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实秋《旅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旅行梁实秋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襄。
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
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
“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
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
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站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
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
“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旅行是一种逃避。
“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
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
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六)(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
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这种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是国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因月亮而生的节日。
早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遥望浩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不免对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一些神奇的联想,进而形成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体,是人类以原始思维对月亮美好想象的结果。
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也直接促进了中秋这一岁时节日的形成,给节日笼罩上迷人而瑰丽的光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不过,中秋节真正的源头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
在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
春天播种时有“春祈”(春祀)习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报告丰收时就有“秋报”(秋祀)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周语》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
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仪式。
由此可见,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秋分拜月、祭月的礼制,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历法中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的智慧。
中秋赏月是自宋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据史料记载,魏晋之时,我国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梁任公先生暮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概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感情”。
我很好运地有时机听到这一篇感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穷的仰慕,倒不是由于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由于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由于他的学术文章关于青年确有启示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许多显宦,以及气吞山河的人物,莅校发言。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演讲稿,以后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演讲是早先写好的,整齐整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边,他的书法非常艳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雅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演讲,那兴趣相差好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绝然不一样。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干练秃顶顶宽下巴的人物,衣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重,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辉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翻开他的讲稿,目光向下边一扫,而后是他的极简洁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 启超没有什么学识" 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但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虚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仍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假如他说标准国语其成效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读,再经他一解说,活画出一出惨剧,此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感情。
