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代谢A》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的代谢ppt课件
6-磷酸葡萄糖酸→5-磷酸核酮糖→ 5-磷酸木酮 ↓
5-磷酸核糖→参与核酸生成
5-磷酸核酮糖→6-磷酸果糖 + 3-磷酸甘油醛(进入EMP)
HMP途径的重要意义
➢为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途径中的赤藓 糖、景天庚酮糖等可用于芳香族氨基酸、碱基及多糖合成; ➢产生大量NADPH2,一方面为脂肪酸、固醇等物质的合成 提供还原力,另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能量; ➢与EMP途径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连接,可 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 ➢途径中存在3~7碳的糖,使具有该途径微生物的所能利用利 用的碳源谱更为更为广泛; ➢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
ED途径的特点
ED途径的特征反应是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 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
ED途径的特征酶是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醛 缩酶
ED途径中的两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一分子由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直接裂解产生,另一分子由磷酸甘油醛经EMP 途径转化而来
1.2递氢和受氢
★经上述脱氢途径生成的NADH、NADPH、FAD等还原型辅 酶通过呼吸链等方式进行递氢,最终与受氢体(氧、无机或有 机氧化物)结合,以释放其化学潜能。 ★根据递氢特别是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把微生物能量 代谢分为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两大类。
发酵作用:没有任何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模式; 呼吸作用:有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模式; ★呼吸作用又可分为两类:
代谢:是微生物细胞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
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它是细胞内各种 化学反应的总和。 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代谢的类型
按代谢过程考察的角度不同分:
5-磷酸核糖→参与核酸生成
5-磷酸核酮糖→6-磷酸果糖 + 3-磷酸甘油醛(进入EMP)
HMP途径的重要意义
➢为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途径中的赤藓 糖、景天庚酮糖等可用于芳香族氨基酸、碱基及多糖合成; ➢产生大量NADPH2,一方面为脂肪酸、固醇等物质的合成 提供还原力,另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能量; ➢与EMP途径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处连接,可 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 ➢途径中存在3~7碳的糖,使具有该途径微生物的所能利用利 用的碳源谱更为更为广泛; ➢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
ED途径的特点
ED途径的特征反应是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 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
ED途径的特征酶是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醛 缩酶
ED途径中的两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一分子由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直接裂解产生,另一分子由磷酸甘油醛经EMP 途径转化而来
1.2递氢和受氢
★经上述脱氢途径生成的NADH、NADPH、FAD等还原型辅 酶通过呼吸链等方式进行递氢,最终与受氢体(氧、无机或有 机氧化物)结合,以释放其化学潜能。 ★根据递氢特别是受氢过程中氢受体性质的不同,把微生物能量 代谢分为呼吸作用和发酵作用两大类。
发酵作用:没有任何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模式; 呼吸作用:有外援的最终电子受体的生物氧化模式; ★呼吸作用又可分为两类:
代谢:是微生物细胞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
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它是细胞内各种 化学反应的总和。 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
代谢的类型
按代谢过程考察的角度不同分:
《微生物的代谢精美》PPT课件
由Park核苷酸合成肽聚糖单体(细胞膜)
合成完整的肽聚糖(细胞膜外)
完整版课件ppt
32
第一阶段分两步完成(在细胞质中进行)
➢ 由葡萄糖合成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
ATP ADP
葡萄糖
葡萄糖-6-磷酸
Gln Glu 果糖-6-磷酸
葡萄糖胺-6-磷酸
乙酰CoA CoA
葡萄糖胺-1-磷酸
UTP PPi
具有HMP途径的微生物
➢ 大多数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都有,并且与EMP途径同在。
完整版课件ppt
8
ED途径(Entner-Doudoroff pathway)
ATP ADP NADP+ NADPH+H+
H2O
Glu
G-6-P
葡萄糖酸-6-P
KDPG
具有ED途径的微生物:
G-、少数EMP途径不完整 细菌
Cn+2m
丁酰-ACP
完整版课件ppt
丙二酰-ACP 缩合、还原、 脱水、再还原
41
第三节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 与发酵生产
完整版课件ppt
42
微生物的初级代谢
概念
➢ 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 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 量的过程。
特点
➢ 初级代谢产物为微生物营养性生长所必需。
完整版课件ppt
26
3、脂肪和脂肪酸的分解
ATP 甘油
ADP
NAD+ NADH
α-磷酸甘油
磷酸二羟丙酮
脂肪
3-磷酸甘油醛 丙酮酸
诱导
β-氧化 丙酰CoA
脂肪酸 酯酰CoA
乙酰CoA
详细版第七章微生物的代谢.ppt
.精品课件.
