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地质学
地质学研究方法
地质学研究方法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演化、地球表面形态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的科学。
地质学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的观测、实验和分析方法来获取地质信息,从而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地质学研究方法。
一、地质调查方法1. 田野地质调查:主要通过实地观察地质现象、采集地质标本、测量地质构造,以及进行地质剖面勘测等方法来获取地质信息。
2. 遥感技术:利用人工卫星、航空器等高空平台获取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图像解译和数字处理技术,来识别地表地貌、构造和地层等地质特征。
3. 地质勘探:通过地下钻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磁勘探等手段,获取地下结构、地层和地质构造的信息。
二、地球物理方法1. 地震学:通过记录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向和振幅,来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性质。
包括地震波的观测、震源机制分析等。
2. 重力测量:通过测量不同点上的重力大小和方向,来推测地下密度分布情况,间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
3. 磁力测量:通过测量地球表面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来研究地下岩石磁性特征,了解地质构造。
三、化学地质方法1. 岩石与矿物分析:通过对岩石和矿物样本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来了解地球内部岩石组成和形成过程。
2. 同位素地质学:通过测量同位素比值和同位素组成,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过程。
3. 水文地质学:通过采集地下和地表水样本,分析水中的离子浓度和同位素组成,来研究地下水的来源、流动路径和水文循环。
四、地质年代学方法1. 相对年代学方法:通过对地层的堆积顺序、化石特征等进行分析,以及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来确定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龄。
2. 绝对年代学方法:通过测定岩石和矿物中的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年龄,或者利用地球环境中的微尺度年代记录来确定地层或事件的绝对年龄。
结论:地质学研究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观测、化学分析和年代学等方面。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提供地球内部的构造、地层特征和地球演化历史等信息。
地质年代划分及其标志性事件
地质年代划分及其标志性事件地质年代划分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地球历史的时间范围以及各个时期内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划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和生物进化等现象。
本文将介绍地质年代划分的基本原则、主要年代和标志性事件。
1. 地质年代划分的基本原则地质年代划分是根据地层中的岩石、矿物、化石等特征进行的,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1.1 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地质年代划分既有相对年代,又有绝对年代。
相对年代是通过岩石的堆叠顺序及变形关系来确定不同时期的先后顺序;而绝对年代则是通过测定岩石或地层中的可放射性同位素来得到一个具体的时间数值。
1.2 标志性事件在地质年代划分中,特定时期内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往往成为该时期标志性事件,比如大规模火山爆发、陨石坑形成等,在全球范围内都能留下明显的地层记录。
2. 主要地质年代及其标志性事件2.1 元古宙(46-541 Ma)元古宙是地球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宏观地质时期,主要包括了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三个系列。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实际上导致了生物大量灭绝的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2.2 中生代(252-66 Ma)中生代包括了三个纪:侏罗纪、白垩纪和三叠纪。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白垩纪末期发生的大规模灭绝事件,导致恐龙等大型动物灭绝。
2.3 新生代(66 Ma至今)新生代又被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系:第四系和第三系。
在新生代中,最重要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就是第四纪冰期,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地质年代划分的意义和应用3.1 地理学研究地质年代划分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地球表面及其构造变化。
3.2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随着科技和人类需求的不断发展,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地质年代划分为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提供了确凿的时间框架和依据。
结论通过对地质年代划分及其标志性事件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重大变化。
地质学中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
地质学中的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因其内部机制或外界条件而导致的极端事件,例如地震、台风、洪水、干旱等。
这些事件经常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从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而地质灾害则是地球活动中造成的危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是地壳中地板断裂所带来的能量释放的结果。
地震带来的震感与灾害对地球以及人们的生活、财产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震的危险性无处不在,全球有40多个国家处于地震多发区,每年会发生数千次地震。
地震除了带来灾害,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地质信息,因此地震研究一直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
洪水也是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之一,洪水常常在暴雨后来临。
天气预报可以预测洪水,然而,有一些时候预测并无法使民众获得充分的防备,而且由于河流的特殊性质,洪水很容易蔓延,影响范围也很广。
最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洪水越发更加频繁,暴雨也愈发强劲。
除了洪水,火山喷发也是一种自然灾害,火山的形成要靠花岗岩和辉长岩皮下的熔融物涌出地表。
后来形成了硬质火山岩。
