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热论》有感---中医各家学说作业
《温热论》学习心得
《温热论》学习心得温病就其病变性质而言,可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一条中,重点论述了温热病。
他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伤寒辨治的异同,并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做为温病的辨证纲领,从而为温病学说的形成提供了实践依据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他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句。
虽仅l2个字,却论述了4个方面的问题,即:指出了温病的病因、侵入途径、初起病变部位和发展规律等。
“温邪”二字明确地提出了温病的致病因素是温热邪气,这就把温病与外感寒邪所导致的伤寒病从病因上严格地区别开来。
“上受”二字指出了温热邪气侵入人体的途径。
其“上”字含义有二:一是指温邪袭人,自口、鼻而入,口、鼻皆在人体上部;二是指肺开窍于鼻,肺气通于口、鼻,且肺合皮毛,温热邪气自口、鼻、皮毛而入,皆导致肺的卫外功能失常而发生表证。
因手太阴肺经在人体上部,故肺卫病变日“上受”。
“温邪上受”4字,不仅是讲温病的病因与邪气侵入途径,而且也与伤寒做了鉴别。
温为阳邪,其性上行,升散开泄,故温邪袭人始从上受,由口、鼻、皮毛而入,先侵袭手太阴肺经。
寒为阴邪,其性下行,收引凝滞,故寒邪袭人始从下受,先侵袭足太阳膀胱经。
温病与伤寒病因有温邪与寒邪之分,发病初起有上受与下受之别,其病机与治法亦不相同,故叶氏在本条最后强调指出:“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由此句也可以看出,叶氏对温病与伤寒之鉴别是非常重视的,他既然提出二者治法“大异也”,那么对其病因及发病之区别就不可能不加以论述。
本条虽未明确提出“寒邪下受”之论,但视其“温邪上受”之说,可推断其当与“寒邪下受”相对而言无疑,则其与伤寒鉴别之意已在其中矣。
另外,据传《外感温热篇》并非叶氏手著,乃叶氏游太湖洞庭山时,其门人顾景文随于舟中,记录其口授而成文。
中医各家学说 练习习题(无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小题1 分,共35 分)()A.苇茎汤B.大黄牡丹皮汤C.普济消毒饮D.附子薏苡败酱散E.仙方活命饮2.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A.张机B.王熙C.王焘D.孙思邈E.巢元方3.首创内外合一法治疗外科疾病的医家是()A.陈自明B.陈实功C.薛己D.高秉钧E.吴师机4.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A.麻杏石甘汤B.防风通圣散C.桑菊饮D.银翘散E.葛根芩连汤5.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A.肝B.心C.脾D.肺E.肾6.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A.香砂六君子汤B.龙胆泻肝汤C.理中汤D.九味羌活汤E.独活寄生汤7.张从正的著作是()A.《儒门事亲》B.《兰室秘藏》C.《阴证略例》D.《温疫论》E.《时病论》8.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吴有性E.余霖9.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李杲C.吴有性D.张介宾E.吴师机10.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A.孙思邈B.刘完素C.李杲D.吴有性E.叶桂11.撰写《格致余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李杲E.朱震亨12.《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有 ( )A.逍遥丸B.枳术丸C.左归丸D.右归丸E.越鞠丸13.撰写《内科摘要》的医家是()A.张元素B.李杲C.罗天益D.薛己E.张介宾14.提出“脾胃虚弱,百病蜂起”的医家是()A.李杲B.薛己C.万全D.缪希雍E.叶桂15.万全总结的优生准备不包括()A.婚配要求B.保精养血C.择时交会D.调治疾病E.注意饮食16.龚廷贤养生箴言不包括()A.养性B.情欲C.饮食D.老人六戒E.劳倦17.撰写《寿世保元》的医家是()A.李杲B.薛己C.万全D.龚廷贤E.缪希雍18.撰写《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医家是()A.张机B.李杲C.缪希雍D.叶桂E.唐宗海19.缪希雍誉之为“治吐血圣药”的中药是()A.郁金B.麦门冬C.薏苡仁D.鳖甲E.枸杞子20.陈实功的著作是()A.《外科正宗》B.《外科大成》C.《外科全生集》D.《外治医说》E.《外科理例》21.张介宾的著作是()DA.《三消论》B.《格致余论》C.《局方发挥》D.《景岳全书》E.《医宗必读》22.善用熟地黄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己C.赵献可D.缪希雍E.李中梓23.李中梓的著作是()A.《儒门事亲》B.《格致余论》C.《局方发挥》D.《景岳全书》E.《医宗必读》24.提出“三纲鼎立”学说的医家是( )A.张机B.王熙C.孙思邈D.方有执E.喻昌25.喻昌创制的方剂是()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葛根汤D.增液承气汤E.益胃汤26.傅山认为导致带下病的关键是().A.风B.寒C.湿D.燥E.热27.叶桂创立的辨证纲领是()A.卫气营血辨证B.三焦辨证C.气血辨证D.脏腑辨证E.经络辨证28.王清任的著作是()A.《医宗必读》B.《医林改错》C.《医宗金鉴》D.《医学启源》E.《医学源流论》29.王清任治疗气虚中风的方剂是()A.血府逐瘀汤B.少腹逐瘀汤C.癫狂梦醒汤D.补阳还五汤E.膈下逐瘀汤30.吴师机著作是()A.《外科正宗》B.《理瀹骈文》C.《外科全生集》D.《外科大成》E.《外科理例》31.王士雄阐发温病的著作是()A.《温热论治》B.《湿热条辨》C.《温病条辨》D.《温热经纬》E《温疫论》32.唐宗海认为“补血第一方”是()A.归脾汤B.四物汤C.独参汤D.当归补血汤E. 炙甘草汤33.撰写《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医家是()A.张锡纯B.张山雷C.张生甫D.陆晋笙E.杨如侯34.创制镇肝熄风汤的医家是()A.孙思邈B.刘完素C.缪希雍D.王清任E.张锡纯35.倡导十纲辨证的医家是()C.吴瑭D.程国彭E.施今墨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每小题1分,共15 分)()A.孙思邈B.陈实功C.缪希雍D.万全E.喻昌37.刘完素的弟子有()A.穆大黄B.马宗素C.荆山浮屠D.罗知悌E.朱震亨38.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渊源于()A.《内经》B.《金匮要略》C.《中藏经》D.《备急千金要方》E.《小儿药证直诀》39.张从正所论邪气包括()A.天邪B.地邪C.人邪D.七情所伤E.药邪40.李杲认为脾胃内伤的病因为()A.饮食不节B.劳役过度C.情志内伤D.痰饮E.瘀血41.朱震亨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A.情志过极B.色欲无度C.六淫侵袭D.饮食厚味E.劳役过度42.温补学派医家包括()A.薛己B.张介宾C.李中梓D.李杲E.王好古43.缪希雍治疗阴虚火旺吐血三要法是()A.