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一
察 产 品 的 互 补 性 对 双 边 贸 易 的 影 响 , 果 显 示 , 品 的 互 结 产
补性也是决定双边 贸易量的重要 因素 。 贸易引力模 型相应
地 取 得 以下 形 式 T + p 【 i・Y】+ , j= l Y j
Ini T I +岛 + C。 l n l
贸易引力模 型最初 出现在 Tn e e 16 )和 Pyo i r n(9 2 bg on- hn(93 e 16 )于 2 世 纪 6 年代 早期 所作的研 究中 。 0 0 ①基 本
模 型 是 Tj= A ・( i j i YY ) () 1
(99 和 Tmis 19 ) 还考虑了经济一体化措 施 、 19 ) a ra(9 9 0 i 贸 易保护 、 贸易 管 制等 制度 因素 对双 边 贸 易 的影 响 。 中 其
8 年 代 以来 , 0 西方 经济学 家在 基本模 型 的基础上 进
行了不断 的改进 。 比较 著名 的有 H l n(97 0 D a e ma 18 ) 和 er p - dr (95 @ of 19 ) 的研究 。 前者涉及 A d r n(99 Kun nes 17 )、 rg ̄ o 和 H lm n(9 5所 提 出的垄断竞 争条件下 发 达国家之 e a 18 ) p 间有关产 品多样 性 的产业 内贸易 的情况 , 者则研究基 于 后 H c shr h n 提 出的 自然 禀赋决定 比较优 势条件下 ekce —O l 所 i 的有关 非竞争性产 品的产业间贸易 。 两者 的研 究其实是考
式 中 A E .指 贸易 伙伴 是 否 为某 一 国际经 济 组 织 的成 PC 员, 用于衡 量制 度安排 对双边 贸易 的影 响 。
中国与RCEP_伙伴国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摘要】本文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和贸易非效率模型对中国与RCEP 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效率和贸易潜力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中国与RCEP 伙伴国之间总体贸易效率较低,贸易潜力巨大,国别之间差异显著:与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的贸易效率较高,与缅甸、越南、柬埔寨的贸易效率较低。
关税壁垒、班轮运输、政府支出、自贸协定的签订及其深度分别对贸易效率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
推动自贸协定的深度应当是下一步关注的方向。
【关键词】RCEP;中国;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贸易效率;贸易潜力一、引言及文献综述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中、日、澳等10个成员国范围内率先生效。
不少学者针对RCEP 成员国的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进行探究,所用方法多为引力模型和随机前沿模型。
周曙东和郑健(2018)、王俊和王青松(2021)认为中国与RCEP 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效率较低,但是贸易潜力巨大。
贸易潜力和贸易效率的情况在不同产业间有所区别。
数字产品出口方面,中国与RCEP 伙伴国出口效率较低但是潜力较大,且不同出口国之间存在异质性,发达国家的出口效率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李丹和武杰,2022);农产品市场上,中国与RCEP 成员国之间普遍存在着贸易效率和贸易额不对等的问题(陈雨生和王艳梅,2021),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潜力,但是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贸易效率有针对性地投入以实现出口市场拓展的效率最大化(李明等,2021)。
反观当下,反全球化浪潮正不断兴起,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骤增,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深水期。
习总书记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为当前中国加入的最大规模的贸易协定,RCEP 恰能为开放型经济建设提供重要抓手,因此,明晰中国与RCEP 各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效率与贸易潜力、确定贸易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将有助于中国充分利用RCEP 带来的广阔市场。
二、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经济基础1.互补性分析出口相似度指数衡量两国在世界市场或第三方市场出口的相似性。
引力模型下中美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探究
体的贸 易 . } ∈ ,从而影
…l J 、 】 外 、 : 者关 ㈠} 羹 易的 1 : 响国际 易 聪
1 ) f 1 d c l ( 2 1 ) O 7 ) i A , 为巾菱
四 、实证检验
( 一 )引力模型介绍
Ti nb e r g e n (1 9 6 2) 雨l I o y h …1 L
,发现其
¨忖 寺久稳
5 . 1 ,远 高 这一时 圳 贸 易增速 一 掘L I I … 宋 计局统计 ,2 O 1 6 年中菱
定的 贸易 补性 师传敏 ( 2 ( ) ( ) 9 ) 运用 引
』 j 模 釉 定效』 、 假设分析 『 I 炎之 的
图1中 美1 9 7 9。 2 0 1 5 年 进出 口贸易 额
林( 2 o 1 ( ) ) 运川 1 0 『 模 型 、协祭 分折及
_ 1 ] 图1 可 有 … ,I { J 冀两 的 进 k 2 2 6 倍 j 1 .