火山爆发时,熔融的石头和气体等会经太空在空气中产生烈性排放,殃及火山周边的城市和村庄。
火山爆发对环境和人类造成的损失严重。
地质灾害是在地球内部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灾害不同,地质灾害具有长周期性、广覆盖性、复杂性和不可逆性。
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影响是无法再保护的土壤和建筑结构因坍塌而造成的失去使用价值。
在中国,由于丰富多彩的部分,灾害特别严重。
所以,在修建建筑时,我们必须结合地质现象,防止出现坍塌现象。
总之,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部分,因为它们都可以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提前预测和减轻其影响,同时改善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和救援能力。
地质学要点梳理
地质学要点梳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历史、地球内部构造与地球物质组成的科学,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
下面将对地质学的要点进行梳理,从地球的形成到地质力学、岩石分类、地质时间尺度和地球表层各层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述。
1. 地球的形成地球的形成始于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地球的原始物质来自于星云物质的凝聚。
随着地球温度的升高,重元素开始向内部聚集,形成了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
2. 地质力学地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地球体的力学性质。
地质力学的关键概念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岩石的变形、地震和火山活动等。
通过研究地表和地下的地壳形变、地震波传播规律等,地质学家可以预测地壳运动的趋势,并对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估。
3. 岩石分类岩石是地球地壳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根据岩石的成因和组成特征,可以将岩石划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的岩屑在地球表面聚积沉积形成的,而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的岩石变质作用形成的。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对地球历史的研究需要一套完整的地质时间尺度来定量衡量地质事件的发生顺序。
国际地层学委员会制定了国际地层时代表(ICS),将地球历史分为了不同的地质时代、地质世和地质纪。
通过研究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岩石和化石,地质学家可以揭示地球历史上的生物演化和地球环境的变迁。
5. 地球表层各层结构地球表层由地壳、地幔和核构成,这些层次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
地壳是地球表层最薄的部分,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体积最大的部分,由固态和半固态物质组成。
核则位于地球中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
通过对地质学中的要点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壳运动和地球表层的结构。
地质学在自然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它的研究成果也对我们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础地质学》 构造期与构造事件课件解析
燕山运动(燕山)
7、喜马拉雅构造期(距今0.65亿 年-现今)
(1)、包括整个新生代,主要表现是新生界地层的强烈褶皱变形 与隆升造山,伴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古近系-新近系内部及 其与第四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 (2)、我国主要见于青藏高原、三江地区、天山、昆仑山、阿尔 金山和台湾等地。东部沿海地区也有一定响应,以碱性玄武岩喷发 为特征。 (3)、喜马拉雅运动是新生代以来的造山运动。因最先在喜马拉雅山区
印支运动(十万大山)
6、燕山构造期(距今0.65-2亿年)
(1)、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末,此间发生了穿时的、强烈的构造-岩 浆作用。以地壳-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陆内成盆、巨量花岗岩 浆活动为特征。导致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古今系与白垩系之间出 现不整合接触关系。 (2)、我国见于东部地区,形成走向近南北、宽400-800千米, 延伸4000千米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带。 (3)、燕山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
蓟县运动(盘山)
4、晚古生代构造期(距今2.544.16亿年)
(1)、此构造末,相当于2.54-3亿年前,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岩浆 活动,使下古生界地层及更古老岩层褶皱变形,逆冲推覆,伴随着 大规模的玄武岩浆喷发和花岗岩浆侵入活动,以及二叠系地层不整 合覆盖在老地层之上。 (2)、我国主要见于新疆、内蒙古、昆仑山、峨眉山等地区,华 南变现不明显。 (3)、海西运动,又称华力西运动。泛指晚古生代发生于欧洲的 造山运动,其时限自泥盆纪初期至二叠纪末。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领域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领域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形成、地壳演化以及地球表面和地质事件的学科。
它是一门以揭示地球历史和解释自然现象为目的的自然科学,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深远的影响。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质物质组成、地球历史、地质力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
1.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内外部结构、过去的地质事件和自然现象。
它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关注的范围从微观的岩石和矿石到宏观的陆地和海洋。
地质学通过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来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为我们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地表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 地质学的研究领域2.1 地质物质与地球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首先包括地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地球是由岩石、矿物和其他地质物质组成的,地质学家通过研究这些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揭示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形成的过程。
