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菌株的鉴定及其特点
菌种鉴定文档
菌种鉴定引言菌种鉴定是一种通过对菌落特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多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来确定特定菌种的方法。
菌种鉴定在微生物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科研人员准确地鉴定和分类微生物,进而开展相关研究。
本文将介绍菌种鉴定的基本步骤和一些常用的鉴定技术。
菌种鉴定的基本步骤菌种鉴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1. 样品的处理在进行菌种鉴定之前,首先需要处理好样品。
样品可以是从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水样、食品等,也可以是从临床中采集的体液、组织等。
样品处理包括样品的收集、保存、预处理等环节,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 菌落特征观察在鉴定菌种时,可以从菌落的形态特征开始观察。
菌落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多个方面的特征。
菌落的特征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使用显微镜进行放大观察,记录下菌落的主要特征。
3. 形态特征观察除了菌落的特征,菌种的形态特征也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形状、大小、胞壁结构等。
观察和测量这些特征可以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
4. 生物学特性测试菌种鉴定中,生物学特性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特性、代谢特性、生殖特性等。
通过对菌种生长速度、需要的营养物质、产生的酶等进行测试,可以进一步缩小菌种的范围,提高鉴定的准确性。
5. 分子生物学方法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菌种鉴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通过对菌种的DNA序列进行分析来确定菌种。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限制性酶切、DNA测序等。
这些方法可以提高鉴定的速度和准确性。
常用的菌种鉴定技术在菌种鉴定中,有多种技术可以用于确定菌种。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技术:1. 生理生化鉴定生理生化鉴定是一种通过测试菌种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来确定菌种的方法。
这包括菌种的代谢特性、生长温度范围、耐盐性等。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氧气需求量测试、酶活性测试、代谢产物分析等。
2.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抗生素敏感性测试是一种通过测试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来确定菌种的方法。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一目旳建立原则菌种确认原则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旳变化,保证明验成果旳可靠性和精确性。
二范畴本规程合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原则储藏菌株。
三内容1.1 实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1.1 原则菌株1.1.1.1 原则菌株应来自承认旳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1.2 原则菌株通过复活并在合适旳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原则储藏菌株。
1.1.1.3 原则储藏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1.2.1 原则储藏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旳工作菌株。
1.1.2.2 工作菌株旳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旳原则菌株为第0代),以避免过度旳传代增长表型变化旳风险。
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旳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实验旳重要内容1.2.1 菌种旳纯度确认1.2.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合适旳措施检测菌种与否为纯培养物。
1.2.1.2 实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旳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合适培养后,同一平板上旳单菌落旳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与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旳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与否反复浮现相似特性。
②镜检特性:对数生长期旳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映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性应相似。
标准物质里包括标准菌株吗
标准物质里包括标准菌株吗标准物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追溯性的物质,通常用于校准仪器、验证方法、质量控制等领域。
标准物质的种类繁多,包括化学品、生物制品、食品、环境样品等。
那么,在标准物质中,是否包括标准菌株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标准菌株的定义。
标准菌株是指经过鉴定、保存并获得专利的微生物菌株,具有明确的来源和鉴定证明,并且在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具有代表性。
标准菌株通常用于医药、食品、环境、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中,是科研和生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在标准物质中,确实包括了标准菌株。
