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课文背景知识】1.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桨,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2.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是一首哲理诗,篇幅短小、平白如话,表达的却是深刻的人生见解。
诗歌记叙了“我”想爬过“篱笆”去摘草莓却又担心上帝责怪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上帝”“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的猜测。
但在平实的语言后面,诗人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呢?3.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尤丽亚热恋时期,是一首向自己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它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仰慕思念,也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而是一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感悟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美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重点难点讲解】重点难点1.普希金《致大海》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狄金森《篱笆那边》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狄金森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抒发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该诗内涵的前提。
3.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感悟诗中的一组组意象群,把握各自的特点及其间的关系。
理解诗人对爱情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悟诗中美好的感情。
欣赏诗歌结构整齐、反复咏唱的艺术美。
训练突破(一)《致大海》1.理清诗歌的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我们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从下面两个问题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训练1 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点拨1 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2)分析并掌握每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3)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运用诗歌创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生命、爱情等主题的热爱和追求;(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的背诵与理解;(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作品主题;(3)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次含义的解读;(2)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诗歌鉴赏:(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进行讨论和交流。
3. 诗歌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创作技巧,进行诗歌创作实践;(2)学生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诗歌理解与鉴赏:通过提问和作业收集,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掌握程度。
3.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诗歌《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2. 参考资料:有关诗人的背景知识、诗歌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延伸活动:1.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演绎诗歌,增强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致大海》[教学目标]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2.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导入《致大海》,板书课题我国是诗的国度,李白、杜甫、白居易蜚声海外,而国外也涌现了不少伟大的诗人,印度的泰戈尔、法国的波德莱尔、美国的惠特曼、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海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外国诗歌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简介作者作品1•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
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1817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
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
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朗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师生活动,品味诗歌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
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并掌握课文《致大海》、《篱笆那边》和《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意义,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大海》: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和语言,理解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2. 课文《篱笆那边》:通过解读短篇小说,探讨人物性格和心理,理解作者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生活的感悟。
3. 课文《我愿意是急流》: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人对爱情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2. 相关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文学作品和评论,供学生自主学习。
七、教学环境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教学资源。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学习《致大海》。
2. 第3-4周:学习《篱笆那边》。
3. 第5-6周:学习《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节课的三首诗歌,《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人雪莱、弗罗斯特、鲁藜的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致大海》中的海洋象征、《篱笆那边》中的自然象征以及《我愿意是急流》中的自我牺牲精神。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运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 采用讨论交流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雪莱、弗罗斯特、鲁藜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品读:《致大海》——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篱笆那边》——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理解诗人对自然的敬畏;《我愿意是急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自我牺牲的精神,感受爱情的伟大。
3. 对比分析:将三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创作特点和表现手法。
4. 讨论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本节课学习的三首诗歌。
2.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收获的体会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背诵、分析解读和体会文章。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提问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象征意义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高一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3 精品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致大海》执教:大傻这首长诗应该让学生自读操作,教师最好不要越俎代庖。
