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90题(附解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教师版)-2019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完整版)(教师版)-2019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A l l t h in gs高考真题古代文化常识汇编(2019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案:A解析:“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2019全国卷Ⅱ《史记·商君列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答案:B解析:“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是商汤与周武的并称,故选B。

(2019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答案:C解析: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

二是指山西省。

(2018全国卷Ⅰ《晋书·鲁芝传》)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2019年高考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2019年高考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

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

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

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

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

文中是前一种意思。

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

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单项选择题85题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单选题 85道)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答案抢分点二文化常识题——重积累,会推断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突破点一联想推断法解古代文化常识题[典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思维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干,明角度。

(1)“不正确的一项”,明确选择方向与选择数量;(2)“豪右”“顿首”“茂才”“京师”的表述哪一个不正确。

第2步:广联想,巧推断。

第3步,再审查,定答案。

回到文本语境,结合前后文再次审读查看,确定答案。

文化常识的复习范围及途径1.分类总共主要有四大类: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

2.途径(1)课内①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②教材内容及注释。

(详见本书P118~P123)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2)课外平时做课外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知识。

(详见本书P124~P128)掌握文化常识“两清”1.清楚常见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对于这些常见的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试题来分辨。

2.清楚易混易错点。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如“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等,对于这些知识点一定要分清。

突破点二分类识记法突破古代文化常识题(一)按照出处联系课文语境识记参考答案突破点一[典例]思维流程:第2步:首都臣下回答君主问话时的一种礼节下对上及平辈间答案:D突破点二(一)[例1]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1-1C不是“佛教”,应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

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

B.江左,古指江西。

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

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

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

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隋唐时指洛阳。

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2019届高考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2019 届高考古代文化知识练习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集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辞职的意思,即央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C(继承地位的不用然是最年长的儿子)2.以下对文中相关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今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调动官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贵爵将相、高级官吏、出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呼叫谥号,一般依照他们的平惹祸迹与道德修养进行议论。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

2.B(3 分)(剖析: 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3.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今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取”,“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取官职。

3.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4.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碰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正年号。

2019年届高中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doc

2019年届高中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doc

2019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官职机构注:没有答案的就是对的,错的在题目下方就有错误的原因。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兵部 ,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的机构;尚书为主官 ,侍郎为次官。

2.赠 ,文中指追赠 ,指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3.“博士”古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4.“临朝”特指皇室女性亲临朝廷处理政事,古时后宫不能上厅堂,后妃要掌权就要“临朝”。

5.郎中。

古代官名。

战国时为国君侍卫。

秦汉为郎中令的属官。

东汉以后为尚书台属官。

隋唐以后为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诸曹司的长官。

6.从事 ,古代官名 ,亦称从事掾 ,汉以后三公及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7.领 ,是兼任的意思,指兼任较为高级的官职。

古汉语中,表示代理官职的词语还有“行”“权”“假”“判”“守”“夺”“摄”等 ,其中 ,“判”是指低位兼高职。

答案:错“领”,指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 ,指高位兼低职;“夺” ,指免除官职。

8.下车 , 旧指官吏到任。

“下车恤贫老,故旧莫不欣悦。

”意为张充到任便抚恤贫困老人,旧朋友无不欢欣喜悦。

9.“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

秦汉至北齐主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答:“廷尉”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10.权 ,表示“暂时代理” ,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权 , 表示“暂时代理” ,古代表示暂时代理官职的还有“假”“署”“判”“守”等词语。

答:“判”指高位兼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11.“博士”在古代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也指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中国的“公卿”是“三公九卿” 的简称 ,夏朝始设 ,周代沿袭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 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13“.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

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2019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学常识专项练习(附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学常识专项练习(附答案)

2019年高考古代文学常识专项练习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这个“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

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

“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3、下列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结合《孔雀东南飞》、《过秦论》】A.“往昔初阳岁”中的“初阳岁”是指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B.“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是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是指农历每月十九,在汉朝,这天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C.“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与《过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中“六合”意思相同,它们都是指天地四方。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附解析

2019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训练题附答案分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训练题附答案分析Ⅰ31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身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 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 “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出,指京官外任; 除,指贬职或免除官职。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31.C( “除”,委任官职。

)32.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3 分)A.“贞观”是唐代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本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从,以后成为与帝王当面应付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换、升贬的常用词语。

