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岁月

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是“魏晋士族先行阶段的形态”。起初世家大族通过察举制,依靠乡举里选,熟读经书入士升迁。随着其自身在政治、经济上的发展,选拔官吏开始与世家大族紧密联系,如东汉思想家仲长统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门阀,一俗”。所谓“族姓”,便是指世家大族。三国时期魏国建制的选官制度——“九品官人法”以及西晋时期对此选官制度的沿用,维护了门阀士族政治层面的“权益”。九品官人法起初主要以德识才学和门第高低为标准。但到曹魏后期,政权旁落于世家大族司马氏集团手中,选才标准不再是德才和门第并重,而是门第标准远远超过了德才标准。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官人法变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永嘉之乱后,西晋王室渐为灭亡。琅邪王司马睿在王导、王敦兄弟的帮衬下,建立了东晋。在朝中,除皇帝之外,王氏兄弟掌握内外大权。因此,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语。至此门阀士族之势达为鼎盛。

门阀士族的势力如此雄厚,以至于东晋时期,可以与皇帝“共天下”,那么为什么之后走向衰落的残局呢?

一、政治因素

造成门阀士族崩溃的政治因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士族之间关于争夺权力的政治内斗;另一种是士族自身的堕落腐化,昏庸无能。

1、士族间的政治斗争

士族集团内部的权利斗争,是造成本身崩败的一个政治因素。这种用阴谋或武力来相互摧残的政治斗争,是某一世族势力遭到另一世族势力排挤,甚至是被杀的一种政治手段。虽然说,通过政治斗争,某一世族势力在朝内获得了极为强大的权力,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世族集团的整体势力在被削弱。最终使整个世族集团走向崩败。

从晋初的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到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都是大规模的世族斗争。至南北朝后,这种世族间的争斗显得尤为频繁。刘裕代晋,徐献之、傅亮二人有辅佐之功,后掌握朝权。而文帝时,徐、傅则被诛杀。构成其事者,则为王华、王昙首两世族。孝武帝时,王僧达与颜竣的先后被诛,也是由于他们彼此间的互相攻讦与陷害。陈霸先篡立,南方土著世族又压倒旧日高姓世族而把握政权。

而在北朝,这种斗争同样厉害。后魏首先人用的世族是崔浩,他用“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方法排抑别的大族。又凭借魏帝的信赖,大量的布置他的党羽,“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诗人,各起家郡守”。结果以“书魏之先世事皆详实”的缘故被诛。而崔氏与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为姻亲,由于崔氏对政权把持太甚,以致其反对派不仅屠杀了崔氏,而预期联姻的家族也受牵连。魏收述崔浩“分明姓族”的事说:“浩败颇亦由此”。由此可看出,崔浩的下场是因“分明姓族”,排异别的大族而导致的。

2、自身堕落腐化

门阀世族自身的堕落腐化,昏庸无能,也是构成自身衰落的政治因素之一。他们悠闲度日,不思进取,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常以撰写靡丽的文章为乐。士族子弟从事摴蒲等赌博游戏,加之其崇文轻武,以致体态羸弱。等级上的自我优越感,使其好摆架子,不习法令,不亲庶事,而与实事政务相隔离。

门阀世族这种奢侈无能的现象,从汉末魏初就有。如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虽“智能优赡,溢才命世”,但为官之后,不能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衰败的原因

□ 刘 苏(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门阀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它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衰落于南北朝。门阀士族的衰落,政治上源于其自身的堕落腐化以及昏庸无能,致使其失去先前政治等方面的优势,构成自身崩败;文化上,“士庶不婚”的传统观念和门第上的严格限制,影响了世家大族后代的发育;经济上,以拥有广大的土地、佃客和部曲为经济基础的瓦解,是门阀士族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在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世家大族最终走向了没落。

