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789e8da482fb4daa48d4bc9.png)
【现代文学】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哪些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
1.“集束手榴弹”的六篇小说(即中篇《布礼》《蝴蝶》,短篇《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
2.《春之声》是20世纪80年代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春之声》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
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歌唱生活中的新转机”,但不重塑造人物性格,不重故事情节叙述,不按正常时空顺序。
他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手法,但又不是西方纯粹的“意识流”。
小说采用的“放射性”结构有一个端点,就是坐在闷罐车厢这一特殊环境中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小说主要写时空切换中,外界世界作用于主人公内心所引起的联想和心理状态,并以此来表现主题。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还是“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即其逻辑关系较为清楚,有机可寻,而不是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他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如以新的火车头与旧的车厢喻新旧之关系,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意识流小说范文
![意识流小说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39f454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b.png)
意识流小说范文引言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以主人公内心的思绪和感受为线索,通过一系列非线性的意识流叙述来呈现故事。
本文将介绍并分析一篇经典的意识流小说范文,探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文学效果。
文本片段:下面是摘录自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的一段意识流叙述,以展示意识流小说的典型特征:爸爸会不高兴。
没道理。
谁管他。
我想念妈妈。
双手紧握,嘴里发颤。
谎话,告诉谎话。
走吧,决定了。
我们一起玩。
男人的声音。
我可爱的宝贝儿子,你怎么样了?可爱。
圣母穿过黑暗走廊。
奇怪的气味。
冷,尖锐的气味。
我会小心的。
她说的。
不要担心。
只是噪音。
他会来了。
等待。
不喜欢等待。
它们。
那些低语的声音。
我听不明白。
声音渐强,渐弱。
他一定会来的。
爸爸。
巨大的手掌。
黑色的皮肤。
浓密的头发。
沉默。
快来吧。
让我看到你。
不要再等了。
我要飞跃时间和空间,来到你的怀抱。
等待,等待。
分析这段文字充满了主人公内心的思绪和感受,呈现了一个瞬间接触到多个思绪的情感状态。
语言片段的非线性结构和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突出了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和意识的流动性。
以下是对这段文字的详细分析: - 实时思维:这段文字通过多个短语和词语的组合,展示了主人公的实时思维过程。
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思绪的快速转变和逻辑的跳跃性,反映了人类思考的困惑和混乱。
- 情感的变化:主人公的情感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从爸爸的不高兴到念念不忘的妈妈,从兴奋的期待到焦虑的等待,情感的起伏和反差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动荡和不安。
- 对象的模糊性:在这段文字中,主人公所涉及的对象并不明确,只有片段的暗示和描述。
这种模糊性增加了读者对故事情节的猜测和推理,也进一步突出了意识流叙述的特点。
文学效果意识流小说范文所展示的叙事风格和文学效果深为引人注目。
以下是几个显著的文学效果: - 突破传统叙事:意识流小说以其非线性和碎片化的叙述方式挑战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形式。
这种突破为作者提供了更多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自由空间,同时也让读者参与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中去。
初中语文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
![初中语文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1b33640b4c2e3f57276353.png)
4、多层次的意识结构。意识流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可以有三种形式。
其一,单一式意识流。这种意识流小说的结构形式,常常以一个人物的意
识活动为中心和端点,有时成单线式行进,有时向四周辐射式地铺散开去
的方式,展开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其二,交叉式意识流。交叉式意识流
结构形式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意识流动状况,而是交叉地同时描写
2020/6/17
9
Back
作家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法国意识
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出生在巴黎富
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入
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听过柏
格森的哲学课,深受影响。不久,
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
沙龙,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成为一个
《追忆似水年华》,并于1913年完成其中的三部《在斯万家那边》、
《在少女们身旁》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8年作品《在少女们身
旁》于新法兰西杂志社问世,1919年底该书获龚古尔文学奖。1920年
至1922年间,第三部《盖尔芒特家那边》和第四部《索多姆和戈摩尔》
出版。1923年,第五部《女囚》出版。1925年,第六部《女逃亡者》
几个人物的意识,形成多线索的复杂交叉意识流程。其三,复合式意识流。
交叉式意识流所表现的多人意识,是各想各的,人物之间虽具社会关系,
