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河湟地区近代思想观念的变迂

载 。 自此之 后 ,封建王 朝在这 里开 始建立郡 县并 进 行 屯田 ,推 行羁 縻政策 ,逐步 将河 湟地 区纳入 中央
王朝 的统 治之下 。历朝 历代在 青海地 区的发展 都 是
以河 湟 地 区 为 中心 ,这 些 情 况 也 为 其 在 近 代 以 后 的
西 北考 察 , 而且 这些 活 动 的 “ 获 颇 丰 ” 2 9 9 收 。112 1 年 ,青 海正式 建省 ,国 民政府 制定 了一系 列关 于政
识方面的变迁。
关 键 词 :河 湟 ; 思 想观 念 ; 变 迁
中图分类号 :K 0 . 2 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7 62— 0 2 2 0 )0 5 0( 09 6— 0 4 0 7— 0 4
河 湟地 区处 于黄 河与湟 水交 接之地 ,是黄土 高 原农耕 区与青 藏高 原游牧 区交错 的过渡地 带 ,主 要 包 括甘 肃省 的临夏 回族 自治州 、甘 南藏 族 自治 州和
青 海东 部 ( 德 、尖 扎等 黄河沿岸 地 区在 内的农 业 贵 区) 、黄南藏族 自治州 以及毗邻地 区。河湟地 区作 为 国防要 塞和东 西交通 的要 道 ,经历 了长 时期的经 营 和最终 的没落 。在周秦时期 ,羌人居住在河湟地 区。 “ 帝 国建立 后 ,这 一带 仍属边地 ,尚未 纳入帝 国 秦 的版 图” 汉武 帝时在甘肃永登县筑令居塞 ,《 。Ⅲ 后汉 书. 羌传》就有记 载:“ 度河湟 ,筑令居塞 。 西 乃 ”这 是 中原封 建王 朝在这里 建立 统治和 开拓经 营的首 度
第2 5卷第 6期 ( 09 20 )
河西学院学报
Vo.5No6( 0 9 1 . 20 ) 2
河 湟 地 区 近 代 思 想 观 念 的 变 迁
论清末青海河湟地区的宗法社会——以忠孝堂《李氏家谱》为例

“古 礼 同 姓 不 婚 。 附 远 厚 別 也 。 盖 今 之 同 姓 。即 昔 之 同 宗 。 ”151同 姓 不 婚 为 古 礼 ,是 防 止 近 亲 结 婚 的 一 种 手 段 ,后 世 各 朝 的 法 律 中 也 多 有 出 现 ,但 到 了 清 代 这 种 限 制 在 现 实 中 几 乎 不 存 在 了 , “从 《刑 案 汇 览 》 中 我 们 可 以 发 现 许 多 妻 与 夫 同 姓 的 例 子 ,更 重 要 的 是 法 律 所 采 取 的 不 干 涉 主 义 。 ”171 这 是 因 为 人 口 流 动 和 改 姓 氏 等 现 象 的 频 繁 发 生 ,使得同姓之 人 未 必 是 同 宗 ,因 此 清 代 的 县 官 对 同 姓 结 婚 几 乎 不 进 行 处 罚 , 并 且 社 会 上 对 同 姓 婚 姻 的 现 象 也 大 都 司 空 见 惯 :但 现 实 中 依 然 有 很 多 家 族 保 留 了 此 项 规 定 ,这 是 因 为 家 族 大 都 聚 族 而 居 , 在 一 定 范 围 内 , 同 姓 是 同 宗 的 现 象 并 不 少 见 ,忠 孝 堂 《李氏 家 谱 》之 所 以 对 同 姓 不 婚 进 行 限 制 也 是 基 于 此 原 因 。
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

