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7 图及图的操作实验

合集下载

实验7去大脑僵直

实验7去大脑僵直

实验7 去大脑僵直【实验目的】观察去大脑僵直现象,证明高位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作用。

【实验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紧张度具有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这两种作用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紧张度,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姿势、协调机体的运动。

如果在动物的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则抑制伸肌的紧张作用减弱,而易化伸肌的紧张作用相对加强,动物表现出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后挺(即角弓反张)等伸肌紧张亢进的特殊姿势,称为去大脑僵直。

【实验对象】家兔。

【器材和药品】哺乳动物手术器械、颅骨钳、咬骨钳、骨蜡或止血海绵、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气管插管、丝线、纱布、脱脂棉。

【步骤和项目】1. 麻醉与固定: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4ml/kg)麻醉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在兔台上。

2. 手术:剪去颈部的毛,在颈部皮肤正中作5~7cm切口,分离肌肉、暴露气管,作气管插管。

找出两侧颈总动脉,分别穿线结扎,以避免脑部手术时出血过多。

将兔改为俯卧位,剪去头顶部的毛,头部抬高固定,由两眉间至枕部将头皮纵行切开,再自中线切开骨膜,用手术刀柄向两侧剥离肌肉和骨膜。

用颅骨钻在顶骨两侧各钻一孔,用咬骨钳将创孔扩大,直至两侧大脑半球表面基本露出。

咬骨时注意勿伤及硬脑膜,若有出血及时用骨蜡止血。

在接近颅骨中线和枕骨时尤须防止伤及矢状窦和横窦而引起大出血。

在矢状窦的前后两端各穿一线结扎。

用小镊子夹起硬脑膜并细心剪开,暴露出大脑皮层,滴上少许石蜡油防止脑表面干燥。

3. 松开动物四肢,将动物头托起,用刀柄从大脑半球后缘轻轻翻开枕叶,露出四叠体即可见到中脑上、下丘部分(上丘较粗大,下丘较小)。

用刀柄在上、下丘之间向口裂方向呈45°方向插入,同时向两边拨动、推压,切断脑干,即成为去大脑动物(图7-1)。

4. 观察项目:使兔子侧卧,切断脑干几分钟后,可见兔的躯体和四肢慢慢变硬伸直,头后仰,脊柱挺硬,尾上翘,呈角弓反张状态(图7-2)。

实验7全息照相实验

实验7全息照相实验

实验71全息照相实验71 全息照相实验全息照相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方法;2)掌握全息照片的制作方法;3)正确观察全息虚像和实像,领会并总结全息照相的特点及其与普通照相的本质区别;3)通过光路布置过程,熟悉和掌握各种光学元件的特性及其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氦—氖激光器、定时器、扩束透镜、分束镜、反射镜、白屏、干板、磁性表座、相片冲洗液、烧杯、量筒三、实验原理全息照相是以光的干涉和衍射理论为基础的波前记录和再现技术。

普通照相可以对物体的光强进行记录和保存,小至显微镜下的图像,大至星体的图像,它已在人类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正在不断地提高和发展。

1947年英国科学家盖伯在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研究中提出了“光学成像的一种新的两步方法”为全息照相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于当时没有一种良好的相干光源因而进展缓慢。

直到1960年以后激光的出现为全息照相提供了相干性良好的光源才获得了迅速发展。

1962年美国科学家利思用激光作光源并引入离轴参考光束的方法拍摄了第一张具有实用价值的全息图,此后,全息照相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除激光全息外,还发展了超声全息、微波全息、红外全息等,并在军事、科研、生产、艺术记录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一)全息照相的原理全息照相是和普通照相具有本质区别的一种显示物体三维图像的照相技术,它具有真正的视差和大景深,因此有真正的立体感。

普通照相是把从物体表面发出或反射的光经透镜会聚成像,用感光胶片把像记录下来。

由于现有的光记录介质的响应时间比光波振动的周期长得多,因此都只能记录光强——光波振幅的平方,而不能直接记录光波的位相,所以它不能得到三维的图像。

全息照相不仅记录了物体光波的振幅,同时也记录了它的位相,这种方法能把物体光波波前的全部信息都记录下来,所以称为“全息照相”,也称为波前记录。

利用光的衍射原理可把物体光波还原再现出来。

全息照相不仅要记录物体光波的振幅,而且还要记录位相,而记录介质只对光的强度(振幅的平方)敏感,因此必须把位相也转换成振幅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

实验7 活动图

实验7 活动图

实验七活动图一、实验目的1.熟悉活动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掌握如何使用建模工具绘制活动图方法。

二、实验器材1.计算机一台。

2.Rational Rose 工具软件。

三、实验内容根据LSTC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进度,在完成对系统的需求建模,得到用例模型后,应针对每个用例进行业务分析,说明其具体的业务流程,现系统分析部指派您完成该项任务。

要求:用活动图来描述系统中已知用例的业务过程:1.描述“删除读者信息”用例。

四、实验步骤绘制“删除读者信息”用例的活动图。

删除读者信息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管理员在录入界面,输入待删除的读者名;(2)“业务逻辑”组件在数据库中查找待删除的读者名;(3)如果不存在,则显示出错信息,返回步骤(1),如果存在则继续;(4)“业务逻辑”组件判断“待删除的读者”是否可以删除;(5)如果不可以,则显示出错信息,返回步骤(8),如果可以则继续;(6)在数据库中,删除相关信息;(7)显示删除成功信息;(8)结束。

绘图步骤:(1)在用例图中,找到“删除读者信息”的用例,如图2.1所示,在“删除读者信息”用例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New”,Rose工具也会弹出一个菜单,选”Activity Diagram”,选中后单击,便可以新建好一个活动图。

如图2.2所示。

图 2.1图2.2(2)新建好活动图后,双击“删除读者信息”的活动图,得到如图2.3所示,然后在左边的工具栏内点击“Swimlane”,在右边的图添加一个泳道,如图2.4所示,并命名为administrator.按照此步骤,再添加另一个泳道,并命名为SystemTool,得到图2.5。

