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复习大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才能有美。
休谟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 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 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观点
观点一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 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 ①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
美的形态论
美的存在形态
美的表现形态
自然美
崇高
社会美
优美
艺术美
悲剧
科学美
喜剧
技术美
丑与审丑
二、审美领域
• 1、自然美 • 自然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美,是
美的一种呈现形态、一种类型。如日月江河,山林鸟兽, 朝霞彩虹,清风明月等。自然美是第一性的美,是自然界 或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美。 • 自然物是以自身的特征映现人的美、生活的美的, 自 然美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自然物的存在形式与人、 人的生活的存在形式上的“异质同构”关系,使许多自然 物能够充当审美关系的纽带。 • 广义的自然美包括未改造过的自然和被改造过的自然。
2、美感分析
审美意象(美)是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而 美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美感的内涵
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到某一审美对象时 ,所引起的具体感受,也称为审美感受。美感是一种赏心悦
目和愉悦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体验、欣赏与评价。
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 味判断。因为美感中带着明显的感情体验,而且既离不开具 体的感性形象,又包含着理性的认识,所以又叫做审美观照
界。“美”的主观性的问题,涉及到对“自我”的看法。
高山流水觅知音 钟子期与俞伯牙
观点三: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审美活动就 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
界。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是 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是“情景交融”。
审美意象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
艺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的关系 自然美和社会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是艺术美的
唯一源泉;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三、审美范畴
1、优美与崇高 优美( ) ,来自古罗马神话中的美惠女神或古希腊的卡
里忒斯,这一形象象征着美好、纯洁、欢愉和与青春、温 柔等相关的意义。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 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①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 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 趣的感性世界,即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交融的世界
。
②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 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
美活动之中。
③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 的生活世界。
④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说的: 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产生美感。
。
广义的美感,又称为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 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 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的意识
系统。
审美心理学要研究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各种表现形式, 但其核心和基础,还是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
美感不是认识,是体验
第一、美感不是认识。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即天 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指世界万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第二、美感是体验。
体验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经历,生命就是在体 验中所表现的东西。
体验是一种直接性,整体性。
在审美体验中存在一种意义丰满,这种意义丰满代表了生 命的意义整体。
美感是“现在”,在瞬间的感知中拥有一个意义丰满的完整 世界,包含有瞬间无限、瞬间永恒的经验。
2、社会美 社会美见之于社会生活领域,是美的一种形态,指现实生活中社
会事物的美。 社会美包括人物美、日常生活的美(即一种生活氛围给人的美感)、
民俗风情的美、节庆狂欢的美等。
3、艺术美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态化成果,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
品的美,即艺术创造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 (媒介、载体等)来表现的物态化产品的美,或者说,是艺术家心理物 态化的对应。
崇高()这种审美状态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和 西方基督教。
优美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形式上,优美事物适应其内在本质的和谐统 一,其外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和谐完善,不含丑,通常
合于形式美的规律。
其次,在内蕴上,优美在实质上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 和谐统一,优美体现主体与客体相对统一的凝静、柔和的状
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客观属性派
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提出“美是和谐”的著名命题。和谐 是以数的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认为“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比 例对称”。
精神本质和主观心理 黑格尔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 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 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
美
是
H:美是黄金
S: 美是难的。
什
么
H:美是恰当的
?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 的”这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 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回提纲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学术界几千年就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 质的探讨和争论。这些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物的客观 属性和特征来说明美的本质;一类是从精神本质和主观心理方
性都带有创造性。 ②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
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③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 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
差异性。
观点二、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即“美”又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达到“真我”的境
设计美学(复习大纲)
第一讲 美学概论
提纲 一、美与美感 二、审美领域:自然美与艺术美 三、审美范畴:优美与崇高、悲剧