标准菌株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制品,具有明确的来源和鉴定证明,具有代表性和稳定性,可以作为标准物质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标准菌株广泛用于微生物鉴定、药物敏感性测试、抗菌剂效价测定、食品卫生监测、环境微生物监测等方面,对于保障产品质量、环境卫生、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菌株作为标准物质的一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来源明确,经过鉴定和保存,并获得专利;二是具有代表性,能够代表一类或一种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三是稳定性好,能够长期保存并保持其特性不变。
因此,标准菌株在标准物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标准菌株的选择和使用需要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其可追溯性和准确性。
同时,对于标准菌株的保存、传递、使用和管理也需要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制度,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之,标准物质里包括标准菌株,这是基于标准菌株作为一种具有明确来源、代表性和稳定性的特殊生物制品,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标准菌株的重要性,严格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其可追溯性和准确性,为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可靠的支持和保障。
菌种鉴定方法及步骤
菌种鉴定方法及步骤菌种鉴定是指通过对菌株样本进行系统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等各方面的观察与检测,以确定其属、种分类地位的过程。
菌种鉴定方法及步骤如下:2.制备纯培养物:分离并得到纯培养菌株,避免混杂的现象。
3.形态学观察: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形态、菌落颜色、菌丝生长特征等。
4.微观形态学观察:观察菌株的细胞形态、孢子形态、菌丝形态等。
5.分类地位确定: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进行比对和研究,确定其属、种分类的地位。
1.生长条件观察:观察菌株在不同的生理因素(如温度、pH值、氧气含量等)下的生长情况。
2.营养需求观察:观察菌株在不同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等)的利用情况,以及对不同抗生素和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3.生化特征检测:进行生化试验,如氧化酶试验、氧化发酵试验、内酯酶试验等,以检测菌株的生化特征。
4.产物检测:检测菌株的代谢产物,如抗生素、酶等,以判断其代谢途径和功能。
1.提取菌株基因组DNA:通过细菌培养物提取菌株的基因组DNA。
2.PCR扩增: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选择适当的靶基因进行扩增。
3.DNA测序及分析:对扩增的DNA产物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比对。
4.基因序列比对:将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已知菌种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
四、传统鉴定方法的优缺点1.优点:传统鉴定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不需要复杂设备,适用于一般实验室进行菌株鉴定。
2.缺点:传统鉴定方法对菌株鉴定仅限于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等方面的观察,鉴定结果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鉴定结果。
五、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优势1.高精确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通过对菌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可得到较高的精确性,减少了主观性和局限性。
2.快速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在提取DNA和PCR扩增等步骤后,可以迅速得到鉴定结果,节省了时间。
3.可靠性: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有助于解决传统鉴定方法在分类地位判断方面的困难。
菌种鉴定的几方面特征
菌种鉴定的几方面特征1、个体形态:镜检细胞形状、大小、排列,革兰氏染色反应,运动性,鞭毛位置、数目,芽孢有无、形状和部位,荚膜,细胞内含物;放线菌和真菌的菌丝结构,孢子丝、孢子囊或孢子穗的形状和结构,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及表面特征等。
2、培养特征:①在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和斜面上的菌苔性状(形状、光泽、透明度、颜色、质地等)。
②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穿刺接种培养的生长情况。
③在液体培养基中混浊程度,液面有无菌膜、菌环,管底有无絮状沉淀,培养液颜色等。
3、生理生化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与微生物的酶和调节蛋白的本质和活性直接相关,酶及蛋白质都是基因产物,所以对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比较也是对微生物基因组的间接比较,加上测定生理生化特征比直接分析基因组要容易得多,因此生理生化特征对于微生物的系统分类仍然是有意义的。
4、血清学试验与噬菌体分型。
5、氨基酸顺序和蛋白质分析。
6、核酸的碱基组成【(G+C)%】7、核酸的分子杂交。
营养缺陷型的应用从自然界分离到的微生物在其发生突变前的原始菌株,称为野生型菌株。
