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学基础--8.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8.补给与排泄
上升泉(Ascending spring) 由承压水补给
侵蚀泉:
地形切割到潜水面
接触泉:
地形切割至隔水底板
溢流泉:
水流在前方受阻,水 位抬升,而溢流成泉
下降泉——
由潜水或上层滞水 补给
上升泉(承压含水层补给)
侵蚀泉
地形切割到隔水顶板
断层泉
通过导水断层出露成泉
接触带泉
通过接触带出露
思考题:试分析下列各泉的名称?
活塞式入渗(均质砂土)
是指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就象活塞的运移一样;
➢ 补充包气带水
分亏缺;
t1
➢ 年龄新的水推 动年龄老的水
下移,“老”
水在前,“新”
t2
水在后。
捷径式入渗 (粘性土介质)
是指入渗水由于存在水分运移的大空隙通道(根孔、虫孔、 裂缝等),入渗水流沿着该通道下渗,优先达到地下水面的 过程。
入渗
地表径流Rs 地表水
包气带Δ S
补给R
含水层
R=P-ET-Rs-ΔS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包气带
地中渗透仪 零通量面法
达西法 人工示踪剂 历史示踪剂 环境示踪剂 热示踪剂
水均衡法 物理方法
示踪方法 模拟模型
饱和带
水位动态法 达西法
地下水测年 环境示踪剂
10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
平原区一般采用入渗系数法(α);
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径流排泄—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 蒸发排泄—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
水质变化。
泉(Spring)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多为“点”状,属径流排泄; 泉的出露是地形、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有机结合的结果。

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 第七章__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补给:recharge径流:runoff排泄:discharge补给、径流、排泄是地下水参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径流7.1 地下水的补给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1.大气降水(precipitation)入渗机理:1)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Green–Ampt模型:求地表处的入渗率(稳定时v→K)(P49,公式5–14;P65,图7–3),累积入渗量。

2)捷径式下渗(short-circuit type infiltration),或优势流(preferential flow)。

降水→地下水储量增加→地下水位抬高→势能增加。

降水转化为3种类型的水:①地表水,地表径流(一般降水的10 ~ 20%产生为地表径流);②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一般大于50%的降水转为土壤水,华北平原有70%的降水转化为土壤水);③地下水,下渗补给含水层(一般20 ~ 30%降水渗入地下进入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①滞留于包气带→土壤水,通过腾发ET(evapotranspiration)→返回大气圈;②其余下渗补给含水层→地下水。

因此,落到地面的降水归结为三个去向:(1)地表径流;(2)土壤水(腾发返回大气圈);(3)下渗补给含水层。

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q x=X-D-∆S式中:q x ––––降水入渗补给含水层的量;X ––––年降水总量; D ––––地表径流量;∆S ––––包气带水分滞留量。

单位:mm 水柱。

降水入渗系数(α)––––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总量之比。

Xq x=α (小数或%表示) 一般α =0.2 ~ 0.5。

定量计算(入渗系数法):Q=α·X ·F (注意单位统一,X :mm/a ,F :km 2,Q :m 3/a ) 影响降水入渗补给的因素:① 降水量大小:雨量大,α大;雨量小,α小;② 降水强度:间歇性的小雨,构不成对地下水的有效补给(如华北平原,一次降水<10mm 的为无效降雨);连绵小雨有利于补给;集中暴雨→一部分转化为地表径流→不利于补给;③ 包气带岩性:K 大,有利于入渗;K 小,不利于入渗;④ 包气带厚度:厚,入渗量小,河北平原存在“最佳埋深”,一般4 ~ 6m ,地下水位在“最佳埋深”时,入渗补给量最大,入渗系数α也最大;⑤ 降雨前期土壤含水量:含水量高,有利于补给;含水量低,不利于补给;⑥ 地形地貌:坡度大→地表径流量大→不利于补给;地势平缓,有利于补给; ⑦ 植被覆盖情况:植被发育,有利于拦蓄雨水和入渗;但浓密的植被,尤其是农作物,蒸腾量大,消耗的土壤水分多,不利于补给。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课件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课件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1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2 地下水的排泄 8.3 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的转化 8.4 本章小结
>>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含水层或含 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 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
>>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界交 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
(7)某承压含水层被开采时,其上部的潜水含水层水头也逐渐下降, 请解释这种现象?
(8)画出间歇性河流对潜水的补给过程的横断面示意流网图,并说 明间歇性河流变化规律对潜水含水层动态的影响。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影响因素与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补给;凝结水补给;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补给。
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1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2 地下水的排泄 8.3 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的转化 8.4 本章小结
8.2 地下水的排泄
>>含水层(含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量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过程中,含水层的水质、水位等也发生相应变化。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补给含水层
A
M
主含水层
B
HA HB
V KI H A HB M
第八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1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8.2 地下水的排泄 8.3 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的转化 8.4 本章小结
8.4 本章小结
8.4.1 学习要求
>>掌握地下水的补给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地下水的排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理解含水层之间地下水的相互转化。

