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一联诗平仄相对。律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 诗律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 七八句为尾联,单数句叫出句,偶数句为对句。 一联诗如果出句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 那么对句的平仄就应为“平平—仄仄—平”。 两联诗平仄要相黏。下一联的出句和上一联的对 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相同。 黏、对的作用是使平仄的安排多样化,因为如果 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黏,前 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讲究黏、对就能使整首 诗的平仄有变化,有回环,对诗的音律美能起很 大作用
音
韵
古今语音的异同
一、声母 声即今天说的声母,还有声纽、声类、字母、纽、 母等名称。自从等韵学兴起以后,习惯上例五音 (或七音)三十六字母指称中古声母。 五音,指声母按发音部位分成唇音、舌音、齿音、 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分分立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字母就是表示声母的代表字。
古书的读音问题
特读
国名:
月氏yuèzhī“氏”不读shì 大宛Dàyuān “宛”不读wǎn 龟兹Qiūcí 不读guīzī 身毒Yuāndǔ “身”不读shēn 吐蕃Tǔbō “蕃”不读fǎn 荤粥xūnyù 不读hūnzhōu 先零Xiānlián “零”不读lí ng 吐谷浑Tǔyùhún “谷”不读gǔ 番禺Pānyú “番”不读fān 阳夏Yángjiǎ “夏”不读xià 镐京Hàojīng “镐”不读gǎo 阿房宫Epánggōng “房”不读fáng
古今语音的异同
唐释处忠《元和韵谱》对四声的调型描绘 是:“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 而远,入声直而促”。 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对四声调型的描 绘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音韵声律—音韵术语(古代汉语课件)
五、清音与浊音
也是描述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的叫 “清音”或“不带音”,震动的叫“浊音”或“带音”。 普通话声母只分“清、浊”两类,古代汉语声母则细分为四类: ➢ 全清/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清:送气而不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 全浊/浊:带音的塞音、塞擦音 ➢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擦音和半元音 清与浊的对立在普通话中基本消失(只有“sh”和“r”),古代 却非常普遍。现代吴语系统保留了清与浊的对立。
2)《韵集》 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 商、角、徵、羽各为一篇。
《隋书·潘徽传》云:末有李登《声类》、吕静《韵 集》,始判清浊,才分宫羽,而全无引据,过份浅 局,诗赋所须,卒难为用。此书也早已失传。
3)《切韵》
第一部集大成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撰的《切韵》,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 共5卷,收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封演《闻见记》)。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 去声56韵,入声32韵。 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切韵》原本已佚,现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切韵》的残 卷(收于巴黎国家图书馆)。《切韵》是韵书史上划时代的产物,是前代韵书的继承和总结, 又是后世传统韵书演变的基础,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切韵》问世以后,“时俗共重,以为典规,然苦字少,复阙字义",所以不少人为它加 字、补训。有长孙讷言笺注本(677年),工作做得较多、影响最大的是王仁昫的《刊谬补”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群”只和三等韵相配; “影、晓”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匣”只和一、二、四等韵相配; “喻”只和三、四两等韵相配; “来” 和一、二、三、四等都相配; “日”只和三等韵相配。
古代汉语之音韵
“等”是汉语音韵学对韵母结构进行分析的术语。韵母被分为 四等,用来表示各韵母发音上的区别。
主要元音
等 有无介
音【i】 开口度 舌 位
主要元音
一等 无 最大(洪) 较后
二等 无 次大
较前
三等 有 较小(细) 在前
四等 有 最小
最前
呼与洪、细
宋元等呼洪细 明 清 四 呼 洪 细
开 洪音 口 呼 细音
见 影
次清 滂 敷 透 彻 清 穿 溪
全浊 並 奉 定 澄 从 床 群
次浊 明 微 泥 娘
疑 喻 来 日
清浊
心邪 审禅 晓匣
发音部 位旧名 唇 重唇 音 轻唇 舌 舌头 音 舌上 齿齿
头 音正
齿 牙音
喉
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发音部位 新名
双唇 唇齿 舌尖中 舌面前 舌尖前
舌面前 舌叶音 舌面后
发
全清
帮[ p ]b 非[p f ] 端[ t ]d 知[ ] 精[ ts ]z 心[ s ]s 照[ ]j 审[ ]x 见[ k ]g
二、古人对上古语音的认识
❖ 1.“叶音说”及其错误(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 押韵?)