…现 了影响 t I I 贸 l 常 水 牵修 r 等办法分 出在汇率 } { i 美G I ) P …【 1 已从 1 9 7 9 { [ - [ ' 1 < j 2 4 5 ; 亿 元增 』 j 1 】 此 本文运 川l j 模型得} } 1 f J 1 关贸 易提} 政 策建 i 义 l 。 5 7 0 2 3 f g羲元 , 响 因 尜的 拭础下 ,叶 1 t 随专业 5 化会加 副f f 1 芰贸 的 不丑 t 衡 林忠 帆 ( 2 O I 3 ) 对L j J 荚 、I …{ 易总 进 行实 仃 I f 1 { r 1 袖总进 1 f j [ ,} , 数 , 】 I I 1 I I 对荚进 j t … 址减 ,
丛5 1 9 6 . 1 4 f k美 .1 }/ - - .
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效应分析——基于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
2020年22期总第931期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亚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成为了各世界大国争相发展合作的对象。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后,中亚地区作为丝绸之路建设的中心地带,在经济贸易上与中国呈现优势互补的飞速发展态势。
我国不仅与中亚地区在地理位置上相邻,而且产业结构互补性较强,中亚地区的能源非常丰富,但是基础设施落后,而我国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但是缺少资源,因此双方的贸易往来对于各自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本文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深入分析中国与中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状况,探讨影响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影响因素,以及对于加强双方的贸易往来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推动我国与中亚地区的经贸合作。
二、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及数据来源说明1.基本的贸易引力模型引力模型的思想与牛顿的万有引力模型相似,最早是由Tinbergen 和Poyhonen 分别于1962年和1963年提出,它指的是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与他们之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与他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
贸易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其中K 为常数,M ij 表示j 国从i 国的进口额,Y i 和Y j 通常表示为两国各自的GDP ,D ij 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可以表示为两国经济中心、首都、港口之间的距离。
为了方便实证检验,将上述模型取自然对数并添加随机干扰项变成线性的形式得到:上式中,β0为截距项,μ为随机干扰项,待估参数β1和β2的意义为M ij 对Y i Y j 和D ij 的弹性。
2.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的设定在对中国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进行衡量的过程中,双边贸易额越大,则表明两国经济贸易往来越密切,这通常被认为是双边经贸合作效果良好的标志,只有双方的经贸合作效果良好,贸易的质量和数量才有基础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GDP 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在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的GDP 越大,则它们之间的贸易流量就越大。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影响因素探究——14个国家面板数据的
[1] 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998-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 . [2]林玲,王炎.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检验和政策含义[J]. 世界经济研究 .2004 年第 7 期 . [3]何金秋.贸易引力模型的演进与中国出口贸易[J].财经分析.2018年 第7期.
