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分析
基于集群视角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为例
本模式。因此, 必须积极探索江苏农产品加 _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路径, T - 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关键 词: 产 品加 .业 ; 产 品加 工度 ; 农 r 农 - 区位熵 ; 业 集群 产
一
江 苏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的 规 模 不 断 扩 大
年江 苏农 产 品加 工度 也 达到 33 . 说 明江苏 总体 的农 产 .5 这 品加 工度 已经 达到 发达 国家 的水 平 二 江 苏农产 品加 工产 业集群 优势 尚不显 著 关 于产 业 集 群 的 开创 性 研究 始 于 新古 典 经 济学 的集
农 产 品 加 工 业 俏 模 资 广: 模 的 扩 张 速 度 远 高 r 从 业 人 员 和 企 业 数 量 的 张 速 度 特 J. j足 企 业 数 量 指 标 I
的 系统 . 是形 成产 业集 群 现象 的主要 原 因” 产 业集群 凭借 。 自身在 成 本 节 约 、 源 优 化 、 险分 散 以及 创新 激 发等 方 资 风 面 的独 到 功 效 , 被奉 为 区域 经 济发 展 的核 心 动力 . 为各 成
0 I0 5 2 0 j0 6 2
531 _8 53
4 1 88 7 .6
21 .7 16
1 2 95 4
平 还 有 明 显 的 差 距 .0 8年 的农 。 』l 度 仅 为 20 J工 f
6 8 50 5 . 0 8 5 53 l. 2
50 83 8 -9 59 22 6 .3
国 的工业 总产 值 。 般来 说 , 一 某一 产业 的 区位 熵指 数越 高 , 表 明该产 业 发展 水平 越 高 .对 于 国 民经 济 发 展 的贡献 越
其次 。 力 培育 区域农 产 品加 工龙 头企 业 。积极扶 持 大 农产 加工 企业 规 模化 经 营. 力 培育 区域农 产 品 加工龙 头 大
我国产业集聚升级路径及政府作用分析
一
、
引
言
预活动 不可 避免 。从 社会 网络关 系来 看 , 政府 作 为 产业发 展政 策 的制定 者 和社会 资 源 的协调 者 , 无论 是从 技 术 、 劳动 力 、 入 一 出 等各 个 层 面看 , 投 产 都具 有至 关重要 的作 用 。 宁 (0 6 认 为从 结构功 能主 蔡 20 ) 义 出发 , 集 群 网络 密集 性结 构 的深 入 分析 有助 于 对 政 策制定 者实 施更 具针 对 性 的 网络治理对 策 , 根据
产 业集 群 升 级被 定 义为 集 群 企 业 为 了提 升 产 生效
22 0 0年1, 图将产 业 集 聚作 为 引领 全省 经济 的重 力 中之重 , 争取将 集 聚 区变 为长 三角 乃 至全 国的工业 化示范 区 。那 么 在产 业集 聚 升级过 程 中 , 府到底 政 发挥 了怎么样 的作 用 ?这 些措施 利 弊如何 ?该进行 如何改 进是 决策 者们 应该 关 注 的问题 , 本文 将根 据 我 国产 业 聚集 发 展 的现状 进 行路 径分 析 , 此基 础 在 上探 讨 了 政府 在 这 一过 程 中应 发挥 怎 样 的作 用 并
导 致对 系 统 的 冲击 。如某 地 区在 其 他 条 件 与外 地 等 同 的情况 ,某 一 单一 方 面 的优 势 会 形 成竞 争 力 累计 , 而 引 起其 他 地 区资 源 的 流人 。 进 了本 地 从 促 快 速 的发 展 。“ 径 依 赖 ” 论 则 充 分 的认 可上 述 路 理
共赢 已经 成为 未 来企 业 发 展 的重 要 模 式 ; 同时 , 从
行 业 性质 及产 业 链 角度 形 成 的企 业共 同体 与 其他 共 同体形 成 了群 体 抗争 的局 面 ,故 现在 的企 业 主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分析
规模 经济 比较 明显 , 以钢铁 行业 的合理 集 中度 所 设 备 制 造 、 织 等 行 业 集 聚 效 应 明 显 。 即 江 苏 省 的 产 业 集 人壁 垒高 , 纺 这样 有 利 于提 高 国 际竞 争力 和 降低 成 群主要 为传统 比较优 势 行业 ( 织业 , 纺 纺织 服 装 , 帽 制造 应该处 于较高水平 , 鞋
文 章 编 号 :6 23 9 (0 2 0 —0 70 1 7— 1 8 2 1 ) 60 5-2
1 前 言
集中, 但是江苏 省的产业集 群也 存在 一些 问题 , 具体 有 以下
改 革 开 放 以来 , 苏 省 的 产 业 集 群 抓 住 历 史 机 遇 , 得 几 个 方 面 : 江 取 () 织 业 过 度 竞 争 。 江 苏 省 纺 织 服 装 、 帽 制 造 业 和 1纺 鞋 了 快 速 发 展 。但 是 , 个 不 争 的事 实 是 , 苏 省 产 业 集 群 大 一 江
完整 的价值链 , 如南 通是 纺 织 基地 , 主要 提供 初 级 加 工 品 , 壁 江 山 , 些 外 商 投 资 企 业 以 出 口 为 主 , 2 0 这 如 0 8年 外 资 企 常 州为牛仔 布的生产基地 , 供 中间产 品 , 提 而无锡 是 服装 加 业 出 口量 前 1 0家 企 业 中 , 子 信 息 制 造 行 业 7 家 ( 中苏 0 电 2 其 工 基地 , 生产 出最 终 产 品 , 这 些 传 统行 业 主要 集 中于 苏 州 5 且 7家 )外 商投 资行 业 或外 商 并购 本 地企 业 并不 会 带来 , 南, 地域集 中度较 高 , 行业集 中度 较低 ; 石化 、 金等 传统 重 预期 的技术外溢 和技术转移 (ol t b l a dF a kRe e 冶 Je Si ae n rn i , e z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之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各国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路径。
本文将讨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并分析其影响和挑战。
一、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改进现有技术,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科技创新还能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机会。
1. 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是技术研发。