图2.3图2.4图2.5(3)接着在左边的工具上选取“Start State”,并在administrator的泳道上添加,如图2.6所示;添加完开始结点后,再来为此活动图添加活动,图2.7所示,在左边的工具栏上选中“Activity”这个图标,在administrator这边的泳道上添加一个活动,命名为登录(login),再在开始结点和活动登录(login)之间添加活动关系,如图2.8所示。

实验7 地形图绘制

实验7  地形图绘制

实验7 地形图的绘制一、实验目的1.掌握绘制平面图常用的方法及其操作步骤;2. 掌握数字地形图编辑、注记的方法;3. 掌握数字地形图分幅与图幅整饰;4. 了解数字地形图的输出与打印。

二、实验内容(一)绘制平面图测记式绘图法的图形生成方法主要由四种:简编码自动成图、编码引导自动成图、测点点号定位成图、坐标定位成图,下面分别介绍测点点号定位成图和坐标定位成图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1.测点点号成图法(1)选择测点点号定位成图法移动鼠标至屏幕右侧菜单区之“坐标定位/点号定位”项,按左键,即出现图1所示的对话框。

图1 选择测点点号定位成图法的对话框输入点号坐标点数据文件名C:\Program files\CASS70\DEMO\YMSJ.DAT后,命令区提示:读点完成!共读入60点。

(2)展点移动鼠标至屏幕的顶部菜单“绘图处理”项按左键,选择“野外测点点号”项,在命令行的提示下输入比例尺后,选择对应的坐标数据文件名C:\Program files \CASS70\DEMO\YMSJ.DAT后,便可在屏幕展出野外测点的点号。

(3)绘平面图根据野外作业时绘制的草图,移动鼠标至屏幕右侧菜单区选择相应的地形图图式符号,然后在屏幕中将所有的地物绘制出来。

如草图2所示的,由33,34,35号点连成一间普通房屋。

移动鼠标至右侧菜单“居民地/一般房屋”处按左键,系统便弹出如图3所示的对话框。

再移动鼠标到“四点房屋”的图标处按左键,图标变亮表示该图标已被选中,然后移鼠标至”确定”处按左键。

这时命令区提示:图2 外业作业草图图3 “居民地/一般房屋”图层图例绘图比例尺 1:输入1000,回车。

1.已知三点/2.已知两点及宽度/3.已知四点<1>:输入1,回车(或直接回车默认选1)。

说明:已知三点是指测矩形房子时测了三个点;已知两点及宽度则是指测矩形房子时测了二个点及房子的一条边;已知四点则是测了房子的四个角点。

点P/<点号>输入33,回车。

实验7-白度、光泽度、透光度的测定

实验7-白度、光泽度、透光度的测定

实验7-白度、光泽 度、透光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什么叫白度、什么叫光泽度、什么叫透光 度。
2.了解造成白度、光泽度、透光度测量误差的原 因。
3. 了解影响白度、光泽度、透光度的因素。 4.掌握白度、光泽度、透光度的测定原理及测定
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概述
各种物体对于投射在它上面的光,发生选择性反射和 选择性吸收的作用。不同的物体对各种不同波长的光 的反射、吸收及透过的程度不同,反射方向也不同, 就产生了各种物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白度)、不同 的光泽度及不同的透光度。
光线照射在瓷片试样上,可以发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镜面透射与漫透射。漫反射决定了陶瓷器表面的白度, 镜面反射决定了陶瓷表面的光泽度,镜面透射决定了 陶瓷器的透光度。
2、白度
在日用陶瓷器白度测定方法规定的条件下,测定照 射光逐一经过主波长为620、520、420mμ 三块滤 光片滤光后,试样相对于标准白板的相对漫反射率, 并按规定的公式计算,所得的结果为日用陶瓷器的 白度。
(3)调满度100:选择量程开关为×10档把满度调整旋 钮反时针旋到头时,按下电源开关,然后旋动满度调 整旋钮,调整仪器读数,使检流计光点指在标尺为 100的地方。
(4)测定相对透光度:拉动仪器右侧拉扭,抽出试样盒, 将带测试样放入光样,关进试样盒,即可在检流计上 读取相对透光度数值。当检流计标尺读数小于10时, 应把量程开关再按下,即调到×1档,再读取数,×1 档的满度值等于×10档满度值的1/10。
例如,假定两台白度测定仪所有其它条件完全 相同,只是一台仪器光线垂直入射,45°反射(接 收),另一台光线45°入射,垂直反射(接收)。 这样单就釉的上表面反射这一因素来估算,就可能 使两台仪器的结果相差0.5%以上。

实验7 活动图

实验7 活动图

实验7 活动图一、实验目的1.熟悉活动图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2.掌握如何使用建模工具绘制活动图方法。

二、实验器材1. 计算机;2. Rational Rose 2003软件;三、实验内容画出“计算机报修系统”中“报修”过程的活动图。

具体要求:某中学的计算机分为三种:1. 教师个人办公用计算机2. 教室公用计算机3. 实验室计算机原来的报修流程为:故障计算机的负责人打电话给电教主任报修,电教主任派维修人员修理。

长期以来,电教主任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不堪其扰。

现要为该学校开发一套设备报修系统,具体流程为:1. 故障计算机负责人登录网上的报修系统2. 填写报修信息:包括报修人、联系方式、地点、故障设备、故障描述、预约上门时间等。

3. 电教主任在后台接到申请后,打印报修单,委派维修人员4. 维修人员维修后,报修人在报修单上签字确认5. 报修人登录系统对此次维修做出评价6. 期间,报修人在提交报修申请,但电教主任未受理时,可以取消报修申请7. 报修结果分为如下几种:修好、未修好、报修人取消、故障不能重现等四、实验步骤1.分析使用泳道画状态图,经分析,可知应分为三个泳道,分别为教师,电教主任和维修工程师。

