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旋翼_机身组合模型的带侧滑角风洞试验_兰波
直升机旋翼/机身组合模型的带侧滑角风洞试验
究 型马赫 数相 似旋翼模 型和 z 9机 身 模 型 , 于 20 0 0年 在 C ARD ×6m 低 速 风 洞 中进 行 C 8m 旋 翼 / 身 组 合 模 型 的带 侧 滑 角 试 验 , 着 重 讨 论 机 并 侧 滑 角 对 旋 翼 / 身 、 尾 及 垂 尾 气 动 干 扰 特 性 的 机 平
影响 。
图 l 模 型 及 天 的 位 置 关 系
收 稿 日期 : 0 1l 一2 修 订 日期 :0 2 0 — 7 2 0 一2 l ; 2 0 —3 2 作者简 介 : 兰 波 ( 7 一 . . 1 5) 男 四川 自贡 人 .T程 师. 9 1 = 主要从 事 直升 机 气动 及动态 特性 研究 。
引 言
以往 的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直 升 机 旋 翼 / 身 气 在 机 动力 干扰 中 , 要旋 翼/ 身 不是短 间距 布局 , 只 机 则
机 身 对 旋 翼 的气 动 特 性 影 响 较 小 , 主要 是 旋 翼 而 对 机 身 的 气 动力 干 扰 l 。特 别 是 小 速 度 前 飞 状 态 _ 1 ]
角 对 旋 翼 / 身 、平 尾 及 垂 尾 气 动 干 扰 特 性 的 影 响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小 速 度 前 飞情 况 下 .侧 滑 角 对 旋 翼 / 身 机 机 干 扰的 影响 在机 身 的六个 力素上均 有表 现 , 对机 身俯 仰力 矩 系数影 响 相对 较小 ; 尾力 受侧 滑角 变 化的影 但 平
半 径 为 1 9 与 所 用 研 究 型 旋 翼 模 型 的 半 径 t . 9m,
分 接 近 。 1为 桨 毂 中心 、 翼 天 平 、 身 模 型 、 图 旋 机 机
客机模型风洞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某型号客机模型在风洞中的气动特性,包括升力、阻力、俯仰力矩、滚转力矩和偏航力矩等。
通过实验数据,评估客机模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为后续的飞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设备1. 风洞:T-128号风洞,具备0.96马赫的试验速度,雷诺数在3.5-5百万之间。
2. 客机模型:按照实际尺寸1:1比例制作,材料为轻质合金。
3. 测量系统:包括压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
4.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用于实时采集实验数据并进行处理。
三、实验方案1. 客机模型在风洞中固定,调整角度和姿态,使模型处于水平状态。
2. 通过调整风洞的风速,模拟不同飞行状态下的气流情况。
3. 在不同风速下,测量客机模型的升力、阻力、俯仰力矩、滚转力矩和偏航力矩等参数。
4. 利用液晶视频测量法,对机翼变形进行扰流显像研究。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升力与阻力实验结果表明,客机模型在0.96马赫的速度下,升力系数随攻角增大而增大,阻力系数随攻角增大而减小。
在攻角为15°时,升力系数达到最大值,阻力系数达到最小值。
这与理论分析相符。
2. 俯仰力矩实验结果表明,客机模型的俯仰力矩系数随攻角增大而增大。
在攻角为15°时,俯仰力矩系数达到最大值。
这与理论分析相符。
3. 滚转力矩实验结果表明,客机模型的滚转力矩系数随攻角增大而增大。
在攻角为15°时,滚转力矩系数达到最大值。
这与理论分析相符。
4. 偏航力矩实验结果表明,客机模型的偏航力矩系数随攻角增大而增大。
在攻角为15°时,偏航力矩系数达到最大值。
这与理论分析相符。
5. 机翼变形通过液晶视频测量法,对机翼变形进行扰流显像研究。
结果表明,在攻角为15°时,机翼变形较小,气动性能较好。
五、结论1. 客机模型在0.96马赫的速度下,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滚转力矩系数和偏航力矩系数均达到较优值。
大型民用飞机模型φ5m立式风洞尾旋特性试验研究
大型民用飞机模型φ5m立式风洞尾旋特性试验研究颜巍;黄灵恩;黎先平【摘要】为了研究某常规布局(大展弦比、后掠翼、翼吊式发动机)大型民用飞机的尾旋特性,制作了一个满足动力相似准则的无动力缩比模型,在φ5m立式(尾旋)风洞中首次进行了大型民用飞机模型在不同构型、不同重心位置、不同重量、模拟不同飞行高度条件下的尾旋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架飞机的尾旋特性良好,模型在尾旋运动中比较稳定,旋转方向不发生改变,且旋转速度较慢.采用反舵(到底)推杆(到底)法可以满足所有状态下的尾旋改出,模型最快能够在不超过1/2圈或1s中改出.此种改出方法操作简便,是一种适合于大型民用飞机的尾旋改出方法.通过反尾旋伞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反尾旋伞参数.【期刊名称】《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6页(P59-64)【关键词】民用飞机;尾旋风洞;尾旋特性;试验模型【作者】颜巍;黄灵恩;黎先平【作者单位】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201210;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201210;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2012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2失速试飞是大型民用飞机在适航取证过程中一项极具风险的飞行试验,飞机在失速过程中以及在过失速状态下飞行时飞机的运动规律是较难判断的,因为此时机翼和机身上的流动处于全分离状态,气动力变化规律呈现高度的非线性。