三、政策含义
(一)决定中国出口贸易额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国的经济
26 环渤海经济瞭望 │ 2019.8
规模与地理距离。地理距离、国土面积、两国国内生产总值这些 因素直接地影响了两国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进而间接地影响了 双边贸易额。
(二)一国的国土面积对于中国与其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 额存在着阻碍因素。在对中国双边贸易的实证研究中,国土面积 是中国进行双边贸易较为显著的的阻碍因素(其系数为 -0.22)。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大致有两点。第一,一国的国土面积越大, 进出口贸易在一国国内之间进行运输的成本就越高,导致国际贸 易的减少。第二 , 一国国土面积越大,其资源也就越丰富多样。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这些国家发达的国内贸易可能会取代部分国 际贸易。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及实证检验
(一)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本文将以过去学者对 于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及探索为基础,建立能够准确反应中国双 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同时也要考虑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 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基本国情。主要的扩展及修正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1. 在 GDP、人口、地理距离这三个基本变量的基础上, 引入国土面积这一新的解释变量。2. 将是否加入贸易优惠协定这 一变量细化。引入 OECD 及 ASEAN 两个虚拟变量。
(四)中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优惠协定可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两国的双边贸易额。贸易伙伴国是否加入经济合作发 展组织 (OECD) 对于双边贸易存在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其原因可 能有:第一,OECD 成员国基本为西方发达国家,中国与其地理 距离较远,加大了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进而阻碍了两国之间 贸易的发展。其二,中国的许多贸易伙伴,如韩国、东盟等都 不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个虚拟变量的阻碍作用也恰好 反映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表明中国进一步融 入世界经济一体化。
新形势下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讨论
整部作 品中 , 既不曾独立存在 , 不是 出于被单独创造的 目的。 也 作品不 能失去角色 ,角色脱 离作 品也更是会失去意义和价值 。
正是因为这 一点之前 的各 国著 作权 法未 曾赋予 “ 角色” 以独立
客体地位 。 但随着商 品经济的发展 , 人们意识的改变。 角色也开 始具有商业价值。角色是否应 当从作品中独立 出来 , 成为单独 财产权利的客体也就不 断成 为学者们的追问对象 。 更多的时候 角色商品化更适 为放在实务 的权利保护层 面探讨 , 作为立法归 属, 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著作权法作为一个以客体为中的法 律, 立法之本就是在完整 的作 品之上 。而提及商标 法或不正 当
2 模 型 .
影响因素的解释和流量 的估计 ,对 于新形 势下 中国双边 贸易
的发展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1 文 献 综 述 .
根据对引力模 型的回顾 , 本文将采用 以下模型 :
21 模 型 一 : 本 的 引 力 模 型 对数 形式 . 基
贸易引力模 型最早  ̄Tnegn16 年) oh nn16 年) ibre ( 2 和Py oe ( 3 9 9 提出, 模型指出, 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
续进行 , 当然 贸易摩擦 和贸易战也无处不在 , 对双边 贸易额 的
汉林 , 涂艳 ,0 7 等 区域贸易组织效应 , 20 ) 但是随着贸易的发展 , 影 响贸易的 因素及其影响的程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 为此我们将 针对 当前的贸易发展 , 将扩展后的引力模型应用于中 国的双边
贸易流量的解释中去。
技术与市场
第1卷第 1 0 9 6 期2 0 年
专 题 璐 囊
新形势 下中国双边贸易流量 的实证研 究
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
中国与东盟10国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的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双边贸易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本文旨在基于贸易引力模型,深入分析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及贸易潜力,以期为进一步深化双方贸易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现状,包括双边贸易额、主要贸易品种、贸易结构等。
随后,将重点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双边贸易流量分析中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构建适用于中国与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的引力模型,并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本文将通过引力模型估计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并探讨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
本文还将基于引力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潜力,评估双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本文将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国与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优化贸易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中国与东盟十国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中国与东盟十国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逐渐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双边农产品贸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与特点。
例如,一些学者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和主要商品种类。
这些研究揭示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运用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
贸易引力模型起源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后被经济学家用于解释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
三、样本、数据与方法
(一)样本国家范围 本文将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世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和发达国家)2001 年的出口贸 易流量进行引力模型的回归测算。其中,选取 25 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包括中国)及 16 个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法国、澳大 利亚、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瑞典、芬兰、丹麦、爱尔兰、奥地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包括韩国、新加坡、台湾(省)、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印度、越南、墨西哥、菲律宾、 巴西、南非、尼日利亚、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土耳其、阿根廷、哥伦比亚 19 个新兴 市场及俄罗斯、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 5 个转轨经济体。鉴于少数国家之间的贸易 统计数据不可获得,本文的实际观察样本容量为 980 个观测值。 之所以上述贸易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以下点考虑:第一,所选取的 40 个样本国
