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诗句翻译练习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
第17课《古诗三首》课后习题含答案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与日积月累(注释、译文)日积月累一(第12页)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作者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第4课古诗三首(第12页)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晩,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
另有版本作“深”。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018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练习题(含答案,A4直接打印)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涂抹.( ) 相宜.( ) 洞庭.( ) 未.来( ) 磨.刀( ) 银.盘( ) 二、读拼音,写词语。
中断楚江孤帆饮水初晴遥望银盘镜未磨zhōng duàn chǔjiāng gūfān yǐn shuǐchūqíng yáo wàng yín pán jìng wèi mó三、比一比,再组词。
楚( ) 断( ) 未( )林( ) 继( ) 末( )孤( ) 帆( ) 摇( )狐( ) 凡( ) 遥( )四、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填序号)1.碧水东流至此回...( )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2.水光潋滟晴方.好( )A.方向B.正3.湖光秋月两相和.( )A.融和B.合适4.白银盘里一青螺..( )A.一种青黑色的螺丝B.洞庭湖中的君山五、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
( )1.《望天门山》描写了天门山一带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种停顿是正确的。
( )3.《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湖”指的是西湖。
六、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七、默写《望天门山》。
,。
,。
八、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潋滟,空奇。
,相宜。
1.这首诗的题目是,作者是代诗人。
2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景象。
3.写出下面的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潋滟: 空蒙:奇: 相宜:4.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主要是因为( )A.“西施”与“西湖”都有一个“西”字B.“西施”与“西湖”同在一个地方C.“西施”与“西湖”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
九、把《望洞庭》补充完整,再回答问题。
,潭面。
洞庭,一青螺。
1.诗题为《望洞庭》,是什么时候望洞庭的?( )A.早晨B.中午C.夜晚2.本诗先从(近远)处看洞庭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 ,将洞庭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习题.docx
17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1.《望洞庭》一诗中,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_______、_______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_______图。
表现了诗人对_______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_______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A.宁静、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气度B.宁静、祥和、洞庭夜景、洞庭湖、气度C.壮观、祥和、洞庭山水、大自然、态度2.下面对《饮湖上初晴后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天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的景色尤其优美。
3.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理解有误的是()A.这句说的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B.“两岸青山相对出”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
C.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具静态美了。
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中的“和”是_______,“镜”指的是_______。
()A.相安、和谐的意思;一面铜镜B.连词,跟‘同“相同;洞庭湖的湖面C.相安、和谐的意思;洞庭湖的湖面5.解释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选填序号)①碧水东流至此回A.到这里回旋B.回到这里来②山色空蒙雨亦奇A.云雾迷茫的样子B.空的,没有东西③水光潋滟晴方好A.非常美丽B.波光闪动的样子④山色空蒙雨亦奇A.奇怪B.奇妙6.选择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A.比喻B.拟人C.夸张(1)飞流直下三千尺。
(2)白银盘里一青螺。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7.回忆古诗的内容并填空。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朝大诗人。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练习题(附详细答案)第一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第二课时【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 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例: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三年级上册语文17《古诗三首》课时练习(带答案)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古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进行《古诗三首》的课时练习,通过解答问题来深入理解这几首古诗的内涵。
以下是对三首古诗的解析和练习答案。
1.《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春天的来临?答案:诗中通过描写鸟鸣、风雨、花落来表达春天的来临。
(3)请问“花落知多少”这句话中的“花落”指的是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中的“花落”指的是花开的同时,也是花朵凋谢的意思,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化。
2.《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表达了什么意境?答案:这两句表达了冬天的寂静和荒凉,人迹罕至的景象。
(3)请问“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句话中的“孤舟蓑笠翁”指的是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中的“孤舟蓑笠翁”指的是一个孤独的渔翁,他独自执着于钓鱼,与寒江雪景形成对比,强调了他内心的坚持和专注。
3.《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这首诗有多少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吗?答案:这首诗有四句,它们的数量是相等的。
(2)诗中通过什么来表达对壮美景色的向往?答案:诗中通过描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表达对壮美景色的向往。
(3)请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中的“千里目”和“一层楼”暗示了什么意思?答案:这句话用“千里目”暗示了远大的志向和追求,用“一层楼”暗示了有更高的目标和更美好的追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类文阅读-17 古诗三首
类文阅读-17古诗三首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天平山中[明]杨基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释】茸茸(róng):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
楝(liàn):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枇(pí)杷(pa):树的名称。
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1.下列选项中,对诗中“山深浅”一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指山的大小。
B.山路的远近。
C.山路的宽窄。
D.指山的深浅程度。
2.“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两句从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令人感到舒远惬意,这是从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唱着婉转的歌,令人感到轻快悦耳,这是从角度描写。
3.请将“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翻译成白话文:。
4.本诗最后一句中的“送”字用得非常精妙,请说说它精妙在哪里呢?5.本诗前两句,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你还知道写“景”的诗句吗?把它们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1.B2.触觉视觉听觉3.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
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4.“送”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回家路上“莺啼”相伴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5.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翻译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翻译[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2、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听课记录评课稿二年级上册19课古诗二首之夜宿山寺听课记录评课稿《夜宿山寺》是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是李白的名篇,诗人用平易的语句,绝妙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表达了他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感受。
