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荀 子 的 思想 政 治教 育 思想 及 其现 代 价值
黄 一 波
摘 要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 家的代表人物 ,他对 自孔子 开创的儒 家学派进行 了系统的整理与总结 ,是儒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 的思 想政 治教育思想既继承 了传统儒 家的精华 ,又在此基础 上提 出了 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的思想政 治教育思想不仅适 应 了战 国末期 大一统 形 势 ,也 可 以在 当下 发 挥 积 极 作 用 ,对现 阶段 的 思想 政 治 教 育 工作 有 重 大借 鉴 意 叉 。
(四 ) 人 生 观 苟子在人生观上主张 “制天命 而用之”,认 为人必须 发挥 自身 的主 观能动性 ,充分相信并利用 自己的力量 ,积极地运用 自然界 的规律 和条 件 ,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在个人 修为上 ,苟子 反对 “天命 ”,认 为 人应当有 积极进取 的精神 ,通过不断地学习,锲而不舍的追 寻知识 的积 累和个 人人格 的完善 。 (五)修 身观 强调治气养心之术 ,即调理性情 ,培养正确的思想方 法,捷 径是依 礼行事 ,关键在于良师指导和专心致 志;提倡 “不诱于誉 ,不 恐于诽 ” 的修养之道 ,是要求封 建社会 的士君子有独立特行 的素养 ,不要 随波逐 流 。
一 、 苟 子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思 想 产 生 的 时代 背 景 苟 子所处 的战国末期是新旧交替 、社会变革加剧 的时期 ,整 个社会 正 由奴 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 中,所有 的一切都 向着中 央集权 的方向发展 ,学术上各执一端 ,相互攻击 的局面 已不适应 时代的 要 求了。正是在这种 背景下,沿袭孔子 以来儒家思想发展脉络 ,建构 了以其人性论为基础 的思想 体系 ,成 为解决 当时社会变迁 、实现国家统一 和社会长治久 安的理论体 系 。 这样 的时代背景及统治者的要求 ,反映在教育思想上 ,希望 能够通 过教育培育大批 代表新兴地主 阶级利益的 ,并能够 帮助他 们达成大一统 局面的知识分 子 ,这是这个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 二 、思 想 政 治教 育 思想 的理 论 来 源 苟子的思想 政治教育思想是对诸子百家的各种教育思 想进行批判和 总结的结果 ,其 中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批判是主要来源 。 苟子教育 思想 的哲 学基础 “性 恶论 ” 是对孟子 “性善论 ” 进行批 判 并 根 据 现 实社 会 具 体 情 况 做 出 的论 断 。他 批 判 了儒 家 宣 扬 的 “人 性 ” 受命于天的唯心主义观点 ,揭穿了孟子鼓 吹的 “先王”、 “圣人” 具有 天生美德的谬论 ,强调只有通过后 天的 “积”、“伪 ”,即教育和学习来 改 造 人 的 必 要 性 。 在学习途径和治学方法上 ,苟子对春秋战国各家学派的学说进行 了 批判 的总结。在这里苟子批判 了各 家 “蔽 于此而不知 彼”,即只重视 某 一 方面忽视另一方 面的片面性 ,但又从 中吸取 了各 派思想 中的合理 因 素 。例如 ,他批判了道家老子对人力 消极无为的观点 ,但又改造 吸收了 他 的 “天道 自然” 的观点 ,因而建 立了他 的 “制 天命而用 之” 的 自然
从荀子的正名思想看先秦诸子学说的衰落

论文关键词:荀子正名三惑功用主义专制主义论文摘要:荀子的正名理论以名为核心,主要考察了3个基本问题:名的作用,名同异的原因,制名的原则。
荀子又以此为标准,将当时的诸子学说归为“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以名以乱实”3种谬误,并对之进行了严厉批判。
荀子的正名思想里面所包含的狭隘的功用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被后来统治者所利用,加速了诸子学说的衰落。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
他是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郭沫若语)。
荀子的正名思想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特别是墨家的逻辑思想的基础上,用儒家的立场对先秦的逻辑思想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正名理论,从而在中国逻辑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但荀子的正名理论也包含了一定的消极因素,这为其学生韩非、李斯创立法制思想,限制和迫害其他学派埋下了伏笔。
1 荀子正名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曾经提出过一个关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轴心国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数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轴心期,在这一阶段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在巴勒斯坦、伊利亚等先知纷纷涌现,希腊更是贤哲如云,如荷马、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等等。
这一时期古代文明彻底衰微在文明的废墟上,“人类全部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
他探询根本性问题。
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
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最高目标。
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里感受绝对。
”[1] 8 春秋以降,原有的奴隶社会的一切都逐渐崩溃:天子权威衰落,礼乐文明瓦解,夷狄文化冲击。
社会巨变和文化的动荡,一方面使人们陷入茫然无依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也迫使人们重新确立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确定人与自然以及与自身的关系,创立某种作为自身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文化。
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小专题通关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百家争鸣的影响及意义一、单选题1.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下列关于先秦思想表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B.墨家和法家学派,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C.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D.在人性观上,孟子认为人性恶,荀子认为人性善2.在百家争鸣中,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侧重于实现人生价值B.治国主张具有互补性C.蕴含服务社会的理想D.在方法上具有一致性3.吕思勉认为:至东周之世,九流并起,而臻于极盛。
秦汉儒、道、法三家之学,及魏晋时之玄学,合儒道两家,并不过衍其绪余。
这段论述的主旨是()A.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战国至魏晋思想统一的趋势形成C.百家争鸣奠定了后世文化的基础D.三教合一成为当时思想文化主流4.《尚书》是夏、商、周三朝的历史记事。
据统计,在先秦诸子的《论语》《孟子》《墨子》《礼记》《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九部著作中,引用《尚书》多达168条。