8
2. HMP途径 (己糖一磷酸途径、戊糖磷酸途径)
6C6H12O6
.精品课件.
5葡糖-6-磷酸
35ATP
6CO2 9
特点
1)是一条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彻底氧化产能、 产还原力[H]和许多中间代谢产物的途径;
2)进行一次周转需要六分子的葡萄糖同时参与,但实际只 消耗一分子的葡萄糖;
还原态无机物 化能自养型
通用能源ATP
ATP的结构
.精品课件.
3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1. 生物氧化的定义
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燃烧
生物体外的氧化
.精品课件.
4
2. 生物氧化的形式:加氧、脱氢或失去电子; 3. 生物氧化的过程:脱氢、递氢、受氢 4. 生物氧化的结果: 产ATP、还原力[H]和小分子代 谢产物
比较各类无机盐呼吸的特点
➢ 硫呼吸
➢ 铁呼吸
➢ 碳酸盐呼吸
➢ 有机物呼吸
➢ 延胡索酸呼吸
➢ 甘氨酸呼吸 ➢ 氧化三甲胺呼吸
.精品课件.
C6H12O6
.精品课件.
2丙酮酸 2ATP 2NADH2
7
特点
1)是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
2)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 有氧条件下,该途径与TCA途径连接;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被还原,形成乳酸等发酵 产物;
3)该途径是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的连接点(如磷酸二
羟丙酮可还原成甘油,进入脂类代谢 ;
(一)底物脱氢的四条途径
.精品课件.
5
底物脱氢的四条途径
.精品课件.
6
1.
途径 EMP
微生物的代谢(共86张PPT)
② 产生大量NADPH2,一方面为脂肪酸、固醇等物质
的合成提供还原力,另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 能量
③ 固定二氧化碳的中介:光/化能自养微生物
③ 途径中存在3~7碳的糖,使具有该途径的微生物 所能利用的碳源谱更为广泛
④ 与EMP途径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 酸处连接,可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
NO 2-,SO 32-,CH 4
③发酵
A、B或C
AH 2,BH 2或CH 2
(发酵产物:乙醇、乳酸等)
递氢
受氢
1.呼吸
概念:是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或氢)受体的氧化。 过程: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 途径:EMP,TCA循环。 特点:在好氧呼吸作用中,底物的氧化作用不与氧的还原作用直接偶
⑤ 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如 核苷酸、若干氨基酸、辅酶和乳酸(异型乳酸 发酵)等。
3. ED途径
发现:1952年 嗜糖假单孢菌 存在:多种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
特点:可不依赖于EMP和HMP途径而单独存在 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的一种替代途径
3. ED途径
ATP
真细菌:光合细菌(厌氧菌)
⑤与乙醇、乳酸等的发酵生产关系密切
2. HMP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
ATP
6C6
12NADPH+H+ 经呼吸链36ATP
35ATP
经一系列复杂反应后
6C5 重新合成己糖
5C6
6CO2
图5-4 HMP途径的简图
HMP途径的重要意义 ① 为核苷酸和核酸等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
联,而是底物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电子先通过电子传递链(由各种电子
的合成提供还原力,另方面可通过呼吸链产生大量的 能量
③ 固定二氧化碳的中介:光/化能自养微生物
③ 途径中存在3~7碳的糖,使具有该途径的微生物 所能利用的碳源谱更为广泛
④ 与EMP途径在果糖-1,6-二磷酸和甘油醛-3-磷 酸处连接,可以调剂戊糖供需关系。
NO 2-,SO 32-,CH 4
③发酵
A、B或C
AH 2,BH 2或CH 2
(发酵产物:乙醇、乳酸等)
递氢
受氢
1.呼吸
概念:是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或氢)受体的氧化。 过程:是最普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 途径:EMP,TCA循环。 特点:在好氧呼吸作用中,底物的氧化作用不与氧的还原作用直接偶