1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均衡方程式: 基本关系式:储量变化=收入量-支出量
收入项(A)
大气降水入渗量 地表水上游流入量 地下水流入量(越流补给量) 水汽凝结量
地表水下游流出量 支出项(B) 地下水流出量 地表水变化量 蒸发量包气带水变化量 水储量变化量∆ω 均衡期的储量变化: 潜水变化量 承压水变化量 ∆ω=A-B
2、水文因素
• 河水的影响:主要取决 于含水层(地下水系统) 距离地表水体的远近; • 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 引起水位抬升。距河流 远,水位增幅减小,滞 后时间长; • 河水对地下水动态的影 响一般为数百米至数公 里,此范围以外,主要 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3、地质地貌因素
地质地貌因素:一般反映在地下水形成特征方面:
(二)流速较缓慢(m/d)
层流:在岩石空隙中渗流时,水质点作有秩序的、互不 混杂的流动,流速小,一般岩石空隙; 紊流:水质点无秩序地、互相混杂的流动。流速大,岩 石大空隙(砾石层、溶洞、抽水井及矿井附近)。
第五节 地下水的动态
一、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
• 自然因素:气象气候、水文、地质地貌、 土壤生物;
• 水力坡度趋近于零,径流停滞。 • 潜水表现为渗入补给和蒸发排泄,属垂向交替; 对于承压水可以有垂直越流补给与排泄。
三、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 • 排泄方式: 点状排泄(泉) 线状排泄(向河流泄流) 面状排泄(蒸发) • 排泄过程中,地下水的水量、水质及水位均相应 的发生变化。
(三)泄流排泄
• 地下水通过地下途径直接排入河道或其他地表水体, 称为泄流排泄。 • 地下水位高于地表水位的情况下发生; • 泄流量的大小:含水层的透水性能、河床切穿含水 层的面积,地下水位与地表水位之间的高差。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泉的区别) 上升泉又分: 侵蚀(上升)泉(h) 断层泉(i) 接触带泉(j)
2. 研究泉的意义
1)根据泉涌水量大小,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 2)泉的分布反映含水层或含水通道的分布以及补给区和排 泄区的位置。 3)对泉水动态的研究,可判断其补给水源的类型。 4)泉的标高反映地下水位标高; 5)泉水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与气体成分,反映地下水的 水质特点和埋藏情况。 6)泉的研究有助于判断隐伏地质构造。 7)一些大泉水质好,流量稳定,便于开发利用。
一般可统一求算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入渗量。 通过计算排泄量的途径反求补给量。
α=Q / f ·x·1000
Q—年地下水排泄量,相当于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 水的量 ;
f—汇水区面积(km2); X—年降水量(mm)。 α一般在0.2~0.5之间,南方岩溶地区α可高达0.8以上, 而西北极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二)推求降雨入渗补给量 降雨入渗系数确定后,即可根据一定年份的降
雨量推求该年的降雨入渗补给量。
Q=X ·α· f · 1000
四、凝结水的补给
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水相当有限。但是,高 山、沙漠等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作用对地下水补 给的作用不能忽视。
如:据研究,内蒙桌子山地区凝结水对岩溶地下 水补给, 陕北沙漠滩区凝结水补给,对该地区地下 水的开发利用和水土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泄流 多采用河流流量过程线分割法进行估算。
流量过程线的直接分割法
三、蒸发
地下水的蒸发排泄实际可以分为两种: ☆土壤水的蒸发: 土壤在长期中不会累盐,也不会使地下水盐化。 ☆潜水的蒸发: 地下水不断浓缩盐化。
四、蒸腾
◆蒸腾量与植物的品种密切相关; 深度受植物根系分布深度的控制。