❖ (1)“叶音说”: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 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 “叶音”,又叫“叶韵”“叶句”
❖ 例:P542
❖ (2)“叶音说”的错误: 掩盖语音发展的真相, 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
❖ 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 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 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
概念 韵母
定义
是否 是否 区别韵头 区别声调
一个汉字的音节除声母以外
的音素,包括韵头、韵腹、
古代汉语四------音韵
通论:音韵
反切产生的年代,大约自东汉始,至六 朝而兴盛。早期习用“某某反”,后来因唐 代忌“反”字而改用“切”,所以后期习用 “某某切”。反、切,都是反复切摩的意思。
三、有关声母的概念
通论:音韵
在传统声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 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 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 里头是关键,是中心。(现在我们知道,还 有零声母的情况。)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 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古人怎么会想到运用 “字母”呢?这要从“双声”的认识开始。
通论:音韵
其中的对答全用双声字,可见六朝人对双声 的狂热。 六朝的双声既然如此盛行,渐渐地,便 有人悟到何不取其中一个字来代表那一群双 声字,换言之,就是让每类声母都有个名字。 于是,到了唐代,字母就诞生了。
通论:音韵
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有所谓“字 音”、“比声”、“超声”。不过它所代表 的是梵音,而非汉音。和尚为了译经和研究 经典,用汉字来表现梵文的某一种发音,这 对汉文字母的发明有很大的启发性。真正依 据汉语音制定的字母,始于“守温三十字 母”。已失传。今敦煌残卷有载,现藏巴黎。
通论:音韵
诗词的韵,要求的是韵腹和韵尾相同,而介 音的部分不做要求。可见,“韵”的概念比 “韵母”要大。但是“韵”还有一样要求, 即声调要一致,平声字只能和平声字押韵, 上声字只能和上声字押韵,去声字只能和去 声字押韵,入声字只能和入声字押韵。所以, 综上所述,可知“韵”是不论韵头,但必须 区别声调的范畴。
通论:音韵
从这些例字可以看出: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 备的成分,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 字音都必须具备的。
通论:音韵
二、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 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 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例如:都/ 当孤切 东/德红切 反切上字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 称为切下字,被注音的那个则称为被切字。
古汉语音韵
“韵”和“韵母”的差别(教材p167)
2. 韵部、韵目
韵部:把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个部类, 这就叫韵部,它不区别声调。 韵目:韵书为各个韵排列的目录,即韵书中韵部的 代表字。同一韵部字中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 有206个韵目。 《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中就汇集了“东、同、中、 虫、红、公、弓┅┅” 等同韵字,用“东”作代表, “东”韵是206韵部中的一个韵部,“东”是韵目。
音韵学常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内容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内容
1、什么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 研究历代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过 程、演变规律的科学。
2、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汉语语音————周秦两汉 中古汉语语音————魏晋至唐宋 近代汉语语音 ——— 宋元明清 现代汉语语音————20世纪至今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 关于声母的术语
1、字母、三十六字母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古代没有音标,古人用一 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 传统音韵学把代表声母的三十六个汉字称为三十 六字母,它反映了中古时期语音的声母类别。具 体情况如下:
音 部 位 旧名 新名 重唇 双 唇 轻唇 唇 齿 舌头 舌尖中
不送气清音为全清,送气清音为次清;塞音、塞擦音、 擦音为全浊,鼻音、边音、半元音为次浊。
(二) 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1.韵母、韵
