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摘要

合集下载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我国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标准之一,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国地震动安全性评价与设计中的基础性规范,对于设计和建造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至关重要。

一、抗震设计的背景和意义地震是地球上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破坏性往往给建筑物带来重大威胁。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性能,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保障人们在灾害中的生命安全。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对于提高城市抗震标准、提升建筑品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包含了地震危害性分区、场地分类、工程地震动参数、结构抗震性能要求、抗震设计原则和规范等一系列内容。

其主要包括:1.地震烈度和场地分类:规范根据地震烈度和场地情况的不同,将地震危险性分为多个等级,并对不同地区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地区的抗震需求。

2.工程地震动参数:规范详细规定了工程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方法,包括最大可能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等,这些参数是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的基础。

3.结构抗震性能要求:规范明确了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要求,包括构建的稳定性、变形能力、耗能能力等。

4.抗震设计原则:规范强调了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遵循的抗震设计原则,例如合理布置结构抗震构件、避免单一抗震体系、重要设备的抗震设计等。

三、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和实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应用不仅限于抗震构件的设计与构造,同时也应涉及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物料选择、施工质量管理等方面。

只有全方位的、系统化的抗震设计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

抗震设计规范的实施需要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的共同努力,要求在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考虑地震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最新版简介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合理设计,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的技术文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规范也在不断更新迭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震环境和建筑工程技术。

抗震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难以预测。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受损,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可能导致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因此,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和执行是确保建筑物抗震安全的重要措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震动参数的确定:根据地震波的性质和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等信息,确定地震动参数,作为设计的依据。

2. 抗震设计要求:规定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包括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荷载等要求。

3. 结构设计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规定结构的受力系统、节点连接、材料选用等方面的要求。

4. 细部构造规定:包括墙体、柱、梁等构件的细部构造规定,确保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的延性和抗震性能。

5. 检验评定规定:规定抗震设计后的检验评定标准,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更新内容最新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更新: 1. 基于最新地震工程研究成果对地震动参数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2. 针对高层建筑和特殊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了强化,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3. 更新了结构设计要求,引入了更多的新型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

4. 优化了细部构造规定,强调了细部构造的重要性,保证了建筑构件的可靠性。

5. 增加了对抗震设计后的检验评定规定,加强了对抗震设计成果的验收和评估,确保设计的安全可靠性。

结语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文本资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文本资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强制性条文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及《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1号)于2002年12月31日废止。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其中有5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现将该52条强制性条文摘录如下:一.第一章“总则”部分第 1.0.2 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 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二.第三章“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部分第3.1.1条: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类、乙类、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第3.1.3条: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2: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另外,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GB50011-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8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1.1 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 确定其抗震设防类 别。 3.1.2 (删除)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 标准》GB 50223 的要求。 [修订说明]
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类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 害的重要对策之一。
本条新增为强制性条文,以加强山区建筑的抗震能力。
5.4.3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各类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应采用 1.0。 [修订说明]
本条新增为强制性条文。
6.1.5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 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 1/4 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高层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 跨框架结构,多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修订说明]:
西峰修订说明根据国家标准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第1号修改单国标委服务函200857号对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参数的相关规定对汶川地震后相关地区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加以调整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局部修订
前言 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 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说明我国在1976年 唐山地震后,建设部做出房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 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 根据建设部落实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依据地震局修编的灾区地 震动参数的第1号修改单,相应变更了灾区的设防烈度,并拟增加部分条文的修订,合计改动 28~29条,其内容统计如下: 1. 灾区设防烈度变更,涉及四川、陕西、甘肃,共3条。 2. 材料性能按产品标准修改,2条,其中有强制性条文1条。 3. 强制性条文15条。原有条文的文字调整6条,主要涉及设防分类和建筑方案设计;删去关 于隔震、减震适用范围限制的规定1条;新增涉及结构构件基本要求、预制装配式楼盖、山区 场地、非结构构件、楼梯间、专门的施工要求8条。 4. 其他修改8~9条,涉及坡地、单跨框架、土木石民居构造措施,以及楼梯参与整体计算等。 本报批稿中,下划线为修改的内容,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而制定的。