⑤ 通过该途径可产生许多种重要的发酵产物。如 核苷酸、若干氨基酸、辅酶和乳酸(异型乳酸 发酵)等。
3. ED途径
发现:1952年 嗜糖假单孢菌 存在:多种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
特点:可不依赖于EMP和HMP途径而单独存在 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的微生物的一种替代途径
3. ED途径
ATP
真细菌:光合细菌(厌氧菌)
⑤与乙醇、乳酸等的发酵生产关系密切
2. HMP途径(hexose monophosphate pathway)
ATP
6C6
12NADPH+H+ 经呼吸链36ATP
35ATP
经一系列复杂反应后
6C5 重新合成己糖
5C6
6CO2
图5-4 HMP途径的简图
HMP途径的重要意义 ① 为核苷酸和核酸等的生物合成提供戊糖-磷酸
联,而是底物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电子先通过电子传递链(由各种电子
微生物学 第七章 微生物的代谢(共81张PPT)
特点:
a 、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ATP生成,
b、产大量的NADPH+H+还原力 ; c、产各种不同长度的重要的中间物(5-磷酸核糖、4-磷酸-赤藓糖 ) d、单独HMP途径较少,一般与EMP途径同存
e、HMP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3)ED途径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 1952年 Entner-Doudoroff :嗜糖假单胞菌
过程: (4步反应) 1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糖酸
6-磷酸-葡萄糖-脱水酶
特点:
a、步骤简单 b、产能效率低:1 ATP
KDPG KDPG醛缩酶
3--磷酸--甘油醛 + 丙酮酸
c、关键中间产物 KDPG,特征酶:KDPG醛缩酶
细菌:铜绿、荧光假单胞菌,根瘤菌,固氮菌,农杆菌,运动发酵单胞 菌等。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 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3:6:1)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
2乙酰-CoA
缩合
乙酰-乙酰 CoA
(CoA转移酶)
丙酮 +CO2 丁醇
5)氨基酸的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环(TCA 循环支路)
乙酸
乙酰-CoA
(乙酰--CoA合成酶)
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裂合酶)
苹果酸 (苹果酸合成酶) 琥珀酸 + 乙醛酸
Ii 丙酮酸 、PEP等化合物固定CO2的方法 Iii 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获得TCA 中间产物方式
------通过TCA的逆过程
a 、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得到彻底氧化,无ATP生成,
b、产大量的NADPH+H+还原力 ; c、产各种不同长度的重要的中间物(5-磷酸核糖、4-磷酸-赤藓糖 ) d、单独HMP途径较少,一般与EMP途径同存
e、HMP途径是戊糖代谢的主要途径。
3)ED途径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裂解途径 1952年 Entner-Doudoroff :嗜糖假单胞菌
过程: (4步反应) 1 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糖酸
6-磷酸-葡萄糖-脱水酶
特点:
a、步骤简单 b、产能效率低:1 ATP
KDPG KDPG醛缩酶
3--磷酸--甘油醛 + 丙酮酸
c、关键中间产物 KDPG,特征酶:KDPG醛缩酶
细菌:铜绿、荧光假单胞菌,根瘤菌,固氮菌,农杆菌,运动发酵单胞 菌等。
——严格厌氧菌进行的 唯一能大规模生产的发酵产 品。(丙酮、丁醇、乙醇混合物,其比例3:6:1) ——丙酮丁醇梭菌(Clostridium acetobutyricum)
2丙酮酸
2乙酰-CoA
缩合
乙酰-乙酰 CoA
(CoA转移酶)
丙酮 +CO2 丁醇
5)氨基酸的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发酵菌体:生孢梭菌、肉毒梭菌、斯氏梭菌、双 酶梭环(TCA 循环支路)
乙酸
乙酰-CoA
(乙酰--CoA合成酶)
异柠檬酸
(异柠檬酸裂合酶)
苹果酸 (苹果酸合成酶) 琥珀酸 + 乙醛酸
Ii 丙酮酸 、PEP等化合物固定CO2的方法 Iii 厌氧、兼性厌氧微生物获得TCA 中间产物方式
------通过TCA的逆过程
微生物的代谢ppt课件
酶制剂发酵
利用微生物产生各种酶类的代谢过程 ,将酶提取后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 洗涤剂等领域。