他们利用矿物学和岩石学的知识,通过对岩石和矿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和地球结构的特点。
2.2 地球历史与地质事件地球是一个具有数十亿年历史的系统,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事件和岩层的研究来了解地质历史的演变。
地球历史可以通过对岩层中的化石、岩石记录和地貌特征的研究来重建。
地质学家利用放射性元素测年法和其他地质年代学方法,确定地层和岩石的年龄,从而揭示地球历史的全貌。
2.3 地质力学与构造地质学地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规律和变形过程。
它关注的问题包括岩石的强度、地壳的变形和板块运动等。
构造地质学探究地球表面地质现象形成的机制,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地震活动、火山活动以及地壳变形的原因和机制。
2.4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是地质学中的重要分支。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和元素循环,揭示地球内部的化学反应和岩浆的成因。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和物理现象,如地球的重力场、磁场、地震波传播等。
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地质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结构的科学领域,涉及到许多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重要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 地球结构:地球由多个不同的层次组成。
最外层是地壳,它的厚度相对较薄。
然后是地幔,其厚度约占地球半径的70%。
最内层是地核,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2.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用于描述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和时间跨度。
它将地球历史分为若干个不同的时代、纪、期和世。
最长的时代是宙,最短的是年代。
3. 地质力学:地质力学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和构造变形的原因和过程。
它涉及到地质应力、变形机制和构造运动等方面的理论。
4.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描述地球上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和风化过程的循环系统。
该循环涉及到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等。
5. 地球演化:地球演化是研究地球过去的演变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和进化的理论。
它包括地质学、生物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
6. 沉积学:沉积学研究岩石在地球表面沉积和堆积的过程。
它探讨了沉积物的来源、运输、沉积和成岩作用等方面的理论。
7.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上的岩石构造和构造变形。
它探讨了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构造运动的类型和构造板块的运动等。
8.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过程。
它使用物理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包括地震学、地磁学和地电学等。
9. 地质资源:地质资源是地球上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地质学研究地质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勘探开采方法。
10. 地球环境:地质学研究地球环境的变化和影响。
它探讨了地球的气候、海洋、大气和地表水等环境因素,以及它们对地球和生物的影响。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理论。
地质学是一门深入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研究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环境变化和资源分布,为人类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球的地质历史与地质事件
地球的地质历史与地质事件地球是一个拥有非常悠久历史的星球,其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十亿年前的原始时代。
在漫长的岁月中,地球上发生了无数的地质事件,这些事件的产生和演化不仅塑造了地球的形态,也对生命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地球的形成。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地球的形成发生在约45亿年前。
当时,太阳周围的尘埃和气体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太阳系。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凝结成为一个固态的球体,同时拥有了一层薄薄的大气。
接下来,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冷却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下降,终于达到了适宜生命存在的水液态。
这个时期也是地球生命的起点。
根据化石记录和化学证据,科学家们认为最早的原始生命形态出现在大约35亿年前的海洋中。
然而,地球的地质历史远不止于此。
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多次规模巨大的地质事件。
其中之一是所谓的雪球地球事件。
约6亿年前,地球曾多次被巨大的冰层覆盖,地球进入了一个全球性的冰冻状态。
这个事件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了剧烈的影响,许多物种灭绝,但也促使了生命的进化和适应能力的增强。
除了雪球地球事件,地壳运动也是地球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等。
这些地质事件不仅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喷发常常引发灾难性的后果,但同时它们也成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的宝贵资源。
再来说说地球的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地球历史的划分单位,它根据地球的地质事件和化石记录进行区分。
在地球的历史上,分别有原生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不同的地质年代。
每个地质年代都有它独特的特点和物种组成。
通过地质年代的划分,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地球的演化历程和生命的进化。
最后,让我们看看地球的未来。
尽管地质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减少,但地球仍然是一个活跃的行星。
人类对地球的资源利用和环境破坏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增多等。