先由教师提出申请,交由电教主任审核,审核分为两种结果:1:审核通过,通知维修工程师维修。

2:审核未通过,可又分为两种情况:教师修改申请或不修改申请,不修改即为结束。

2.绘图步骤:1. 首先分别画出三个泳道2.然后画出泳道内每个对象的活动3. 最后画出活动之间的关系五、实验报告要求1.整理实验结果。

人教版高三物理小专题复习 实验7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人教版高三物理小专题复习 实验7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周期 T/s 2.00 1.60 1.40 1.00 0.80 0.60 0.40
(4)根据所画的周期T与摆长L间的关系图线,你能得到 关于单摆的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哪些信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于传感器显示的峰值时刻对应着圆柱
(3)由单摆的周期公式知T= 2 L所,以
g
L g T, 2
可见k= g ,将k=0.500代入知g=9.86m/s2。
2
答案:(1)A (2)0.890 (3)9.86
(二)分析与结论 1.研究T和A的关系时观察到两摆摆角不同即振幅不同, 两摆球振动同步,说明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振幅无关。 2.研究T和m的关系时观察到两摆球振动同步,说明单摆 的振动周期与摆球的质量无关。 3.研究T和l的关系结论:单摆的振动周期与摆长有关, 且摆长越长,周期越长。
二、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 (一)实验步骤 1.做单摆:选取一段长1m左右的细线,让细线的一端穿 过小球上的小孔,然后打一个比小孔稍大一些的线结。 把线的上端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铁架台放在实验 桌边,使铁夹伸到桌面之外,让摆球自由下垂,在单摆平 衡位置处做上标记,如图所示。
(二)数据处理
1.公式法:利用三次测得的单摆周期的平均值及对应 摆长,借助公式g= 42l 算出对应的重力加速度g,然
T2
后求出几次实验测出的g的平均值。
2.图象法:由单摆的周期公式T= 2
l g
得l=
g 42
T2,
因此以摆长l为纵轴,以T2为横轴作出l-T2的图象,是
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求出图线的斜率k,
N 1
【加固训练】

实验7 图文混排

实验7 图文混排

实验七图文混排一、教学要求1、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和编辑艺术字的方法。

2、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和编辑图形对象的方法。

3、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和编辑文本框的方法。

4、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和编辑自选图形的方法。

二、设备、软件、工具、材料电脑、Windows98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三、实训内容与知识点【知识点】◆艺术字的插入及编辑(包括艺术字的形状、大小、颜色、字号、字体、阴影、立体等)◆图片的插入及编辑◆文本框的插入及编辑(包括文本框的大小、填充、线条、版式等)◆自选图形的插入及编辑【单元练习】练习一、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插图排版:(原文为mw1-5.doc,在D:\TEST盘上)【样文】【编辑要求】按照样文文件夹下的样文5-1所示,进行如下的排版设置操作,最后以mw-1.doc为文件名保存到考试目录(D: \test\)中。

1、格式刷的应用:打开文件:“素材\mw1-5.doc”,给正文中的所有“秋虫”加着重号,并设置文字的颜色为红色,字体加粗。

2、设置字符格式:设置正文为宋体。

3、设置字号:设置全文为小四号字。

4、设置段落缩进:设置全文段落首行缩进2个字符。

5、设置行(段)间距:设置正文行间距最小值为18磅。

设置艺术字:设置标题为艺术字,艺术字式样:第4行第1列:字体为隶书6、艺术字形状为山形:艺术字的围绕方式为:四周围绕型。

7、设置分栏格式:设置正文:三栏。

8、设置文本框:插入文本框,高度为4.4 厘米:宽度为4 .5厘米:文本框围绕方式:四周围绕,并输入文字内容。

9、插入图片:在文本框内插入图片,图片为:“素材\quitian.jpg”,图片宽度4.2厘米,高度为3.1厘米,图片的围绕方式为:四周围绕。

10、设置边框(底纹):给文本最后一段添上加方框,方框的颜色是浅桔黄,线宽为0.5磅。

练习二、按要求完成下面的插图排版:(原文为mw1_2.doc,在D:\TEST盘上)【样文】【编辑要求】按照样文文件夹下的样文2-1所示,进行如下的排版设置操作,最后以mw-2.doc为文件名保存到考试目录(D: \test\)中。

生化实验七 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生化实验七 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实验七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一、 实验原理了解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学会用这种方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二、实验原理带电的颗粒(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的速度是根据此公式,在同一电场强度(v /d)和电极缓冲液(η)条件下,带电的各种蛋白质成分,移动的速度决定于各蛋白质的带电量(q)和自身分子的大小(6πr)。

若使各蛋白质成分的带电量(q)相近似时,则各蛋白质成分移动的速度就只决定于各蛋白质成分自身分子的大小(6πr)。

1967年Shapiro 等人发现,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sulfate ,SDS),不影响凝胶的形成,而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则主要取决于它的自身分子量的大小。

加入SDS 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效应,是因为SDS 能打开蛋白质分子间的氢键和疏水键,使蛋白质变性成为松散的线状。

同时大多数蛋白质的每个氨基酸都能与固定量的SDS 相结合[溶液中的SDS 总量,至少要比蛋白质的量高3倍以上,大多数蛋白质与SDS 按1:1.4(W /W)的比例结合],形成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

其结果: (1)由于SDS 解离后带有很强的负电荷,致使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都带上了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电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基本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异。

(2)SDS 与蛋白质结合后,改变了蛋白质原有构象,使所有蛋白质水溶液中的形状都近似椭圆柱形。

不同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的短轴直径都一样,约为18nm ,而长轴则与蛋白质分子的大小成正比。

这样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就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及其形状的影响了,而只取决于椭圆柱长度,即蛋白质分子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为使SDS 与蛋白质能充分的按比例结合,必须将蛋白质间的二硫键完全打开。