微生物代谢在环境保护中应用
废水处理
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代 谢能力,将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转 化为无害物质,达到废水处理的
目的。
生物脱硫脱氮
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垃圾的代谢 过程,将有机垃圾转化为稳定的 腐殖质,实现有机垃圾的资源化
也最快。
酸碱度对微生物代谢影响
酸碱度(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和 代谢有很大影响。
pH值通过影响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 性、酶的活性以及营养物质的吸收等 方式来影响微生物的代谢。
不同微生物对pH值的适应性不同, 有些微生物只能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 生长。
微生物在适宜的pH值范围内,其代 谢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医疗健康
微生物代谢与人类健康密切相 关,研究微生物代谢有助于了 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新的 治疗方法。
农业领域
微生物代谢在农业领域也有重 要作用,如生物肥料、生物农
药的研制和应用等。
02
微生物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基本概念
能量代谢
指生物体内能量的转移和转换过程, 包括能量的释放、传递、储存和利用 。
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改变酶分子的数量来调节代谢速率,如酶合成和降解的速
率控制。
基因表达调控机制
转录水平调控
通过控制基因转录的速率来调节基因表达,如启动子和转录因子的 相互作用。
翻译水平调控
通过控制mRNA的翻译速率来调节基因表达,如核糖体结合位点和 翻译起始因子的作用。
转录后和翻译后调控
通过控制mRNA和蛋白质的修饰、加工和降解来调节基因表达,如 RNA剪接和蛋白质磷酸化。
微生物的代谢ppt课件
《微生物代谢》课件
糖异生
某些微生物可以将其他有 机物转化为葡萄糖或糖。
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脂肪代谢
脂肪在微生物中可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再进一步氧化分 解。
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再通过脱氨基作用将氨基酸转化为 酮酸。
其他物质的代谢
氮代谢
微生物将氮气或其他无机氮源转化为氨基酸和核酸。
硫代谢
某些微生物可以将硫化物转化为硫酸盐。
酶的合成调节
总结词
酶的合成调节通过控制酶蛋白的合成量来影响微生物代谢过程,是代谢调控的重要环节 。
详细描述
酶的合成调节主要受到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调控。在转录水平上,R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 合成mRNA,而转录的起始、延伸和终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DNA上的启动子、RNA聚合 酶的种类和浓度等。在翻译水平上,mRNA被核糖体识别并结合,氨基酸按照mRNA上的密码子
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光合作用
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 物。
化能合成作用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无机物转化为有 机物。
微生物的ATP合成
氧化磷酸化
在呼吸链中,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用于合成ATP。
光合磷酸化
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
糖酵解
葡萄糖经过糖酵解途径产生ATP和NADH。
食品发酵
微生物代谢是食品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可以产生具有特殊风 味的食品。
食品保存
通过控制微生物代谢,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保证食品的安全 和品质。
食品添加剂
一些微生物代谢产物可作为食品添加剂,提高食品的口感和营养 价值。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抗生素生产
微生物代谢可以产生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微生物的代谢PPT课件
如何使细胞内的谷氨酸浓度下降?