行血B.凉血C.补肝D.降火E.降气44.张介宾真阳论内容不包括()A.阴阳之辨B.形气之辨C.寒热之辨D.水火之辨E.精气之辨45.喻昌治单臌胀的方法有()A.培养B.招纳C.解散D.软坚散结E.悍毒峻攻46.傅山治疗带下病最常用的方剂有()A.完带汤B.清震汤C.易黄汤D.参苓白术散E.八正散47.叶桂认为引起胃阴不足的主要原因有()A.五志化火伤及胃阴B.过食辛辣C.燥热伤胃D.失血之后E.热病后期48.吴师机认为膏药中的药引需具备()A.通经走络B.开窍透骨C.拔病外出D.清热解毒E.软坚散结49.发明清暑益气汤的医家是()A.孙思邈B.李杲C.王士雄D.余霖E.叶桂50.唐宗海治疗血证注意事项是()A.忌汗B.禁下C.禁吐D.禁补E.禁攻三、判断题(正确答案划“A”,错误答案划“B”,每小题1分,共15分)陈自明编写孕妇药忌歌。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其研究的对象是温热病, 也就是热毒内盛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学习温病学是中医学专业学习的必修科目, 通过学习温病学, 我获益匪浅, 对中医学的认知和临床实践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 我首先认识到了温病学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温病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从辨证论治的角度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温病学, 我深入了解了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学会了运用温病学的原则分析和治疗疾病, 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
其次, 学习温病学让我对温热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温热病是由热毒引起的一系列急性传染病, 具有发热、急性起病、毒邪内乘、易传易发等特点。
通过学习温病学, 我熟悉了常见的温热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 我也了解到了温热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 学会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温热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 提高了治疗温热病的能力。
学习温病学还让我深入学习和了解了温病学的核心内容。
温病学的核心内容包括病因、病机、病证和治则四个方面。
其中,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和内伤病因两个方面, 外感病因主要是指外邪侵袭引起的疾病, 内伤病因主要是指内因导致的疾病。
病机主要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病证主要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 治则主要是指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系统学习温病学的核心内容, 我了解到了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指导, 对温热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更深入的认识。
此外, 学习温病学还使我认识到了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温病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中医诊断学、中医病理学、中医方剂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温病学, 我了解到了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融合点, 学会了将温病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医诊疗中, 提高了综合运用中医各科学理论的能力。
最后, 学习温病学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中医学的独特价值和不可替代性。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范本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温病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发热病、暑热病等热性疾病的理论与临床。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温病的发病机理、辨证论治方法等重要知识,并对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将就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分享。
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温病学的学习首先需要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这包括了中医的整体思想、辨证方法、经络系统、阴阳理论等等。
温病学是基于中医整体思想体系而产生的,所以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中,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温病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非常独特的。
与其他疾病不同,温病的发病机理主要表现为邪气入侵人体,使体内的正气受到侵袭。
根据邪气的性质和侵袭的部位,温病可以分为外感邪热和内伤邪热两种类型。
外感邪热是指外界的病原邪气进入人体,通过传染、病媒或气候变化等途径引发疾病。
内伤邪热则是指由于身体内部的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如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过劳等。
了解了这些发病机理,我更加理解了温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温病的辨证论治是温病学学习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了解到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解毒、祛风、祛湿、养阴等。
根据病情和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方剂和针灸疗法。
这些疗法在实际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这些方剂和针灸手法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温病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标准。
这些术语和标准对于学习和实践都非常重要。