这说明()A.百家学说相互依存借鉴B.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C.诸子思想根植传统文化D.《尚书》的记载真实可信5.《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称:“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
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
”由此可见()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思想B.农家学派关注民生问题C.重农思想在汉代最为盛行D.以民为本思想历史悠久6.班固《汉书》载:“诸子(百家)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方今……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略矣”。
据此可知班固()A.批评百家学说异常混乱B.主张“百家”思想趋向统一C.以奴隶主立场评判百家D.肯定“百家”思想的治国价值7.《吕氏春秋》: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来都被视为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总结者。 虽然 春秋 战 国时期是 中国学术 史上 一个诸 子蜂
起、 百 家争 鸣 的时 代 , 但 由确 切 的文 献 记 载来 看 , 先 秦 时期 “ 诸子” 概念 的含 义 , 既非 后 来 指称 众 多 学者
者先生” 虽众 , 但他们并未被称为“ 诸子 ” ; 因为他们 是被 分 为 若 干 学 术 群 体 或 学 派 而 出 现 的 , 故 名 日 “ 百家 ” 。当时发 生在 中国学 术 界 的激 烈 争 鸣 , 不 只
概念 。而且 , 在 春 秋 战 国 时期 , 即使 是 如 今 人 那 样, 将“ 诸子” 理解为“ 众 位 学 者 先生 ”, 由于 当时 的 “ 学者先 生 ” 们 是 因其 学 术 观 念 的不 同而 常 被 人 分
个个 学 术群体 和 派 别 之 间 , 这 就 形 成 了 中国先 秦
括 为对先 秦诸 子百 家思想 的批 判 与总结 。
一
、
荀子 时代 的诸子 百家 之学
中国春秋 战 国时 期 的 “ 学者先生” 们 是 分 为 若
干个学 术流 派和 学术 群 体 的 , 故 在 当时他 们 只被 称 为“ 百家 ”, 不被称为 “ 诸 子 ”, 而后世 则常常 以“ 诸
或思想行为 , 而并 非他们所属 的学派或“ 家” 。《 苟子》 一书 中 指名道姓加 以批 判的, 除《 非十二子》 篇所“ 非” 的十二
子及子张 氏、 子夏 氏、 子游 氏之儒外 , 还有《 儒 效》 《富国》 《 王霸》 《臣道》 《 修身》 《 荣辱》 《 礼论》 《 解蔽》 《 正名》 《 正 论》 《 性恶》 等篇对“ 百家” 诸 子的学术批评 。荀子对先秦诸 子百家学术 思想批 评的特 点, 一是他着 眼的只是诸 子的
卷三十二 荀 子

卷三十二荀子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先秦唯物主义集大成者,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学大师。
荀子生当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前夕。
此时封建制在各诸侯国已经确立,结束分裂,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也提出了对百家学说进行批判综合的任务。
荀子顺应历史潮流,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哲学、政治、伦理、经济、教育、军事等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
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荀子在战国末期就名声显赫,他的两个学生韩非、李斯对秦国的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以后,经学兴起,儒家经典《易》、《诗》、《礼》、《乐》、《春秋》均为荀子所传。
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汉唐思想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汉桓谭的形神关系理论和王充反对鬼神迷信的思想及其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对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刘禹锡也深受荀子影响。
柳宗元的《天说》、《天对》发挥了荀子“天道自然”、“明天人之分”的思想。
刘禹锡则借用荀子《天论》的题目写了《天论》一文,发展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著名学说。
荀学历史命运的转折始自中唐时期的韩愈。
韩愈著《原道》为儒家争道统,把荀子排除在儒家道统之外。
在《读荀子》一文中认为“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小疵”,开此后抑苟褒孟之先河。
宋代理学的代表程颢、程颐不遗余力地攻击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熹亦贬斥荀子的性恶论和重法思想,视荀子为“异端”,甚至把秦朝“焚书坑儒”也归罪于荀子。
明代以后对荀子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归有光认为“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李贽视荀子为“德业名巨”。
至清代考据学兴起,学者抛弃宋儒的观点,开始重视荀子,出现了一批研究与注释《荀子》的著作。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对荀子的评价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机械唯物论的同时,注意吸收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韩非子》
• 韩非子生平。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 韩非子生平。 成者, 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达成的 思想家。 思想家。 • 《韩非子》: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对战国 韩非子》 针对现实问题而发,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 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冷峻的观察,主张君主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 以法术威势制人,严刑峻法治国,其文峻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所向披靡。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诸 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子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先秦诸子散文-《孟子》
•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 语录体,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 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论点来论述。全书不仅记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 录了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 《孟子》艺术成就: 孟子》艺术成就: • 巧妙的论辩艺术 。逻辑推理的方法,运用类比推 逻辑推理的方法, 往往欲擒故纵, 引人入彀。 理,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 ,引人入彀。 • 宏放、豪迈的文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宏放、豪迈的文风。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以善用比喻见长 。 • 精练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 。 精练简约、