水文地质学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 第6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
—— 均匀砂土层
❖ “捷径式”下渗
t1
——空隙大小极悬殊
t2
活塞式与捷径式区别:
①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 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 层;
②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 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 方含水层。
捷径式下渗图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 P = R + E +ΔS + G ▪ 气候因素(P,E):
④ 井孔灌注。
6.2 地下水的排泄
❖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 排泄方式、排泄机制、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 排泄方式: ▪ 泉(点状排泄) ▪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 蒸发蒸腾(面状排泄) ▪ 人工排泄
❖ 前三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 径流排泄—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 ▪ 蒸发排泄—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
▪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 ▪ 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6.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下寒武为隔水层,仅断层带局部 导水;中寒武是较好的含水层;上寒 武基本上可看作隔水层。
3、奥陶系厚层灰岩中,地表水系不 发育;泉数量不多而涌水量大,为110L/s,个别大于10L/s;大多出露于 与其他地层交接处,说明富水性强, 是本区最好的含水层。 4、个别地段的断裂带出露泉而流量为 1-10L/s,说明断层有一定导水能力。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上升泉
侵蚀泉:河流、冲沟等切穿承压含水 层的隔水顶板
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 地面高程低于测压水位处涌溢地表
接触带泉:岩脉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 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 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成泉
泉的水文地质意义
直接得到水文地质资料;间接分析出水文地质信息
通过泉的出露标高、流量、动态、温度、水化学,可以综 合分析与泉水成因有关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杨峰田 讲师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yangfengtian@
2012年12月5日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机制
大气降水补给
包气带降水入渗能力的决定因素 包气带渗透性:岩性、入渗时间
入 渗 速 率
mm/min
降水入渗方式:活塞式与捷径式
泉出露两侧岩层的含水性:含水层;隔水层 泉出露处断层的导水性 泉的流量大小:导水性的好坏 泉的温度:地下水循环深度 泉流量大小或水化学:补给与径流条件的好坏
地下水的排泄
泄流
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向河流的排泄,称为泄流 地下水泄流量可通过分割河流流量过程线、示踪等方法确定
地下水的排泄
“活塞式”入渗—— 均匀砂土层 “捷径式”下渗——空隙大小极悬殊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层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方含水层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因素
入渗系数:α = qp / P
影响因素 降水量 降水方式:降水强度、时间 岩性:影响入渗、滞留 埋深:影响降水分流、地下水蒸发 地形:坡度影响地表径流的形成 植被 :影响地表坡流的滞留和包气带水分亏缺
本章小结
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的排泄