例如,通过识别舌苔、脉象、面色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以及病机的发展趋势。
而对于温病的分类、病程等也有着专业的术语和标准,这些对于临床的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术语和标准,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中医各家学说》网课答案-智慧树知到胡方林
16、张从正使用下法常与吐法前后连用。( )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17、《丹溪心法》中治疗痰证的方剂有 ( )
A、二陈汤
B、枳术丸
C、温胆汤
D、四君子汤
E、越鞠丸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18、张介宾指出命门为( )
A、元气之脏
B、真火之脏
C、真阴之脏
D、元精之脏
E、五行之脏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10、河间学派的开山是刘完素。
答案:对
11、钱乙的著作是 ( )
A、《婴孺论》
B、《保婴撮要》
C、《幼科发挥》
D、《小儿药证直诀》
E、《育婴秘诀》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12、阳气怫郁的治法,刘完素主要与下列哪些有关( )
A、清
B、宣
C、通
D、辛苦寒
E、补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13、张元素治疗脏腑疾病用药的依据是 ( )
1、温病学派的鼎盛时期在( )
A、春秋战国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代末年
D、清代中叶
E、民国初年
答案:D
2、易水学派的开创者是( )
A、张从正
B、朱震亨
C、张元素
D、李东垣
E、吴又可
答案:C
3、对外感温热病的研究始于( )
A、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
B、汉代末年的《伤寒杂病论》
C、金元时期的火热论
D、明末的《瘟疫论》
19、喻昌创制的方剂是( )
A、桑杏汤
B、清燥救肺汤
C、葛根汤
D、增液承气汤
E、益胃汤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20、王清任认为中风先兆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在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温病是一种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热毒炽盛和热势壮烈。
而对于温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体温的变化、舌苔、脉象等因素,以及病因、病机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随后,我学习了温病的病机病机主要有温邪、正气、邪气、正邪交争和脏腑经络等。
其中,温邪是引起温病的根本原因,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力量,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正邪交争是温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脏腑经络是温病的发病部位和传导通道。
二、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医诊断的特点和方法。
中医诊断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在温病诊断中,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闻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切诊主要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体内的病变情况。
三、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温病的病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温病早期,应以疏散邪气、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如辛凉解表法,以达到驱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在温病中期,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消除病邪。
在温病晚期,应以温通腑气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温经通络、调和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温病中常用的药物有石膏、阿胶、生石膏、麻黄、柴胡、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邪开表、清热利湿等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温病患者。
同时,在温病的治疗中,常用的处方有麻黄汤、五苓散、桂枝汤等。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外温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我对中医温病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的学习心得总结。
首先,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中医温病的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解。
温病是指由外感温邪入侵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有外感温病、内感温病和中毒温病等多种类型。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温病的病因有外感温邪、内伤纳温、饮食过热等多种原因,病机主要是温病邪气入侵人体,阻络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各种病症。
其次,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及辨证、辩型。
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观察和辨证分型,可以确定温病的病情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热、散寒、祛暑等,具体方法有辨证论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食疗等。
通过学习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我对中医的治疗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兴趣。
再次,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防治温病的措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温病的防治不仅包括治疗病情,更要注意预防温病的发生。