尾旋是飞机失速后所出现的一种复杂的旋转运动,是一种严酷的、极限飞行状态。
尾旋时飞机发生急剧的滚转和偏航运动,伴随着滚转和偏航飞机机头向下,并绕垂直轴以很小的半径沿着螺旋轨迹急速下降,尾旋中飞机各操纵舵面效率会大幅下降,个别舵面甚至发生反效。
世界航空界虽然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总结了一系列的预判飞机尾旋特性的经验性判据,以及基于风洞试验结果为基础的仿真计算研究,但对于飞机尾旋运动的研究仍然不能说是十全十美。
尾旋风洞试验是利用满足动力相似的缩比模型在尾旋风洞中模拟飞机的尾旋运动,研究飞机尾旋特性与改出特性的特种风洞试验。
旋翼翼型高速风洞动态试验装置研制
旋翼翼型高速风洞动态试验装置研制
张卫国;李国强;宋奎辉;阎旭;赵亮亮
【期刊名称】《工程设计学报》
【年(卷),期】2022(29)4
【摘要】为弥补国内在旋翼翼型高速风洞动态试验模拟能力和测试精度方面的不足,基于FL-20连续式跨音速风洞,提出采用双端同步驱动旋翼翼型试验模型的方式,设计了一套高速风洞动态试验装置。
该装置依托双天平动态载荷测量结合表面动态压力测量的方式,可提高旋翼翼型动态气动载荷的测量精度。
风洞试验结果显示:当旋翼翼型试验模型的俯仰振荡幅值为10°时,其振荡频率可达17 Hz,且试验马赫数为0.6,雷诺数达到5×10^(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所研制的动态试验装置及其相关测试技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试验数据可靠、规律合理,具备了开展高速风洞动态试验的能力,可为旋翼翼型动态失速问题的研究以及真实直升机试验参数的模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总页数】10页(P500-509)
【作者】张卫国;李国强;宋奎辉;阎旭;赵亮亮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四川同人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6.8
【相关文献】
1.旋翼翼型高速风洞试验壁压法修正研究
2.高速直升机旋翼反流区桨叶剖面翼型气动特性CFD分析
3.跨声速风洞翼型动态失速试验系统研制
4.FL-11风洞旋翼翼型俯仰/沉浮动态试验装置的研制
5.基于翼型动态特性的旋翼性能预估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试验述评
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试验述评
王懋勋;庄开莲
【期刊名称】《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
【年(卷),期】1991(005)003
【摘要】为研制新型直升机,必须重视对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本文简述了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实验的重要性及与固定翼模型风洞实验的区别。
根据直升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的特点说明了开展旋翼风洞实验对风洞、模型及实验设备的特殊要求、着重说明直升机旋翼实验台是进行旋翼风洞实验必须的基础设备。
同时对国外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实验技术的发展状况作了简要介绍。
最后回顾了我国直升机旋翼模型风洞实验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及与国外的差距。
并对型号研制必须进行的一些风洞实验内容作了介绍。
【总页数】9页(P9-17)
【作者】王懋勋;庄开莲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1.52
【相关文献】
1.模型旋翼与全尺寸旋翼风洞试验结果的比较 [J], 陈文轩
2.旋翼模型垂直下降状态气动特性风洞试验 [J], 黄明其;兰波;何龙
3.共轴刚性旋翼高速直升机风洞试验研究综述 [J], 黄明其;王亮权;何龙;王畅;唐敏
4.直升机旋翼模型结冰风洞试验技术 [J], 袁红刚;黄明其;彭先敏;章贵川;柳庆林
5.直升机旋翼/机身组合模型的带侧滑角风洞试验 [J], 兰波;常景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BC共轴直升机旋翼
第 36 卷第 5 期2023 年10 月振 动 工 程 学 报Journal of Vibration EngineeringVol. 36 No. 5Oct. 2023ABC共轴直升机旋翼/机身耦合振动响应分析王司文1,韩景龙2,员海玮2(1.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直升机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西景德镇 33300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16)摘要: 前行桨叶概念(Advanced Blade Concept, ABC)共轴直升机具有较大的振动问题,为研究振动机理,建立了ABC共轴旋翼/机身耦合气动弹性模型,其中桨叶采用有限元梁模型,机身采用精细有限元模型。
为提高耦合模型的气动弹性响应分析精度,结合传统CFD/CSD耦合分析方法与自由尾迹,提出了CFD/CSD/自由尾迹耦合计算方法,解决了传统方法的尾迹耗散问题,并保证了计算效率。
基于此方法建立了ABC共轴直升机旋翼/机身耦合气弹响应分析方法。
以样例ABC共轴直升机为研究对象,总结了重点位置振动响应随前进比和旋翼交叉角的变化规律,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 CFD/CSD耦合; ABC共轴直升机;旋翼机身耦合;自由尾迹中图分类号: V215.3;V27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4-4523(2023)05-1318-08DOI:10.16385/ki.issn.1004-4523.2023.05.016引言第一架ABC共轴验证机XH⁃59A[1]由西科斯基公司设计。