表 1 引力模型不同形式的回归结果(总量层次)
常数项 LnYi LnYj Ln(Yi/Popi) Ln(Yj/Popj) Lndij
基本回归方程 (1) -11.28
(-12.50)** 1.02
(19.46)*** 0.89
(20.51)*** 0.12
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双边贸易影响因素分析贸易引力模型是用于研究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的经济模型。
文章运用2010年-2016年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数据并使用引力模型,结果表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GDP)、地理距离和人口是影响国际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
最后提出应加强物流建设与合作,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以促进国际双边贸易向前健康发展。
标签:中国;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引力模型一、构建中国和25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文章以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并引入相关的变量,引入两国的GDP、两国的人口、以及两国间的距离,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由此可以建如下的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方程:模型中,Tit表示t年我国向i国的贸易额。
解释变量分为3组:一是我国和贸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t和GDPit),文献研究都认为该变量与Tit正相关;二是POPt和POPit,分别表示我国和贸易国的国内人口数量;三是距离远近(DISTt),表示我国和贸易国的首都之间实际距离(按照地表距离计算);预期该变量与Tit负相关。
其中,β0、β1、β2、β3、β4、β5为回归系数,μi为随机误差项。
对本文研究的资料来源说明:以2010年-2016年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涉及的25个国家近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我国对25个国家的进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HTTP://com );我国对25个国家的GDP和POP 数据,来自世界银行WDI,其中,GDP以美元现价标示;国家间的距离数据,是根据两国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计算,运输距离数据来自网站HTTP://(Distance Calculator)。
本文选择的回归样本是新兴市场国家,这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廉,天然资源丰富的特点,经济结构较为相比较相似,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选择中国和以下国家作为研究对象:罗马尼亚、阿根廷、土耳其、巴西、智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斯里兰卡、菲律宾、保加利亚、俄罗斯、捷克、马来西亚、匈牙利、印度、以色列、埃及、墨西哥、泰国、摩洛哥、约旦、南非、波兰共25国。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巴基斯坦FTA贸易效应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巴基斯坦FTA贸易效应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保持着友好的贸易关系,两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更是在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和巴基斯坦在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和模式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
对于中国与巴基斯坦FTA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还能为双方未来的贸易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FTA)对双方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分析FTA的实际效果和推动贸易发展的潜力。
通过对FTA实施前后的贸易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出FTA对双方贸易的促进作用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深化中巴经贸合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本研究旨在通过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和贸易效应模型的建立,全面评估中国-巴基斯坦FTA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机制,为两国政府在未来FTA谈判和贸易政策制定中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结果,探讨FTA的贸易效应和局限性,为中巴双方制定更加有效的贸易政策和合作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种重要的模型,它基于牛顿引力定律的思想,认为贸易规模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和距离。
具体来说,引力模型认为,贸易量与国家的经济规模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的国家,其贸易量也会越大;贸易量与国家之间的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即距离越近的国家,其贸易量也会越大。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在于国际贸易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和地理距离的影响。
规模经济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从而促进贸易增长;而地理距离则会增加交易成本,限制贸易的规模。
引力模型通过分析国家之间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可以预测贸易量的变化。
在中国-巴基斯坦FTA的影响分析中,引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双边贸易的潜在规律,指导政府制定更有效的贸易政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模式”的实证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自由贸易区作为推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重要平台,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亮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东盟国家共同构建的自由贸易区,其成立不仅对促进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球贸易格局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以引力模型为分析框架,探讨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引力模型作为一种经典的国际贸易流量分析工具,能够较好地解释国家间贸易规模与地理距离、经济规模等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
本文首先将对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明确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理论影响。