首先是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避免饮食过热、过冷,注意合理膳食。
此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对于环境中温热的条件,要注意适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过度受寒或受热。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温病的发生。
最后,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中医学科的整体认识也有所提高。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温病学不仅可以掌握温病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针灸学等学科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体系。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对中医学的整体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2篇)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
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
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
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
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
借08中西医____013036谢海旋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
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10中医各家学说题(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1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2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文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温病的发病机理、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医学理论的独特魅力和实际应用的广泛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对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对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角。
传统中医学认为,温病是由外邪侵入人体所致,而外邪多以寒性为主。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了解到了寒邪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在温病学中,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邪正之间的斗争、表里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气血津液的运行规律等。
这些理论让我认识到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紧密联系,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其次,温病学的临床应用让我看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临床治疗方法。
我学到了许多经典温病的证候特点和治疗原则,例如外感风寒所致的表证、里证、寒证和温病后遗症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我逐渐掌握了中医诊断常用的四诊法,并且能够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针刺、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等。
这些临床应用让我对中医药的疗效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另外,学习温病学还让我关注到了预防和健康的重要性。
温病学中讲究“外感先去表邪,后收固本之邪”的治疗原则,这也反映了中医学对于疾病预防和保持健康的关注。
通过温病学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人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保持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引导我们改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从而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和自愈能力。
这些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健康关乎整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内外环境的调适。
最后,学习温病学还让我体会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和学术精神。
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不仅学到了温病学的理论知识,还深入研究了相关文献和经典著作。
这让我看到了中医学长期以来的积淀和传承,以及医家们的聪明才智和医学探索的精神。
叶天士《温热论》
《温热论》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序清叶桂讲授,门人顾景文等据笔记整理而成;《续临证指南》中称为《外感温热篇》;《温热经纬》中称作《叶香岩外感温热病篇》;《医门棒喝》则称《叶天士温热论》。
阐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归纳为“温邪上受,首先犯上,逆传心包”;提出温病发展的卫、所、营、血四个阶段,表示疾病由浅入深的四个层次;叙述辨舌、验齿、辨斑疹等意义。
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现有多种刊本。
叶天士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
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
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
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
”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