该型直升机的飞行测试结果表明,ABC 共轴直升机具有出色的稳定性和操纵性,但存在严重的机体振动问题。
从后续X2型号[2]和S⁃97掠夺者等型号研制过程开始,有效减小直升机振动水平成为这类直升机研制的核心技术之一。
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ABC共轴直升机动力学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多为旋翼[3⁃6],但直升机旋翼与机身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强烈的弹性与惯性耦合,仅以旋翼为分析对象不足以满足全机振动分析的需求,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机身与旋翼的耦合关系,进行旋翼/机身耦合振动分析。
专题讲座----直升机风洞试验自主控制
研究生听工程技术讲座心得汇报第 1 次直升机风洞试验自主控制技术研究彭先敏高工2014年12月10日一、主要内容:1、风洞试验风洞是能人工产生和控制的气流,以模拟飞行器或物体周围气体的流动,并可量度气流对物体的作用以及观察物理现象的一种管道状实验设备,它是进行空气动力实验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
流体力学方面的风洞实验是指在风洞中安置的飞行器或其他物体模型,研究气体流动及其余模型的互动作用,以了解实际飞行器或其他物体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的一种空气动力实验方法。
图 12、直升机风洞试验直升机是利用旋转机翼提供升力,推进力和操纵力矩的飞行器。
直升机具有垂直起降、空中璇停、机动灵活、低空低速飞行等特点,在军、民两方面的需求促进直升机技术的发展,直升机技术的发展又使直升机在个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截止2006年,全世界在役的直升机总数为53340架。
图2对于直升机,主旋翼与机身及其部件(尾翼、短翼和外挂等)、尾桨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相互气动力干扰。
这些复杂的气动力干扰往往给直升机的稳定性、操纵性及震动带来问题,成为影响直升机研制周期甚至成败的关键(图3图4)。
图 3图 4法国航空研究院专家认为,研制直升机必须进行风洞试验:数值方法还远远不能精确计算旋翼和机身的性能;在旋翼机的研制过程中,风洞试验能够减少风险、节约经费;风洞试验可以使布局优化。
直升机风洞试验在为直升机型号设计提供风动数据,探索新的气动外形,提示流动机理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直升机风洞试验的特点是旋翼需要动力使之旋转。
在风洞吹风的情况下,旋翼模型高速旋转,在空气动力、惯性力、离心力的作用下,旋翼及其实验装置实际上处理周期振动状态的弹性系统,因此直升机风洞试验的难度大、技术复杂,有风险,准备时间长。
3、自主控制技术自主控制是在通过在线感知、信息处理和控制重构得到的不确定环境里,在没有人干涉的条件下,以最优的方式执行控制策略,自主快速有效地适应环境,实现场景综述、故障检测、策略规划、避障控制等。
30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带某型旋翼模型的排振研究-兰波(5)
第二十八届(2012)全国直升机年会论文Φ4m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带某型旋翼模型的排振研究兰波王畅杨永东黄明其(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摘要:为获得某型直升机的旋翼/机身气动干扰风洞试验数据,需解决地面共振和强迫共振问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开展了Φ4m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带某型旋翼模型的排振研究。
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试验台动测试和共振分析,最终确定了用于风洞试验的试验台布局。
本文采用的试验台排振措施对试验台结构和功能无影响,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旋翼;机身;试验台;地面共振;振动特性0 引言与定翼机不同,直升机由旋翼来提供升力及前飞所需推力。
在前飞时旋翼桨叶处于复杂的周期性变化的气动环境中。
离心力场中细长的旋翼桨叶各个运动自由度存在着多种气动、惯性、结构及几何的耦合。
而机身和旋转的旋翼之间也有复杂的耦合关系。
这些多方面因素是直升机动力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直升机不仅有强迫振动现象,还有特有的地面共振现象。
地面共振是一种旋翼和机身耦合的动不稳定性运动,实质上是一种自激振动,主要的自激振动源是旋翼后退型摆振运动与旋翼桨毂中心有水平运动的机身模态的耦合。
地面共振的发散程度极大,往往在几秒钟内就会导致机身及旋翼的破坏。
在强度规范和试航性条例中均规定直升机研制中必须对地面共振进行分析计算和试验[1]。
作为直升机模拟装置的旋翼模型试验台也有类似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强迫共振和地面共振问题,才能开展旋翼模型的带动力试验。
为获得某型直升机的旋翼/机身气动干扰试验数据,2011年在Φ4m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以下简称试验台)上开展了其旋翼/机身组合模型试验,试验地点包括8m×6m风洞的悬停间、8m×6m 试验段、12m×16m试验段,以满足悬停及不同前进比前飞的试验要求。
