2022年,UFI中国内地会员有207家,占比约26%,会员数量约为十年前的3倍,比重约为十年前的2倍。
在2012年第79届国际展览业协会全体大会上,时任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的陈先进当选为UFI2013年度主席,成为UFI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主席,标志着中国会展企业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程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进程来源:西点会展发布时间:2011-3-12 浏览次数:79摘要:由于历史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会展发展史并不同步。
中国会展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出现的集市。
中国会展发展史分为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
分别对应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新中国成立前期、改革开放前期及改革开放后期。
1)萌芽阶段中国会展业的萌芽阶段从古代集市的产生开始,一直持续到l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中国古代的集市普遍具有商业性,以市、集和庙会为主要代表形式。
市最初是指人们交换货物的场所。
到西周时期,市发展成为官府控制的市场。
到宋朝时官府对市的控制逐渐减弱,市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性被逐渐突破,而市的商业色彩日益强烈。
集出现于公元前11世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入和经济交流的扩大而发展起来的。
与市相比,集大都在固定的地点定期举行,旨在促进生产和交易活动。
而庙会则源于宗教活动的开展,其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传统的产品交换以外,还包括宗教仪式和文化娱乐等活动。
事实上,受到历代封建王朝重农轻商的禁锢,中国的会展活动直到l9世纪仍然发展非常缓慢。
到了l9世纪末,中国开始尝试着参加各种世界博览会,自此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会展业才开始真正出现并逐渐成长。
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等人首先带着国内的丝绸、茶叶等民族产品参加英国的万国博览会并多次获得大奖。
随后在1873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维也纳的世界博览会。
此后,中国又先后参加了20多次世界博览会,其中包括:l876年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l878年和l900年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l885年美国新奥尔良的世界博览会及l903年日本大阪的世界博览会等。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自1926年到l951年期间一直没有参加世界博览会,其会展业在这一阶段进入了“休眠期”。
在参加世界博览会的同时,中国在20世纪初期开始尝试着自己举办各种博览会,其中以南洋劝业会和西湖博览会最具代表性。
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自从以来,中国的会展业发展迅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首先,中国会展业庞大的发展规模。
根据《中国会展业发展报告2024-2024》,从2024到2024年,中国会展业的规模从2.2万亿元增至3.5万亿元。
可以说,中国会展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非常可观的发展。
此外,中国会展业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业标准不断完善,推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措施。
例如,2024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有关会展服务的行业标准在全国开展了实施,从而提高了中国会展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
首先,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将继续推动会展业的发展。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阶段及发展概况
中国会展产业发展阶段及发展概况一我国会展业的现状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国会展业正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为会展业创造条件;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特别是中国会展数量、规模等持续扩大、中国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中小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的新特色;中国会展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继续加强,其中中国同类展会的主办单位联合办展,形成规模效益;国外展览公司改变策略,由展会移植变为并购展会或者与中国展会主办单位合作办展;中国展会水平和会展设施进一步提高,其中品牌展会数量增加、会展观众组织等服务方式改进、会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会展设施不断完善;中国会展主办者多元发展;中国会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活跃。
改革开放,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贸易展览会有了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展览活动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形成行业。
近几年来,展览业在以年均20%(估计数)速度发展。
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展览业的直接产值约60亿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5%。
如果按照德国科隆的一项分析计算标准,展览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为9%,那么,中国展览业的间接产值约为500-600亿人民币。
1 会展城市目前,中国展览业是遍地开花。
就展览规模和实力而言,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中国的展览中心城市,分别占全国展览市场份额的25%、18%和8%;大连、长春、青岛、南京、苏州、合肥、杭州、宁波、厦门、西安、武汉、南宁、昆明、重庆等成为地区展览中心城市;此外,一些地、县、镇也兴建展览场馆、举办展览会,形成有特色的地方展览城市,比如潍坊、义乌、顺德、乐从、东莞等。
据北京统计,北京会展业每年解决1.76万人就业,人均产值3.1 万美元(是北京人均产值水平的10 倍)。
全国具备举办大型国际展览项目的250家展览公司中约130 家在北京,北京注册的展览公司约200 家、展览施工公司200 家,为展览服务的设计、广告公司约800 家。
展览业的发展历史探析