因此,在用SDS 处理蛋白质样品时,必须同时用巯基乙醇处理。

实验七 SOPC 基础实验

实验七  SOPC 基础实验

实验七SOPC 基础实验SOPC即System-On-a-Programmable-Chip(可编程片上系统),本章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使学习者对SOPC的应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对FPGA的仿真与设计环境有深入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工作奠定基础。

7.1 SOPC概述SOPC是PLD和ASIC技术融合的结果,它是一种特殊的嵌入式系统。

首先它是片上系统(SOC),即由单个芯片完成整个系统的主要逻辑功能;其次,它是可编程系统,具有灵活的设计方式,可裁减、可扩充、可升级,并具备软硬件在系统可编程的功能。

由于FPGA无论在逻辑门密度还是在运行频率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基于FPGA的嵌入式系统成为SOPC的热点。

目前已经可以把处理器软核、ASIC硬核、数字信号处理器件以及网络控制等各种数字逻辑控制器以IP核的形式集成到FPGA芯片里,构成嵌入式系统。

7.2 基本硬件设计实验嵌入式开发环境EDK是用于设计嵌入式处理系统的集成软件,是利用嵌入式PowerPC™硬处理器核和/或Xilinx MicroBlaze™软处理器核进行Xilinx平台FPGA设计时所需的全部技术文档和IP。

EDK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1. 硬件部分:Xilinx Platform Studio (XPS)XPS是设计嵌入式处理器系统硬件部分的开发环境和用户图形界面。

可使用底层系统生成器BSB(Base System Builder )创建XPS工程,BSB能够快速和有效地创建工程设计。

Xilinx推荐使用BSB向导来创建任何新的嵌入式设计工程,BSB能够满足你所有设计的需要,并且可以帮助你节省很多时间。

使用BSB创建XPS的过程如下:创建顶层工程文件(*.xmp File)选择板型选择和配置处理器选择和配置多重I/O口添加内部的外围设备设置软件观看系统摘要页2. 软件部分:Software Development Kit (SDK)SDK是综合的开发环境,是对XPS的补充,可用C/C++进行嵌入式软件应用的编写和验证。

实验七、流体压强及其测量演示实验

实验七、流体压强及其测量演示实验

流体压强及其测量演示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绝对压强、表压强和真空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流体液柱高度、压头与压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用U 形管测流体压强、压差的方法。

二、基本原理1、 压力定义及表征静止流体所受的外力有质量力和压应力两种,其中在单位面积上所收的压应力称为压强,习惯上又称为静压力。

因为静止流体中任一点不同方向的静压力数值相等,所以静压力只要说明其大小即可,通常用符号p 表示。

在国际单位制(SI )中,压力的单位是2/N m ,称为帕斯卡Pa ,帕斯卡与其他压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51.013101(()Pa atm at ⨯=标准大气压)=1.033工程大气压276010.33m m H g m H O== 当使用压力的实际数值来表示压力大小时,称为绝对压力,简称绝压。

另外,因为整个地球都处在大气层的压力下,故压力还可以当地大气压为基准来计量,通常用压力表或真空表测出,称为表压或真空度。

表压或真空度与绝压的关系为表压=绝压-当地大气压真空度=当地大气压-绝压在同一地理位置,表压越大,绝压也越大;真空度越大,绝压越小,真空度就高。

而大气压即大气层压力的大小,与经纬度、海拔高度等因素有关,当地大气压可用气压计测得。

2、 测压原理及仪器对于连续、均质且不可压缩流体,流体密度ρ为常数,在静止状态下,有2112()p p g z z ρ=+- 式中1p 、2p 为静止流体任意两点处压强,1z 、2z 为该两点的竖直高度,g 为重力加速度。

将上式两边同除以g ρ,得2112()p p z z g gρρ=+- 式中,1p g ρ、2p gρ有高度单位,称为静压头;相应地,1z 、2z 称为位头。

工程实际中应用静力学原理测量流体压力和压力差相当广泛,液柱压差计就是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静压力的仪器,主要形式介绍如下。

(1) 单管压力计如图1所示,将一单管与被测压力容器A 相连通,单管另一端通大气,这就构成了单管压力计。

实验七 视图的创建与使用

实验七  视图的创建与使用

实验七视图的创建与使用学号 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一、实验目的1)理解视图的概念。

2)掌握创建视图、测试、加密视图的方法。

3)掌握更改视图的方法。

4)掌握用视图管理数据的方法。

5)了解分区视图的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说明:在所有库文件名与表名取名时,请各位同学在所给定的文件名后加上下划线及学号后四位数字构成自己的实验数据库名与表名。

如:XSGL1_20051101.创建视图是数据库应中的常见需求,可以使用企业管理创建、管理视图,也可以用T-SQL 语言创建、管理视图。

1、用创建视图向导创建视图使用视图向导创建一个名为studview的投影视图,该视图从student表中查询出班级号为“052”班的所有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班级,家庭住址,入学时间,出生年月资料。

(提示:分别进入企业管理器,再分别单击“工具”、“向导”、“数据库”、“创建视图向导”,然后一步一步地创建视图。

)基本步骤:2、用企业管理器创建、管理视图(1)创建视图A、使用企业管理器在表student上创建一个能查询“051”班学生学号、姓名、家庭住址信息的投影视图。

1)依次进入企业管理器、数据库、XSGL库,并用鼠标右键单击“视图”。

2)在系统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新建视图”,出现“新建视图”窗口。

如图所示:3)最上面的一个窗格用于添加创建视图的基础对象,在其上按鼠标右键,单击快捷菜单中的“添加表”,将表student添加到此窗格中,上面第二个窗格用于选择进入视图的列,分别选择相应字段:在查询条件窗格中输入查询条件:,输入where子句,最后一个窗格为视图结果窗口。