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
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
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各家学说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一)A型题1.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论点的医家是()A.孙一奎B.张景岳C.李中梓D.赵献可E.薛己2.张景岳论真阴之脏是指()A.心B.肾C.肝D.命门E.脾3.张景岳常用的补益精血的药物中,用得最多的莫如()A.熟地B.当归C.白芍D.生地E.黄芪(二)B型题A.左归丸B.右归丸C.六味丸D.八味丸E.一贯煎1张景岳治疗真阴肾水不足,自制()2.张景岳治疗元阳虚衰,自制()A.“阳常有余,阴常不足”B.“阳非有余,阴亦不足”C.“阳常有余,阴本不足”D.“阳非有余,阴非不足”E.“阳常有余,阴非不足”3.朱丹溪提出()4.张介宾提出()(三)X型题1.张景岳医学著作有()A.《类经》B.《类经图翼》C.《类经附翼》D.《景岳全书》E.《质疑录》2.张景岳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有()A.阴阳一体思想B.五行互藏和阴阳水火C.阴阳的常与变D.阳非有余,阴亦不足E.阳常有余,阴常不足3.在五行之中,张景岳最为重视的是()A.木B.火C.土D.金E.水4.张介宾在其《大宝论》中,重点论述了真阳的重要,阐发了“阳非有余”的论点。
他从以下哪几方面进行论证()A.“阴阳之辨”B.“形气之辨”C.“寒热之辨”D.“水火之辨”E.“命门之辨”5.张景岳从几个方面对真阴作了阐发()A.真阴之象B.真阴之用C.真阴之病D.真阴之治E.真阴之脏6.张景岳称命门者()A.为水火之府B.为阴阳之宅C.为精气之海D.为死生之窦E.为精血之海、元气之根7.张景岳喻为“治世之良相”的两药是()A.熟地B.人参C.黄芪D.当归E.白芍8.张景岳提出在治疗上也有常变之别,下列哪些属于治疗中的变法()A.以寒治热B.以热治寒C.热因热用D.寒因寒用E.虚则补之二、填空题1.张景岳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和最为突出。
2.张景岳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____的法则,指出“善补阳者,,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二篇)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对温病的理解始于大学一年级的《中国医学史》课程,那时听教师讲述温病四大家的学术贡献,深感兴趣盎然。
实际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学科之一,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温病是由温邪引发的急性外感热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且常伴有热象偏重、易燥伤阴的特征。
温病学说是在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且完善的理论体系。
清代初期,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已有初步阐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可以说,温病是在对伤寒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独立出来的一个独特体系。
它在伤寒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关于热病的新见解,如强调病因的季节性,病机的燥热特性,以及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诊断方法,病理变化上更注重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的演变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学说的两大理论支柱,它们分别从气血层次和脏腑功能失常的角度,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侧重于辨析病变的层次深浅和阴阳偏衰程度,而三焦辨证则更注重揭示病变的纵向发展,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出发,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视角,构建起对温病发病、发展各个阶段的清晰理解。
正如谢海旋在《温热经纬》中所比喻的,三焦辨证为经,卫气营血辨证为纬,形成了一张有序的疾病演变网络,有助于准确把握病情的层次、轻重和缓急,从而实施有效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方法独具特色,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原则,清热存阴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准则。
具体包括解表法、清气法、化湿法、通下法、开窍法、熄风法、清营凉血法和滋阴法等多种治法,每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病理变化,以达到驱邪外出、保护阴液的目的。
例如,解表法用于温病初期,清气法用于气分热盛,化湿法用于湿热阻滞,通下法用于腑实热结,开窍法用于神昏窍闭,熄风法用于肝风内动,清营凉血法用于营血热盛,滋阴法用于阴液耗损。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对某些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和特定热性病的独特疗效,如对乙肝、艾滋病、肠伤寒等疾病的治疗,中药的运用往往能取得优于西医的疗效。
中医各家学说心得体会2000字
中医各家学说心得体会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形成了多个不同的学说和体系。
这些学说不仅反映了中医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也代表了不同医家对于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独特理解和经验总结。
在学习和实践中,我对于中医各家学说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1. 阳明学说阳明学说强调“以己观察”,即通过观察病人的整体情况和表现来判断病因和治疗方案。
个人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以及环境等因素对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践中,我发现不同病人相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会有所差异,这与其个人的差异有关。
因此,我在诊断和治疗时,除了关注病人的症状和体征,还会注意观察其整体情况。
2. 气血学说气血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的平衡密切相关。