展览业的发展历史探析发表时间:2018-12-24T09:40:12.4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作者:晋洁芳[导读] 展览会是展览业存在和发展的本体,回顾展览会从最初直至今日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将它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展览会是展览业存在和发展的本体,回顾展览会从最初直至今日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将它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1)展览会的发展雏形——贸易集市:追溯展览会的最早形态,在我国神农氏时期便已产生了类似内容的记载,《易?系辞下》中说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这短短的27个字生动地描述了我国上古时代最早形态的“展会”——露天贸易集市的发生时间、参与人和物以及他们的参与目的等特征。
而在欧洲,贸易集市在中世纪的最初时期也开始定期或不定期地于人口集中、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中产生。
2)展览会的正式形成——商品和资本的交易会:在公元5世纪时,波斯帝国繁荣的贸易活动已促使其成功举办了超越集市意义的展览会,令展会活动在发展形式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但是从展览业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真正让展会活动演变成为一种行业的策源地应当还是欧洲。
据考证,早在公元710年,法国北部的圣丹尼省就举办过大型的展览会,当时参展商多达700余家。
之后,到了中世纪公元11~12世纪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各国获得了罗马皇室的特许,能够在宗教节日的仪式之后举办展会活动,因此展览会成为了区域内各国产品交易和资本交易的重要形式,并逐渐形成固定的举办期以及庞大的规模,这使展览活动正式演变成为一种行业。
其中,德国法兰克福市于1240年举办了第一届秋季国际博览会,之后莱比锡市也于1268年获得了每年举办3届展会的特许权,并同法兰克福并驾齐驱成为德国最为知名的展览城市。
今天,德语中“messe”一词的含义即指商贸展览,它来源于宗教词语“mass”(弥撒),由此足以见证当时展览业和皇权宗教的紧密关联,3)现代展览会的诞生——样品展示会:自中世纪以降,欧洲经贸活动持续性的蓬勃发展,为其展览业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15纪时,欧洲许多城市都已成为世界展览名城。
改革开放四十年会展业大事记
1978年广交会,国门真正从此打开中国首个现代展览中心竣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让第43届广交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17547人到会采购,实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多个第一,成为一届真正的商品交易会。
1985年10月,位于北京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竣工,由邓小平题写馆名。
这是我国首个具有现代展览意识的展览中心建筑,在此举办了“首届亚太贸易博览会”。
会展业大事记会议展览服务业”首次被纳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中国成功举办首届专业类世博会在我国入世后第二年的2002年10月起,《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 4754-2002)开始实施。
该标准首次设立了“会议展览服务业”小类别(代码L7491),对其解释是:为商品流通、促销、展示、经贸洽谈、民间交流、企业沟通、国际往来而举办的展览和会议等活动。
1999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云南昆明成功举办,这是中国主办的首届专业类世博会,为后来在上海举办综合类世博会积累了经验和信心。
69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参加了本届世园会,国内外参观人数达到950万人次。
1999年2002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正式举办2004年11月3 -6日,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这是由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依托,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2018年,东盟博览会迎来了其15周年。
吴仪出席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2005年1月,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CEFCO)在北京举行。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并在论坛讲话中提出中国展览业的发展目标为:“产业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
会展业大事记2010年综合性世界博览会在沪举办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 2010)举办,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提要:我国的会展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的大型城市发展迅速,形成一些大的会展品牌。
近年会展业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各种会展馆拔地而起,各种会展如雨后春笋出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随着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本文就对会展的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然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会展业;现状;问题;对策会展业是指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是一种新兴的服务行业。
会展业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会议和展览,包括一些大型国际博览会、展览会、交易会和招商会等,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商客,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潜力非常大。
会展业对国民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如果会展业的直接收入是1的话,它带动交通、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收入为9。
会展业被称为“无烟产业”。
我国的会展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的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发展迅速,形成一些大的会展品牌。
