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美国两大经济利益集团
经营传统工业中的钢铁、汽车、造船业
的大西洋集团(东部利益集团) 经营新兴工业中的航天、航空、电子产 业的太平洋集团(西部利益集团)
美国主要新闻刊物:
The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 The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日报》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纽约每日新闻》 Chicago Daily Tribune《芝加哥论坛报》 USA Today 《今日美国》 New York Post《纽约邮报》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国际先驱论坛报》 American Express 《美国快报》 Journal of Commerce 《商业日报》 Tribune 《论坛报》 American News 《美国新闻》 News Weekly 《新闻周刊》 The World Report 《世界报道》
调
第三,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加大,竞争中有协
第四,在分配制度上,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对国 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第五,国家垄断资本同盟的发展
第一次调整:20世纪30年代初,强
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凯恩 斯主义) 第二次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 代初,是减少国家的干预,让市场 机制更多地发挥作用。(新自由主 义和新保守主义) 第三次调整:90年代中期 (第三条 道路)
(3)国家结构形式
1776-1787年的美国为邦联制国家。 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改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在建立统一的联邦政权的基础上,各州仍保有相当广泛的自主权。 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 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 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 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 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如征税,举债,铸币, 维持军队,主持外交,管理州际和国际贸易等。不经宪法列举的其 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 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调整
有 所涉 及 , 是讲得 不 多并且 很分 散 , 多 同学对 此缺 乏 全面 、 确 的把 握 。 但 很 准
现笔者结 合有关 资料 阐述这 一 问题 , 希望 能帮 同学 们对 二战后 发达 资本 主义 国家经济 政治 的调整有 一个 大致 的了解 , 当代资 本主义 发展 有一 个清 醒 的 对
到 了缓 和社会 矛盾 和大量吸收 资金 的作 用 , 但企业 的决定 权仍然 掌握 在少数
大股 东手中 。 3国 有 经 济 地 位 、 构 的调 整 与 改 革 。 界 上 几 乎 所 有 的 国家 都 不 同程 度 . 结 世
地存在着 国有 经济 , 然性 质不同 , 它们在 国民经 济中都承担着公 用基 础设 虽 但 施建 设 与经 营 的任 务 , 在经 济发展 中起着主要 作用 。0世纪 8 2 0年代 以来 , 发 达资本 主义 国家( 也包括 世界上 的其他 国家 ) 国有经 济的 比重都在 下降 。 由此 可见, 国有企业 的存在及 其在 国民经济各 部 门中的分布 是 由生 产力发 展水平
和市 场社会化 程度决定 的 , 的存在 和发展应根据经济发展客观要求 的变化 而 它
变化 。 ຫໍສະໝຸດ 4现代企 业组 织形式 和规模 的调整 与改 革。 股份制 为核心 的现代 企业 . 以 组织形式 是西 方市场经 济机制 的主体 , 企业组织 的机构 和规模会 因市 场竞 但 争 的需 要而不 断变化 。0世纪 9 2 0年代 以来发达 国家掀起 的企业兼 并浪潮 , 一 浪高 过一 浪 , 并活 动涉及各 行各业 。 中银行业 的兼并 尤其 引人 注 目. 兼 其 而又
性 的经 济部 门和企业 置于政 府 的控制之 下 。 此外 , 扩大政 府开 支 、 政府直 接采 购以及利用税 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 也是 国家干 预 经 济 的重要 手 段 。 市 场 经济 与政府 干预 的结 合 , 现代各 国尤其 是发达 资本 主义 国家经 济调 节体 是
战后发达国家财政与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启示(一)
战后发达国家财政与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及其启示(一)内容提要:战后,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社会职能的变化,财政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财政预算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预算的赤字、盈余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以上目的的手段,应在动态中实现财政收支平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逐步注意国家财政、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承受力,控制财政赤字和财政风险。
这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财政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发达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已经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由短期变为长期,由零散变为系统,由低水平变为高水平。
与此相适应,财政在国家调节经济社会当中的地位提高,作用上升,财政预算的基本目标已是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预算的赤字、盈余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手段,因而在一定时期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在动态中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逐步注意国家财政、企业和居民个人的承受力,控制财政赤字和财政风险。
发达国家财政与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不仅对其本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我国的财政改革和财政调节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这种启示主要体现在:一、财政应更加突出其公共职能,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丰富公共职能的内容。
财政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服务的,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实现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的公共职能大致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经济、进行社会管理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
战后以来,发达国家财政的公共职能不仅趋于突出,而且公共职能的内容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在总结战后初期至70年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达国家财政逐步减少了对经营性、营利性领域的投入,更加重视民间资本在这些领域的主导作用,而财政主要是通过间接手段,与民间资本配套,引导、支持和推动民间资本的投入。
根据古典学派的观点,宏观调节和收入分配不属于公共财政的内容,但到了凯恩斯主义时代,它们便成了公共财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四章战后发达国家经济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利益集团 尼克松主义 边自主外交 欧洲联盟 遏制战略