第 1页一般状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离职,意为恳求使骸骨归葬故土,近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32.C( 左迁是贬官。

)33. 以下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经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能够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委任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好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与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逝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必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敬行为,表示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拜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教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论语》不是“六经”。

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90题(附解析)

2019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90题(附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判断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

高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题200道1.正确答案为C,因为古人以十为计量单位,而非九。

2.正确答案为A,因为古代的五音确实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3.正确答案为B,因为古代宴席的四面座位中,东向最尊,南向次之,西向再次,北向为侍坐。

4.正确答案为A,因为河和江在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而河北、河南则是指黄河以北和以南的地区。

1.西汉时期的XXX所著的《过秦论》和宋代XXX所著的《六国论》被誉为历史和论述方面的双重经典。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中的“XXX”指的是月亮。

3.XXX最近将QQ签名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这是因为他的妻子生了个男孩。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这里的“XXX”指的是酒。

5.在中国文化中,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将左手放在外面,以示尊敬。

6.京剧脸谱的颜色具有丰富的含义,红色通常表示忠勇侠义,白色通常表示阴险奸诈,而黑色通常表示忠耿正直。

7.《三十六计》是一部体现中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兵书,而“反戈一击”不属于其中。

8.XXX的名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井上的围栏。

9.在1932年的XXX招生考试中,有一道对对子题,“孙行者”和“XXX”是最合适的下联。

10.描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句适合用水墨画来表现的是“孤舟蓑笠翁,独钓XXX”。

11.成语“破釜沉舟”与XXX有关,而《百家姓》中没有“XXX”这个姓。

23.京剧中的行当包括“生旦净末丑”,其中“净”是男角色的代表。

24.“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25.如果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每字5元的标准计算稿费,那么应该得到100元的稿费。

26.“戊”是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五位的字。

27.典故“白马非马”能够体现名家注重逻辑辩证的特点。

28.古人的婚礼通常在傍晚举行。

2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最相似。

3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

文化常识:2019年高考语文(含答案及解析)

文化常识:2019年高考语文(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单选题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

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

B.江左,古指江西。

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

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

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

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顷之,又领益州牧”。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

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

隋唐时指洛阳。

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2019年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100题及答案解析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指学校。

2.XXX的《师说》中提到“六艺经传,皆通之”,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例如XXX、XXX、XXX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一般来说,“征”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XXX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例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江苏省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 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江苏省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  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专题五古文化常识题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作业一、对点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左拾遗,官名。