我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这首诗歌来训练学生的朗诵胆量。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先设计几个简单的问题:1、你见过大海么?大海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2、诗人眼中的大海有什么指代或象征义?在哪几节句子得以体现或验证?3、你比较喜欢哪一节,读读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4、有部分同学朗读时节奏、速度、停顿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可以稍作指导。
如: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
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
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
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5、让读得不是很好的同学继续朗读,不要放弃,或许你轻易的放弃(不满的语气与眼光)会让这个胆量小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语文课,再也不敢在公共场合大声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因此,我们要鼓励,以配乐的方式,让他在背景音乐中激发胆量,从而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篱笆那边》执教:大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老师们的文化底蕴不同,对诗歌可以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再说,这是一首哲理诗,其价值在于悟性的启迪,教学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才能真正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切不可作机械的、浅层次的解读。
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正如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切不可像“上帝”一样,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独具个性的想像和思考。
理解本诗,我认为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对草莓的正确理解是解读诗中内涵的前提。
诗人之所以选草莓作为诗歌主体意象,是因为草莓本身色泽鲜艳,圆润玲珑,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水果,诗人选择草莓作为孩子寻觅、追求的意象正是缘于草莓的美好可爱。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篇:《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西子湖畔转引自三水中文优秀教案孤独的收割人华兹华斯教学目的: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遍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那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2.对两首诗如何进行比较阅读。
3.学习如何运用衬托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
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投影仪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导语设计上一课,我们领略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驰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解题: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人物。
1787年进入著名学府剑桥大学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
1790年去法国、瑞士和意大利旅游,受到当时法国革命思想的强烈感召。
一年后,他又一次访问法国,与法国革命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坚定地拥护法国革命,回国后即创作了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诗歌。
18世纪后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逐渐兴起、壮大,自幼就深受自然陶冶的华兹华斯决心投身大自然,潜心写诗并探索人生意义,1798年他与塞缪尔·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开一代诗风,成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华兹华斯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农民、牧民、流浪者的困苦生活,歌颂他们纯良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
其诗风清淡朴素、含义隽永。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
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教案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自读导言: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这三首外国诗,《致大海》是诗人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借自然景物寄托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篱笆那边》却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耐人寻味的深意;《我愿意是急流》则写得情真意切,情趣盎然,洋溢着诗人强烈的情感。
自读要求:1、体会三首诗或象征性强、或哲理深刻、或形象鲜明的特点。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
3、通过诵读、欣赏不同特点和风格的外国诗歌,培养我们对外国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自读程序:1、通过诵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诵读《致大海》时,注意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和变化,感受诗歌浓厚的抒情气氛和强烈而又深沉的感情;诵读《篱笆那边》时,注意整体把握诗意,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其境,感同自身;诵读《我愿意是急流》时,要感受诗中缠绵的倾诉,还要理解并读出诗人坚定美好的信念。
2、理清诗歌的内容线索和感情线索。
3、分析和理解外国诗歌的生动、鲜明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
4、理解诗人将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意象中的表达方法及其作用。
自读点拨:1、《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
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2、如何理解《篱笆那边》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点拨:“草莓”在诗中首先是触发诗人回到童年感觉的具体事物,同时,它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而“上帝”象征着权威,代表着正统思想,是人们追求理想的强大阻力,象征着行为约束、思想禁锢;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又何尝不是一个被禁锢者,一个不能按自己本性行事的人?3、《我愿意是急流》中运用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点拨:本诗通篇采用了博喻手法(用一连串丰富多采的事物,来比喻同一个意思),并把每一个比喻都加以展开,并同对比结合运用包含了更丰富的意义,有民歌的风格。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管帅中学教学案第4章(课)1节1课时备课时间2003年9月13日课题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重点:1、在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诗歌中象征、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外国诗歌因为存在语言障碍,翻译难度大,读译作难度也较大。
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多交代一些背景知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感知优秀的外国诗歌作品,开阔眼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在丰富诗歌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相互间的联系。
3. 外国诗作因为存在语言障碍,翻译难度大,读译作难度也较大。
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要求,多交代一些背景知识,调动学生思考体验的兴趣,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鉴赏《致大海》(一)介绍作者普希金:普希金是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
13岁开始写诗,15岁发表作品,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充满激情的作品。
2l岁时被沙皇流放到南方,27岁时回到莫斯科,38岁时在决斗中被杀害。