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发现新的科学原理和解决现实问题。
随后,创新成果需要得到有效转化,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支持。
2. 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的制定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政府需要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政策。
这包括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收、建立研发平台和引进高端人才等措施。
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的转化与升级产业升级是科技创新的直接结果。
通过科技创新,旧有产业得以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转变,从而提高产业结构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转型在科技创新驱动下,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和升级转型为新兴产业。
例如,传统制造业可以引入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样的转型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决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
2. 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培育产业升级需要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培育。
通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和价值链,企业能够共享资源和信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土地、基础设施和金融支持等措施来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挑战与影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面临许多挑战和影响,如技术壁垒、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
1. 技术壁垒与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技术壁垒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分析及转型升级建议
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分析及转型升级建议导读:中国产业园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涉及不同产业层次、覆盖经济领域广泛、多种类型互为补充的发展态势。
园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在追求合理化和高端化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分析1、园区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
我国产业园区建设已基本完成了要素集聚、规模和数量扩张的任务,逐步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效率与发展质量阶段。
目前,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是提升园区发展质量面临的首要问题。
受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影响,国内产业园区带有一定程度的跟风性质,没有与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相结合,导致园区规划不完善、定位不明确,大部分园区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
部分地区在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产业园区短期产生经济效益指标,对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定位不清晰。
企业在选择产业投资项目时也表现出盲目性,以当地政策支持力度、税收减免力度来进行选择,产业项目与功能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
2、开发过程“重量轻质”,难以形成合理分工布局。
目前,各个地方盲目冒进新建各类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特征明显,然而许多入驻企业因没有形成专业分工,仍处于“低效率区”。
部分地区产业园区内表现出“重企业、轻产业”的不良现象,企业各自为战,未能形成上下游合作的整体力量。
产业园区不是集中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区,导致的产业园区产业结构、技术积累、要素集聚和所处制造业价值链位置不足以支撑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甚至在部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企业盲目跟风,大量从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机械等行业,缺乏基于地区实际的特色产业和适应新工业革命和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的技术与人才积累,园区内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发展也没有形成。
3、园区政策依赖性强,要素利用率较低。
产业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大量的政策优惠,吸引一些具有示范效应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入园,增加了企业的依赖性,影响产业园区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建立。
