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件1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议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思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导
学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品课件
朗 以 云梦 的淡 轻有 笼天 又满 样虽 过 中 牛 佛 花 子 里 荷 起 雾 的 薄
照 不 , 淡 纱一 着上 像月 ;然 一 洗 乳 在 仿 和 。 塘 在 浮 青 薄
; 能 。所 的 层 却 , 是
叶
语 言 美
叠词 美
动词 美
比喻 美
拟人 美
入使富叠 化文有词 , 章音运 充写乐用 满景的, 诗状节不 意物奏仅 。, , 使
候白本
。色文
恐写
怖于
笼
罩
中年
国
大 地 的 时
月 , 正 是
1927 7
清华园中的荷塘
界 中 章 一月
。 向 描 个色
往 、 追 求 的 和 谐 宁 静 的
绘 的 中 心 , 它 是 作 者 心
有 月 亮 的 夜 晚 。 月 色 是
,
:月
光 。 点 明 了 时 间
境目文是
处 花 的荷
所 池 北塘
。
, 是 本 文 所 要 描 绘 的 特 定
名律 但 塘 曲, 光 中 。 如和的 通梵 影 月 感婀 有 色
玲着并 上和不 奏谐均 着的匀 的旋;
(的远缕微 嗅歌处 缕 风 觉声高 清 过 转似楼 香 处 为的上 , , 听。 渺 仿 送 觉 茫佛来 )
(
视 觉 转 为 听
曲梵 。婀
玲 上 奏
着 和 谐 的 旋
匀塘 ;中 但的 光月 和色
心而 慰 拔 入 了 态又 ,。 哀 变 。
文一 重个
问问
题
了这 怎
探
”无 样 ?边 理
究
的解
荷“
香我
月且
色受
叁
好用
荷塘月色ppt课件(经典)-图文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 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 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3、怎样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 写荷塘月色。
结构详解
( 荷叶 )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 (比喻)
幽雅宁静 月下的荷塘
( 荷花 ) 零星点缀(
静
拟人、比喻)
( 荷香 )
缕缕
(通感)
( 荷波 )
颤动(
比喻、拟人)
动
( 流水 ) 看不见的 脉脉
博喻手法的运用
纤尘不染 优雅高贵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 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
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愣愣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失宁静 赏四周
出家门 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1.1《荷塘月色》课件(共64张PPT)
初读课文
要求 (1)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2 )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 变化的句子 (3)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观荷
踱小
塘
路
出家
小
门
家
径游踪
小 径 猛一抬头,不觉
已是自己的家门
赏四 周
感情变化的句子依次是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静塘的月夜色晚”,所作者呈心现里的极韵不味平静、又情独致自很一不人在协
“高处丛生的灌木”调下?,确实会有这样的感
觉。
• 其次,这种感觉和下文的“但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正好衔接,体现作者这种宁 静——不宁静的反反复复的心情。
视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
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就是将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各 种感觉相互沟通。把某种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 一种感官上的特殊比喻形式。也叫“移觉”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之下又有一句是通感,在哪里,请找出来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 轻盈透明,
洁白而 亦真亦幻。 鲜艳
化虚 为实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 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 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 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 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
“协首影人斑调先”有驳。,,一的比“种黑峭喻害楞十影楞分怕”如恰的“鬼当感峭一,觉楞般尤,”其楞形是是如容在不鬼“这是一斑样和般驳夜“的深”黑人荷让
《荷塘月色》(43张PPT)
叙事性散文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课文学习
第贰章
作者的行踪是怎么样?按照作者的行踪,画出反映情感变化的句子和对应的情感归结
思考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思考
结构总结
第肆章
文章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对荷塘与月色优美景色的描绘中,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自然美的颂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哲理的思考
### 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丽:朱自清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荷花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即使知道不久将凋谢。###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谐共存: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内心世界的探索:朱自清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追求。超越物质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荷塘月色》提醒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的追求同样重要。哲理与情感的结合: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哲理,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课文学习
第贰章
作者的行踪是怎么样?按照作者的行踪,画出反映情感变化的句子和对应的情感归结
思考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思考
结构总结
第肆章
文章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对荷塘与月色优美景色的描绘中,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自然美的颂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哲理的思考
### 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丽:朱自清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荷花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即使知道不久将凋谢。###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谐共存: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内心世界的探索:朱自清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追求。超越物质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荷塘月色》提醒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的追求同样重要。哲理与情感的结合: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哲理,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024版142《荷塘月色》课件57张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 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
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 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
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 年仅50岁。
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传统文化元素