接着,将基于引力模型构建实证分析框架,选取适当的变量和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自由贸易区成立前后的贸易数据,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贸易流量的实际影响,并探讨其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政策启示。
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贸易自由化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与发展对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东盟这一重要经济集团的代表,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此背景下,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可以为未来区域合作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基于引力模型这一经典的国际贸易分析工具,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印自由贸易区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分析
中国从印度进 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棉花 、饼粕 、 水产 品、植物油和干豆 。19 ~20 年 ,上述5 95 05 大类农 产品 占中国从 印度进 口农产品总额的8 %左右 。相 比而 0 言 ,中国从印度进 口的园艺类产品相对较少。尽管进 口 额相对较小 ,但部分农产品在 中国进 口农产品中占有重 要地位 。19 ~20 年 ,中国从 印度进 口饼粕、干豆、 95 0 5 茶叶和棉花的累计进 口额分别 占这几类农产品从全球进 口总额的2 - 73 %、1.%、5 %和44 86 . 9 .%。其中,棉花的 进 口在近两年呈激增态势 ,2 0 年前4 06 个月 ,印度棉花
1 中印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
在过去 的十几年里 ,中印农产 品贸易发展 比较缓 慢 。19 ~2 0 年 ,双边农产 品贸易额从18 95 0 5 .亿美元增 加到63 . 亿美 元 ,增幅24 倍 ,远低于 同期 中国对全球 . 7 农产品贸易总额 的增长幅度( l 和两国农产 品国际贸 1倍)
个突出特征是 以蚕丝为主的非食用畜产 品占绝大部分
份额 。据 中国海 关统计 ,19 ~2 0 年对 印生丝出口占 95 05 中国对 印度农产 品出 口总额 的6 % ,是最主要 的对 印 7 出 口农产品 。其他 所 占份额较大 的农产 品还有干 芸豆 ( %) 9 、畜产 品( %) 5 、蔬菜 水果(%) 4 和水产品(%) 2 。 2 0 年 ,中国对 印度 出口的农产品共有2 0 05 9 多种 ,出 口 总额为21亿美元 。其中生丝出 口额达1 亿美元 ,占对 . 4 . 3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
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对中国贸易的实证研究首先介绍了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以及其理论发展概况。
而后采用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对我国2005年与33个最大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性的测算,发现两国之间的经济总规模、地理距离、制度安排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贸易潜力的测算。
最后,则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标签:引力模型;贸易潜力;政策建议1 文献综述引力模型的思想来源是英国大物理学家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
他们指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 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
目前,引力模型研究已经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学术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而我国学者在应用引力模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他们大多注重实证研究而少有理论研究。
金哲松(2000)用最简化的引力模型分析一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水平和增长率差异、世界市场竞争程度、地理邻近程度、政治关系及距离对一国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的影响。
盛斌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量决定因素,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
林玲、王炎(2004)用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双边贸易进行实证检验,指出GDP、空间距离和国土面积是影响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变量。
骆许蓓(2003) 重点讨论了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因素。
他认为传统的“直线距离”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引力模型中的“排斥力”问题,进而引入了“调整距离” 。
当然,引力模型也曾遭到一些批评和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一度认为缺乏理论基础,但在Anderson (1979)、Helpman 和Krugman(1985)、Bergstrand (1989)以及Deardorff (1995)等人的不断发展下,引力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引力模型文献;另一个是批评模型的构造方法,集中表现为对横截面数据分析法(包括单一时点和跨时点平均数据)的质疑,然而随着面板数据(或时空数据,合了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法的兴起,被忽视的国家和时间特定效应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
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中国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研究与贸易特征解析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省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对中国省际贸易潜力进行测度,并对其特征进行深入解析。
二、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的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1. 外贸引力模型简介外贸引力模型是一种用于分析国际间经济联系程度的工具。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市场规模等因素,来衡量各地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各种潜在动因。
2. 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外贸引力模型,我们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省级单位的省际贸易潜力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规模、市场规模、地理距离、贸易便利程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省际贸易潜力的相对大小。
3. 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我们将省际贸易潜力测度模型应用于中国各省份,得出了各省际贸易潜力的相对大小。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例如,沿海地区的省份具有较高的贸易潜力,而内陆地区相对较低。
这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中国省际贸易特征解析1. 区域间差异中国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在省际贸易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依靠外向型产业进行贸易活动;而中西部地区则更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