先秦诸子散文
张亚宁
先秦诸子散文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关注现实生活,表 现出强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几乎无 所不包。但理论热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 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 独立人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富于形 象性与抒情性。寓形于理、情理兼备,极 大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诸子散文

荀子:讲仁义也专门“议兵” 畅言“刑政”,并重 “礼”“法”
·文学性:
多长篇大论,且能围绕一个论题展开周密详备的论述,析理 精微又逻辑谨严,如《劝学》《修身》《礼论》《乐来论证颇为玄奥费解的科学原理,以证代议,寓议于 证,议证交融,合为一体,使文章更有文采,理论更加深化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有 《论语》、《老子》和《墨子》。多为语 录体,语言简朴、警策。 第二阶段:战国中叶,主要有《孟子》、 《庄子》。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和专 题论文过渡。论点明确,说理透彻,层次 清楚,文辞生动。 第三阶段:战国末年,主要有《荀子》、 《韩非子》。代表性的文章都是长篇专论, 逻辑严密,结构缜密,文辞富赡。
• 诸子散文兴起的历史背景 • 诸子散文的内容特色 : 关注现实生活,表现出强 烈的理性精神。内容广泛, 几乎无所不包。但理论热 点则是现实的社会与人生。 • 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 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 格。自主精神和人格力量。 富于形象性与抒情性。寓 形于理、情理兼备,极大 地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感染 力。
• “十家九流” •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 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墨、道、法、 阴阳、名、纵横、杂、 农、小说。西汉人刘歆 在《七略诸子略》中讲 小说家去掉,称为“九 流” • “三教九流” •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 种学术流派。“三教”: 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 是先秦的九 个学术流派: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 家、墨家、纵横家、杂 家、农家。
更富人治精神因而更具理性思辨力量,文采斐然
还有以“赋”名篇的文章,被认为是“赋体”文学的源头 (《成相》,当时民间俗唱形式写成,“后世弹词之祖”)
先秦诸子散文之《墨子》
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

拒斥卫道好辩——论孟子对先秦诸子的学术批评高华平【摘要】孟子对先秦诸子批评的对象主要是道家杨朱学派和墨家的“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而其批评的锋芒还涉及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所谓“兵家”.孟子对于道家杨朱学派的批评虽抓住了杨朱思想中最重要的主张,且切中了其可能产生的流弊,但未能“同情”地理解杨朱学说的立论目的和宗旨,存在强人从己的偏颇.孟子对墨家“兼爱”、“节葬”、“非命”等观点的批评,既可见出其儒家思想与墨家的歧异和对立,也反映出其明显的独断论倾向.而孟子对纵横家、农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以及“兵家”的批评,也并非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而多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他.孟子先秦诸子批评的特点,既与其以儒家卫道士自居的立场有关,同时也是当时学术发展的现实情形使然.【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11页(P50-60)【关键词】孟子;先秦诸子;学术批评【作者】高华平【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5106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9孟子,名轲,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先秦儒家除孔子之外最重要的思想家,历来被称为“亚圣”。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先秦诸子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他以天下为己任,以儒家孔子为圣人而师之,于其他诸子学派则“距”而“辟”之。
清人陈澧《东塾读书》记之三《孟子》一章“极论为政用先王之道”时,即云孟子为“大儒”而于诸子百家皆有所“距”。
其言曰:……孟子“距杨、墨”。
杨朱,老子弟子。
距杨朱,即距道家矣。
“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
(朱注以为孙膑、吴起、张仪、李悝、商鞅之类。
)则兵家,纵横家、农家,皆距之矣。
“省刑罚”,可以距法家。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可以距名家。
‘天时不如地利’,可以距阴阳家。
“夫道一而已矣”,可以距杂家。
先秦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中国文化简史”作业注:本文主要参考整理自丁祯彦、臧宏主编《中国哲学史教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2000年5月第10次印刷),间或夹杂有些许个人观点,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斧正。
本文主要从中国哲学的产生,百家争鸣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做阐述。
其侧重点将放在“百家争鸣”。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夏朝时,我国已建立起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但除使用国家机器外,还已经懂得怎样通过思想工具来统治其人民。
据《尚书·召诰》记载:“有夏服(受)天命。
”《论语·泰伯》也中说禹“致孝乎鬼神”。
到了商朝有“帝(上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一说,并且这些享有政治特权(即“刑不上大夫”)的奴隶主贵族还通过“卜筮”知“天命”。
如,卜辞载:“王封邑(建都城),帝若(诺)。
”(《殷墟书契前编》)。
当时,他们把天气变化、自然灾害、筑城、打仗、任用官吏等,都看作是上帝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可抗拒的。
周将“礼”从仪式中区别出来,发展成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但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内部,即“礼不下庶人”。
西周统治者继承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但在此基础上加以系统化、理论化。
他们将“上帝”和祖先分开来,突出“上帝”至上神的绝对权威。