《青海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邓慧君 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深入,固若金汤的中国封建社会在运行了两千多年之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社会步入近代化的历史时期。
青海作为一块民族杂居地区,地处中央府县制统治体系的边缘地带。
在,其传统社会也面临着新的社会因素的挑战。
本文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阐述、分析,以明了青海社会近代化的历史步履。
自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开始步入变革的历史时期。
由于传统社会的各种构成异常的完备,社会近代化的步履非常艰难。
在近代社会因素进入以后,传统社会的缓慢运行与新的社会因素的日益壮大越来越不可协调:一方面传统社会衰而不竭,仍然在气息奄奄地运行;另一方面近代社会因素又以其旺盛的生命力逐渐滋生蔓延。
新旧两种社会因素在这一时期的撞击,使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在人们追求社会革旧立新的征程中,如何变革?革什么?就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思考和实践的话题,他们的思考和实践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社会运行的晴雨表。
不管传统社会如何顽固,新的社会因素仍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滋生发育着,近代化成为社会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青海虽然地处偏远,但区域社会的变化与内地的变化脉络却息息相关。
这一时期在青海也是重要的历史时期,它上承远古的秦砖汉瓦,下启近代社会之声光电器;它延续了传统社会的余脉,也萌生了近代社会的嫩芽,是两种社会情景交叉互动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青海区域社会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渐变,它既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命运相联系,又因为其独特的多民族社会构成,使其社会的存在状况在许多方面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变迁轨迹。
自清朝建立以后,清王朝对青海政治统治的力度比较大,先是笼络藏族、安扶蒙古,以后又着力于健全东部农业区的府县制体系。
自道光以后对青海的施政措施日益完善,从边荒偏僻的依俗施治向与中央集权统治渐趋一致的方向过渡,使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进一步频繁。
道路·文化·认同——河湟地区多民族服饰文化交流的空间分析

摘 要:河湟地区,指位于黄河、湟水流域间之三角地带,今青海省东部,从古至今均是华夏版图上中西陆路交通的中心与枢纽,与周边地区皆有交通路线相连,其北达河西走廊、东接中原、西连西域、南下蜀藏,是古代东西方使者、商旅、僧侣往来的必经之地,在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担有重任。
本文将多民族服饰文化交流置于河湟地区的历史进程中和地域性整体文化的语境中予以考量,以具体的服饰事项的移动与族群迁徙的路线作为多点的线索追踪,阐释服饰文化现象如何借助文化互动而最终完成了河湟地区文化空间中的共时性建构的,以探求不同质文化在区域空间互相交流与融合、创新和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河湟地区;道路;交通枢纽;族群迁徙;服饰文化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3-163-07高宏媛从古至今,青海省的河湟地区①就是中西文化接触的中间地带,具有浓厚的多民族并存的特征。
其域内河流高山纵横,地形地貌结构复杂,为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地域空间。
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各民族长期的生活积淀,建构出多元共存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展示出不同族群间的多维互动关系,展现出空间、时间和社会三者间的共存性特点。
河湟地区,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是众多文化收稿日期:2023-02-27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传统伊斯兰建筑遗产文化档案建设与本土化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ZD209)的延伸性成果及西北民族大学202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西部文化景观建设与中华文化符号共 享研究”(项目编号:3192022005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宏媛(1985-),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
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内蒙古艺术学院,教师。
研 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的结合点,其间生活的各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上交流互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近代河湟地区移民