我在听先生这篇演讲后约二十余年,有时获取机会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洋溢,黄流滔滔,情形苍莽,不由哀从中来,立时忆起初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以外,随时引证很多作品,大多数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他背诵到舒畅处,突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顶,敲几下以后,记忆力便又通畅,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勤》梁实秋阅读答案(通用9篇)
《勤》梁实秋阅读答案(通用9篇)篇1:梁实秋《勤》阅读答案勤,劳也。
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夤勉从事,就叫做勤。
各行各业,凡是勤奋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头地。
即使是出家的和尚,息迹岩穴,徜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
且举两个实例:一个是唐朝开元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
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面修行,一面劳作。
“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
他到了暮年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的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
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个的没有吃东西。
他的刻苦的精神感动了不少的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以山水画著名的石谿和尚。
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
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
……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
所谓静生动,动必作一番事业。
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
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
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义为植物的生活。
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的反面是懒。
早晨躺在床上睡懒觉,起得床来仍是懒洋洋的不事整洁,能拖到明天做的事今天不做,能推给别人做的事自己不做,不懂的事情不想懂,不会做的事不想学,无意把事情做得更好,无意把成果扩展得更多,耽好逸乐,四体不勤,念念不忘的是如何过周末如何度假期。
这就是一标准懒汉的写照。
恶劳好逸,人之常情。
就因为这是人之常情,人才需要鞭策自己。
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不但不同于草木,也有异于禽兽,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9.从文章第一自然段看,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0.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举的`都是和尚的事例,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11.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有“这句话沉痛极了”三句,联系文意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12.根据作者的阐述,“勤”有什么意义?(回答不超过30个字。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梁实秋作品(含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训练梁实秋作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鸟梁实秋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
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
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
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
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
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现代文阅读题)雅舍(梁实秋)阅读答案
雅舍(梁实秋)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雅舍梁实秋(1)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
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
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
不消说,这房子有砖柱,有竹篦墙,一切特点都应有尽有。
讲到住房,我的经验不算少,什么“上支下摘”,“前廊后厦”,“一楼一底”,“三上下”,“亭子间”,“茅草棚”,“琼楼玉宇”和“摩天大厦”各式各样,我都尝试过。
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
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留空隙,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2)“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3)“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而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棹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梁实秋阅读答案
梁实秋阅读答案梁实秋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实秋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梁实秋阅读答案1雅舍梁实秋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
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
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
有个性就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马路约有七八十层的土阶。
前面是阡陌螺旋的稻田。
再远望过去是几株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