为此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
商灭于周其实是对“帝立子生商”这样一个商为帝子的“直系血亲”关系的摧毁。
但是周王朝亦同样需要一个类似的理论作为统治工具被其利用,故而所谓“以德配天”是在其既要摧毁又要利用的矛盾状态下的“自圆其说”。
当实践经验与知识即“术”积累到一定阶段,人们从中便开始概括出一些基本的原理,并试着以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这就从“术”发展到了“道”,标示着哲学思维的开始。
(但若要究其真正诞生可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
二、百家争鸣春秋战国(BC770—BC221)时期,我国社会制度大变动。
随着私田开垦规模的扩大,奴隶主之间对劳动力的争夺愈发激烈,到春秋末年就出现了“私门富于公室”的局面,于是“公室”打破“公、私田”界限,一律收税。
略论荀子的思想方法——辩合、符验、解蔽

和 手段
。
`
,
或运 用 自
、
改 造 世界 时
,
都 非 常 重视 这 一 问题
“
,
并 且 都 把 一定 的 方 法 论 作 为 工具
但是
,
在 揭示 方 法 的 本 质 和 具 体运 用 方 法 时
,
,
却迥然相 异
”
。
唯 心 主义 思 想 家 或
。
者 把 方 法视 为纯 粹 主 观 的 产 物
这 就要 求 在 方 法 的 操作 和 运 用 上
则时
,
,
保持 主客 观的 一致
。
不过
,
在 具 体 贯 彻 这 一 方法 论 原
。
不 同 时 代或 同
·
时 代 不 同 的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家 也 是 很不 相 同 的
,
在 这 个问 题 上
“
,
把
荀 子和 墨 子作 一 些 比 较
是 很 有意 义 的
战 国时 期
,
,
而且 对后 世 产生 了 极 为深 远 的影 响
,
。
群贤 毕集
,
人 材 辈出
为 什 么 恰恰 是 荀 子而 不 是 别 人 来 完 成 批 判 总结 先
,
秦 百 家 学说 的 工作 呢? 除 了 客观 方 面 的 原 因 外
正 确 的 方 法 论 来指 导 这 一 工作
。
在 主 观 方 面 犹 为重要 的 是
他 在 自然 观
,
、
社会观
、
人 性论
。
、
认 识
在 自然
”
、
荀子思想对秦朝政治的影响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思想对秦朝政治的影响荀子的政治思想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有批判也有继承。
他虽是先秦时期最后的儒家,但他对法家思想的继承亦为明显。
他礼法思想中的大部分内容被其弟子韩非和李斯所继承,后者并在秦国进行了实践,而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垂两千年不改,其理论基础与荀子思想密不可分。
一、荀子思想及入秦意义“荀卿,赵人。
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
…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①荀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而他的思想也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思想,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
荀子主张“法后王”,“法后王”是在封建制度已经建立并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地主阶级要求把现存的秩序固定下来的反映。
“法后王”的中心内容是统一制度、制礼义。
荀子的“礼”已不同于过去奴隶主阶级的“礼”,而是地主阶级的“礼”。
在荀子看来,有礼也不可无法,礼重在教化,法重在赏罚,须礼法并重。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荀子积极宣传建立统一国家和加强中央集权。
他认为:“臣使诸侯,一天下,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②。
荀子肯定“霸道”,“霸道”虽不及“王道”,但“霸道”是“王天下”、实现统一的必由之路。
“霸道”是达到“王道”的阶梯。
他认为秦更上一层楼就进入王道了。
王霸的结合,说明儒法的合流。
在思想领域中,荀子主张统一思想。
荀子注意到封建统治能否稳定,关键在于民心向背。
他引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③。
他认为要避免翻船,不仅要在政治上加强统治,在思想上也应加紧控制。
荀子打破“儒者不入秦”的传统,虽然远没有在稷下学宫的时间长,但他却表现了与孔、孟不同的视角。
孔、孟一生都周游过很多地方,以图各国国君用他们为政,实现其政治主张。
可能在孔、孟看来,秦国地处西部边陲,文化落后,不值得一去,这是他们的局限性。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史上诞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被统称为“百家”。
这些思想家不同于传统儒家,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见解。
其中,有些思想家已被历史淹没,但仍有许多人的思想被后人传颂,如庄子、老子等,这些先秦诸子的思想为中国历史文化填充了鲜明的色彩。
本文将会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
1. 重视思辨能力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思辨能力的非常高的重视。
一个人要培养出良好的哲学思考能力,必须在思考中训练自己的头脑。
百家思想更注重唯心主义思想,并通过思考推断出生命的真谛,这种能力的提升对个人的哲学素养,哲学思想认知水平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例如,庄子的思想倡导个体能够在自己的思想空间中寻找到新的思想可能性,创造性地探究世界本质,并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我。
道家思想也重视对个人思维的发展,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来重新认识人类存在的真谛。
通过不断思考,在生活中能够得到更多的乐趣和生命的可能性。
2. 强调人性的本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人性的本质。
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存在的,人的境遇可以变化,但人的本质是不会随之改变的。
其中,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包容、谦和、自然;墨家思想强调的则是爱序,天下为公,不断追求完美的社会理想。
例如,墨子则倡导全民平等,反对封建专制。
庄子则认为,人应该归于自然,不应该妄自尊大;而老子则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强调的是不以权术和势力为重点,而应该更多地从道德的层面考虑问题。
这些思想都基本体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共同特点,即强调人的本质,从而促进人类思想的发展。
3. 推崇以德治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推崇以德治国。
百家思想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政府不仅要靠权力来维持秩序,更要依靠道德。
因此,百家思想倡导政府领袖要有道德操守,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
古代文学——《荀子》

古代文学——《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年赵人,生卒年不可确考,约在前298前238年之间,游于齐、秦、仕于楚、为楚兰陵令,后被罢免,著书以终。
《荀子》一书,又名《孙卿子》、《孙卿新书》,由西汉刘向编定成书,今存32篇,大部分篇章为荀子自撰,少数为其弟子杂录。
1、荀子的思想特点: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立论。
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了百家学说的精华,融会贯通。