野生型菌株经过人工诱变或自然突变失去合成某种营养(氨基酸、维生素、核酸等)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称为营养缺陷型。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在生产实践和基础理论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产实践中,营养缺陷型可用于工业微生物育种,协助解除代谢反馈调控机制,从而达到大量积累终产物的目的;也可将营养缺陷型菌株作为生产菌种杂交、重组育种时的遗传标记。
在基础理论中,营养缺陷型不仅被广泛应用于阐明微生物代谢途径上,而且在遗传学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遗传规律中的转化、转导、原生质体融合、质粒和转座因子等的研究中,营养缺陷型是最常用的标记菌种。
代谢调控的类型1、初级代谢的调节控制:虽然代谢调节方式很多,由于微生物细胞体内的所有生化反应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因此,对酶的调节控制是最主要、最有效的调控方式。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节酶的合成量(反馈阻遏),二是调节现成酶分子的催化活力(反馈抑制)。
功能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征分析
功能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征分析介绍细菌是生命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单细胞生物,功能菌株则是在细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进一步分类为利用菌、生态菌、环境菌、医学菌等多种类型。
功能菌株的筛选是目前化学和制药业中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在筛选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挑选出具有特别治疗或其他生物学功能的菌株。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能够越来越多地了解这些菌株的生物学特征。
筛选方法目前来说,功能菌株的筛选方法主要有三种:体外筛选、基于基因功能的筛选、以及群体筛选。
其中,体外筛选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促进了对它们作用的了解,同时也帮助从大量的细菌中鉴定出有生物学功能的菌株。
基于基因功能的筛选法是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该方法重点研究的是细菌基因组中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因。
而群体筛选法则是通过对细菌产生菌群进行选择,最终得到带有特定功能基因的细菌菌群。
这些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得到更具准确性和可行性的结果。
特性分析筛选出来的功能菌株在生物学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一,它们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在微生物领域中具有特殊的生物代谢和产物生成能力。
其二,它们有能力分泌或吸收特定成分。
最后,功能菌株都具有一定的生态学适应性,可以优化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长和产出。
应用前景功能菌株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的用途包括生物食品添加剂、制药中间体、食品保鲜剂、污水处理、化妆品化工以及生物能源制备等。
这些应用领域的发展将促进对世界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结论功能菌株的筛选和特性分析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化工和制药业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生物技术和生态学的研究。
我们可以期待未来的发展和推广,以所有人的健康福利为宗旨。
如何鉴别菌株种属性的方法
如何鉴别菌株种属性的方法
鉴别菌株种属性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形态学鉴定:通过观察菌落形态(大小、颜色、形状等)以及细胞形态特征(如细胞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等)来鉴定菌株属性。
2. 生理学鉴定:通过检测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如营养需求、温度要求、氧气要求等)以及代谢特征(如产酶、气体产物等)来鉴定菌株属性。
3. 生化特性鉴定:通过检测菌株代谢产物、酶活性等的生化特性来鉴定菌株属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生化试纸法、ELISA法、生化反应测试等。
4. 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来鉴定菌株属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扩增、序列比对、基因测序等。
5. 免疫学鉴定:通过检测菌株对不同抗原的反应性来鉴定菌株属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以上方法可单独应用或结合使用,以提高对菌株属性的准确鉴定。
在实际应用中,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得到更可靠的结果。
菌种质量的鉴别方法
菌种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栽培效益的高低与成败,因此掌握菌种质量标准,学会鉴别菌种质量对广大栽培户来说十分重要。一、蘑菇。菌丝灰白、微带蓝色、细绒状、贴生菌丝上下分布均匀,无扇形变异,没有黄白色菌皮,具有特有的菇香。培养料中菌丝呈细浅状或束状,菌丝呈淡黄色,萎缩或看不到菌丝,内容物呈糊状为水分过多或菌种老化;基质上部菌丝干缩、下部菌丝生长尚好,为培养基过干、培养温度过高所致,瓶上部菌被过厚是老化或生产性能差的菌种;瓶内出现白色、浅黄色结块或有绿色、黄色、黑色或桔红色等各种霉菌菌落和害虫者,均予以淘汰。二、香菇。菌丝洁白呈棉毛状,生长均匀具特有香味,无厚菌被,易形成原基,抗病虫害者为优良菌种。瓶内菌丝稀疏,可见木屑颗粒,为培养时间不足或基质氮源少,瓶内菌丝脱落、萎缩,蓖被变褐为菌种过老应尽快使用。三、平菇。菌丝浓密、洁白、粗壮呈棉毛状,有爬壁现象。如菌丝稀疏或呈束状,为培养基过湿;菌丝生长缓慢或不向下生长,为培养基过干;瓶袋内出现大量原基,为菌龄过老;菌丝脱壁、萎缩,基部有黄色积液,为老龄菌种,表面或瓶壁出现霉菌斑、拮抗线、湿斑都是污染菌种。四、木耳。菌丝洁白,粗壮有力,生长较快,整齐均匀,为性状良好菌种;培养一段时间后,瓶壁出现菊花状胶质原基,褐色或黑褐色,为正常现象。若菌丝稀疏,可见培养基颗粒,同香菇菌种的原因类似,在菌丝满瓶之前出现原基,说明生理成熟过度,或转管次数多;基部有淡黄色积液为过老菌种;菌丝只限于某一角落生长,不再蔓延者与培养料湿度有关。