4)单击工具栏,执行按钮“!”,观察执行结果是否正确。

若正确,则单击“保存”按钮,输入文件名:stuview1,再单击“确定”按钮,视图创建完成。

B、使用企业管理器在表student、course、sc表上创建一个能检索学生的学号、姓名、学习课程号、学习课程名及课程成绩。

高中物理实验7测动摩擦因数和重力加速度等

高中物理实验7测动摩擦因数和重力加速度等

实验七 测重力加速度、摩擦因数和反应时间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一、实验原理、装置、步骤和数据处理用光电门测重力加速度 实验原理:在加速度为a 的运动过程中,如果0t =时,速度为1V ,位移0x =,那么在0t >的任意时刻,位移都可以表示成2112x at V t =+,如果在t T =时刻的位移为d ,速度为2V ,那么经过简单的代换,21V V T a-=,就可以得到加速度的表达式22212V V a d -=。

把前面的方程运用到自由落体过程中,重力加速度可以表达为22212V V g d-=,实验中让一个矩形挡光片依次穿过相距为d 的两个光电门,因为两个光电门可以先后测量速度1V ,2V ,能够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前面的推导也可由机械能守恒简单得到,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假设1t 时刻的速度1V ,下一个时刻2t 的速度为2V ,中间通过的位移为d ,当然,这里有12V V <,那么,22211122mgd mV mV =-,重力加速度可以表达为22212V V g d -=。

实验目的:理解光电门的工作方式,用这种方式测重力加速度。

实验装置:计算机,数据采集器,两个光电门,铁架台,直尺,单摆,矩形挡光片实验步骤:1.按实验装置图搭建实验平台,把上面的光电门称为光电门1,把它连接到数据采集器的1通道,把下面的光电门称为光电门2,把它连接到数据采集器的2通道。

注意,两个光电门的位置不能接反了。

2.调节两个光电门的位置,使挡光片在下落过程中能顺利穿过光电门,用直尺测量矩形挡光片的宽度,和两个光电门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3.将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开启采集器电源,进入实验专用界面,在专用界面右下脚的参数窗口输入光电门间的距离,挡光片宽度选项分别输入记录的值。

4.在采集数量窗口输入合适的数值,点击开始按钮,手持矩形挡光片,悬于两个光电门的上方,释放后,挡光片依次通过光电门,多次反复操作。

实验七 带传动实验 (2)

实验七 带传动实验 (2)

7 实验七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效率实验靠摩擦力传递动力或运动的摩擦型带传动(如平带、V 带等),由于中间元件传动带所具有的挠性,使带传动在工作中产生紧边拉力F 1与松边拉力F 2,由紧边拉力计算式102F F F =+和松边拉力计算式202FF F =-(式中,F 0为带的预紧力;F 为工作载荷要求的有效圆周力),可以看出,由于紧边和松边的拉力不同,造成带的紧边和松边的拉伸变形不同,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带的弹性滑动。

由于弹性滑动的影响,从动轮的圆周速度v 2低于主动轮的圆周速度v 1,其降低量可用滑动率ε来表示:121212111100%100%d n d n v v v d n ππεπ--=⨯=⨯ (7-1) 若主动带轮直径与从动带轮直径相等,即12d d =,则121100%n n n ε-=⨯ 滑动率ε的值与发生弹性滑动的强弱有关,也就是与工作载荷要求的有效圆周力有关。

在做该项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随着工作载荷的增加,从动轮的圆周速度v 2与主动轮的圆周速度v 1的差值越来越大,即ε值越来越大。

当工作载荷要求的有效圆周力F 超过带与带轮间的摩擦力极限值时,带开始在轮面上打滑,滑动率ε值急剧上升,带传动失效。

这就是带传动实验中的滑动率实验。

带传动实验的第二项内容是求带传动的工作效率。

机械传动的工作效率η是输出功率P 2与输入功率P 1的比值,即21P P η=。

带传动工作时,由于弹性滑动的影响,造成带的摩擦发热和带的磨损,也使传动效率降低。

从机械设计手册中查到的带传动的工作效率值,是在预紧力F 0、工作载荷F 、带的圆周速度v 都达到设计的预定值时的最高效率,如果预紧力F 0、工作载荷F 、带的圆周速度v 没有达到设计的预定值时,则效率η值低于最高效率值。

带传动效率实验是在预定带的圆周速度v 值、预紧力F 0值条件下,工作载荷F 由小到大过程中,效率的变化状况。

如果预紧力F 0超过设计的预定值,虽然效率η值有所提高,但将使带的磨损加剧,温升增高,寿命下降。

最新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人教版《实验7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最新高考一轮总复习物理人教版《实验7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024
高中总复习优化设计
GAO ZHONG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
实验7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01
必备知识落实
02
实验能力形成
03
巩固提升检测
必备知识落实
一、实验目的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图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
的瞬时速度大小,C、D 正确。
(2)由(1)可知,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打点计时器、重物、毫米刻度尺。
(3)重复多次得到清晰的纸带后,应拆除装置,整理实验器材。
(4)由题意可知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 T=0.02 s,重物运动到打 B 点时的

8.89×10-2
速度大小为 vB= =
m/s=2.222 5 m/s,则运动到打 B 点时的动能为
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体现开放性、探究性、实验方法的
改进等特点。
1.实验器材、装置的改进
2.速度测量方法的改进
由光电门计算速度
由纸带上各点计算速度
3.实验方案的改进
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闪光照片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例3】 利用气垫导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步骤。
D.接通电源,释放纸带;
E.取下纸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多次;
拆除装置,整理器材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中打出的某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所示。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
电源的频率为50 Hz,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取9.80 m/s2,重物的质量为1.00 kg。

实验七_阿司匹林片的制备 (1)

实验七_阿司匹林片的制备 (1)

