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fab568617e21af45b307a8fe.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要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理解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3)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4)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客观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
2、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通过循循诱导,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跟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
(2)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极度匮乏。
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广东省县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d7acd43819e8b8f67c1cb9fb.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二、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堂目标达成(1)基础目标1、熟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线索(时空与事件)。
2、掌握战时共产主义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2)能力目标从历史事件的原因、内容、结果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3)情感目标认识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评价“斯大林模式”五、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导学案导学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导学案六、教学过程【先学环节】1、熟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线索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农业工业流通分配3、斯大林模式(1928-1991)的主要表现:设计意图:先学环节主要是为学生预习准备。
一是利用时间轴使学生构建本课时空观。
二立足考纲和课标的要求,让学生熟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后教环节】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材料一: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
……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二: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5dd7757e21af45b307a83d.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总结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场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感受视频导播《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之开场、“斯大林模式”等有关图片、神入历史。
(2)通过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有关的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论赛,提高学生查阅选取有效资料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苏俄出台不同政策发展经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4)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一目的探讨学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联系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当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经验教训。
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打开“优酷”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的开场,让学生神入历史。
2.播放幻灯片,展示苏俄历史上风云政治家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苏俄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这与图片上的人物主持开展的哪些事情有关?最后点明本课将学习与苏俄经济建设有关的前三个政策。
(1)彼得一世农奴改革让俄国成为军事强国(2)叶卡捷林娜二世“开明专制”,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让俄国现代化(3)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伯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普京执政,让苏俄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国、人类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不同于西方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唯一与美国抗衡的一极等殊荣,不过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4c1d5af4910ef12d2af9e7af.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教材分析教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进行的艰苦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2.从现代化进程看,苏联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其探索和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但他们对“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模糊、神秘,甚至有错误认识。
鉴于此,本课将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史料分析、历史比较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人口图片。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教学设计7: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7: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41092e20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5.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本单元通过相对简短的两课,概述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和创新的主要线索,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伟人的三项政策。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对当代中国经济改革的借鉴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合作探究—-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3分钟):影像设疑播放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片段(十月革命后列宁对群众的一段演说),分析了俄国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对困难,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能否经受严峻考验,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探究】创设情景、感受历史:老农尼卡诺夫大叔的生活写照(1918-1937)<一>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情境一:那年(1918年)他47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954413b84ae45c3b358cfa.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情分析: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经济史部分的学习体会出了一些门道。
但是,对于世界史部分还是不如中国史部分感到熟悉亲切,尤其对本单元一些相关的知识储备较少。
如何带动学生利用常识和已学知识,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是我主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师讲述,学生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能复述其政策内容;学生观看史实资料片,可以感触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史料解析与比较,学生初步学会辩证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揭示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利用框架、文字、图表等史料,学会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苏俄(苏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中,是一种创举,开创了新模式;了解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做不断调整。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材料1:全体工人大会讨论“第一次五年经济计划”,报告人说:“最高经济委员会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倘使我国经济还是和从前一样落后,那末必不能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必不能独立。
倘使需要纺织机、耕种机、制造机,都要用金子到外国去买,那末我们的国家就不得不听资本世界的命令。
倘使本国工业不发达,农业亦是一定不能发展的。
“国家工业不发达,就不能有强大的武力。
敌人能制造枪、炮、飞机、坦克车。
而我们没有大的兵工厂,那末一定要被敌人消灭,我们就要变成亡国奴,俄国就要变成人家的殖民地。
“所以我们的政府要很快地从事工业建设,很快地建造自己的工业,自己来开矿,来制造机器、飞机、大炮。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942d99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b.png)
c.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总结其异同。
d.结合现实,评价这些政策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课后研究,选取以下课题之一进行深入探讨: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苏联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局限。
8.课后作业,拓展提升: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9.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10.反思教学,不断改进: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
2.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客观态度,学会尊重历史、珍视现实,对未来充满信心。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分析文章,要求不少于800字。文章需包括以下内容:
a.概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概念、背景、主要内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政策等基本知识的掌握;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问题驱动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是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学设计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ffe6d5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11.png)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程内容,自主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发展过程。
4.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
5.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预习课程内容,自主探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b.列宁和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2.各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四)课堂练习(500字)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情感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反应,了解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知和态度。
4.教学拓展:
(1)结合现实问题,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c0b690cb90d6c85ec3ac652.png)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视频:老外看中国佩里:十九大是见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时刻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过程
(教师过渡)事实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其实施的第一阶段的确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也正是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
过度:列宁后来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时深刻指出:“由于我们企图过度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所说的“严重失败”是指什么?他又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
◆推进新课第二篇: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
新经济政策到底“新”在哪
里?他真的前人未曾实践过
吗?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和新经济政策。
4、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评价)
新经济政策给中国带来什么启示?
