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讲义

合集下载

形象设计教学讲义

形象设计教学讲义
(1)认识色彩
色相:色彩的相貌; 色相 明度:色彩的深浅程度; 纯度:色彩的鲜艳程度;
冷色系 暖色系
依据人体“色”特征,把人适合用的色相、 色调分成八大色区。
非标准型 浅淡型
华丽型
对比型
柔和型
标准型 浅暖对比型 浅冷渐变型 深暖渐变型 深冷对比型(春)Fra bibliotek(夏)
(秋)
(冬)
通过测试,对号入座,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服饰色彩规律。
唇型会随着年龄增大而改变,嘴角会松弛而向 下垂,唇峰也会向外分开,使嘴角更趋平直。一般 来说,唇峰越接近看上去越年轻;唇峰分离,则表 示成熟。
如何涂睫毛膏
涂睫毛膏前,先要用睫毛夹卷曲睫毛,因 为睫毛朝下很难涂染睫毛膏。卷曲睫毛时,眼 睛的视线要朝下,把睫毛夹轻贴住睫毛的根部。 夹好睫毛后,把睫毛刷轻轻放在上眼睑的睫毛 根处,由下往上呈放射状往外上方刷,以上的 动作再重复一次,使您的睫毛更密更长,眼睛 更具光彩。
与你的气质风格有关(十二种风格)
与你的脸型有关(扬长避短)
(4)最佳妆容
与你的天然体色有关
与你的脸型轮廓、比例有关
a、粉底——生活妆中,粉底都不是用来遮盖 的,
而只是给你的脸部营造出一个干净的视觉面,给 你带来品质感。粉底应接近肤色,把粉底擦在脸 上,隔一小会儿,那个粉底看起来消失不见了, 这个粉底是最适合你的。
b、增强你女人味的秘诀(口红与睫毛膏)
什么不涂,也得涂口红。 什么不刷,也得刷睫毛膏。
如何挑选口红与睫毛膏
口红:锁水效果好,滋润有光泽,不会从唇纹溢油。 睫毛膏:防水效果好,不晕染。
如何化妆唇部
化妆打底前,可在唇上涂少许润肤露,令唇部 软化,容易上色。如果唇部颜色不均,或唇部颜色 比使用的唇膏深时,可打上少许粉底,以矫正颜色。

散文形象PPT教学讲义

散文形象PPT教学讲义
特点: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 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表 达作者对民勤人的赞美之情
做题步骤 1.找出描写物象的段落; 2.找出表示物象特点的概括性词语; 3.用意从内容情感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二刻画物象的手法
16.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胡杨林 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见表达特点考点复习
16.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 胡杨林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1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 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6分
③夕阳里的左公柳默默地伫立着.大漠的风沙在 它们身上刻下了斑斑驳驳的伤痕.我曾见过一幕 震慑人心的景象.那是一株在狂虐风暴中被击倒 的左公柳.这老柳并没有就此而死亡.在它倒伏的 身躯下,庞杂的根系一半裸露在地上,一半残留在 地下.于是,残留在地下的根系便顽强地负起了生 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依然 生长得非常美丽,每一片叶子在阳光映照下好像 一串串晶莹发光的绿宝石.
文章第③④段是对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的刻画. 第③段抓住对左公柳根系枝叶的描写,根系便顽强地 负起了生命的全部使命茂密的枝叶在倒下的躯体上 依然生长得非常美丽.第④段对民勤人的刻画,可看出 民勤人生存环境的恶劣 —— 沙海中的孤岛;生活的 艰辛 —— 一匹骆驼,一辆小板车,在泥沙的路上踽踽而 行;形象特征 —— 裸露的脸和手黑且皱,眼珠转动迟 缓却充满渴望.这些与左公柳都是相同的
课堂练习:
步步高P183锈损了的铁铃铛 请结合全文谈谈铁铃铛在文中的意义
二次要物象的作用
对次要形象作用的考查,应从文章结构形式、内容主旨、 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作多角度 思考.
1 、 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 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 念的设置.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与“他者”1.什么是比较文学形象学形象研究在文学研究中由来已久,比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自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的差异在于,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即“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的研究”,如“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等。

所以,它的研究领域不再居限于国别文学的范围之内,而是在事实联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而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所以形象学很早就成为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几乎是与比较文学这个学科同时发型的。