五、银耳。银耳菌丝与香灰菌丝比例适当,在培养基上形成白毛团或胶质的耳基,瓶内香灰丝生长健壮、均匀,并能产生黑斑,后期在耳基下呈束状分布,无其它杂斑,银耳菌丝吃料深,在耳基下分布较厚,白毛团旺盛,耳基大,则为优良菌种。如白毛团较小,易胶质化,说明菌种已老化;香灰菌稀疏,不深入基质,子实体呈胶团或胶刺状,不开片,为培养基过湿;表面菌丝隐褪,耳基发红,并有红褐色积液与螨类污染有关;培养基表面有一层很薄菌膜,下部仍有银耳原基,说明菌种不纯。六、金针菇。菌丝洁白、粗壮或外观呈细粉状;生活力强,后期在培养基上呈丛状出现小子实体,为优良菌种。若菌丝不能向下深入生长。且有一明显界限与培养基太湿有关;菌丝稀疏,可能为培养基氮源含量不足或菌种生活下降有关;若瓶壁出现子实体,菌柄伸出说明培养基干缩菌丝老化;若瓶内呈粘液状,为细菌污染。七、猴头。菌丝洁白、粗壮、生长快,上下分布均匀,在培养基表面易形成子实体,肥大、肉厚,为优良菌种。培养基木屑变为淡黄色,菌丝生长不旺,与有机氮不足或培养时间较短有关;菌丝未发过半原基出现,与连续转管有关;菌丝稀疏;纤细、分布不均匀,易感染杂菌,是生活力衰退的表现,培养基收缩,瓶底积满黄色粘液,为老化菌种。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是根据相关规定和标准来评估菌种的纯度、活力、稳定性以及一致性。
以下是一般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
1. 纯度:菌种应为单一菌株,不含其他菌株、杂质和异种菌。
纯度可通过传统的细菌培养和观察、鉴别试验、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指标等方法进行评估。
2. 活力:菌种应具有良好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保持一定的活力和稳定性。
活力可通过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情况、生长速度、菌体形态等进行评估。
3. 稳定性:菌种应在传代培养过程中保持稳定性,即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理特性,并且不易发生突变。
稳定性可通过连续传代培养、基因测序、酶活性测定等方法进行评估。
4. 一致性:同一批次的菌种应具有一致的性状和功能特性。
一致性可通过对同一批次菌种进行多次培养和鉴定,观察其生长情况、形态特征、代谢产物等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菌种质量鉴定的标准主要包括纯度、活力、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的评估。
这些标准有助于确保菌种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其在科研、生产和应用中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atcc标准菌株
atcc标准菌株ATCC标准菌株。
ATCC(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资源中心之一,其收藏了大量的细菌、真菌、细胞系和病毒等生物资源。
ATCC标准菌株是指经过ATCC认证并且具有标准化特性的菌株,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医学、工业生产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ATCC标准菌株的特点、应用及其在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性。
ATCC标准菌株的特点。
ATCC标准菌株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具有明确定义的鉴定特性,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特性等,可以确保菌株的可追溯性和可重复性。
其次,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了菌株的纯度和稳定性。
再次,ATCC标准菌株的来源信息齐全,包括菌株的来源、分离和鉴定方法等,为用户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最后,ATCC标准菌株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均经过标准化处理,便于用户在科研和生产中的应用。
ATCC标准菌株的应用。
ATCC标准菌株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科研领域,ATCC标准菌株被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基础研究。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ATCC标准菌株进行微生物的分类鉴定、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和鉴定、疾病模型的建立等研究工作。
在生产领域,ATCC标准菌株也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例如,制药企业可以利用ATCC标准菌株进行药物的药效学评价、微生物发酵生产等工作。
ATCC标准菌株在科研和生产中的重要性。
ATCC标准菌株在科研和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ATCC标准菌株的标准化特性和质量保证,为科研和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工具和保障。
其次,ATCC标准菌株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动了科研和生产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ATCC标准菌株的共享和交流,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了全球生物资源的共享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ATCC标准菌株的应用,为新药研发、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几种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
几种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别方法1 外观鉴别对于没有特殊设备的用户可以通过感官识别菌种优劣,即所谓外观鉴定。
优质的菌种应具有纯、正、壮、润、香五个特征。
纯是指菌种的纯度高,无杂菌感染,无斑块,无抑制线,无“退菌”“断菌”现象。
正是指菌丝无异常,具有亲本正宗的形态特征。
例如,菌丝纯白,有光泽,生长均匀整齐,连接成块,具有弹性等。
壮是指菌丝发育粗壮,生长势旺盛,分枝多而密,在培养基上恢复,吃料快。
润是指菌种含水量适中,培养基湿润,与瓶(或袋)壁紧贴,无干缩、松散和积液现象。