江苏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
同不足ꎬ制造资源共享水平不足ꎬ集群内企业间的联
系松散ꎬ区域协作不畅通ꎬ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产业
力度较弱ꎮ
3 4 集群公共服务下沉不到位
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在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
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足ꎬ 组织共治、 资源共用、 利益共
享、合作共赢的治理体系仍需要完善ꎬ公共服务的精
核心环节申请专利ꎬ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
好、竞争能力强的知识产权ꎮ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或牵
头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ꎬ将创新成果和专利转
化为标准ꎮ
4 4 加速数字化转型ꎬ构建集群发展数据底座
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
行动ꎬ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ꎬ布局网络、算力ꎬ加快
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ꎮ 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ꎬ支持
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ꎬ是产业
链供应链重要的组成单元ꎬ在推进产业合作、产学研协
国家
同创新、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
高水平自立自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ꎮ
1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现状分析
1 1 国外集群培育经验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ꎬ许多国家都在大
86%ꎬ主导产业支柱作用日益显著ꎬ已形成一定的规
模优势ꎮ 2023 年以来ꎬ多地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
集群的文件不断印发ꎮ 江苏、广东、四川、陕西、上海
等地陆续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
政策ꎬ对产业导向、培育数量、认定标准、培育模式等
制定了明确的规划 [6] ꎮ 在产业导向上ꎬ江苏提出重点
支持主导产业属于“1650” 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ꎮ
物流大数据等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ꎮ “ 全面” 是指在
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路径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作 为 当代世 界经济 发展 中极具 效率 的
产 业经济 组织形式 ,对于 区域 经济增
国外 对产业 集群 的研究较 早 .研
究角度 很 多,研 究成果 丰富 ,而且近
7 现代城市研究 2 1 .2 6 0 0 2
经济
E CON OM Y
文章编号 :0 9 6 0 ( 1)2 0 7- 6 10— 0 02 0— 0 6 0 02 中图分类号: 2 0 F9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 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170 9 , 702 7) 湖南省教育厅科 学研 究项目 ( C 4 7 。 1 0 3 ) 1 作者简介 : 王欢芳 ( 8 一 ) 女 . 1 0 , 中南大学工商管理 专业博士生. 9 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讲师 研究方 向为区域管理 ; 胡振华 ( 6一 ) . 1 2 男 中南大学教授 . 9 博导 . 研究方 向: 区域经济 。
产业集群低碳化升级路径研究
— —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L w Ca b n I d s r Cl s e :h o r o u ty n t r te u
Re e r h n s a c o Up r dig ga n
An lss a e n Ch n z u a U b n ay i b s d o a g h t n r a Ag lme a in go r to
B r rT (0 O 提 出了一个 能 a e S 2 1) k
分析 了发达 国家 在发展低 碳 经济机 制 建 设方 面的经验 提 出我 国发展低 碳 产 业 集 群 的基 本 机 制 。吴 晓 波 、赵 广 华 (0 0 2 1 )初 步分 析 了低碳产 业集 群 发展 的动 力因素 ,指 出可持 续发展 观念 是低碳 产业 集群 发展的 思想基础
两种农村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以戴南不锈钢产业、丁伙花卉产业为例
( 州大学 经济学院 , 扬I 江苏 扬州 2 5 0 2 09)
摘 要 : 0世 纪 9 年代 以来, 自2 0 产业集群在我 国农村迅速发展 ,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 起到 了重要 的推 动作用。 由
于各地 自身因素的 不同,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也有所不 同。 江苏省戴南不锈钢 产业和 丁伙花卉 产业是两种比较典型 的模式。 首先分析戴 南与丁伙的产业集群概 况, 然后 , 在此基础上寻找到 两种模式产生与发展的共性 , 总结出选择农
2 0 年第 l 08 4期
经济研究导刊
E ON0MI S ARCH C C RE E GUI DE
No 1 2 0 .4, 0 8 S f lN . 3 e a o 3 i
总第 3 3期
两种农村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以戴 南不锈 钢 产 业 、 丁伙 花卉 产 业 为集群 .