水文地质学-第6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

水文地质学-第6章地下水的补给、排泄和径流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9
二、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具备条件 1.具备条件
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位。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0
河流上游 和中游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11
长江瞿塘峡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地下水的补给 排泄和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这三个环节 就是地下水的循环――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 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就是地下水的循环 即自然界循环中的水 处于地下隐伏阶段的循环。 处于地下隐伏阶段的循环。 基本概念 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 地下水的补给 程。 地下水的排泄――含水层失去水量的过程。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的径流――获得水量到失去水量所经历 地下水的径流 的过程。
3.越流补给
越流补给是通过弱含水层的补给( 越流补给是通过弱含水层的补给(leakage recharge) ) 要弄清谁补给谁: 在水的密度相同时, 要弄清谁补给谁 : 在水的密度相同时 , 高水位补 给低水位, 不一定是高的含水层补给低的含水层。 给低水位 , 不一定是高的含水层补给低的含水层 。
chd-qw 第六章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4
①入渗过程
a.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如果土壤干燥,下 渗润阶段:降水初期,如果土壤干燥, 渗润阶段 渗水主要受静电引力作用, 渗水主要受静电引力作用 , 受土粒吸附 形成结合水, 结合水的饱和, 形成结合水 , 结合水的饱和 , 即本阶层 的结束; 的结束; b.渗漏阶段 : 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 , 分子 渗漏阶段: 渗漏阶段 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大, 作用力( 静电引力) 作用力 ( 静电引力 ) 由毛管力和重力作 用取代, 逐渐充填岩土孔隙及下渗, 用取代 , 逐渐充填岩土孔隙及下渗 , 直 到重力起主导作用。 到重力起主导作用。 c.渗透阶段:孔隙水分近乎饱和,水主要受 渗透阶段: 渗透阶段 孔隙水分近乎饱和, 重力作用稳定向下流动。 重力作用稳定向下流动。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7.1.5 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 (1)水库渗漏。 (2)灌溉渗漏:灌溉渠系、灌溉田间渗漏补给。 (3)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渗漏补给。
(4)人工补给地下水:采用有计划的人为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
人工补给地下水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式有: ① 地面,② 河渠,③ 坑 池蓄水渗补,④ 井孔灌注。 目的: ① 补充与储存地下水资 源,抬升地下水位; ② 储存热源、冷源; ③ 控制地面沉降; ④ 防止海水倒灌、咸水 入侵; ⑤ 改善生态环境
降水延续 t2 :
土层达到一定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 下渗趋于稳定——渗漏与渗透阶段
降水再持续: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
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地面
t1
湿 锋 面
t2
潜水面
下渗过程水分分布
渗润阶段
渗漏、渗透阶段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泄量可以忽略,大体上可认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等于其排 泄量,故可通过测定地下水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
山 区 地 下 水 的 排 泄 量
山区地下水全部以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通过定期测定泉 流量求得全年排泄量。 如地下水分散泄流,可通过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 年排泄量(见下图)。 如果山区地下水有一部分以地下径流形式排入相邻的平原 或盆地,则必须另行计算这一部分水量加入排泄量中。
水文地质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Hydrogeology防灾科技学院Fra bibliotek张耀文
本章内容
7.1地下水的补给
7.2 地下水的排泄
7.3 地下水径流
7.4 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0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地质大水文地质学基础讲义07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七章地下水经常不断地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

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经由补给从外界获得水量,通过径流将水量由补给处输送到排泄处向外界排出。

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含水层与含水系统除了与外界交换水量外,还交换能量、热量与盐量。

因此,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关于地下水的径流(流动),我们将在第八章加以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讨论。

7.1 地下水的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作补给。

补给除了获得水量,还获得一定盐量或热量,从而使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化学与水温发生变化。

补给获得水量,抬高地下水位,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给,便将停滞而不流动。

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来自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等。

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补给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7.1.1.1 大气降水入渗机制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包气带,降水入渗过程相当复杂。

迄今为止,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制尚未充分阐明。

我们以松散沉积物为例,讨论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图7—1)。

活塞式下渗(Piston type infiltration ):鲍得曼(Bodman )等人于1943—1944年对均质砂进行室内入渗模拟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简而言之,这种入渗方式是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犹如活塞的运移。

在理想情况下,包气带水分趋于稳定,不下渗也无蒸发、蒸腾时,均质土包气带水分分布如图7—2(c )中九所示。

包气带上部保持残留含水量(0W ),一定深度以下,由于支持毛细水的存在,含水量大于0W 并向下渐增,接近地下水面的毛细饱和带以及饱水带,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s W )。