在19世纪,法国首创了比较文学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事实联系基础的影响研究。

但是,学者们在进行影响研究的时候,逐渐发现影响有时是很难确指的。

一个作家的创作与他所阅读和接受的外国文学之间并不总是能够用事实来阐明。

在实证方法渐趋呆滞的情况下,法国比较文学学者伽列明确提出了形象学的研究原则,他指出,在研究事实的联系时不应拘泥于考证,而应当注重研究“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这样,他实际J把研究一国文学中的外国形象问题置于事实联系研究的中心。

他虽然没有吲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已提出了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其后,他的学生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显然,两位学者都充分意识到了“异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民族对异国文化的看法,折射出了异国文化在本国介绍、传播、影响、诠释的情况。

正是为了给当时已趋呆滞的实证方法注入活力,同时也为了使传统的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更具可操作性,他们才大力倡导、开拓形象研究这一层面。

正如基亚所说:“影响问题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偶然的,人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准确地把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某个形象或某些形象的流传情况描绘出来。

”在总结前辈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当代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莫哈更明确地界定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形象学专题知识课件

形象学专题知识课件
• 蒙元世纪(13-14C)是人类历史上一种主要时期,成吉 思汗家族横扫旧大陆带来旳“世界和平”,瞬间推动了欧 亚大陆旳文明一体化进程,旅行与贸易、观念与知识,都 开始了一场革命。
•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世界市场旳雏形出现; • 二是世界地理旳观念开始形成。
第二卷:《大中华帝国》
• 地理大发觉时代(约1405—1650年)中华帝国第 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取得了历史化旳清楚完 整旳形象。
第七卷:《第二人类》
• 西方对中国旳关注,首先是物,其后才是人; • 首先是外在旳习俗制度,其后才是内在旳精神气
质。 • 他们以为中国人是有智慧旳文明人,甚至哲人。
但也发觉了中国人性格上旳弱点,如好吃喝、不 诚实、自负、迷信…… • 总之,中国人成为与众不同旳“第二人类”,形 象与性格不断被异类化、另类化、丑化、漫画化。
龙图腾旳争议
•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 提出,中国旳图 腾—龙在英文里被译为“drag-on”,在西方世 界被以为是一种充斥霸气和攻击性旳庞然大物。 “龙”旳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 旳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某些不符合实际旳联 想。所以他提议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法国旳图 腾是公鸡,也曾引起异议,但多数法国人是接受 这一图腾旳,因为它代表了法国旳光荣】
• 付满楚和查理.陈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旳 主导华人形象,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旳内涵。 他们一种被塑造成恶魔,一种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 裔,但都是缺乏男性气质旳华裔男子,是“非性 化”、隶属性、边沿性旳经典。
我们旳态度
• 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确认西方主体旳世界 观念秩序。
• 西方人对中国旳了解,永远是他需要得到旳了解; 歪曲是存在旳,意识形态也是难免旳。但西方旳认 知和言说,也非完全无中生有。

第6讲形象学

第6讲形象学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3、异国形象类型总结
体现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二者的张力上。 也即通过异国形象的塑造,既体现出作家 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性,也体现 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颠覆性。
晚清小说对卢梭的描写 《血痕花》 《卢梭魂》 《狮子吼》 《孽海花》 ………… 张力 “革命老祖” “儒者” (乌托邦) (意识形态)
七、形象学的文本内部研究

3、故事情节 形象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 情节:中国女人疯狂爱上欧洲男子 象征:中国人受到优秀的西方文明的诱惑


课外阅读


(法)巴柔:《从比较文学到文化人类学》 乐黛云:《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 孟 华:《比较文学形象学》
研究任务:是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过 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和深层文 化意蕴。 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文化在言说“他 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


三、当代形象学研究的转变

传统形象学重视研究形象的真实与否,换 言之,形象与“他者”的差距。
当代形象学更强调对作家主体的研究,研 究他是如何塑造“他者”形象的。即从 “他者”转移到了作家的“自我”,通过 “他者”形象的塑造或描绘,反观塑造者 的“自我”形象。
“他者”的形象就是“我”的形 象
《红楼梦》:西洋真国才女,通晓四书五经,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主要研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与社会集 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所谓社会集体想象物,是指全社会对一个 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