若说地点荒凉,则月明之夕,或风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远,路远乃见情谊。
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仍须上坡,因为屋内地板乃依山势而铺,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来无不惊叹,我则久而安之,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雅舍共是六间,我居其二。
篦墙不固,门窗不严,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
邻人轰饮作乐,咿唔诗章,喁喁细语,以及鼾声,喷嚏声,吮汤声,撕纸声,脱皮鞋声,均随时由门窗户壁的隙处荡漾而来,破我岑寂。
入夜则鼠子瞰灯,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动,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顺坡而下,或吸灯油推翻烛台,或攀援而上帐顶,或在门框掉脚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
但是对于鼠子,我很惭愧的承认,我没有法子。
没有法子一语是被外国人常常引用着的,以为这话最足代表中国人的懒惰陷忍的态度。
其实我的对付鼠子并不懒惰。
窗上糊纸,纸一戳就破;门户关紧,而相鼠有牙,一阵咬便是一个洞洞。
试问还有什么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没有法子?比鼠子更骚扰的是蚊子。
雅舍的蚊虱之盛,是我前所未见的。
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当黄昏时候,满屋里磕头碰脑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
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粱实秋阅读训练题与答案①“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
“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
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
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
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
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青律。
②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
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
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
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③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
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
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
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
由此可以类推。
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
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
正如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④文调的羡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
批评家哈立孙说:“试读王尔德,笛福,绥夫特,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
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是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⑤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
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理解答案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理解答案第一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阅读理解答案阅读《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完成第15~17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
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国文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方。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有一天上作文课,徐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高考文学类文本梁实秋《写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实秋《写字》阅读练习及答案六、现代文阅读(二) (12分)写字梁实秋在从前,写字是一件大事,在“念背打”教育体系当中占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描红模子的横平竖直,到写墨卷的黑大圆光,中间不知有多勤苦。
记得小时候写字,老师冷不防地从你脑后把你的毛笔抽走,弄得你一手掌的墨,这证明你执笔不坚,是要受惩罚的。
这样恶作剧还不够,有的在笔管上套大铜钱,一个,两个,乃至三四个,摇动笔管只觉头重脚轻,这原理是和武术家腿上绑沙袋差不多,一旦解开重负便会身轻似燕极尽飞檐走壁之能事,如果练字的时候笔管上驮着好几两重的金属,一旦握起不加附件的竹管,当然会龙飞蛇舞,得心应手了。
写一寸径的大字,也有人主张用悬腕法,甚至悬肘法,写字如站桩,挺起腰板,咬紧牙关,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这种姿态中写出来的字,据说是能力透纸背。
现代的人无须受这种折磨。
“科举”已经废除了,只会写几个“行”“阅”“如拟”“照办”,便可为官。
自来水笔代替了毛笔,横行左行也可以应酬问世,写字一道,渐渐地要变成“国粹”了。
当作一种艺术看,中国书法是很独特的。
因为字是艺术,所以什么“永字八法”之类的说数,其效用也就和“新诗作法”“小说作法”相差不多,绳墨当然是可以教的,而巧妙各有不同,关键在于个人。
写字最容易泄露一个人的个性,所谓“字如其人”大抵不诬。
如果每个字都方方正正,其人大概拘谨;如果伸胳臂拉腿的都逸出格外,其人必定豪放;字瘦如柴,其人必如排骨;字如墨猪,其人必近于“五百斤油”。
所以郑板桥的字,就应该是那样倾斜古怪,才和他那吃狗肉傲公卿的气概相称,颜鲁公的字就应该是那样的端庄凝重,才和他的临难不苟的品格相合,其间无丝毫勉强。
在“文字国”里,需要写字的地方特别多,擘窠大字至蝇头小楷,都有用途。
可惜的是,写字的人往往不能用其所长,且常用错了地方。