2. 货物与服务交流除了传统的货物交流外,服务交流在中国省际贸易中也占据重要位置。
随着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比重不断提升,服务交流将成为未来省际贸易的重要方向。
3. 贸易伙伴结构中国省际贸易的贸易伙伴结构也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一方面,中国各省份之间的贸易往来比较频繁,形成了内部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各省份与外部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外贸引力模型视角下对中国省际贸易潜力进行测度与特征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和潜在动因。
国际贸易中双边贸易成本的测度研究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
在相关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引力模型的运用和扩 展上。贸易引力模型最早由Tinbergen提出,后经Anderson和Wincoop等人的发 展,成为研究双边贸易流量的重要工具。然而,现有研究在模型设定、变量选择 和方法论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使得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受到一定的影 响。
1、经济规模(GDP):通常来说,两个国家的经济规模越大,他们的贸易量 就越大。中国的经济总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研究 中国双边贸易安排时,必须将中国的经济总量(GDP)作为重要变量。
2、人口(POP):人口数量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消费和生产。一般来说,人口 越多的国家,其消费和生产的总量就越大。在中国双边贸易安排的研究中,必须 将中国的人口数量(POP)作为重要变量。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双边国际贸易检验的问题,重新推导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 分析中的应用,并利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双边国际贸易检验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紧密。在此 背景下,双边国际贸易检验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规律和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本次演示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重新推导的引力模型能够 更好地揭示双边国际贸易的内在机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支持。其次,该模 型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最后,本 次演示的研究成果也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拓展引力模型 的理论基础,引入更多经济学原理和国际贸易理论;2)完善模型变量选取和测 度方法,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3)探讨双边贸易与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 关系,如经济增长、贸易政策等;4)将研究范围从双边贸易拓展到多边贸易体 系,分析全球贸易网络的内在规律;5)利用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和等手段,创新 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效率。
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作者:韩*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韩剑[1]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
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
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
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2006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ONOM I C S URVEY N o.4 2006贸易引力模型: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张 昱,唐志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摘 要:作者在采用并修正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并通过Be ta系数检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贸易潜力分析,说明中国目前应当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时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增长方式。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B eta系数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唐志芳(1981-),女,湖南安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04级研究生。
中国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4-0044-04收稿日期:2006-04-03本文旨在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定量估计和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并从总量上测算我国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
本文采用 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 ode l)是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分析双边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
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
模型的基本形式是T ij=AG i G j/D ij其中T 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G i是国家i的GDP;G j是国家j的GDP;D 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 A是比例常数。
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
贸易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的实证分析尚斯;李钟林【摘要】本文在传统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和人口数量等解释变量,并添加了FTA作为虚拟变量,以建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解释双方国际贸易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净收入、国际汇率、空间距离以及FTA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显著,通过对上述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把握,将会促进双方经贸.【期刊名称】《延边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2)006【总页数】6页(P99-104)【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发展历程;实证检验;经济意义【作者】尚斯;李钟林【作者单位】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延吉 13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4自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起,国际贸易理论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新贸易理论,都不断的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