有一定联系,但意识的流向毕竟是沿各自方向流动。复合式意识流则是不
同的人想同一件事,意识的展开,有一个共同关注的焦点,犹如“异床同
梦”。 2020/6/17
6
Back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4d4e5ad5bbfd0a78567320.png)
意识流小说作家作品
3、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的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杰弗森
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基础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在弗洛伊德那 里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弗洛伊德 明确论述了心理内在层次及意识之流的 内涵,认为意识包含三个心理层次,即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并更多关注于 主体的潜意识,认为人的意识是受潜意 识支配的,潜意识“是精神的实质”。 (弗洛伊德《释梦》)这为意识流文学表现潜意识内 容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中的意 识思维“绵延说”、“直觉说”和“心理时间”观, 又成了直接影响意识流思潮形成的哲学基础。
意识流小说
——流动的意识,流动的思想
意识流小说
形成基础 艺术特征 艺术技巧 作家作品
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基础
意识流思潮的产生是以近代哲 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意识流” 概念原属心理学范畴,最早提出 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 廉·詹姆斯(1842-1910),他 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指出: “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 流动的。用一条‘河’,或 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 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 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技巧
1、内心独白 2、内心分析 3、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4、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作家作品
1、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带有自传性质,它以主人公马赛
尔怀念和追忆逝去的青春年华为主线,展现了一幅19 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上层社会的图景。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08463e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9.png)
2013.07霍舒缓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称作南方文艺复兴的棋手和精神领袖,而且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
福克纳的小说主要是揭示了美国南方衰败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处于孤独、困惑和苦闷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他的创作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书名《喧哗与骚动》是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一首先,破碎的人物心理都有着明确的中心指向性,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都与凯蒂有关并围绕着她。
例如在昆丁自杀的这天,他的意识流中闪现或者浮动的意识回忆都与凯蒂的过往有关系。
这些片段被穿插在他的意识活动中,并迅速地滑动闪现。
凯蒂离开家以后,班吉的意识活动也会时不时不自觉的滑向凯蒂,他们会杂乱地出现在他的思想中,无序支离破碎。
昆丁以及班吉的这些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对凯蒂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出现频率很高很密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凯蒂为中心的意识集合。
对于班吉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具有同一个价值,随着外界的刺激,他不健全的意识和联想自由地漂浮在各个时间层面上。
他比哥哥们更能历历在目地将过去嵌入现在,从而清晰地将凯蒂和整个家族的悲剧勾画出来。
通过班吉的简单、混乱的叙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凯蒂在性方面逐渐成熟和堕落的过程:她在14岁时,第一次使用香水,穿上成人衣服参加舞会;15岁第一次吻自己的男朋友;16岁时与一个男人打秋千;17岁失去童贞;18岁时被迫出嫁。
所有这些都是伴随着班吉的嚎啕大哭、乱喊乱叫发生的。
在这一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各个片断也许毫无意义。
琐碎没有逻辑性,但拼在一起就构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的图案。
意识流小说范文
![意识流小说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a99f46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51.png)
意识流小说范文引言意识流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类内心思绪的深入探索而闻名。
本文将以一个意识流小说的范例作为案例分析,探讨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应用以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小说概要小说《迷茫的旅程》是一部采用意识流叙事风格的跨越三十年的人生历程的小说。
通过主人公乔治的视角,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失落和迷茫。
特点分析1. 非线性叙事意识流小说常常具有非线性叙事的特点。
《迷茫的旅程》也不例外,通过跳跃式的叙事,将主人公乔治的不同时期的思维与回忆交织在一起。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有效地展示了乔治内心的变化和冲突。
2. 内心思维的真实呈现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点是可以真实地呈现人类内心的思绪和感受。