被 国家 林业 局命 名为 “ 中国花 木之 乡” 丁伙镇 , 木 的 花
产 业在全 国花卉产业 发展大潮 中逐渐焕 发生机 ,成为该 镇 的支柱产业 和面 向国内外市场 的特色 产业 ,显示 出 良好 的
发展势 头。
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 ,在将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农村 经济的一种战略时 ,理应选择以本地农业产业为出发点的农
村地 区发展产业集群应遵循的一般原 则, 即产业 关联度原 则、 经济效益 比较原 则、 市场导 向原 则和动态比较优势原
则. 对农村产业集群 的选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 词 : 村 产 业 集群 ; 性 ; 成 机 理 农 共 形
中图分类号 : 30 文献标 志码 : 文章编号 :6 3 2 1 2 0 )4 0 6 - 3 F 2 A 1 7 — 9 X(0 8 1- 0 5 0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宿迁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按一定产业类型集聚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群体。
宿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潜力。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协同发展和产业链衔接的机制。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短缺和落后的管理水平也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有必要对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和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其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经济枢纽城市,产业集群发展一直是该市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挖掘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宿迁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激发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潜力,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宿迁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宿迁市产业集群的状况和问题,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宿迁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局面。
1.3 研究意义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产业基地和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剖析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诊断,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其次,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可以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合作。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知识累积路径——基于江苏省三个典型产业集群案例研究
1 引言
一
为要 素知 识 (o pnn ko l g)与建 构知 识 cm oet nwe e d
(rht trl nweg) 要 素知识是 指产 品各项核 acicua ko l e , e d
个 产业 集 群 的发 展 与 企业 一 样 都 要 经 历 萌
芽、 成长 、 熟 、 成 衰退 的过程 , 但在这 一相对 “ 短暂 ” 的 演化过程 中 , 同的产业集 群呈现 了不 同的活力 。 不 造 成 这一现象 的原 因是什么 ?基于要 素知识 与建 构知 识 的知识创 新角度 分类法 ,本文 提 出了产业集 群创 新 网络知识 累积 的不 同路径 命题假 设 ,通过对 江苏 省三个典 型产业集 群 的案例研究 对命题 假设进 行 了
式合作关 系 的总体结构 ,而这 种 网络 形成 和出现是 为 了响应 组织对 知识 的需 求 ¨。产业 集群 内这种跨 1 组织 的创新 网络的形成 ,不仅 有利 于企业 寻找到促
进 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 ,而且能逐步增强集群内
企业技 术创新 的能力 。 18 9 5年 ,Cak 对 产 品知识 结 构特征 研 究 的 l 在 r 基础 上 , 首先从 知识 与创新 的关系 出发 , 将知 识划分
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是指具有局部地理区域特 企业之间首先是要素知识的流动 ,从产业集群的长 征的创新 网络 ,它是 由产业集群 内部各 成员要 素之 期发展来看 ,要素知识最终在集群内是一个共享的
间在创新 过程 中形成 的关 系 与结构模 式 ,是集 群在 技术创新 过程 中 ,围绕企 业形成 的各 种正式 与非正
把知识划分为要素知识和建构知识 , 这种分类方式 不仅适应产品知识 ,还可以扩充到企业知识与集群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
苏北与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探析一、本文概述苏北、苏中、苏南作为中国江苏省内部的三个地理区域,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这三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过程及其成因,以期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省份,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在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省份内部,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苏北地区,位于江苏省的北部,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化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苏中地区,处于江苏省的中部,经济发展水平介于苏北和苏南之间,近年来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而苏南地区,包括苏州、无锡等城市,是江苏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经济发展速度快,产业结构先进。
本文首先回顾了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历史,分析了各自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接着,文章通过对比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指标,如GDP增长率、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揭示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本文还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成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人才集聚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及成因的探析,本文旨在为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供政策建议和实践指导。
文章最后强调,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特色和优势,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江苏省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历史回顾追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省内部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展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和变迁轨迹。
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紧邻上海,率先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尤其是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托原有的乡镇企业基础和临近长三角核心地带的有利条件,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产业集群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行业内,经济主体以一定的产业基础、产业链和价值链为依托,通过充分的互动、协作和联动,形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的区域经济现象。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可以从组织架构、创新驱动、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次,创新驱动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
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源泉。
