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
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
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
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
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
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
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
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
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
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摘要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
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
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
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
这是一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
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
”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及远东事物,因此李鸿章说啥法国人就当是啥了。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中国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李鸿章发迹史: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
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
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
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
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李鸿章——过渡历史时期的杰士摘要:话说到晚清重臣李鸿章,“卖国贼”“千古罪人”,是首先从我们脑子闪过的形容词,因为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因为他致甲午战争中方大败……但是,当平心静气用理性的眼光来思考和分析者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任务时才发现: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末世中的风云历史人物,他,不过是一颗被历史所玩弄的棋子罢了。
关键词:李鸿章中国近代史洋务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①日往星来,岁月如梭,随着历史长河的奔腾前进,人类走过了一条漫长而不同寻常的路:多少事如烟逝,多少事流传百世,多少人悄然而去,多少人浮沉史海。
而路是人走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能在人群中鹤立鸡群、名垂千古之人是少之又少。
李鸿章,便以他的忠诚和执着,敢于作为和超与常人的才华和能力,使其在后人的记忆中铭刻。
历史已过去,但并未死去,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卓越的夹缝人物的记忆定会久长。
上初中历史课的时间,便在课本上得知此人物的劣迹斑斑,似乎从甲午中日战争的一味退让导致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到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都是他一个人在起着主导作用。
然而随着人乃至的渐行成熟和知识面的不断扩大,了解了更多关于这个晚清的风云人物后,我又有了新的认知:他的忍耐、执着、忠诚和才能,无不卓越完美,仅仅是身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历史把太多的罪责给予了这位大智大勇的人物。
一、“壮年戎马”的李鸿章(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李鸿章的风雨一生,是曾国藩的一阵风让他这个投笔从戎的小人物借风扶摇而上:奉曾国藩之命整理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
后在1864年,率部攻克常州,再攻占太平天国首府南京。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国史论文
历史的启示--李鸿章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李鸿章的生平以及对其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些我们来深入了解这位清末重臣的历史功过,听听后人对其评价,结合现在从中获得历史的启示。
签订不平等条约与兴办洋务是后人对李鸿章评价的两大事件,有褒有贬、有功有过。
然而,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将其放在特定的背景下,理解历史的局限性,正确认识评价不偏颇,尽可能还原历史人物的本身,关键词:李鸿章历史背景功过一、生平介绍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
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同时兼任外交官,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道光1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
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政府的股肱大臣。
随着李鸿章地位、权利的上升,视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华之积弱不振,提出“自强、求富”、“师夷长技以治夷”的观点,大力开展洋务运动。
他一手创建的淮系集团,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的一个洋务派团体,开始了中国最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二、功与过对于李鸿章的功与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在此我们不必执著于个人功过,只回顾一下这位晚清重臣一生经历的重大事件。
通过这些事件还原最为真实的李鸿章。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59年初,李鸿章应曾国藩的邀请加入其幕府。
不久,李鸿章得到了镇压太平军的关键性的任命。
由于当时作为贸易和赋税中心的上海受到太平军的威胁,清政府敦促曾国藩采取行动保卫上海。
但此时曾国藩的兵力紧张,于是叫李鸿章去他的故乡庐州征募士兵。
李鸿章征募了大约3500人,加上李手中的两千湘军,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淮军雏形。
开赴上海。
从此,李鸿章开始了与太平天国的正面交手。
1863年和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近现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
晚清“裱糊匠”——李鸿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体育科学学院6班张珊05晚清“裱糊匠”——李鸿章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晚清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说到李鸿章,但凡接触到一点中国近代史的人都不会感到陌生。
作为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一个弱国的大臣,竟然得此评价,为什么李鸿章并没有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拯救大清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他自己又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子……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要认识和评价李鸿章,必须弄清以下两个前提:一是李鸿章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转型时期。
而这样一个过程,又是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变局当中,社会上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中国人,提出形形色色的说法和方案,试图寻找出一条强国富民的理想道路。
这时候,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太平天国运动,一个新兴的统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从清王朝统治集团的高层产生出来。