由于试验台采用了新旋翼天平改变了系统刚度,进而影响到了试验台动特性,为保证带动力试验安全可靠进行,避免出现地面共振、强迫共振等动力学问题,开展了试验台带某型旋翼模型的排振研究,通过开展多种工况下的试验台动态测试和地面共振分析,最终确定了用于风洞试验的试验台布局。
04-共轴双旋翼自转气动特性风洞试验方案及模型设计研究-姬乐强-5
第二十六届(2010)全国直升机年会论文共轴双旋翼自转气动特性风洞试验方案及模型设计研究姬乐强,朱清华,李建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16)摘要:双旋翼自转性能是共轴式直升机安全性设计的重要指标,为从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对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自转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开展了共轴双旋翼自转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研究及其模型设计。
通过研究分析双旋翼自转气动特性风洞试验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了一套可确定旋翼总距、后倒角、风速以及上、下旋翼的间距等参数对自转状态的影响并能获得两副旋翼之间气动干扰特性的合理可行的试验方案,通过理论分析计算,设计完成了满足试验方案要求的试验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计算校核,该模型切实有效。
关键词:共轴式双旋翼;自转;试验方案;试验模型;风洞试验1引言自转着陆是旋翼类飞行器所特有的降落方式,它能保证旋翼飞行器飞行中发动机或传动系统失效时仍能安全着陆,能提高其安全性和生存力,是旋翼类飞行器设计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性能指标。
目前,共轴式直升机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当直升机因意外导致旋翼驱转动力失效时,共轴式直升机应该具有自转飞行和自转着陆的能力。
然而,关于共轴式双旋翼自转状态的气动特性研究,特别是自转的两副旋翼之间的相互气动干扰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未见报道。
这就需要从理论和试验两个方面对共轴式直升机自转状态的气动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为了探知共轴双旋翼直升机自转状态时的气动特性,需进行共轴双旋翼自转气动特性风洞试验。
本文针对共轴式自转双旋翼的试验要求,对试验方案及试验模型进行了设计研究,最终,明确了设计参数,设计了有效的试验模型,以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试验方案,本课题将有利于共轴式双旋翼飞行器的安全性设计。
2试验方案设计2.1设计要求本试验主要利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风洞,以及风洞试验室已具备的试验条件,进行共轴双旋翼自转气动特性风洞吹风试验。
复合式常规旋翼高速直升机组合模型风洞试验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复合式常规旋翼高速直升机组合模型风洞试验装置及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王亮权,吴松岭,黄明其,杨仕鹏,何龙,赵宇,杨永东,彭先敏,徐栋霞,聂博文,尹欣繁
申请号:CN202111316754.4
申请日:20211109
公开号:CN113753261B
公开日:
2022021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航空飞行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复合式常规旋翼高速直升机组合模型风洞试验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包括主试验台,主试验台的另一端连接有机身和旋翼,机身上安装有机翼,机身内部安装有旋翼天平和机身天平,旋翼的轴下端连接有旋翼天平,旋翼天平的上下板之间设置有扭矩天平,机身的尾部安装有平尾和垂尾,两侧的垂尾均安装有方向舵,方向舵上安装有方向舵天平;还包括安装于地坑的螺旋桨支撑机构,螺旋桨支撑机构远离地坑的一端连接有螺旋桨短舱,螺旋桨短舱内部安装有螺旋桨,螺旋桨短舱上内部安装有螺旋桨天平。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单旋翼、机翼、两侧推进螺旋桨、平垂尾构型的复合式常规旋翼高速直升机组合模型风洞试验装置及方法。
申请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地址:622750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二环路南段6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何祖斌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Φ2米旋翼模型试验台悬停和前飞试验
Φ2米旋翼模型试验台悬停和前飞试验
黄明其;兰波;王天虹
【期刊名称】《直升机技术》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为满足直升机选型试验及旋翼气动特性机理性研究的需要,中国气动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研制了Φ2m旋翼模型试验台.试验台研制经历方案论证、分系统设计加工与研制、分系统安装调试、试验台总装及动力/传动系统联调等阶段,完成了地面调试和悬停试验,并在Φ3.2 m风洞完成了配平前飞试验,已形成2m直径量级旋翼模型桨尖马赫数相似的悬停试验和前飞试验能力,提高了直升机风洞试验和研究能力.