六、形象学的外部社会研究

1、意识形态
按本社会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话语重塑 出的异国形象,即作品中的“他者”形象 与社会集体想象物之间是一致的。意识形 态体现为对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整合功 能。 对他者的态度是“不屑”、“憎恶”。

比较文学形象学ppt课件

比较文学形象学ppt课件
、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分析的
休漠“再现式想象” 萨特“创造式想象” (一)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狂热 巴桑 主体(态度) 憎恶 他者
亲善 (二)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作家与文本存在三种关系: 1、用旧文本创造新文本。《李有才板话》 2、作家有意无意的模仿 3、崭新的创造
第七章 形象学
形象学的内涵:其中所指涉的形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学形象 ,而是指各国文学中描写、塑造出来的“异国”形象,这种形象的 产生与两个相关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关。对这 类形象的研究必须具备跨国界,超文化、超学科的研究视域。
第一节 形象学概念阐释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 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三、套话 套话——“Stereotype”——原(铅板)原陈规旧套——程式、规范
3、套话的语言特征: (1)高度浓缩性 (2)意义的相对稳定性 (3)套话的生命限度 (4)套话的隐喻性
第三节 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与特点
一、形象学研究的方法; 1、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巴桑)双向交流平等对话原则。
第一节 形象学概念阐释
(三)作家与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关系 如《桃花源记》、《格列佛游记》、《哈利·波特》、《还珠格格》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一、他者理论: 1、文化综合论 2、“缺席说”——他者主角的缺席 阮铃玉现象 3、主观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集体无意识确指全社会对异国社会文化的 总体看法。
词汇归属国 意义双层解读 套话及其演变历史 b、等级关系——话语权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 他者——人物——被描述文化 c、故事情节 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层面,因为异国形象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故事模式及叙述者所 运用的叙述方式都具有超于词汇及等级关系之外的象征意义。

形象学

形象学

• 来源:1、《菊与刀》鲁斯· 本尼迪克特 (1887-1948),人类学家,1946年由美 国政府委托的日本研究项目的结晶,49年 被译为日文。书中分析了日本国民性及日 本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后者,几乎一一全 部得到印证,如“日本会成为东方贸易的 主角”,“将超过中国”,“和平的日本 将在世界各国中获得有声誉的地位”, “他们还将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国 家是否也在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将 再次燃气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 如何能做出贡献”。鲁斯认为“菊”是日 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这两个意象反映出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 美又黜武,尚礼又好斗,喜新又顽固,服 从而不驯。日本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忠、 义务与耻,日本人非常重视“观我”,即 社会对“我”的评价,这使这个民族在谨 小慎微的同时,变得忧郁厌倦。
3、符号化“东方”:理论来源:东方学成
果(萨义德《东方学》);现实来源:关于 东方的“传记”、“传奇”与影像
• 例三:马格列特〃 杜拉斯《情人》(1984) 中国情人、湄公河、西贡的堤岸、埃莱 娜〃 拉戈内尔
• • • •
例四:欧洲的中国形象

艾田伯《中国之欧洲》LEUROPE CHINOISE 译者:许均、钱林森 冬夜,北京大学孟华教授打来电话,说 艾田蒲离开了。 灯光,有如冰冷戳人的棱角,漂白了我 四周的书城。书橱中,十余本书却以睿 智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带着艾老生 前的温暖。这些书是艾老一生的心血, 也是他十余年来对我的馈赠。这些书里, 甚至有他所珍藏的孤本。他在每本书上 都编了号,写了赠言。作为饮誉世界的 大学者,他的“人逢知己者,书赠爱书 人”之言,曾是我昔日的骄傲,也称为 我今日的哀思。 2002年1月7日,我黯然于一位长者的阖 然辞世,中国叹息于一位忠实友人的悄 然离去,法国哀悼着“法兰西最自由的 精神”,国际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界失 去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师。„„

7、形象学

7、形象学

第四章形象学(imagologie)一、定义及产生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但它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

形象学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理解、描述、阐述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探索异国异族形象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以及深层文化底蕴。

陈P220。

形象学脱胎于影响研究,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

对形象的研究可以远溯到19C.形象学的真正兴旺,是在20C中叶的法国。

卡雷的《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一书,以及他对形象学的有力的宣传鼓动,对这一领域的开拓,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一直被后人视为形象学的奠基者。