普希金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介绍背景:普希金在被流放囚禁期间,长期与大海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成自由的象征,当他即将离开流放地向大海告别时,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激奋的诗篇酝酿于胸,写成了这篇优秀诗篇。
(三)诵读指导:全诗抒情气氛浓烈,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四)内容分析提问:本诗篇幅较长,试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划分本诗的结构。
明确:本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节,写诗人与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为中问十一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
第三部分为最后两节,写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的告别。
外国诗三首教案

《外国诗三首》教案一、诗人介绍:普希金是近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写有大量诗文,讴歌自由,抨击农奴制度与专制政体,因而触怒沙皇,被流放和幽禁。
《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
学习这首诗要联系创作背景,深切体会大海的象征意义。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孤独的收割人》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年轻姑娘边收割边歌唱的情景,诗中跳跃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都是鉴赏时需注意的。
《篱笆那边》风格独特,简洁通俗的诗句蕴含着耐人咀嚼的深意。
《我愿是急流》借急流、荒林等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解,这些都应是鉴赏的重点。
[资料显示于屏幕]1. “自由”,这是大海之魂。
“你是我心灵愿望之所在呀”是诗魂之寄托。
全诗的结构和主题,就是由这两个诗意形象组成和体现的。
普希金因作诗歌颂自由,先于1820年被沙皇放逐南俄,后于1824年又被押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监管。
《致大海》就是在追求自由而不得,个人自由却步步丧失的心境下写的。
2. (华兹毕斯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欣赏贫苦农民辛勤劳动和朴素的习惯以及“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
其开创的浪漫主义新诗风,对雪莱等人的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3. 艾米莉·狄金森的作品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间或带有一种皈依宗教的神秘色彩。
诗风简洁清新、朴实自然,形式富于独创性,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现当代诗歌名篇赏析》4. 裴多菲一生写了许多爱情诗。
特别是写给他妻子森德莱·尤丽亚的情诗,至今仍有感人的魅力。
裴多菲同他妻子尤丽亚结识、结婚,直到诗人战死,在一起生活不到三年时间。
诗人写给尤丽亚一百二十多首爱情诗,这些诗是健康的、真实的。
——《裴多菲抒情诗选》教读《致大海》和《孤独的收割人》,自读《篱笆那边》和《我愿意是急流》,以朗读、理解和鉴赏为主。
1. 解读《致大海》,重在理解。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综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领会不同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对大海、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海涅、弗罗斯特和鲁拜夫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诗歌文本解析:《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3. 诗歌对比分析:从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海涅、弗罗斯特和鲁拜夫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文本解析:分别解析《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的诗歌内容,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魅力。
3. 对比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对比三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4.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首以大海、自然或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感悟。
3. 学生参与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创作成果。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诗歌背景资料。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4. 诗歌创作素材和参考资料。
六、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诗歌解析:详细解读《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的文本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感。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回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人对大海、篱笆那边以及急流的热爱和向往。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海涅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2. 诗歌主题解析:分别从自然、爱情和人生三个角度展开。
3. 诗歌形式分析:韵律、节奏、意象、修辞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主题解析和形式分析。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海涅、狄金森和裴多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别讲解三首诗歌的主题和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展开讨论。
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背诵。
2. 写一篇短文,谈谈对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诗歌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
3. 评价周期:每节课结束后进行即时评价,学期末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打印或投影在屏幕上,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2. 图片: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用于创设情境。
3. 音乐:与诗歌氛围相符的音乐,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 参考资料:关于诗人的背景资料、诗歌评论等,供学生拓展阅读。
八、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解决策略:通过具体例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
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时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从容说课《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
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
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
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
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
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3.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1.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
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2.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色彩的诗意。
3.美诵《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群,深深地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三、德育渗透目标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
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
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
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
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学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