韵母:一个音节中除掉声母的部分就是韵母。它可以包括 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其中韵腹是不可缺少的。 韵:产生于诗文创作,诗文创作需要押韵,表现在语音上 是这组字在韵腹、韵尾和声调上都相同。唐代格律诗四声 不能通押。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业绩麻,(—a) 村庄儿女个当家,(—ia)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因学种瓜。(—ua)
古汉语通论 音韵
❖ 稍梢捎(审二)—消逍霄(心) ❖ 浞(照二),在(精组)角反;栈(照二),在间反 ❖ 叟(精)—搜溲(照二) ❖ 真(照三)—嗔瞋真(照三),填闐(端) ❖ 轸诊疹(照三),殄(端) ❖ 周(照三)—雕輖(端组)
[ti],厦门[ti];知,福厦[ti]
3、娘日二纽归泥(近代·章炳麟):
中古汉语的“娘”母和“日”母在上古汉语 中是没有的,它们在上古读作“泥”母。
❖ “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 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
❖ 女(泥)—如汝(日) ❖ 乃(泥)—仍(日) ❖ 若(日)—匿诺(泥) ❖ 弱(日)—溺(泥) ❖ 日,福州[nit]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时期:
❖ 上古音: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或称古音。 代表音系:《诗经》的韵部系统
先秦的声母系统 ❖ 中古音: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 代表音系:隋《切韵》音系 ❖ 近古音:元明清时代的语音系统。 代表音系:元《中原音韵》音系
传统音韵学的分支:
❖ 古音学: 以上古韵文包括先秦两汉的诗歌、 韵文,特别是《诗经》、《楚辞》的用韵为 主要对象,研究上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简称声,又叫纽,或合称声纽。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末和尚守温首
先归纳出三十字母。 ❖ 如 “端”母、“影”母。
2、五音和七音
❖ 五音:按发音部位把声母分成唇音、舌 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 七音: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 半齿音两类。
❖ 后来又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舌音分 为舌头、舌上;齿音分为齿头、正齿。
古代汉语音韵
2020/12/8
30
2020/12/8
31
四、中古音的声韵调
根据前人对《广韵》及《韵镜》的研究,确定汉语中古音的声母有37个,中古的韵母有 139个 。中古的声调就是《广韵》《韵镜》明确展示的平上去入四个调类。
1、声母
2020/12/8
32
2020/12/8
33
2、韵母
2020/12/8
34
古全濁聲母歸陽平: 日(並)、達(定)、集(從)、宅(澄)、食(船)、十(禪)、極(群)、俠(匣) 古次濁聲母歸去聲: 木(明)、物(微)、納(泥)、辣(來) 古清聲母歸四聲: ①八(幫)、拍(滂)、發(非) ②博(幫)、福(非)、得(端) ③百(幫)、匹(滂)、法(非) ④必(幫)、迫(滂)、腹(非)
① 甲组:氓(明阳)—亡(明阳) ② 乙组:桃(定宵)—兆(定宵)
2020/12/8
2
② 甲组:并(帮劲去)—並(並迥上) 乙组:宕(定宕去)—荡(定荡上) 丙组:频(并)—膑(并) 丁组:庚(见阳)—岗(见阳)
③冬,齐人来归卫俘(滂幽)。《左传》
② 冬,齐人来归卫宝(帮幽)。 《公羊传》
④ 时乎时(之),不再来(之)! 《淮阴侯列传》 ② 水至清则无鱼(鱼),人至察则无徒(鱼)。 东方朔《答客难》
2020/12/8
10
(二)五音和七音
所谓五音,是指唇、舌、齿、牙、喉五音。 唇音:双唇音和唇齿音; 舌音:舌尖中音和舌面前塞音; 齿音:舌尖前音和舌面前塞擦音; 牙音:相当于舌根音; 喉音:包括零声母、舌根擦音和半元音。 五音最早见于南朝 顾野王的《玉篇》。
2020/12/8
11
七音,指唇、舌、齿、牙、喉、半舌、半齿七音。 半舌音今称作边音,从五音的舌音中分化而出; 半齿音今称作舌面鼻擦音,从五音的齿音中分化而出。 七音的区分最早见于南宋张麟之重刊的《韵镜》和郑樵的《通志·七音略》。
古代汉语(音韵)
缺切韻》、孫愐的《唐韻》以及李舟的《切韻》等。到了宋
代,隨著《廣韻》的頒行,原來的韻書都逐漸亡佚了。
古代漢語
音韻
《廣韻》
《廣韻》是《切韻》的修訂本。原名《大宋重修廣韻》, 簡稱《廣韻》。這是第一部官修性質的韻書,一直流傳到今 天。《廣韻》的語音系統與《切韻》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在
《切韻》未被發現之前,它就成了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材料之
通過《韻鏡》可以看到聲母的數量、韻母的數量、聲韻配
合的情況,以及韻母之間的差異,如開合洪細等。
古代漢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音韻
中古音的聲韻調
根據前人對《廣韻》及《韻鏡》的研究,確定漢語中古音 的聲母有三十七個(也有三十六個、三十五個等說法),中古的 韻母有一百三十九個(也有一百四十個、一百四十二個等說
法)。中古的聲調就是《廣韻》《韻鏡》明確展示的平上去入
的繫聯,可以考證《廣韻》的語音系統。清人陳澧在
《切韻考》中運用繫聯法,將《廣韻》的452個反切
上字歸納為40類,將《廣韻》的1195個反切下字歸納
為311類。
古代漢語
音韻
《韻鏡》
韻圖是以圖表的形式對 特定語音系統的展示,《韻 鏡》就是這樣的韻圖。《韻 鏡》對中古語音系統的分析 結果是我們今天研究古音必 可缺少的寶貴資料。
古代漢語
音韻