近年会展业在全国发展迅速,而且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各种会展馆拔地而起,各种会展如雨后春笋出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一、会展业发展现状1.会展业总体概况我国会展业从改革开放起步,至今不到30年,从小到大,以年均20%的速度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
当前,我国的会展经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会展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国会展数量超过5400个,增长率超过20%。
初步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如广交会,深圳文博会,南宁中国-东盟博览会等。
2010上海世博会是中国会展业高度发展的标志,中国会展业在世博会的带动下发展迅速。
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会展场馆200多个,全国展览总面积超600万,5年增长超过20%,全国已有152个城市建有会展的场馆,占全国287个城市的53%。
截止到2010年,会展及其配套服务的收入达到1500亿,年均增长率达到26%。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陈若薇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陈若薇陈若薇: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会展业逐步走向成熟和规范的30年。
这期间,中国从没有商业性展馆和商业展览项目,发展到目前的展馆设施完善、服务水平逐步提升、品牌展会逐年增多。
与此同时,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国际展览大鳄纷纷抢滩中国的会展城市,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国会展市场格局的变化。
“从1973年到2006年,我经历了中国会展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巨大变化。
”原中展集团副总裁陈若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展览工作30多年来,中国会展发展史上的无数个第一次都让她难以忘怀。
见证历史追溯历史不难发现,1978年,“多国农业机械展览会”是我国第一次尝试举办的国际专业展;1985年,在新落成的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以下简称国展)举办的“亚太博览会”,是我国与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合作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展。
事实上,陈若薇还是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组织活动的第一位展览人。
1984年,她赴德国杜赛尔多夫参加国际展览业协会(UFI)年会;1985年,前往美国6个城市考察展览设施;1986年,到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展览业年会(IAEM),这让她成为第一个参加IAEM的中国展览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会展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
那段时期,陈若薇多次赴德国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城市,为“机床展”、“车展”招商。
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业界迫切需要行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000年,由中展集团和上海国际展览公司倡议,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国际展览和会议展会(简称展中展),成为中国会展业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陈若薇介绍说,当时,会展业内积极参与这一活动的热情,完全出乎了组织者的意料。
2005年,由中国贸促会牵头,并邀请其他国际展览机构共同主办了“中国会展经济合作国际论坛(CEFCO)”,进一步提高了活动的档次,尤其是论坛期间,由中国贸促会发布的会展业年度报告,成为中国会展业的风向标。
新历史时期中国展览的发展概况(一)
新历史时期中国展览的发展概况(一)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计划范围逐步缩小,市场在社会资源配里中作用日益扩大,商品的市场问题日益突出。
这为商业展览的重新前发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
这一时期的发展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起步期,从20世纪70年代未到90年代初;成长期,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20世纪末;繁荣期,进入21世纪以来。
1)发展概况(1)起步期发展①展览会。
1978年10月,有关部门改变过去邀请单个国家来华举办展览的传统做法,同时邀请十二个国家来华举办农业机械展览会,开创了多国来华展出的新局面。
不过,当时展览数量不多,有研究者指出,1978年我国总共在境内举办了6个国际展览会,组团参加了24个国外展会。
由于国内在改革理沦上的争议,增加了改革目标的不确定性,展览的发展因此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据有关资料,1954年上海举办的展会项目18个,主要是来华展和展销会。
全国情况大致差不多,自办展览比较少。
20世纪朋年代后半期,情况有所改变。
1984年,发端于1955年的全国供应大会(即后来的枪烟洒会议)在剔除烟的交易后,正式改名为“全国糖酒商品交流会”,分春秋两季举行。
此展现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展。
1985年,北京举办了“亚太贸易博览会”,这是第一个比较正规的国际展览会。
1986年,我国举办了“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北京)”“中国国际冶金下业展览会(上海)"“中国国际陶瓷下业展览会(广州)”等。
同年在河北举办了以展示投资环境和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洽谈会,以吸引外商来投资。
1987年创办的新属会主要有中国国际眼镜业展览会(北京)、中国广州国际家具博览会、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等。
中国贸促会在组织企业参加国外举办展览的基础上,根据情况有选择地在国外举办展览会,如1989年组织“日本中国商品展”,1990年的“莫斯科中国经济贸易展”。
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个突破,为展览界走出国门积累了经验。
对展览的认证也开始受到重视。
展览的历史与现状
SHOW
在英文中show的原意是展示,但是在美 国、加拿大等国家,show可替代 exhibition。
show在这些小点的展览用得较多
Fair
继承了“泛”特点的,规模庞大的、内 容繁杂的综合性质的展览仍被称为fair 。 是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展览会,还是传统 的乡村集市。Canton Fair
是在集市和庙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 展览形式,是专业的专门的展览。 通常作为各种形式的展览会的总称。 eg.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Tea Exhibition
问
有没有去看世博?