本规范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一般要求1. 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2. 建筑物必须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

3. 建筑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震烈度、使用性质和设计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当地政府的规定和要求。

5. 建筑抗震设计应经过专业人员的认真审核和评估。

三、设计基本要求1. 设计地震动力学参数的获取应根据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计算和分析。

2.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设计抗震能力应满足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4. 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5.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和设计基准地震动。

四、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1.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地震烈度等因素确定结构形式和抗震等级,合理布置结构的承载体系。

2. 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结构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4. 结构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五、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要求1. 抗震设防分类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2. 抗震设防分类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3. 抗震设防分类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六、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要求1. 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2. 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
hb0 Hc
as' ) hb
jb —— 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
1.35,三级宜取1.2;对于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宜 取1.35,二级宜取1.2,三级宜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9. 楼梯间 6.1.15
6.1.15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本次修订增加了楼梯间的抗震设计要求。对于框架结构, 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梯板起到斜支撑的作用,对结 构的刚度、承载力、规则性的影响比较大,应参与抗震计算; 当采取措施,如梯板滑动支承于平台板,楼梯构件对结构刚 度等的影响比较小,是否参与整体计算差别不大。对于楼梯 间设置刚度足够大的抗震墙的结构,楼梯构件对结构刚度等 的影响较小,也可不参与整体抗震计算。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支柱必须提高延性,其轴压比从严。
(2)国内外试验表明,增加柱配箍率;采用复合箍螺旋箍,连续复
合螺旋箍;截面中配置芯柱,均能增加柱的位移延性,可对轴压比
适当放松,但其箍筋加密区的体积最小配筋率,应满足放松后轴压
比的箍筋配筋率要求。
(3)6度设防区,允许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其轴压比计算,可取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6 0.7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 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 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
(1)对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制适当从严;对框剪结构、筒体结构,
框架为第二道防线,对延性要求稍松,因此轴压比适当放松;对部
框架节点核心区剪力设计值的计算公式基本与02规范 相同,仅对剪力增大系数作了部分调整。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维护人员及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能够满足当地的地震需求。

第二、设计基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工程结构等级确定受力构件的设计标准。

第三、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包括使用适当的构件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设置有必要的加固措施、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等。

第四、抗震设计负荷、组合和容许值: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动力荷载、荷载组合以及结构的抗震容许值,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要求。

第五、结构材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采用符合相关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第六、结构形式和布置:结构形式和布置应选取合适的形式,以满足建筑物对抗震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第七、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抗震需求,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包括梁、柱、墙体、地基等。

第八、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如天井、管道、设备等,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九、施工技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还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检验和验收:建筑物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

它包含了地震烈度区划、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要求、负荷和容许值、材料选择、非结构构件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 适用最大高度( 新增 0.30g)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抗震墙 抗震墙 框支抗震墙
2001 规范
45 100 100 80
2010 规范(0.2g)
40 100 100 80
核心筒-框架
100
100
筒中筒
120
120
板柱抗震墙
30
55
竖向和水平均不规则结构,最大高度宜减少 10%
总高度指地面至主要屋面板板顶高度
框架结构
0.65 0.75 0.85 0.90
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0.75 0.85 0.90 0.95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0.6 0.7


增加了四级抗震等级的各类结构的框架柱、框支柱的轴 压比限值。试验表明,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的增 加而减小。结合震害经验作如下修订:
第 3 部分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含框架结构和其他结构中的框架 不含异型柱框架
[框架结构] 设计要求提高的汇总
序 号
项目
1
高度(m)
2
跨数
2001规范 60, 55, 45, 25
无规定
3 尺寸边长(直径)
≥300mm(350)




4
轴压比
0.7 0.8 0.9 —
5
柱 纵
中柱、 边柱
1.0
0.8
二(三) 一(二) 一


≤35m
>35m




调整了混凝土抗震等级:
(1)框架结构抗震等级加严,高度以24m为界,并使各烈 度分级一致。明确规定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2)与抗震规范一致,板柱 — 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有 所增大,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 (3)低、多层框架 — 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 支剪力墙结构以24m为界,不大于24m的降低一级,但四级 和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4)框架 — 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60m,并符合框架— 剪力墙结构的有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剪力墙结 构确定。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

