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工业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加快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增强工业对全省经济的支撑力和带动力,促进我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ﻫ

一、“十五”发展回顾ﻫ“十五”以来,我省工业按照“调整、改革、管理、后劲”的工作要求,努力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内外环境的变化,取得了总量快速扩张,结构不断优化,效益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

规模不断壮大,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截至2005年底,全省工业企业单位5.14万户,全部工业增加值18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省GDP年均增速2.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5277户,资产总额5067亿元,比2000年底增长70.2%;实现销售收入4523亿元、增加值1484亿元、利润218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1.8%、23.9%和4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8%,拉动经济增长5.3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行业占据主导地位。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电力、交通运输设备等10个行业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77.8%,其中,钢铁、有色、水泥、石化等原材料产业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增强,煤炭从以采掘业为主的产业

结构向煤电化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全面提速,燃料乙醇、生物乙烯等生物质产业初具规模,以汽车、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安徽汽车已成为国家自主品牌汽车的重要力量,家用电器通过招商引资和扩能改造,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大企业集团迅速崛起,行业标杆作用显现。2005年,全省大型工业企业达到61户,中型工业企业达到564户,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1.8%,工业增加值、资产规模、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占76.1%、78.7%、74.1%和86.5%。有8户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马钢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10户企业进入2005年中国企业500强,占中部6省的1/5。ﻫ技术进步成果丰硕,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五”期间,全省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64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9%。奇瑞汽车及发动机、海螺水泥、马钢薄板、丰原农产品加工、江汽商务车、铜陵有色电解铜、华菱重卡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研活动费用支出95亿元,占全省科研活动费用支出总额的74.4%;拥有科研机构530个,占全省科研机构总数的57.8%。新产品产值491亿元,比2000年增长1.37倍;工业新品率(新产品产值占产值比重)达10.8%。涌现了以奇瑞等为代表的一批依靠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的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增长较快。截至2005

年底,40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完成公司制改革的有329户;45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中,实施公司制改革的占77.8%。通过各种形式改制、改组的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近900户,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率达到80%以上。企业重组200余起,盘活存量资产200多亿元。全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22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458.5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4.11倍和5.02倍。

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外向型经济取得成效。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三资企业达到496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与2000年相比,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由6.8%提高到9.4%、11.0%提高到15.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20亿元,比2000年增长1.08倍。外向型企业847户,实现销售产值19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其中产品全部出口的有210户,比2000年增加近1倍。机电产品、纺织服装年出口总额超过10亿美元。马钢、奇瑞、丰原、铜陵有色、江汽等骨干企业“走出去”战略取得成效。ﻫ我省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ﻫ一是总量偏小。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3%,全国排名第16位,继续维持在“九五”末的水平;工业化率仅为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不足,工业整体水平不高,是影响我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原因。ﻫ二是结构不尽合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偏少,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大。传统产业急需改造升级,特色产业尚待进一步培育。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除少数大企业外,我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总体上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高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

三是增长方式粗放。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标煤3.1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8%;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耗水369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8倍;工业重复用水率59.7%,比全国水平低12.8个百分点。

四是发展不够平衡。2005年,县域以下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37.7%,比“九五”末下降16.2个百分点;合肥和沿江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例达52%,皖北6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25%。

ﻫ二、“十一五”工业发展环境分析ﻫ“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为我省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机遇。ﻫ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城市、支持“三基地一枢纽”建设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体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我省抓住机遇,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

国内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态势。我国经济仍处于

新一轮平稳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内需主导作用日趋增强,为我省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ﻫ工业强省战略全面实施。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全面实施,全省强化工业的理念不断增强,发展工业的氛围日趋浓厚,支持工业的措施更加有力,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十一五”期间,我省工业也面对着不少挑战,主要有:外部经济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区域间、产业间的综合竞争更加激烈,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压力日益增大,全民创业

ﻫ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ﻫ(一)的环境亟待改善等。ﻫ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工业体系,推进安徽从传统资源大省向新型工业强省的跨越,使工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加快发展的原则。坚持以技术进步和改革开放为动力,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