超越遏制战略 多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又称西方国家。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在欧美西方出现,我们把资本主义世 界也称为西方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这个词进一 步成为一个地理政治概念,西方是相对于处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东面的苏联、东欧和亚洲等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国家则泛指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 具体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 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另外还包括 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一般认为,经济合作与发 展组织的成员是发达国家的代表。
基本概念
所谓利益集团就是以某种特定利益和价 值目标所维系的人们所组成的集团。它 对议会及政府施加影响,使其制定出符 合自己集团利益的要求的决策。利益集 团通过各种方式对议会和政府施加影响, 包括游说、捐款、提供情报、抗议、示 威游行、罢工舆论宣传,等等,对政治 决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尼克松主义: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接任总统之后半年,在 访问日本时途经关岛,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出:美国要从亚洲进 行战略收缩,虽然美国在军事同盟关系中还居于主导地位,但是 应该发动盟国的积极性。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出咨文 《七十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的新战略》,其中把他新 的亚洲政策推广到美国的全球外交。尼克松主义有三个原则:以 伙伴关系为支柱,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其具体内容是: (1)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希 望盟国在对外政策上与美国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 合作,以帮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2)缓和同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提出“以谈 判代替对抗”。(3)军事上,提出了将“两个半战争”改为 “一个半战争”,大大地减轻了美国战争准备的规模。美国在尼 克松任内结束了越南战争。 尼克松主义可以看作是70年代美国国力相对下降的表现。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彼此消长。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总之,在战后短短的50多年中,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从一极到多极的演变过程。
(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1.原因:经过二战,战败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的经济完全被破坏;英、法等战胜国经济实力大大被削弱;苏联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唯独美国经济在战争中不仅未受到破坏,反而大大地膨胀起来。
2.美国经济在战后初期具有绝对优势的表现(1)1948年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占56.6%,出口贸易占32.5%,黄金储备占74.6%,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纽约成为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2)美国拥有最大的经济规模和市场,领先的科学技术,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美国正是凭借自己的巨大经济实力和优势,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
△3.美国夺得世界经济霸权的基本步骤(1)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即《布雷顿森林协议》,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
(2)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947年,美、英、法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从形式上看,它只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但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主干知识】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八单元)(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及评价(1)新变化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经济宏观调控,20世纪50—60年代进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采取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③第三产业得到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兴起,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改善了资源配置。
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2)评价:其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力仍有很大的容纳度,还处于上升发展时期。
3.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必修二第七单元)(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二第八单元)(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内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3)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4)影响①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战后经济体系》课件
01
02
03
贸易不平等
体系内存在贸易不平等现 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 家之间的贸易不平等问题 突出。
国际金融体系脆弱
国际金融体系在应对危机 时表现脆弱,容易引发金 融危机。
改革必要性
为了应对全球化等新的经 济形势,战后经济体系需 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全球化趋势下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
随着科技和交通的进步,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02 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
美国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希望通过扩大贸易来 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03 提供战后援助
美国向欧洲和日本提供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帮助 其重建经济。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概述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 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包括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