教学时可相机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第一课时:学生展示自学预习所获知识,教师补充,诵读《致大海》,带着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一、二,继续品读二诗。
3.第二课时:抽查并评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引导学生领会《篱笆那边》的含蕴,提示学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反复诵读。
4.模拟仿作自由诗。
《我愿意是激流》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我愿意是激流》教案(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我愿意是激流》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并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观。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原文:《我愿意是激流》2. 诗歌背景:了解诗人弗朗茨·赖希特的身世及创作背景。
3. 诗歌主题:解析诗歌中对爱情的渴望、奉献和执着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深入解析诗歌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情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分析诗歌主题。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欣赏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诗人弗朗茨·赖希特及《我愿意是激流》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 分析诗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课堂,强调诗歌中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情感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主题的把握和感悟。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赖希特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爱情的诗歌,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我愿意是激流》2. 诗人简介:弗朗茨·赖希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相关论文和评论:关于《我愿意是激流》的解读和分析4. 互联网资源:其他关于赖希特和《我愿意是激流》的信息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高一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 致大海 篱笆那边 我愿意是急流 (第一课时)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第一课时)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从容说课《外国诗三首》包括普希金的《致大海》、狄金森的《篱笆那边》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写于1824年,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更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篱笆那边》充满了女诗人狄金森对外部世界的渴求、向往。
虽然诗离笔下的“草莓”那么遥远,不知道它是涩的、酸的,还是甜的,但是诗人的眼中,篱笆那边的世界是如此美好。
《我愿意是急流》一诗,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苍凉之感。
诗人借助一系列的自然物象,构筑起一个庞大的抒情网络,营建了一个炽热的恋爱磁场,通过一连串鲜活生动的比喻,围绕爱情这一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至爱之人”的坚贞、博大、无私的情怀。
由于学生对外国诗歌作品接触较少,因此,把对三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倾向的粗线条的了解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指导学生自行查找有关普希金、狄金森的裴多菲的资料,并提供了一些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辅助学生较准确地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鉴于本课为诗歌单元的最后一课,此前,学生己阅读了一定量的诗歌作品。
本课教学采用了对阅读法。
例如将普希金的《致大海》与当代诗人韩东的《你见过大海》比较阅读,体会表达情感上的不同;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与舒婷的《致像树》比较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感悟、理解裴多菲与舒婷不同的爱情观。
对比阅读应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在对比阅读中读出诗歌的韵味,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作品的主旨。
鉴于三首诗的特点,本教案将把握诗中的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阐述的深刻哲理作为教学重点,并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缴发学生对三首诗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真正达到“激活思维,深刻感悟”的目的。
并把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作为难点来突破。
当然,诗歌,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反复诵读是非常必要的,诵读法仍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基本方法。
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

语文教案-外国诗三首导读:《致大海》设计思想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教学手段讨论教学过程一、明确要求: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二、明确讨论题目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
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四、讨论发言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普希金诗舒婷的诗: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回忆—儿时的生活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
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
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
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
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
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
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
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三首之《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外国诗歌知识,领略外国诗人的优秀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三位诗人的简历及其创作情况。
3.李杰三首诗中的意象、意境,感受诗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致大海》教学重点: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幻灯片打出)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
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
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
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
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
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
”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
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
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
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
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a.放课文录音。
b.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这首诗歌是通过诗人与大海的真情对话来抒发自己压抑郁闷之情的,朗读时一定要饱含深情,语气略带哀歌式的情调。
c.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把握这首诗歌的层次。
明确: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大海的眷恋及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14、15节),写诗人从大海身上,汲取了一种精神力量,将要为自由奋斗不息。
