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脑卒中规范化培训课件6: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合集下载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提高篇)PPT课件
实践经验总结
实践经验一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医院和社区的资源,建立多学 科协作机制,共同推进预防工作。
实践经验二
个性化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实践经验三
加强患者教育是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重要环节,通过提高患者对 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复发风险。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过一次或多次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采取一系列措施,以降低 其复发风险和改善预后。
提高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认知和实践水平,对于降低复发风险、改善患者预后和 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与意义
提高医护人员对缺血性卒中二级 预防的认知和实践水平,规范诊
疗行为。
促进患者及家属对缺血性卒中二 级预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提高
06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未 来展望
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与应用
1 2 3
新型影像技术
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 成像(fMRI)技术,更早更准确地识别脑缺血病 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新型药物研发
研究开发针对缺血性卒中病理机制的新型药物, 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药物,提高治疗 效果。
03
为全民建立健康档案,记录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便于
及时发现并干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抗凝治疗
对于特定患者,如房颤患者, 可考虑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降低卒中风险。
戒烟限酒
鼓励患者戒烟、限制饮酒,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级预防的难点与挑战
长期依从性差
部分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长 期坚持二级预防措施,导致预防
卒中二级预防-PPT课件
卒中死亡率从致死原因的第三位降为第四位是死亡率的真实下降,而 不是慢性肺病死亡率的增加 强有力的证据证实死亡率的下降来自基于科学发现的干预和一些列项 目,其中最大贡献是来自高血压的控制 卒中研究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群健康
继续应用循证干预项目可以使得卒中死亡率的进一步降低
Lackland DT, et al. Stroke. 2019 Jan;45(1):315-53.
20%
10%
0% 12
3 4 5 6 7 8 9 10
随访时间(年)
注:1磅=0.45392公斤; 1英尺=2.54厘米
D’Agostino RB et al. Stroke. 1994;25:40-43
ESRS:0-3分低危,4-6分中危,7-9分极高危
2019年ASA指南创新 ASCVD预防的风险评估手段
• 对3月的功能结局无效 (主要结局指标) • 减少1年的血管事件
N=339
Schrader et al. Stroke 2019;34,1699-1703
1405例2年内有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平均治疗2.5年,主要脑血管事件是TIA
PRoFESS
个体化治疗 基于基线情况选择降压目标
—2009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再评价
美国卒中死亡的过去50年的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发现血压水平和卒 中死亡一致相关
Lackland DT, et al. Stroke. 2019 Jan;45(1):315-53.
《影响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因素》科学共识: 结论
卒中死亡率的下降确实存在,这是公共健康和临床医学成功的典范
TIA 或小卒中后卒中的复发危险
BMJ 2019; 328: 326-328
已发生过一次事件的患者,在其他血管床上 面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高风险
继续应用循证干预项目可以使得卒中死亡率的进一步降低
Lackland DT, et al. Stroke. 2019 Jan;45(1):315-53.
20%
10%
0% 12
3 4 5 6 7 8 9 10
随访时间(年)
注:1磅=0.45392公斤; 1英尺=2.54厘米
D’Agostino RB et al. Stroke. 1994;25:40-43
ESRS:0-3分低危,4-6分中危,7-9分极高危
2019年ASA指南创新 ASCVD预防的风险评估手段
• 对3月的功能结局无效 (主要结局指标) • 减少1年的血管事件
N=339
Schrader et al. Stroke 2019;34,1699-1703
1405例2年内有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平均治疗2.5年,主要脑血管事件是TIA
PRoFESS
个体化治疗 基于基线情况选择降压目标
—2009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再评价
美国卒中死亡的过去50年的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发现血压水平和卒 中死亡一致相关
Lackland DT, et al. Stroke. 2019 Jan;45(1):315-53.