详细描述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二战后,为了稳定国际金融秩序 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货币体 系。该体系以美元为中心,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其 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然而, 到了7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实力下降、越战导致的 财政赤字、以及石油危机等因素影响,美元供应不足 ,导致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最终瓦 解。
战后经济体系为战后各国提供了经济 援助和重建支持,帮助许多国家走出 了战争阴影,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国际经济秩序的建立
战后经济体系构建了以联合国、世界 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为代表的 国际经济组织,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 了制度保障和协调机制。
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经济快速增长
战后经济体系为发达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促 进了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 • 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 • 战后亚洲经济的发展 • 战后拉美经济的发展 • 战后非洲经济的发展 •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01
战后世界经济的重建
经济的崩溃和重建
1
1945年二战结束时,全球各国经济普遍受到严 重破坏,许多国家陷入经济崩溃的境地。
02
战后欧洲经济的发展
欧洲经济的复兴
1945年二战结束,欧洲经济遭受重创,经济规模大 幅缩减,生产水平下降。
1947年,马歇尔计划启动,美国向欧洲提供资金和 物资援助,帮助欧洲恢复经济。
1948年至1952年,欧洲经历了经济快速复苏阶 段,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1960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 森堡六国成立了欧洲共同体。
的经济联系。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对于欧洲和日本的重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
03
用。
联合国的成立
1945年联合国成立,由51个国家组成,旨在 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
联合国成立之初,就设立了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等机构,推动各国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 的合作。
联合国的成立为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平 台和机制,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总结词
科技和教育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不断推进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详细描述
二战后,科技和教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各国开始重视科技和教育的 发展,并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这些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同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世界经济概论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导论一、世界经济的定义世界经济是各国(地区)经济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体系。
或者说,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在国际分工、世界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而互相联结、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是超越于民族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体系。
二、当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特征基本矛盾:各国经济走向国际化、融合化和一体化的客观历史趋势与各国经济独立自主、维护民族权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可以说是以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世界经济领域的扩展和体现。
基本特征:多种经济体系并存;科技作用加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协调机制加强。
第一篇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和历程第一章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一、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基本条件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级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决定因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同时也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影响更大。
自然条件的差别会造成不同国家生产产品和生产领域的差别。
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联系: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但自然条件只有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社会生产力联系起来,才有可能形成生产的国际分工。
二、世界市场的含义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三、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统一性,这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包容世界上一切经济制度和发展层次国家的生产要素的相互流动;竞争性,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扩展性,世界市场的扩展性,源于工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扩张性。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一、战后经济恢复〔1945-1955年〕1.战争对日本经济的严重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侵略亚洲、挑起太平洋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亚洲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且使国内军事经济畸形发展,国民经济疲惫不堪。
战争后期,由于美军的空袭,以东京为首,全国119个城市严重被炸被毁,到处都变成一片废墟和焦土。
尤其是广岛和长崎,更遭到了原子弹的毁灭性破坏。
与1934-1936年相比,1946年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的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个人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工矿业生产为31%,(其中煤炭53%、钢材10%、纺织品7%),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了,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2.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和经济恢复尽管战后的经济恢复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曲折,但从总体上看,无疑是取代了很大的成功。
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日本经济企划厅1956年的《经济白皮书》有一句名言:“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其含义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已经结束了。