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建筑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施工方法等多方面的要素,使建筑物具备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结构的安全稳定。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规范要求和技术要点是确保设计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介绍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规范要求与技术要点。

一、规范要求1. 国家规范要求国家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有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这一规范详细规定了建筑物的设计、结构计算、材料选用、施工与验收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和指导。

2. 地震烈度要求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不同,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地震烈度要求进行设计。

地震烈度分为I至VIII度,等级越高代表地震烈度越大。

规范要求中规定了各个地震烈度等级下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包括水平抗震设计加速度、结构位移限值等。

3. 结构用途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在抗震设计中需满足不同的要求,例如住宅、办公楼、工业厂房等。

规范要求中指定了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耐震性能等级等。

4. 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要求根据不同的结构用途和地震烈度等级,规范要求中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进行了划分,如一般设防、中等设防、重设防等级。

5. 结构性能设计要求规范要求中提出了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性能要求,包括极限状态设计、耐震性能设计等。

其中,耐震性能设计是抗震设计的关键内容之一,要求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具有一定的抗震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

二、技术要点1. 结构选型在抗震设计中,结构选型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常采用的结构类型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筒结构等。

在选择结构类型时,需要考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能力、承载力以及施工可行性等因素。

2. 结构布局结构布局是指建筑物各个结构体系在平面布置上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合理的结构布局对于提高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非常重要,通常采用的布局形式包括正交布局、正交叠加布局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介绍-精品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9介绍-精品
附录一 名词解释 附录二 框架节点核心区截面抗震验算 附录三 砖填充框架抗震验算 附录四 抗震墙结构框支层楼板设计 附录五 单厂横向排架抗震验算 附录六 单厂纵向排架抗震验算 附录七 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第一 阶段
小震不坏 (隐含中 震可修)
小震
可变作用
弹性(部 分弹塑性)
承载力验算采用基本组合(多层、高层钢筋混 凝土房屋层间弹性位移计算,采用短期效应组 合,即作用分项系数均取1.0)
第二 阶段
大震不倒
大震
偶然作用
弹塑性
部分建筑物的层间弹塑性位移验算,采刚短期 效应组合,即怍用分项系数均取1.0
第一阶段为弹性分析,包括截面设计和变形计算; 大部分建筑的第二阶段设计主要由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保证。
设防标准 • 地震影响 • 场地和地基 • 建筑设计和建筑
结构的规则性 • 结构体系及非结
构构件 • 结构分析的设计
要求 • 隔震和消能减震
设计 • 结构材料与施工
调整了抗震设防分类和抗震设防标准并列为强制性条文 规定了与设防烈度相对应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
对建筑设计方案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对结构规则性作出了定量划分并规定相应设计计算要求 增补了对结构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
back
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作用
设计特征周期 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场地类别
术语和符号
衡量对建筑抗震能力要求高低的综合尺度,既取决于地震强 弱的不同,又取决于使用功能重要性的不同
强调了其动态作用的性质,不仅是加速度的作用,还应包括 地震动的速度和位移的作用等

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 抗震等级变化情况 (丙类6度) 6.1.2
框架 结构
高度
框架(跨度≥18m)
框架-
高度
抗震墙结 构
框架 抗震墙
抗震墙
高度
结构
抗震墙
框支抗震 加强(一般)部位
墙结构
框支层框架
筒体
框架(外筒)
结构
核心筒(内筒)
板柱-抗震
高度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24m 四(三)
≤60 四 三
≤80 四
三(四) 二
1. 房屋适用高度变化情况 6.1.1
6.1.1 见第1部分 。
2. 跨数规定 6.1.5
6.1.5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 的丙类建筑 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3. 尺寸边长(直径) 6.3.5
6.3.5 柱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
(1
hb0 Hc
as' ) hb
jb —— 强节点系数;对框架结构,一级宜取1.5,二级宜取
1.35,三级宜取1.2;对于其它结构类型中的框架,一级宜 取1.35,二级宜取1.2,三级宜取1.1。
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9. 楼梯间 6.1.15
6.1.15 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要求:
结构
核心筒(内筒)
板柱-抗震
高度
墙结构
框架,板柱的柱
抗震墙
≤24m 三(二)
>24m 二
≤24 25~60