《影响卒中死亡率下降的因素》科学共识: 结论
卒中死亡率的下降确实存在,这是公共健康和临床医学成功的典范
TIA 或小卒中后卒中的复发危险
BMJ 2019; 328: 326-328
已发生过一次事件的患者,在其他血管床上 面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事件的高风险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PPT演示课件
疗 •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7
危险因素控制
• 高血压 • 糖尿病 • 血脂异常 • 吸烟 • 饮酒 • 肥胖 • 体育活动 • 代谢综合征
8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血压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呈对数线性关系
收缩压每增加 10mmHg
脑卒中发病 相对危险
49%
舒张压每增加 5mmHg
22
危险因素控制——血脂
指南对降脂治疗的建议
• 对于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 权衡风险和获益,建议谨慎使用他汀类药 物(Ⅱ级推荐,B级 证据)。
23
危险因素控制——血脂 小结
• 所有降脂药物中只有他汀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他汀预防卒中的机制 是降脂及多效性作用
• 按危险分层给予卒中患者积极的他汀治疗
临床描述
危险分层
启动他汀
他汀
的LDL-C值 治疗方案
LDL-C 目标值
缺血性卒中/TIA,属于以下 任一种情况:
极
•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
高
•有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 危
(I)
缺血性卒中/TIA,伴以下
任一危险因素: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极 高
•冠心病
危
•代谢综合征 •持续吸烟
(II)
其它缺血性卒中/TIA (除外心源性卒中)
•ASAP •ATROCAP •SPARCL-颈动脉亚组 ……
20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7.
他汀类药物防治卒中的机制
调控脂蛋白
抗动脉粥样 硬化
神经保护
稳定斑块
其他 抗血栓 调整血压
21
危险因素控制——血脂
7
危险因素控制
• 高血压 • 糖尿病 • 血脂异常 • 吸烟 • 饮酒 • 肥胖 • 体育活动 • 代谢综合征
8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血压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呈对数线性关系
收缩压每增加 10mmHg
脑卒中发病 相对危险
49%
舒张压每增加 5mmHg
22
危险因素控制——血脂
指南对降脂治疗的建议
• 对于有脑出血病史或脑出血高风险人群应 权衡风险和获益,建议谨慎使用他汀类药 物(Ⅱ级推荐,B级 证据)。
23
危险因素控制——血脂 小结
• 所有降脂药物中只有他汀能降低卒中复发风险,他汀预防卒中的机制 是降脂及多效性作用
• 按危险分层给予卒中患者积极的他汀治疗
临床描述
危险分层
启动他汀
他汀
的LDL-C值 治疗方案
LDL-C 目标值
缺血性卒中/TIA,属于以下 任一种情况:
极
•有动脉-动脉栓塞证据
高
•有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证据 危
(I)
缺血性卒中/TIA,伴以下
任一危险因素: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
极 高
•冠心病
危
•代谢综合征 •持续吸烟
(II)
其它缺血性卒中/TIA (除外心源性卒中)
•ASAP •ATROCAP •SPARCL-颈动脉亚组 ……
20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7.
他汀类药物防治卒中的机制
调控脂蛋白
抗动脉粥样 硬化
神经保护
稳定斑块
其他 抗血栓 调整血压
21
危险因素控制——血脂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PPT课件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是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
脑卒中——不断增加的人群
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 年发病率(116-219)/10万人口
脑卒中—个人不幸,家庭灾难、社会的巨大负担
脑卒中在中国
个人不幸,家庭灾难、社会的巨大负担
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 中风 平均每21秒,有一中风 患者死亡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世界 第二,中国脑卒中发病 率为250/10万,仅次 于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为300/10万),居 世界第二位;
口服避孕药物、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TOAST病因分型 有助于选择个性化的二级预防措施
缺血性卒中(诊治三重奏)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高龄、代谢综合症
危险因素
控制危险因素大动脉粥Fra bibliotek硬化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病因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动脉到动脉 栓塞
针对病因治疗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10
脑卒中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血脂异常 3、糖尿病 4、TIA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6、吸烟、酗酒等
1、年龄 2、性别 3、家族史 4、遗传因素等
11
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100% 80% 60% 40% 20%
1991年 2004年
提高对降压达标的重视程度, 迫在眉睫!