譬如,凿石摹壁的大字,如果不能使山川生色,就不如给当铺酱园写写招牌,最不济也可以给煤栈写“南山高煤”。
有些人的字不宜在壁上题诗,改写春联或“抬头见喜”就合适得多。
记黄际遇先生 梁实秋阅读附答案
记黄际遇先生梁实秋先生字任初,广东澄海人。
他性格爽朗,而且诙谐。
先生未携眷,独居第八宿舍楼上。
闻一多后来送家眷还乡,也迁入第八宿舍,住楼下。
所以这一所单身宿舍是我常去的地方。
我经常是到一多室内打个转,然后偕同上楼去看任初先生,喝茶聊天。
潮、汕一带的人没有不讲究喝茶的,我们享用的起码是“大红袍”、“水仙”之类。
任初先生也很考究吃,有一天他邀我和一多在他室内便餐,一道一道的海味都鲜美异常,其中有一碗白水汆虾,十来只明虾去头去壳留尾,滚水中一烫,经适当的火候出锅上桌,肉是白的尾是红的,蘸酱油食之,脆嫩无比。
此时主人方从汕头归来,携带潮州蜜柑一篓,饭后飨客,柑中型大小,色泽特佳,灿若渥丹,皮肉松紧合度,于汁多而甜之外别有异香长留齿颊之间。
任初先生有写日记的习惯,写在十行纸的本子上,永远是用毛笔写,有时行书,有时工楷,写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据云写了数十年未曾间断。
他的日记摊在桌上,不避人窥视,我偶然亦曾披览一二页,深佩其细腻而有恒。
他喜治小学,对于字的形体构造特别留意,故书写之间常用古体。
他对于时下一般人之不识字深致感慨,有一次他告诉我某公高吟红楼梦的名句“茜纱窗下公子多情,黄土陇中佳人薄命”,把茜读作西。
他的日记里更常见的是象棋谱,他对于此道寝馈甚久,与人对弈常能不用棋盘,即用棋盘弈后亦能默记全部之着数,故每有得意之局辄逐步笔之于日记。
他曾遍访国内名家,棋艺之高可以想见。
先生于芝加哥大学数学系获有硕士学位。
其澄海寓邸门上有横匾大书“硕士第”,真是书香门第,敦厚家风。
长公子家器随侍左右,执礼甚恭,先生管教綦严,不稍假藉。
对待学生也是道貌岸然。
但友朋欢宴之间,尤其是略有酒意之后,他的豪气大发,谈笑风生。
他知道的笑话最多,荤素俱全,在座的人无不绝倒,甚至于喷饭。
一日,省主席韩复榘来校,要对全校“训话”。
训话之前,校长邀全体教职员在会议室和主席晤谈。
我因为久闻“韩青天”的大名,以及关于他的种种趣谈,所以欣然应命。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梁实秋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梁实秋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客梁实秋常听人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
”请客只有一天不得安,为害不算太大,所以人人都觉得不妨偶一为之。
所谓请客,是指自己家里邀集朋友便餐小酌,至于在酒楼饭店“铺宴席,陈尊俎”,呼朋引类,飞肠醉月,享用的是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最后一哄而散,由经手人员造帐报销,那种宴会只能算是一种病狂或是罪孽,不提也罢。
妇主中馈,所以要请客必须先归而谋诸妇。
首先要考虑的是请什么人。
主客当然早已内定,陪客的甄选大费酌量。
眼睛生在眉毛上边的宦场中人,吃不饱饿不死的教书匠,小头锐面的浮华少年……若是聚在一个桌上吃饭,便有些像是鸡兔同笼,非常勉强。
把素未谋面的人拘在一起,要他们有说有笑,同时食物都能顺利的从咽门下去,也未免强人所难。
主人从中调处,殷勤了这一位,怠慢了那一位,想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亦非易事。
所以客人需要分类,不能鱼龙混杂。
客的数目视设备而定,若是能把所有该请的客人一网打尽,自然是经济算盘,但是算盘亦不可打得太精。
再大的圆桌面也不过能坐十三四个体态中型的人。
说来奇怪,客人单身者少,大概都有宝眷,一请就是一对,一桌只好当半桌用。
有人请客发宽笺帖,心想总有几位心领谢谢,万想不到人人惠然肯来,而且还有一位特别要好带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宝宝!主人慌忙添座,客人谦让“孩子坐我腿上!”大家挤挤攘攘,其中还不乏中年发福之士,把圆桌围得密不透风,上菜需飞越人头,斟酒要从耳边下注,前排客满,主人在二排敬陪。
拟菜单也不简单。
其原则是把客人一个个的填的嘴角冒油。
四冷荤,四热炒,四压桌,外加两道点心,似乎是无可再减,大鱼大肉,水陆杂陈,若不能使客人连串的打饱嗝,不能算是尽兴。
宴客的吉日近了,家里有厨师厨娘,自然一声吩咐,不再劳心,否则主妇势必亲自下厨操动刀俎。
接下来主妇忙着上菜市,挑挑捡捡,捡捡挑挑,又要物美又要价廉,装满两个篮子,半途休息好几次才能气喘汗流的回到家。
《我的父亲梁实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我的父亲梁实秋》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父亲翻译莎士比亚剧本 始于抗战前,那时我只有四五岁。
后来因抗战,颠沛流离,只译了 10 本, 便停顿下来,因为翻译莎士比亚是没有钱的,为了我们一家,父亲必须谋生,教 书、写文章。
生活相对安定下来后,他又开始有计划地翻译。
父亲给自己规定, 每天要译两千字。
台湾的天气很热,那时也没有冷气,父亲这个北方人对气候颇 不适应,他又很胖,非常怕热,经常挥汗如雨。
父亲非常有毅力,如果因为有事 未能完成预计的工作,加班也要把拖下的工作补上。
翻译莎士比亚,是胡适先生的建议,最初是父亲与另外两个人一起翻译,但 那两位后来中途退出,只剩下父亲一人坚持。
翻译莎士比亚是件苦事,因为他全 部用古英文写作,我曾向父亲抱怨说,我根本看不下去莎士比亚的原文,父亲笑 着说:“你若能看懂的话,那就不是莎士比亚了。
” 父亲每译完一剧, 就将手稿交给母亲装订。
母亲用古老的纳鞋底的锥子在稿 纸边上打洞,然后用线缝成线装书的样子。
没有母亲的支持,父亲是无法完成这 一浩大工程的。
我在台湾与父母一起生活了 10 年, 因为哥哥姐姐的失散, 成了“独生女”。
父亲与母亲的感情很好, 他们后来跟着我到西雅图生活了一段时间, 我时常在汽 车的后视镜里很“嫉妒”地发现,他们还经常手拉手坐在一起。
1974 年 4 月 30 日上午,父亲与母亲照样手拉手到附近市场购物,市场门口一个梯子突然倒下, 正好击中了母亲。
母亲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伤势很重,需要动大手术。
临进 手术室前,母亲以一贯的自我克制力控制自己,既不抱怨,也不呻吟。
进手术室 前,她似乎已有所预感,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治华(注:梁实秋 的学名为梁治华),你要好好照料自己。
”几个小时后,护士出来通知,母 亲已不治。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父亲坐在医院长椅上开始啜泣,浑身发抖,像 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就在母亲去世后一个月,父亲终于辗转知道了哥哥、姐姐仍然在世的消息。
山东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山东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2018·株洲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社会心态正变得越来越理智成熟、开放多元、积极主动,并且更加具有世界意识。
但也不可否认,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良社会情绪。
比如,自卑自馁情绪有之,“牢骚太盛”情绪有之,懈怠散漫情绪亦有之。
这些社会心态虽不是主流,却会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如不及时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还会影响整个社会心态,甚至会阻滞社会主义现代化脚步。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心态必须强起来。