>60m 二


≤24 25~80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_二_

国家标准_建筑抗震设计规范_GB50011_2010_疑问解答_二_
新规范删去了波速测试钻孔数量不少于控制性 钻孔 1 /5 ~ 1 /3 的要求。直接规定:在场地初勘阶 段 ,对 大 面 积 的 同 一 地 质 单 元 ,测 量 土 层 剪 切 波 速 的 钻孔数量不宜少于 3 个;在场地详勘阶段,对单体建 筑波速测试钻孔不 宜 少 于 2 个,对 于 同 一 地 质 单 元 上 的 密 集 建 筑 群 ,钻 孔 数 量 可 适 当 减 少 ,但 每 幢 高 层 建筑和大跨空间结构不少于 1 个;高层建筑的高度 参照《民 用 建 筑 设 计 通 则 》( GB50352—2005 ) 的 规 定并与本规范第 6 章协调,改为 24m 以上。 13 新规范为什么将Ⅰ类场地分为Ⅰ0 和Ⅰ1 两个 亚 类 ,场 地 分 类 有 何 变 化 ?
15 ~ 25 40 ~ 60
0. 2 0. 3 0. 4 0. 5
≥25 ≥60 0. 3 0. 4 0. 5 0. 6
19 为什么要修改砂土液化的标准贯入判别公式? 2001 规范关 于 砂 土 液 化 的 标 准 贯 入 判 别 公 式
有如下缺点: (1) 只与 烈 度 和 设 计 地 震 分 组 相 关,未 考 虑 震
危险地段指 地 震 时 可 能 发 生 滑 坡、崩 塌、地 陷、 地裂、泥石流等及发 震 断 裂 带 上 可 能 发 生 地 表 位 错 的部位。汶川地震 中,次 生 地 质 灾 害 导 致 了 建 筑 破 坏、甚至被掩埋的 严 重 后 果。 图 4 为 汶 川 县 一 幢 新 建住宅楼被山体滑 坡 部 分 掩 埋,图 5 为 北 川 中 学 整 个被山体 崩 塌 所 掩 埋,图 6 为 2008 年 9 月 24 日 暴 雨之后发 生 的 泥 石 流 将 山 脚 下 的 住 宅 楼 大 部 分 掩 埋。因此,新规范特 别 强 调 建 筑 要 避 开 发 震 断 裂 附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6
GB50011-2016《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由建筑工程钢结构抗震设计分
委员会制定,工程建设部主管发布。

本规范代替GB50011-2010《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由2015年12月
31日起施行,实施过程中发现对本规范的解释和应用有困难的,可以参
照旧规范GB50011-2010《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含钢结构分部的低层建筑和中层钢结构建筑,也包括轻
质结构、组合结构两类建筑,但不包括大跨度悬索结构建筑。

本规范不同
类型的建筑的抗震要求,可以按照结构的分类进行设计。

本规范设计了建筑抗震设计程序及抗震评估等基本要求,涉及钢结构
荷载、外加荷载、地震动、结构稳定性以及防护、耐久性、可靠性等方面。

1.本规范第一部分介绍了钢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对建筑物的设
计震度、设计震动及震源信息进行了说明。

2.第二部分规定了地震作用下钢结构的受力计算要求。

3.第三部分介绍了结构的基本要求,涉及到结构型式、荷载分配、抗
震性能限值、钢结构构件的设计及分析尺寸等内容。

4.第四部分介绍了结构节点、结构布置和结构抗震性能。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1. 引言地震是自然界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和人员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抗震设计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震设计规范,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了解如何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考虑抗震性能。

2.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减少损坏和倒塌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设计原则:•结构稳定性:建筑物的结构应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水平和垂直荷载,并保持整体的稳定性。