在课件中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如通 过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探讨其与古典诗 词、传统园林艺术等的联系。例如,将荷塘 月色与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相比较,引导学生 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
民族精神体现
通过分析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如自 然和谐、宁静致远等思想,引导学生领悟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结合古 代文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探讨荷塘月色所 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起始阶段
中国现代散文起源于五四运动前 后,受到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和表达自由。
发展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 现代散文进入发展阶段,出现了 众多优秀的散文家和作品,如周
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
成熟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 现代散文逐渐成熟,形成了多样 化的风格和流派,如文化散文、
孤独、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孤独、苦闷和彷徨的特点。通过对其行为和语言的描写, 展现了一个人在黑暗现实中的无助和迷茫。
追求自由、美好
主人公对荷塘月色的向往和留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与黑暗的现实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和苦闷。
矛盾、挣扎
主人公在荷塘月色中经历了从“颇不宁静”到“淡淡的喜悦”再到“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变 化,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种情感变化揭示了主人公在黑暗现实中的无奈和抗争。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 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
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 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
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 年仅50岁。
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挖掘
传统文化元素
在课件中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如通 过解读荷塘月色中的意象,探讨其与古典诗 词、传统园林艺术等的联系。例如,将荷塘 月色与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相比较,引导学生 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
民族精神体现
通过分析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如自 然和谐、宁静致远等思想,引导学生领悟中 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结合古 代文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探讨荷塘月色所 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取向。
起始阶段
中国现代散文起源于五四运动前 后,受到西方文化和文学的影响, 开始追求个性解放和表达自由。
发展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 现代散文进入发展阶段,出现了 众多优秀的散文家和作品,如周
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
成熟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 现代散文逐渐成熟,形成了多样 化的风格和流派,如文化散文、
孤独、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中的主人公形象体现了孤独、苦闷和彷徨的特点。通过对其行为和语言的描写, 展现了一个人在黑暗现实中的无助和迷茫。
追求自由、美好
主人公对荷塘月色的向往和留恋,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与黑暗的现实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主人公的孤独和苦闷。
矛盾、挣扎
主人公在荷塘月色中经历了从“颇不宁静”到“淡淡的喜悦”再到“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变 化,表现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种情感变化揭示了主人公在黑暗现实中的无奈和抗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 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 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 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 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空想而批评他,也不能因他没 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 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 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弥望 琐屑
点缀 斑驳 脉脉
踱步 渺茫 独处
课堂练习
袅娜 顿时 倩影 和谐 参差 煤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香
嗅 觉
)
答案:
相通
歌 声
( 听 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
2
影
视 觉
)
相通 和谐
名(
曲
听 觉
)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 时,根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 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 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全篇小结
•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菏塘美景图:绿叶
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象朦胧的梦幻,象飘渺的歌声。
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菏塘月色惊人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 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 替代“泻”,用“升”替代“浮” 呢?
化静态为动态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 美,显得生动活泼。“照” 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 不灵泛。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https:///item/%E6%9C%B1%E8%87%A A%E6%B8%85/106017?fr=aladdin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统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件1
余光中 论朱自清散文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3
荷 塘 月 色
朦 胧 优 雅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荷塘四周的景色—蛙声蝉鸣图
• 树(杨柳)——一团烟雾 • 远山——隐隐约约 • 小路灯——没精打采 • 蝉声蛙声——热热闹闹 • 对比:“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淡淡的哀伤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放不开”。
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荷塘月色》中十一句
2
话一共用了十四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 不可谓之不密。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些譬喻大半泛浮,轻
易,阴柔,在想像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较有韵味,
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是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
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思考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修饰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 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 象生动.