经济白皮书这样写道:“现在已经不是‘战后’了。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局面。
在恢复中求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今后的发展要靠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到1955年为止,日本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的最高水平,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经济高速增长〔1955-1972〕1.重新赶超的出发点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和超过了战前水平以后,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这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战前,日本经济虽然达到了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的水平,但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与美国相比,日本经济的发展整整停滞了20年,与欧美各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特征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
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
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
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
1956-1973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1945年-1955年)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
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
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
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
在1947-1948年中,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
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
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
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
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战争对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改革
战争对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的改革随着战争的爆发,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往往会发生重大的改革。
战争对经济产生的巨大冲击迫使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适应战争条件下的经济运作。
本文将探讨战争对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结果。
一、战争对经济政策的改革1. 资源调配与生产优先在战争期间,国家会将资源调配重点放在战争所需物资的生产上。
政府会提高军事预算,增加军事设备和军事人力的投入,以保证战争的胜利。
同时,为了提供战争所需的物资,政府还会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军事工业的发展,保障军需物资的生产供应。
这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资源短缺和其他行业的停滞。
2. 财政改革和经济支出增加战争对财政体制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应对高昂的军事支出,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如增加税收、发行国债等,以增加财政收入,为战争提供资金支持。
同时,战争期间对经济支出的需求也会增加,政府可能会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满足战争所需和战后重建的需求。
这将对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产生长期的影响。
3. 价格调控与市场管制为了控制物价上涨和防止通货膨胀,政府可能会采取价格调控和市场管制措施。
通过控制物价上涨和提供稳定的市场供应,政府可以保证战争期间物资的正常供应,同时也可以控制通货膨胀的风险。
这将对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可能会引发市场秩序的失衡和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二、战争对经济体制的改革1. 国家垄断与计划经济为了调动全国的资源和力量来支持战争,政府可能会实行一定程度的国家垄断和计划经济。
政府对重要产业的直接控制和调控,使得资源的配置和经济的运行受到了更多的政府干预。
这种经济体制下,政府可以更好地控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2. 科技创新与军事工业发展战争往往会促进科技创新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求,政府会鼓励科技研究和军事工业的创新,以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
这将对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以军事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原因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探索宏观干预和市场机 制的最佳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美国模式强调个人主义和市场竞争,同时加强政府对 社会经济的宏观干预,日本模式既把市场作为基本的 经济调节机制,同时更突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干预, 德国模式有意识地对市场经济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加以 控制,集市场竞争、政府调节、社会保障为一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发达国家宏观干预和调控机制的运用,在相当程度上 解决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所造成的许多困扰,但也 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其中也蕴含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美国模式驱使企业急功近利,投机风盛,贫富悬殊。 日本模式导致市场活力不足,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 德国模式引发失业严重,公共开支膨胀,企业竞争力 下降。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 原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五个时期: – 恢复时潮、快速增长时朗、滞胀时朗、调整时朗、 新发展时期。 总的来说,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了相对平稳和 较为快速的发展,进一步保持了在生产和科技方面的 领先水平,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
由于科学技术对经济巨大的推动和促进,政府对社会 经济的干预和调控的加强,经济多边合作的进一步发 展,利益协调机制不断完善的积极影响,发达国家的 经济增长和进步十分显著。主要表现为生产力高度发 达,产业结构先进,经济垄断和国际化程度高。目前, 发达国家一直统领世界经济潮流,在世界经济的舞台 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ppt
8
经济形势恶化
❖ 作为战争发动者的德、意、日以军事失败而 告终,经济上也遭到严重的破坏,作为战胜 国的英法两国经济也遭到严重的削弱。
❖ 总之,当战争结束时,西欧和日本生产衰退、 交通瘫痪、燃料短缺、食品匮乏、住房不足 等等,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
编辑ppt
9
发达国家的国际环境恶化