第9 期
牡 丹江 大 学学报
M d n a g U v r u a j n ni e s i ny
V . N .9 o1 21 O
21 0 2年 9月
文 章 编 号 : l0 .7 7 ( 0 2 90 5 、3 0 88 l 2 1 )0 .0 00
S . ep
收 稿 日期 :2 1-5 l 0 20 一6
生存 ,人们开始寻找 出路 ,于是有了 “ 闯关东 ” 、 “ 下南洋” 走 西 口”等移民大潮。气候温润 ,适 、“
合 农耕的河湟地区 ,自然成了生产者的移 民之地 , 因而 ,“ 奔河湟” 的人也不在少数 。 3 .近代政府加强建设河湟 ,带来移 民契机
关键 词:河湟地 区;移 民;启示作 用 中图分类号:K 5 文献标识码: 2 A
河湟 ,指黄河上游 、湟水流域 、大通河流域 , 古称 “ 三河问” 。河湟地 区是 由湟水 和黄河 冲击 而
成 的两个谷地 的统称 。有关 “ 河湟”的最早记 录是
战争 、 国联军侵华战争等 。 八 此后 国内又爆发 了大
事 之权 弹矣 。 ”而且人 口的分 布极 不平 衡, 中东部 “ 狭人 满” 地 ,而西部广大地 区则 “ 旷人稀 ” 地 。而
已达百万 。由此可见 ,在清末 民国这段时间 , 河湟
地区外来移民势头之猛 ,人数之多 。
一
、
近代河湟地 区移 民的社会背景
就 在这动乱的年代 , 中原地区又灾荒不断。为 了求
报 局 、公安局 、交通处 、蒙藏事务处 、民众联
合 处等附属机构 。 建省后 ,当时 国民政府的孙连仲
任省主席 , 下辖各大机构有不少是 内地人士 。即使 后来 ,孙连仲带部队 回中原 ,马步芳集 团中 ,内地 人士也不在少数 。 第三 阶段 , 日战争时期 , 抗 西北地 区作用 和地 位大增 , 国民政府加 大对青海投资 和扶持 , 大量建 设人 才涌入河湟 。另一方面 ,内地战火 连绵 ,许多
“河湟”区域的历史变迁

“河湟”区域的历史变迁作者:张虽旺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04期摘要: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分析可知,历史上人们所认识的“河湟”地区的区域范围不同于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河湟地区,它始终处于不断地变迁之中。
到了现代,随着地理知识的丰富、行政区划的划分,现代概念的河湟地区才得以产生。
关键词:“河湟”地区;范围;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K9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034-03河湟地区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内陆区三大地理区的交汇地带,是北方农牧过渡带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河湟地区的地理环境经历了从适宜农业生产、畜牧生产到农牧兼营的变迁过程,先后经历了史前时期的狩猎、采集时期,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时期,西汉以前的畜牧时期以及汉代以后的农牧兼营时期。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河湟地区的适宜农牧兼营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河湟地区的民族成分既有农业民族的存在,也有牧民族的存在。
“河湟的地理区位对青海游牧社会尤其是游牧社会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极为深远。
这一地区成为历代中央政权控制游牧社会的必争之地”。
河湟地区农牧兼营的地理环境充分显示了河湟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河湟”是“在西北边疆史上形成的诸多区域性地名中影响大、传播广,至今仍在不同程度上被使用的地名”之一。
“河湟”地区的得名与流经当地的黄河与湟水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河”是黄河的专称,与湟水的“湟”组合,形成地域名称“河湟”。
然而,“河湟”作为区域性地名,在史籍记载中所涵盖的区域范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历代行政区划的不同以及当时人们认识的差异而不断变化。
由于在历史上人们所具有的地理常识的模糊性,决定了“河湟”在历史上所包含的地理范围并等同于今天的“河湟”地理范围。
即使在今天,对“河湟”地理范围也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包括“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西宁四区三县、海东以及海南、黄南的沿河区域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
华夏边缘书评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之书评《华夏边缘: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被公认为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为台湾作家王明珂所著。
王明珂,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
现任职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
主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研究、民族认同、历史与社会记忆、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
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
他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和《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两部著作存在着一些内在的联系:以一个古老的华夏边缘——羌族——说明华夏的成长历程。
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在普通人眼中不算是问题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国人。
之所以说这是一个不算是问题的问题,是因为对中国人来说,我们一出生便被冠以中国人的社会定位,理所当然的就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族群中的一员,这一点从未被怀疑。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当我看见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的时候,禁不住沿着作者的思路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人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仔细的研读了这本书。
当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为作者深厚的学识功底以及巧妙的研究角度所折服。
因为这本书,我对自己为什么是中国人以及中国人历史、华夏和华夏边缘的形成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勇敢地颠覆了以往在民族研究中的所谓“典范观点”,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边缘与内涵”,作者首先介绍了当代社会人类学族群理论,然后说明了记忆与历史对族群认同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研究角度——民族史的边缘理论。
论古代移民与青海地区民族文化变迁——兼论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中的变异