实验七片剂第一部分片剂制备与部分质量检查一实验目的1.通过阿司匹林片剂制备,掌握湿法制粒压片的工艺过程.2.了解单冲与11 冲压片机的基本构造,使用和保养.3.考察压片力及崩解剂等对片剂的硬度或崩解的影响.4.掌握片剂的质量检查方法.二实验原理片剂系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制剂技术制成的片状制剂.片剂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剂型之一.片剂的制备方法有制颗粒压片(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粉末直接压片和结晶直接压片.其中,湿法制粒压片最为常见,除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之外, 多数药物采用湿法制粒压片.图7-1 传统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工艺流程三仪器与试剂1.实验仪器乳钵( 中号), 烧杯(400mi ) , 普通天平,电子天平,电炉, 搪瓷盘(31 × 41cm), 尼龙筛(80目,14 目与16 目), 烘箱, 单冲压片机, 冲头(12mm 和9mm),水分测定仪,片剂四用仪, 溶出仪等.2.实验试剂乙酰水杨酸( 粒状结晶), 非那西丁, 咖啡因, 淀粉, 滑石粉, 硬脂酸镁,乙醇, 蒸馏水等.四实验内容1. 阿司匹林片的制备处方(100 片用量)乙酰水杨酸30.0g淀粉7.0g酒石酸0.2g滑石粉q.s淀粉浆(15% ) q.s100片(2)制法:乙酰水杨酸粉碎过筛:乙酰水杨酸适量置研钵中用力研磨成细粉,过80目筛得乙酰水杨酸细粉.15% 淀粉浆的制备:称取酒石酸0.2g 溶于少量蒸馏水中与15% 淀粉浆混匀.取乙酰水杨酸细粉与3g淀粉混匀, 加适量淀粉浆制成软材, 过16 目筛制粒, 颗粒于40~60 ℃干燥后, 再经14 目筛整粒, 将此颗粒与剩余的4g干淀粉和滑石粉(5%)混匀后压片( 用12mm 孤面冲头) .(3)用途: 解热镇痛药2.复方乙酰水杨酸片( 复方阿司匹林片) 的制备(1)处方每片用量(g) 300 片用量(g )乙酰水杨酸( 粒状结晶) 0.2268 68.04非那西丁( 细粉) 0.1620 48.6咖啡因( 细粉) 0.0350 10.5淀粉0.066 19.8淀粉浆(17% ) 0.088 约26.4滑石粉0.04 12.0(2)制法将非那西丁,咖啡因与7.8g 淀粉混匀, 加淀粉浆制成均匀的软材,通过l4~16 目筛制粒, 湿粒70 ℃干燥, 测定含水量, 干粒过14 自筛整粒.将此颗粒与乙酰水杨酸结晶混合,加剩余的12g 干淀粉和滑石粉后, 充分混匀, 压片( 用12mm 平面冲头) .(3)用途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牙痛等.3.干颗粒含水量测定本实验用红外线水分快速测定仪测定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干颗粒含水量.颗粒含水量对片剂成形及质量均有很大影响,通常所含水分应在1-3%.4.压片按颗粒重量计算片重干颗粒重+ 压片前加入的辅料量片重=应压片数(4)压片圆形片剂直径5-12mm的糖衣片,素片,薄膜包衣片,斜边平片普通冲模.圆形片剂直径小于5或大于12mm的素片,薄膜包衣片,斜边平片特殊冲模.任意圆形片剂直径的单双面刻文字,图形,商标冲模.非圆形的几何形状片剂冲模(如椭圆形,囊形,菱形,心形,三角形,月牙形,动物形状,水果形状等).图7-4片剂冲模图7-5异形片剂冲模图7-5 各种形状片剂6.片剂质量检查本实验检查重量差异,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和溶出度.(1)重量差异检查法取药片20片,精密称定总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各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凡无含量测定的片剂,每片重量应与标示片重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见表7-2)的药片不得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结果列于表1.表7-2 重量差异限度平均片重重量差异限度0.30g以下0.30g或0.30g以上±7.5%±5%(2)硬度检查法: 片剂应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运输过程中破碎或磨损,因此片剂硬度是反映片剂生产工艺水平,控制片剂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正确反映和测试片剂硬度,对于片剂的生产和科研,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指导意义.硬度检查采用破碎强度法,采用片剂智能硬度仪进行测定.方法如下:将药片径向固定在两横杆之间,其中的活动柱杆借助弹簧沿水平方向对片剂径向加压,当片剂破碎时,活动柱杆的弹簧停止加压,仪器刻度盘所指示的压力即为片的硬度.测定3~6片,取平均值.结果列于表2.图7-6 YD-20智能硬度仪YD-20智能硬度仪是用于测量片剂硬度的一种药检仪器,测量范围: 硬度10~200N;分辨率0.1N;精度±1.5%;直径2.0~25.0mm;分辨率0.01mm;精度±0.06mm;度量单位: 硬度N; Kgf(Kilopond,1Kgf=9.81N);Sc(Strocobb1Kgf=1.43Sc);测量方式: 手动单片/自动连续(测量片数最大为100片)(3)脆碎度检查法:取药片,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G项下检查法,置片剂四用测定仪脆碎度检查槽内检查,记录检查结果.结果列于表3.检查方法及规定如下:片重为0.65g或以下者取若干片,使其总重量约为6.5g;片重大于0.65g者取10片.用吹风机吹去脱落的粉末,精密称重,置圆筒中,转动100次.取出,同法除去粉末,精密称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且不得检出断裂,龟裂及粉碎的片. (4)崩解时限检查法:应用片剂崩解测定仪进行测定.测定装置崩解仪的主要结构为一能升降的金属支架和下端镶有金属筛网的吊篮,并附有的塑料挡板.吊篮内置 6 支玻璃管, 玻璃管长77.5mm, 内径21.5mm, 壁厚2.0mm筛孔内径2.0mn, 挡板直径为20.7mm, 厚9.5mm, 相对密度1.18~1.20 .采用吊篮法,方法如下:取药片6片,分别置于吊篮的玻璃管中,每管各加一片,开动仪器使吊篮浸入37±1.0℃的水中,按一定的频率(30-32次/min)和幅度(55±2mm)往复运动.从片剂置于玻璃管开始计时,至片剂破碎并全部固体粒子都通过玻璃管底部的筛网(Φ2mm)为止,该时间即为该片剂的崩解时间,应符合规定崩解时限(一般压制片为15min).结果列于表4.另有规定外, 取药片 6 片, 分置吊篮的 6 支玻璃管中, 启动升降机件, 各片均应l5分钟内全部溶化或崩解成碎粒, 并通过筛网.如残存有小颗粒不能全部通过筛网时, 应另取 6 片复试, 并在每管加入药片后随即加入挡板各一块, 依法检查,应符合规定.糖衣片,浸膏片或薄膜衣片的崩解时限, 按上述方法检查, 应在 1 小时内全部溶散崩解并通过筛网.如有l 片不能全部通过筛网, 应另取 6 片复试, 均应符合规定.图7-7 LB系列崩解时限测定仪LB系列崩解时限测定仪适用于固体制剂的片剂,糖衣片,薄膜衣片,肠溶衣片,浸膏片和胶囊等药物进行崩解时限试验.仪器采用了先进的电路设计,具有控温数字显示和娄显定时控制停机功能,恒温精度高,直观性好,是国内领先水平的药物崩解时限测定的标准.主要技术参数:恒温精度:37±0.5度; 温控显示:31/2位LED发光管数字显示; 时钟定时范围:24小时随意调节;定时精度:1分钟/24小时;吊篮上下移动距离:55±1mm;吊篮上升篮网至液面下面25mm;吊篮上下往复次数:30~32次/分;吊篮下降篮网至杯底25mm;过热保护温度:60±5度五思考(一)预习要求1.熟悉制颗粒压片和粉末直接压片等制备片剂的方法.2.了解制湿颗粒的操作要点和对颗粒的质量要求.3.复习液体药物加入的方法和片重的计算方法.4.了解单冲压片机的主要构造与装拆过程,压力和片重调节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保养方法.5.参考实验讲义及操作要点写出实验步骤.(二)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1.乙酰水杨酸在湿热条件下易水解成水杨酸和醋酸,增加对胃肠粘膜的刺激,严重者可发生溃疡和出血等症状.故在淀粉浆中加入酒石酸,以形成酸性环境,减少乙酰水杨酸的降解.2.粘合剂用量要适当,使软材达到以手握之可成团块,手指轻压时又能散裂而不成粉状为度.再将软材挤压过筛,制成所需大小的颗粒,颗粒应以无长条,块状和过多的细粉为宜.(三)思考题1.制备阿司匹林片,如何避免乙酰水杨酸的水解,其原理是什么2.滑石粉在处方中起什么作用在一些药物片剂中为什么不能代替硬脂酸镁使用3.制备APC 片剂过程中,怎样避免乙酰水杨酸分解4.压制APC 片时,应选用何种润滑剂。