自成一家。
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而且这些学说,都是和他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
可以说,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在天道观方面,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自然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不以人事和政治好坏相转移,并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它)和人定胜天的哲学命题,体现出反对天命迷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2、《荀子》的写作特点:(1)文章独立成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全书有完整的体系。
荀子的文章不再是语录体或对话体,而是自成体系的长篇专题学说论文,涉及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伦理学、学术史、音乐艺术等各个方面,其文往往有总论、分论,层层深入,结构严整,立意统一,论证严谨周密。
如《性恶》篇,反驳孟子的性善论,认为如果人性是善的,则无需用礼义来进行教化。
正因为人的天性在耳目之欲,声色之好,因而出现争夺、残贼、淫乱等社会现象,这就证明了人的先天自然本性是恶的。
由于性恶,故须教育,教育当以礼义为本;由于性恶,故须施行赏罚。
性恶论的主张贯穿于《礼论》、《劝学》、《修身》等篇中,各篇之间相互照应,形成严密的理论体系。
(2)比喻层出不穷,辞藻繁富,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

《荀子》的内容及思想《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它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人定胜天”、“性恶论”、“隆礼敬士”、“尚贤使能”、“重法爱民”、“节用裕民”、“开源节流”是其主要思想。
《荀子》立论严谨,语言生动。
《劝学》是其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教育家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的著作。
是荀况晚年为总结百家争鸣和自己学术思想而写的。
《史记·孟荀列传》中曾写到:“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机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滑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数万言而卒:”此书在汉代抄录流传有322篇,名《孙卿书》。
初经刘向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著32篇,名《孙卿新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孙卿子》即《荀子》。
此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
其中《儒效》《议兵》《强国》等篇,似出弟子记录;附于书末的《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疑为弟子所记荀子语及杂录传记。
《荀子》一书,仿《论语》体例,始于《劝学》,终于《尧问》.系统性、思想性较强。
其中集中阐述自然观的主要有《天论》;阐述认识论、逻辑思想和思想方法的有《解蔽》《正名》;阐述人生论的有《性恶》;阐述教育理论的有《劝学》《修身》;阐述军事理论的有《议兵》;阐述社会政治思想的有《礼论》《王制》《王霸》《富国》等篇。
《非十二子》以是否符合封建统一原则为标准,对先秦诸子进行了政治性批判。
《成相》以民间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为君、治国之道。
《赋篇》系荀子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散文的赋体,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荀子》的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
《荀子》中的《天论》篇针对唯心主义的“天人合一”论,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论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它把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同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区分开来,又联系起来,把天看成一种具有客观法则的自然物质系统,排除天有意志说,承认自然的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的主观精神世界是第二性的;强调天不能干预人事、主宰人事,但人事活动又必须遵循“天道”,人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但人能“制天命”、“裁万物”,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卓越见解。
国学通论-第七讲-先秦诸子:墨家名家荀子法家(武汉大学)

墨子的生平
• 据《墨子· 公输》记载,公输般为楚国制造了攻城云梯,准 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这一消息后,从齐国出发,裂裳裹 足,星夜兼程,十天赶到楚国郢都,与公输般辩论,并向 楚王宣传“兼爱”、“非攻”思想。他在楚演示了自己的 守城方法,公输般比不过他。最后楚王不得不放弃了攻宋 的打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止楚攻宋”的故事。此外, 他还阻止了鲁阳文君攻郑、攻宋。
而侠者以武犯禁的现实政治?满见史记韩非?传?他?顾商鞅推?法制终而以身殉法的历史教训与当时一位长者堂豁公的劝告坚持倡导?法术设?数的?民萌?众庶之道韩非子问田着有阐明自己法制?想的著作约十余万言
先秦诸子:墨家、名家、荀子、法家
墨家: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 子 像
明 刻 本 《 墨 子 》
墨子的生平
• 《史记》无墨子传,只在《孟荀列传》中略谓“盖墨翟 (dí )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 在其后。” • 《汉书· 艺文志》班固注曰:“名翟,为宋大夫,在孔子 后。” • 清人孙诒让推定墨子的生卒年约为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 墨子的籍贯为宋,但长期生活于鲁。
墨子的生平
• 墨子早年学习儒术,因不满周礼的繁文缛节,自创学派。 墨子师徒组成了宗教性与政治性的社团,集体奔走于齐、 鲁、宋、楚、卫、魏诸国。连孟子也不得不承认“墨子兼 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 尽心上》)。
名家:惠施“合同异”与公孙龙“离坚白”
公 孙 龙
名家
• 《汉书· 艺文志》:“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 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 也。及謷(áo,不省人言也)者为之,则苟钩鈲 (gū,铁鈲,颜师古注“鈲”,破也)析乱而已。”
先秦诸子百家:辩言之道,道德之源

先秦诸子百家:辩言之道,道德之源
引言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思想家和
学派。
这些思想家们在各自的著作中探讨了无数问题,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思潮。
其中最为著名和具有影响力的就是“百家争鸣”的时期。
1.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指的是先秦时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各个诸子之间展
开了激烈而充满智慧的辩论和争鸣。