EXPOSITION[ekspə'zɪʃ(ə)n] expo ['ekspəʊ] Exposition起源于法国,是法文的展览 会。在近代史上,法国政府第一个举办 了以展示、宣传国家工业实力的展览会, 由于这种展览会不做贸易 ,主要是为 了宣传 ,因此,exposition便有了 “宣传性质的展览会”的含义。
中国上海成功办世界博览会,这是世 博会举办151年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 家举办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国际展览事 业由此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video
参观人数
看下面数据
25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参展
吸引世界各地7308万人次参观者前往, 虽经历全球经济危机
中国政府在上海世博会的总投资额达到 450亿美元(对比)
我国会展发展的历史 过程和现状
一、我国会展发展的历史过程 问:早期会展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会展出现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价值 2、社会分工的出现 3、私有制的出现
问
我国早期展览会的形式有哪些??
展览活动原始阶段
1、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直接以农、 畜产品、手工业产品作为展览品--祭 祀品展览 2、往后有宗教艺术展示--“庙会” 3、再发展到古代物品交易“集市”。
近5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
近5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根据近5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以下是对展览行业的详细精确描述:1. 展览规模:近5年中国展览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展览数量和展览面积均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每年举办的展览数量逐年增加,展览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这反映了中国展览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
2. 展览领域:中国展览行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汽车、科技、文化艺术、医疗健康、消费品等。
各个领域的展览都有相应的专业展览会,吸引了国内外企业和参观者的关注和参与。
3. 参展企业:近5年中国展览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参展。
尤其是一些知名企业和品牌,他们利用展览平台展示自己的产品、技术和创新成果,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4. 参观者数量:展览的参观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中国展览行业吸引了大量的专业观众和普通观众参观,其中包括来自国内外的专业采购商、行业专家、学者和消费者。
展览不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成为了观众获取行业信息和了解市场动态的重要途径。
5. 地区分布:中国的展览活动不仅集中在一线城市,也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得到了较大发展。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传统展览中心,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举办各类展览,推动了展览行业的全面发展。
6. 展览效果:展览活动对于参展企业来说,不仅是产品展示和交流的机会,也是推动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展览,企业可以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促成合作和销售。
同时,展览也为观众提供了了解产品和行业发展的机会,推动了市场的繁荣和创新的推动。
总体来说,近5年中国展览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展览规模、参展企业数量和观众数量均有明显增长。
展览不仅成为了企业推广产品和品牌的重要方式,也为观众提供了了解行业信息和市场动态的平台。
展览行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会展业在中国的发展也日益壮大。
会展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1、会展业的发展历程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会展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政府组织的展览会和商业展览会。
19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我国的会展业开始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会展业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市场之一。
2、会展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院的数据,2019年我国会展业的规模达到了465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9.7%。
其中,展览面积达到了1882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长了7.3%。
我国会展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会展业的领域和类型我国会展业的领域和类型非常广泛,包括了工业制造、信息技术、医疗卫生、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
根据展会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国际展、专业展、消费展、文化展等多种类型。
此外,会展业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如线上展会、虚拟展会等新型展会形式正在逐渐兴起。
4、会展业的地域分布我国会展业的地域分布也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大中城市。
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展览面积占全国的近40%。
此外,一些新兴的会展城市如南京、武汉、杭州等也正在快速崛起。
二、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1、数字化和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展业也在迅速数字化和智能化。
未来,会展业将更多地采用虚拟展厅、在线展览等数字化形式,提高展会的效率和参与度。
智能化技术如人脸识别、智能导览等也将逐渐应用于会展业。
2、专业化和细分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展业也将越来越专业化和细分化。