三、反切 “反切”是古人創制的一種注音方法。基本規則是用兩個 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例如: 冬 都宗切 條 徒聊切 反切本來能夠起到準確標音的作用,後來隨著語音的發展 變化,一部分切語與被切字的讀音發生了差異,影響到反切的 使用價值。 古代的反切到了今天,有些還能根據其基本規則切出準確 的讀音;有些按照基本規則切不出準確的音來。如: 東 德紅切=hóng? 夏 戶雅=? 要想得到切語的準確今音需要根據音變規律做一翻轉換的 工作。
古汉语音韵知识
古汉语音韵知识(上)汉语音节的特征韵母、韵韵部、韵目、韵脚、韵例关于诗体◦先秦:风(《诗经》)骚(《楚辞》)◦汉魏六朝:古诗◦唐以后:古体诗、近体诗◦诗的变体:词(诗余)、曲《诗经》的用韵韵例◦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若以代词或语气词收尾,韵脚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前面,可以看做句中韵,也有人把它看做变相的句尾韵。
◦从一章中所用韵的数量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大致可以分三种: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另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
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韵部◦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属于同一韵部。
原则:先秦语音方法:系联。
第一,将诗经中可以押韵的字归并起来;第二,通过先秦形声字的谐声偏旁归并。
◦对“叶音说”的认识:起源于六朝时期,到宋朱熹全面用“叶音说”来解释诗经读来不押韵的现象。
叶音说的缺陷:为追求口语语音的押韵和谐,任意更改古诗韵,没有客观标准。
叶音说产生的原因:没有认识到古今语音的演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邻近韵通押。
非入声韵和入声韵通押。
韵母近似通押。
近体诗的格律——律诗字数: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平仄◦古平声,在现代汉语里分化为阴平、阳平两个声调。
◦仄声包括三个古声调:上声、去声、入声。
入声字的判断:根据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特点。
◦普通话中b、d、g、j、zh、z六个声母的阳平字,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读fa、fo的字,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d、t、n、l、z、c、s七个声母拼e韵母的,不论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k、zh、ch、sh、r五个声母拼uo韵母的,不论声调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b、p、m、d、t、n、l七个声母拼ie韵母的,除了“爹”字是古平声外,不论阴阳上去都是古入声字。
◦普通话中üe韵母字,除了“嗟、瘸、靴”三个字外,都是古入声字。
古代汉语音韵学
古代汉语⾳韵学第⼆章⾳韵⼀、古⾳异读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迁,⾳有转移。
”龟兹qiū cí⼤宛 yuaū⽉⽒ roù zhī焉耆 pyngy康居 qū⾼句丽 goū⾝毒 yuün dú镐京hào 长勺 shu?会稽 kuài jī冤句 qū函⾕关xián 阿房宫y páng 阳夏jiǎ东不羹láng 左冯翊píng 逻些suō并州bīng 番禺pün 天姥mǔ盟诸mang 台州taī单于chán 可汗ka hán 洗马xiǎn 扈从z?ng 契xia⼥娲wü皋陶güo yáo 冯夷píng 共⼯gōng 宓妃fú feī曲沃wǒ朱提shú shí华不注huà fū魁⽗fǔ先零lián 牢姐zǐ荤粥xūn yù吐⾕浑tǔ yù hún 吐蕃tǔ bō仆射pū ya夫差chaī伍员yún 钩践gōu 墨翟dí观射⽗guàn yì fǔ景差cuō樊於期wū jī⾼渐离jiün 夏⽆且jū禽滑厘gǔ郦⾷其lì yì jī冒顿m? dú呼汗邪hū hán y?⾦⽇磾jīn mì dī曹⼤家gū祢衡mí⽞奘zàng 李阳冰níng 万俟m? qí尉迟yù chí种ch?ng 繁p?查zhü⽆射yì徵zhǐ筑zhù牺尊suō纶⼱guün 齐衰zīsuī⼆、⾳韵学相关概念(⼀)⾳韵学简介⾳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汉语音韵PPT课件
.
36
四、《广韵》的韵母系统
1、《广韵》一共有206个韵。
为什么中古会有这么多韵呢?
这206韵包括声调的不同。
这206韵不是同时同地的一种语言的韵母 系统,而是兼有南北古今方言的韵母系统。
2、十六摄
等韵学家们把206韵归并为16个大类,叫做 十六摄。
.
3
1.语音系统:指汉语的声、韵、调及其配 合规律。
2.古音学:是研究上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3.今音学:是研究中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4.北音学:是研究近古语音系统的学科。 5.等韵学:依据等韵图来分析音节的结
构,探讨发音原理和方法。 6.小 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包括音
韵学,训诂学,文字学。
2021/3/11
.
9
宋三十六字母
.
10
三、韵母的基本概念
1、韵和韵母 韵不包括韵头,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而韵 母还要区别韵头。韵母相同,韵一定相同; 韵相同,韵母不一定相同。韵的概念比韵母 的概念大。
2、韵部和韵目 韵部指韵腹、韵尾相同的音节。韵书中把所 有相同韵的字汇集在一 起,构成一个韵类。 从各个韵部中取一个代表字作为标目,这个 代表字就叫韵目。
▪ 上字取声母定清浊;下字取韵调定开合
▪ 例:顿,都困切;礼,卢启切;乌,哀都切
.