这些辩论既是知识之争,也是价值观之争。
通过对话交流,诸子们深入探讨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议题。
2. 辩言之道
先秦诸子非常注重辩证与辨析,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论技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试图引导社会认知与理性判断。
例如,墨子强调说服力以及推理论证;
荀子则注重推演与逻辑推理;孟子则以言辞之力感化人心。
这些思想家们在辩
论中不断改进自己的论点,追求真理。
3. 道德之源
先秦诸子也探讨了道德价值观的来源和根本原则。
他们认为,道德既可以来自
于社会约定与规范,也可以来自于人的内心伦理。
例如,孔子提倡仁爱之道,
并强调个人修养和善行的重要性,他主张得到道德是通过内心的修炼和实践;
而老子则认为道德应该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结论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风潮将中国思想引向了新的高度。
辩论成为解决问题、寻求真理和达到共识的重要方式。
同时,道德也成为了辩言之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学派和思想家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今日中国社会与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基础。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作者:钟岳文来源:《月读》2016年第04期战国末年,在大一统局面即将形成的前夜,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位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受教于儒家,却没有受儒家思想的束缚,反而在某些观点上成为儒家内部的反对派;他又不是法家,但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李斯却是他的学生。
这个人就是荀子。
荀子与《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晚于孟子百年左右。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改“荀”为“孙”(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荀子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诗》《礼》《易》《春秋》,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后世一些学者认为他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学大师。
后来,荀子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赵国,到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学宫”去求学。
稷下学宫本来是齐国一座古老的学校,后来齐国国君为了招揽各国学者前来齐国讲学,在稷门旁开辟了大道,并给来稷下的学者以“列大夫”的头衔,让他们就国家治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供国君作参考。
当齐宣王和湣王之世时,先秦各大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如法家的慎到(赵人)、道家的环渊(楚人)、阴阳家邹衍(齐人),都到过稷下。
儒家的孟子(邹人)还见过齐宣王,向其宣传过他的“王道”。
稷下学宫充满了百家争鸣的气氛,不同派别、有着不同思想的大师们,在这里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以宣扬自己的主张。
在这种环境下,荀子认识到:现在各诸侯国有不同的政策,百家有不同的学说,其中必定有是有非,有治有乱。
于是,他不再墨守儒家一家之言了,但也不是放弃儒家而另投他家,而是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兼取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终使自己成为战国后期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
这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
《荀子·非十二子》一篇最为集中地反映了荀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和总结。
学成之后的荀子,在稷下学宫做过官,也到过秦国,最后到了楚国,楚相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被害后,荀子废居兰陵(今山东苍山),主要从事著书和讲学的活动,李斯和韩非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同时向荀子学习的。
荀子的“大儒”观

荀子的“大儒”观孔子开创的儒学,与先前作为一种职业的儒存在着质的区别。
荀子从对贱儒、陋儒、俗儒、小儒的角度批判,欲将自己以“大儒”化身出现的价值理想与思想路线确立于世,。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以孔子、子弓为“大儒”,但他所立之“大儒”与孔子所崇尚的以“君子”,在核心价值思想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标签:荀子大儒孔子原始儒家始于孔子,然“儒”作为一种职业早已出现。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1]。
据《周礼·大宰》云:“儒以道得民。
”“道”是解释职业”儒”的重点,汉郑玄《注》云:“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将“道”释为六艺,始见于《荀子》。
汉许慎《说文解字》云:“儒,柔也,术士之称。
”在甲骨文中“儒”与“需”二字实乃同一字也,为一人沐浴之状,且当时也有“儒人”一词。
“需”字后来用来表其他意思,而原本作“儒”用“需”就添加人字旁二变为“儒”。
儒早先就是宗教神职人员。
据推测,这种宗教人员,在主持祭祀仪式前需要戒斋沐浴,所以“儒”又有作“濡”的用例。
《论语·子罕》中有记载:“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兄父,丧事不敢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2]由此可见,即便到孔子创立儒学时,“儒”的一部分仍是因从事宗教祭祀这种职业而存在。
孔子开创的儒学,与先前儒人,存在着质的区别。
先前的儒人虽有着较高的修养,能够主持祭祀等重大的活动,但在宗法贵族制度下,他们的修习礼义之道为了服丧相礼的需求,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有着不一样的宗旨,即要立志成为“君子”,而“君子”又以行“仁”为己任。
这与当时流行兴起的“学而仕”的价值取有关。
“仕”对孔门儒家来说,不是个人的做官发财,而是为了实现其“为仁”的担当。
那么,荀子对儒门内诸子的批判,就是为了厘清儒学内部那些自以为得到孔子真传的俗儒、贱儒、陋儒、瞽儒对孔门儒家担当意识的偏离与背离,将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学说净化与纯化,以此来显示自己一派乃孔子真传,是孔门儒学说真正的正统。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实只有“百家”之名,而无“诸子”之称。
故《荀子·非十二子》中所“非”的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亦只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六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行为,而并非他们所属的学派或“家”。