未来,会展将更加注重行业特点和需求,推出更加专业、细分的展会。
此外,一些新兴的领域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也将成为会展业的热门话题。
第四讲 国内会展旅游的历史和现状
第四讲国内会展旅游的历史和现状会展旅游在中国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被认为是地方经济的“助推器”。
为促进我国会展旅游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有必要对我国会展旅游业的历史过程和现状特点进行梳理。
一、我国会展旅游发展的历史过程虽然中国的会展旅游也经历了国际会展旅游的集市大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会展旅游业后期的发展并没有与国际会展业同步。
进入近代社会,我国的会展旅游有了不同于外国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1、尝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1851年—1926年)(1)中国会展业与世博会在历史上,1851年至1926年,是中国贫穷、落后、挨打,与旧中国抗挣的年代,也是落后的中国社会被迫尝试着与世界接触的时期。
就在这一时期,中国会展业做了探索性的尝试,而且可喜的是,这种尝试更多的是发自民间企业。
但这时期的会展业确切的说,多是出国展览的尝试。
参见我国会展业与世界博览会关系表2.4。
清朝末年,一批清醒的中国人最先想到的是睁眼看世界,他们摆脱千百年形成的天朝心态,努力去向西方学习。
作为参与的形式,中国与世界博览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早见识中国博览会的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将丝绸、茶叶、中药材等一些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运往英国,参加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多项大奖。
再譬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游历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盛迹——水晶宫。
此后,中国官方和民间商人以组团参展、寄物参展和派员参观等各种形式,几乎参加了历届世博会。
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
“赛奇会”是他们对世界博览会的一种理解,这当然是因为他们为能从技术为“奇技淫巧”的认识中摆脱出来,更深入的思索这些技术对世界的改造,对人的价值观的冲击与衍化。
但他们由衷的惊奇却是发自内心的。
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应该始于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
新历史时期中国展览的成长期发展
新历史时期中国展览的成长期发展①展览会。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后,更加明确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里的主要力量。
以此为转折点,带动了展览的发展。
1997年全国举办的展览会总数为1063个1999年增加到1362个。
出国参加国外重要展会,或接待外国到我国来办展,仍是贸促会的重要工作,在此同时,贸促会更积极地主动到国外举办展览会。
如1992年,中国贸促会先后7次在美国、俄罗斯、韩国、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越南等国举办中国贸易展,1993年6次组织类似的中国贸易展。
②展览的开放与交流。
中国展览业的对外开放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82年,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与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合作,成立京袭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香港雅式展览、建发国际集团等公司也在内地建立合资展览公司,开展展览业务。
1982年,中国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
自此到1993年,我国8次参加在有关国家举办的各类世界博览会1993年,国际展览局通过决议,接纳中国为其正式成员国。
1999年中国在昆明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
这是我国首次举办由国际展览局管理的博览会,为以后举办类似的展览会积累了经验。
③展馆建设。
各地进一步认识到,现有展览场馆已经不适应展览发展的需要,遂掀起了展馆建设高潮。
这对原有展览场馆极度不足或没有展览场馆的城市来讲,尤其迫切。
如上海原有的综合展览场馆不足3万平方米,1992年兴建了上海国际展览中心,1994年建设世贸商城,1999年投资建设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同年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投入使用。
到20世纪未,上海展览场馆面积增加到9.7万多平方米,此外,厦门在1997年建设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大连在1998年建设了大连星海会展中心。
据有关资料,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到1999年,中国建造或投入使用的新展馆有21个,新增展览面积约56.69万平方米。
到1999年,中国室内展馆面积已经增加到98.98万平方米左右。
中国会展业发展历程
中国会展业发展历程中国会展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发展(1980年代初-1990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外经贸交流逐渐增加,中国会展业开始发展。
1985年,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大型国际展览会,这标志着中国会展业的起步。
在这个阶段,会展业主要以贸易展览为主,参展规模相对较小,发展还比较缓慢。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1990年代中期-200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中国会展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90年代中期,会展业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了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
此阶段的特点是国内外展会数量大幅增加,各类型会展开始涌现,参展规模逐渐扩大。
第三阶段:规模扩大(2000年代中期-2010年代初)进入21世纪,中国会展业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会展市场之一。
在这个阶段,中国会展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展会呈井喷式增长。