在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研发和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
管理创新是指通过改进和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管理方式和机制来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制度创新是指通过和创造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会。
因此,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的工作,提升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政策支持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来提供支持和保障。
政府可以从财政资金、产业政策、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产业集群相应的扶持和激励。
跨部门的合作和协调也是政策支持的重要内容,不同领域的部门可以协同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管理和监管,鼓励集群内部的企业遵守规则和法律,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
最后,市场导向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市场导向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来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市场导向下,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来引导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导向要求产业集群具备良好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能力,能够准确定位自身的优势和定位,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和选择。
总的来说,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既需要有组织架构的支撑,也需要强调创新驱动、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
只有在良好的组织架构下,产业集群才能形成互动、协作和联动的局面,实现资源的共享、协同和优化配置。
江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跨区域重构研究
此 孙 钰等 把 产 业 集 群 网络 的作 用 机制 分成 三 个层 次 : 1 ()
6 .% 。 91
( ) 形 资 源 。江 苏 省 这 两 年 企 业 专 利 产 出 大 幅 提 高 。 2无 21 0 0年 . 苏 企 业 共 申 请 专 利 1 . 件 . 权 专 利 72万 江 25万 授 . 件 . 别 比 上 年 增 长 5 .% 和 5 .% 共 有 4 分 74 33 6项 成 果 获 国
产要 素 的配 置 , 高 内部 核心 网络 的 运 营效率 , 此可 被 提 因
只有 区域 中的企 业 、 共研 发 机构 、 公 大学 、 政府 等 有机 向网络 组 成 . 通过 产 业 链 、 竞争 合 作 或其 它 模式 连接 在 一
地 结合 在 一 起 . 效 进行 知识 及 人 力 资本 的学 习 、 流才 高 交 能增 强集 群整 体 的实 力 . 对产 业 集 群升 级产 生 积极 的 推进 作用 而 集群 内部 的生 产要 素 也 才 能实 现有 效率 的配置 , 形 成高效 率 的协 同生产 网络 。 域 的创新 网络 , 实现 技术 、 知识 和信 息等 要 素 的共享 , 产 使 业 集群在 更 大的 区域 范 围内 实现 产 生正 的外 部 效应 . 分享 实力 顺利 实现产 业结 构 升级具 有 重要 意 义
和团 队 2 0 0 9年 .全 省 各 类专 业 技 术 人 才达 到 105 4 .3万 人 。高 等学 校从 事研 究 与发 展 活动人 员 3 7 . 2 0 36 2 为 0 0年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增长和促进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产业集群不仅促进了相应产业的发展,还能在聚集经济规模和资源的同时,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
然而,每个产业集群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路径,只有深入分析其特征和规律,才能找到适合这个特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概念解析华南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洛阳市的制瓷产业集群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企业集中的区域,以特定产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诸多企业在物流、资金、转移、人才方面资源共享和优化利用,集体提高了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根据学者的定义,产业集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产业集中。
众多同质性或互补性企业在特定的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特定的产业群体。
2. 近在咫尺。
这些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方便人员、物资流动。
3. 产业导向。
这些企业围绕某一特定领域或专业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运作机制和关系。
4. 产业联盟。
这些企业之间形成了产业联盟或协会,加强了交流和协作,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对于一个产业集群来说,其发展路径和模式取决于产业集群的起源,其背景、历史和现状。
一般而言,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三个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战略和发展方式。
(一)萌芽期在产业集群的萌芽期,主要是一些原始的、单一的企业集中于某一地区,建立了初始的产业基础。
这些企业的特色在于小、散、乱,资金较为紧缺,无法完成想要的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大。
但是,这个阶段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加码扶持,形成一定规模,进入到下一个阶段。
萌芽期的发展模式:1.政府引导。
政府给予相应扶持,包括资金、税收、补贴等,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2.招商引资。
政府引进一些大户企业,通过压缩其生产成本,给本地企业创造合作机会。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产业集群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是由一群具有相关产业链或某类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企业所组成的群体。
它具有独特的组织特征和经济效益,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验和成功,为其他地区或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案例和启示。
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模式和路径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概念、特点以及发展路径和模式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点产业集群是一种以某种行业或产业为核心的经济组织形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企业集团、单一企业等传统经济组织形式,而是由大量小企业和中小企业组成。
产业集群在经济活动中其作用的独特性在于,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地理聚集、同质性、互补性和共享性。
地理聚集是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具有相互接近的空间分布特征,这种空间上的接近在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中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同质性是指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存在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产生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互补性是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互补而形成的合作关系和包容性。
共享性是指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共享一些共同的资源,如技术、市场和品牌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方便和互惠互利的关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是一个复杂系统性问题,需要结合产业特点、地域条件、政策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可供参考。