26.6% 30.2% 12.2% 24.7% 6.1%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高血压:是最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压
高低与发病风险呈正相关
脑血管病是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
脑卒中——不断增加的人群
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 年发病率(116-219)/10万人口
脑卒中—个人不幸,家庭灾难、社会的巨大负担
脑卒中在中国
个人不幸,家庭灾难、社会的巨大负担
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 中风 平均每21秒,有一中风 患者死亡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世界 第二,中国脑卒中发病 率为250/10万,仅次 于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 (为300/10万),居 世界第二位;
口服避孕药物、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TOAST病因分型 有助于选择个性化的二级预防措施
缺血性卒中(诊治三重奏)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高龄、代谢综合症
危险因素
控制危险因素大动脉粥Fra bibliotek硬化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病因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动脉到动脉 栓塞
针对病因治疗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10
脑卒中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血脂异常 3、糖尿病 4、TIA 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6、吸烟、酗酒等
1、年龄 2、性别 3、家族史 4、遗传因素等
11
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100% 80% 60% 40% 20%
1991年 2004年
提高对降压达标的重视程度, 迫在眉睫!
26.6% 30.2% 12.2% 24.7% 6.1%
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高危人群
高血压:是最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压
高低与发病风险呈正相关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PPT【72页】
IA
危险因素控制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南写作组,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43(2):154-160
最新
IA
Hunt, S.C. et al., in: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 209-35
21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心源性
大面积脑梗死或多发梗死,符合栓塞病灶特点有高危或低危心源性栓塞的心脏病变不存在与急性梗死灶相对应或能解释病灶分布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小/微血管病变
与临床症状相吻合的穿支动脉区急性孤立梗死灶;直径小于15mm有至少一个以上卒中危险因素;无局部动脉夹层、纤维肌营养不良、动脉炎或烟雾病等;无心源性栓塞证据;该穿支动脉的父动脉和供血动脉无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50%或<50%但有易损斑块证据) 。
诊 断
急性起病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脑CT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靶向: 有危险因素但没有卒中的人群。筛选脑血管病的高危个体,对未发病者提供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
靶向:卒中病人。有过一次急性卒中事件包括TIA,脑梗死等,防止再次发生卒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推荐意见
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TIA复发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50~325 mg/d)都可以做为首选药物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危险因素控制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南写作组,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43(2):154-160
最新
IA
Hunt, S.C. et al., in: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 209-35
21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心源性
大面积脑梗死或多发梗死,符合栓塞病灶特点有高危或低危心源性栓塞的心脏病变不存在与急性梗死灶相对应或能解释病灶分布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小/微血管病变
与临床症状相吻合的穿支动脉区急性孤立梗死灶;直径小于15mm有至少一个以上卒中危险因素;无局部动脉夹层、纤维肌营养不良、动脉炎或烟雾病等;无心源性栓塞证据;该穿支动脉的父动脉和供血动脉无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50%或<50%但有易损斑块证据) 。
诊 断
急性起病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
脑CT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2
靶向: 有危险因素但没有卒中的人群。筛选脑血管病的高危个体,对未发病者提供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治措施。
靶向:卒中病人。有过一次急性卒中事件包括TIA,脑梗死等,防止再次发生卒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推荐意见
对于非心源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除少数情况需要抗凝治疗,大多数情况均建议给予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TIA复发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以单药治疗为主,氯吡格雷(75 mg/d)、阿司匹林(50~325 mg/d)都可以做为首选药物有证据表明氯吡格雷优于阿司匹林,尤其对于高危患者获益更显著不推荐常规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但对于有急性冠状动脉疾病(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或近期有支架成形术的患者,推荐联合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ppt课件