2、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推进新课·问题探究·以史为鉴
教学反思:
学生们对于苏联的历史也比较熟悉,认为学习本课内容不会太过吃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从苏俄到苏联的历史理解流于表面,分析和归纳材料的能力依然比较薄弱。
例如究竟什么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系,许多学生不能。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历史高中必修二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b568218d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8.png)
4.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敬畏之心,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俄国十月革命、苏联成立等基本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等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这些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发展逻辑方面尚需提高。
a)说明该人物在苏联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b)阐述该人物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或斯大林模式的关联;
c)分析该人物的历史评价及其影响。
3.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何在国内战争时期发挥重要作用?
b)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的?
1.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2.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斯大林模式转变的原因。
3.举例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的?它有哪些优势?
3.斯大林模式为何能够取代新经济政策?它对苏联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林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https://img.taocdn.com/s3/m/d8641eac5acfa1c7aa00ccfb.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了结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与能力】:(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目的(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学习,认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前后朗读材料及情景剧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价值。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教学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教学方法】由于本课容量大,教学过程中内容多有取舍,为方便学生更易理解,主要以两条线贯穿,以情景剧的角色扮演对话,让学生明白国家政策对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反之也能影响到国家政策,同时配合材料解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辨析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导入设计:前苏联有部对中国人影响很深的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段非常著名的人生自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师生齐读)。
为了这壮丽的事业,俄国人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在20世纪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发展的新道路。
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第20课的学习来了解一下。
推进新课100年前,苏俄第一个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
虽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但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却明白,他们从哪知道的呢?自主学习:《共产党宣言》过渡: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设想的社会主义要具备三项基本特征:一个是公有制,第二个叫计划经济,第三个是按劳分配。
教学设计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8bb22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ad.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习任务】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前预习】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1)实行;(2)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3)取消;(4)实行普遍。
4.特点:兼有“”和“”两种特色。
5.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财力、物力,支援红军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利益,国内战争后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1)直接原因:“”政策在战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
2.内容(1)农业方面:以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①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②对一些国家暂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的方式让经营。
(3)流通领域:改变由国家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4)分配制度:废除。
3.作用(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有利于稳定;(2)到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2)1924年初列宁逝世以后,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3)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被逐渐取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cc2f6ef78a6529647d5399.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及“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2.过程与方法:(1)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学生自主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及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2)运用史料分析法探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背景,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促进经济的腾飞。
【教学重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概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客观评价其利弊;【教学难点】探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从此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联(俄)人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在没有任何的现成模式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新道路。
展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轴,了解本单元历史发展线索。
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一课时列宁时代的探索。
【课前综述】有历史学家在研究苏联(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教学设计1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12: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70cf2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3.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
【重、难点】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难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并提问: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首都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饥饿而昏倒,这段影片反映了苏联当时面临什么情况?讲授新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1)政治与军事上:A.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B.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合作探究】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一些规定损害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其中,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余粮收集制。
因为经历了几年的战争,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农民手中粮食十分有限,所以根本不存在真正的余粮,余粮收集制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的口粮。
4.特点: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5.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教学设计10: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10: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bad21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0.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利弊。
●教学难点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的探索;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2)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简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不同,从而了解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表现、利弊进行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从而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斯大林。