【总页数】4页(P121-124)
【作者】黄明其;兰波;王天虹
【作者单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绵
阳,6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7
【相关文献】
1.带先进桨尖的模型旋翼悬停噪声计算与试验 [J], 曹亚雄;樊枫;林永峰;袁明川
2.悬停和前飞状态倾转旋翼机的旋翼自由尾迹计算方法 [J], 李春华;徐国华
3.悬停状态下模型旋翼噪声试验的初步研究 [J], 徐国华;高正
4.共轴刚性旋翼悬停及高速前飞状态气动干扰特性研究 [J], 肖升兴; 张超; 张华; 崔钊
5.鸭式旋翼/机翼飞机悬停及小速度前飞气动干扰实验研究 [J], 邓阳平;高正红;詹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直升机某旋翼试验台模态分析与试验
确识 别手 段 , 能够 为 直升机 旋翼 试验 评 估 与使 用 管理提 供 依 据 。在 有 限 元仿 真 的基 础 上 , 准 确 简化 模 拟 试验 台数 值模 型 , 计算得 出试 验 最优 结构 测点 与激 励点 , 通 过 对优 化后 的试验 模 型进 行 模 态试 验 分析 , 得
r e s p o n s e p o i n t s a n d d r i v i n g p o i n t s a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Th e n a t u r a l f r e q u e n c i e s a n d v i b r a t i o n mo d e s o f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t h r o u g h t h e
新 技术 新工 艺
2 0 1 7年 第 5期
直 升机 某旋 翼 试验 台模 态 分析 与试验
周 巍 巍
( 中 国直 升 机 设 计 研 究所 , 江西 景德镇 3 3 3 0 0 1 )
摘 要 : 直升机 旋 翼试 验 台的动特 性 可 直接 影 响旋 翼 动 力学试 验 时的测 试 精度 与性 能 。研 究相 应 准
dy na mi c t e s t d i r e c t l y .I t i s ne c e s s a r y t o s t u dy i t s a c c u r a t e i de n t i f i c a t i on me t h od,S O a s t o p r o vi de t h e a s s e s s me nt r e f e r e n c e f or r ot or t e s t a nd t he u s a g e ma n a ge me nt of t he he l i c o pt e r . Bas e d on t he t e s t b e nc h f i ni t e e l e me nt m od a l a na l y s i s,t he op t i m al
直升机横向气动特性对抗侧风能力的影响分析
λ = µz −ω
动量理论下的尾桨拉力系数:
系数 t 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其中 B 是桨尖损失系数,
,那么尾桨拉力为:
是由于垂尾和尾梁存在而引起的阻塞效应,它因前飞 速度增大而呈平方级的迅速减小,达到临界速度时尾桨和垂 尾之间的干扰接近恒值。可以用公式描述如下:
这里 为临界速度,bt1和bt2 是来源于实验的经验常数。 机身气动力特性由风洞实验获得。 直升机飞行动力学方程采用《直升机飞行力学》导出的 直升机在空中的一般运动方程组,见如下形式:
航空航天◎
DOI:10.3969/j.issn.1001- 8972.2020.05.007
可实现度
可替代度
影响力
真实度
行业关联度
直升机横向气动特性对抗侧风能力的影响分析
单旋翼带尾桨直升机的抗侧风能力通常受限于尾桨距上限,本文通 过分析机身的横向气动特性,主要包含横向偏航力矩系数和横向阻力系 数对直升机抗侧风能力的影响;得出横向偏航力矩系数对直升机的抗侧 风能力有显著影响,并给出降低横向偏航力矩的部分措施以提高直升机 的抗侧风能力。
图偏航力矩下尾桨拉力随侧风速度的变化关系
图 2 不同偏航力矩下总距随侧风速度的变化关系
图 5 不同偏航力矩下直升机需用功率随侧风速度的变化关系
图 3 不同偏航力矩下尾桨距随侧风速度的变化关系
图 6 不同横向阻力系数下总距随侧风速度的变化关系
抗侧风能力限制主要为尾桨距极限。在抗侧风过程中, 直升机平衡所需的尾桨距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平衡旋翼的反 扭矩,二是平衡机身偏航力矩,三是补偿侧风引起的气动迎 角损失。横向阻力系数主要影响旋翼总距,横向偏航力矩系 数主要影响机身偏航力矩。
横向偏航力矩系数(±90°侧滑角的偏航力矩 系数)对抗侧风能力的影响
Φ5m立式风洞尾旋试验技术