1统4.编统版编高版一高语一文语《文荷《塘荷月塘色月》色课》件课张1件 24张
荷塘上的月色—洁白月色图
• 以流水写月光——突出其光辉一泻无疑 • 以薄雾写月光——突出其朦胧美 • 以荷叶荷花写月光——突出其恬静柔美 • 以树影写月光——突出其光影浓淡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色》授课课件(33张PPT)
修辞手法 通感
荷叶
月 下 荷 塘
荷花
动 静
荷香
结
合
荷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 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赏析 第五 段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 “升”替代“浮”呢?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树 荷
塘 阿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整 体 的
的
风
四
光
周 树梢 ( 远山 ) 树上 (蝉声 )
树缝 ( 灯光 ) 树下 (蛙声
)
淡淡 喜悦
带门 出去
颇不 现实 宁静 现实
推门 进来 无法 回避
淡淡 哀愁
走在 路上
幽雅 宁静 朦胧
江南 旧俗 惦记 江南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塘上 淡淡 月色 喜悦
塘的 四周
无限 慨叹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1、丰富多样的修辞之美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通感等 2、绘声绘形的叠词之美 传神的表现力 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感,充 满诗意 3、恰当精准的练字之美 泻、浮、画等 富有表现力,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
1、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 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 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
显得不灵泛。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失去和 谐感。
一览无余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 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 围,意境相当优美。
《荷塘月色》ppt课件27张
第14课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 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写荷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 写出微风吹过处, 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 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无声,池塘里的水在 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那叶子 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 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写荷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 写出微风吹过处, 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 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无声,池塘里的水在 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那叶子 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树梢
四
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热
蝉声
闹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上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色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失宁静 失宁静 失宁静
知识积累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 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 名曲。
明确: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 “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色块,仿佛变成了 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第6段,荷周美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运用了哪些手法?作者情感有无变化?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 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 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题目解说: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社会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话“——这样想着,……,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
不多余。 1、照应开头,文章构成圆形结构。 2、以静写动,以环境的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3、突出主旨,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感、所思恍若一梦,但现实依旧, 愁不得解,突出文章“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现实之后,还是“心里颇不宁静”。因此,这句话在篇首
如一锤定音,
。
5、提问: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静?”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知识 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 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中洗过一样;又 虚 面 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
胧
的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月 色
灌木的黑影 月影 杨柳的倩影
和 谐
实 侧 面
光和影
虚
( 杨柳 ) 树姿:远远近近
着墨点:
荷
树
高高低低
塘 的 四 周
树色:阴阴的,乍 看像烟雾般
树梢 ( 远山) 树缝 ( 灯光 )
着眼点: 月
以树写月
色彩较前
树上 ( 蝉声 ) 树下 水( 里的蛙声 ) 两幅暗
寻求宁静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6、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失去宁静 早已无福消受了。 7、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课 文章结构小结:
文
求宁静
分
小径
析不
得
宁
宁
静
静
小径
失宁静
文章 明线:空间变化 圆形 线索 暗线:情感变化 结构
(9)酣.眠( hān) (12)乍.看( zhà)
(13)敛.裾.( liǎn jū )
(14)鹢.首徐回( yì )
(15)妖童媛.女( yuán) (16)梵.婀.( fàn ē )玲
一、读准字音
(一)多音字 曲曲.折折( ) 独处.( ) 颤.动( )
( ) 妙处.( )
()
脉脉.( )
参.差( ) 纤.腰( )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 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
文 写的?
分 析
• 月夜出门 小径漫步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引起联想
按照作者的行踪(位置变化)的顺序来写: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 回家门
课 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 文 的语句。
分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
析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通感示意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
声似的。
清 香
( 嗅 觉
)
相通
歌 声
( 听 觉
)
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清淡飘渺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光 影
(
视 觉
)
相通
名 曲
( 听 觉
)
悠扬 温馨 和谐
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实
月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正
塘 上
荷
的(通感)
塘
(荷波 ) 一道凝碧
上体
素 淡
到 下
感 、
静, 层
谧由 次
远感
动
及和 近静
谧
(流水 )看不见的
的
脉脉
美
通感:
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 的写法,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 也称“移觉”
风来花底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香 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 《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 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文学常识填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______,字______,号 ______,________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 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 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______大学教授。代表作 有散文与诗的合集《________》,散文集《______》、 《欧游杂记》等。
【答案】 自华 佩弦 秋实 毛泽东 清华 踪迹 背影
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景物描写 诗文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是作者感情的
载体,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景物形象的方 法:
①首先找出描写的客观物象,即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②然后抓住关键词(主要是各种修饰词和特殊句式)
分析物象特点(声、色、形、味等),注意写景的角
印象中的荷花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煤屑.( xiè )
(2)幽僻.( pì ) (3)踱.着( duó)
(4)蓊.郁.( wěnɡ ) (5)弥.望( mí) (6)颇.( pō )
(7)霎.时( yshùà )
(10)峭楞.楞.( léng
)(8)(袅1.1娜)櫂.( (nnziuǎhóoào) )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
以 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 乐 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 景 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 写 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 哀 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 情 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
得到真正的宁静。
浙江卷 乌 米(俄)阿•马•高尔基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 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 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 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 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 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 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 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 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 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 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19.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 描写的作用。(5分)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 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 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
——( )
()
——( )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 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 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 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 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 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 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 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度(上下、高低、远近、俯仰等)以及表现手法(点
面、动静、正侧面、虚实、等)和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通感等)。
朗读
③最后注意各种物象的关系(主次、对比等)。
(荷叶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
婷舞女的裙(比喻) 静
富 有 由立
零星 袅娜(拟人)
月 (荷花 )明珠 星星 美人
下
的
缕缕
(荷香 ) 渺茫的歌声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