(将细胞内谷氨酸透出细胞) 如何细胞内谷氨酸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 (改变细胞膜的透性)
四 微 生 物 代 谢 的有用的代谢产物
1.改变微生物的遗 传特性 措施:
(1)诱变育种
(2)基因工程育种 2.控制代谢条件(发酵条件)
黄色短杆菌合成赖氨酸的途径 实例: 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
苏氨酸 苏氨酸脱氢酶 a—酮丁酸 异亮氨酸
当异亮氨酸积累过量,会抑制苏氨酸脱氢酶的活性,异亮氨酸合成停止。
实例2 亮白曲霉原来不能合成蔗糖酶,所以不能利用蔗糖,但如果在培养基内加 入蔗糖,一段时间后,可以合成蔗糖酶,并利用蔗糖。
:
分析讨论
:
实例1,通过调节酶的 实例2.,通过调节酶的
活性 ,控制代谢过程;
内容 初级代谢产物
是
次级代谢产物
否
不 同
生长繁殖是否 必需 产生阶段
种的特异性 分布
一直产生 否 细胞内
生长到一定阶段产生 是 细胞内或外 抗生素、毒素、激素、 色素
点 举例
相同点
氨基酸、核苷酸、多糖、 脂类、维生素等
均在微生物细胞的调节下,有步骤产生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什么调节
实例1
:大肠杆菌合成异亮氨酸的调节。
,控制代谢过程 合成
(三)、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酶合成的调节
微生物代谢调节
的主要方式 酶活性的调节
1.酶合成的调节:
组成酶与诱导酶的区别
酶合成调节
调节对象 调节结果 调节本质 调节特点 调节意义
1.酶合成的调节:
组成酶与诱导酶的区别
组成酶是微生物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它们的合成 只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诱导酶则是在环境中存在某种物质的情况下能够合 成的酶它们的合成受遗传物质和诱导物的双重调控
5微生物的代谢-PPT课件
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 的合成,这种产生ATP方式称底物水平 磷酸化
化学渗透偶联假说
1961年,英国,米切尔提出 电子传递过程中导致膜内外出现质子浓度 差,从而将能量蕴藏在质子势中,质子势由 膜外进入胞内,此过程中通过存在于膜上的 F1-F0ATP酶偶联ATP的形成
构象变化偶联假说
2. 生产菌种的来源 自学
3.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一般过程
二、大规模发酵特征
1. 用于好氧菌的大型发酵罐的结构与应用 2. 厌氧菌大型发酵罐和其他生物反应器 3. 发酵过程的优化及后处理 4.发酵的逐级放大
自学
1. 用于好氧菌的大型发酵罐的结构与应用 2. 厌氧菌大型发酵罐和其他生物反应器 3. 发酵过程的优化及后处理
二、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特点: 每个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控制分 支点后的第一个酶,同时每个末 端产物又对整个途径的第一个酶 有部分的抑制作用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1. 初级代谢 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 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发酵的逐级放大
(1) 小试
实验室或小型设备 得小试最佳发酵条件 评估所发酵的产物是否具有生产可能性
(2) 中试 实验工厂或车间的小规模设备 对小试最佳发酵条件进行验证并放大 基本确定发酵产物能否进行工业大规 模生产
(3) 大试 试验性生产 对中试发酵条件的参数进行验证改进 确定发酵产物能否进行工业大规模生产
转移酶类的特异性决定次序 单糖单位——核苷糖为载体
核苷糖————核苷糖-单糖
能量来源:核苷糖中高能糖-磷酸键水解
5. 氨基酸的合成
碳骨架来自糖代谢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 氨: ①直接从外界环境获得;
化学渗透偶联假说