2 抗热性测试将转管后的母种置适温下培养一周,取出放至35摄氏度下培养,24小时后再放回最适温度下培养,观察菌丝恢复状况。
以恢复萌发快,菌丝倒伏发黄少者为好。
3 线防范和长势测定用锥形瓶装流体培养基(如PDA培养基不加琼脂即可),灭菌后接入经捣散的被检菌种,25摄氏度左右培养约一周观察,如有气泡和菌膜发生,并具有酸败味,说明菌种中混有杂菌,如无上述现象,则菌种纯净无杂。
再观察浮在液面的菌种,如果向四周生长较快,菌丝健壮、有力、旺盛、边缘整齐不断增厚,说明该菌株生长势强;如果菌丝生长慢、稀疏、菌丝层薄,则说明长势弱,不宜用于生产。
4 栽培试验鉴定用木箱装培养料,如果播种后1—2天在培养料上可见到针芒状的菌丝,并有规则地向四周生长,3—4天后即向新的培养料中蔓延,而原来菌种上的菌丝继续向四周发展,不萎蔫,这就是新鲜、易于成活的健壮栽培种。
5 出菇试验在发育良好的菌丝上,覆盖大土粒3.3cm厚,小土粒1.6cm厚,并调节好水分,观察其向土粒中生长情况。
如在18—20摄氏度的气温下,经15—20天能见到菌丝覆盖层内形成幼小菌蕾,则是正常的出菇情况,如唱歌第一批子实体采收后发生第二批子实体相隔的时间很短,则为高产种。
菌种鉴定原理实验报告
菌种鉴定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介绍菌种鉴定是一项重要的微生物学技术,用于确定特定菌株的种属及分类。
本实验旨在介绍菌种鉴定的原理和相关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菌种鉴定的原理主要基于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等方面。
1. 形态特征通过观察和描述菌落形态、菌丝形态、孢子形态、色素形成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菌株的分类。
2. 生理生化特性通过菌株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值和抗生素等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和代谢特点,可以进一步缩小菌株的分类范围。
3. 分子遗传学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比如PCR扩增和DNA测序,可以分析菌株的核酸序列,进一步明确菌株的种属。
实验步骤1. 采集样本选择需要鉴定的菌种样本,可以从土壤、水体、食物或患者体液等来源采集。
2. 培养菌株将采集到的样本分离出菌株,进行培养,得到纯种菌株。
培养基的选择根据菌株的特性而定,可以是常用的营养琼脂、马铃薯蔗糖琼脂或专门的选择性培养基等。
3. 形态特征观察观察菌株的菌落形态、颜色、边缘形状、透明度等特征,以及显微镜下的菌丝形态、孢子形态等特征。
4.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选择适当的生理生化特性测试方法,如氧气需求量测试、革兰氏染色、酸碱产气试验、产色素能力等,来进一步确认菌株的分类。
5. 分子遗传学分析如果需要,可以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如PCR扩增特定基因片段,进行测序,通过与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确定菌株的种属。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上述步骤,我们鉴定了所收集的菌株,并得到了以下结果:1. 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菌株的菌落为白色、圆形,边缘光滑,具有乳状透明度。
2.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结果显示菌株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氧需求量较低,不产生酸碱气体,具有色素产生能力。
3. 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菌株的18S rRNA序列与数据库中的XX属菌株序列高度相似,可以确定该菌株属于XX属。
据此,我们可以初步确定该菌株的分类为XX属,但仍需进一步的实验确认。
实验结论菌种鉴定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等,可以初步确定菌株的种属和分类。
菌种鉴定
菌株鉴定(1)细菌菌株形态学鉴定①形态结构将纯化的菌株接种于以茶皂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在30℃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 d。
观察菌落特征,细菌的培养特征包括以下内容:在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落大小、形态、颜色(色素是水溶性还是脂溶性)、光泽度、透明度、质地、隆起形状、边缘特征及迁移性等。
在液体培养基中的表面生长情况(菌膜、环)混浊度及沉淀等。
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观察运动、扩散情况。
②革兰氏染色操作步骤:1.制片取苗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火焰固定不宜过热。
2.初染滴加结晶紫(以刚好将菌膜覆盖为宜)染色1~2min,水洗。
3.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4.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
用滴管流加95 %的乙醇脱色,直至流出的乙醇无紫色时,立即水洗。
5.复染用番红掖复染约2min,水洗。
6.镜检干燥后,用油镜观察。
菌体被染成蓝紫色的是革兰氏阳性菌,被染成红色的为革兰氏阴性菌。
(2)生理生化试验①氧化酶试验试剂:1%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溶液:少量新鲜配制,干冰箱内避光保存。
1%α-萘酚-乙醇溶液。
试验方法:取白色洁净滤纸沾取菌落。
加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溶液一滴,阳性者呈现粉红色,并逐渐加深;再加α-萘酚溶液一滴,阳性者于半分钟内呈现鲜蓝色。
阴性于两分钟内不变色。
以毛细吸管吸取试剂,直接滴加于菌落上,其显色反应与以上相同②过氧化氢酶的测定:过氧化氢酶又称接触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水和氧。
试剂:3-10%过氧化氢(H2O2)菌种培养:将测试菌种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斜面上,适温培养18-24h。
验方法:取一干净的载波片,在上面滴1滴3-10%的H2O2,挑取1环培养18-24h的菌苔,在H2O2溶液中涂抹,若有气泡(氧气)出现,则为过氧化氢酶阳性,无气泡者为阴性。
也可将过氧化氢溶液直接加入斜面上,观察气泡的产生。
注意事项:过氧化氢酶是1种以正铁血红素作为辅基的酶,所以测试菌所生长的培养基不可含有血红素或红血球。
菌种鉴定_??????