方 草原 民族 四大文化 圈 的交融 地 带 , 历 史 上来 自中 原 的汉 文化 、 中亚 的伊斯 兰文 化 、 蒙古 高原 的游牧 文 化 与青 藏 高 原 的 藏 文 化 ,在 这 里 长 期 碰 撞 、 交融,
有 独特 的地 理人 文 特 色 , “ 处 于 中原 、 西藏 、 西域、 北
防屯戍或随军征战并留居下来的 , 还有通过经商 、 传
播 宗教 迁来 的 。他们 相互 吸收 、 融合 , 确立 了青 海多 民族 聚居 、 融 合发 展 的格局 。纵 观青 海历 史 , 小股 和 零 散 的移 民活 动一 直都 有 , 但 影 响到 青 海 民族 关 系 和 民族 文化 的规 模性 移 民主要 有先秦 时期 中原 文 明
文 化类 型 多种 多样 , 且 互相 浸润 、 涵化 ” l 1 J 。从 旧石
器 时 代起 , 青 藏高原 就 有人类 活 动 , 新 石器 时代 生活 于此 的古人 类创 造 了光 辉灿烂 的彩 陶文 明 。有史 记 载 以来 , 青 海 即是 多 民族聚居 的地 区 , 羌、 小月 氏 、 匈 奴、 汉、 鲜卑 诸 部 、 吐蕃 、 蒙古 等古 代 民族 和 少数 中西 亚人 先后 在这 里 留下活 动 的足迹 。随着这 些古 代居 民 的迁入 , 内涵各异 的各 民族 文 化也纷 纷传 入此 地 。
兼论 弱势 文化 在 强势 文化 中的 变异
阿朝 东
( 青海省博物馆 , 青海
摘
西宁 8 1 0 0 0 8 )
要: 文化本 身并无优 劣强弱之 分 , 所谓 的“ 强、 弱势文化” 是 指在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 同民族文化在传播 过
河湟文化的书

河湟文化的书
以下是一些关于河湟文化的书籍推荐:
1. 《河湟文化研究》 - 作者:李军
这本书是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河湟文化的研究著作,内容包括河湟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 《河湟文化》 - 作者:张丽华
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对河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宗教、语言、民俗、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插图展示了河湟地区的文化特色。
3. 《河湟文化论丛》 - 编辑:陈建国、张志成
这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多位学者关于河湟地区文化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历史、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
4. 《河湟文化研究导引》 - 作者:李悦华
这本书是一本导引性的研究著作,通过对河湟地区文化的概述和研究方法的介绍,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河湟文化。
5. 《河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 作者:王旭明
这本书通过对河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进行探讨,展示了河湟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上是一些关于河湟文化的书籍推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

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治文化的特点和相互影响。
正文部分包括对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的概述、影响因素分析、社会化实践探讨、案例分析和研究展望。
结论部分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探讨实际应用的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西北地区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研究、影响因素、实践探讨、案例分析、成果总结、展望、应用价值。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界民族聚居地区之一,这里涵盖了多个民族群体,包括藏、维、回等民族。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西北地区的民族政治文化也逐渐受到关注。
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与融合不仅影响着地区内部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对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产生重要影响。
在西北地区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的背景下,各民族之间如何相互融合、理解和共存成为亟待探讨的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西北地区的民族政治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开展对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西北地区的民族政治文化特点,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地区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1.2 研究意义西北地区是我国跨界民族聚集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政治历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的现状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
通过深入探讨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的影响因素,可以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推动跨界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定。
研究西北跨界民族政治文化社会化还可以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完善提供实证研究和理论支持,为推动西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 青海地区的变迁