《迷茫的旅程》通过描写乔治的内心对外界环境和他人的感知,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乔治的情感和思考过程。
这种真实的呈现感使读者更加能够共情和体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 语言的流动性和流畅性意识流小说在语言上追求流动性和流畅性,以模拟人思维中的流畅感。
《迷茫的旅程》通过使用长句和错综复杂的修辞手法,带给读者强烈的语言冲击和体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思绪中。
意识流小说的应用1. 探索内心世界意识流小说是一种深入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内心思绪和感受,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情感和心理的复杂性。
这种内心世界的揭示有助于读者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认知。
2. 表达复杂情感意识流小说以其流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呈现,能够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它通过一种错综复杂的方式,犹如音乐一样,带给读者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共鸣。
3. 反映现实生活的碎片化特点意识流小说常常借鉴现实生活的碎片化特点,模拟思绪的跳跃和联想。
《迷茫的旅程》中的非线性叙事方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经验和事件的非线性和碎片化特点,以及思维对过往事件的回忆和联想的无序性。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三](https://img.taocdn.com/s3/m/225e0f4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c.png)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墙上的斑点(删减版)①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②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③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e605f4767f5acfa0c7cdaf.png)
作家作品——詹姆斯•乔伊斯
Back
作家作品——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意识流小说技巧 的全面推进和高度发展,一切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 巧在这部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小说主要写 三个都柏林市民在1904年6月16日早晨八点到夜间 两点四十五分之间将近十九个小时内的活动和思想, 作品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浓缩到1904年都柏 林一天的生活之中,以极为简单的情节和时空跨度 体现出最深厚宽广的意识流内涵,覆盖了都柏林生 活的每一个侧面,哲学、历史、政治、心理学都有 所触及,被评论者誉为“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本“现代派的圣经”。
Back
作家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事实上,自我意识,时间理念和爱情心理都是 《追忆似水年华》的真实主题,《追忆似水年华》整 部小说是构筑在回溯人生,再现生活的基础上的。而 普鲁斯特的小说创作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没有主 要故事和紧凑的情节,这无疑是对西方传统小说的一 大突破,预示着法国文学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 以现代派文学为主流的新时代,肇始于20世纪20年 代初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兴起,而《追忆似水年 华》给予现代派文学以艺术革新的启发。因此,人们 常把普鲁斯特、乔伊斯和卡夫卡并称为现代主义文学 的三大奠基人,并把《追忆似水年华》视为意识流小 说的开山之作。
决心献身文学。1898年进柏林大学,专
攻
语言和哲学。1902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次年
因母亲病危而不得不返回家乡,在一家私立学校教书,并练
笔写作故事和诗歌。1904年因无法忍受都柏林庸俗窒息的生
活,他宣布“自愿流放”,到欧洲各地漂泊周游,同时从事
创作。1920年起定居巴黎,除专门创作外,靠教授英语养家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e131715f111f18583d05ac9.png)
【课外阅读】试论《春之声》的意识流创作特色内容摘要:《春之声》是王蒙用西方意识流手法创作的一篇小说,与《墙上的斑点》相比较,我们发现《春之声》确实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如采用人物内心独白和新的时空体系来描写人物的意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描写感觉印象等。
但是由于中国的文学传统的影响,王蒙的小说在主题、情节、人物、语言和叙事等多个方面显示了中国式特点。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所谓的中国意识流小说只是中国的一些作家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而创作出的具有西方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的小说,我们称之为“东方意识流”或“心态小说”,实际上就是西方意识流的中国化,即西方意识流技巧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在政治上完成了拨乱反正,思想上实行了大解放,经济上改革开放初见成效,整个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新时期,显示出一股勃勃生机,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也随之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思想更活跃了,内心更复杂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的事物传到中国来,中国开始了在古老而又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与创新的过程。
在文坛上,中国的作家们已经不满足于用旧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在新时期的感受,于是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一些文学形式和手法来反映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中国以及处于这一重要的大转变时期的人们的新风貌,他们反思过去,歌颂新时代,对未来充满希望与祝福。