菌种鉴定
菌种鉴定是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遗传
特性等进行分析,以确定其所属的菌种分类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菌种鉴定方法:
1. 形态特征鉴定:包括观察菌落形状、颜色等以及菌丝的
形态特征,比如长度、直径、分枝情况等。
2.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包括碳源利用能力、氮源利用能力、酸碱产物、温度和pH值的适应范围等。
3. 生物化学试剂鉴定:通过对菌株进行一系列的生物化学
试验,如氧化酶试验、羧酸酐试验、水解试验等。
4. 酶活性鉴定:通过对菌株进行一系列的酶活性检测,如
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5. 16S rRNA基因测序:通过对菌株的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与已知的菌株数据库比对,以确定其所属的菌种分类。
6. 免疫学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用于检测菌株的抗原或抗体。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菌种鉴定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验目的来确定。
菌种确认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CMCC(B) 44 10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 26 003]
2.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CMCC(B) 10 104 ] 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 [CMCC(B) 50 094]
三糖铁(TSI)琼脂试验
葡萄糖半固体原理及结果。
1. 沙门氏菌 2. 阴性对照
4.5 枯草芽孢杆菌的确认
4.5.1 营养肉汤培养基 呈浑浊生长。 4.5.2 营养琼脂平板 菌落为灰色、干燥、皱 缩、无典型卷发状。 4.5.3 革兰染色、镜检 革兰阳性芽孢杆菌芽孢为 椭圆到柱状,位於菌体中 央或稍偏,芽孢形成后菌 体不膨大。
d、硝酸盐还原产气试验
e、42℃生长试验
a、氧化酶试验
试验方法 取洁净滤纸片置于平皿内,用无菌 玻棒取斜面培养物涂于滤纸片上,滴加新配制的
1%二盐酸二甲基对苯二胺试液,在30 秒内培养
物呈粉红色并逐渐变为紫红色,氧化酶试验阳性。
b、绿脓菌素试验
试验方法
取斜面培养物接种于PDP 琼脂培养基斜
4.8 黑曲霉的确认
4.8.1 镜检 可见孢子,菌丝。
LOGO
4.4.1 营养肉汤培养基 呈均匀浑浊生长。
4.4.2 a.沙门、志贺菌属琼脂(SS)平板上菌落形态
无色至淡红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菌落中心有
时带黑褐色
b. 曙红亚甲蓝琼脂(EMB)琼脂平板上菌落形态 无色至浅橙色,透明或半透明,光滑湿润的圆 形菌落 4.4.3 血清学凝集试验 A~F多价O血清
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定
食用菌菌种质量鉴定菌种质量的优劣是食用菌栽培成败的关键,必须通过鉴定后方可投入生产。
把好菌种质量关是保障食用菌安全顺利生产的前提。
食用菌菌种的鉴定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鉴定未知菌种是什么菌种,从而避免因菌种混乱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二是鉴定已知菌种质量的好坏,从而理性指导生产。
菌种质量鉴定必须从形态、生理、栽培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是依据菌种质量标准进行的。
菌种质量标准是指衡量菌种培养特征,生理特性、栽培性状、经济效益所制定的综合检验标准。
一般从菌种的纯度、长相、菌龄、出菇快慢等方面进行鉴定。
菌种质量鉴定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直接观察、显微镜检验、菌丝萌发,生长速率测定、菌种纯度测定、吃料能力鉴定、耐温性测定和出菇试验等,其中出菇试验是最简单直观可靠的鉴定方法。
一、母种质量的鉴定优良母种应该具备菌丝纯度高、生活力强、菌龄适宜、无病虫害、出菇整齐、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征。
(一)鉴定方法1.外观直接观察好的菌种菌丝粗壮,浓白,生长均匀、旺盛;差的菌种菌丝干燥,收缩或萎蔫,菌种颜色不正,过老的菌种会产生大量红褐色液体,打开棉花塞菌丝有异味。
2.菌丝长势鉴定将待鉴定菌种接种到其适宜培养基上,置于最适温度、湿度条件下培养,如果菌丝生长迅速、整齐浓密、健壮,则表明是优良菌种,否则是劣质菌种。
3.抗性鉴定待鉴定菌种接种后,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周,提高培养温度至30℃,培养数小时,若菌丝仍能正常健壮生长则为优良菌种,若菌丝萎蔫则为劣质菌种;或者改变培养基的干湿度,若能在偏干或偏湿培养基上生长健壮的菌种为优良菌种,否则为劣质菌种。