Φ5m立式风洞尾旋试验技术祝明红;王勋年;李宝;刘义信;蒋敏;马军;张钧【期刊名称】《实验流体力学》【年(卷),期】2007(021)003【摘要】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于2005年建成了Φ5m立式风洞.该风洞的主要功能是开展飞机自由尾旋风洞实验研究.因此,飞机尾旋试验研究与风洞建设同步进行,并于Φ5m立式风洞建成时就进行了一期民机的自由尾旋试验.笔者着重介绍了本期飞机自由尾旋试验的试验方法、试验设备、图像采集与处理、动力相似模型设计以及飞机尾旋特性分析.通过LE-500飞机中俄自由尾旋对比试验结果分析表明:两座立式风洞中的同一飞机模型的尾旋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Φ5m立式风洞具备了开展飞机自由尾旋试验研究的能力.【总页数】5页(P49-53)【作者】祝明红;王勋年;李宝;刘义信;蒋敏;马军;张钧【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西安,710072;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V211.74+8【相关文献】1.Φ5m立式风洞直升机垂直升降试验台研制 [J], 黄明其;兰波;杨永东;彭先敏2.立式风洞尾旋技术改进及试验验证 [J], 祝明红;杨洪森;王勋年;吴海瀛;蒋敏;马军3.立式风洞尾旋试验技术 [J], 李永富4.大型民用飞机模型φ5m立式风洞尾旋特性试验研究 [J], 颜巍;黄灵恩;黎先平5.立式风洞自由飞尾旋试验技术 [J], 李永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8m×6m 低速风洞特大攻角试验设备液压系统故障排除
8m×6m 低速风洞特大攻角试验设备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王天虹;张海酉;沈红;黄悦;兰波【期刊名称】《液压气动与密封》【年(卷),期】2010(030)008【摘要】8米×6米低速风洞特大攻角试验设备,是"十一五"期间新研制的一套飞机模型风洞试验支撑装置,目的是实现飞机模型在特大攻角状态下的风洞试验.该设备的液压系统可实现试验模型各种高难状态的自动驱动与控制,液压系统主要由液压泵站(油源)、七个(四组)伺服液压缸及其控制元件等组成.该系统于2006年投入使用,在2007年初的一次试验中,模型上行出现了失控故障,致使模型撞到风洞上洞壁.直接导致模型和试验天平损坏.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该系统的原理、故障现象、故障排除以及系统改进.【总页数】4页(P54-57)【作者】王天虹;张海酉;沈红;黄悦;兰波【作者单位】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6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273【相关文献】1.8m×6m风洞特大迎角机构连续扫描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 [J], 唐乔乔;张卫国;刘忠华;陈洪2.8m×6m风洞特大迎角试验设备研制 [J], 孙海生;张晖;汤更生;王超棋3.8m×6m低速风洞技术改造研究 [J], 叶吉成;肖京平;李德祥;高业芝4.基于AMESIM的8m×6m低速风洞多功能液压尾撑机电液系统仿真分析 [J], 刘海丰5.基于TSV软件的大型低速风洞8m×6m试验段结构有限元分析 [J], 武亮亮;李婷婷;尹仲夏;梁建亮;陶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几种动态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几种动态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卿理勋
【期刊名称】《飞行力学》
【年(卷),期】1995(13)3
【摘要】目前在国外应用最广泛的动态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包括三种方法,即:水平风洞模型自由飞、垂直风洞模型自由飞和露天投放模型自由飞。
分析了每种方法的关键技术问题,比较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说明在型号设计中的应用范围。
最后提出几点看法,并建议尽快建立必要的试验设施,研究试验方法,加速我国大迎角/尾旋动态模型试验技术的发展,为型号设计和航空科研服务。
【总页数】6页(P18-23)
【关键词】动态模型试验;模型自由飞;飞行试验技术;风洞试验
【作者】卿理勋
【作者单位】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16.7
【相关文献】
1.高速风洞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J], 蒋增辉;宋威;鲁伟
2.水平风洞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J], 孙海生;岑飞;聂博文;刘志涛
3.高超声速脉冲风洞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J], 苑朝凯;孙英英;姜宗林
4.高超声速脉冲风洞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J], 苑朝凯;孙英英;姜宗林;