与此同时,行业专业化水平提升,展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会展城市建设也逐渐兴起,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设了大型会展中心,成为国内外举办展会的重要场所。
第四阶段:综合竞争(201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会展业进入了综合竞争的阶段,国际间的会展竞争日趋激烈。
中国会展业在规模和水平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国际知名的会展市场。
此阶段,中国会展业围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提升会展品质、增加会展附加值,提升中国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会展业经历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规模扩大和综合竞争四个阶段。
从最初的小规模贸易展览到如今的国际化综合会展市场,中国会展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历程
展览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晴雨表,它能从不同层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乃至全球发展的特点和历程,反过来,政治、经济、科技等诸多因素也影响着展览业的发展。
所以,我们很难清晰地划分中国展览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如果把会议行业的发展搅和进来就更难说清楚。
尽管这样,我们还是要从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出发,对中国展览业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精要的概括,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
其实,与“发展阶段”相比,我们更喜欢“浪潮”这个字眼,因为中国展览业的发展正如一浪高过一浪的海潮,深刻地记录了新中国社会经济的伟大变革。
第一次浪潮——行业待兴:出国展和来华展并驾齐驱(1951-1980年)
1951年3月,中国首次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这标志着新中国展览业发展的开端;1953年,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国贸促会受政府委托,负责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
从此开始,直到1980年前后的近30年,是中国展览业发展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出国展和来华展都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出国展由中国贸促会代表国家主办,且主要以宣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为目的,1951-1985年的34年间,中国贸促会共组织了427个出国展;来华展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或宣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1953-1978年的25年间,我国共接待了112个外国单独来华展览会。
为什么要提1978年和1985年?因为对中国展览业来说这是两个特殊的年份。
1978年底,北京多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这是中国贸促会来华展览部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专业性博览会;1985年,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前身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所属的来华展览部和技术交流部)竣工,并于当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成功举办了开馆的第一个展览会——第四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展览业的起步期,这一阶段的展览会数量少,专业化程度和组织水平不高,大部分展览会还不具备现代贸易展览会(trade show)的特征;把展览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意识尚未形成。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从此结束了没有大型展览馆的历史,中国展览业进入了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20年。
第二次浪潮——迅速发展:展览业走向专业化、市场化(1981-2000年)
20世纪80年代,上海只有6家展览公司,所举办的展览会规模普遍较小,专业观众以国内为主,海外参展商主要是为了出口技术和设备;最大、最有名的国际展览会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京。
然而,从1980年尤其是1985年后到2000前后的
近20年内,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展览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
1978年,中国贸促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这是建国后我国首次举办国际博览会,标志着中国展览业由起步阶段的“单国展览”向蓬勃发展阶段的“国际展览”过渡。
之后,北京、上海、大连、珠海等城市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都
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专业展览会,如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博览会、国际机床展览会、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大连时装博览会、珠海航空博览会等。
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展也硕果累累,以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为例,与国内相关机构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卫生洁具、供暖及空调设备展览会”(ISH China)、“上海国际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 Shanghai)等。
此外,出国展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其标志性事件是中国贸促会于1986年组团参加瑞士“巴塞尔样品博览会”。
在这次博览会上,我国首次采用了以展出为手段、以贸易成交和销售为首要目的的摊位式展览形式,展览的贸易性、专业性大大加强,这在中国出国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展览业开始与现代国际展览业接轨。
1999年,中国政府独立举办了本世纪最后一个A1类专业世博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展出时间为184天,共有69个国家、地区和26个国际组织参加。