中国历史疆域漂变青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疆域漂变青海地区的变迁中国历史上,疆域的漂变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青海地区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其疆域的变迁也有着自己的独特历史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角度,探讨青海地区的疆域变迁。
一、古代青海地区在古代,青海地区是多个民族居住的地方,其疆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早在先秦时期,青海地区主要是羌族和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也与西域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由于历史资料的缺失以及地域交错的复杂性,对于古代青海地区的疆域情况我们很难有详细的了解。
随着汉朝的统一和西域的开拓,青海地区逐渐进入中国统治之下。
汉武帝时期,中国开始对青海地区进行统治和开发,将其纳入中国的疆域范围。
此后,历代朝代对青海地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和控制,但在古代的政治和军事控制下,青海地区的疆域可谓相对稳定。
二、清朝时期的疆域变迁清朝时期,青海地区开始成为中国的西北边疆。
乾隆时期,清朝不断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统治和控制,实行宗教政策、农牧政策等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对该地区的控制力。
然而,青海地区的疆域范围在此期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三、现代青海地区的变迁进入现代时期,特别是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青海地区的疆域发生了较大的漂变。
在中华民国时期,青海地区被划归为青海省,辖区范围相对稳定。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海地区的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家行政区划调整,青海省的辖区进一步扩大。
雷波、尼玛等地区相继划归青海省,使得青海地区的疆域扩大了不少。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时期,中印边界冲突导致中国对青海地区西南部的领土得到了巩固和统一。
除了在境内的领土变迁之外,青海地区还与蒙古、新疆等地的交界处存在争议和划界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官方立场,这些争议地区属于中国的领土,并在实际控制之下。
四、总结总结起来,中国历史疆域的漂变在青海地区亦有体现。
多元文化的互动与调适:宋元明清河湟吐蕃部族的文化嬗变研究——

河 路 的文 书 即直 接用汉 文 写成 , “ 西 界首 领 禹臧 结 逋 药 、 蕃 部 巴鞠 等 以译 书来 告 , 夏 国集兵 将 筑 撒 逋 达 宗 城 于河州 界 黄河 之南 、 洮河 之 西 。 ” ④显然 , 这 里 的译 书 即是汉 文 。 由此 看来 , 北 宋 时期 河湟 吐蕃 部族 给 北 宋 的 官方 文 书 基本 上 是 以 “ 蕃 书”、 “ 蕃字 ” 为主 , 以汉 文 为辅 。那 么北 宋 给嘣厮 哕政权 的 官方文 书用 的是 汉 文还是 蕃 文 呢?从 零 星 的记 载来 看 , 熙 河路 由于 处 于北宋 和 嘣厮 哕政 权交 往 的最前 方 , 可 能 集 中了 大量 通 晓汉 蕃两 种 文 字 的人 员 , 因此 给 嘣厮 哕政 权 的官 方文 书 以吐蕃 文 居 多 , 如元 丰 七 年 ( 1 0 8 4年 ) 熙河 兰 会路 经 略 司 给北宋 朝 廷 的上 书 中说 , “ 董 毡遣 人 以蕃 书来 , 已 回蕃 书 , 约令 引兵 深 入 摩 灭 缅药 家 。 ” ⑤北 宋在 给 熙河 兰会 路 的 回复 中专 门提 及 给董 毡 回复 之事 , “ 委李 宪 自今所 与 蕃 书 , 不 须过 当督 责 。 ” ⑥可 以看 出 , 当 时熙 河 路 给 哺厮 哕政 权 的
佛 教 文化 、 伊 斯 兰教 文化等 多 元文 化 的 汇 聚之 地 。这 一 地 区 自北 宋 时 期 就 聚居 着 大量 的吐 蕃部 族 , 据 不完 全 统计 , 仅 北宋 时期 , 在各 类 文献 中出现 的吐蕃 部族 就有 数 千个 , ①有据 可查 的亦有 数百 个 。 ② 这 些 吐蕃 部族 长期 生 活于 多元 文 化并 存 的河 湟地 区 , 绵延 发 展 , 有 的一 直 延 续 到 民 国时 期 。数 百 年
《华夏边缘》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读书报告【摘要】中国边疆民族史学者王明珂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以族群边缘研究为视角,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借用历史记忆与失忆的概念,对华夏以及华夏边缘认同如何形成、扩张与变迁进行了系统阐述,同时也是对西方人类学界族群理论所作的一个本土话语应对。
其崭新的研究取向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角,给以启发反思以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族群边缘、集体记忆、溯源研究、民族史边缘研究一、背景介绍《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是台湾中央研究所王明珂博士“族群边缘研究”的重要成果。
作为一位研究中国边疆民族史的台湾学者,作者引用大量历史、考古和人类学资料,从一个新的角度——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历史回忆——来解读华夏(中国人)的本质,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藉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成为非华夏。
作者明确指出了以往历学、社会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族群溯源研究的不足,他以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努力构建一个族群边缘理论,来诠释一般性的人类族群的认同与认同变迁现象,最终来回答“什么是中国人”这个本质问题。
二、作者简介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
1979、1983年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199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
责任职于中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曾任教于台湾大学、清华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东吴大学等校。
主要从事于中国民族史、族群认同、历史与社会记、游牧社会及其历史研究。
近十年来从事羌族社会文化、历史记忆与族群现象的田野调查研究。
三、主要内容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30年来社会人类学界族群理论的发展历史,并提出自己“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对于历史文献、考古遗存和当代口述资料的看法。
当代的社会人类学界,关于族群本质的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一、族群客观特征论,即通过个体的体质特征或文化特征(语言、服饰、宗教等)来判断其族群身份。
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考量