他们接过传统儒家经世致用的旗帜,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
所以,这样的一个改革派,也可以称之为封建统治的“补天派”,因为他们虽然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只是停留在器物革新的层面上,无法触动封建社会体制的根本痼疾。
二是李鸿章究竟干了一些什么事。
从1862年当上江苏巡抚起,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
大学中国近代史期末论文范文中国近代史经过了二十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发展成为大学教学课程中一门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篇一:《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历史论文
功过是非李鸿章摘要提起李鸿章,国人们必然会联想到“这是个卖国贼”。
确实,李鸿章跟着西太后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也签了许多至今倍感屈辱的条约。
但他也并非是一个只有是非而无功的人。
李鸿章是晚清伟大的人物,他继承老师曾国藩的事业,开启中国看世界的新眼光,他是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中国文人与官吏。
关键词李鸿章功过是非洋务运动不平等条约中国发展李鸿章,不仅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而且也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
他的是非功过,百年来评论不断,有人予以同情,有人以近乎残酷的论调将其一棍子打死。
然而我认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皆处于当时之大背景下,我们不应以现代人之眼光去评价那个时代的人。
1958年他的棺枢被挖出,然而随着当时人们的一致痛骂尸体也遭遇了车裂之厄当年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就这样彻底的粉身碎骨了。
时至今日关于他的功过是非仍有着太多的争议。
他是外国人眼中的爱国者万国运动会时是他在世界人民面前唱起了中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他兴办洋务、筹建海军、积极斡旋于不同的国家之间然而一人之力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国运之悲凉?他是国民眼中的卖国贼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让他留下千古骂名。
然而时值临终,问及国事,他欲语泪先流……早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已显露出他与大清国多数官员的不同之处:他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及先进的武器有着极大的兴趣。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中国最大的一家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了他祈盼中国自强的洋务生涯。
19世纪 70年代,他又以求富为名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
在培养人才方面,1863年他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新人才。
此外,他还苦心经营北洋海军。
虽然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但是在当时国民尚处愚昧阶段,满朝文武仍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情况下,敢于学习、引进新生事物,将“师夷长技”投入实践,李鸿章的眼光不可谓不远,胆识不可谓不大。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 2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评价李鸿章梁启超如何评价李鸿章:在诸葛亮之下郭子仪之上一提起李鸿章,更多的人会把他与“卖国贼”、“民族罪人”的字眼联系起来。
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国之大器,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李鸿章∙实干爱国者在中国封建制度中,自秦始皇立郡县制到雍正帝设军机处,中央政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专制制度在神州大地上历经二千余年的发展达到顶峰后,终于走向了衰败。
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终于摆脱了中世纪的枷锁,释出虎狼本性,以肆志于东方。
青年李鸿章天资过人,志向高远,这可以从李鸿章20岁时所写的一首诗中看出:“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后悔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七彩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李鸿章:《二十自述》)在军事上,李鸿章东征西讨,剿太平军,定捻军,以其实际行动维护着在风雨中飘摇的清廷。
我的论文【近代史】
我的论文【近代史】亦荣亦辱的近代权臣——李鸿章我国的近代史自1840年英吉利用坚船利炮打开我国海上大门开始。
也许,这样的不和谐的开端就昭示着我国在这之后100多年的近代史注定是一个人民受煎熬并在煎熬中求发展并走向独立的过程。
在近代史的过程中,每个地方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人物。
如果我们把近代史比作一场京剧表演。
那么他们有的人或许是扮着红脸上台的忠臣良将,有的则可能是白色脸颊的卖国小人。
不过也有的人物却不这么简单,他们的粉墨登场与很大一部分的人不同,因为他们的扮相并不是那么的清晰,连我们这些甚至100多年后的台下的观众也难以分辨他们到底唱得是红脸还是白脸。
在这其中,安徽的李鸿章便是一个明显的代表。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卒于1901年11月7日,本名铜章,安徽合肥市人。
因在家排行老二,所以民间有人称他“李二先生”。
李鸿章于1847年,即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从此迈入官场。
1853年,他受命回乡办团练用以和太平天国军队作战。
1858年,他进入曾国藩的门下办理营务。
1860年,他统领淮扬水师,因为表现出色,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并得以被举荐。
1862年,以他为中心的淮军组成。
1864年,在湘军的配合下,他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此时起,他已经走入了晚清权力的中心。
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于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一些思想先进的人士就想着要图强,想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们就是近代史上鼎鼎有名的“洋务派”。
自然,李鸿章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晚清权臣中,李鸿章是最具洞察力的一些人中的一个。
李鸿章对时局有明确的看法,并为此提出著名的“千古变局”的命题。
在1865年、1872年和1874年他在致友人的信及若干奏折中,他曾多次强调,中外之局势是“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觉得“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只有掌握了“制器”的方法,才能具备与西方竞争的实力。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从文献来看,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把握,既存在着完全否定的意见,也有赞誉有加,甚至把李鸿章奉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外交家的观点。
下面是为大家推荐的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人物李鸿章范文一:晚清风云人物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每当揭开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国之大器,百年不遇。
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脸谱化为卖国贼,这个观点和历史是不符合的。
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风云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他已经尽到一个外交家的全部努力了。
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因为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