灾害地质学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常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即致灾的动力条件和灾害事件的后果地质灾害是由地质作用产生的,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还包括人为活动对地球表层系统的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地质灾害具有三重基本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资源属性。
地质灾害具有以下特点:(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9)人为地质灾害的日趋显著性(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勘察与监测2、野外现场试验与室内模拟试验3、数值模拟与数学方法4、综合评价5、编制各类地质图件1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地质灾害宏观类别,结合地质、地理、气候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可将中国地质灾害划分为四大区域a 平原、丘陵地面沉降与塌陷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人口稠密工业发达、人类工程活动规模大、强度高,诱发了严重的城市地面沉降、矿山地面塌陷、岩溶塌陷、水库地震、土地荒漠化以及港口、水库、河道等淤积灾害;丘陵山区人为活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较发育b 山地斜坡变形破坏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山地斜坡、森林植被等资源,使地质环境日趋恶化,导致泥石流、滑坡、崩塌、水上流失等山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c 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风力吹扬作用强烈,沙质荒漠化灾害日趋严重,河套平原等地区土地盐碱化较发育,煤田自燃灾害比较严重,山地则主要发育雪崩、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d 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地质灾害大区:(该区域广泛发育有连续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上,岛状冻土区由于气候季节变化和日温差变化,冰丘冻胀、融沉、融冻泥流、冰湖溃决泥流等地质灾害较为发育。
地质学上三大论战的焦点和代表人物
地质学上三大论战的焦点和代表人物作者:来源:《西部资源》2011年第04期水成论与火成论到了18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开发矿山、挖掘运河的社会实践日益普遍,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岩石和化石的资料越来越多,为地质学提供了大量可观察证据,同时由于牛顿力学的建立和完善,依据经验证据和严格因果模式解释自然现象的机械论广泛盛行,理性的批判超越取代了神学的权威,地质学也开始由思辨走向诉诸经验与观察。
英国的地质学会甚至将“收集实证材料而不急于构建理论”作为学会的宗旨,在这种注重实证的学术背景下,水成说与火成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18世纪末期由思辨演变成了以确定的地质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学派,出现了以德国矿物学维尔纳(A,Werner,1750~1817)为代表的水成说学派,和以英国的赫顿(J.Hutton,1726~1797)为代表的火成说学派。
维尔纳对矿物的形态、成分、分类和用途作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在1791年系统地阐发了水成说,他认为,地球生成的初期,表面被原始海洋所掩盖,溶解在其中的矿物质通过结晶,逐渐形成了岩层。
首先形成的是没有化石的花岗岩,然后是只有少量化石的板岩、石英岩,接着是含有大量化石的石灰岩和煤,最后是沙石和粘土,维尔纳并不否定热力的作用,但他认为地下的热,如火山是煤的燃烧引起的,因而只是一种较晚的、辅助的地质力量。
英国地质学家赫顿在1795年则系统论述了火成说。
他认为地球内部是熔融的岩浆,它通过火山迸发出来固化为岩石。
依照这种说法,玄武岩、花岗岩是火成的。
赫顿并不完全否定水的作用,但他认为河水只是把风化了的岩石碎屑冲到海里才逐渐积累,形成石砾砂土和泥土。
赫顿认为地球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维尔纳的原始海洋的观点没有根据。
赫顿还认为不能用设想的原始海洋来解释地质形成的过程,而要用“现在还在起作用”的地质力量来解释。
水成说和火成说各执一端,争论热烈。
在争论过程中,人们倾向于用各自观察到的经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地质理论。
地质学上三大论战的焦点和代表人物
地质学上三大论战的焦点和代表人物水成论和火成论在近代地质学史上,曾有一场长期的争论——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论.水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水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水成岩.火成派认为地质变化的原因是火山的作用,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岩.讲水就排斥火,讲火就排斥水,水火之争,愈演愈烈.火成论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赫顿是火成论的代表人物,这位苏格兰天才的主要调查区是加里东造山带的典型露头区苏格兰高地,那里有花岗岩和矿脉.他认为地层的固化和海洋上升为陆地是地热的作用,火山活动是释放地下能量的出口,有点象瓦特的蒸汽机(当时瓦特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他的地质理论长期被说成火成论,其实他本人并不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的.他对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解释为18世纪的地质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魏尔纳是水成说的集大成者.水成论者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纪元前,古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石等事实.火成说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由于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的强烈活动,古罗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锻冶的神,称"沃尔坎"(Vulcan).火山(Volcano),火山学(Volcanology)等词即来自意大利语的Vulcan.与魏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赫顿.水成论和火成论的正式交锋始于18世纪中叶的法国.1746年,盖塔尔送给巴黎科学院关于矿带和岩石分布的记录.他发现了地层的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据之作出法国的地质图.显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连续性和分带性,对奥费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认为是水溶液的结晶作用形成的.1765年,迪马雷送给巴黎科学院奥费涅的地质图,提出玄武岩是附近的火山里流出来的,柱状节理是玄武岩曾处于熔融状态的证莱伊尔对水成论和火成论的论战很感兴趣,他详细阅读有关文章,积累了有关理论,学说以及各自论点的资料,后来他在撰写《地质学原理》时充分阐述了这次学术论战的情况.德斯马雷特被奉为火成论的鼻祖.魏尔纳一直固执己见地拒不承认火成论,但是他的学生却并不都像他那样固执.抱着水成论的观点,魏尔纳的学生弗朗西斯在1803年应邀赴法国的奥弗涅进行实地考察,在事实面前他动摇了过去的信念,在一年后勇敢而又谦恭地在法兰西学院宣读了放弃过去的观点的声明.18世纪初,化学发展很快,证明在溶液中能够结晶沉淀出矿物,这对地质学有很大影响.德国学者魏尔纳(公元1750-1817)在沉积岩发育地区工作后,热心于化学成果,竟认为所有岩石都是由原始海水结晶沉淀而成或是洪水沉积物变成的岩石.水成论盛极一时,但不到半个世纪便被火成论击败.苏格兰学者郝屯(J.Hutton,公元1726-1797)及其门徒的足迹遍及欧洲,根据丰富资料结合推理,认为岩石有水成者,但也存在花岗岩等大量火成岩石.郝屯于1795年,出版<>一书,被称为"现代地质学的创立者".他认识到每次不整合代表一次构造运动,主张宇宙无始无终,现在是了解过去的关键.灾变论与渐变论地质学史上还有灾变论与渐变论之争。