民族地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考量作者:杨玢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05期【摘要】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涉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调适和转化创新。
在全球化、现代化、信息化所注解的民族社会转型进程中,作为中华文化的空间标识,次生多元一体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较高程度上推动着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和谐稳定,而且较大意义上关切着民族国家文化自信的时代形塑。
作为民族地域文化的典型演绎,河湟文化延展着世居族群文化记忆的呈现图景,展演着中华文化价值传统的空间具象。
在文化多元与价值冲突的时代境遇中,基于河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镜像分析之上,描摹现状态势,研判问题成因,并据此建构民族地域文化现代调适和转化创新的有效路径,是中华文化地域传承与整体发展的应然之义。
【关键词】民族地域文化;中华文化;河湟文化;传承与发展【作者】杨玢,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青海西宁,810016。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5-0073-007所谓文化,是自己编制的意义网,所以文化分析并非寻求规律,而是探究意义(格尔茨语)。
在现实性上,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然指涉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调适和转化创新。
文化是民族形塑的核心要件,在民族共同体既定限域内,高度的文化自信源自于民族文化的时代传承与创新发展,因为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1]10。
作为中华文化的空间标识,次生多元而又一体走向的民族地域文化不仅是世居族群文化记忆的时代呈现,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具象演绎,其本源上体认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厚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意涵。
“一个种族现存的文化及价值观,并不是对现实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的绝对反映,而是对这个种族现存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的意识反映的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河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调研报告

作者机构: 河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调研课题组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页码: 65-69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河湟流域;民族文化;多元;融合
摘要:从秦汉时期开始,最早由羌人居住的河湟地区开始有中原先民进入。
在长达几千年的民族交融之后,这一地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成为中原文化西渐和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也提供给当代民族和区域文化发展的研究以诸多启示。
本文沿着历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探寻河湟流域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旨在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事实依据。
青海河湟地区居民身份的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