5.大型飞机研制与模型自由飞试验技术 [J], 颜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且侧滑角变为正值后其增加速度减缓。 而机身俯 仰力矩曲线随侧滑角变化并不单调下降 ,总的变 化范围从 0. 22~ 0. 07,相对于其量值各条曲线的 起伏较小 ,表明侧滑角对机身俯仰力矩系数影响 较小。 不同 Ct 下机身俯仰力矩系数曲线层次明 显 ,同一侧滑角下更大的 Ct 有更大的机身俯仰力 矩系数。
本文在 1995年风洞试验的基础上 ,利用原研 究 型 马赫 数 相 似旋 翼 模 型和 Z9 机 身模 型 , 于 2000年在 C ARDC 8 m× 6 m低速风洞中进行了 旋翼 /机身组合模型的带侧滑角试验 ,并着重讨论 侧滑角对旋翼 /机身、平尾及垂尾气动干扰特性的 影响。
本试验利用 C ARDC 12 m× 16 m / 8 m× 6 m 风洞直升机旋翼 /机身组合模型试验台 (简称试验 台 )在 8 m× 6 m试验段中进行。 主要测量设备除 试验台测量系统中的旋翼天平、扭矩天平外 ,还有 机身天平、平尾天平、垂尾天平及用于机身表面动 态压力分布测量的压力传感器。 旋翼模型是一副 研究型全铰接式马赫数相似模型 ,半径 2 m。机身 模型为 Z9金属框架加玻璃钢壳体结构的刚性模 型 ,缩比尺寸为 1∶ 3。 相应比例的 Z9旋翼模型 , 半径为 1. 99 m,与所用研究型旋翼模型的半径十 分接近。图 1为桨毂中心、旋翼天平、机身模型、机
4 结论
由以上分析 ,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 1)小速度前飞状态下 ,侧滑角对旋翼 /机身 干扰在机身的六个力素上均有表现 ,但对机身俯 仰 力矩 系数影 响相 对较 小。机 身侧 向力、 机身 滚转 力矩随侧滑角变化曲线的线性度很好 , 侧滑角对 机身阻力、偏航力矩和俯仰力矩作用呈现一定的 非线性 ,对于机身升力的影响则比较复杂。
3 试验结果及讨论
在以下的图中 , CA , CN , CY , Cl , Cn , Cm 分别表 示 机 身的 轴 向 力 系 数、 法 向 力系 数 、侧 向 力 系 数、 滚转力矩系数、偏航力矩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符 号 Cf h表示平尾的法向力系数 ,其后的 r表示右平 尾 , l 表示左平尾。 Cf v表示垂尾的法向力系数 , Ct 为旋翼的拉力系数 ,Ts 为旋翼主轴倾角 ,Us 为试验 台侧滑角 ,从上往下看以逆时针方向为正。系数前 的 Δ 表示该系数扣除了不带桨叶试验的结果。 系 数后的 1, 2, 3, 4分别表示用旋翼、机身、平尾、垂 尾相应的因子作归一化计算。
Rotor /Fuselage Compound Model Wind Tunnel Test with Sideslip Angle
L AN Bo , CHAN G Ji ng -li
( Low Speed Insti tute , China Aerodynamics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er, Mianyang 622662, China )
图 2 变侧滑角的机身阻力系数
图 3为变侧滑角的机身升力系数变化规律 , 图中给出了 Ct= 0. 012和 Ct= 0. 008下的曲线。由 图 3 可知 , 机身 升力 系数变 化 范围 在 - 0. 25~ 0. 42之间 ,两条曲线具有接近的变化趋势 , 随侧 滑角增加 ,机身升力系数变化并不单调 ,尤其在侧 滑角由 8°增加到 10°时 ,机身升力系数下降显著。 由于机身处在旋翼的高能下洗涡流之中 ,其绕流 特性十分复杂 ,出现非定常、非对称、非线性气动 载荷 ,可以在今后的试验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为 理论计算提供依据。
本研究主要关心在小速度前飞 ( 10~ 25 m /s) 变 侧 滑角 情 况 下 机 身、 平 尾、 垂 尾 上各 个 力 、力 矩 等的规律 ,以下给出的主要是风速为 20 m / s ,Ts = - 5°下的曲线 , 其余风速下曲线有着近似的规 律。以下按照旋翼 /机身、旋翼 /平尾、旋翼 /垂尾的
试验结果均采用固连直角坐标系 ,桨毂载荷 采用桨毂坐标系 ,机身模型载荷采用机身天平坐 标系。试验结果未进行台架干扰、洞壁干扰和流场 品质等项修正。 所有静态量皆扣除了不带桨叶试 验的初始值。 旋翼气动力和力矩系数采用桨尖速 压及桨盘面积 (旋翼半径 )来计算。机身及平尾、垂 尾的气动系数分 别用来流速压和相 应的机身面 积、半平尾翼面面积、垂尾翼面面积计算。 机身力 矩的参考中心为机身天平轴系的坐标中心。
( 2)小速度前飞状态下 ,旋翼对平尾的干扰受 侧滑角影响不大 ,相同拉力系数下旋翼尾流对右 平尾力的贡献更显著。
( 3)小速度前飞状态下 ,旋翼对垂尾的干扰受 侧滑角影响显著 ,而且随侧滑角变化的曲线具有 良好的线性关系 ,不同拉力系数下的载荷接近。
参考文献:
[1 ] Leishman J G, Bi N P. Aer odynamic inte ractio ns betw een a ro tor a nd a fuselag e in fo r wa rd fligh t [ J]. Jour nal o f the Ame rican Helipco pter Socie ty, 1990, 35( 3): 22-31.