而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作家中,不论是在歌颂新时代这一重大社会主题上,还是在小说形式技巧的创新上,王蒙都走在了前列。
他在80年代初发表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风筝飘带》、《夜的眼》、《春之声》、《海的梦》、《布礼》、《蝴蝶》等六个中短篇小说是他在这时期的重要作品,它们都是王蒙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主题的小说。
“意识流”这一名称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意识是私有的、常变的和连续的,意识活动在任何一点上都是一个统一体,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着,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40c03be1172ded630b1cb617.png)
探索小说创作艺术的急先锋
“集束炸弹”的六部意识流小说——放射 性结构
《春之声》《蝴蝶》《海的梦》《布礼》《风筝飘 带》《夜的眼》(另外尚有《杂色》等)(技术与 哲学内涵的剥离——东方意识流) 诙谐反讽的民间艺术 《名医梁有志传奇》《说客盈门》《冬天的话题》《一嚏千娇》 《买买提处长轶事 》《球星奇遇记》《坚硬的稀粥》《来劲》 注重对心理、情绪、意识的印象分析和联想式叙述,语词变 化和多样组合,对夸张、机智、幽默的展示。 知识分子心灵史诗的意识与追求 《活动变人形》:写倪吾诚的人生失败、东西文化冲突中知识 分子的身心困窘,以及女性的‚恶魔‛性格。
B、随意使用联想
海阔天空,恣意纵横,不受任何时空限制, 并带有很大的跳跃性和突兀多变性。
(如《尤利西斯》肌带—听诊器—伊甸园—亚当、夏娃; 如1957年瑞典伯格曼《野草莓》情节:写一教授一天平常 的生活。在接受学衔与荣誉的那一天,他做的一个怪梦:① 梦见自己在街上行走;②他看怀表时发现表上的指针不见了; ③他接着又看见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帽子下面没有脸,整 个形象是灰尘或碎木片做的,而且一下子又突然坍塌下来; ④随后,他看见送葬的队伍,一个轮子朝他滚来,棺材也摔 了下来,一只手从棺材中突然伸出来,把他拉向棺材;⑤死 尸又站起来了,这死尸不是别人,正是他本人。无情节无逻 辑无说明的编排,表现的是作者对西方世界的不满,又无法 改变现实的绝望心情。
意识流小说作家注重自由联想律,他们认为人的思维很多时候 是非理性的,作家应该写出这种非理想的人的意识的流动, 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的思维富于跳跃性,从这一处跳到另一 处往往没有什么道理好讲。有时候作家在写作过程中本人的 思维也遵守这种思维规律,他可能进入自动化写作的状态, 有意地放弃理性的控制,自由地任凭下意识牵引自己的笔。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https://img.taocdn.com/s3/m/55314a65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2.png)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阅读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三墙上的斑点(删减版)①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
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
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
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
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②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
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
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
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
③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
它太大、太圆了。
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么发生的了。
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https://img.taocdn.com/s3/m/09a669c2c1c708a1284a44d0.png)
意识流小说——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乔伊斯《尤利西斯》伍尔夫《到灯塔去》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约克纳帕特(塔)法世系”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为依据“约克纳帕特法世系”小说。
《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1内心独白班吉痴人说梦昆丁变态心理杰生非理性意识迪尔西全能角度2多角度3时序颠倒
存在主义文学(法)萨特:《自由之路》、《禁闭》波伏瓦:《女宾》加缪:《局外人》
《鼠疫》文学主要形式:小说和戏剧
《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一个存在主义者的形象。
是这个“荒诞世界”的“荒诞的人”的典型。
反抗方式:沉默
荒诞派戏剧——马丁·艾思林的著作《荒诞派戏剧》而得名。
法国的尤奈斯库(《秃头歌女》)、贝克特(《等待戈多》)。
让.热内(《女仆》),(英)品特(《房间》),(美)阿尔比(《动物园的故事》)
新小说——娜塔丽·萨洛特《金果》《向性》《生死之间》罗伯-格里耶(《橡皮》、《窥视者》)、布托尔(《变》)、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
黑色幽默——库尔特·冯尼格《第五号屠场》(战争:荒谬、不人道)、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尤索林“无法摆脱困境”)、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科技、性、死亡)
魔幻现实主义——(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阿根廷)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古巴)卡彭铁尔《人间王国》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有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多斯·帕索斯、托马斯·沃尔夫。
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内容简介