【教学过程】导入设计情境导入播放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后初期俄国历史的电视剧,剧中有这样一个场面: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合作探究: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1)摆地摊应在人多的地方,不应在偏僻角落。
(2)商品应醒目地摆放,不应放在袋子里。
(3)凭劳动赚钱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有所顾虑呢?合作探究:我与大家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自主学习:不知道。
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教学过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是苏维埃政府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教学设计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学设计11: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c372b6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d.png)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识记三个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政策的利弊,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调整。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教学难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教学环节】导入上课之前想请问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联),很好,我们上个学期学政治史讲到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在十月革命中获取了胜利,成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然而,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成。
在这里有苏联人民长达近70年的探索。
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将面临怎样的形势,苏联又是如何在六、七十年代发展成为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希望大家能带着你的理智、判断和主见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新课讲授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过渡:获得了十月革命胜利的苏维埃政权并非面临着一派和谐的景象,而是出现了一些列的危机,因而推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请大家阅读学案上合作探究一的问题探究一,看看“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怎样的形势下提出的。
(板书小标题,背景)Q1:“战时共产主义”是在怎样的形势下提出的?生:(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3/4的国土落入敌人之手。
追问,这些大概指哪些势力呢?被推翻的地主、贵族和资产阶级,除此之外国内还发生了什么?严重的饥荒。
)师:除此之外,因为苏俄与德国签订条约提前退出一战引起协约国的不满,英、美、法、日等国联合国内反革命势力打击苏俄,我们可以概括为当时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板书,内忧外患)2.内容过渡: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列宁宣布立即进入战时状态,并在经济上颁布了一系列措施,我们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北师大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d898b1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08.png)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历史必修二第20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
(3)“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法。
提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掌握政策特点。
(2)比较法。
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的重要手段。
(2)苏联在短期内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4)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材料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导学法、情感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个专题我们复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个专题我们将通过对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之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的颁布经历了多位领导人对于建设之路的不断探索。
从不同阶段的特征来分,苏联的社会主义探索之路分为三个阶段:1917-192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925-195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1954-1991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这节课让我们进入这个在当时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新授展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图片及漫画图片,回顾必修一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8cad2f10a6f524ccbf859b.png)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
2.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重难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本课首先要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到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然后要明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最后要深刻认识到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模式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它创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是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根源。
二、图示法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归纳为“一适应,两非常”它是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
为了把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企图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四、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一、二、四”新经济政策是苏联(俄)1921~1928年推行的经济政策,它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一种政策。
它并不是在发展资本主义,实质上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发展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五、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及其作用(1)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③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一历史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b9f961336c1eb91a375de8.png)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程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1、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
2、内容(1)实行余粮收集制;(2)大中小工业全部国有;(3)取消自由贸易;(4)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评价(1)最大限度集中全国力量战胜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2)不符合经济规律,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4、新经济政策的意义(1)促进经济恢复,稳定政治形势。
(2)探索一条适合俄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三、“斯大林模式”(一)苏联: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2、过程:(1)取消新经济政策。
(2)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3)农业集体;(集体农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特征:(1)单一公有制;(2)行政配置资,高度集中管;(3)否定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
3、“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功绩:(1)经济:苏联迅速实现工业。
(2)政治: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严重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停滞不前。
3)否定市场机制,经济效益低下,压制生产积极性。
(2)政治:体制日益僵,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555d37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3.png)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苏联在20世纪初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好奇心。
2.新课内容:讲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主要内容,分析各自的特点及对苏联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4.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的优缺点,评价其对苏联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客观的历史见解。
6.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பைடு நூலகம்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以及斯大林模式等历史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充满好奇,渴望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然而,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时,容易受到片面史观的影响,难以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2.教学策略:
(1)针对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难点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拓展思维,形成全面、客观的历史见解。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难度的史料阅读和思考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总结概括“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场改革的背景、内容、实质、影响。
2.过程与方法(1)感受视频导播《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之开场、“斯大林模式”等有关图片、神入历史。
(2)通过阅读“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有关的背景材料,培养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论赛,提高学生查阅选取有效资料的动手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苏俄出台不同政策发展经济,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观看问题。
(4)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用“论从史出”的观点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一目的探讨学习,教育学生以史为鉴,善于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联系中国的经济建设,为当地建设提出可行性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和经验教训。
2.难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史料阅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合作学习法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形象图片、视频资料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打开“优酷”网,播放视频《大国崛起之风云新途》的开场,让学生神入历史。
2.播放幻灯片,展示苏俄历史上风云政治家图片,引出话题:你知道苏俄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创造了哪些辉煌与奇迹?这与图片上的人物主持开展的哪些事情有关?最后点明本课将学习与苏俄经济建设有关的前三个政策。
(1)彼得一世农奴改革让俄国成为军事强国(2)叶卡捷林娜二世“开明专制”,造就大批知识分子,让俄国现代化(3)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赫鲁晓夫、伯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普京执政,让苏俄拥有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世界反法西斯的主力国、人类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开创不同于西方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唯一与美国抗衡的一极等殊荣,不过也带来了苏联最终的解体。
【学习新课】一、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及实质耶巴达里大叔的生活自白(1918-1937)阅读下列文段思考:三段话分别反映了苏俄的哪一经济政策?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各自的本质特点是什么?那年(1918年)我53岁,常年种地干农活,身子骨还算硬朗。
我的大儿子斯洛夫在村头开了煤矿厂,小儿子维可夫在城里经营棉布店。
最近报纸上说了,革命虽胜利了,但还得打,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得事。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
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
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
昨天广播里说,莫斯科的党员在开会时,我们敬爱的粮食人民委员瞿鲁巴同志晕倒在会场上,他拥有调拨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却没有留下能填饱自己肚子的哪怕一小口。
感动之余,党员们利用星期六休息时间进行了义务劳动,列宁同志也要加入。
这年头,我们也要为国家尽尽力。
当时我进了趟城,不得了!一普特粮食的价格国家征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200卢布!这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呀?好不容易挨到1921年,我们的红军部队终于摆平了国内外敌人。
大旱灾可饿死了不少人。
听说邻村都起来反了,水兵也闹起来了。
政府终于管我们的死活了,说是让我们交粮食税,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了。
老大的厂子恢复营业了,老二的店重新开张了,国家还把一些大项目交给外国人开发,美国来了个叫什么哈默的年轻人来开棉厂,还有个叫福特的来造嘎斯小汽车,很快就要上市了。
1924年莫斯科的雪花飞舞着,伟大领袖列宁同志离开了我们,我和儿子们都很伤心,有象钢一样姓的斯大林同志继任,看来国家政策又有大动作了。
这不,昨天村长接到克林党委的一道命令:必须使100多户农户全部加入集体农庄。
凡不愿加入的将被流放、财产没收。
村长回到村里召开全村大会,宣布每户都必须全体加入集体农庄,当天晚上,乡亲们就回家宰杀牲畜。
老大的厂子又被收走了,听说国家要在西部建很大的拖拉机厂,农业要机械化了。
2史感。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之背景及评价(一)坚冰已经攻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操作:1、展示图片及三段材料,让学生得出背景: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两天才领到1/8磅面包。
材料三: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背景:国内外反动势力反扑物资困乏马克思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2、展示过程图片,给出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请学生得出该政策的评价:判断政策是否正确的依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评价:(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2)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战胜敌人提供物质保障。
(3)为苏俄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并非正确途径,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二)道路已经指明--新经济政策:操作:展示有关图片及材料,让学生得出背景和评价,学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分析:材料: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
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
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
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
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背景:(1)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濒临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在实践中遭到失败,俄共(布)需要寻求新的模式。
意义:(1)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2)工业方面的措施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允许自由贸易使农民获得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促进了商品流通;(4)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5)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三)斯大林模式操作:1、图片加视频,让学生感知苏联建立,列宁逝世,并出示背景材料,学生总结出背景。
材料:1928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而苏联基本上还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
“我们的命运比目前的中国好不了多少,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
”背景:(1)20年代中后期苏联国际环境骤然紧张(2)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苏维埃国家政治体制转型的配合(3)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历史局限性(4)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5)斯大林个人的因素2、在学生查阅了资料,有所准备的基础上,展开辩论赛:斯大林模式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生资料整理如下)正方观点及论据:斯大林模式是功大于过(1)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它是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转化成工业国。
“二五”计划后,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这是自彼得大帝改革后,俄罗斯民族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凭借武力占据了世界制高点。
这和1929-33年正在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
.苏联“一五”计划之后,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
(2)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的顶端。
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共损失兵力1000万,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伤亡人数的73%,苏联以2000万人的牺牲为代价,捍卫了正义,捍卫了和平。
(3)为后来苏联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大国奠基。
在20世纪中叶的万里晴空之下,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隔洋相望,共同主导了世界未来几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闯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镌刻着“苏联”的字样。
丘吉尔言: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4)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就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
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这个奇迹般的速度,来自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有效运作,也来自苏联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利用。
拖拉机厂的建设者,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730名。
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
1932年时,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
这些外来的技术专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苏联人。
(5)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把斯大林模式的研究置于世界现代化的宏观历史进程和背景之下,将其看作落后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的创造性模式和道路。
他认为,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