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社会成员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总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与其发展实际密切相关,是时代的“晴雨表”“风向标”;它同时会影响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甚至影响整个国家发展大局。
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用短短几十年时间从“饥寒交迫”变为总体小康、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现在正阔步走在“强起来”的大路上。
在这个“强起来”的新时代,应当有与之匹配的社会心态。
心态强起来应增强自尊自信。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尊自信的民族,自尊自信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自尊自信源于深入了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
它要求我们既不妄自菲薄,看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拒绝照抄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也不妄自尊大,拒绝其他文明优秀成果。
只有清醒认识我国历史走向、准确定位我国历史方位,才能更加自尊自信。
只有不断增强自尊自信,才能更加敢于正视自身不足、敢于承认别人长处,进而取长补短,更好迈向伟大复兴。
心态强起来应更加理性平和。
2021年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南昌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庄锡华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
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
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
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
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
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
”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
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
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
”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
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
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
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
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梁秋实试题及答案
梁秋实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梁秋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主要文学贡献是什么?A. 诗歌创作B. 散文创作C. 小说创作D. 戏剧创作答案:B2. 梁秋实的散文风格以什么著称?A. 浪漫主义B. 现实主义C. 古典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B3.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梁秋实所著?A. 《雅舍小品》B. 《秋实散文》C. 《边城》D. 《梁实秋散文选》答案:C二、填空题4. 梁秋实的散文集《雅舍小品》首次出版于________年。
答案:19495. 梁秋实的散文作品多以________为背景,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答案:日常生活三、简答题6. 简述梁秋实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案:梁秋实的散文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语言简洁明了,追求“白话文”的自然流畅;其次,他的散文内容贴近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再次,他的散文风格幽默风趣,常常以轻松的笔触描绘人生百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四、论述题7. 论述梁秋实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梁秋实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的生活观察,以及富有个性的语言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秋实的散文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题材和形式,也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经验。
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五、阅读理解题8. 阅读以下梁秋实的散文片段,并回答问题。
(散文片段省略,因为实际考试中会提供具体文本)问题:(1)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 文中提到的“雅舍”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答案:(1)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2) “雅舍”在文中象征着作者追求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和个人情感色彩的心灵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
①提起梁实秋,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与抗战无关论”之类的名称,想到他与鲁迅,与左翼文人之间的争论和恩怨。
如果我们抛开这些,而以一个客观的立场来衡量他,就会发现一个与我们的成见不一样的梁实秋。
②鲁迅、梁实秋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他们一个深刻,一个通达;一个锐敏,一个温煦;一个忧郁沉痛,一个旷达潇洒;一个终生与现实苦斗而身心疲惫,一个与现实保持距离而洁身自爱。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梁实秋晚年曾云:“曳杖街头人不识,绿窗前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