23
第二节 中古音
本节学习掌握内容: ▪ 一、《广韵》的性质和体例 ▪ 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 三、《广韵》的韵母系统 ▪ 四、《广韵》的声调
.
24
▪ 研究古代音韵多从中古音入手,这是因为 ,除中古音自身有其承上启下的性质外, 这个时期有一部声、韵、调体系完整的《 广韵》。凭借它上推上古音,下推近古音 ,都是较为方便的。
古代汉语音韵汇总表
阴声 9 部 入声11部
1 4 7 9 12 15 18 21 24 之 幽 宵 侯 鱼 支 脂 微 歌 2 5 8 10 13 16 19 22 25 27 29 职 觉 药 屋 铎 锡 质 物 月 缉 叶
古音三十二声母
3 6 11 14 17 20 23 26 28 30 蒸 冬 东 阳 耕 真 文 元 侵 谈 溪 牙音 见 舌音 端(知) 透(徹) 群 定(澄) 章(照三)昌(穿三) 船(牀三) 帮(非) 滂(敷) 并(奉) 精 清 从 壮(照二)初(穿二) 崇(牀二) 影 晓 匣(喻三) 来 日 疑 泥(娘) 余(喻四) 书(審三) 0部
唇音 齿音 喉音 半舌 半齿
古音三十六字母: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滂并
明, 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牀審禅,影晓匣喻,来日。
全清 次清 全浊 次浊 清 牙音 舌 音 唇 音 齿 音
舌头 舌上 重唇 轻唇 齿头 正齿 见 端 知 帮 非 精 照 影 溪 透 彻 滂 敷 清 穿 群 定 澄 并 奉 从 床 喻 来 日 疑 泥 娘 明 微 心 邪 晓
浊
对比表:
王力的三 守温三十六 十二声母 字母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端透定泥 端透定泥 (知彻澄 余 余 来 来 精清从心邪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 照穿牀審禅 初禅) 帮滂并明 帮滂并明 影 见溪群疑 晓 匣
邪 禅 匣
喉音 半舌音 半齿音
古汉语音韵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两汉) ——《诗经》音为代表 春秋以前的韵母从《诗经》押韵字、《楚辞》 和诸子的韵语归纳出30个韵部(韵母的代 表字)。 从谐声字和假借字可分析声母的大概情形, 当时声母比较复杂,有pl,kl,tl,等复辅 音声母。
《诗经》时代有声调,四个调类,但跟中古 四声不同。 两汉时期的语音材料有诗歌、汉赋的押韵、 通假字、经师注音、梵汉对音的佛教著作 等,此时复辅音消失。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中古音《切韵》 汉末发明反切,汉语音韵学产生,三国时出 现韵书。 反切和韵书是此前没有的语音材料。
月元对转 阔——宽 缉侵对转 袭——侵 3、旁转 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 尾),同类同竖行为旁转。 舌位往一旁转,主要元音的发音部位发生变 化,但仍近似,韵尾不变。 侯幽旁转 叩——考 职铎旁转 偪——迫 职屋旁转 踣——仆 微脂旁转 饑——食几
文元旁转 焚——燔 缉盍旁转 合——阖 侵谈旁转 寖——渐 4、旁对转 旁转而后对转者 幽屋旁对转 琱——琢 幽沃(药)旁对转 柔——弱 幽东旁对转 冒——昧 微元旁对转 回——还 月真旁对转 曳——引
4、《豳风· 东山》: 亲结其缡(来母歌部[lǐa]), 九十其仪(疑母歌部[ŋǐa])。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匣母歌部[γa]) 朱熹都注叶音。 叶音说任意改读,无客观标准,掩盖语音发 展的真相,造成汉字读音的混乱,为不懂 古韵的发展变化所致。
阅读古诗的问题: 1、要有一些音韵学知识,了解古今语音的不 同; 2、按照普通话的读音朗诵古诗文,不可能也 没有必要用古音念古代的诗歌韵文; 3、更不能采用叶音法。
干,古寒切;寒,胡安切;
韵书 古人将韵母相同、相近的字汇集在一 起,使诗人在诗歌创作时能够据之选择韵 脚字的一种词典; 韵书是专门的音韵著作,完整地记录一个时 代的语音系统,编纂时间大体明确。 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编的《切韵》, 原本亡佚,音系保存在北宋陈彭年编的 《广韵》里,成为汉语音韵学的经典。 中古音时期四声体系确立,上古收塞音韵尾 的入声字变为去声。
古汉语音韵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孟子·梁惠王下》: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2、对转 主要元音相同,韵尾发生变化; 韵尾变无,或韵尾的发音方法不同(发音 部位相同)。 同类、同横行为对转。有阴入对转、阳入对 转、阴阳对转三类。 之职对转 负——背 职蒸对转 陟——登 侯东对转 聚——从 屋东对转 读——诵 微物对转 非——弗
(二)声母系统的变化 古代双声联绵词“缤纷”“蟋蟀”“微 妙”“觱發”等今不双声, 今双声字先秦不双声, 如“威(零声母)望(m)”。 多数情况下,古今音是不相同的。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 也称“声纽”或“纽”
唐宋之间(中古)的声母系统: (1)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 (2)宋人三十六字母 見溪群疑 端透定泥 知徹澄娘 幫滂並明 非敷奉微 精清從心邪 照穿床審禪 影晓匣喻 来日
朱熹《诗集传》全面采用叶(同”协“)音 说。 “叶音”和“协句”一样,都是强改字音, 以就今读,并非真正探明了《诗经》的本 音。 1、《小雅· 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未注叶音) 2、《鄘风· 柏舟》: 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仪。 之死矢靡它。(注:叶牛何反,读仪为俄) 3、《小雅· 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
(一)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 (先秦、两汉) ——《诗经》音为代表 春秋以前的韵母从《诗经》押韵字、《楚辞》 和诸子的韵语归纳出30个韵部(韵母的代 表字)。 从谐声字和假借字可分析声母的大概情形, 当时声母比较复杂,有pl,kl,tl,等复辅 音声母。
《诗经》时代有声调,四个调类,但跟中古 四声不同。 两汉时期的语音材料有诗歌、汉赋的押韵、 通假字、经师注音、梵汉对音的佛教著作 等,此时复辅音消失。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 ——中古音《切韵》 汉末发明反切,汉语音韵学产生,三国时出 现韵书。 反切和韵书是此前没有的语音材料。