其中,84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了室内展出,3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造了34
个室外展园,5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举办了馆日活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和台湾民间组织均参加了本次世博会。
截至2000年,中国初步形成了自主办展、来华展、出国展(包括到境外办展)并驾齐驱,政府或相关部门、协会/商会、国有展览公司、民营展览公司、合资展览公司等多主体办展的格局。
第三次浪潮——产业提升:外资介入和百花齐放(2001-2005年)
2001年,德国三大展览巨头与上海浦东土地发展(控股)公司共同投资兴建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尽管早在1995年,慕尼黑国际展览服务公司(IMAG)就和中国国际展览中心(CIEC)共同组建了我国展览行业第一家合资公司——京慕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也于1999年成立,但2001年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建设才真正标志着国际展览巨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序幕正式拉开。
2002年,中外合资、国内合作、国有和民营等各类展览公司迅速发展,特别是民营展览公司(包括服务公司)应运而生。
在上海和北京地区,民营展览公司的比例高达70%以上,所经营的业务占到市场的一半左右。
2002年后,法兰克福(上海)展览有限公司、慕尼黑(上海)展览有限公司等外方独资展览公司相继成立,随后斯图加特、德国美沙、VNU欧洲展览集团等展览公司也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
国外展览公司的纷纷介入为中国展览业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
还引入了相当一批国际知名的展览会,同时也促成了多样化办展主体的形成,使得国内展览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21世纪初的短短5年,中国展览业实现了质和量的飞跃。
从2001年到2005年,全国每年平均办展数量在3000个左右,2004年展览业总收入达到108亿元人民币;国际展览范围涵盖机械、电子、通信、石化、仪器、钟表首饰、服装、银行、建材等各个行业;展览会的主办单位从起步阶段的几家发展到今天的200多家,并形成了政府、各协(商)会、外贸公司、国营和民营展览公司、中外合资展览公司以及外资展览公司等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新格局;展览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正在显著提高,一些境外展览公司开始介入内地展览会的代理招展工作,或作为国内某些展览会的协办、主办单位。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将这个时期称为中国展览业的“产业提升阶段”,其主要特征便是外资大量介入展览市场、品牌展会的不断涌现以及办展主体的多样化。
第四次浪潮——四“新”突现:新理念、新竞争、新规则、新技术(2005年- )
200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贸促会联合全球展览业协会(UFI)、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和独立组展商协会(SISO),共同主办了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国内外会展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于增进中国
和国际展览界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发表了主题演讲,并明确指出中国会展业要向“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之后,在全国出国经贸展览工作会议上,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在报告中深入阐述了中国展览业的“四化”发展(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所谓“法制化”,是指要健全展览行业法规,规范展览市场秩序,创造展览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市场化”即按市场规律办事,增强展览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产业化”是指是要发展相关服务环节,逐步健全展览业服务体系,并进一步确立展览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国际化”,就是要从全球视角审视中国展览业,主动融入国际展览市场,积极寻求国际展览合作,增强中国展览业的国际竞争力。
可以这么说,上述两次会议掀起了中国会展产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国内有主流媒体明确提出“2005年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分水岭”。
我们预测,在2005年后的近15年内(换句话说,到2020年左右中国才能跻身世界会展强国之列),中国会展产业发展的主题都将是“规范、整合、提升和扩张”,并表现出“新理念、新竞争、新规则、新技术”的特点,其主要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会展产业第四次浪潮的主要特征
产业阶段
关键表征第四次浪潮
主题规范整合提升扩张
实质规则资源/结构内涵规模
目标有序化国际化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品牌化集团化多元化
下面是我们对第四次浪潮的浅显理解:
——新理念,就是中国会展人将重新审视会议和展览会的实质,并积极引入或自主创造办会、办展的新模式,例如,真正重视专业观众组织,重在构建展览会的平台功能,努力提高参展商、专业观众、项目运作和现场管理的国际化程度等;
——新竞争,即指随着各个产业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和全球会展市场的一体化,中国会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且竞争的焦点将逐渐上升到信息系统、品牌管理、资本运作等战略层面;
——新规则有以下涵义:在2010年左右,中国会展业将初步形成健全的管理体制,其直接表现是成立全国性的展览行业协会(会议行业可能成立单独的协会,也可能归口为旅游部门管理),行业自律水平明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划分标准、价格双轨制等问题都逐渐与国际惯例接轨;
——新技术,是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科技在中国会展行业中的运用程度将得到显著提高,相当一批会展项目会应用一些最新的技术或软件来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如场地规划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音频识别技术(RF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