4.分子生物学鉴定采集待鉴定菌种的菌丝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同工酶、DNA指纹图谱等比较分析,鉴定菌种的纯正性。
5.出菇试验将菌种接种培养料进行出菇生产,观察菌丝生长和出菇情况。
优良菌种菌丝生长快且长势强,出菇早且整齐,子实体形态正常,产量高,转潮快且出菇潮数多,抗性强,病虫害发生少。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
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建立标准菌种确认标准操作规程,以减少菌种污染和生长特性的改变,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二范围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实验室所用标准储备菌株。
三内容1。
1 试验菌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CMCC(B)4410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CMCC(B)2600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MCC(F)64941]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CMCC(F)98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CMCC(B)10104]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CMCC(F)98001]1。
1。
1 标准菌株1。
1。
1.1 标准菌株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收藏机构。
1.1。
1。
2 标准菌株经过复活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生长后,即为标准储备菌株。
1.1.1。
3 标准储备菌株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1.2 工作菌株1。
1.2。
1 标准储备菌株可用于制备每两个月或定期转种的工作菌株。
1。
1。
2。
2 工作菌株的传代次数应严格控制,不得超过 5 代(从菌种收藏机构获得的标准菌株为第0代),以防止过度的传代增加表型变化的风险.因此必要时,应对工作菌株的纯度和特性进行确认。
1.2 菌种确认试验的主要内容1.2。
1 菌种的纯度确认1.2。
1.1 纯度检测: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检测菌种是否为纯培养物。
1.2.1。
2 试验内容①菌落形态: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将待检测培养物稀释涂布或平板划线,适宜培养后,同一平板上的单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是否相似;对于两种或以上形态的出发菌株,应再分别挑取单菌落划线或稀释涂布培养,检测是否重复出现相同特征。
②镜检特征:对数生长期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反应应呈现一致性;细胞形状、大小、荚膜、芽孢等特征应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埃希菌属(Escherichia )
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短杆菌,多数有周鞭毛,能运动。
有菌毛、荚膜及微荚膜。
2、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浑浊生长。
普通营SS
3、为++--阴性。
4(1
(2(3(4或UTEC )发展为急性肾衰竭。
(5)肠粘附(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 ):与世界各地慢性腹泻有关。
5、CDC 将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沙门菌属(salmonella )
1.形态与染色:为革兰阴性直杆菌,无芽胞,无荚膜。
除鸡沙门菌外都有周身鞭毛,能运动,多数有菌毛。
?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琼脂培养上即能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
在SS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5℃~37℃24h可形成直径约2~4mm的透明或半透明菌落,对胆盐耐受。
产H2S者在SS琼脂上形成黑色中心。
?
3.:K
/A
4.
(1
(2
(3
(4
(5
H抗
是否受沙门菌感染而导致肠热症并判别沙门菌的种类。
志贺菌属(shigella)
1.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2.培养特性:在肠道鉴别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的菌落.均能分解葡萄糖只产酸不产气,除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乳糖外,均不分解乳糖.?