古代汉语 音韵学
假借字与通假字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 语言中没有表示记录某一词义的字,就依 据读音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 这个词的词义。 本无其字,说明假借的原因; 依声托事,说明假借的原则,声音相同或 相近,字义上假借字与本字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2)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材料。 3)是研究上古音的依据材料,是汉语语音史上一 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
3. 中古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1)全浊声母清音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2)知组、庄组(照二系)、章组(照三系)三组 合流为卷舌音zh,ch,sh。 (3)精组、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 现代开口呼韵和合口呼韵前:保持z,c,s或g,k,h 现代齐齿呼韵和撮口呼韵前:变成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
通假字:本有其字,依声托事。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 相同点:都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表示 另一种意思的字。 不同点: 假借,本无其字,久借不还; 通假,本有其字,有借有还。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应用: 训诂学上,因声求义。 —— 你在看神马? —— 我没看神马,我在玩电脑。
现代音:“五.四” 后至今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3、声母 (1)现代汉语声母系统 b p m (双唇音) ,f (唇齿音),d t n l (舌 尖中音) ,g k h(舌根音),j q x(舌面音),zh ch sh r(舌尖后音),z c s(舌尖前音) + 零 声母 = 22个 [ŋ] 不能做声母,但古代可以 (2)中古三十六字母
3)四等:“等”的概念主要是分析韵腹(即主要元 音)的,同时也和介音[i-]的有无有关。即根据韵母 中间主要元音的前后高低和有无[i-]介音,将韵母 分为四等
古代汉语音韵学
•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 金元以后历代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 化中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 共同语逐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 语音的学科叫北音学。元人周德清
•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 ,是读音短促的韵,即有塞音韵尾的韵。以 [ - p ] [ t ] [ - k ][-?]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 促声韵的音节在主要元音之后紧接塞音, 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 六、调与中古四声
• 调指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 指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这样的 定义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古声调,因为 中古有入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 调无入声。
在《切韵》系韵书中。研究音韵 的人都从中古音入手,可下及近 古,上推古音。所以在学习 《诗经》韵部及上古音之前应该 先学习中古音,学习中古音,应 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 1、韵书的产生
• (1)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 佛典的翻译直接促进了人们对梵文(古 印度的一种语言文字)的研究,进而启 发人们对汉语语音进行科学的分析。
• A《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等所著。
• B 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 补缺切韵》
•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 著名增广本之一,为唐代影响最大 的韵书。
•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 础上修订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 韵》,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 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它不仅
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 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 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 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古代汉语音韵
第二章音韵第一节基本概念一、音节、声、韵、调1、音节:字和音节、听-说和音节调二、声母1 、字母、纽、声纽、声类2 、五音、七音3 、清浊三、韵母1、韵母的构成:韵头韵腹韵尾i a n2、韵母和韵:⑴韵头⑵四声3 、韵部、韵目4、开合口和等呼等、呼及其变化宋元以前只有开、合没有齐、撮。
开、合各分四等,分等依据的是同一个元音在不同音节中开口度的大小,如“寒删仙先” 值有差异。
实际发音时韵腹音值大致如下:别消失,故“并等增呼”宋元明清1 开口开口 2 合口3 齐齿、“豪肴宵箫”都有韵腹 a ,但实际音[4、[a]、[耳、[e]。