早期美国学派以主张平行研究著称,使他们对影响研究颇有微词,这连带造成了他们不能正视形象学的意义。

但形象学并未在批评中裹足不前,而是长足发展。

它在法国繁荣,20C 六七十年代,在其他国家也扎下了根,包括美国。

在当代的发展与巴柔(法)的贡献分不开。

他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本原则,核心是对“他者”形象的定义。

此后,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形象学的当代发展也能从各种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如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爱德华〃赛义德在其著作《东方主义》中,解剖了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所隐藏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

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中涉及到性别隐喻。

她研究了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和想象,以及这种隐喻想象背后潜藏的种族文化的差异和冲突。

例如对欧洲文化史上从来就有南方与北方的二元对立、莱茵河与多瑙河的对立。

北方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南方(如土耳其)是美艳的、肉感的。

这种对异文化的成见、误解在一代欧洲人的记忆中保存着,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形象学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域,在中外文学史中,各国各民族的相互注释、印象、评价,比比皆是。

异国异族形象与文艺理论所探讨的形象的区别:陈P2261、形象学面对的形象首先是异国异族形象,其覆盖范围自然比文艺理论探讨的形象小得多。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课件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课件

渠道形象营销策略
渠道形象塑造
渠道形象塑造是通过渠道的规 模、实力、信誉等因素来塑造 和传达渠道在消费者心中的独 特形象。
渠道定位
渠道定位是将渠道与特定的消 费者需求和期望联系起来的过 程,以使渠道在消费者心中形 成独特的地位。
渠道传播
渠道传播是通过广告、促销等 手段来传递渠道的信息和形象, 以增强消费者对渠道的认知和 信任度。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作业概要 课件
CONTENCT

•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 形象学的理论基础 • 形象学的实践应用 • 形象学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 形象学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 未来形象学的发展趋势
01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形象的内涵
01
形象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
形象是通过各种感官和渠道,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所感知和
表达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视觉符号,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达。
02
形象具有情感和认知的双重性
形象不仅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激发情感和认知。一个成功的形象不仅
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还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认同。
03
形象是具有差异性的
不同的品牌、产品或服务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这些形象在细节、色彩、
形状、质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而使得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进
员工形象塑造
企业需要为员工设计合适的着装和行为规范,以展现企业 的形象和价值观。员工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礼仪举 止,为企业形象的提升做出贡献。
个人形象塑造
01
仪表着装
02
言谈举止
03
社交礼仪
个人形象的首要因素是仪表着装。合 适的着装和妆容能够展现出个人的品 味和气质。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 年龄、职业和场合选择合适的服装和 妆容。

8、形象学

8、形象学

例二: 美国诗人弗林格第借环绕着旧金山唐人 街过春节所舞的龙,写出他对美国人排 华态度之不满,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看 法。下面选段讽刺美国人自以为来唐人 街看舞龙是开明之举,其实是抱着高高 在上的态度:


那些穿蓝色衣服的、仁慈的人,温和地观 看着,他们代表我们更进步的文明,因为 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民主标准所以甚至可以 允许一些野蛮人在我们中间举行他们古怪 的习俗……
历史的,现实的,情感的,思想的,
这些复杂的信息便被西方各民族整 合在“黄祸”这个套话中,诉说着 他们对亚洲黄色人种的解读,但同 时又映射着西方的自我形象。
套话不仅具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
承继性。套话一旦形成,就会渗进 一个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在一 定的时间内断断续续地释放其能量, 对后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形象如何被创造出来,注重自我与 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等) 法国学者巴柔是当代形象学的创始 人。
他在为布吕奈尔和谢夫莱主编的
《比较文学概论》一书所撰写的 “从文化形象学到集体想象物”一 章中,第一次提出“形象学”的概 念,并明确提出了当代形象学的基 本原则,其核心是对“他者”形象 的定义。
在他们的描述中,“远东各民族生
性凶残,在各方面都与欧洲人迥异, 因之成其心患”。
在马可· 波罗的笔下,中国则是一个
“极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民族, 尽管他们不知道上帝,却在许多方 面值得尊敬”。
1271年, 马可· 波罗1 7岁时和父亲 叔叔与十几位 旅伴经4年到 中国,游历 17年。
伞,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小胡子,以 及中国女人脸上厚厚的白粉都成了 挖苦的对象,是活跃化装舞会的绝 好假面和道具”。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种形象并未改
观。出现在十九世纪法国小说家手 里的中国形象,仍然是“退化,险 恶,麻木,对自己的卑下一无所 知”。