但正如Harrigan指出的那样:“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贸易模式,其二是贸易流量。
”现有的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均集中在贸易模式方面,力求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所带来的福利,但是对国际贸易流量的研究屈指可数。
贸易引力模型的及时出现使其成为了国际贸易流量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具有着其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即实证研究在前,理论研究在后。
贸易引力模型并非来自于各种贸易理论的严格推演,而是众多学者通过对国家间贸易的密切观察和深入的思考,从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主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模型及其验证均未能走向双边贸易流量的计量分析,无法为双边国际贸易流量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正如Bergstrand指出的那样:“虽然该模型在统计上始终具有着较强的说服力,但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它在用于解释和预期目的方面总是会收到许多限制。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1992-2010年中国对外双边文化贸易数据
基于引力模型分析1992-2010年中国对外双边文化贸易数据一、引言二、引力模型与文化贸易分析三、1992-2010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五、案例分析六、结论引言文化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一种重要形式,既能够提升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又能够促进文化产品的消费和传播。
因此,对文化贸易的研究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基于引力模型,对1992-2010年中国对外双边文化贸易数据进行分析,旨在明确中国文化贸易的现状、问题所在及其对外贸易的影响,并为中国文化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引力模型与文化贸易分析引力模型是解释贸易流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量与其经济规模、距离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其质量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引力模型因其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及适用性而被广泛地应用于贸易流量的分析。
文化贸易的本质是跨国流动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因此可以将其看作贸易流量的一种。
1992-2010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1992-2010年间,中国对外文化贸易逐年呈上升趋势。
具体来看,中国对外文化产品出口从1992年的4.5亿美元逐渐上升至2010年的309.9亿美元,同期进口文化产品从2.3亿美元上升至37.2亿美元。
其中,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额在2004年时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为112.2亿美元,并在2005年、2009年和2010年重新创出历史新高。
而进口贸易在2003年、2004年出现了大幅度上升,但之后进口规模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为了探究影响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因素,我们基于引力模型,选取了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的几个经济指标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地理距离、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和文化相似度是影响中国文化贸易流量的重要因素,但不同因素对中国文化出口和进口的影响程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原刊地名】杭州【原刊期号】200206【原刊页号】17~20【分类号】F52【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复印期号】xx02【标题】【作者】刘青峰/姜书竹【作者简介】刘青峰,男,196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姜书竹,男,197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摘要题】研究与探讨【关键词】对外贸易/双边贸易/贸易安排/贸易引力模型【正文】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分析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可为我国政府制定扩大双边贸易的措施、为企业开拓潜在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
本文的分析框架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所选取的数据是中国2000年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的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mbergen(1962)和Poynoh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
基本模型是Tij=A·(Y[,i]Y[,j]/D[,ij])(1)其中T[,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该模型的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进而设想: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比较著名的有Helpman(1987)和Deardorff(1995)的研究。
前者涉及Anderson(1979)、Krugman和Helpman(1985)所提出的垄断竞争条件下发达国家之间有关产品多样性的产业内贸易的情况,后者则研究基于Heckscher-Ohlin所提出的自然禀赋决定比较优势条件下的有关非竞争性产品的产业间贸易。
两者的研究其实是考察产品的互补性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产品的互补性也是决定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因素。
贸易引力模型相应地取得以下形式LnT[,ij]=α+β[,1]Ln[Y[,i]·Y[,j]]+β[,2]Ln[(Y/P)[,i]·(Y/P)[,j]]+β[, 3]LnD[,ij]+β[,4]TCI[,ij]+ε[,ij](2)其中Ln表示自然对数;α、β[,i](i=1,2,3,4)表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ε[,ij]是回归误差;P代表人口;TCI[,ij]=∑[X[,ki]×M[,kj]]/[∑ X[2,kj]×S M[2,kj]][1/2]代表产品的互补性程度;k代表进行贸易的商品;X[,ki]代表国家出口商品K占总出口的份额;M[,kj]代表国家进口商品K占总进口的份额。