气血的运行和调节对于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在诊断和治疗中,我注重通过询问病人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观察其面色、舌体和脉象等来判断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况。
同时,我也注重通过调节饮食、运动和情绪等方面来调节气血的平衡,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目的。
3. 理气活血学说理气活血学说强调通过调节气机和血液循环来改善病人的病情。
在实践中,我发现很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都与气机的运行不畅和血液循环不良有关。
因此,在治疗中,我会采用一些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药物和疗法,如逍遥散、桃红四物汤等,来改善病人的气机和血液循环状况,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4. 温通散寒学说温通散寒学说认为,寒邪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通过温通散寒可以改善病人的病情。
在中医诊断中,我会关注病人的体温、手脚冰冷和喜温喜热等情况,以及寒邪症状,如怕冷、喜暖等。
在治疗中,我会选择一些具有温通散寒作用的药物,如八角茴香、生姜等,来调理病人的体质和改善病情。
5. 湿邪学说湿邪学说认为,湿邪是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可以通过清利湿湿邪来改善病人的病情。
在诊断中,我会关注病人的舌质、尿液和大便等,以及湿邪症状,如浮肿、肢体沉重等。
在治疗中,我会采用一些具有清利湿湿邪作用的药物,如茵陈蒿、陈皮等,来调理病人的体质和改善病情。
心得体会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
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第二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各家学说学习心得体会作文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刘完素(刘河间)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张从正(张子和)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10、孙一奎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神昏当辨卫气营血:读叶天士《温热论》有感
神昏当辨卫气营血:读叶天士《温热论》有感
周恩超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016)001
【总页数】2页(P4-5)
【作者】周恩超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
【相关文献】
1.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J], 刘景源
2.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伤寒辨治的异同 [J], 刘景源
3.叶天士《温热论》奠定温病学基础,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指导现代临床 [J], 刘宁;赵进喜;贾海忠;刘果;梁腾霄;刘轶凡
4.论治肝对胃痛治疗的影响——读《叶天士指南医案·胃脘痛》有感 [J], 杜斌
5.论治肝对胃痛治疗的影响——读《叶天士指南医案·胃脘痛》有感 [J], 杜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温热论·温病大纲》有感
在《中医各家学说》这门课程里,我们通过学习历代各个大医学家的学术见解和主张,系统地回顾了在《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很多我们所学习到的基础理论的萌芽、发展、演变及成型定论的过程。
《中医基础理论》让我们知所然,而《各家学说》却让我们知所以然,知道每一个理论诞生的背景及其发生发展过程。
历代名医辈出,医学流派林立。
短短两个实验课时,真是难以让我们深刻学习各名医的医学著作,由此窥其思想之精华。
所以在大体浏览各医著的“前言”、“序”、“内容提要”、“目录”和“后记”等,了解医家的生平、治学方法和著书的原由、著书的体例之余,我选取了叶天士的《温热论》进行详细阅读,以期系统学习温病知识。
叶天士,名桂,号香岩,清代江苏吴县人。
温病学的奠基之作《温热论》正是由其口述,门人顾景文记录而成。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
大纲一句,言简意赅,概括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以及温病与伤寒治法的不同。
叶天士开篇即指出,温病是外感疾病,其病因是外感“温邪”。
温邪具有阳热性质,这有别于伤寒、中风等风寒性质
外感疾病。
感邪性质不同,则病理过程不同,亦则治疗法不同,即“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
温病的感受途径是“上受”,即温病是从口鼻而入侵犯人体的。
而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与气道相通,且肺为娇脏,故温邪犯病,“首先犯肺”,即温病初发,病变部位在肺。
而肺与卫气相通,故温邪犯肺之初,则见肺卫表证。
然而在《温病学》中,我们了解到春温、暑温、伏暑、湿温等温病的并发部位各有不同,如春温须辨病发于气与发于营的不同,暑温之暑湿与暑热发病部位又不同,所以,叶天士在此处的“温病”应当只指风温、秋燥。
温病初起,病在肺卫,此时正气尚足,病情较轻,当及时正确诊治,若误治,则可能“逆传心包”。
“逆传”是相对“顺传”而言的。
“顺传”是指如手太阴肺之邪热不解而传至阳明气分。
“逆传”则是指肺卫邪热直接传至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所以“逆传心包”则是病变由卫分不经气分直接传至营分。
总纲里面举“逆传心包”为例,并分析言及“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卫”,综合后面“卫气营血辩证”的内容,可以知道,这是叶天士在告诉我们:“卫气营血辩证”探讨的是卫气营血在病理上所反映的病位深浅、病情轻重、及病程先后等过程,治疗上应当循其前后缓急,即温病的一般传变途径是“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但是“卫气营血”不是截然分割的,而且温病
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的特点,可能会出现“逆传”或“卫气同病”、“气营两幡”的病理过程。
所以在临床上,我们不能拘泥于其传变顺序,而应该根据病人的实际症状来判断其病在卫、在气、在营、在血,然后加以治疗,才能不犯错误,延误病人性命。
医学典籍,浩如烟海。
《温病学》在上个学期就学过,但是此次拜读其理论奠基之作《温热论》,结合其他医家之经历,却是另有一番心得。
《温热论》虽只有几千字,但仅总纲一句,言简意赅,不但概括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以及温病与伤寒治法的不同,还担心后世医家死读书、认死理,以致害命,而特存警示之意,以警戒后人,其用心良苦,叶桂真不愧“温热大师”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