![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内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2c86ace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5.png)
自传体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内容简介《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倾注心血的准自传体意识流小说。
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内容梗概: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片段生活经历。
拉姆齐先生的幼子詹姆斯想去灯塔,但却由于天气不好而未能如愿。
后大战爆发,拉姆齐一家历经沧桑。
战后,拉姆齐先生携带一双儿女乘舟出海,终于到达灯塔。
而坐在岸边画画的莉丽・布里斯科也正好在拉姆齐一家到达灯塔的时候,在瞬间的感悟中,向画幅中央落下一笔,终于画出了多年萦回心头的幻象,从而超越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
作者简介: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
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人物介绍:拉姆齐先生小说中的拉姆齐先生正是伍尔芙父亲的原型,二人有着极多的相似之处。
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力和地位。
[2] 拉姆齐先生是一位现实、严谨的哲学家。
他崇尚理性思考,痛恨幻想夸张。
伍尔芙用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和钢琴的键盘来象征拉姆齐先生那种直线型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模式使他难以看到事物的整体,结果导致他身陷智慧的泥沼,无法将事业开拓推进。
在妻子看来,拉姆奇先生“对于平凡的琐事,生来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置一词;但对于不平凡的事情,他的目光像兀鹰一般敏锐。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
![意识流小说阅读指导 课件 (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44d4e5ad5bbfd0a78567320.png)
意识流小说的形成基础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在弗洛伊德那 里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弗洛伊德 明确论述了心理内在层次及意识之流的 内涵,认为意识包含三个心理层次,即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并更多关注于 主体的潜意识,认为人的意识是受潜意 识支配的,潜意识“是精神的实质”。 (弗洛伊德《释梦》)这为意识流文学表现潜意识内 容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中的意 识思维“绵延说”、“直觉说”和“心理时间”观, 又成了直接影响意识流思潮形成的哲学基础。
作家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
作家作品——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是普鲁斯特最著名的长篇巨著,也是普鲁斯 特最具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小说带有自传性质,它以主人公马 赛尔怀念和追忆逝去的青春年华为主线,展现了一幅19世纪末20 世纪初法国上层社会的图景,通过点点滴滴的生活画面的展现, 揭示出了马赛尔悲喜交加的心路历程。这部小说长达三千余页, 约二百万字,共分七部分,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 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 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在小说中,主人公以第 一人称的方式追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涉及自己的亲友、法 国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者、艺术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许多人的恋爱 史。《追忆似水年华》的对象和主题就是“自我”,作者关心的 不是物,而是人;不是外部世界,而是内心世界。普鲁斯特深刻 的分析主人公意识中最微小的感受,捕捉思想上最细微的波动, 借助潜意识、梦幻和想象,交叉地重现逝去的岁月,抒发对故人 和往事的无限怀念。
意识流小说范文
![意识流小说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2ae1ea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5.png)
意识流小说范文冰与火的物语我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正站在一片广阔的雪原之上。
周围一片银装素裹,眼前的景象宛如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中。
我试探性地迈出一步,脚下的雪“嘎吱”一声响,仿佛在说“欢迎回来”。
我奇怪地张望着四周,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就在这时,我听到一阵叮咚的声音,原来是一只红色的鸟儿落在了我的肩膀上。
它的羽毛红得鲜艳,像一团火焰般燃烧着。
“你好,我是海伦。
”红色鸟儿说道,“欢迎来到这座冰与火的王国。
”“冰与火的王国?”我疑惑地问。
“是的,这里有一段注定与冰与火纠缠在一起的故事。
”红鸟慢慢说出了这个令我感到好奇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凌霄的年轻孤儿。
凌霄生活在一个寒冷的山村里,他的双亲早年去世,留下了一块遥远的记忆--冰与火的王国。
这个国度中既有寒冷冰雪的千年冰河,又有炽热的火山岩浆。
凌霄逐渐长大,内心一直对这个国度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凌霄决定踏上自己的征途,去找到这个王国。
旅途艰难,他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王国的门口。
门口是一座巨大的冰山和一座火山,仿佛在向他招手。
凌霄毫不犹豫地爬上了冰山,他身披一件厚厚的羽绒服,手套、帽子、围巾全都戴上,但还是感到寒气透体。
他一咬牙,继续向上攀爬。
终于,他爬到了山顶,鸟儿告诉他,他在冰与火的王国的最高点。
望着脚下无尽的冰雪,凌霄忍不住给自己鼓了个掌,他终于找到了这片王都,这片冰与火的王都。
然而,凌霄留在山顶上的时间并不长,他听到了火山的低沉的呼吸声。
他下意识地望了望,火山口已经开始冒烟了。
火很快就会喷发出来,他必须赶紧离开这里。
于是,他下山回到了平地。
走下山来的路很顺畅,似乎没有那么艰难。
凌霄感到了疲倦,便找了一片草坪坐了下来。
他望着眼前的一片蓝天,想起了他的儿时记忆。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小时候的快乐时光。