在初期的发展阶段,产业集群的成长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政府可以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金融和技术支持等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通过垂直和横向的政策支持,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产业集群能够快速形成。
随着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在竞争中愈加激烈,需要依托自身的创新和提高,构建竞争优势。
因此,产业集群需要在比较成熟的阶段,通过持续的自主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且面向全球市场积极拓展。
产业带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报告
产业带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报告目录一、中国主要产业带分布与特点 (2)二、产业带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5)三、产业带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 (8)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中国主要产业带分布与特点(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带1、纺织服装产业带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具体而言,女装产业带主要集中在浙江杭州、广东广州、深圳等地;男装则以浙江宁波、福建泉州石狮等地为主;童装则大量产自浙江湖州织里镇。
此外,广东普宁、浙江义乌大陈镇等地是衬衫的主要生产地。
这些地区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模式。
2、家纺家饰产业带家纺家饰产业同样在东部沿海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江苏南通是全国最大的家纺产品生产基地,占据全球市场的较大份额。
浙江绍兴的窗帘产业、义乌的家饰产业以及天津的地毯产业也颇具规模。
这些地区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注重产品设计与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箱包与鞋类产业带在箱包产业方面,广州番禺区、花都区、深圳等地是中国皮具的主要生产地,其中广州狮岭镇更是被誉为中国皮具之都,其生产的箱包品质优良,以中高档产品为主,大量出口国际市场。
同时,河北白沟则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大的产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鞋类产业方面,成都武侯区被誉为中国女鞋之都,而广东惠州、东莞等地则是重要的女鞋生产基地。
此外,福建晋江、浙江义乌等地也在鞋类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部地区产业带1、食品加工与农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南、湖北等地,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食品加工基础,形成了多个食品加工与农产品产业带。
例如,湖南平江是著名的辣条生产基地,河南漯河则以火腿加工闻名。
这些地区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基于产业集群的苏州物流集聚区发展路径研究
足, 物流集聚 结构 不协 调等方面 。 苏州市应加强物流集聚 区的统筹和联动发展 , 构建供应链模 式的物流服务 体 系; 加 快物 流 设施 与服 务资 源的整合, 实现集约化 管理 ; 引导 物流 集聚 区向综 合商 贸和 电子 商务枢 纽型的物流 集聚 区转 型升级 ; 大力发 展 城 乡和 商贸配送物流集聚 区, 从 而促进 苏州物流业更好更快地健 康发 展。
【 关键 词 】 苏州; 物流 集聚 区; 产业集群 ; 问题 ; 对 策及路 径 【 中 图分 类 号】 F 4 3 0 【 文献 标 识 码】 A
S t ud y o n De v e l o pm e n t o f Log i s t i c s Cl u s t e r i n Su z h ou Ba s e d o n I n du s t r y Cl u s t e r
d a t e d b u s i n e s s m o d e l a n d u n b l a nc a e d f r e i g h t m i x . S u z h o u s h o u l d t r y t o s t r i k e a b l a a n c e a m o n g l o i g s t i c s c l u s t e r s nd a d e v e l o p s u p p l y - c h a i n
l i k e s e r v i c e s y s t e m. S u z h o u s h o u l d s e e k t o p r o p e r l y a l l o c a t e f a c i l i t i e s nd a o t h e r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u p g r a d e c l u s t e r s i n t o c o mp r e h e n s i v e b u s i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与策略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我国应该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力度,为新经济的发展培育更好的土壤。同时,在新技术、新产业方面,还需要不断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加强绿色生态产业建设
中国是人口大国、资源贫乏国家之一,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加强绿色生态产业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应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和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能力,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与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一方面面临着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全球经济衰退等风险;另一方面,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旧经济增长动能放缓,新经济增长动能尚未充分发挥。因此,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
政府应该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时,要注重区域和产业发展的特点,采取差别化、个性化的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产业发展监管机制,加强对非法垄断、欺诈和知识产权侵权等问题的监管,推进市场公平竞争。此外,政府还应该开展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2、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4、加强制造业升级转型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拓宽国内外市场,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僵化,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策略
1、加强政府引导作用
要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形成,增强区域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财政、土地等方面的政策,鼓励跨越地区的资本投资和合作。同时,还可以加强区域内城市间的联动,促进产业竞争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
分 为 :历 史 文 化 推 进 形 成 的 产 业 集 群 ;为 降低 成 本 形 成 的传 统 产 业 的企 业 集群 ; 大 企 业 裂 变 形 成 的 中小 企 业 集 群 ; 龙 头 企 业 为 主 体 形 成 的 产 业 集 群 ; 以 大 学 和 科 研 机 构 为 依 托 而 衍 生 的 产 业 集 群 ;所 谓 被 组 织 就 是 通 过 外 部 的 干 预 而 形 成 产 业 集 群 , 如 政 府 力 量 推 动 形 成 的 被 组 织 发展 路径 形成 的产业 集群 。
创 造 理 论 , 总 结 出一 条 具 有 可 持 续 发 展能 力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路 径。 关 键词 :产 业 集群 路 径依 赖 路 径 创
造 创 新 发 展路 径
“ 路径依赖 ” 与物理 学中的惯性具有相 似之处 ,一旦 事物进入某 一路 径 ,很可能
对 这 种 路 径 产 生 依 赖 。 因 为 ,经 济 生 活 存
国政府 和学术界 关注 的焦 点。9 0年 代 中
在着 自我 强化和报酬递增 的机 制 ,不管是
经 济 、政 治 、 还 是 个 人 的选 择 都 可 能 沿 着
结果 ,这种技 术被 越多的采用 ,使得这种
技 术 取 得 更 多 的进 步 ,而 历 史 文 化 的 影 响
既定路径 , 进入 良性循 环轨 道 , 迅速优化;
更为精细 ,一个企 业可 以集 中该产业 的某
一
个 工 序 或 某 一 种 中 间 产 品 的 生 产 ,加 工
手段 ,产业 集群 发展 程度成 为衡量一个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标 准 ,战 略 学 家 迈 克 尔 ・ 波 特 ( 9 8) 为 发 达 国家 或 地 区拥 有 声 名 19 认 显 赫 的产 业 集群 ,是 发 达 经 济 体 之 所 以 发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的产业升级问题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国的产业升级问题分析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正加速向产业升级方向转型。