抗血小板治疗
3.发病在24 h内,具有脑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 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 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Ⅰ级推荐,A级证据),但应严密观察出
血风险。若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冠心病、
糖尿病或周围血管病者优先考虑氯吡格雷 (75 mg/d)。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
文献报道只有他汀类 可以降低卒中的危险, 使二级卒中预防的危 险下降26%。
脂代谢异常
2014中国指南推荐意见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无论 是否伴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均应启动他 汀类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发生的风险(Ⅰ 级推荐,A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将LDL-C降低大于等于50%或 LDL-C 小于等于1.8mmol/L,二级预防更为 有效(Ⅱ级推荐,B级证据)
针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积极 抗血小板或抗栓治疗 控制血压 调整血脂 控制血糖 戒烟 限酒
抗血小板治疗
1.对非心源性栓塞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建议使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 预防脑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ǀ级推 荐 A级证据)。
2.阿司匹林(50~325mg/d)或氯吡格雷 (75mg/d)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的抗血小 板药物(ǀ级推荐 A级证据)。阿司匹林单 药抗血小板治疗最佳剂量为75mg~ 150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 达莫(200 mg)2次/d或西洛他唑(100 mg)2次 /d,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
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 压降至140 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以下 (Ⅱ级推荐,B级证据)。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 致的脑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 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D级证 据。
脑卒中二级预防PPT课件
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预防的认识与意识
01
02
03
健康教育普及
通过媒体、宣传册、讲座 等形式普及脑卒中预防知 识,提高公众对脑卒中的 认识。
社区干预计划
开展社区干预计划,针对 高危人群提供个性化的预 防指导和支持。
建立健康档案
鼓励个人建立健康档案, 记录个人健康状况和脑卒 中风险因素,以便及时采 取预防措施。
吸烟与酗酒
吸烟和酗酒均可增加脑 卒中的风险,戒烟限酒
可降低风险。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偏瘫
脑卒中后常见肢体瘫痪,表现 为肌肉无力、僵硬、麻木等。
失语
脑卒中后可能出现语言障碍, 如表达不清、理解困难等。
意识障碍
脑卒中后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表现为昏迷、嗜睡等。
其他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眩晕等也 是脑卒中的常见症状。
• 详细描述:脑卒中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等。护 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记录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
• 总结词:护理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有 效的护理服务。
• 详细描述:护理人员需了解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如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等,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同时,他们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 技巧和人文关怀,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心理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脑卒中预防体系
跨学科合作平台
建立多学科合作平台,整合医学、 营养学、运动科学等领域专家资 源,共同开展脑卒中预防研究和 实践。
综合评估与干预
中国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ppt课件
Lancet Neurol 2019;6:961969
2019年CHANCE研究
研究设计:一项多中心(中国的114家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纳入人群:发病在24h内的高危TIA患者(ABCD2 ≥4)和轻型卒中患者(NIHSS≤3
) 研究终点:主要终点——90天卒中事件(缺血或出血性);
主要终点:90天卒中再发风险
安全性终点:出血风险
90天卒中再发风险
绝对风险度降低 -3.8%; 95%CI: 9.4-1.9% P=0.19
风险差异[95%CI] P值
颅内出血 1% [-0.4 to 2.4] 0.5
颅外出血 重度 0.5% [-0.5 to 1.5] 1.0 中度 1% [-0.4 to 2.4] 0.5 轻度 0.5% [-0.5 to 1.5] 1.0
强化内科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支架置入组, 且大出血发生率显著更低
主要终点事件
大出血事件
药物治疗组 支架置入组
P=0.0009
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 任何大出血事件发生率
随访时间(月) 主要终点:入组30天内卒中或死亡、血运重建后30天内卒中或死亡、31天至随访结束的缺血性卒中
Lancet. 2019;;383(9914):333-41.