形象学(全)PPT课件

形象学(全)PPT课件
例子:“一点四方”的中土观念:我为中心,他为蛮夷 – 《西游记》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 《红楼梦》
▪ 探春远嫁是贾府衰落的一个标志。
在对异民族的想象中,汉民族的优越感得到了充分展示。
.
31
《西游记》中的异国形象 ——对社会总体想象物的认同和强化
出现在《西游记》中的 异域大都是妖魔鬼怪肆 意妄为的地方,与之相 对,大唐则是井然有序。
特征:美化本土文化,贬低异国文化。
对他者的态度是“憎恶”.
.
25
18世纪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欧洲思想家们就 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给了本国社会。他们 使专制的帝国的中国幻象在他们的本国社会 流传开来。作家创造的形象还可以复制一个 已经产生的关于异国的神话。如孟德斯鸠的 《法的精神》中专制的中华帝国幻象在西方 社会产生后,经过马戛尔尼的《英王陛下遣 使觐见中国皇帝纪实》和黑格尔的《历史哲 学》的不断传播和重复,这种幻象逐渐形成 一种程式化和稳定化的特征。
.
28
“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 洁,也更适合于道德。在他们那里…… 任何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 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 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 月白风清。”
——《歌德谈话录》
.
29
C、两极性的相互包容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整合功能、颠覆功
能——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辨证包含。
研究领域之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被正式提出。
卡雷:形象研究就是,“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 相互诠释。”(《〈比较文学〉序》首先明确提出,所谓 “事实联系”不必拘泥于考证,而应注意探讨异国作家间的相 互理解,和作品在国外的成就和际遇,以及民族间的相互看 法与幻象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形象学”这个词,但指出 了研究的基本原则,所以一直被后人视为“现代形象学”的 奠基者。

比较文学形象学》ppt课件讲义

比较文学形象学》ppt课件讲义

比较文学“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imagologie),是比较文学 领域中的一个研究门类,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或 一个民族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异 民族”形象或曰“他者”形象,覆盖范围比文 学理论研究的文学形象小,内涵也发生了改变 。
文学理论中讨论的形象仅指作家个人创造出来 的艺术形象,而比较文学形象学还涉及到创造 者自我民族的形象,它隐藏在异国形象背后, 对异族形象创造起决定性作用。
“形象”的类型
第一,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是指在描述异 国形象时意识形态起潜在的评判作用、隐形的 导向作用,对自我社会群体具有“整合功能” 。
如巴柔认为,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 牙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 倡导的启蒙思想、开创的“光明世纪”去观照 西班牙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 落后的民族:经济凋敝,好冲动,对教权及俗 世权力缺乏批判、崇尚封建式的高贵气质等负 面因素。这个西班牙恰成法国这个启蒙民族的 对立面。
中国人逆来顺受、麻木不仁、得过且过。 留长辫子、衣衫肮脏、目光呆滞、吃老鼠 、抽鸦片是当时美国流行的对中国的认识 ,这种定型的中国形象使作家难以摆脱政 治、文化及心理上的偏见,把中国形象简 化,固定在一些消极、类型化的角色当中 。
《苦行记》就勾勒出当时美国流行的华人 形象。
马克吐温对遭受白人侮辱的中国人表示深切 同情,对白人的种族歧视表示愤慨。
二、内部研究: 词汇 词汇是构成“他者”形象的原始成分。源自注视者国家用 来定义被注视者国家的词,和取自被注视者国家、未经翻
译直接转入注视者国家文本中的词。如“功夫”、“道” 等词。
套话 “套话”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指一个民族在 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 词组。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可被视作这种文化的缩影 。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又称形象学与符号学,是研究形象的生成、传播和解读的学科。

形象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

形象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来呈现,可以是具体的物体、场景,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情感。

形象学探讨形象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以及形象与人类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形象的构成要素包括符号、象征、意象等,这些元素通过特定的组合和表达方式,传达出特定的含义和情感。

形象与人类文化密切相关,它反映人们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方式,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同时,形象也与社会和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它可以引发人们的共鸣、情感共振,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形象学研究的方法包括符号学分析、语义学分析、视觉文化研究等。

通过对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揭示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形象。

在当代社会,形象在广告、媒体、政治等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形象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形象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