成语中的地质学
成语中的地质学
1.地动山摇:形容地震发生时,大地剧烈晃动,山川摇撼的情形。
2.地下矿藏:指埋藏在地下的矿产资源。
3.石破天惊:用来形容发生的事情出乎意料,如同石头破碎、天被惊动一样。
地质学中,这种现象常常用来形容地震、火山爆发等地质事件。
4.海枯石烂:描述了极其长久的时间和自然力量的强大。
在地质学中,这可以用来描述地壳的长期演变和地貌的变化。
5.水落石出:意味着真相大白。
在地质学中,这可以用来描述沉积物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沉积作用形成各种地貌。
6.山崩地裂:描述的是山崩塌、地裂开的现象。
这直接涉及到地质学的领域,特别是在讨论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等方面。
7.洞穿地质:虽然在传统意义上这个短语可能没有特定的含义,但在地质学的背景下,它可以用来描述对地下岩石和地质构造的深入了解或研究。
这些短语和成语虽然不是专门用来描述地质学的,但它们确实提供了与地质学相关的有趣视角。
跟着地质学家走读西山(一) 揭秘雪球事件与生命大爆发
揭秘雪球事件与生命大爆发跟着地质学家走读西山(一)新元古代景儿峪组寒武纪昌平组馒头组紫红色泥(页)岩+白云岩编者按:如果你是一个地质迷,你一定会知道“北京西山”。
北京境内的西部山区统称北京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
北京西山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诞生地,被誉为中国的地学摇篮。
2020年恰逢中国地质事业的开篇之作——《北京西山地质志》正式出版100周年。
《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辑部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苏德辰老师为大家精心推出了地质科考研学课程——跟着地质学家探秘地球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让我们跟随苏老师的脚步,沿着109国道和108国道,一起走读西山,探索地球奥秘。
文图 / 苏德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2064JUN.两个古村落隐藏着数亿年的地球史丁家滩和下苇甸都是门头沟区著名的古村落,这里民风古朴,景色优美。
两村之间的直线距离才2千米,沿着蜿蜒的永定河谷来走的话,相距也不足5千米。
表面上看,两村之间的人文历史相似,风景地貌相同。
但是,连接两村的层层岩石之间的年龄差却超过上亿年。
一般的游客往往只注意到了永定河谷两侧峰峦叠障的美景,地质学家却在这些岩石之间寻找着经典的地质学现象以及隐藏张夏组鲕粒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生物丘陵风暴岩G109(进京方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家憋了半年多的同学们是不是铆足了劲,想到户外走一走呢?那有没有一种既可以达到健身、放松,又可以在欣赏户外自然美景的同时学习自然知识,丰富我们内心世界的户外路线呢?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段特别适合中小学生户外研学的科考路线,它位于门头沟区丁家滩村和下苇甸村之间,交通便利,从北京的航天桥至下苇甸村只有35 千米。
下苇甸村丁家滩村河永定G 109(出京方向)下安路寒武纪昌平组新元古代景儿峪组G 109(进京方向)北65在岩石中的各种线索,用来了解这数亿年间的地球奥秘。
据已有资料记载,下苇甸村周边多是距今8亿年以前的元古代岩石。
地球科学中的地震学和地质学
地球科学中的地震学和地质学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各种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其中地震学和地质学是地球科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发生、传播和衰减规律以及与地球内部等因素的关系的学科,而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岩石、矿物、地质构造、地表地貌等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和演变历史的学科。
本文将分别从地震学和地质学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震学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更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物性。
地震学就是研究地震现象和地球内部性质关系的学科。
1.地震现象地震的概念是指在地球及其周边空间范围内,由于内部构造变化或其它物理过程所引起的振动和波动,造成地面或建筑物震动的现象。
按照地震的发生原因和条件,可以分为自然地震和人类引起地震。
自然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变化或其它物理过程所引起的地震,可以进一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造地震。
而人类引起地震则是由于人类自身的一些行为所产生的。
2.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现象在空间内传播的一种物理现象。
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两种类型。
纵波是在介质中由压缩、膨胀作用所产生的波,速度较快。
横波则是由介质中的切变作用所产生的波,速度较慢。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会受到不同介质的影响而产生折射、反射、衍射等现象,从而帮助地震学家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3.地震预测地震预测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和分析来确定未来某一地区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
地震预测的精度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虽然现在即便是高科技手段也不能完全预测地震,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震预测的认知和方法也从简单的物理观测到综合利用多项技术来预测地震。
二、地质学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理构造、历史演化、物质组成、地理格局、化学特性以及在动态变化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地球现象的学科。
它关注地球的组成、标志性事件,以及各种岩石类型的起源及其性质等。
1.岩石岩石是地球表层的基础构成元素,是地球表面岩层堆积的体现。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二)2024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普通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和地球内部及表面变化的科学分支。
本文将对普通地质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岩石和矿物1. 岩石的分类:依据形成方式和岩石的成分,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矿物的特征: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可根据其硬度、比重和光泽等特征进行鉴定。
