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评价兰亭集序的语句
评价兰亭集序的语句《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隶书书法作品,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下面从不同角度对《兰亭集序》的语句进行评价。
一、文学价值1. 语言优美:《兰亭集序》的语言优美、雄正、清丽,既有古朴的韵味,也有豁达的气度,行笔如行云流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内容博大:《兰亭集序》描写了王羲之在兰亭临帖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怀。
文章内容包含诸多哲学思考,独具深意。
3. 表现手法:《兰亭集序》采用了插叙的表现手法,将自身的情感和对书法的理解融入到对文史知识、历史人物的描绘和引用之中,达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4. 语言艺术手法:《兰亭集序》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象征等,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优美,让人在欣赏文字的同时更能领悟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
二、书法艺术价值1. 书法艺术价值:《兰亭集序》的书法以隶书为主,贯穿全文,书法线条流畅自然,形象生动,注重丰富的变化和笔画的精妙运用,展示出诗意和韵律。
2. 历史价值:《兰亭集序》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被誉为“书之圣典”,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3. 教学价值:《兰亭集序》的书法风格、结构、笔法等都被后人所借鉴和传承,使得其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成为书法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重要篇目之一。
综上所述,《兰亭集序》的语句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它既是文学经典,又是书法艺术名篇,它的语言优美、内容博大、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手法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其书法风格、历史价值和教学价值也使得其成为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兰亭集序作品特点
《兰亭集序》是中国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序文,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作品特点如下:
1. 书法风格独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采用的是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风格。
《兰亭集序》的行书风格独具匠心,笔画遒劲有力,线条流畅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2. 结构严谨:《兰亭集序》的结构严谨,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局,整体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同时,每个字的大小、位置、间距都非常准确,使得整篇文章看起来非常整齐美观。
3. 意境深远:《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一篇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述兰亭集会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4. 艺术成就高:《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的艺术成就极高,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艺术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
兰亭序书法评价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其书法评价的一些观点:
1. 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书法风格独特,气韵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2. 书法艺术的典范:《兰亭序》的书法风格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其笔画流畅、结构严谨、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典范。
3. 书法艺术的创新:《兰亭序》的书法风格具有创新性,其笔画的变化、结构的布局、气韵的流动,都体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次创新。
4. 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兰亭序》的书法艺术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其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地位,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综上所述,《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其书法风格独特、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历史地位,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典范和创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
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王羲之兰亭序鉴赏兰亭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序鉴赏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鉴赏1《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
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第二段作者紧承上文“俯”“仰”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转写人世变幻、情随事迁的情况。
不管是“晤言一室之内”的静者,还是“放浪形骸之外”的躁者,他们虽都在一时一事上“快然自足”,但是这些眼前的美景和人世的欢乐,“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乐极而悲生,他们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老之将至”、“终期于尽”,人生苦短。
至此,作者自然提出“死生亦大矣”这一主旨。
本段末以“痛”字反诘作结,不仅为呼应上段的“乐”,更为引起读者深思“死生”这一人生最重大问题。
第三段作者抓住死生问题,进一层表明自己的生死观。
作者首先借古立论,说明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重视死生问题,自己也不能例外。
接着作者针对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无经济大略的社会风气,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老庄学说为“虚诞”、“妄作”,从而表明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生死观,而这正是作者编辑《兰亭集》并为之作序的目的。
文章前面两段分别以“乐”、“痛”作结,最后一段以“感”字作结,表明作者坚信后世读者会从斯文(这篇序文)中产生同感:认识死生问题的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深远立意。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摘要:
一、导语:介绍王羲之和《兰亭集序》
二、
正文:
一、《兰亭集序》的艺术特点
1.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现了行书的独特魅力。
他的笔法矫健、流畅,如行云流水,给人以视觉享受。
在结构上,他注重疏密有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富有节奏感。
在用墨上,他巧妙地运用了浓淡变化,使整幅作品更具立体感。
2.文学价值
《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骈文。
文章以山水为背景,描绘了古人雅集的场景。
王羲之以其优美的文字,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章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3.意境表达
《兰亭集序》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展现了人生的美好。
王羲之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整幅作品充满了诗意。
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书法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悟。
【结论】
《兰亭集序》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对中国书法、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鉴赏的楷模。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赏析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王羲之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创作思想。
从书法技巧上看,《兰亭序》的笔法变化多端,线条流畅自然,结构体势严谨而又不失灵动。
全篇共计324 个字,其中20 个“之”字的写法各不相同,充分展现了王羲之在笔法运用上的高超技艺。
在艺术风格上,《兰亭序》体现了王羲之所倡导的“魏晋风度”,作品整体气韵生动,姿态万千,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也为其增添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它是王羲之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与友人聚会时所作,王羲之在文中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和聚会的欢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总的来说,《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在书法技巧、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
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赏析兰亭序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它有较高的书法参考价值。
那么,人们是如何赏析兰亭序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序的赏析,希望能帮到你。
对兰亭序的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
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
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
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
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 / 兰亭序原文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
2、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3、修禊(xì):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4、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与会的名流。