它鼓励人们多角度地观察和思考形象,发现其中的内涵和价值,以更加全面、丰富的方式理解和解读世界。

通过形象学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帮助人们提升审美能力、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讲义

形象学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D.H.Pageaux)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

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

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

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

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

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F.Baldensperger)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J.M.Carr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

卡雷的高足基亚(M.F.Guard)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学形象学(法文:Imagologie,英文:Imagology)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1],法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巴柔(D.H.Pageaux)将之概括为“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运作过程中对异国看法的总和”[2]。

形象学与比较文学的发轫同步,属于“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范畴,探索一国形象在异国的文学流变,即它是如何被想象、被塑造、被流传的,分析异国形象产生的深层社会文化背景,并找出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形象。

第一节?形象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一、形象学的渊源与发展形象学与比较文学学科本身同时产生于19世纪,是“比较文学的'法国学派’所偏爱的一个研究领域”[3]。

20世纪40年代末,其理论体系已初具雏形,80年代渐趋成熟,90年代之后进入我国比较文学界。

我们首先介绍几位对形象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比较文学学者,阐述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以了解形象学的发展史。

形象学的始作俑者是法国学者贝茨(Louis-PaulBetz)。

1896年,贝茨在《关于比较文学史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评研究》一文中指出,作为一门新学科,比较文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

”[4]这段话中虽然没有出现形象学这样的字眼,但对两个民族怎样借助文学形象互相观察、互相认知的描述却十分清楚。

20世纪初期,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F.Baldensperger)提供了形象学研究的具体范例《法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

20世纪40年代,法国学者卡雷(J.M.Carré)认为比较文学应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互相诠释,并遵循这个原则写出了《法国作家与德国幻象:1800—1940》(1947)一书。

卡雷的高足基亚(M.F.Guard)把“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专辟一节,写进他的《比较文学》(1951),指出比较文学研究不应“再追求抽象的总括性影响,而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集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5],并认为这个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极富前景的领域,“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6]。

20世纪50年代末,以韦勒克(RenéWellek)为代表的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对形象学研究发出责难,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危机》(1958)一文中从文学性出发,批评卡雷和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包括对民族幻象、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信服。

听听法国人对德国或英国的看法固然很好——但这还算文学研究吗?”并说其“代价是把文学研究归并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史料研究之中”[7]。

此后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艾金伯勒(RenéEtiemble)在《比较不是理由》(1963)一文中也批评形象学研究与史学家、社会学家或政治家有关,而文学性不足。

但形象学研究并没有因此而停步,研究者们一方面认真检讨和反思形象学研究存在的不足,一方面吸收各种后现代理论,不断完善其理论体系。

如果说20世纪40—50年代是形象学研究的传统阶段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是其当代阶段;如果说卡雷、基亚等是传统形象学的奠基者的话,让-马克·莫哈(Jean-MarcMoura)、达尼埃尔-亨利·巴柔(Daniel-HenriPageaux)等则是当代形象学的创始人。

莫哈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法论》(1992)一文中指出:“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8]强调“形象学拒绝将文学形象看做是对一个先存于文本的异国的表现或一个异国现实的复制品。

它将文学形象主要视为一种幻影、一种意识形态、一个乌托邦的迹象。

”[9]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异国形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

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1989)、《形象》(1994)等论文中指出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形象研究不是“一味探究形象的'真实’程度及其与现实的关系”[10],而“应该注重研究支配了一种文化的所有动力线”[11],认为“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12],提出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强调了形象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对思考形象的一个特殊形态——套话,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一国对异国文化有三种基本的态度或象征模式,即狂热、憎恶和亲善。

与传统形象学相比,当代形象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注重对形象塑造“主体”——“注视者”或“观看者”的研究,即由原来只研究被注视者一方,转而研究注视者。

传统的形象学特别关注形象的真伪,自然把注意力集中于被注视者一方;当代形象学吸收了接受美学、保罗·利科的想象等理论,由原来单纯注重被注视者,转而重视注视者。

按照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如果把被描写的异国视为一个文本,那么对异国形象的描述就可视为是对异国这一大文本的阅读和接受。

另外,异国形象和想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利科认为想象有两类,一是休谟的再现式想象,把形象归于感知;二是萨特的创造性想象,根据缺席来对他者进行创造。