3.生化反应:志贺菌KIA(K A--)MIU(---),其IMViC试验(-+--)
4.所致疾病:传染源是病人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一口.人类对志贺氏菌较易感.?痢疾志贺菌引起病情较重;宋内志贺菌多引起轻型感染;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变为慢性,病程迁延;福氏和宋内志贺菌是我国常见的流行型别.?
5.临床感染类型?
(1),无
临床
?(2)
6.
+,1
(1
养基)或庆大霉素琼脂平板35℃孵育18~24h,观察菌落形态。
TCBS上呈黄色、庆大霉素琼脂平板呈灰褐色半透明的菌落均为可疑菌落进一步做氧化酶、霍乱弧菌O1和O139群多价和单价抗血清凝集,作出初步报告。
(2)生化反应:生化试验主要依据氧化酶阳性、发酵蔗糖、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阳性、精氨酸双水解酶阴性、对O/129敏感、在0~6%的氯化钠培养基上生长
霍乱弧菌的鉴别试验:霍乱红试验阳性和粘丝试验阳性。
2.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
形态与特点: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肉汤培养时产生单端鞭毛,半固体或营养琼脂培养可形成周鞭毛和极生鞭毛;形态多变,有卵圆形、棒状、球杆状、梨状、弧形等多种形态,常有两极浓染现象。
本菌为嗜盐性弧菌,在pH7.7~8.0,30~40g/L NaCl
色菌落
V-P、H2S、尿素酶试验阴性,氧化酶阳性,枸橼酸盐利用不定。
3.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创伤弧菌属革兰氏阴性弧菌。
在液体培养基中菌体大小为0.7*2-3μm,稍弯曲。
在固体培养基中呈多样性。
有极端单鞭毛。
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一般,最适生长温度为
30℃,兼性厌氧。
在无NaCl及超过8%NaCl的培养基中不生长,可在0.5%NaCl
及3%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长,在含6%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
耶尔森菌属(yersinia)
1.形态与特点:为革兰阴性小杆菌,两头钝圆,两级浓染的卵圆形短小杆菌。
革兰染色阴性,有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pH为
?
2.+)、吲哚(25℃阳性,
1.
2.
3.生化反应:具有尿素酶,能迅速分解尿素,是本菌重要生化反应特征。
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个别菌株发酵乳糖,多数能产生吲哚和H2S。
本属细菌的生化特征是:硫化氢阳性,苯丙氨酸脱氢酶阳性,脲酶阳性。
变形杆菌KIA(K A+ + )MIU(+ +/- +);变形杆菌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4.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是我国常见的食物中毒之一,引起食物中毒的变形杆菌主要是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和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kis)。
空肠弯曲菌
1.形态与特点:弯曲、逗点状、S形或海鸥展翅形革兰阴性菌,有动力,运动活泼
2.培养特点:营养要求高,常规培养基不能培养,生长缓慢,需微需氧环境;不分
2 2 2
3.
温度
4.
1.
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1.形态结构:革兰阳性球菌,直径0.5μm~1.5μm,单个、成双、短链(液体培养基或脓汁中)或成簇排列呈葡萄串样,无鞭毛芽胞,某些菌种能形成荚膜
2.培养特性:多数为兼性厌氧菌,有氧条件下生长较厌氧条件迅速和旺盛。
对营养要求不高,最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pH7.4~7.6。
普通培养基上形成直径2~3mm
不透明的圆形凸起菌落。
产生金黄色、白色、柠檬色等非水溶性色素附着在菌落上。
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能在含10%~15% NaCl琼脂中生长。
甘露醇高盐平板上为黄色菌落。
抵抗力比其他无芽胞细菌强,耐干燥。
3.生化反应:触酶试验阳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
乙型链球菌(beta streptococcus)
菌落表面呈毛玻璃状,并产生红色色素。
在蛋白胨酵母膏平板上菌落为灰白色,不透明,表面较粗糙,似毛玻璃状或融蜡状,菌落较大。
肉汤中浑浊生长,形成菌膜。
BAP上呈透明溶血。
卵黄平板:生长迅速,培养3h后,虽看不到菌落,但该菌可分解卵磷脂而形成白色的混浊环,称乳光反应或卵黄反应
3.生化反应: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水杨苷等。
能胨化牛乳、液化明胶、VP(+)、触酶(+)、卵磷脂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