实际情况下,只有在雨季过后包气带水分稳定时最接近此理想情况,雨季之前,由于旱季的土面蒸发与叶面蒸腾,包气带上部的含水量已低于残留含水量0W ,而造成所谓的水分亏缺(图7—2a ,(0t ))。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泉出露两侧岩层的含水性:含水层;隔水层 泉出露处断层的导水性 泉的流量大小:导水性的好坏 泉的温度:地下水循环深度 泉流量大小或水化学:补给与径流条件的好坏
地下水的排泄
泄流
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向河流的排泄,称为泄流 地下水泄流量可通过分割河流流量过程线、示踪等方法确定
地下水的排泄
“活塞式”入渗—— 均匀砂土层 “捷径式”下渗——空隙大小极悬殊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层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方含水层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因素
入渗系数:α = qp / P
影响因素 降水量 降水方式:降水强度、时间 岩性:影响入渗、滞留 埋深:影响降水分流、地下水蒸发 地形:坡度影响地表径流的形成 植被 :影响地表坡流的滞留和包气带水分亏缺
水分亏缺小,地下水经泉向河流排泄
可据排泄量反求补给量:泉、泄流
α = Q / (P×F)
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机制
补给条件:存在水头差且存在水力联系
补给机制 间歇性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补给机制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量的确定
补给量:Q = KIAt 测定方法
断面法 示踪剂法:温度、水化学、同位素等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量的确定
平原区降水补给量:Q = P×F×α
降水入渗系数α的求取 潜水位天然变幅: α = qp / P = μΔh / P 地中蒸渗仪
平原区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量的确定
山区
山区降水补给地下水异于平原区 主要分布基岩,地面渗透能力差别大 地形起伏与地质结构结合,汇流区范围常大于补给区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 地形切割强烈,水位埋深大,包气带水以重力水为主,

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a=Q/( X*f*1000)= ∫(t0-t2)Qwd(t)/(∫ t0-t2)Q(t) *A*1000 d(t))。
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穿越数个含水层的钻孔或止水不良的分层钻孔,都将 人为地构成水由高水头含水层流入低水头含水层的通道
三、含水层之间的补给
越流量如何计算? 1、影响越流补给量大小的因素 (1)两个含水层之间的水头差; (2)裂隙、断层的透水性; (3)弱透水层的透水性及厚度。
2、越流补给量的确定
K ——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 I —— 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 HA —— 含水层A的水头; HB —— 含水层B的水头; M —— 弱透水层厚度(等于渗透途径);
t2
存在比较连续的较强降 雨时,下渗水通过大孔道 的捷径优先到达地下水面。 潜水面
捷径式下渗与活塞式下渗的两点不同:
(1)活塞式下渗是较“新”的推动其下的较 “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
(2)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 水到达含水层; 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 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ΔS qS
(5)其它
入渗系数(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份额,常以小 数表示。
入渗水补足水分亏缺后,其余部分继续下渗,达到含水层 时,构成地下水的补给。
我国,入渗系数α通常变化于0.2~0.4 之间,南方岩溶地区 可高达0.8 以上,西北极端干旱的山间盆地则趋于零。
(1)降雨量与补给量之间呈近似线性关系(定埋 深); (2)降雨量中有一部分要补充水分亏损,才有补 给地下水; (3)地下水埋深越浅,补给量越大(定降潜水雨埋量藏)深
qs
P
由经验与实验等方法得出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Q=P× α×F×1000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一、大气降水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 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见图5-1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 蒸 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 E发 含水量状况对降水入渗补给起 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 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均匀砂土层——活塞式 含裂隙的土层——捷径式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对于潜水来说, 山区地下水的 循环属于渗 入—径流型
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低平的细土堆积平原,径流很弱。 属于渗入—蒸发型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径流强度
• 可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断面的流量表示,即以渗透流速 衡量。
• 根据达西定律V=KI 故径流强度与 含水层的透水性成正比 补绐区及排泄区之间的水位差成正比 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距离成反比 与含水系统的构造有关 • 构造开启程度,图5-36 • 断层的导水性,图5-37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二、泄流
•泄流量测定方法: –水文过程线:河流某一断面上流量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称为水文过程线(流量过程线)。 –基流:向河流排泄的地下水流量称为基流。 –水文过程线分割法:通过绘制流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在曲线上分割出降水补给量和地下水的补给量(基流)。 –基本原理:认为正常情况下河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 是降水补给,另一部分是地下水补给。 –具体分割方法: •1、直线分割法(图5-28)(包括直线分割法和斜割法) –适用于地下水与河水无直接水力联系 –缺点:随意性大,误差大 –优点:简便地易下水行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7一.2.1、泉泉 spring(续2)
3. 研究泉的意义?
直接得到水文地质资料;间接分析出水文地质信息。 温泉 通过泉的出露标高、流量、动态、温度、水化学,可以综合 分析与泉水成因有关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①地下水位标高,②岩层的含水性(透水性), ③含水岩层的补给,循环(交替),④地质构造、断层等, ⑤供水水源(直接利用)。