基于CHANCE研究证据,2019版指南新增推荐建议
2019指南推荐意见: 发病在24h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 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应尽 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d ( I,A),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48(4):258-273
基于SAMMPRIS 研究证据,2019版指南新增推荐建议
2019年CHANCE研究
研究设计:一项多中心(中国的114家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 纳入人群:发病在24h内的高危TIA患者(ABCD2 ≥4)和轻型卒中患者(NIHSS≤3
) 研究终点:主要终点——90天卒中事件(缺血或出血性);
主要终点:90天卒中再发风险
安全性终点:出血风险
90天卒中再发风险
绝对风险度降低 -3.8%; 95%CI: 9.4-1.9% P=0.19
风险差异[95%CI] P值
颅内出血 1% [-0.4 to 2.4] 0.5
颅外出血 重度 0.5% [-0.5 to 1.5] 1.0 中度 1% [-0.4 to 2.4] 0.5 轻度 0.5% [-0.5 to 1.5] 1.0
强化内科治疗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支架置入组, 且大出血发生率显著更低
主要终点事件
大出血事件
药物治疗组 支架置入组
P=0.0009
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 任何大出血事件发生率
随访时间(月) 主要终点:入组30天内卒中或死亡、血运重建后30天内卒中或死亡、31天至随访结束的缺血性卒中
Lancet. 2019;;383(9914):333-41.
基于CHANCE研究证据,2019版指南新增推荐建议
2019指南推荐意见: 发病在24h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源性TIA或轻 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3分),应尽 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d ( I,A),但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48(4):258-273
基于SAMMPRIS 研究证据,2019版指南新增推荐建议
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PPT课件
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参与非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如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成功关键
非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管健康状况,降低缺 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
失败案例:未及时识别与控制危险因素的后果
总结词
未及时识别与控制危险因素
详细描述
患者未能及时识别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导致缺血性 卒中复发。
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 或超重,有助于降低卒中的风险。
药物治疗与控制危险因素
01
02
03
高血压治疗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遵循 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 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 糖水平,通过药物治疗和 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方 式,降低卒中的风险。
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应对卒 中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卒中患者的支持群体,提 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适应与调整
引导患者逐步适应卒中后的生 活,重新建立生活信心和目标
。
05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长期药物治疗的风险
新型药物的研发进展缓慢
提高生活质量
缺血性卒中可能导致长期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级预防通过减少复发和改善患者功 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 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节约医疗资源与降低医疗负担
缺血性卒中复发率高,导致医疗资源消耗大。
二级预防通过降低复发率,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减轻医疗负担,实现医疗资源 的合理配置。
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预防缺血性卒中的药物可能增加出血 等副作用的风险。
成功关键
非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管健康状况,降低缺 血性卒中的复发风险。
失败案例:未及时识别与控制危险因素的后果
总结词
未及时识别与控制危险因素
详细描述
患者未能及时识别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导致缺血性 卒中复发。
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
控制体重
保持适当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 或超重,有助于降低卒中的风险。
药物治疗与控制危险因素
01
02
03
高血压治疗
对于高血压患者,应遵循 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 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 糖水平,通过药物治疗和 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方 式,降低卒中的风险。
行专业的康复训练。
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应对卒 中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 。
社会支持网络
建立卒中患者的支持群体,提 供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适应与调整