•刚度和柔度:建筑物应该具有足够的刚度和柔度,以减少地震发生时的位移和震动。

•合理的质量分布:建筑物的质量应合理分布,避免出现过于集中的质量,以减少地震引起的惯性力。

•水平支撑系统:建筑物的水平支撑系统应能够有效地承受地震引起的力量,并将其传递到基础上。

3. 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3.1. 基本设计要求•基础设计要求:建筑物的基础应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水平和垂直荷载,并保持结构的稳定。

•结构材料的要求: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以抵抗地震引起的荷载。

3.2. 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地震作用、建筑物用途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加以选择,以实现最佳的抗震性能。

•结构刚度和柔度:建筑物的结构应具有适当的刚度和柔度,以减少地震引起的位移和震动。

3.3. 抗震设计计算要求•设计地震力的计算方法: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地震力的计算方法。

•结构设计参数:根据地震力的计算结果和建筑物的结构形式,确定结构设计参数,包括刚度、柔度和质量分布等。

3.4. 建筑物抗震构造要求•柱和墙体:柱和墙体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承受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并保持结构的稳定。

•地震阻尼器:可以在建筑物中添加地震阻尼器,以减少地震引起的位移和震动。

4. 结论建筑物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结构的完整性的关键要素。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引言gb50011-20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国家标准,为了保障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规范了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

本规范的制定旨在提高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人员生命财产的损失,促进建筑结构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建筑的抗震设计,也适用于既有建筑的抗震加固设计、检测、评估和加固设计、施工。

三、术语和符号在本规范中,涉及到以下术语和符号:- 抗震设计等级:建筑物根据其重要性、功能和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等因素划分的抗震设计级别。

- 基本风荷载:按规定进行水平和竖向组合的地震波作用下产生的风荷载。

- 基本地震加速度:地震波在地盘上产生的最大水平加速度。

- 层间剪力分配比:相邻两个层的剪力分配比。

- 基本黏滞阻尼比:建筑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黏滞阻尼比。

四、设计基础1.设计基础工作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地理位置等确定抗震设计基础参数。

–应依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确定抗震设计等级。

–应确定使用场地的地震烈度等级。

2.地震烈度–在设计中应根据地震烈度确定基本地震加速度,并考虑黏滞阻尼比。

–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等级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3.抗震设计荷载–应根据规范要求计算地震作用下的水平抗震设计力和竖向抗震设计力。

–针对不同地震分组,应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水平力系数。

五、结构设计1.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符合规范要求,具备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均匀的强度分布。

–组合楼层应考虑其构件之间的协同性,确保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

2.水平力分配–应根据层间剪力分配比确定不同层的水平抗震设计力,并合理分配到各个构件上。

–应保证结构各部分在地震作用下均能充分发挥其弹性和抗震性能。

3.地震控制–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控制应符合规范的要求,确保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X)
• 抗震设防标准 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 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 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以地震动参数(以加速度表示地震作用强弱程度) 为指标,将全国划分为不同抗震设防要求区域的图 件
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 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 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需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建筑形体及其构件布置的规则性
• 建筑设计应根据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明确 建筑形体的规则性; 不规则的建筑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 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 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 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
注:形体指建筑平面形状和立面、竖向剖面的变化。
•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 楼板局部不连续 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
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表 3.4.3-2 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不规则类型
定义和参考指标
侧向刚度不规则
竖向抗侧力构件 不连续
1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 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 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 的加强措施。
2 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 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 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 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 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 结构应完全分开。
•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 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 震设防目标。

建筑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规范在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抗震规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可以对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人员伤亡。

因此,建筑物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地震的影响,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抗震规范。

本文将对建筑抗震规范进行详细探讨。

抗震设计原则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这些原则包括:1.结构整体稳定性:建筑结构应该具有整体稳定性,能够在地震发生时整体受力、整体变形,避免出现局部破坏和倒塌。

2.材料和构件的抗震性能:建筑材料和构件应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时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不发生破坏。