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下人——李鸿章。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这将近100年的时间里以李鸿章为首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外交家利用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尽一切可能的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保留的一份坚实的基础。
史纲论文
上书李鸿章朱露摘要:本文结合历史就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一事,发表了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孙中山,李鸿章,思想,革命引言:19世纪后期,清政府的贪婪与腐败促进了民主知识分子的诞生,悲惨的现状,文化上的中西结合,加上雄心大志,以及对中国未来命运的深切忧患,使孙中山于1894年向总督李鸿章上书,为中国的国防和发展献策。
正文:1894年,孙中山作为共和知识分子这一近代中国十分活跃的社会力量的代表,他的少年壮志使他花了十几天的时间写了《上李鸿章书》寻求改革。
洋洋万言,字字情深文章强调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四大宗旨都是希望中国学习西方,保护和发展本国农工商业的大计。
并且表示愿意协助李鸿章在农业上学习西方,因地制宜,次第举办。
这一事反映了孙中山企图一展经世抱负,知遇于当道以实现其民富国强的夙愿。
一.选择背景:1.个人联系。
一是李鸿章曾经是他就读的香港西医书院的赞助人,孙中山大学毕业时是由校方推荐求职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使得孙中山的名字和其基本状况为李鸿章所知悉。
2.个人感官。
孙中山对李鸿章感官一向不恶。
他曾从郑观应那里了解过李鸿章的事业;他一向崇敬的康德黎博士也称赞李鸿章为“中国之俾斯麦”。
3.现实状况。
当时的李鸿章不是一般的重臣,而是一个超级重臣。
他以文华殿大学士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集军事、外交于一身,几乎左右了政局。
在当时的情形下,一个知识分子想要给一个既开明又有实权的领袖人物上书,李鸿章无疑是最佳人选。
二.结果及原因分析:因是不管通过什么门径,孙中山上书无获而终。
他未获李鸿章接见,书中主张亦未被理睬。
广为流传的关于李鸿章的说法有三种:一是他这个中堂大人没有时间理会他这个乡野小民。
二是上书已经看到,战争吃紧,等打完仗再说云云。
三是中堂大人见了上书,看了一眼扔在桌头。
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知识分子的心血来潮罢了,不值得一看。
我个人比较赞同的是第二种看法:孙中山未获李鸿章接见的原因,可能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带来的不利“天时”。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
近代史李鸿章小论文范文一:论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
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引用百度知道李鸿章,是近代史中一位很出名的人物,其一生几项事迹对当时影响极大,甚至影响今日:发起洋务运动和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其主要内容。
从60年代开始开办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
其中,江南制造局是中国第一个较大的官办军事工厂,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全厂约2000余人,主要制造枪炮、弹药、水雷等军用品,同时还制造轮船,1867年后开始制造船舰。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全厂约1700余人,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厂子规模不大,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于是,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近代史纲要关于李鸿章的论文篇一《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然而这并不妨碍李鸿章洋务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其中部分经典理论对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现代化;借鉴一、李鸿章洋务思想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清朝初期社会和经济比较发达,经历过“康乾盛世”的阶段,然而从乾隆末期开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日趋落后。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政治腐败,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
当西方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与世界脱轨。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其基本内容(一)军事自强购置海外枪只弹炮、造器练兵、筹备海防等等是其军事自强思想的主要表现。
李鸿章认为:“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
这之后,他着手筹办西方枪炮,开办军事工业,其中包括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
这些军事工业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积极筹备海防,并开办近代海军[1]。
出发点则是防御国外侵略势力。
他的军事自强思想还表现在革新军制方面。
他了解到旗兵、绿营军的朽败、武器的落伍,深感到实行变革刻不容缓。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革的举措大多没有得到落实。
(二)经济自强“求强”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主题思想,其实现的主要方法就是军事强盛,他以为国力强盛、军队强大是实现经济方面的自强与富有是的条件和根本。
近代史小论文-李鸿章
李鸿章晚晴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安徽合肥人,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争一长短的人”,慈溪太后称之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创建了淮军,两师徒联手最终为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因为其杀人太多牵涉到对淮军和湘军的整体评价,但是李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首先要维护其阶级利益,因此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都是阶级表现。
但是李是作为晚晴政坛不可少的开明的士大夫,深知中国落后主张向西方学习,兴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他还积极创建海防事业,创建北洋水军;派人出国留学,创办学堂客观上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这些都是属于李为中国历史作出的精彩的贡献,虽然并未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但是很大程度上为后来事业奠定了基础何况身处一个大动荡年代他的这些贡献不可磨灭。
其后期对外战争极力妥协,压制爱国军民热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的确是其最不光彩的地方。
但在弱肉强食,强盗掠夺,弱国无外交的国际大环境中,愚昧无知的满清贵族连签约都没能力干的活,只有李中堂懂外交。
签订卖国辱权的条约是最吃力不讨好的,李鸿章为大清王朝背了一大个黑锅,每次谈判都是都是在通过权衡将损失降到最小,但是还是身背“卖国贼”的称号,但是很多人不曾想到的是在马关时遭受刺客袭击,仍为了维护清政府利益与日本周璇,但是由于电报被截取,最终在谈判中还是失败,从此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另外,他没有摆脱晚晴政治的陋习存在着贪污腐败的一面,也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渊源是政治制度的落后,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但是人无完人,梁启超曾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关于李鸿章的历史小作文
说起李鸿章,这可是个在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他是卖国贼,有人说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和无奈。
李鸿章那时候啊,清朝已经是摇摇欲坠,到处都是麻烦事儿。
他就像一个努力想修补破房子的工匠,可这房子的窟窿实在是太多,补都补不过来。
他搞洋务运动,想让国家强大起来,办工厂、建海军,忙得不亦乐乎。
那北洋水师一开始也确实挺威风,让人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可后来呢,甲午战争一打,北洋水师败得那叫一个惨。
这一下,李鸿章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很多人骂他,说他没用,把好好的水师给弄垮了。
但咱仔细想想,这事儿能全怪他一个人吗?