另外,Frankel(1997)强调了像贸易伙伴之间是否具有陆地相连性等地理运输的便利,Garman(1999)、Wall(1999)和Tamirisa(1999)还考虑了经济一体化措施、贸易保护、贸易管制等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其中Sohn,Chan-Hyun的模型具有代表性,表达为LnT[,ij]=α+β[,1]Ln[Y[,i]·Y[,j]]+β[,2]Ln[(Y/P)[,i]·(Y/P)[,j]]+β[, 3]LnD[,ij]+β[,4]TCI[,ij]+APEC[,ij]+ε[,ij](3)式中APEC[,ij]指贸易伙伴是否为某一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用于衡量制度安排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本文则受上述文献的启发,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研究条件的约束,假设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由各方的经济规模、人口、空间距离、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等因素决定或影响,即T[,ij]=f(Y[,i],Y[,j],P[,i],P[,j]],D[,ij],S[,ij])=A·(Y[,i]Y[,j])[β]·[(Y /P)[,i]]·(Y/P)[,j]][γ]·D[δ,ij]·e[Sijζ](4)对(4)式两边取对数后得到贸易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形式LnT[,ij]=α+βLn[Y[,i]·Y[,j]]+γLn[(Y/P)[,i]·(Y/P)[,j]]+δLnD[,i j]+ζS[,ij]+ε[,ij](5)其中S[,ij]为制度安排变量,α、β、γ、ζ是回归系数,ε[,ij]为误差项。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它被认为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这一分析框架,一方面是因为它运用灵活、计算简单而且能解释传统的要素禀赋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实际贸易现象;另一方面是据有关研究显示,贸易来自于需求,而需求又取决于收入,因此贸易双方的GDP和人均GDP与贸易额正相关;空间距离的存在显然增加了商品的运输成本,也可能因此阻隔贸易的信息交流,因此与双边贸易额是负相关的;至于双边贸易的制度安排会影响贸易额,是因为贸易作为一种交易,存在大量的科斯意义的交易费用,有效的制度安排必然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二、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运用统计软件”“将所得数据)依据方程(5)进行线性拟合,得到以下结果:附图三、结果分析从以上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决定中国2000年外贸状况的重要因素确实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力决定了中国外贸规模的基本情况。
作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第一,反映经济规模的GDP总量比反映国民收入水平的人均GDP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有研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更多地是由贸易伙伴的GDP总量决定,则说明这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尚处于低级阶段,也就是说,该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主要的是资源型的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更多地是由贸易伙伴的人均GDP决定,则说明该国的贸易结构已经处于高级阶段,同时也意味着该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
这样看来,中国要想在国际经济格局中赢得应有的地位将还有一段漫长的艰辛道路。
第二,作为决定双边贸易规模的负相关因素,空间距离的阻隔作用依然存在,但阻隔力度有所减弱。
据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空间距离的阻隔系数一般在-到-之间。
通常的理解是,空间距离越大则运输成本越大、信息交流越困难、相互的文化差异也就越大,从而限制了相互的贸易往来。
距离阻隔系数的变小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外贸活动受益于运输技术的改进,或者社会信息化的提高,或者是目前中国贸易商品的种类不是很受运输成本的约束,这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三,贸易伙伴间的制度安排对双边贸易规模的影响巨大,这一点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
本研究用于衡量制度安排效应的指标仅仅考虑中国的贸易伙伴是否和中国一样处于亚太经合组织,而实际上影响双边贸易状况的制度因素在当今时代是如此之多,这又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尽管如此,本研究结果还是给我们足够的启示,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种组织、社团将在促进中国外贸发展方面拥有广阔的舞台。
另外,据模型拟合结果得出的经验方程T[,ij]=f(Y[,i],Y[,j],P[,i],P[,j]],D[,ij],S[,ij])=e[]·(Y[,i]Y[,j])[]·[(Y/P)[,i]]·(Y/P)[,j]][]·D[-,ij]·e[](6)我们计算出中国2000年与前30位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预测值,将实际贸易额与预测贸易额相比较,再依据两者的吻合程度把2000年中国前30位贸易伙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再造型。
这种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按模型分析已经用完,实际双边贸易额与预测双边贸易额的比值大于或等于,与这种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
属于这种类型的贸易伙伴有香港、德国、美国、英国、印尼、伊朗、荷兰、俄罗斯和阿曼共计9个国家或地区。
二是潜力开拓型。
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发展双边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一定的扩大双边贸易的空间,实际双边贸易额与预测双边贸易额的比值在到之间,与这种贸易伙伴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借鉴处理与第一类贸易伙伴关系的做法,同时注意开拓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
属于此类的贸易伙伴有日本、韩国、台湾、马来西亚、沙特、新加坡、泰国、阿联酋、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巴西等12个国家或地区。
三是潜力巨大型。
按模型分析这种贸易伙伴与之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实际双边贸易额与预测双边贸易额的比值小于或等于,如印度、菲律宾、越南、西班牙、芬兰、瑞典、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个国家或地区。
中国与这类贸易伙伴之间一般存在较严重的贸易壁垒,与之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在于尽快排除贸易发展的障碍。
四、对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中国在将来就如何扩大双边贸易,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努力:第一个方面是强化积极因素、转变消极因素。
从上文的分析知道,扩大双边贸易的积极因素有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和某些制度安排,消极因素是贸易伙伴之间的空间距离及众多的贸易壁垒。
对中国来说,强化积极因素首先在于提升产业水平,改善贸易结构。
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而与发达国家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因此决定双边贸易额的经济规模因素比人均国民收入因素贡献大得多。
这就意味着中国必须努力提升产业水平、改善贸易结构。
比如目前应当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特别是对信息产业的投入。
如此一则可以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而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二则能够进一步弱化空间距离的阻隔效应,节约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
强化积极因素还在于充分发挥政府和其他社会团体、各种民间组织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特别是国际贸易的制度安排。
中国已经是WTO的成员国,应当而且可以运用自己的影响力,积极参与世界贸易规则的制定,尽可能地扫除阻碍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各种贸易壁垒和不公平待遇;同时,积极加入或参与各种形式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如果中国能够抓住历史给予的机会,在东盟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内有所作为,将为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消极因素除了上文所述的消除贸易壁垒以外,可以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大力发展边境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