第七章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精选文档

第七章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精选文档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 ●
P = RS + E +ΔS + qs 气候因素(P,E);
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频率;
降水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 时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 度大,蒸发强度小。

地形: 高或低,陡或缓

● ●
地质: 渗透性愈大则愈有利
地下水位埋深: 其他:
潜水通过包气带耗失水分
山东济南趵突泉
在实际中泉的成因与定名是比较难判定的 P76-77为济南全群成因条件分析-请自学
7.2.2 泄流
■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向河流的排泄,称为泄流 ■地下水的泄流量可通过分割河流流量过程线的方法确定
7.2.3 蒸发和蒸腾
蒸发与蒸腾(evaporation &
evapotranspiration) 土面蒸发:
越流量如何计算?
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含水层通过导 水断层发生水 力联系
含水层通过钻孔 发生水力联系
7.2 地下水的排泄
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包括:
排泄方式、影响因素、排泄量的确定
■排泄方式:
● 泉(点状排泄) ● ●
向地表水体泄流(河流—线状)、向相邻含水层的排泄 蒸发(面状排泄)
■前两种排泄方式称为径流排泄,与蒸发排泄的区别:
水分分布曲线
降水入渗过程
入渗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下渗过程水分分布曲线
下渗过程中水分分布带
7.1.1 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捷径式”下渗
—空隙大小极悬殊
① 捷径式下渗,新 水可以超过 老水,
优先达含水层; ② 捷径式下渗,不 必包气带达到饱和 即可补给下方含水 层。

E.考研-水文地质学基础(7-8)

E.考研-水文地质学基础(7-8)
2.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有哪些不同点?
(1) 地下水含水系统的圈定,通常以隔水或相对隔水的岩层作为系统边界流动系统以流面为边界。
(2) 流动系统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含水系统受人为影响小。
(3)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结构;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是自然地理因素。
3.在地下水流动系统中,任一点的水质取决于哪些因素?
13.地下水的泄流是地下水沿河流呈带状排泄。 ( √ )
14.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低,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高。 ( √ )
15.越流系统包括主含水层、弱透水层以及相邻含水层或水体。 ( √ )
16.在越流系统中,当弱透水层中的水流进入抽水层时,同样符合水流折射定律。 ( √ )
第七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入渗系数:每年总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3.凝结作用:温度下降,超过饱和湿度的那一部分水汽,便凝结成水,这种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4.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6.地下水排泄的研究内容和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有哪些?
研究内容:排泄去路、排泄条件、排泄量。
排泄方式有: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人工排泄。
7.简述泉的分类?
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的性质,将泉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
具出露原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泉与溢流泉;上升泉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与接触泉。
四、简答题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过浅或过深降水入渗系数都不大; 2-2.5米后,地下水埋藏越深,入渗系数呈减小趋势。
(三)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的因素 4、植被覆盖率影响
累 积 60 入 渗 量 30
mm
古老牧场 4-8年牧场 草地 裸地
0
60 min
时间
植被对入渗量的影响
(三)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的因素 5、地形的影响
四、据泉的出露情况及涌量,判断岩层含水性
1、片麻岩及花岗岩中,泉的数量多,涌水量小于1L/s,弱含水层。 2、下寒武统页岩夹薄层砂岩,只在断层带有个别小泉,结合岩性可
判断本层为隔水层,仅断层带局部导水。
3、中寒武统为鲕状灰岩,出露泉不多,但泉涌水量可达l-10L/s, 为较好的含水层。
4、上寒武统仅出现个别小泉,结合其岩性分析,基本上可看作隔水 层。
溢流泉 隔水底板隆起或透水性急剧变弱的潜水含水层, 导致水流动受阻而涌溢于地表所成的泉。
二、泉
上升泉类型 按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 及接触带泉。
侵蚀(上升)泉 当河流、冲沟等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 顶板时,所形成的泉。
二、泉
断层泉 承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测压 水位处涌溢地表,所形成的泉。
3、标准退水曲线法—
Q
潜水与河水无直接联系时
作图步骤
(1)作退水曲线的下
包线。 选同一测水断面的
流量过程线的退水段,横
t
轴重合同时使退水线尾部
最大重合,下包线即是标
Q
准退水曲线。
(2)标准曲线与实
测退水曲线重合,从退水
D
A C
B
点A沿标准退水曲线后沿 至C;B前沿至D。C:地下 最高水位;D:地下最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Fundamenta Is of Hydrogeo logy本章内容7/1地下水的补给7.2地下水的排泄7.3地下水径流7.4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排泄:含水层或含UJ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量的过程,减少水量的同时,盐量和能量等也随之减少。