他去和外国人谈判,签了那些不平等条约。
这事儿确实让人气愤,国家的土地、银子就这么被割让、赔出去了。
可他或许也是没办法,清朝太弱,不签可能后果更严重。
他就像一个被推到前台的替罪羊,背上了千古骂名。
不管怎么说,李鸿章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也是努力过、挣扎过的。
他的功过是非,也许不是我们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的。
但通过了解他,能让我们更明白那个时代的艰难,也更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
洋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
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一:人物简介(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
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
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
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二)外交事件: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
1871年(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天津教案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但李鸿章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
果然,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
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条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1879年(光绪五年)乘隙吞并了琉球。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但辽东半岛触动列强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作为补偿。
其后,沙俄以“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港。
(三)建立海军: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
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
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
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四)晚年:1884年(光绪十年),朝鲜爆发“甲申事变”,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乘机出兵。
188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订立了《中日天津会议专条》,规定朝鲜若有重大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
为甲午战争爆发结下祸胎。
六月二十三日(公历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甲午战争爆发。
1894年8月16日(公历9月15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
1894年8月18日(公历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但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在此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
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
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
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太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
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
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
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
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
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而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倾尽国库一心筹备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清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
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投置闲散。
1900年8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在“议和大纲”上签字。
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1901年(光绪27年)签订《辛丑条约》。
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
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
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他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享年79岁。
二:人物评价李鸿章也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之一,有人认为他由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跟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称他为卖国贼;然而他兴办洋务,创办海军又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因此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李鸿章的一生中,既有功也有过。
(一)积极评价:18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境地。
就在这一时刻,一个人站出来,并与顽固派进行了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使国家富强。
这个人就是李鸿章。
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他兴办洋务,建立北洋水师。
他的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是他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维护国家利益。
以前有很多人说李鸿章因为代表中国和外国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而给他扣了个“卖国贼”的大帽子,殊不知李中堂当年在谈判桌上曾极力争取为国家减少赔款数额,甚至老泪纵横,哭求当时外国首脑。
“弱国无外交”正反映了当时中国尴尬的外交局势,并非李鸿章卖国求荣,实在是逼不得已、无可奈何之举。
他还对维新派及革命者的宽容态度,李鸿章算是当时清政府中比较开明的官员之一,他也为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形势感到忧心。
这时的他已经意识到如不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中国必亡。
于是他“兴洋务、筹海防”,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等。
从某种角度来看,要不是他对革命者的宽容态度,也许中国还要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向共和。
(二)消极评价:但是他也有过失。
他曾经在太平军的战斗中杀戮投降之人,此举颇有过河拆桥之嫌,让人心中生寒,显得李鸿章有些不仁不义。
也是由于他的失误指挥致使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人们的生活饱受战争的洗礼,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生活真是艰苦万分,苦不堪言。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或许这些就是他曾作为一名外交官的印记。
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依我看来,归根结底,是封建末世的机运成就了李鸿章的辉煌,也是封建末世的霉运颠覆了李鸿章。
因为他担负不了不该由他担负的家国重任,在夙夜忧思,中心惶惶中,为维持一个朽不堪言的衰败社会,蒙受了深重的耻辱和误解。
如果他能如陶渊明一样视名利如粪土,云淡风轻,或许这世间又会发现一片净土,但是贪恋权势却埋葬了这一切,留下一地骂名。
究其一生,前半生才华横溢,官场得意,后半生卑躬屈膝,一败涂地。
参考文献:李侃,《中国近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四版;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张富强,《建国以来李鸿章研究述评》,《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董丛林,《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谢世诚,《李鸿章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陈悦,《沉没的甲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
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论文李鸿章的那些故事系专业班级:会计13416班学号:33号姓名: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