当代形象学认为形象是注视者对被塑造者“接受”的结果,是创造性的想象,因而没有必要追究形象的真伪程度,研究重点自然就转到形象塑造者主体身上,研究形象塑造者是如何接受和塑造他者形象的,同时透视折射在他者身上的自我欲望和需求。

此外,与传统形象学相比,当代形象学还特别注重“被注视者”与“注视者”的互动性。

在当代语境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他者”存在的重要性,认识到只有在与“他者”的互识、互补、互证中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因而不再把异国形象看成是单纯的对异国现实的复制,而是放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研究。

形象学的当代发展还从其他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如后殖民理论,美籍巴勒斯坦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剖析了西方人眼中“他者化”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隐藏的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内涵。

另外,后殖民理论催生的族群研究重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数族裔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这些研究和形象学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形象学同样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获益。

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在其《比较文学》一书中研究了旅行者描述异族时的性别隐喻和想象,以及这种隐喻和想象所蕴涵的种族差异和文化冲突。

如:强势的文化和种族总是男性化的、阳刚的,弱势的种族和文化总是女性化的、柔弱的,如此种族歧视和性别优越之间就有着惊人的对应关系,这对具体分析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形象学的特点与功能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有相同之处,即都是作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感情色彩和审美意义的形象,但二者也有诸多差异。

首先,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异族形象,而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既可以是异国异族形象,也可以是本国本族形象,而且大多是本国本族形象,也就是说,一般文学研究中形象的含义要比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异国形象宽泛得多。

其次,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通常只局限于人物形象,而异国异族形象在文本中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它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器物(比如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瓷器、丝绸的描述)、景物(如18世纪英国的中国园林),还可以是观念(如英国的培根、韦伯认为中国语言是人类的初始语言)和言辞(如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哲人王”、“傅满洲”、“陈查理”)。

而且异国异族的形象一方面注重对他者的塑造,另一方面更注重探讨隐含在他者形象背后的创造者民族的自我形象,评价的标准也不再是逼真性和独创性,而是异国形象背后的文化差异与时代需要。

作者的个体行为也退居次要地位,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中介,一个承载着集体想象和时代需要的中介。

在明确了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的异同之后,我们把形象学的特点归纳为投射性、互动性和跨学科性三个方面。

一是主体欲望的投射性。

任何一国作家对异国的观察永远不能像本土人希望他们看到的那样,作家们往往将异国视为一个幻影、一种意识形态或一个乌托邦。

因此,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既有客观因素,又有情感因素。

从辩证的角度讲,任何一种异国形象都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民族对异族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异国文化在本国的介绍、传播、影响和诠释情况,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的欲望、需求和心理结构。

异国形象有言说“他者”和言说“自我”的双重功能。

巴柔在对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进行定义时说:“'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

”[13]一种文化关于另一种文化的知识和想象,经常是该文化自身结构本质的投射和反映,它意味着该文化自身的本质与现实之间出现了断裂,于是就以想象的形式投射到异域文化中去。

这种异域形象实际上是渗透着自身内在本质的形象。

一个社会在想象和塑造异国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异国形象对本土文化来说是一个他者,是一种外在视角。

一国作家在对异域形象进行描述时,能够说出对自己的社会不便表述、不易感受、不曾想象到的某些东西。

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异国这一他者是作为形象塑造者的欲望对象而存在的,形象塑造者把自我的欲望投射到他者身上,把他者当作一个舞台或场所,在其间确认自我,展示自我的隐秘渴望,表达自我的梦想、迷恋和追求,叙说自我的焦虑、恐惧与敌意。

英国学者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一书中较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形象在欧洲的变迁,认为欧洲人的中国观在某些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些变化与其说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不如说更多地反映了欧洲知识史的进展”[14]。

因此,构成他那本书的历史是观察者的历史,而不是观察对象的历史。

二是“他者”与“自我”的互动性。

异国形象的欲望投射也带来他者与自我的互动。

当代形象学的重要发展是“他者”概念的确立,而“他者”概念受惠于索绪尔的语言学。

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差别和对立把语言中的一切成分联系了起来。

这一思想后来在本弗尼斯特(EmileBenveniste)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在《一般语言学问题》中指出:“我”之为“我”是由于与“他者”的区别,“他者”之为“他者”是由于与“我”的差别。

“自我”和“他者”都没有确定的本质,只能处在不断的相互指涉之中,“自我”要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影响,“他者”是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