5、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6、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
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7、骋:尽情施展,不受约束。
8、俯仰一世:很快地过了一生。
对兰亭集序的鉴赏和感受
对兰亭集序的鉴赏和感受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而且其文章内容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的笔法流畅自然,气韵生动,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每个字的笔画都显得轻盈而富有变化,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其字形的大小、肥瘦、疏密等方面的处理都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从文章内容的角度来看,《兰亭集序》描绘了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集会的情景,以及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总的来说,《兰亭集序》不仅是一件杰出的书法艺术作品,更是一篇思想深刻、情感真挚的文学佳作。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兰亭序》作品赏析 画作背景 艺术特色 整体评价
《兰亭序》作品赏析画作背景艺术特色整体评价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
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真迹殉葬昭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
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兰亭序》是王羲之47 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之事,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其书法,认为《兰亭序》是“尽善尽美” 之作,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
现传《兰亭序》之真伪,曾有过大争论,几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
但是《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却是一致公认的。
宋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历代书家摹本不下几十种,也是书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现象。
《兰亭序》全文28 行、324 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点画犹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兰亭序》为行书帖,但从其圆转流美的行书字体中可以感觉到东晋楷法的完备,在妍美的行书中隐含着楷书的骨力。
南朝的楷书很发达,但从王羲之的传本来看,其突出成就显然在行、草方面。
与汉魏、西晋比较,王羲之书风的最大特征是用笔细腻而结构多变,过去的书风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复帖》,而王羲之却能把书法技巧由纯出乎自然而引向较为注重华美而达到精致的境界,与古拙相对而为“秀媚”。
将这种充溢韵致的书风与《兰亭序》描写的良辰美景珠联璧合,有一种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
作者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极视听之娱”,抒发乐山乐水之情;与友人雅集,筋咏赏景之际,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叹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喷发,乘兴书之,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旷世杰作。
《兰亭序》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自然形态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谐的结合,似乎有天机入神,走笔如行云流水,进入书艺的最高境界。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语:《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作者是东晋“书圣”王羲之。
本文是一篇书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农、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成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谮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困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生死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
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
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
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
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
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
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赏析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赏析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等。
全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用笔点画堪称精妙绝伦,犹如舞蹈在纸上飞舞,又如神人相助挥洒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都躲不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可惜的是,《兰亭集序》真迹殉葬昭陵,但是有摹本、临本传世,其中以“神龙本"最佳。
一、《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47岁时,创作《兰亭集序》,主要记载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以美景为伴,诗酒为乐,情至浓时挥笔写下千古行书。
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
后世对其有很多说法,给其增添了故事性色彩。
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认为《兰亭集序》当属是“尽善尽美”之作,随即下令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
对于现传《兰亭集序》的真伪论断,引发书法界激烈争辩,但是这并不妨碍《兰亭集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地位。
宋代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
”这也充分说明了王羲之书法的宝贵,另一层面说,历代书法家的摹本甚多,甚至达到十几种,这在书法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现象。
二、《兰亭集序》的作品赏析“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开篇独特,以时间为开端,原原本本记录当时友人会集兰亭盛游的美景。
整篇文章短小精炼,审美价值颇高。
《兰亭集序》在书法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以一种典雅、潇洒的时代风格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是后世无法超越并且争相模仿的。
《兰亭集序》就好像是一座即平凡朴实,但又奇幻莫测的幽静,让人在每一次的临摹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王羲之其人其书(李春青)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
“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
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
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
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
其父辈大将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
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
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
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
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
后被征西将庾亮请为参,累迁至长史。
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江州刺史。
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
又授为护将,此职为禁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
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
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
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将之职。
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将、会稽内史。
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
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
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
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
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
兰亭集序赏析兰亭集序赏析(精选12篇)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集序赏析及主题思想,希望有所帮助!兰亭集序赏析篇1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
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
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
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
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作“序”。
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
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
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
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对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鉴赏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鉴赏
兰亭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作品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下面是对兰亭序书法作品的专业鉴赏。
兰亭序书法作品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独特之处在于在艺术形式上融合了书法、绘画和诗文的元素。