2.重点讲解:(1)一个同学读1——7节,其他同学思考:诗中用了那些意象来描绘大海的特点与个性?诗人为何如此热爱大海?明确:诗人用一组意象“波浪”“容光”“喧响”“岸边”“音响”“寂静”描绘大海。
着意刻画了大海的美丽(“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大海的阴沉(“阴沉的声调”,“深渊的音响”);最重要的是展现了大海的精神:时而“寂静”“温顺”,时而“反复无常”“任性”“无法控制”。
所有这些大海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此时“大海”已不单是自然意义上“大海”,而成了自由精神的象征。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明确: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3)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真正根源。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
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所带来的“苦恼心伤”。
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表白。
联系写作背景可知,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应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4)一个学生读8——13节。
教师提问:诗人在诗中为什么联想到了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先请同学们谈谈个人的看法,然后出示幻灯片: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
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
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
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
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
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
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
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
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
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去世,普希金得到这个消息后,思潮起伏,于6月18日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拿破仑》。
诗中,普希金公正地谴责了这位给人“留下了血腥的记忆”的“君王”,揭露了他曾作为“暴君”的“贪得无厌”和“出奇制胜的凶残”。
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以深刻的历史理解咏叹了拿破仑的历史贡献,回顾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诗人崇敬地称拿破仑孤寂的死是“伟大的人物明星殒灭”,称他“赫赫英名”的“不朽之光却在闪烁”。
诗人站在历史的制高点肯定了拿破仑曾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引入恶果,激发起俄国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反抗沙皇专制暴政的革命热情,推进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反对封建统治的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所以普希金在《拿破仑》诗的最后称“他为俄罗斯人民指出了崇高的使命,给世界以永恒的自由”。
拜伦是英国一位具有叛逆性格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思想核心是自由与正义,它与压迫和奴役人民的社会势不两立,曾骄傲地宣称“我可以独立兀立人间,但绝不把我自由的思想换取一座王位”。
在他看来,为自由而献身无比美好,他说:“啊,自由,你在牢狱里才最灿烂。
”对自由的热忱使他成为一个自觉的自由使者,他曾不顾个人安危支持欧洲弱小民族的民主主义运动。
他先后到爱尔兰、意大利、希腊,在争取自由斗争的一线,忘我地支持被奴役者。
1823年秋天,拜伦曾率领自己招募的一支军队,乘自己出资武装的一艘战舰,远征巴尔干,声援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同志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亲任远征军统帅,拜伦劳心竭力,最后病死在战争前线的阵地上。
明确: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给世界永恒的自由”者,一个是自由的歌唱着。
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难解难分”。
诗人借此,一方面反映了他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反映了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的彷徨和失望。
诗句“世界空虚了……”“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正体现了这一点。
(5)学生集体朗诵最后两节诗,思考并讨论:这两节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两节诗写诗人对大海的深情告别。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说明诗人并未消沉,而是充满激情、力量和斗志,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
3.欣赏品味:学生将自己认为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句、表现手法等)做些分析,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四.布置作业:1.熟读《致大海》这首诗,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2.朗诵《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我愿意是急流》,体会诗作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及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把握一组组意象群和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诗歌形式。
2.引导学生自读《篱笆那边》,多角度理解“草莓”“篱笆”“上帝”等关键词语的指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爱情的确是文学作品历久弥新的主题。
但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的诗人对爱情的关照方式往往不同。
在我们学过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致橡树》后,本节课,我们将在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对爱情的理解。
二.解题:裴多菲(1823——1849),是19世纪匈牙利的爱国民族是人,曾领导1848年的匈牙利革命,并最终为民族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死时年近26岁。
他一生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八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他的诗作多是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号召人们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著名的作品有《自由与爱情》《贵族》《老旗手》等。
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他继承了匈牙利民歌的传统,建立了自由、明快的民族诗歌,为其民族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我愿意是急流》不同其他诗作的战斗风格,而是一首充满了温情和热爱的抒情诗。
三.引导学生自读《我愿意是急流》1.听朗诵录音(flash),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有朗读,思考下面问题:(1)诗人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我”和“我的爱人”?两组意象有何特点?明确:诗人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阳刚之气而又略带苍凉的景物。
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这是一组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
(此处加板书)(2)诗人用哪些词语将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明确:用“我愿意”和“只要”。
(3)如此写表现了什么?明确: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献身精神。
(4)诗人为何选择如此多的意象表达对爱情的态度?明确:诗人选择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丰富多彩。
上至天空,下至河流山谷,意境开阔,画面舒展,不仅表达了诗人开阔、奔放的胸怀,也将诗人爱情的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5)两组意象交融层进,有何表达效果?明确:两组意象层层递进,相互对照交融,既表现了诗人为了“至爱之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的精神,诗人愿意迎接各种艰险的考验和打击,而为自己的爱人营造一片安详平和的环境,让他的爱人愉快地散发着温馨的气息;同时使得诗人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
这首诗歌我们既可以看成是诗人对爱情的表白,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