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产业升级的含义,更要深入了解背后的驱动力和实现路径。
一、产业升级的含义及必要性1.产业升级是什么?产业升级指的是传统产业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产业转型升级,或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技术变革和产品升级。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出现科技、产业和市场结构的新变化,意味着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调整和转变。
2.产业升级的必要性中国传统产业曾长期依靠低价格、低技术和低成本成为世界工厂,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技术标准的不断提高,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产业升级,通过科技创新、技术引进和转型升级,提升企业附加值、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含金量,实现产业“强国”和国家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产业升级的驱动力1.需求驱动市场是驱动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新产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很多传统产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产业升级成为企业和地区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2.政策驱动政策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政治机制,包括财政、金融、税收、补贴、奖励等,政策的作用是在市场高度竞争中调整资源分配和产业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
因此,政策也是推动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3.技术驱动技术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未来产业竞争的新高度和新纬度,最终取决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和技术转化。
从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到全球卫星导航、高端装备等核心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三、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1.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尤其是在制造业场景下,一旦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就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而大幅增加企业利润。
因此,企业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投入研发资金,组建技术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转化,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产生的“1+1>2”的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分析运用产品内分工理论,特别是模块化分工及其组织机制,分析江苏省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为江苏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服务。
标签:产业集群;产品内分工;模块化;转型升级1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产业集群抓住历史机遇,取得了快速发展。
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江苏省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承接外国公司“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集群组织内部“自稔性”风险突出,创新动力不足,多年来一直被锁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
因此,分析江苏省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探索集群转型升级的可行路径,是摆在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面前的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课题。
2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江苏省的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度较高。
江苏省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集聚效应明显。
即江苏省的产业集群主要为传统比较优势行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造等)、机械(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专用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化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塑料制品等)、冶金(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和部分接包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其中,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纺织等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集群的形式存在,如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等地,苏州的丝绸、亚麻生产集群,常州灯心绒、牛仔布生产集群等;医药、化工等行业则是集中度较高的行业,其产值主要集中于大型企业,如医药行业主要为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和扬子江药业集团,石化行业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金陵分公司为主。
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机械制造业有比较完整的价值链,如南通是纺织基地,主要提供初级加工品,常州为牛仔布的生产基地,提供中间产品,而无锡是服装加工基地,生产出最终产品,且这些传统行业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域集中度较高,行业集中度较低;石化、冶金等传统重工业则主要为大型企业,地理分布较分散,但是集中度相对较高;电子信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集中于苏州、无锡等地,主要为外商投资企业,负责零部件加工,属于接包型企业,处于电子信息行业的价值链低端,没有完整的价值链。
3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主要问题江苏省的产业集群较发达,即产业组织的空间结构较集中,但是江苏省的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纺织业过度竞争。
江苏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纺织业的年产值分别占全国的21.4%、21%,且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等苏南、苏中城市,地理集中度较高。
但是,江苏省的纺织业也存在着中国纺织业的通病。
首先,纺织行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即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等附加值较大的部分小,普通加工等低附加值部分大,如江苏省知名服装企业只有红豆、波司登两家企业;其次中小企业协作能力不强,且过度竞争现象严重;第三,纺织机械生产水平低,大型生产机械需要从国外进口。
(2)钢铁等传统重工业集中度较低。
由于钢铁行业进入壁垒高,规模经济比较明显,所以钢铁行业的合理集中度应该处于较高水平,这样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降低成本,江苏省内就有江苏沙钢、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申特钢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钢铁公司,且规模大小相当,所以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
(3)电子信息等制造行业的同构性、附加值低。
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全国的份额为23%,且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地域集中度较高,如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集群2010年总产值占江苏省GDP总量的3.92%、414%、3.48%。