3.结构的柔性和刚度:建筑结构应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刚度,能够在地震时吸收能量并进行变形,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的影响。

4.设计防火性能:建筑结构的设计应考虑到火灾等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在地震发生时不会因其他原因出现灾害。

抗震设计参数在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一些重要的设计参数,以确保建筑具有足够的抗震性能。

这些设计参数包括:1.设计基础参数:包括设计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参数,用于确定建筑在地震时所承受的最大荷载。

2.结构体系参数:包括结构形式、结构高度、结构墙板等参数,用于确定建筑的抗震构造形式。

3.材料力学参数:包括混凝土、钢筋等材料的力学性能参数,用于确定建筑材料的承载性能。

4.钢筋配筋参数:包括钢筋配筋率、钢筋直径等参数,用于确定建筑结构中钢筋的使用情况。

抗震设计方法根据建筑的不同结构形式和地理位置,可以采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的抗震设计方法包括:1.等效静力法:通过等效静力分析方法,将地震作用转化为等效静力荷载,进行静力分析和设计。

2.反应谱法:根据地震反应谱,确定地震时的结构反应,并进行相应设计。

3.时程分析法:采用时程分析方法,考虑地震波在时间上的变化,进行结构的动态分析和设计。

抗震构造形式根据建筑的用途和结构形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抗震构造形式。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中有关大跨结构抗震分析的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中有关大跨结构抗震分析的条文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中有关大跨结构抗震分析的条文1总则1.0.1基本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广]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1.0.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3基本规定3.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2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的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3.6结构分析3.6.1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

3.6.2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4场地、地基和基础4.1场地4.1.2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4.1.6建筑场地分为Ⅰ(分为Ⅰ0和Ⅰ1两个亚类)、Ⅱ、Ⅲ、Ⅳ四类。

5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一般规定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5.1.2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应采用下列方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摘要
A.0.2河北省
1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
第一组:唐山(路北、路南、古冶、开平、丰润、丰南),三河,大厂,香河,怀来,涿鹿;
第二组:廊坊(广阳、安次)。

2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第一组:邯郸(丛台、邯山、复兴、峰峰矿区),任丘,河间,大城,滦县,蔚县,磁县,宣化县,张家口(下花园、宣化区),宁晋*;
第二组:涿州,高碑店,涞水,固安,永清,文安,玉田,迁安,卢龙,滦南,唐海,乐亭,阳原,邯郸县,大名,临漳,成安。

3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lOg:
第一组:张家口(桥西、桥东),万全,怀安,安平,饶阳,晋州,深州,辛集,赵县,隆尧,任县,南和,新河,肃宁,柏乡;
第二组:石家庄(长安、桥东、桥西、新华、裕华、井陉矿区),保定(新市、北市、南市),沧州(运河、新华),邢台(桥东、桥西),衡
水,霸州,雄县,易县,沧县,张北,兴隆,迁西,抚宁,昌黎,
青县,献县,广宗,平乡,鸡泽,曲周,肥乡,馆陶,广平,高邑,
内丘,邢台县,武安,涉县,赤城,走兴,容城,徐水,安新,高
阳,博野,蠡县,深泽,魏县,藁城,栾城,武强,冀州,巨鹿,
沙河,临城,泊头,永年,崇礼,南宫*;
第三组:秦皇岛(海港、北戴河),清苑,遵化,安国,涞源,承德(鹰手营子*)。

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第一组:围场,沽源;
第二组:正定,尚义,无极,平山,鹿泉,井陉县,元氏,南皮,吴桥,景县,东光;
第三组:承德(双桥、双滦),秦皇岛(山海关),承德县,隆化,宽城,青龙,阜平,满城,顺平,唐县,望都,曲阳,定州,行唐,赞皇,
黄骅,海兴,孟村,盐山,阜城,故城,清河,新乐,武邑,枣强,
威县,丰宁,滦平,平泉,临西,灵寿,邱县。

建筑场地类别
表5.1.4-1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表5.1- 4-2特征周期值(s)
辛集是第一组,Ⅲ类场地,选0.45s。

定州是第三组,Ⅲ类场地,选0.65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