《荀子》一书中指名道姓加以批判的,除《非十二子》篇所“非”的十二子及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外,还有《儒效》《富国》《王霸》《臣道》《修身》《荣辱》《礼论》《解蔽》《正名》《正论》《性恶》等篇对“百家”诸子的学术批评。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批评的特点,一是他着眼的只是诸子的学说,而非其“家”或“派”;二是荀子对所有诸子学派的批判基本都能秉持“中庸”的原则,以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予以评析,力求避免学术立场的片面和偏蔽。
而荀子上述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批评特点的形成,又是与当时诸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标签:荀子;诸子学;批评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人物,历来都被视为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总结者。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由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诸子”概念的含义,既非后来指称众多学者先生的“诸子”,也非如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指称与“六艺”(“六经”)相对的“诸子”著作的概念;而是或如《周礼·地官·司徒》中“对诸公、诸侯、诸伯、诸男言也”——指那些具有“子”爵爵位的贵族,或如《周礼·夏官·司马》“诸子掌国子之倅”中的“诸子”——指“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的概念①。
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如今人那样,将“诸子”理解为“众位学者先生”,由于当时的“学者先生”们是因其学术观念的不同而常被人分为不同的学术群体和门派(如儒、墨、名、法、阴阳等等)的,故当时他们也只有“百家”之名而不见“诸子”之称。
荀子的认识论及其对儒学发展的意义

推” ,因此 各家对 “ 类 ”的这种 方法进 行 了研 究 ,尤 其是 墨子及 后 期墨 家贡献 很大 。后 期墨家 强调在 论辩 、推 理
过程 中所持 的 “ 类 ”的标 准要 固定 ,在 同一语 境 中,“ 类 ”的标准 不能游 移 ,“ 游 移 ”就 是 “ 不类 ” 。 “ 心 ”除 了要遵 循 “ 类” 、“ 有故 ”的规则 外 ,还 要 “ 虚 壹而静 ” ,“ 虚 壹而静 ”说得 是认识 主体 的状态 ,对认 识主体 状态 的高度 重视是 中 国古 代认识 论 的突 出特 点,也是荀 子认 识论 的主要特 色 。苟子 对 “ 虚 壹而静 ”是这 样
① 牟 宗三 :《 名 家 与苟 子》 , 台湾 学生 书局 , 民国 6 8 年。
② 苟子:《 正名》 ,王先谦集解本,《 诸子集成》上海书店影印 本, 本文所引荀子言论均出白 此版本,只注明篇目。
1 2 3
论述 的: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日: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 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 ,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 已臧害所将受, 谓-  ̄ - - A。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 所谓一,
中 图分 类号 :B2 2 2 . 6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O . 1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0 3 0 ( 2 0 1 3 ) 0 1 — 0 1 2 3 — 0 7
作 者简 介:武 占江 ( 1 9 6 9 一) ,男,河北沽源人 ,博士 ,河北经 贸大 学马列教 学部 教授 ,主 要从 事中国思想史研究 。
“ 虚 ”是 不 以已有 的知识和 认识妨碍 对新 知识 的吸纳 ,保持一种 虚心接 受 的状 态 。排 除成见 ,摒 弃各种 习惯 、 定势对 人思维 、认识 的束 缚 ,也就是荀 子所 说的 “ 解蔽” ,荀 子在 《 解蔽 》篇 中列举 了 “ 欲” 、“ 恶” 、“ 始” 、“ 终” 、 “ 远” 、“ 近” 、“ 博” 、“ 浅” 、“ 古” 、“ 今 ”等各种 不 同的情 形都可 以构成 “ 蔽” , “ 蔽 ”在 人 的认 识过程 中普遍 存在 , 为 “ 心术之 公患 ” 。这种对 于人 的认识局 限的分析 是很深刻 的 。“ 壹” ,杨 惊注 日:“ 既不滞 于一 隅 ,物 虽辐 凑而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评作者:高华平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8期摘要:先秦时期的中国学术界实只有“百家”之名,而无“诸子”之称。
故《荀子·非十二子》中所“非”的它嚣、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亦只是针对他们所代表的六种学术观点或思想行为,而并非他们所属的学派或“家”。
《荀子》一书中指名道姓加以批判的,除《非十二子》篇所“非”的十二子及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外,还有《儒效》《富国》《王霸》《臣道》《修身》《荣辱》《礼论》《解蔽》《正名》《正论》《性恶》等篇对“百家”诸子的学术批评。
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思想批评的特点,一是他着眼的只是诸子的学说,而非其“家”或“派”;二是荀子对所有诸子学派的批判基本都能秉持“中庸”的原则,以辩证和客观的态度予以评析,力求避免学术立场的片面和偏蔽。
而荀子上述先秦诸子百家学术批评特点的形成,又是与当时诸子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荀子;诸子学;批评中图分类号:B2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8-0102-08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人物,历来都被视为先秦学术百家争鸣的总结者。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但由确切的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期“诸子”概念的含义,既非后来指称众多学者先生的“诸子”,也非如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指称与“六艺”(“六经”)相对的“诸子”著作的概念;而是或如《周礼·地官·司徒》中“对诸公、诸侯、诸伯、诸男言也”——指那些具有“子”爵爵位的贵族,或如《周礼·夏官·司马》“诸子掌国子之倅”中的“诸子”——指“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的概念①。
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使是如今人那样,将“诸子”理解为“众位学者先生”,由于当时的“学者先生”们是因其学术观念的不同而常被人分为不同的学术群体和门派(如儒、墨、名、法、阴阳等等)的,故当时他们也只有“百家”之名而不见“诸子”之称。
可以说,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界“学者先生”虽众,但他们并未被称为“诸子”;因为他们是被分为若干学术群体或学派而出现的,故名曰“百家”。
当时发生在中国学术界的激烈争鸣,不只是发生于那些单个的学者之间,而更主要是发生于一个个学术群体和派别之间,这就形成了中国先秦学术史上的所谓“百家争鸣”。
而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荀子所要总结的,就既是那些单个“诸子”们的学术思想,也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学派或某“家”的学术思想。
荀子思想的特点也因此可概括为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批判与总结。