元明以后等的区宋元明清1 合口23 撮口四、声调1、四声:平上去入2、调性:阴调、阳调调性指声调的属性,古代四声各分阴阳两调,而这个区分是由声母决定的,声母为清声母的属阴调,浊声母的属阳调。
第二节中古音语音分期:大的方面分三个时期:上古、中古、近现代。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近现代:指元以后——现代中古:指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接触相当频繁,使得语音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宋期间相对稳定,留下了大量的韵书可供我们利用。
上古:指先秦两汉时期,这段时期有《诗经》,《离骚》等先秦韵文以及《说文解字》的谐声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资料。
近现代:元以后——现代,元以后,语音又有了新的变化,总的来说是越来越接近现代语音,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韵书如《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使得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中古声母1 、传统 36 字母宋人 36 字母守温字母不芳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日娘见溪群疑来精清从审传禅照床心邪晓匣喻影(喻,影,疑母合流 .影母丢掉了喉塞音 ,成了零声母 ,影母三 ,四等就跟喻母混了在《中原音韵》的"平分阴阳 "中,影母字的身份是清声母 ,而在 "入派三声 "中,影母字却随喻母字一起变(邵荣芬1982:108, 麦耘 1999), 所以影母的喉塞音脱落一定是《中原音韵》前不久才发生的变化 . 疑母的鼻音消失 ,也变零声母 .不过《中原音韵》中还有残存的 ng 声母(杨耐思 1981:20), 疑母的演变大约比影母更迟些 .)2、《切韵》与《广韵》已知最早韵书:《声类》魏•李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诗经》用韵(p272) 诗经》用韵(p272) 研究《诗经》用韵主要用系联法. 研究《诗经》用韵主要用系联法. 从韵在章中的位置看,可以分为四种: 从韵在章中的位置看,可以分为四种: 1.一韵到底 一韵到底 2.换韵 换韵 3.交韵 交韵 4.抱韵 抱韵
(三)古韵分部的历史沿革 明代中期,陈第首次提出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 明代中期, 史观点: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史观点:"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 音有转移" 力排"叶音" 音有转移",力排"叶音"说.为清代古音学 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顾炎武《音学五书》 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顾炎武《音学五书》; 江永,戴震,段玉裁, 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章太炎《小学问答》 黄侃《音略》 章太炎《小学问答》,黄侃《音略》等 古音轮廓大致清楚. 古音轮廓大致清楚. 古音研究日趋精密
2. 韵部,韵目 韵部, 韵部:把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个部类, 韵部:把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字归在一个部类, 这就叫韵部,它不区别声调. 这就叫韵部,它不区别声调. 韵目:韵书为各个韵排列的目录, 韵目:韵书为各个韵排列的目录,即韵书中韵部的 代表字.同一韵部字中领头字就是韵目. 广韵》 代表字.同一韵部字中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 个韵目. 有206个韵目. 个韵目 《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中就汇集了"东,同,中, 广韵》上平声卷第一中就汇集了" ┅┅" 等同韵字, 作代表, 虫,红,公,弓┅┅" 等同韵字,用"东"作代表, 韵是206韵部中的一个韵部 韵部中的一个韵部, 是韵目. "东"韵是206韵部中的一个韵部,"东"是韵目.
(二)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 古无舌上音(古人多舌音)
钱氏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钱氏说:"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钱氏所 举的例证也很多.如古音读" 举的例证也很多.如古音读"直"如"特",读"竹"如 ┅┅. "笃",读"陈"如"田"┅┅.
音韵学常识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内容 一,音韵学内容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音韵学内容
1,什么音韵学? 什么音韵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 汉语音韵学" 研究历代汉语语音的声, 研究历代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过 演变规律的科学. 程,演变规律的科学. 2,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上古汉语语音————周秦两汉 上古汉语语音————周秦两汉 中古汉语语音————魏晋至唐宋 中古汉语语音————魏晋至唐宋 近代汉语语音 ——— 宋元明清 现代汉语语音————20 20世纪至今 现代汉语语音————20世纪至今
方 法 全 浊 并 奉 定 澄 从 邪 床 禅 群 匣
次 浊 明( m ) 微 泥 (n) 娘
见 () 影 晓 (h)
疑
半元音 半舌音 半齿音 边 音
喻 来 (l) 日
2,五音 七音 ,
五音——传统音韵学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 五音——传统音韵学按照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唇 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五类. 七音——加 半舌音,半齿音" 七音——加"半舌音,半齿音".