引导患者逐步适应卒中后的生 活,重新建立生活信心和目标
。
05 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长期药物治疗的风险
新型药物的研发进展缓慢
提高生活质量
缺血性卒中可能导致长期功能障碍,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级预防通过减少复发和改善患者功 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 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节约医疗资源与降低医疗负担
缺血性卒中复发率高,导致医疗资源消耗大。
二级预防通过降低复发率,有助于节约医疗资源,减轻医疗负担,实现医疗资源 的合理配置。
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预防缺血性卒中的药物可能增加出血 等副作用的风险。
脑卒中的二三级预防措施PPT
定期复查与监测
总结词
定期复查与监测是脑卒中三级预防的重要措 施之一,旨在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复发或并 发症。
详细描述
患者应定期接受相关检查,如血压、血糖、 血脂等指标的监测,以及影像学检查等,以 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患者还需接受 医生的定期随访,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 预防措施。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的建 议和指导,做好定期复查与监测工作,以降 低疾病复发的风险。
02
CATALOGUE
二级预防措施
控制高血压
01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 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措 施之一。
02
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 压情况,及时发现并处 理高血压。
03
遵循医生建议,坚持长 期规律服用降压药物, 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
04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 减少盐的摄入、戒烟限 酒、保持适当的体重等 。
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 菜、水果、全谷类和低脂肪的乳制品。减少高盐、高脂肪 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如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和甜饮料等 。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适中的能量消耗和摄入平衡。此 外,应适量补充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 坚果等,以降低血脂水平。
THANKS
遵循医生建议,坚持长期规律服用降 脂药物,控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
定期监测血脂,了解血脂情况,及时 发现并处理血脂异常。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增 加运动等。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脑卒中的危 险因素,戒烟限酒可以降低脑卒
中的风险。
戒烟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应尽早戒烟,同时避免被动吸烟
。
04
CATALOGUE
预防脑卒中的生活建议
脑卒中的二级预防PPT课件
潘生丁缓释剂 • 必要时抗凝治疗 • 不建议用抵克力得,如用应注意监测血细胞
第8页/共11页
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
有研究认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 240mg/dl时,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增加;空 腹血糖水平>140mg/dl时卒中再发的风险 增加。
第9页/共11页
高血脂、高血糖治疗与建议
1、他汀类降血脂药 2、早期静注GIK液(葡萄糖—氯化钾
—胰岛素) 3、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血脂 4、饮食监控、增加运动 5、必要时药物治疗
第10页/共1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1页/共11页
患者血压尽可能缓慢降至<140/90mmHg 3、降压治疗应于卒中急性期过后病情稳定时
(一般为卒中后2~4周)开始。
第5页/共11页
干预血小板聚集
• 单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日; • 联合用药: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及潘生丁缓
释剂(200mg)的复方制剂,每日二次。(无此复 合制剂时,可用阿司匹林50mg,一次/日,潘生丁 200mg, 二次/日; • 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选 用氯吡格雷,75mg/日。
第2页/共2、心源性栓塞 3、腔隙性梗死 4、原因不明
第3页/共11页
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的正确评估
1、高血压性脑出血 2、颅内动脉瘤 3、血管畸形 4、其它
第4页/共11页
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建 议: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2、控制血压,可选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使
第6页/共11页
抗凝治疗
• 卒中急性期不宜抗凝治疗,一般可在2周后 开始;
• 非瓣膜性房颤可用华法令(2~4mg/日)治 疗,并应限于有监测INR条件的医院。
注意:INR值应控制在2.0~3.0之间。
第8页/共11页
卒中后血脂与血糖的管理
有研究认为,血清总胆固醇水平> 240mg/dl时,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增加;空 腹血糖水平>140mg/dl时卒中再发的风险 增加。
第9页/共11页
高血脂、高血糖治疗与建议
1、他汀类降血脂药 2、早期静注GIK液(葡萄糖—氯化钾
—胰岛素) 3、建议定期监测血糖、血脂 4、饮食监控、增加运动 5、必要时药物治疗
第10页/共1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1页/共11页
患者血压尽可能缓慢降至<140/90mmHg 3、降压治疗应于卒中急性期过后病情稳定时
(一般为卒中后2~4周)开始。
第5页/共11页
干预血小板聚集