与喜剧
一、美与美感
1、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这是一个古老,但
到现在人们依然在还在争论的问题。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
S
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马、汤罐
休谟 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 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 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关于“美”的观点
观点一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 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柳宗元 ①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
美的形态论
美的存在形态
美的表现形态
自然美
崇高
社会美
优美
艺术美
悲剧
科学美
喜剧
技术美
丑与审丑
二、审美领域
• 1、自然美 • 自然美是指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美,是
美的一种呈现形态、一种类型。如日月江河,山林鸟兽, 朝霞彩虹,清风明月等。自然美是第一性的美,是自然界 或自然事物客观存在的美。 • 自然物是以自身的特征映现人的美、生活的美的, 自 然美是人的美、生活美的映现,自然物的存在形式与人、 人的生活的存在形式上的“异质同构”关系,使许多自然 物能够充当审美关系的纽带。 • 广义的自然美包括未改造过的自然和被改造过的自然。
2、美感分析
审美意象(美)是从审美对象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而 美感是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表述审美活动。
美感的内涵
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在接触到某一审美对象时 ,所引起的具体感受,也称为审美感受。美感是一种赏心悦
目和愉悦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体验、欣赏与评价。
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做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 味判断。因为美感中带着明显的感情体验,而且既离不开具 体的感性形象,又包含着理性的认识,所以又叫做审美观照
界。“美”的主观性的问题,涉及到对“自我”的看法。
高山流水觅知音 钟子期与俞伯牙
观点三:美在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在意象。 审美活动就 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
界。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是 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是“情景交融”。
审美意象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四点
艺术美与自然美、社会美的关系 自然美和社会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第一性的美是艺术美的
唯一源泉;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高、更典型。
三、审美范畴
1、优美与崇高 优美( ) ,来自古罗马神话中的美惠女神或古希腊的卡
里忒斯,这一形象象征着美好、纯洁、欢愉和与青春、温 柔等相关的意义。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 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①审美意象不是一种物理的实在,也不是一个抽象 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充满情 趣的感性世界,即中国美学所说的情景交融的世界
。
②审美意象不是一个既成的、实体化的存在,而是 审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
美活动之中。
③意象世界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即人与万物一体 的生活世界。
④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即王夫之说的: 动人无际,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产生美感。
。
广义的美感,又称为审美意识,是指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 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 美趣味、审美体验、审美理想、审美观念等共同组成的意识
系统。
审美心理学要研究审美意识的整个系统及各种表现形式, 但其核心和基础,还是审美感受,即狭义的美感。
美感不是认识,是体验
第一、美感不是认识。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即天 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指世界万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第二、美感是体验。
体验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经历,生命就是在体 验中所表现的东西。
体验是一种直接性,整体性。
在审美体验中存在一种意义丰满,这种意义丰满代表了生 命的意义整体。
美感是“现在”,在瞬间的感知中拥有一个意义丰满的完整 世界,包含有瞬间无限、瞬间永恒的经验。
2、社会美 社会美见之于社会生活领域,是美的一种形态,指现实生活中社
会事物的美。 社会美包括人物美、日常生活的美(即一种生活氛围给人的美感)、
民俗风情的美、节庆狂欢的美等。
3、艺术美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的物态化成果, 艺术美是指艺术作
品的美,即艺术创造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 (媒介、载体等)来表现的物态化产品的美,或者说,是艺术家心理物 态化的对应。
崇高()这种审美状态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和 西方基督教。
优美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在形式上,优美事物适应其内在本质的和谐统 一,其外在形式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和谐完善,不含丑,通常
合于形式美的规律。
其次,在内蕴上,优美在实质上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 和谐统一,优美体现主体与客体相对统一的凝静、柔和的状
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客观属性派
毕达哥拉斯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 提出“美是和谐”的著名命题。和谐 是以数的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认为“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个部分之间的比 例对称”。
精神本质和主观心理 黑格尔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呈现 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绝对理念也 是美的根源,但理念必须显现,与现 象、与有限的感性形象成为具体的统
美
是
H:美是黄金
S: 美是难的。
什
么
H:美是恰当的
?
《大希庇阿斯篇》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 的”这两个问题。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作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 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回提纲
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学术界几千年就一直延续着对美的本 质的探讨和争论。这些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物的客观 属性和特征来说明美的本质;一类是从精神本质和主观心理方
性都带有创造性。 ②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
面前显示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③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 在不同的阶级,美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
差异性。
观点二、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即“美”又是对实体性的自我的超越,达到“真我”的境
设计美学(复习大纲)
第一讲 美学概论
提纲 一、美与美感 二、审美领域:自然美与艺术美 三、审美范畴:优美与崇高、悲剧
与喜剧
一、美与美感
1、美是什么? “美是什么”是美学的中心问题,这是一个古老,但
到现在人们依然在还在争论的问题。
《大希庇阿斯篇》 对美的本质的思考
.
S
H:美是漂亮的小姐、母马、汤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