王羲之运用了行、草、隶、篆等多种书体,通过勾勒浑厚有力的线条和丰富的墨色表现出了其出众的技巧和境界。
他以点、丝、濡、墨、颤等各种笔法的自由运用,将每一个字母都塑造得生动有力,形态各异。
行、草两书相得益彰,着力传达了一种自然、流畅、灵动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观念上,兰亭序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
王羲之以笔墨表达了一种悠远、雄奇而又寂寥的背景,展示了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每个字的笔画、布局和整体结构都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和谐美,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从艺术技巧上看,王羲之在墨色运用上独树一帜。
他用墨色的浓淡变化,烘托出时光的流转和墨香纸韵。
在墨色韵律的营造中,他善于利用墨渍的渗透、点墨的浓淡变化和墨色的层次感,创造出一种空灵、深邃的艺术效果。
此外,兰亭序书法作品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显得格外有个性,字形优美,书写流畅。
王羲之运用书法技法,力求通过细腻婉转的线条表现出书法作品的艺术形态。
字母形态的创新、摹拟,都在这些字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兰亭序书法作品在艺术形式、艺术观念、艺术技巧上均展现出了王羲之的非凡才华。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
通过科学的鉴赏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珍赏这一杰作,领略其中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之美。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引导语:王羲之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下面由小编带着你们欣赏《兰亭序》。
兰亭集序朝代:魏晋作者:王羲之兰亭集序作者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一、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
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兰亭集序》作品赏析及名家评价【作品赏析】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全文共三段。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
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 ; 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
用语简洁。
富有诗情画意。
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
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 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 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
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
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
先用两个“或” 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 ,却“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
接着由“欣于其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忧,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
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
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 ,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
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 ,“齐彭殇” 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 。
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作者能与时风为悖。
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留于后人去阅读。
尽管将来“事殊事异” ,但“所以兴怀。
其一致也” 。
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
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
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
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
是古代骈文的精品。
《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仰观宇庙之大。
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名家评价】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九:“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李兆洛《骈体文钞》卷二十一:“雅人深致,玩其抑扬之趣。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
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
一死生而齐彭疡,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病。
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二:非止序禊事也,序诗意也。
修短死生,皆一时诗意所感,故其言如此。
笔情绝俗,高出选体。
余诚《重汀古文释义新编》卷七:因游宴之乐,写人生死之可悲,则兰亭一会,固未可等诸寻常小集。
而排斤当日竟尚清谈; 倾惑朝廷者之意,亦寓言下。
林西仲谓古人游览之文,亦不苟作如此。
信非诬也。
至其文情之高旷,文致之轻松,更难备述历代有关《兰亭序》评语集萃宋黄庭坚:《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于心,会其妙处耳。
宋米芾: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 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札; 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 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 昭陵竟发不知归,摹写典型犹可秘; 彦远记摹不记褚,要录斑斑纪名氏; 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摹惊一世; 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都有是。
元赵子昂:余北行三十四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 七日书。
《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
《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然极难辨,有又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至南浔北出以见示,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 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孟府跋于舟中,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伯顺,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于墨色、纸色、肥瘦农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免损,肥瘦得中,与王子庆所藏越子固无异。
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
子昂。
《兰亭》诚不可忽,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十八日清河舟中。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名正吾,号东屏,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从其借观不可。
一旦得此,喜不自胜,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二十。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
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廿九日至济州,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
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而乞余书者纷集,殊不可当,急登舟解缆,乃得休。
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骨?”学《兰亭》者亦然。
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
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粗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
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
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
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 薄俗可鄙!可鄙!明董其昌:赵文敏得独孤长老《定武禊帖》做十三跋,宋时尤延之诸公聚讼争辩,只为此一片右耳。
况唐人真迹墨本乎?此卷似永兴所临,曾入元文宗御府,假令文敏见之,不知当若何欣赏也! 久藏余斋中,今为此生所有,可谓所得归矣! 戊午正月董其昌题。
明文徵明:世传《兰亭》刻石,唯《定武本》为妙,然古今议者不一,故有聚讼之说。
清乾隆帝(弘历):米记韩冯惜未见。
米黻跋《兰亭》帖云:唐太宗即获此书,使冯承素、韩道政之流摹赐王公云云。
其说本之张彦远《法书要录》。
而元章惟于诸遂良摹卷,跋咏及之,其余皆不置,题品自系未能悉见,余己已夏题褚卷,曾有韩冯摹本反无真之句,今冯承素此卷及画禅室所弃虞世南摹本,并昔所题褚卷,皆唐时名迹,并入《石渠宝笈》,又足傲海岳所不足矣! 今看承素卷存真,虽欣无翼朕珍羽。
叹致,却惭似褚人用旧题褚摹卷韵。
壬辰暮春月瀚御题。
清王澍:兰亭是右军醉墨缘,醉后兴到趣溢于书,故书入神品。
此卷为何南郡公摹,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超诣变灭之趣。
当时醉态仿佛可见。
往见褚摹刻本多矣,皆用我法,此本信天下第一迹也!昔赵承旨得《定武石刻》,犹爱玩不去手,况真迹乎! 汪氏子子孙孙其永守之。
丁亥夏六月朔有六日曲阿箬林王澍书。
清孙星衍:嘉庆戊辰岁,在历下见钱学史樾所藏《唐摹兰亭》墨迹,因刊于石。
今见此本亦是褚临,而笔法飞动过之,自非一时所临,真稀世之宝。
癸酋岁长至前三日月轩六兄属题。
孙星衍。
清何绍基:余学书从篆分入手,故于北碑无不习,而南人简札一派,不甚留意。
惟于《定武兰亭》............... 置案枕间将十日,至为心醉。
清李瑞清:《兰亭》茧纸已入昭陵,今世所传皆当时欧、虞、褚诸公所模拓者也。
评书者谓欧得其浑古,褚得其超逸,未可轩轾,诚笃论也。
清周星莲: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
《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帖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清朱和羹:正锋取劲,侧笔取妍。
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
清朱履贞:然世之言《兰亭》,必推《定武》。
《定武》为欧阳临本,飘扬俊逸,旷绝千古,岂其真书遽尔若此哉!兰亭序的文章赏析《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 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