全诗仅20个字,非常平白易懂,但足以令读者身临其境,亲感其情。
内容就此敲定。
作为低学段的古诗课,我的目标非常简单,一是识字、写字,这是首要任务;二是读诗、悟诗、背诗。
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李白夸张的创作风格,感受李白豪放的诗歌魅力,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那就能好了。
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是识字。
本课共有六个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识字做到随文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诗,让识字教学充溢着诗的味道。
其中,宿寺是在释题的时候识记,其余四个字随文识记。
在记忆的方法上,为让孩子们自主识字,调动孩子们识字的积极性。
在方法上,一是危采用字理识字:我们老祖宗再创造这个危字时,是一个人走在高高的悬崖上,觉得非常危险,怕自己掉到深渊里去。
后来,上面的人演变为斜刀头,悬崖演变为厂字,最后演变为危字,相机板书危的籀文,这样就更加形象地让孩子们理解了危的意思。
二是采用比较识字,寺和诗的比较,有言就为诗;辰和晨的比较,用口诀帮助记忆:太阳出来是早晨,太阳回家有星辰。
三是形声字的规律识字,惊和恐,都和心理活动有关,竖心旁和心字底都是心的变形。
在现场教学中,孩子们大多能说出来,我只是稍作点拨和提炼,学习的过程就显得轻松而有趣。
二是写字,为保障课堂上的写字时间,我预留了5分钟的写字时间。
精品-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及答案 (2)
17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17-古诗三首(试题)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含答案、解析)
1.喜爱和赞美
2.C
3.争啄
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详解】
《钱塘江春行》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所以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钱塘江的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1.扌5 ③ ② ④ ①
2.B
3.天晴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是另一番奇妙景致。
【分析】
1.本题考查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抹”部首是“扌”,书写笔画:横、竖钩、提、横、横、竖、撇、捺。
抹零头:解释是付款时只付整数,免付零头。抹:去掉,除去。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学生可据此组织好语言进行表达。如: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三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同步练习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yǐn jiǔ chū qíng liàn yàn kōng méngdàn zhuāng nóng mǒ zǒng xiāng yí二、比一比,组词语。
饮()晴()淡()宜()吹()睛()谈()且()三、写一写。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四、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诗歌写了西湖和的景象,还以比西湖,形象地写出了的美,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描写西湖晴天水光。
潋滟突出水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状态。
B、次句描写雨中的山色,空蒙勾勒出西湖周围群山朦胧的景象。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子,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山色尤其秀美。
D、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五、古诗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词语解释潋滟:。
空蒙:。
西子:。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代。
3、诗人抓住季的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采神韵。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六、拓展提高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饮湖上初晴后雨钱塘湖春行苏轼白居易水光潋滟晴方好,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山色空蒙雨亦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欲把西湖比西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的之情。
2、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都描写了晴雨变化中的湖光山色。
B、都描写了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
C、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不同。
D、作者所写景物的色彩相同。
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同步练习答案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饮酒初晴潋滟空蒙淡妆浓抹总相宜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生字的书写和掌握情况。
(2019新版)统编部编版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 课后作业及答案【名师版】
17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下面是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三首古诗,带有同步练习题和答案,供参考学习。
古诗一:《赋得古原草送别》苍苍美丽的古原啊,你多少英雄泪浸润的奇迹!绵延的青草,点缀了我的思念,送别的日子里我彷徨。
蓝蓝的天空,照亮了我的梦想,也带走了我的伤悲。
(题目:古诗一)同步练习题:1.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答案:《赋得古原草送别》2. 这首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意境?答案:诗人对古原的赞美和伤感离别之情。
3. 请仿照古诗的语言风格,用自己的话写一段描写大海的文字。
答案:辽阔浩瀚的大海啊,你多少航海者的胆识所尊崇的世界!无边的波涛,映照了我的遐思,被你的宏伟所征服。
湛蓝的天空,倒映了我的梦想,也带走了我的困扰。
古诗二:《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题目:古诗二)同步练习题:1.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答案:《静夜思》2. 这首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答案:孤寂的夜晚里,诗人思念故乡。
3. 这首古诗通篇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答案:比喻。
明月光暗喻思乡之情,床前霜喻孤寂之感。
古诗三:《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题目:古诗三)同步练习题:1.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答案:《咏鹅》2.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咏鹅”的意思。
答案:这首古诗通过描写鹅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动物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这首古诗有什么特点?答案:简洁明快、朗朗上口,韵律感强。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古诗的美,领略其中的诗意和情感,还能锻炼提取信息、理解上下文等语文基本技能。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课后练习
17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
....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2.湖光...。
..无风镜未磨..秋月两.相和.;潭面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 古诗三首课后作业与答案
17 古诗三首Chr(13) + sj(i)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二、我会填。
1.《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代诗人。
这首诗主要描绘的是西湖和时的湖光山色。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之情。
2.《望天门山》的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之美誉,与杜甫并称“”。
3.《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重点诗句品析1.根据诗意写诗句(1)《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的诗句是:“。
”(2)《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描写雨中的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的诗句是:“。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2)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思维创新大拓展四、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一、1.(1)分别指东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现。
(2)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2.(1)湖面的光芒。
(2)指湖光和秋月。
(3)和谐,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4)指湖面。
(5)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二、1.宋苏轼雨天喜爱和赞美1.李白“诗仙”2.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