1961年,英国,米切尔提出 电子传递过程中导致膜内外出现质子浓度 差,从而将能量蕴藏在质子势中,质子势由 膜外进入胞内,此过程中通过存在于膜上的 F1-F0ATP酶偶联ATP的形成
构象变化偶联假说
2. 生产菌种的来源 自学
3.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一般过程
二、大规模发酵特征
1. 用于好氧菌的大型发酵罐的结构与应用 2. 厌氧菌大型发酵罐和其他生物反应器 3. 发酵过程的优化及后处理 4.发酵的逐级放大
自学
1. 用于好氧菌的大型发酵罐的结构与应用 2. 厌氧菌大型发酵罐和其他生物反应器 3. 发酵过程的优化及后处理
二、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特点: 每个分支途径的末端产物控制分 支点后的第一个酶,同时每个末 端产物又对整个途径的第一个酶 有部分的抑制作用
第五节 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1. 初级代谢 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 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 动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发酵的逐级放大
(1) 小试
实验室或小型设备 得小试最佳发酵条件 评估所发酵的产物是否具有生产可能性
(2) 中试 实验工厂或车间的小规模设备 对小试最佳发酵条件进行验证并放大 基本确定发酵产物能否进行工业大规 模生产
(3) 大试 试验性生产 对中试发酵条件的参数进行验证改进 确定发酵产物能否进行工业大规模生产
转移酶类的特异性决定次序 单糖单位——核苷糖为载体
核苷糖————核苷糖-单糖
能量来源:核苷糖中高能糖-磷酸键水解
5. 氨基酸的合成
碳骨架来自糖代谢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 氨: ①直接从外界环境获得;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脂肪的分解
脂肪是甘油和脂肪酸形成的酯。在动植物残 体中含有一定量脂类物质。一般作物茎叶中,脂 类约占干物质的0.5%~2.0%,油料作物种子中, 脂类约为30%~50%。
土壤中的脂类主要来自植物残体,少量来自动物 与微生物。
分解脂肪的微生物都具有脂肪酶。在脂肪酶 作用下,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蛋白质的分解
产物:麦芽糖,带分支侧链的寡糖及糊精。 产物麦芽糖在光学构型上为β—型,故称之β—淀粉 酶。 分布:β—淀粉酶广泛存在于霉菌中,细菌中少见。
糖化酶: 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以葡萄糖为单位水解 α—1,4糖苷键,产物为葡萄糖;不能水解α—1, 6糖苷键。
异淀粉酶:能水解α—1,6糖苷键。
微生物产生的淀粉酶中,细菌产生的主要是α—淀 粉酶,霉菌产生的主要为β—淀粉酶和异淀粉酶。
活化
葡萄糖激活的 方式
己糖异构酶
磷酸果糖激酶
二磷酸果糖醛缩酶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磷酸甘油酸激酶
甘油酸变位酶
移位
烯醇化酶
磷酸化
丙酮酸激酶珠菌、构巢曲霉、Fra bibliotek僵菌、少孢根霉
N-乙酰几丁寡糖和壳聚几丁寡糖具有清爽的甜 味,有吸湿和保湿性,其在水中溶解度比单糖低, 有助于调整食品的水活性,增进保水性,兼具调味 和改良食品质构的功能,另外N-乙酰几丁寡糖可促
进肠道内有益菌(Bifidus)的增殖并抑制大肠杆菌及
肠道内病原菌的生长,是一种良好的双歧杆菌增殖 因子。
为好气性无芽孢周毛杆菌。这两种细菌分解几 丁质时利用生成的氨和葡萄糖作氮源、碳源及 能源。
链霉菌 中有许多分解能力比较强:褶皱链霉 菌、浅青紫链霉菌、橄榄绿链霉菌、淡紫灰 链霉菌、灰色链霉菌、浅天青链霉菌、天蓝 色链霉菌
真菌类有木霉属(Trichoderma harziaum, Trichoderma virens, Trichodernau hamautum)、酿酒酵母、白色扁丝霉、白色念
在化妆品中利用该寡聚糖良好的保湿性可作为保湿乳 液、化妆水的原材料,该产品效果与hyaluronic acid类似, 但成本降低近一半。该产品还可用于发胶中,能保护头发, 赋予光泽,具有紫外吸收性,可防止头发受到紫外光的破 坏。