不知不觉中,他进入了梦乡。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阳光明媚的海滩上。
海浪轻轻拍打着沙滩,海鸟在空中自由地翱翔。
他摸了摸自己的胸前,骄傲地发现自己心脏中的冰与火已经越来越融合。
外国小说意识流
![外国小说意识流](https://img.taocdn.com/s3/m/b8df3d18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2.png)
外国小说意识流从《墙上的斑点》到意识流小说“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普通日子的平常瞬间,抬头看见墙上的斑点,由此引发意识的飘逸流动,产生一系列幻觉和遐想,后来发现,墙上的斑点是一只蜗牛。
这是伍尔夫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
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芙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
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
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像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
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
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意识流”小说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结构",小说作者着力于塑造人物鲜明的性格,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
而意识流小说全然不同。
在人物处理上,人物不再是一个"典型"。
由于人物的悲与喜,光明与黑暗,高尚与卑劣,对新生活的向往与对旧日的怀恋等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读者又要将自己代入人物内心才能领会文章内容,所以读者无法立即对人物做出具体的善恶评价。
如《欢乐》(莫言)里的齐文栋,是个农村知识青年,在他第五次高考不中之后,"离开了苍老疲惫的家门,象逃跑出一个恐怖的梦境",经过一大湾子水,一块辣椒地,坐在自杀的年青姑娘鱼翠翠的坟头浮想连翩,最后终于在这个宁静的晚上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进入了死亡的"欢乐"。
齐文栋不是个脸谱式的人物,他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独成一个世界:有屡试不第的压抑,有对母亲的怜悯、内疚,有对哥嫂的不满、无奈,有对年青女子的生理欲望,有对鲁家三小子的羡慕、妒忌,有对建仓夫妇的厌恶,有对高大同的好奇、惶然……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对人物的隐性评价,只有人物失却控制的意识流动起作用。
从这个方面来说,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很大不同,如传统小说里与科举发生密切联系的两个人物——范进、贾宝玉,在性格内核里都蕴含了作者的人生理念,或讽刺什么,或褒扬什么,读者很容易领会,而在意识流小说里,作者隐身幕后,读者不再意识到作者的存在,只意识到人物的存在。
作者的隐身,有赖于作者叙述角度的选择。
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多采用第三人称,作者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高度上俯视人物;而意识流小说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多采用第一或第二人称。
如《蓝天绿海》(刘索拉)以第一人称"我"描述自己的生活,通过回忆与强调突出与蛮子生死不渝的友情和"我" 感伤、郁闷、偏执、无所适从;又如《花豆》(高行健)通过年老的"我" 一个湿淋淋的下午,独对雨点向回忆中的青梅竹马的"你"的喃喃倾诉与思念,表现了几十年的风云,对往事的留恋和对错失的悔意;而前文提到的《欢乐》则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现齐文栋的内心。
意识流小说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如李陀的《七奶奶》。
小说深入七奶奶的心灵,写她的对可能爆炸的煤气罐的焦虑,对儿媳妇的不满,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读者可以大致了解七奶奶一生的轨迹,也能体会她守旧的渊源。
但小说虽然用了第三人称"她",也体现了一定社会内容,七奶奶却不象《红楼梦》里的贾母或刘姥姥,她没有具体的外貌,没有鲜明的性格,没有通过第三者观察
的眼睛,更没有作者试图体现的褒贬倾向,因为作者并不是通过生活流程,而是通过心理流程来展开文本的。
传统小说一般会按照情节的逻辑来安排事件的发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的细巧处最令人称赏;而意识流小说则打破了逻辑的框框,有意淡化情节,突出人物的意识流程,用联想、想象、回忆、幻觉、梦境,打破时间之链,立体地、多层次地表现人生。
如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发韧之作《春之声》(王蒙),就是将主人公一生的经历压缩在不足三小时之内加以集中体现的。
《春之声》的情节很简单: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决定回一趟阔别二十多年的家乡,结果坐上了一辆闷罐子车,在车里,他与一位用"小三洋"录音机播放德文音乐的妇女聊了几句天,下车后看见了闷罐子车的外表及崭新的火车头。
情节虽简单,但由于作者采用了意识流创作手法,因而知觉时间无所不及:由车身轻轻的颤抖联想到童年的摇篮;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想起黄土高原的乡下;由闷罐子车联想起三个小时前他坐着的三叉戟飞机,又联想到自己的地主成份及二十二年的检讨;由南瓜香又联想到童年,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由德文音乐想到法兰克福的孩子,西北高原的故乡,解放前北平的联欢,解放后的首都北京;由崭新的车头联想到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作者通过从心理角度处理时间次序和空间位置,使读者在短短的篇幅内就领受到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区域内的人生内容。
在结构方面,与传统小说多以线性的时间流程来结构主题的方式相对,意识流小说多以多线交叉或放射性思维方式来表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风筝飘带》(王蒙)写一
对青年男女素素与佳原一次约会的过程,通过素素的眼睛、回忆、联想与梦境,写尽了物质的压迫,文革的耽误,生活的艰辛,人们的不信任,对知识的向往,自强不息的精神,两情相悦的美好……这种结构方式与传统小说单一的因果关系式的,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分类式的结构可说有着极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