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

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

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

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

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

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 含解析

【江苏专版】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三维二轮专题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 含解析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时间:30分钟满分:69分)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我国汉代出现的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D.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解析:选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是古代学官名,也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和从事某些服务行业的人.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明经废于宋.B.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C.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D.视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视”是观察、考察的意思.解析:选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如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B.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在古代,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即丁忧期间,不能为官.D.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解析:选D箕踞,是一种倨傲无礼的姿势.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解析:选D除,授予官职.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时开始设立,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B.羽书,即羽檄,是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C.疏,也叫奏疏,是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D.“世荫”是指在封建社会子孙因先世官爵而得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解析:选A“礼部”是“六部”之一,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因此“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表述错误.这里属于张冠李戴.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释褐,脱去平民衣服,比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解析:选C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非七品十八级.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军,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B.四纪,为四十年.古代以岁星(木星)运行一周天为一纪,一纪十年.C.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D.九州,我国古代所划分的九个行政区的通称,后用作中国的代称.解析:选B古代“一纪”是十二年,“四纪”为四十八年.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黄老思想,“黄”指黄帝,“老”指老子,黄帝和老子被尊为“黄老思想”的创始人.B.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水利、屯田等事务,为国家财务行政的最高机构.D.乞骸骨,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简称“乞骸”.解析:选C掌管水利、屯田事务的是工部.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指孝子;廉,指廉洁之士.后来被举荐的人也称“孝廉”.B.服阕,指三年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C.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优礼诸侯、大臣所赐予的九种物品,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物品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其使用价值.D.束发,古代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曾写道:“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可知归有光20岁时开始在项脊轩读书.解析:选D“20岁时开始……”错误.古代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1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B.青庐,指青布搭成的帐篷,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常使用.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D.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楚辞》及其研究史做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解析:选D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1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B.教授,原意为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等具体事务.C.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纪别称或解释,如“垂髫”指童年,“不惑”指四十岁,“黄发”指老年.D.节度使,官名.唐朝时在重要地区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授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解析:选C“垂髫”指小孩子,“黄发”指长寿的老者.1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解析:选A日中又名日正、中午,不是中午12点,应该是11点至下午1点,即“午时”.1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衣服.权贵人家穿绫罗绸缎,平民穿麻、葛之类的廉价衣服,所以常以“布衣”指称平民百姓.B.天子,顾名思义,指上天之子.历代帝王一直鼓吹“君权神授”,说他们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帝王为天子.C.《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朱由检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D.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解析:选C《明史》应为断代史.1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人,泛指平民百姓.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利.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陟”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司马迁《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跽”即为此意.解析:选B“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陟”指提拔、提升.15.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迁”在此处是贬谪、放逐的意思.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中的“迁客”即为此意.B.丞相,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官员.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也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担任.C.鼎元,指状元.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如一鼎的三足,总称为“鼎甲”.其中,状元居鼎甲之首,称“鼎元”.D.太傅,古代“三公”之一,位次于太师、太保.贾谊曾被封为“太傅”,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太傅.解析:选D“位次于太师、太保”错,太傅位次于太师,但高于太保.1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有春、秋两社日.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用荆条或竹板打人的脊背或臀部,为五刑之一.C.昧旦、平旦、晡时、黄昏、人定都是古代表示时间的词语,其中,“平旦”指天将亮而未亮时.D.华盖,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也可指华盖星,华盖星共十六星,形似伞状.解析:选C“平旦”指天亮时,“昧旦”指天将亮而未亮时.17.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庶吉士,亦称庶常,是明清时期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B.改元,帝王即位或在位改变年号,如新君即位不用旧君纪年之数而以即位当年为元年.C.阙里,地名,相传为孔子授徒之所,位于山东曲阜城内阙里街,因有两石阙,故名.D.太庙,皇帝的宗庙,夏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始称太庙.解析:选B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新年号,亦称“改元”.18.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祭酒,官职名,汉置六经祭酒,秩上卿;后置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B.政府,唐宋时期称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明朝时期指内阁处理政务的地方.C.岁币,封建社会中,中原周边的附属地方或国家向中原朝廷所交纳的财物.D.通籍,记名于门籍,这里指做官.“籍”是挂在宫门外以备出入查对的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的竹片.解析:选C“岁币”指向外族或中央每年交纳的钱物.选项给出的内容是“朝贡”的意思.19.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D.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解析:选A从秦始皇开始“联”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不能用于诸侯王.20.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表示尊重.B.臣,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C.卿,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D.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解析:选D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有一定名望和影响的豪门世族.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嫡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嫡长子,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往往具有政治继承权.B.百越,古代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总称,也是古代南方各地的总称,包括现在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D.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即为此意.解析:选A“嫡子往往具有政治继承权”错,应为“嫡长子往往具有政治继承权”.2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解析:选D D项,“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23.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B.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者尊居上位,官低者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C.“抗疏”,就是上书拒绝皇上所授的官职,杜甫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中的“抗疏”正是此意.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亦即“配享”.解析:选C“抗疏”指向皇帝上书直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判断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 [拓展] “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 [拓展] “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拓展]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拓展]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

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

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 [拓展]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 17(2014·全国大纲卷)“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 ) 18.视事,指官员就职办公处理事务。

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崔子称疾不视事”。

古代表示官员就职的词语还有“下车”。

( )19.(2017·全国卷Ⅱ)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 ) (二)皇室官职20.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拓展]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

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

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

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21.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22.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

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3.公主是中国古代对皇女、王女、宗女的称谓;公主出嫁称为出降,迎娶公主称为尚。

( ) 24.(2016·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 25.(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 [拓展]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6.(2015·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27.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拓展]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

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

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28.(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三)中央官职29.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

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30.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31.(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32.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33.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

汉时,主管教化。

( )34.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

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

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

宋制略同。

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5.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

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6.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7.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 38.(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 39.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 [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

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

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40.我国历代都有史官。

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

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41.“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

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42.“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43.(2016·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 44.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45.黄门是官名,汉黄门令等官多由宦官充任,故后亦称宦官为黄门。

( )(四)地方官职46.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

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7.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 )48.“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孝成帝把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 )49.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50.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51.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拓展] “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

明清沿用不改。

52.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

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

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53.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

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 ) 54.纲纪,州郡属吏中的高级人员的总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