直升机旋翼 /机身组合模型的 带侧滑角风洞试验
兰 波 , 常景丽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 心 低速所 ,四川 绵阳 622662) 摘 要: 介绍了一副研究型马赫数相似旋翼和 Z9机身组合模型低速风洞的试验概 况 , 着重讨论了侧滑 角对旋翼 /机身、 平尾及垂尾气动干扰特性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小速度前飞情况下 , 侧滑角对旋翼 /机身 干扰的影响在机身的六个力素上均 有表现 , 但对机身俯仰力矩系数影响相对较小 ; 平尾力受侧滑角变化的影 响较小 ; 旋翼 /垂尾干扰受侧滑角影响显著 , 且随侧滑角的变化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关 键 词: 风洞试验 ; 气动干扰 ; 侧滑角 ; 小速度前飞 中图分类号: V 211. 52; V 211. 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1 试验设备与模型
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直升机旋翼 /机身气 动力干扰中 ,只要旋翼 /机身不是短间距布局 ,则 机身对旋翼的气动特性影响较小 ,而主要是旋翼 对机身的气动力干扰 [ 1]。 特别是小速度前飞状态 下 ,机身及其尾翼处于旋翼的高能下洗涡流之中 , 其绕流特性十分复杂 ,出现较严重的非定常、非对 称、非线性气动载荷 [1 ]。 1995年中国空气动力研 究与发展中心 ( Chi na Aerodynamics Research & Dev elo pm ent Cent er, CARDC)低 速所 利用 一副 研究型马赫数相 似旋翼模型和 Z9机身 模型 ,在 CARDC 8 m× 6 m 低速风洞中进行了单独旋翼 和旋翼 /机身组合模型试验 ,研究了悬停及小速度 前飞状态下旋翼对机身气动特性的影响 ,着重讨 论了水平尾翼对机身纵向气动特性的贡献。
3. 1 侧滑角对旋翼 /机身气动干扰的影响 图 2给出了变侧滑角的机身阻力系数变化规
律。可以看出 ,机身阻力系数变化范围在 - 0. 02~ 0. 14之间 ,并且随侧滑角变化 ,曲线并 不单调变 化。 三个不同 Ct 下机身阻力系数曲线层次明显 , 量值最大 Ct = 0. 012曲线的机身阻力系数变化范 围为 0. 04~ 0. 12,机身阻力系数最大出现在 Us= - 4°。
图 3 变侧滑角的机身升力系数
图 4给出了变侧滑角的机身侧向力系数变化 规律。 曲线表明 ,机身侧向力基本呈线性单调下 降 ,各个 Ct 下 ,机身侧向力系数曲线接近 ,具有基 本相同的斜率 ,但层次明显 ,同一侧滑角下 ,大拉 力系数具有大的机身侧向力。
50
飞 行 力 学
第 20卷
图 4 变侧滑角的机身侧向力系数
3. 2 侧滑角对旋翼 /平尾气动干扰的影响
图 8给出了机身平尾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为 左右平尾在三个不同 Ct 下的对比曲线。 由图可 知 ,相对于其量值各条曲线的起伏较小 ,表明侧滑 角对机身的平尾力系数只造成有限的影响。 根据 三个 Ct 下左右平尾力的对比 ,相同拉力系数下右 平尾力系数较左平尾系数大 0. 03左右 ,表明旋翼 下洗流场对右平尾力的贡献更显著。 但不论左右 平尾 ,大拉力系数下平尾力系数绝对值更大。
CARDC. It 's the ef f ect of sidesli p a ng le on aerodynami c i nteracti ons bet w een rot or /f uselag e, ro to r /horizo nt al t ail and ro to r / v ertical tai l t ha t is especia lly di scussed. In lo w speed f o rw ard f lig ht , t he ef fect of sidesli p angle o n rot or / fuselage aerodyna mic i nt eractio ns is sho w n i n all t he six f orce co mponent s of the fuselage. It aff ect s t he f uselag e pi tchi ng mom ent
DOI : 10. 13645 /j . cnki . f . d. 2002. 03. 014
第 20卷 第 3期 2002年 9月
文章编号: 1002-0853( 2002) 03-0048-04
飞 行 力 学 F LI G HT DY N AM ICS
V o l. 20 No . 3 Sep. 2002
图 5 变侧滑角的机身滚转力矩系数
图 6 变侧滑角的机身偏航力矩系数
图 8 变侧滑角的平尾力系数
3. 3 侧滑角对旋翼 /垂尾气动干扰的影响 图 9给出了变侧滑角的垂尾力系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