【关键词】南北朝;门阀士族;衰败;原因将奸民污吏扰乱朝市,妥善治理。甚至,战事将至,因饮酒作乐,丢失城池。这种无能作为,怎能治理好一方之土,兴国富民呢?随之,东晋的王澄较之更甚。“(澄)既至镇(荆州),日夜纵酒,不亲庶事,虽寇戎急务,亦不以在怀。”于是益州和梁州的流民,推举杜弢为主,攻破零、桂,在巴陵打败王机。即便是在这种迫在眉睫的军情之时,王澄与被打败的王机仍然日夜纵酒,不闻不问。在这种状况下,门阀世族是不能够得到统治者的信任。

由于权利和利益引起的世族间用阴谋或武力互相残害的政治斗争,是世族崩溃的内在原因。在加之自身腐败无能,为门阀世族走向衰败种下了病根。

二、“士庶不婚”及门第限制

门阀士族的婚姻范围大多在士族集团内部,他们遵循着“士庶不婚”这一原则,且门第较高的士族就在高门内部配匹。以陈郡谢氏为例,在西晋时谢氏四世婚姻,皆与侨姓世族为姻。东晋时谢氏婚姻可考者有十四宗,所姻无一微姓,且一流高门占压倒多数。但是,随着士族势力由盛转弱,“士庶不婚”及门第限制的观念在客观上也为士族的衰败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1、士族婚姻范围狭隘

由于门阀士族的势力不如从前,有些士族开始和庶族联姻,但是由于“士庶不婚”以及门第不平等的影响,遭到了其他同类士族的反对。太原王氏之王元规,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兄弟三人随母一同避难渡江,寄居临海郡舅父家。当地的一个庶族地主刘玉真愿以巨万之资作为陪嫁,将女儿嫁给王元规,以攀高门。他母亲想答应,而他自己不从,并说:“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苟安开壤,辄姻类非。”即使身有残废而联姻庶族,也被认为是一耻辱。如博陵崔巨伦之姊瞎一目,士族中无有求婚者,其家将她下嫁于庶族。巨伦之姑赵郡李叔溉之妻听后心里十分难过,生怕嫁与庶族,有损门庭。降低身份,并说:“吾兄盛德,岂能令女屈事卑族?”于是将巨伦之姊娶为自己的儿媳妇。王元规、崔巨伦之姑之举,当然在当时受到士族的称赞。但是,由于“士庶不婚”的习俗和门第上的严格限制,士族选择配偶的范围很狭小,他们只能选择与自己门第相当的士族进行联姻,再加之东晋南朝诸政权的地域范围偏居于江南,地域狭小。因此,他们的婚姻具有很浓的近距离通婚的特点。而这种现象会大大增加隐性遗传病的患病率,影响后代的正常发育,降低人的质量。

2、激化士庶间矛盾

“士庶不婚”也加剧了士庶之间的严重对立,激化了社会矛盾。如范阳卢氏有女,父早亡,庶族出身的幽州刺史赵邕欲与为婚,其叔许之而其母不从,乃携女逃至娘家北平阳氏躲避。赵邕为了达到目的,竟然利用刺史的权势,考掠女叔以至于死。这种手段在当时“士庶之际,实自大隔”的环境中,可以说是庶族对土族门第婚姻的反抗斗争。梁朝末年,东魏降将侯景做了河南王后,向梁武帝请求娶琅琊临沂王家与陈郡阳夏谢家的女子为妻,梁武帝说:“王、谢门高,可于朱、张以下求之”。侯景恼羞成怒,发誓说:“会将吴儿女以配奴。”这次求婚失败加深了侯景对士族的仇恨,这是他日后发动叛乱、疯狂屠杀士族的重要心理因素。换言之,门第不当不婚的观念是加剧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导致了社会冲突,并最终让士族自食其果。

三、经济基础的瓦解

唐长孺先生认为:“门阀的盛衰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的统治地位还没有动摇,与之相联系的贵族、官僚土地所有制也仍然存在,那么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