由于几丁质的不溶性和壳聚糖的难溶性使其应用受 到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动、植物体启动免疫系统中, 因此几丁质寡糖的研制及开发成为国际上对几丁质开发的 热点之一。国外已筛选出多种几丁质酶生产菌,并将其分 离提纯。
(Trichod erma)、根霉(Rhizopus)、黑曲霉 及青霉(Penicillium)等。食用菌中的大多数
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很强。
堆肥的高温阶段纤维素的分解主要是依靠高 温放线菌。
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系由3种类型的酶组成。
E1(C1酶)是内切型葡聚糖水解酶,可以任意水解 纤维素分子内部的β—1,4糖苷键,产物为寡糖; E2(Cx酶)为 外切型葡聚糖水解酶,从纤维素分子 的非还原性末端开始,逐步水解纤维素为纤维二糖;
蛋白质也是人类的重要营养物质。
混合氨基酸注射液,可作为危重病人的营养 物质。
酱油,就是大豆蛋白在米曲霉分泌的蛋白酶 作用下分解而成的混合氨基酸溶液。酱油的 鲜味是由其中的谷氨酸钠产生的。
核酸、磷脂与植素的分解
核酸 核酸一般不作为微生物生长的主要营养物
质,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营养物质耗尽时),微 生物在短期内可通过核酸酶将胞内核酸(如RNA) 或其它生物的核酸降解,以维持生命。另外, 微生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核酸酶作用使胞内 核酸不断更新。
半乳糖醛酸
麻纤维脱胶的原理:
麻类植物纤维的化学成分为纤维素,存在于 茎杆的韧皮部内,纤维素与果胶类物质结合 在一起。麻纤维脱胶就是利用果胶分解微生 物有分解果胶能力而不分解纤维素的特点, 将果胶分解掉,使纤维完好地脱离出来。
木质素与其它芳香族化合物的分解
木质素是植物木质化组织的重要成分。 禾本科秸秆含木质素20%左右。 木质素的化学结构不十分清楚。据现有研究,木 质素是由以苯环为核心带有丙烷支链的一种或多 种芳香族化合物(苯丙烷、松柏醇等)氧化缩合而 成的。
❖这些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必须预 先经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在细胞外部降解为小 分子物质后才能进入细胞,参与微生物细胞内 进行的多种代谢过程。
•淀粉的降解
淀粉酶是一系列与淀粉分解有关酶的总称,这些酶以不同方式联合作用,催化 淀粉转化为葡萄糖。
淀粉酶包括4种类型 α—淀粉酶 β—淀粉酶 糖化酶 异 淀粉酶
3.瓦勃格氏压力计法——代谢过程中气体的释放或吸收导致压力的变化。
4.突变株的应用 营养缺陷型——微生物丧失了合成某种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能力,必
须由外界供给这种营养物质才能生长,该菌株就称为营养缺陷型。 特异营养缺陷型——丧失了合成某种次生代谢产物的能力的微生物称为特
异营养缺陷型。
生物能学原理 (P66)
核酸酶:内切酶、外切酶
磷脂 磷脂是微生物细胞质膜的重要组成成分。
死亡细胞中的磷脂经微生物分解后重新利用。 卵磷脂是含胆碱的磷酸脂,在微生物卵磷脂 酶作用下水解为甘油、脂肪酸和胆碱。胆碱 进一步分解形成NH3、CO2及有机酸(醇)。 植素
植物体内的植素是植酸(肌醇六磷酸)钙 镁盐。肌醇六磷酸在肌醇六磷酸酶作用下水 解为肌醇和磷酸。
果胶能被多种细菌和真菌分解
厌气性蚀果胶梭菌(Clostridium pecti
novorum)和费新尼亚梭菌(Clostridium
felsineum)
好气性浸麻芽孢杆菌(Bacillus macerans)等
原果胶酶
原果胶(不溶解)
可溶性果胶
可溶果胶+ H2O
果胶酸+甲醇
聚半乳糖醛酸酶
果胶酸+H2O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 代谢的基本概念
代谢概论
代谢(metabolism): 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代谢
分解代谢(catabolism) 合成代谢(anabolism)
分解代谢
复杂分子
简单小分子 ATP
[H]