• 单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为50~150mg/日; • 联合用药: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及潘生丁缓
释剂(200mg)的复方制剂,每日二次。(无此复 合制剂时,可用阿司匹林50mg,一次/日,潘生丁 200mg, 二次/日; • 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选 用氯吡格雷,75mg/日。
第2页/共2、心源性栓塞 3、腔隙性梗死 4、原因不明
第3页/共11页
出血性卒中发病原因的正确评估
1、高血压性脑出血 2、颅内动脉瘤 3、血管畸形 4、其它
第4页/共11页
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建 议:
1、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2、控制血压,可选用2种或2种以上药物,使
第6页/共11页
抗凝治疗
• 卒中急性期不宜抗凝治疗,一般可在2周后 开始;
• 非瓣膜性房颤可用华法令(2~4mg/日)治 疗,并应限于有监测INR条件的医院。
注意:INR值应控制在2.0~3.0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缺血性卒中的血脂管理
14
SPARCL-卒中亚型: 常规治疗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积极治疗显著降低各缺血性卒中亚型的再发卒中风险
各卒中亚型再发卒中风险的变化 所有卒中/TIA 大血管亚组 TIA亚组 小血管亚组 不明原因组
16%
30%
19%
15%
13%
HR:0.84(0.71,0.99) HR:0.70(0.49,1.02) HR:0.81(0.57,1.17) HR:0.85(0.64,1.12) HR:0.87(0.61,1.24)
② 准备溶栓及桥接血管内取栓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00mmHg。对未接 受静脉溶栓而计划进行动脉内治疗的患者血压管理可参照该标准,根据血管开通情况控制术后血压水平, 避免过度灌注或低灌注。
③ 卒中后病情稳定,若血压持续维持≥140/90mmHg,无禁忌证,可与起病后数天后恢复使用发病 前服用的降压药物或开始启动降压治疗。
2.45 亿。男性校正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为 24.5%,而 女性为 21.9%。
高血压患病人群
46.9%
40.7%
15.3%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J].中国循环5杂志,2019,34(2):105-119.
1995年PATS研究和2001年PROGRESS研究证明 控制血压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心脑血1管2 病防治.2019.19(1):1-44
各种血压测量方法评价
2018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①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② 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
3年卒中复发率 3年卒中复发率
PATS研究(中国)
RR 0.71(95%CI 0.58-0.88,P=0.0009)
14% 12% 10%
8% 6% 4% 2% 0%
12.30%
安慰剂组
9.40%
吲达帕胺组
PROGRESS 研究
RRR 28%(95%CI 17-38%,P<0.0001)
16% 14% 12% 10%
中华卒中杂志2014年9月第9卷第9期 DOL:10.3969/j.iss1n0.1673-5765.2014.09.013
特殊人群降压目标——老年高血压
2018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① 65~79岁的普通老年人: 血压 ≥150/90 mmHg时推荐开始药物治疗(Ⅰ,A) ≥140/90 mmHg时可考虑药物治疗(Ⅱa,B)
≥80岁的老年人,SBP≥160 mmHg时开始药物治疗(Ⅱa,B) ② 65~79岁的老年人,首先应降至<150/90 mmHg
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90 mmHg(Ⅱa,B) ≥80岁的老年人,应降至<150/90 mmHg(Ⅱa,B)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心脑血1管1 病防治.2019.19(1):1-44
④ 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7-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 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Ⅱ ,B )
⑤ 由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流动力学的影 响(Ⅳ,D)
⑥ 对于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慢性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应首选RAAS抑制剂 ⑦ 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或高危患者应联合降压,单片复方制剂有助于改善患者依从性,提高血压达标率
目录
一、缺血性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二、缺血性卒中的血脂管理 三、缺血性卒中的血糖管理 四、缺血性卒中抗栓治疗策略 五、缺血性卒中合并房颤的治疗 六、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
3
1
缺血性卒中后的血压管理
4
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2~2015 年,我国“十二五 ”高血压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年龄、性别及城乡校正后的高血压患病率为 23.2%,据此估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约为
1. Clin Med J 1995;108(9):710-717 2. Lancet62001;358(9267):1033-1041
2009年荟萃分析:降压治疗可显著降低卒中和TIA再发风险
Hypertens Res 27 009; 32(11):1032-1040
关于“起始降压治疗时机”的推荐意见