苏南地区成为了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领头羊,但是苏南产业集群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苏南地区制造业以FDI为主,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控股44家,私营企业969家,外商投资1660家,可见外商占据了半壁江山,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以出口为主,如2008年外资企业出口量前100家企业中,电子信息制造行业72家(其中苏州57家),外商投资行业或外商并购本地企业并不会带来预期的技术外溢和技术转移(Joel Stiebale and Frank Reize,2011)。
其次,苏州等电子制造业集群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利润率较低,如2008年利润率仅为6.65%,在江苏省制造行业中排倒数第三(家具制造业利润率为62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2.28%)。
第三,苏南电子产业集群内部同构程度较高,即生产相同产品的行业聚集,而不是一个较完整的产业链,这些大多集群内部的企业多是国外企业下包网络中的加工厂,如2009年江苏省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的68.8%用于出口,这些加工企业之间的大多数是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并没有合作关系,如昆山工业园区最大的电子制造企业仁宝、富士康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企业产品多直接出口到日本、韩国、新加坡、韩国等地,就连规模最小的产品也用来直接出口。
所以苏南的产业集群内部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网络,只是相同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而已,其竞争优势来源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
随着用工成本的增加和交通的日益发达,苏南地区的传统优势将消失,如不及时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可能会导致产业空心化。
4 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上升,江苏省的劳动力成本以及环境成本也在逐渐上升,苏南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
因此,要借鉴国外高科技产业集群升级的经验,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积极培育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生产方式上,积极利用模块化带来的竞争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去,并不断地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通过创新大力推动江苏省产业集群升级。
4.1 基于企业层面的分析与探索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得原本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
如何协调客户需求的多样性与大规模生产的要求,模块化组织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
模块化作为一种新的组织模式以及产业结构的本质,作为使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其地位日益重要。
因此,要积极把握江苏省的新一轮产业发展机遇,借助全球企业网络分工带来的契机,使产业和企业融入到全球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去,从而获得经济利益。
第一,企业可以将业务流程分割成不同的模块生产加工单位,在内部形成模块化分工体系,将不同的模块化部件组装起来,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模块在业务流程中的战略地位及在价值链中附加值的高低,来确定哪些业务应该由自己完成,哪些业务可以外包给其他企业,形成跨企业的模块化价值网络。
第三,企业可以通过削减管理层次,跨越组织部门界限,重组企业组织结构,使模块化企业网络更为扁平和柔性化。
加强部门及员工间的沟通,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4.2 基于产业层面的分析与探索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以及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可否认我国已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极具重要性的“世界工厂”。
跨国公司往往选择在本地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但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性发展战略,形成了模块供应商体系。
这同时也为江苏的中小企业嵌入跨国企业的全球生产体系创造了契机。
目前江苏中小企业集聚而成的产业集群为发展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一大优势。
因此江苏省应该积极创造外部条件,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和升级,扶持产业集群中的领先企业做大做强,以此带动整个集群的发展,提高江苏省产业集群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逐步从OEM(原始设备制造)过渡到ODM(原始设计制造),再提升到OBM(原始品牌制造),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潜在发展空间的主要战略选择。
江苏省目前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主要以OEM代工为主,在此基础上应积极发展自有品牌,着力于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和营销能力,提高本土商品的国际知名度,进而增强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为实现江苏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成功升级,应通过模块化分工,提高集群内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能力,将单个企业的优势集合为集群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从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
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完善产业服务链条,创立科技中介组织,以及建立技术检测等信息平台和服务机构,致力于营造创新环境,建立研发中心和商业协会,形成整合各方优势的模块化产业集群。
4.3 基于政府层面的分析与探索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分工形态,产业模块化为集成商和模块供应商提供了良好的共同升级的互动机制。
在模块化的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在关系上的互补性和对等性,使得模块供应商有更多机会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若江苏省的供应商能够积极嵌入到全球价值链当中去,就能在产业优化和升级中取得有利的地位。
目前江苏省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主导力量从品牌制造商向专业的模块供应商转移,并且在不同的价值模块领域这些供应商都具备关键性的影响,这为江苏省产业集群的升级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江苏省的许多产业集群正在从价值链低端粗放型向价值链高端集约型转变。
但高端集约型的经济系统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江苏省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应当大规模地向模块化产业集群转变。
“大而全、小而全”的纵向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应当被摒弃,通过横向的流程重组和产业重组,专注于研发核心模块,有能力为国内外的龙头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模块,形成一流的模块品牌供应商。
而针对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国内大型企业,应将自身角色定位于模块集成者和标准的制定者。
大型企业要努力控制“看得见的信息”,并处理好关键的“看不见的信息”,努力成为模块化系统开拓者,争取成为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领头企业。
对于集群内的中小型企业,应该把发挥自己的优势,大力挖掘“看不见的信息”,潜心致力于模块的设计和研发,掌握最新的技术进展并且不失时机的进行技术创新,将本企业的优势与相关的新兴产业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从模块设计中获利。
参考文献[1]卢锋.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1).[2]钱书法.不同网络分工组织的效率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7).[3]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收益分配[J].中国工业经济,2006,(7).[4]曾铮,王鹏.产品内分工理论与价值链理论的渗透与耦合[J].财贸经济,2007,(3).[5]高敬峰.国外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