实验七 带传动实验

实验七 带传动实验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理实验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效率实验靠摩擦力传递动力或运动的摩擦型带传动(如平带、V 带等),由于中间元件传动带所具有的挠性,使带传动在工作中产生紧边拉力F 1与松边拉力F 2,由紧边拉力计算式102F F F =+和松边拉力计算式202FF F =-(式中,F 0为带的预紧力;F 为工作载荷要求的有效圆周力),可以看出,由于紧边和松边的拉力不同,造成带的紧边和松边的拉伸变形不同,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带的弹性滑动。

由于弹性滑动的影响,从动轮的圆周速度v 2低于主动轮的圆周速度v 1,其降低量可用滑动率ε来表示:121212111100%100%d n d n v v v d n ππεπ--=⨯=⨯ (7-1) 若主动带轮直径与从动带轮直径相等,即12d d =,则121100%n n n ε-=⨯ 滑动率ε的值与发生弹性滑动的强弱有关,也就是与工作载荷要求的有效圆周力有关。

在做该项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随着工作载荷的增加,从动轮的圆周速度v 2与主动轮的圆周速度v 1的差值越来越大,即ε值越来越大。

当工作载荷要求的有效圆周力F 超过带与带轮间的摩擦力极限值时,带开始在轮面上打滑,滑动率ε值急剧上升,带传动失效。

这就是带传动实验中的滑动率实验。

带传动实验的第二项内容是求带传动的工作效率。

机械传动的工作效率η是输出功率P 2与输入功率P 1的比值,即21P P η=。

带传动工作时,由于弹性滑动的影响,造成带的摩擦发热和带的磨损,也使传动效率降低。

从机械设计手册中查到的带传动的工作效率值,是在预紧力F 0、工作载荷F 、带的圆周速度v 都达到设计的预定值时的最高效率,如果预紧力F 0、工作载荷F 、带的圆周速度v 没有达到设计的预定值时,则效率η值低于最高效率值。

带传动效率实验是在预定带的圆周速度v 值、预紧力F 0值条件下,工作载荷F 由小到大过程中,效率的变化状况。

如果预紧力F 0超过设计的预定值,虽然效率η值有所提高,但将使带的磨损加剧,温升增高,寿命下降。

操作系统:实验7 操作系统的安全(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7 操作系统的安全(实验报告)

实验7操作系统的安全7.1Windows的安全机制1) 通过本实验,了解和熟悉Windows的网络安全特性和Windows提供的安全措施;2) 学习和掌握Windows安全特性的设置方法。

1. 工具/准备工作在开始本实验之前,请回顾教材的相关内容。

需要准备一台运行Windows系统的计算机。

2. 实验内容与步骤本次实验机器环境安装的操作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右键单击机器中各个硬盘标志,选择“属性”命令,在“常规”选项卡中分别了解各个硬盘设置的“文件系统”:C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indows的安全机制包括哪几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设置安全区域步骤1:在Windows控制面板中双击“Internet”图标,打开“Internet属性”对话框,选择“安全”选项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七图及图的操作实验班级:姓名:学号:专业:一、实验目的:1、掌握图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掌握图的存储结构及创建算法。