3.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岩石在地球上经历了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包括岩浆的形成、岩石的风化和沉积。
二、地层和地质事件1. 地层的定义:地层是地球表面上由不同岩石层序组成的地层,经历了不同的年代和地质事件的沉积。
2. 地层的划分:根据地质特征和化石记录,地质学家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和时间单位。
3. 地质事件:地质事件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标志,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和构造活动等。
三、地球内部结构1. 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每个层次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不同。
2. 表层构造:地球表面的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带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3. 地震的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可以通过记录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四、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1.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指的是地球表面大陆板块的相对运动,是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过程。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解释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地质历史:地质历史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事件、岩石类型与古生物的演化等。
五、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1. 地质资源的分类:地质资源包括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地质问题:地质学在环境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对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有重要意义。
3. 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措施,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事件地层学
季节性。
区域性。风暴事件多属于区域性事件,主要发生于热带浅海陆
棚区。
时间短。多半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
风暴事件
识别特征
沉积特征:表现为风暴流沉积,其特征有:
①粒级分选、层厚丌稳定,而且粒级分选层不平行层 理之间的粒度呈突变;
例如长江三峡及其东部地区上寒武统的风暴事件、 干旱事件等起到了较好的地层对比作用。
4 事件地层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由于事件地层学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目前 还没有人提出系统的划分和对比的单位。肖首次提出
以下5种单位。主要类型:(地质)事件面、事件层、
事件带、事件组合和事件集群
4 事件地层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第八章
事件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的概念 事件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地质事件的概念、特点和级别 事件地层单位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地质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识别特征
缺氧事件 风暴事件 生物灭绝事件 外星撞击事件
事件地层学(Event Stratigraphy)是新兴起的一个地层学
微量元素异常 铂族元素异常 贵金属(如金)异常 铁族元素异常 稀土元素异常
放射性元素的异常。
缺氧事件
缺氧事件的原因 上涌洋流:上涊洋流是大洋洋流循环中的向上分支。上涊洋流
的上升可以导致两个结果。a、由于上涊洋流向海岸斱向运动, 导致水层表面的氧和营养较为丰富,从而促使浮游生物很繁盛
及其东南缘早寒武世早期的黑色页岩中碳同位素平均值为-6.4%,氧同位素平均值为-9.4%。
缺氧事件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碳、氧同位素异常
微量元素异常 碳、氧同位素异常:多表现为较高负异常。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演变和地质现象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广泛而多样。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各个层次和组成部分,如地幔、地壳、岩石、矿物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等。
同时,地质学还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地壳运动、自然灾害等现象,以及地球历史上的各种地质事件和演化过程。
首先,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地球内部的构造。
地质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推断出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等。
这些结构的了解对于我们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特性、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地幔柱系统,我们可以揭示板块运动的机制,这对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地质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地球中保存的岩石、化石和古地理信息的研究,地质学家可以重建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从而揭示地球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以及生物演化的历程等。
例如,通过对地层中的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地球上生物的变化和演化,对研究生物进化规律和生物地理学有重要意义。
此外,地质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地球表面的地貌。
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山脉、高原、峡谷等,直接反映了地质过程的结果。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作用和地貌形成过程,可以揭示地球表面的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的规律。
例如,对于河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水的运动规律和河流侵蚀作用。