一、荀子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者先生”们是分为若干个学术流派和学术群体的,故在当时他们只被称为“百家”,不被称为“诸子”,而后世则常常以“诸子”和“百家”并言,而“诸子百家”遂成为合当时收稿日期:2015-04-0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中古代中国哲学资料分类辑校与研究”(11AZD05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楚国诸子学研究”(11BZX049)。
作者简介:高华平,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430079)。
“众多学者先生”和“学术派别”而言的名称。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学术派别林立,“百家”显然只是言其多,而并非是对当时诸子学派的具体统计。
《荀子·非十二子》是先秦时期批评诸子学派的名篇,它对它嚣②、魏牟、陈仲、史、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子”的学说,共分为六家进行了批判。
后世或以为,虽然“《荀子·非十二子》所非之十二子,共分为六派:它嚣、魏牟为一派,陈仲、史为一派,墨翟、宋钘为一派,惠施、邓析为一派,子思、孟轲为一派”,“但如以后来所分家数核之”,则除“它嚣未详”之外,“魏牟即《汉志》道家之公子牟;邓析,《汉志》列之名家。
子思、孟轲,《汉志》均列儒家……陈仲即《孟子》中之於陵陈仲子,史即《论语》中所谓‘直哉史鱼’……则仍不外‘儒’、‘道’、‘墨’、‘法’、‘名’五家而已”。
③或以为,《荀子·非十二子》所“非”:“一为它嚣、魏牟……二子殆道家杨朱一派也。
二为陈仲、史……近人谓陈仲、史,盖墨家、道家二派相兼之学,其说似也。
(刘师培《国学发微》说)三为墨翟、宋钘……是二子皆墨家者流也。
四为慎到、田骈……皆由道家入法家,所谓老、庄之后流为申、韩也。
五为惠施、邓析,二子皆名家也……六为子思、孟轲,今世犹以为儒家钜子者……综荀子所非者六说十二子,所法者仲尼、子弓二子。
以十家九流衡之,亦止道、墨、小说、法、名、儒六家而已。
”④其分别“家”数既有差别,而其所分别“家”数之根据仍在《汉志》“九流十家”之说,而非荀子本人对诸子学术的区分。
在荀子之外,先秦对诸子学说进行过全面分析和总结的,则要数《庄子·天下篇》和《吕氏春秋·不二篇》了。
《庄子·天下篇》认为:“古之人”道术“备矣”,但自道术分裂之后,天下便“多得一察焉以自好”,是“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
但《庄子·天下篇》中也没有说明所谓“百家”是指哪些学派。
近人对《庄子·天下篇》所叙“周代之为道术者”进行分类⑤,但其所谓某人属某家某派之说,实乃后人贴上之标签,而非庄子其人之所固有。
先秦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不二篇》有所谓“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朱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兒良贵后”诸语;《尔雅·释诂疏》引《尸子·广泽篇》有所谓“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囿”之说。
后人以为,吕子将先秦诸子分举为“道、儒、墨、兵四家”;而《尸子·广泽篇》中的皇子历来无人知其解,料子顾颉刚等以为即是宋钘,《尸子·广泽篇》所论殆为儒、墨、道数家。
⑥但这些亦非出于先秦吕氏、尸子旧说,而是后人所做的学派分类与归纳。
因此,我们可以说,凡言先秦诸子有多少“家”或多少“派”者,实际都只是后人的分析和归纳,而非先秦固有之观念。
先秦学者只是统言其学者学派之多,而名之曰“百家”。
在现有文献中,除《孟子·尽心下》称当时学术“逃墨必归之杨,逃杨必归之儒”、《韩非子·显学》曰“今之显学,儒、墨也”这两处所说“儒、墨”或“儒、墨、杨”有指学派之义外,其余皆无指称学派之例。
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给先秦诸子分“家”分“派”者,实际要等到西汉初年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一文的出现。
文曰:《易大传》曰:“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言之异路,有省有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徧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此文是中国学术史上最早给先秦诸子分“家”的。
它首次将先秦诸子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或六“派”,并对它们的思想特点做了初步的概括和说明。
但严格地讲,司马谈此文虽然将先秦诸子分为了六“家”或六“派”——似乎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皆为诸子百家之一“家”,但他其实只是把法、名、道(德)明确称为“法家”“名家”和“道家”,而阴阳、儒、墨三者则被称为“阴阳之术”“儒者”和“墨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尽管2000多年来学术界从未有人对此做过说明,但我认为一定是有原因的。
司马谈可能认为法、名、道(德)三者属于比较固定的学术派别或学术群体;而阴阳、儒、墨三者虽也有些人结成为学术派别或群体,但它们其实更主要是某种职业身份⑦,所以他就明确地称法、名、道三者为“家”,而称阴阳、儒、墨为“术”或“者”。
而在我看来,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者名称上的这一细微差别,至少还说明了另一问题,即先秦诸子百家的出现,并不完全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历时性的概念。
在春秋战国之际最早出现的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然后则是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和以杨朱为代表的道家,然后才有法家、名家和阴阳家,以及以稷下黄老学派为代表的道德家等。
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所谓诸子百家,其先可能只有儒、道、墨等少数几“家”,然后才涌现出许多新的诸子学派,而旧的诸子学派则或解散,或消沉寂灭,其学说则演变为社会上零散学者所习之“术”或一种身份。
⑧因此,我们可以说,不论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中的“六家”,还是刘歆《七略》班固《汉志》中的“九流十家”,既不表示这些学术派别和学术人物曾同时出现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历史阶段,更不表示在整个春秋战国的每个历史阶段的学术派别都不多不少,正好是“九流十家”(甚至多至“百家”)。
同样,《荀子》一书中的所谓“百家之说”,既不表示当时的诸子学派真的多至“百家”,也不表示整个先秦中国的诸子学派(或至少其中最有影响的学术流派)就是后人所归纳的“儒、道、墨、名、法五家”或“道、墨、小说、法、名、儒六家而已”;而只是说,中国先秦诸子的学派虽然众多,但在荀子看来,在他所处的时代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乃是十二子所代表的六种学说。
二、荀子对先秦诸子的批判《荀子·非十二子》最集中地反映了荀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和总结,历代研究荀子思想及中国学术批评史的学者,对此都非常重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前人多认为荀子是将诸子分为“六派”(“儒、道、墨、名、法五家”或“道、墨、小说、法、名、儒六家”)加以批判和总结的。
但经过对《荀子·非十二子》更深入的分析,我们发现,正如荀子在此篇中所言,他批判的实只是诸子之“六说”——六种观点或学说,而并非学术流派或学术派别意义上的“六派”(“五家”或“六家”)。
其一,在《荀子·非十二子》开篇,荀子即说“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⑨云云。
这已表明此篇针对的重点是“邪说”和“奸言”,而不是某“家”某“派”。
而且,荀子在批判了十二子的学说和观点之后又说:“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太古,教之以大顺……六说者不能入,十二子者不能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