”诚如此言,梁实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洒脱,对人生,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充满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后。
梁锡华在《一叶知秋》中评论他说:“他有胡适先生的温厚亲切,闻一多先生的严肃认真,徐志摩先生的随和风趣。
”而余光中对他的印象是:“他的谈吐,风趣中不失仁蔼,谐谑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国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机智,近于他散文的风格。
”
③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
他出生、成长于北京,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对古老中国在情感上具有一种亲切感。
因而尽管他在清华学校受的是美式教育,后又赴美留学,但他骨子里却还是中国化的。
④然而,恰是这个最具“中国性”的作家后半生却是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
1987年11月,梁实秋病逝于台北,遵照他“觅地埋葬,选台北近郊坟山高地为宜,地势要高”的遗嘱,被安葬在台湾淡水北新庄北海公园墓地。
梁夫人透露说:“为的是让他能够隔海遥望魂牵梦绕的故乡。
”此时,让人不禁想起那千古名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既惜且悲,唏嘘不已。
⑤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作为一个最具中国性的文人,梁实秋内心无比沉痛,他涕泣着对大女儿梁文茜说:“孩子,明天你吃的烧饼就是亡国奴的烧饼了。
”
⑥北京沦陷后,梁实秋面临着走或留的两难选择。
走,意味着要抛妻别子,远离年迈的父母,任由他们在日军的铁蹄下浮沉;留,则意味着要忍受亡国奴的耻辱,甘当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考虑再三,他最终决定只身逃离北京。
他先到天津,后转道济南奔赴南京。
在济南车站,梁实秋遇到他从前的一位学生。
两人之间的对话耐人寻味:“老师到哪里去?”“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赴国难,投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
⑦辗转抵达南京后,情况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乐观:“到南京我很失望”,“南京在敌机轰炸之下,人心浮动”,“各方面的情形很乱”。
南京政府对于梁实秋等知识分子如何安置迟迟没有着落,他油然生出“报国有心、投效无门之感”。
周旋两天后,梁实秋接到的命令是“急速离开南京,在长沙待命”。
在开往长沙的船上,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三天后,邸达岳阳,洞庭湖烟波浩淼,岳阳楼巍然高耸。
于此地,梁实秋想起了飘泊一生、有家难归的杜甫,感慨万端,心头涌起杜甫的诗句:“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乱世羁旅,千古同嗟,想必梁实秋此时对杜甫这首诗的理解更有一份身世之慨吧。
⑧1938年夏,梁实秋以参议员身份来到重庆,几经周折,定居于重庆北碚。
他与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合建了一所瓦房,取名“雅舍”,不过是一所标准的四川乡下的低级茅舍,“窗户要糊纸,墙是竹篾糊泥制灰,地板踩上去颤悠悠的吱吱作响”。
⑨居重庆期间,梁实秋受邀出任教科书编委会主任一职。
“抗战期间我有机会参加了这一项工作,私心窃慰,因为这是特为抗战时期需要而作的”。
尽管任编委会一职全天工作,他却拒绝接受薪金,原因是他认为自己作参政员已领了一份津贴。
当时他并不宽裕,以至于家人
来到重庆后,生活立即陷入困顿之中,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拒绝接受薪俸,并坦言:“人笑我迂,我行我素。
”
⑩梁实秋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基础,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能让人体会人生,参悟智慧。
梁实秋精研西洋文学,但下笔却是最道地的中文,在温柔敦厚中又能力求儒雅简洁,绝无生硬欧化的痕迹。
同时,我们也该看到他由家国之痛所引发的身世之感:“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
”跳跃的笔锋,转折的语意,清晰地传送出梁实秋内心的飘泊感和忧患感。
4.作者说梁实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国性’的作家之一”,下列不属于其“中国性”具体表现的一项是(3分)
A.北京沦陷,无比沉痛,不做亡国奴,抛家弃子,勇赴国难,投效政府。
B.为国做事,“私心窃慰”,生活困顿,仍然坚持拒绝接受教科书编委会薪俸。
C.后半生飘零孤岛,远离故土,饱受相思之苦,死后也要葬于高地,遥望祖国。
D.梁实秋与鲁迅都是现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家。
两人区别甚大,然又各具风采。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5分)
A.梁实秋因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处事态度等都具有传统中国的影子,是迄今最具有“中
国性”的作家之一。
B.全文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语言畅美,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为读者客观地呈现了梁实秋先
生可敬的精神风貌。
C.面对“伤兵难民挤得船上甲板水泄不通”的情景,梁实秋“精神陷入极度痛苦”。
这其中既有国破之痛,也
有自己不被重用的失落之感。
D.提起梁实秋的名字,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般地想到“资本家的乏走狗”之类的名称,可见他们对梁实秋的成
见颇深。
E.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梁实秋是饱含着深深地敬意与赞美之情的,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
秋。
6.简析第二段中引用传主以及梁锡华、余光中言论的作用。
(4分)
答案:
4.(3分)答案:D。
5.答案:A、E。
A项错在“迄今”,据原文“他那一代作家中”可知,属扩大范围。
E项错在“相较于鲁迅,作者更喜爱梁实秋”,属主观臆断、无中生有。
(5分,答对一个给3分,答对两个给5分)
6.答案:①引用传主的言论,表现其淡漠名利、胸襟洒脱的思想意识。
②引用梁锡华、余光中的言论,从侧面(或间接)表现传主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感人、具体丰满。
③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④表达了对梁实秋的赞赏之情。
(4分,每点2分,准确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