这对于水资源管理、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质历史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这对于预测自然灾害、地质资源的勘探和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通过对地球表面地貌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推断出地质环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
这可以提供参考和依据,用于环境保护、土地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
总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地球的各个层次和组成部分,包括地球内部构造、地质历史、地貌形态等。
地质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
地质学的定义及研究范围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和地球内外过程的学科。
它探讨地球的构造、形成、演化以及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变化。
地质学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地球的各个领域,包括岩石、矿物、地质历史、地球表层变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进行详细阐述。
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各种物质、生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它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构造和内外部变化。
地质学通过观察和解释地质现象、地质历史和地球内部结构,揭示地质事件的发生机制和规律,并为资源勘探、自然灾害预测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的研究范围1. 岩石学和矿物学:岩石学研究岩石的类型、成因、形成和变质等过程,通过对岩石中矿物的组成和结构等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地球物质的组成与演化。
矿物学则研究地球上的各种矿物,包括其性质、形成条件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
2. 地质历史与地层学:地质历史通过对地球历史的记录和地质事件的研究,揭示地质演化的过程和规律。
地层学则是通过对地层的分析和研究,揭示地球不同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和演化。
3. 地壳运动与构造地质学:地壳运动研究地球地壳的运动方式、速度及引发的地震、火山等现象,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地壳的构造特征和变形机制,并揭示地球构造演化的规律。
4.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研究地球环境与地质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地下水、土壤污染、地质灾害等方面。
它通过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5. 资源地质学:资源地质学研究地球的各种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的分布、形成和富集规律,为资源勘探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6. 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内外物质的组成、分布和演化过程,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过程,这两个学科通过实验和观测手段,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
综上所述,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和地球内外过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岩石学、地质历史、地壳运动、环境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heinrich事件名词解释
Heinrich事件是指在末次冰期的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出现的一系列冰期事件,由德国地质学家哈因里希(H. Heinrich)于1988年提出。
这些事件是指在北大西洋地区的沉积物中,发现了一系列冰期事件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了冰期期间沉积的沉积物中的冰漂碎屑含量和浮游有孔虫的数量等。
这些事件被命名为H1到H6,其中H1到H3是冰期事件,H4、H5和H6是间冰期事件。
这些事件的出现和消失与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当时地球气候的变化情况。
这些事件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气候历史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将今论古例子地质学
将今论古例子地质学【篇一:将今论古例子地质学】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将今论古”是地质学的传统思维方法.地质学的现有成果很大程度上时间里在这一方法论之上的.但是随着人们对客观现象认识的深入,已经发现不同地质时期内条件是不同的,地质作用的规律也有相应的变化,现在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着过去.因而不能将过去的地质作用规律和现代正在进行的地质作用规律不加分析地机械地等同起来.如海百合现在只生长在深海,但是在数亿年前,海百合却同造礁珊瑚等典型的浅海生物生活在一起.同位地质人,希望你好好学习.【篇二:将今论古例子地质学】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和演变历史的的科学。
地质学自身的特点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论述的:“地质学是研究那些不但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而且任何人都没有经历过的过程”,许多的重大理论、学说都是建立在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都是由片面认识到全面认识的过程中经过讨论总结发展起来的。
地质学中的“将今论古”方法,是地球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也是主要的方法手段之一,是地质学中的独特方法同时也是地质学家研究地球科学演变问题时的首选方法和有效手段。
一门学科是否科学,取决于它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与此同时,科学的进步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是否进步。
因此,选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地质学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自地质学产生以来,“将今论古”方法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尤其体现在地质学的具体应用中。
学术研究上,以地质学的视角,用“将今论古”方法研究地质具体问题的实例频频可见;然而,以哲学方法论的视角,研究“将今论古”方法在地质学中的应用的则相对较少。
本文通过对“将今论古”方法以哲学的角度研究来探讨其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内容
研内容
• ②地质事件的等时性。同一事件的地层记录在不同地区的 地层剖面上是同时发生的。等时性是衡量一种事件的年代 地层学价值的最重要标准。当前主要通过生物地层学、磁 性地层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法来论证事件的等时性。 • ③事件地层界线。确定地层界线是地层工作的重要任务, 当前最迫切的是确定年代地层界线。目前通常采用的是界 线层型法。事件地层界线比界线层型有标志明显、易于识 别、方便野外追溯等优点。目前正在研究的具代表性的事 件地层界线有:震旦-寒武系、二叠-三叠系、白垩-第 三系、奥陶-志留系、泥盆-石炭系及弗拉斯-法门阶等 界线。