作者: 赵小花[1,2]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2]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199-20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户口统计;居民身份;现代转型;河湟地区
摘要:先秦至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居民的社会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随着中央王朝在此地统治力量的强化,一些当地居民被编户齐民,从而拥有了与中原居民同样的社会身份;另一方面,在内生的地方秩序中,由当地土司、千百户等统治的土民则具有与中原居民完全不同的社会身份,而土民群体的存在既反映出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属性的地域特色,同时也是华夏边缘社会文化属性得以存续的社会基础。
民国时期,在青海建省及县制改革等的影响下,居民身份从土民到国民的转换,十分鲜明地体现了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的过渡与转型。
距今5300年前后的中国文化格局发生剧变,大批中原人迁往甘青地区

距今5300年前后的中国文化格局发生剧变,大批中原人迁往甘青地区西阴文化彩陶距今5300年前后,西阴文化(亦称庙底沟文化)解体,西阴文化核心区和控制区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留在当地接受大汶口、屈家岭等外来文化冲击而形成了秦王寨文化、大司空文化,以及西王村、泉护二期和大地湾第四期等仰韶晚期类型,虽然不能排除这个文化系统中有外来文化人口殖民性的迁入,不过西阴文化遗民应该还是其主体所在。
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西阴文化遗民由于受战争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迁徙到了其他地方。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仰韶时代在进入晚期后,西阴文化原来的核心区域晋南、豫西和关中都出现了聚落数量和聚落总面积骤减的情况。
而与此同时,在长城以南至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只有位居西北一带骤然崛起的马家窑文化区域出现了聚落数量和聚落总面积大规模增长的现象。
据前些年的调查,陇东泾河上游原有西阴文化遗址697 处,到仰韶晚期时锐减至 34 处,不足西阴文化时期的 5%;但西汉水流域和渭河上游在仰韶晚期时不但没有减少,反倒比原来增长了50% ~70%,譬如渭河上游仰韶晚期遗址和马家窑文化遗址合计242 处,就比西阴文化时期增加了 70%。
其他地区如白龙江流域马家窑文化遗址有 45 处,是西阴文化时期的 9 倍;洮河流域及甘肃黄河沿岸马家窑文化遗址 133 处,是西阴文化时期的 26. 6 倍;青海河湟地区,这一时期马家窑文化遗址及受马家窑文化影响的遗址多达265 处,是仰韶时代遗址总和的44 倍还多;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遗址数量总计549 处,是同时期仰韶晚期遗址数量的 5 倍,而洮、湟、黄河流域遗址数量就占到了其中的 72. 5%。
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彩陶罐显然,洮河中下游和河湟地区已经取代晋南、豫西和关中一跃而成为新的经济文化重心所在。
虽然在原来西阴文化控制区的某些区域,聚落数量和聚落总面积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譬如郑洛一带的秦王寨文化,但相对于马家窑文化而言,总还是令人有天悬地隔之感。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文化交融现象研究——以来路村为例

河湟地区传统聚落文化交融现象研究——以来路村为例
金苑;兰俊
【期刊名称】《住区》
【年(卷),期】2024()2
【摘要】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过渡区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也是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
自古以来,河湟地区聚居了汉、藏、回、撒拉等多个民族,逐渐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
本文基于汉藏文化融合
的研究视野,以青海省湟中区群加乡来路村为研究对象,从聚落与建筑两个层面剖析
其选址与空间结构、宗教建筑与民居建筑中的文化交融现象;进而通过对其成因的
分析,提出对其保护与更新的策略,从而为多民族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133-140)
【作者】金苑;兰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建筑研究与设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青海省东部河湟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生存智慧研究
2.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共生与制衡现象探析——以河湟地区为例
3.常德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善德文化
研究\r——以牛车河镇三红村为例4.河湟地区藏族聚落及建筑地域适应性——以
同仁县木合沙村为例5.河湟地区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分析研究-——以海东市乐都区X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