发 音 部 位 旧名 新名 唇 重唇 双 唇 音 轻唇 唇 齿 舌 舌尖中 舌头 音 舌上 舌面前 齿 音 齿头 正齿 牙 音 喉 音 舌尖前 舌面前 舌 根 零声母 舌 根
全 清 帮(b) 非 (f) 端 (d) 知 精 心 照 (z) (s) 审
发 音 次 清 滂 (p) 敷 透 (t ) 彻 清 (c) 穿 溪 (k )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 关于声母的术语 1,字母,三十六字母 ,字母,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古代没有音标, 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古代没有音标,古人用一 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 个汉字代表一个声母,称为字母. 传统音韵学把代表声母的三十六个汉字称为三十 六字母,它反映了中古时期语音的声母类别. 六字母,它反映了中古时期语音的声母类别.具 体情况如下: 体情况如下:
(二) 关于韵母方面的术语
1.韵母,韵 韵母, 韵母
韵母:一个音节中除掉声母的部分就是韵母. 韵母:一个音节中除掉声母的部分就是韵母.它可以包括 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其中韵腹是不可缺少的. 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其中韵腹是不可缺少的. 韵:产生于诗文创作,诗文创作需要押韵,表现在语音上 产生于诗文创作,诗文创作需要押韵, 是这组字在韵腹,韵尾和声调上都相同. 是这组字在韵腹,韵尾和声调上都相同.唐代格律诗四声 不能通押.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不能通押.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耕田业绩麻,( ) 昼出耕田业绩麻,(—a) ,( 村庄儿女个当家,( 村庄儿女个当家,(—ia) ,( ) 童孙未解供耕织,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因学种瓜.( 也傍桑因学种瓜.(—ua) .( ) "韵"和"韵母"的差别(教材p167) 韵母"的差别(教材 )
第三节 音韵学知识应用
一,双声,叠韵 双声, 匍匐,滑稽, 匍匐,滑稽,
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行的分类.不颤 传统音韵学依据声带颤动与否对声母进行的分类. 动者为清音,反之为浊音. 动者为清音,反之为浊音. 不送气清音为全清,送气清音为次清;塞音,塞擦音, 不送气清音为全清,送气清音为次清;塞音,塞擦音, 擦音为全浊,鼻音,边音,半元音为次浊. 擦音为全浊,鼻音,边音,半元音为次浊.
2.平仄,舒促 平仄, 平仄 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 平仄——旧体诗赋及骈文中把所使用的字音分 为平声和上去入声两类,平即平声, 为平声和上去入声两类,平即平声,仄即上去 入声,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协,谓 入声,平声与仄声相互调节,使声调和协, 之调平仄. 之调平仄. 舒促——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 舒促——促指入声,因其发音短促而得名,舒 促指入声 指平上去三声. 指平上去三声.
二 上古的韵母系统
(一)"叶音"说 叶音" 由于语音经长期的历史演变,后人读《诗经》 由于语音经长期的历史演变,后人读《诗经》和 周秦两汉的韵文感到不押韵了, 周秦两汉的韵文感到不押韵了,南北朝时代的人 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 就临时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押韵字的读音,以求 得韵脚和谐,这就是"叶韵" 得韵脚和谐,这就是"叶韵"说. 这主要是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 叶音" 这主要是不懂古今语音不同所致."叶音"说的 代表是宋代的朱熹. 代表是宋代的朱熹.
(三) 关于声调方面的术语 三 1.声调, 1.声调,调类 声调
声调:是指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声调:是指语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调类:是指声调的类别. 调类:是指声调的类别.一般认为古代汉语共 有四个调类,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有四个调类,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到元明时代,声调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样北京 元明时代,声调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样北京 音系就出现了阴平, 音系就出现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这四个声 调.
关于上古的声母的几种重要学说
(一)古无轻唇音
这是清代钱大昕的重要发现.他写的《十驾斋养新录》 这是清代钱大昕的重要发现.他写的《十驾斋养新录》卷 五有"古无轻唇音说"一文,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 五有"古无轻唇音说"一文,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 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 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
第二节 上古语音
一,上古的声母系统 古声母的考证工作从清代开始. 古声母的考证工作从清代开始.首先研究它的是 钱大昕,后来又有章太炎,黄侃,曾运乾等人, 钱大昕,后来又有章太炎,黄侃,曾运乾等人, 他们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他们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上古时代的语音究竟有多少个声母, 上古时代的语音究竟有多少个声母,目前尚无定 但有几种重要的学说是被大家认可的. 论.但有几种重要的学说是被大家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