发展趋势
•
①加强对宇宙事件及其地质记录的研究。宇宙事 件具有突发性、持续时间极短、影响可波及全球,其 地层产物是个理想的全球性等时面。 • ②综合分析地质事件的各种产物。不论地内或地 外事件,造成的产物都是多种的,而且还可触发其他 事件,形成派生的地质产物。因此,需从产物系列和 产物组合作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③既重视解决系一级地层界线,也应注意配合层 序地层学开展多种级别的事件地层对比研究。 •
研究内容
•
事件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 有4个方面: • ①地质事件及其地质记录。任何地质 事件都可能在地层中留下相应的地质 记录。根据这些记录便可推断事件的 类别、性质及规模,探讨事件的成因 及其地层价值。地质事件通常分地内 事件和地外事件(宇宙事件)。
•
地内事件包括生物绝灭、地磁极倒转、海平面升降、 火山喷发、洋中脊体积变化、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沉 积环境变化、缺氧环境出现、浊流和风暴等;地外事件 包括陨星和彗星撞击地球、超新星爆发、太阳辐射强度 变化等。
事件地层学
前
言
• 地质年代表包括了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两部分。同位素测 年的误差往往超过5Ma,太粗。许多重大地学问题的解决 依赖于地质时间分辨率的提高。例如,重大地史转折期, 生物的集群绝灭与复苏,不同地史时期全球变化的过程、 速度、幅度与当今全球变化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量化 关系等等。 • 随着这些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学家们认识到: • 1:没有高分辨率的地质时间坐标,就不可能有与时间相 关的高水平的地学研究成果; • 2:低于Ma时间分辨率的地学研究成果也难于更有效地服务 于人类社会密切关注的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 主题。 • 因此,确定高分辨率地质时间坐标,已成为当今地学界关 注的重要研究领域。
Milankovich旋回和ENSO事件
• ENSO是一种短周期的全球变化,主要振荡周期为 3~7a,峰值在4a左右。如果考虑其强度,ENSO尚 有十几年、数十年和百年的振荡周期。1997年就 是百年一遇的厄尔尼诺年。 • 每次较强厄尔尼诺事件出现,都造成世界范围的 干旱、洪涝、酷热、严寒和海洋水团的生产率、 含氧量的变化,并形成令人瞩目的全球变化和沉 积记录。
事件地层学
概念:事件地层学是研究利用地质事件及其 地质记录来对比地层和确定地层界线的学科, 地层学的一个分支。 根据事件地层学的观点,地层构架是由一系 列缓慢渐变过程和短暂的突变或灾变事件组 成,而突变或灾变事件在地层研究中有特殊 意义,地层界线本质上应反映突变。因此, 事件地层学与以渐变论和均变论为基础的传 统地层学有显著区别。
研究内容
• ④地质事件的地史恢复。恢复地壳的发展史是地层学 的基本任务。在地层剖面中,缓慢渐变过程常以连续 的沉积物和古生物演化系列保存下来,突变或灾变事 件常表现为沉积间断、不整合、古生物演化系列中断 和特殊的事件沉积层等。
高分辨率地层学特色
• 高分辨率地层学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就是建立高于Ma级的高分辨率地质 时间坐标,目前其分辨率可达到20-50Ka。因此,高分辨率地层学应 有几个显著特色: • 一、划分、对比出的主体地层单位的时间必须小于Ma级(如十万年级、 万年级、千年级等),其特征或时间属性应具有跨区域或全球范围的 可对比性; • 二、研究对象主要是具有顺序结构和关联的沉积节律,即旋回层、事 件层和具有重要时间标志性的超薄层组合序列; • 三、研究基础应是以精细的生物地层学为主体建立的年代地层框架; • 四、研究方法往往是跨学科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其中地层记录 的高分辨率相对定年和跨区域对比是基础,数字定年是关键,开发利 用地层记录中新的时间信息资源是先要解决的问题。
Milankovich旋回和ENSO事件
• 2. ENSO事件沉积 • ENSO是厄尔尼诺(El Nino)和南方涛动(South Oscillation) 通用的缩写代号。ENSO是热带海洋和热带大气的一种孪生异常 现象。 • 厄尔尼诺是指发生在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温的一种异常 增温现象和过程。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温度的正距平(暖水) 区通常先出现在低纬度的东太平洋海域(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 一带),并迅速向西传递,至西太平洋。 • 南方涛动是指南太平洋高压与印尼—澳大利亚低压之间的一种 “跷跷板”现象。通常南太平洋中,东部为一高压区(它下面 的低纬度洋面为冷水区),西部(印尼—澳大利亚)为一低压 区,二者构成一个纬向的袄克环流。在厄尔尼诺年,这一东高 西低的环流格局被打破,南太平洋高压与印尼—澳大利亚低压 同时减弱,甚至出现相反的气压差。
事件地层学
• • • • 目录 研究简史 研究内容 发展趋势
研究简史
• 事件地层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形成的,但与之有关的认识则要早得多。人们早就认识到 地质历史上的各种地质事件。如生物突变或生物大量绝灭、 地壳褶皱运动和升降运动、火山喷发、气候异常、地磁极 倒转、海平面升降变化、沉积环境突变和地球化学条件突 然改变等,并应用这些变化对比和划分地层。 • 1973年,英国地质学家D.V.阿格提出了“事件地层学”的 概念,但主要是涉及地球本身发生的事件。
• •
•
Milankovich旋回和ENSO事件
Milankovich旋回和ENSO事件
• 地球轨道要素控制着地球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轨道要 素的周期性变化引发了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并进而导 致旋回沉积作用。近十余年的研究表明,白垩纪,晚侏罗 世以及第三纪远洋沉积层序的旋回沉积层的平均周期通常 是20、40和100Ka(层束)显然是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的 产物;对湖盆蒸发岩沉积速率所做的研究,也反映出大致 相同的规律。
研究简史
•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自然科学家L.W.阿耳瓦雷茨 等对白垩系与第三系之间界线含铱量的研究,提出天体 撞击地球事件的假说,推动了事件地层学的发展。 • 为了探求恐龙及其他生物 突然发生全球性绝灭的原 因,对这条界线进行详细 研究,发现在界线处稀有 元素铱异常值突然增高, 类似现象在全球各大陆和 大洋的多处均有发现。
Milankovich旋回和ENSO事件
• • • 十万年级至千年级高分辨率地质时间坐标的建立,可望通过对地层记录中 Milankovich旋回和ENSO事件层沉积的高分辨率地层学研究实现。 1. Milankovich旋回 Milankovich旋回是指由于月球、木星等天体对地球绕太阳公转和自转运动的 影响,使地球的3个轨迹要素:偏心率e、黄赤交角(或地轴倾斜度)ε 和岁 差P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偏心率是地球绕太阳公转椭圆轨迹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之差与赤道半径之比, 变化周期约0.1Ma。 黄赤交角或地轴倾斜度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平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 面的夹角,变化周期约为0.04 Ma。目前,ε =23°27′。 岁差是指地球自转轴绕黄道轴旋转的运动使春分点沿黄道向西缓行,使回归 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岁差值为20′23″,岁差周期约为0.02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