❖ 一方面,战后一系列欧洲和亚洲国家脱离了资本主 义体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到1949年,社会主 义国家的人口占到世界人口的35.5%,土地面积占 了25.9%;
❖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从总体上认识和理解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国家在经济运行中 的作用及经济体制模式。
❖ 本章的框架结构由四部分组成:战后发达国家
的经济发展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 ;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发达国家经济
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编辑ppt
3
学习重点
❖ 本章学习重点是西方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和手 段以及美、德、日经济体制模式的异同。因为 战后在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生产力 获得巨大发展,迫使这些国家必须在生产关系 领域做出调整,也就是国家必须对经济生活进 行全面干预和调节,但各国政府对经济生活干 预和调节的程度、形式和手段有所不同,也就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第九章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 展与经济体制改革
仰恩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 《世界经济概论》精品课程组
编辑ppt
1
第九章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体制改革
学习提示
重点与难点
教学内容
编辑ppt
2
学习提示
❖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整 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居于 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及其经济体制进行阐述和 分析。
❖ 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
从1950年的1.6%上升为1970年的9.5%,同期
在资本主义国家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从1.5%
上升为6.9%。相反,同期的美国工业的比重从
48.7%下降为37.8%,贸易额从18.1%下降为
15.4%。
编辑ppt
16
三、经济“滞胀”及 其后的缓慢增长时期
❖ 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发生了数次经
济危机 ,但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较小、
危机持续时间较短,对经济的打击较轻,没有
发生像战前1929年和1937年那样严重的经济危
机。
编辑ppt
13
表9-2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战后和战前 GNP实际年均增长率比较 (%)
国家
1860-1913 年
1913-1938年 1955-1973年
编辑ppt
12
经济高速增长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1919—1938年),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2.3%。
❖ 1951—1970年间的2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5.3%,而且经济高速增长几乎席卷了西方所有 国家,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参见表9-2) ,也席 卷了各个领域,带有明显的全面性。
编辑ppt
5
第九章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节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 第三节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 第四节 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编辑ppt
6
第一节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经济恢复时期
(战争结束到50年代初期 )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美国
4.3
2.0
3.5
英国
2.4
1.0
3.0
法国
1国 *
3.0
1.3
5.9
日本
注:*战前为德国
4.1
4.5
编辑ppt
9.8
14
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实现
❖ 这主要是由于,战后发生了以电子技术为中心 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使得生产实现了自动化,也标志着经济现代化 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农业在国民
收入和就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由
上升转为下降,而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不断上升,到70年代已经占到国民收
入的60%左右。
编辑ppt
15
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20年间,几乎所有 的发达国家经济都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但各 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差异很大。总的说来,日本 增长最快,联邦德国和法国其次,美英两国最 慢。
编辑ppt
4
学习难点
❖ 难点是如何认识和理解“新经济”,它是过 眼烟云、昙花一现(在美国仅维持了十年的 时间)还是周期出现?它为何只在美国表现 明显?因为在美国出现所谓“一高三低” (即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财政赤字、 高经济增长率)的“新经济”时,日本和欧 共体(欧盟)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 下,日本财政赤字节节攀升。
❖ 经济“滞胀”时期
经济增长处于停滞 状态
失业率提高
物价大幅度上升
❖ 缓慢增长时期
格林斯潘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编辑ppt
17
表9-4 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
国家 西班牙 爱尔兰 意大利 新西兰 比利时 英国 奥地利 荷兰 日本
1965-1973年 6.4 5.0 5.2 3.7 5.2 2.8 5.5 5.5 编9辑.p8pt
❖ 另一方面,战后,亚非拉国家人民掀起了民族解放 运动的高潮,使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掠夺体系崩 溃。拥有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5亿人口的大英帝 国的解体,使英国丧失了各种特权、贡赋和优惠条 件。
❖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及其经济体系
的建立,以及原帝国主义国家殖民体系的瓦解,对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恢复、发展产生了极
(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
三、经济“滞胀”与调整时期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
四、“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时
期
编辑ppt
7
(90年代以来)
一、经济恢复时期
❖ 二战后的国际形势
经济形势恶化 发达国家的国际环境恶化
❖ 恢复情况 ❖ 西欧与日本快速发展的原因
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美国的大力扶持
其重要的影响.
编辑ppt
10
国家加强了 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1)推行国有化政策; (2)推行经济计划化; (3)推行“福利国家”
等 社会经济政策。
编辑ppt
11
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 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 ❖ 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实现的 ❖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