(有机物)
合成代谢
• 直线途径和分支代谢途径
• 双向代谢途径
• 初级代谢——具有明确的生理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代谢过 程。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
• 微生物的代谢速度快 • 代谢的多样性 • 微生物的适应能力强
微生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1.静息细胞法——细胞水平 静息细胞:收集培养到一定阶段的菌体,经洗涤后,悬浮在生理盐水中继续培
养一段时间,消耗其内源营养物质,使之呈饥饿状态,如此获得的细胞称为 静息细胞。
2.同位素示踪法——灵敏
E3为β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二糖水解为葡萄糖。
E1和E2的酶活性受纤维二糖与葡萄糖反馈抑制 E3活性受葡萄糖反馈抑制
天然纤维素分为结晶区域和非结晶区域
C1酶
C1酶 Cx 酶
Cx 酶
Cx 酶
Cx 酶
半纤维素的分解
含量: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如 在玉米根、茎中的含量可达30%左右。
组成:半纤维素由戍糖(主要为木糖和阿拉伯 糖)和已糖(半乳糖与甘露糖)缩合而成。
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
主要是担子菌纲的一些种类。如干朽
菌(Merulius)、多孔菌(Polyporus)及伞 菌(Agaricus)等属的一些种。
木质素在土壤中分解缓慢。
好气条件下的分解速度较快。
几丁质
几丁质是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也广泛 存在于原生生物、节肢动物和甲壳类生物之中,每 年自然界中产生的几丁质数量极其巨大,超过100亿 吨 ,其在地球上的含量非常丰富,仅次于纤维素。
α—淀粉酶(α—amylase)--又称液化型淀粉酶。
催化反应:任意切割内部α-1,4糖苷键,但不能切断
α-1,6及邻近α-1,6糖苷键的α- 1,4糖苷键,难于
切断淀粉分子两端的α-1,4糖苷键。故又称之为内切
型淀粉酶。
产物:
直链淀粉
为寡糖、葡萄糖与麦芽糖的
混合物
支链淀粉
为带有α-1,6 糖苷键的
• 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 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的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Thousands of such reactions are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in a single cell. These reactions occur with a minimum of side products, energy loss or undesired interferences and at reasonable temperatures, pH and pressure. All of these reactions must be controlled or regulated for optimum efficiency.
半纤维素较纤维素容易分解。
能分解半纤维素的微生物种类更多。
真菌中的曲霉、青霉及木霉等均能分 解半纤维素,分解产物为相应单糖。
果胶的分解
果胶质是构成植物细胞间质的组分。 由半乳糖醛酸单体聚合而成。 聚合态半乳糖醛酸称为果胶酸; 果胶酸羧基甲基化的产物称果胶; 果胶又分为可溶性果胶与不溶性果胶(又称原 果胶)
在农业方面可用作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免疫 力,在植物中具有防治植物病虫害、促进植物生长 的功能。启动植物防御系统,使其本身处于不易受 侵害的生态环境中。同时该寡聚糖具有抗菌、抑菌 效果,用该类寡糖做的肥料不利于士壤中病菌和细 菌的生长。
在医药工业中,几丁质经酶作用后所产生的寡糖具有 抗癌作用,活化机体免疫功能,诱使胰脏淋巴T细胞产生 Interleukin,且对生物体无毒性或低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