河湟文化圈的形成历史与特征
丁柏峰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作为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文化建构出河湟文化多元鼎立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多元性文化维护了河湟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河湟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进步,最终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创造了河湟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总页数】4页(P68-71)
【作者】丁柏峰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
【相关文献】
1.历史上的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一) [J], 陈化育;陈新海;罗成孝
2.历史上的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二) [J], 陈化育;陈新海;罗成孝
3.话说河湟文化圈 [J], 王伟章
4.昆仑文化与河湟汉文化圈之间的精神追寻 [J], 李言统;
5.河湟文化特征平议——兼论河湟文化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J], 李健胜;李芝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青海河湟地区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祁连山以南,西宁四区三县、海东地区以及青海海南、黄南等地。
自古以来,这一地区即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
先秦至民国时期,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文化属性经历了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的变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内地化是变迁的
主流,也是促进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进步的主要动力。
先秦至清代前中期,青海河湟地区经历了从一个生态的、文化的独立地区到华夏边缘的漫长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
属性赋予这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及文化面貌。
两汉以来,这一地区进入内地化的历史阶段,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及文化因素对青海河湟地区持续地产生影响,而在内生的地方秩序的长期影响下,地方性文化因素也影响着这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
此后,
中央王朝对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进程的影响逐步深化,而中央王朝在青海河湟地区行政力量的扩张与收缩过程即是王朝国家与地方秩
序的角力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原华夏与民族边缘地区之间的社会文化也经历着冲突与融会,而持续进行的内地化过程,使当地社会文
化诸方面受到中原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
作为内生地方秩序的承载体,历史上,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藏族)、蒙古、回族、土族等民族皆对青海河湟地区的历史演进产生重要影响。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海河湟地区形成具有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其在社会
文化内在结构及其外在形式上具有多元性的文化特质,且在政治、经济及文化上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特征。
华夏边缘的社会文化属性既为这
一地区的内地化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同时又以地方性的社会文化因素
制约着内地化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从而使内地化进程成为一个可逆的、不确定的社会发展方向。
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进程
加速,其社会文化诸项事业的进步突出表现在内地化与近代化的双重
变奏,西方化的因素也伴随着近代化进程影响着青海河湟社会文化的
近代建构,同时,一些地方性社会文化因素仍然存续,在这些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青海河湟地区形成了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
从民族边
疆社会文化因素的形成动因看,晚清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对青海河湟
统治的深化,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特别
是青海建省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改革,既促使了这一地区在政治上
与内地的均质化,同时也进一步突显出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特殊性;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特别是抗战以来民族国家理念的
传播,加速了青海河湟地区意识形态的均质化进程,同时一些地方性
文化观念在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社会大背景下更加突现出来;近代以来,人口迁徙和商贸活动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了青海河湟地区与内地的
联系,共同成为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得以确立的重要动因,而原有
的人口结构与独具特色的商贸活动,也使这一地区作为民族边疆的社
会文化属性得以深化。
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属性的确立还体现在近代国民的塑造、近代教育的兴起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等方面,这些因素既
是形成新的社会文化属性的动因,也是这一社会文化属性导致的结果。
在上述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的内地化已是
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也是这一地区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动
力源泉。
当然,也应当看到,青海河湟地区的近代化在促进边疆地区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受到诸如保甲制度复兴等逆近代化因素的一些影响,加之一些与近代化过程背道而驰的内生地方秩序的干扰、影响,
河湟地区的近代化发展步伐显得艰难、迟缓。
此外,我国的近代化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社会的影响,因此,近代化过程伴随着西方化
的历程,这一点也有青海河湟社会文化近代化过程中有所体现。
从近代以来青海河湟地区政治结构、商贸经济、医疗卫生、教育、文娱、体育、饮食等内地化、近代化的进程看,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也可用"变"与"不变"的二元对立关系加之总结,其中,"变"特指的是由内地化引发的该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而"不变"则既指受地方秩序影响或某些利益团体的阻碍而使地方社会文化处于滞后的状态,也包括客观存在的一些地方性文化因素。
"变"代表了事物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而"不变"则指事物的特殊性。
在民族边疆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变"的因素还突出地代表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惯性因素。
在青海河湟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变"代表了这一地区前进的动力与方向。
总之,从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的内在结构、发展趋势及未来走向看,内地化是青海河湟地区进步与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