3、掌握图的遍历算法(递归算法)。

二、实验内容:1、图邻接矩阵存储结构表示及基本操作算法实现[实现提示] (同时可参见教材及ppt上的算法)函数、类名称等可自定义,部分变量请加上学号后3位。

也可自行对类中所定义的操作进行扩展。

所加载的库函数或常量定义及类的定义:(1)邻接矩阵存储结构类定义:自定义如下:const int MaxSize=4;const int INFINITY=65535;template <class T>class Mgraph{public:Mgraph(T a[],int n,int e);void PGraph();private:T vertex[MaxSize];int arc[MaxSize][MaxSize];int vertexNum,arcNum;void createUG(T a[],int n,int e);void createUW(T a[],int n,int e);void createHG(T a[],int n,int e);void createHW(T a[],int n,int e);};(2)创建邻接矩阵算法创建无向图邻接矩阵算法:template <class T>void Mgraph<T>::createUG(T a[],int n,int e){vertexNum=n;arcNum=e;int i,j,k;for (i=0; i<vertexNum; i++)vertex[i]=a[i];for (i=0; i<vertexNum; i++)for (j=0; j<vertexNum; j++)arc[i][j]=0;for (k=0; k<arcNum; k++){cout<<"请输入第"<<k+1<<"条边(格式:顶点1 顶点2):";cin>>i>>j;arc[i][j]=1;arc[j][i]=1;}}创建无向网邻接矩阵算法:template <class T>void Mgraph<T>::createUW(T a[],int n,int e){int w;vertexNum=n;arcNum=e;int i,j,k;for (i=0; i<vertexNum; i++)vertex[i]=a[i];for (i=0; i<vertexNum; i++)for (j=0; j<vertexNum; j++)arc[i][j]=INFINITY;for (k=0; k<arcNum; k++){cout<<"请输入第"<<k+1<<"条边(格式:顶点1 顶点2 权值):"; cin>>i>>j>>w;arc[i][j]=w;arc[j][i]=w;}}创建有向图邻接矩阵算法:template <class T>void Mgraph<T>::createHG(T a[],int n,int e){vertexNum=n;arcNum=e;int i,j,k;for (i=0; i<vertexNum; i++)vertex[i]=a[i];for (i=0; i<vertexNum; i++)for (j=0; j<vertexNum; j++)arc[i][j]=0;for (k=0; k<arcNum; k++){cout<<"请输入第"<<k+1<<"条边(格式:顶点1 顶点2):";cin>>i>>j;arc[i][j]=1;}}创建有向网邻接矩阵算法:template <class T>void Mgraph<T>::createHW(T a[],int n,int e){int w;vertexNum=n;arcNum=e;int i,j,k;for (i=0; i<vertexNum; i++)vertex[i]=a[i];for (i=0; i<vertexNum; i++)for (j=0; j<vertexNum; j++)arc[i][j]=INFINITY;for (k=0; k<arcNum; k++){cout<<"请输入第"<<k+1<<"条边(格式:顶点1 顶点2 权值):"; cin>>i>>j>>w;arc[i][j]=w;}(3)输出邻接矩阵结果算法template <class T>void Mgraph<T>::PGraph(){int i,j;for(i=0;i<vertexNum;i++){for(j=0;j<vertexNum;j++)cout<<arc[i][j]<<endl;cout<<endl;}}测试结果粘贴如下:无向图无向网有向图有向网2、图邻接表存储结构表示及基本操作算法实现[实现提示]函数、类名称等可自定义,部分变量请加上学号后3位。

也可自行对类中所定义的操作进行扩展。

所加载的库函数或常量定义及类的定义:(1)邻接表存储结构类定义:自定义如下:#include<iostream>using namespace std;const int MaxSize=4;class ArcNode{public:int adjvex;ArcNode *nextarc;int info;};template <class T> class BGraph; template <class T>class VertexNode{friend class BGraph<T>;T vex;ArcNode *firstarc;};template <class T>class BGraph{public:BGraph(T a[ ], int n, int e);~BGraph(){};void pGraph();private:VertexNode<T> adjlist[MaxSize];int vertexNum, arcNum;};(2)创建邻接表算法创建无向网邻接表算法:template <class T>BGraph<T>::BGraph(T a[ ], int n, int e) {int i,j,k,w;ArcNode *E;vertexNum=n;arcNum=e;for(i=0;i<vertexNum;i++){adjlist[i].vex=a[i];adjlist[i].firstarc=NULL;}for(k=0;k<arcNum;k++){ cout<<"请输入第"<<k+1<<"条弧的信息(格式为:顶点1 顶点2 权值)";cin>>i>>j>>w;E=new ArcNode;E->info=w;E->adjvex=j;E->nextarc=adjlist[i].firstarc;adjlist[i].firstarc=E;E=new ArcNode;E->info=w;E->adjvex=i;E->nextarc=adjlist[j].firstarc;adjlist[j].firstarc=E;}}创建有向网邻接表算法:template <class T>BGraph<T>::BGraph(T a[ ], int n, int e){int i,j,k,w;ArcNode *E;vertexNum=n;arcNum=e;for(i=0;i<vertexNum;i++){adjlist[i].vex=a[i];adjlist[i].firstarc=NULL;}for(k=0;k<arcNum;k++){ cout<<"请输入第"<<k+1<<"条弧的信息(格式为:顶点1 顶点2 权值)";cin>>i>>j>>w;E=new ArcNode;E->info=w;E->adjvex=j;E->nextarc=adjlist[i].firstarc;adjlist[i].firstarc=E;}}(3)输出邻接表结果算法template <class T>void BGraph<T>::pGraph(){for(int i=0;i<vertexNum;i++){ArcNode *E;E=adjlist[i].firstarc;while(E){cout<<E->adjvex<<endl;E=E->nextarc;}}}测试结果粘贴如下:无向网有向网3、图的遍历递归算法(1)(存储结构为邻接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递归算法:测试结果粘贴如下:有向网的测试结果:无向网的测试结果:(2)广度优先遍历算法非递归算法测试结果粘贴如下:有向网的测试结果:无向网的测试结果:三、实验心得(含上机中所遇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使用到的编程技巧、创新点及编程的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