降脂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胆固醇降低目标值为LDL-C<100 mg/dL; 而伴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极髙危患者目标值为LDL-C<70 mg/dL(1.8 mmol/L)或较基础值下降≥50% ③ 若缺血性卒中/TIA患者考虑其病因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即使胆固醇水平正常、无冠心病,或无 动脉粥样硬化证据,也应当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血管性事件发生风险( II ,B ) ④ 服用他汀类药物达到最大治疗剂量LDI-C仍无法达标的患者或服用他汀类药物有禁忌或不耐受时,可以 考虑联合或换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其他类降脂药物( III ,C ) ⑤ 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同时采用其他非药物方式干预,推荐使用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控制体重和合 理膳食等(Ⅰ,A )
① 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内血压升高的患者应谨慎处理。应先处理紧张焦虑、疼痛、恶心呕吐及颅内压 增高等情况。血压持续升高至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或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主动 脉夹层、高血压脑病的患者,可予降压治疗,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
可选用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静脉药物,建议使用微量输液泵给予降压药,避免使用引起血压急剧 下降的药物。
脑卒中合并肾脏疾病或肾功能异常:
① 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极高危人群,降低LDL-C可降低CKD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 II ,B ) ② 在年龄≥50岁、eGFR<60 ml/(min×1.73 m2)但未接受慢性透析或肾移植(G3a-G5)的缺血性卒中患者 中,推荐应用他汀类药物或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 (Ⅰ,A )
8% 6% 4% 2% 0%
14.00%
安慰剂组
10.00%
培哚普利组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5665卒中或 TIA患者,血压为80-220/50-150mmHg,随机接受吲达帕 胺或安慰剂治疗,平均随访2年。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共纳入61055卒中或 TIA患者,血压为80-220/50-150mmHg,随机接受以培哚 普利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或安慰剂治疗,平均随访4年。
2018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① 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准备溶栓者,血压应控制在<180/110mmHg ②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血压≥140/90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降压目标为<140/90mmHg(Ⅱa , B)
2014版 《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① 降压治疗适用于先前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在缺血性卒中/TIA发病数日后SBP≥140mmHg,或 DBP≥90mmHg(I ,B ) ② 既往已知高血压并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本次缺血性卒中或 TIA 发病数天后,为预防卒中复发或其他血管 事件,应恢复降压治疗(Ⅰ,A ) ③ 目标血压值或血压降幅尚未确定,应遵循个体化原则,但应使 SBP<140 mmHg 和 DBP<90 mmHg (Ⅱa ,B )
9.40%
8%
6%
4%
2%
0% 中国 2
2007- 2008
N=11,560
美国 3 2000-2002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有效手段!
1. Int J Stroke 2011;6(4):355-361; 2. Stroke 2013;44(5):1232-1237; 3. Neuroepidem2iology. 2010;34(2):123-9.
15
Amarenco P,et al. Stroke. 2009;40:1405-9
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血脂管理
① 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预防缺血性卒中/TIA的复发(Ⅰ,A ) ② 对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LDL-C>100mg/dL(2.6 mmol/L)、无已知冠心病的缺血性卒中/TIA患者推荐 降胆固醇治疗( II ,B )
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2018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① 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 对性的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
② 应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③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 量。根据需要,可考虑逐渐增加至足剂量。 ④ 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⑤ 对血压≥160/100 mmHg、高于目标血压20/10 mmHg的高危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 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联合降压治疗(Ⅰ,C),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⑥ 对血压≥140/90 mmHg的患者,也可起始小剂量联合治疗(Ⅰ,C)
在年龄≥50且eGFR≥60 mL/(min×1.73 m2)CKD患者中(G1-G2),推荐应用他汀类治疗(Ⅰ,B ) 18-49岁且eGFR<60 mL/(min×1.73 m2)、未接受透析或肾脏移植的患者,合并缺血性卒中病史建议 使用他汀治疗(Ⅰ,A )
② 由于不同降压方案之间的直接比较有限,达到推荐降压水平的理想给药方案尚不确定。 现有数据表 明:利尿剂或利尿剂与 ACEI 的联合使用是有效的(Ⅰ,A )。
③ 基于药物的药理性质、作用机制的不同,且一些患者(颅外脑血管闭塞性疾病、肾损害、心脏 病、糖尿病)对药物反应不同,药物的选择和治疗目标应该个体化(Ⅱa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