根据地下水循环位置,可分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

>径流区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补给区(recharge area )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是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抽水井隔水层补给区IE饱和帯非承斥含水层承压含水层排泄区隔水层世紀承压含水层亿年7.1地下水的补给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停滞。

O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O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一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均匀砂土层--- 活塞式(piston/diffuse)含裂隙的土层--- 径式(bypass)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活塞式”入渗——适用条件:均匀的砂土层土层干燥,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渗快-渗润阶段降水延续t2 :土层达到一走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下渗趋于稳走——渗漏与渗透阶段降水再持续: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水位上升活塞式下渗: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 犹如活塞的运移。

f 〃扌〃彳〃 f 刀#力丿W 〃门扌地面面 水kBL .*Y 三下渗过程水分分布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I •:• “活塞式”入渗均匀砂土层“捷径式”下渗空隙大小极悬殊;活塞式与捷径式区别:47匕□湿锋面:①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超I过老水,优先达含水层;水i②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方含:水层。

〔L i ▽MM IMB BUM MM ■■■ MHB ■捷径式下渗图山西黄土及其入渗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OI-*-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蒸发ft地表□=>地表径流降水y下渗补给含水层渗入地面以下的水补给含水层的水土壤水叶面蒸腾土面蒸发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降水入渗能力)垂向渗透流速v=Q/t,取决于包气带岩性在降雨强度超过地表入渗能力时,便将产生地表坡流。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F = R + E+/S + G■气候因素(P, E):1・年降水量2.降水强度和延续时间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时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湿度大,蒸发强度小。

■地质:I=.3.包气带:a岩性、b厚度、c含水量■4•地形:高或低,陡或缓■5•地下水位埋深:■ 6 •植被发育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岩性及水位埋深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问题: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3■降水入渗补给量•(1)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一般采用入渗系数法(a )-降水入渗系数多用年平均值表示,由经验与实验等方法得出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Q = a • P ・F • 1000式中:Q ------- 降水入渗和给地下水量(nP/a);P ------- 年降水量(mm);a -—-降水入渗系数; 0.4之间。

在南方岩溶地区高达0・8以上,西北干旱气候的沙漠盆地接近于0.F 一一补给区面积(km2)。

•确定a的常用方法:入渗试验仪.地中渗透仪、经验类比法、利用潜水位天然变幅确定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实际工作中常用Bocausd the inno卜as well as the outer ring are filled with water, th© wa!©r flows virtually vertically through the inner ring Into the soil外环…<环筒入渗计(双环)■:双环注水法■••剖面图一连续降水“ \、V〃地中渗透仪结构图13〃、、、〃八、、■/Z.叽7rS・・•/・—.•////12・・・/、Z./.•/.>/• /.・‘ -•・/‘ .・• /・•・・/ .• zI8S地下观测室20;19入渗皿廊・:4⑩:导水管I乡//丿/ /丿'21)一."7 7 7 7 7 7 / ///////////》//////////,XX/7777/河南郑州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试验土柱地下观测室7.1地下水的补给3、降水入渗补给量(2)山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确定基岩山区大气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换情况比较复杂,单独求算山区的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很困难,通常的做法是统一求取山区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

山区地形切割,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大,地下水的蒸发排泄量可以忽略,大体上可认为山区地下水的补给量等于其排泄量,故可通过测定地下水排泄量反求其补给量。

山区地下水的排泄量山区地下水全部以泉形式集中排泄时,可通过定期测定泉流量求得全年排泄量。

A如地下水分散泄流,可通过分割河水流量过程线求年排泄量(见下图)A如果山区地下水有一部分以地下径流形式排入相邻的平原I或盆地,则必须另行计算这一部分水量加入排泄量中。

图7-22流量过程线的直接分割法时Ill区的入渗系数嗨全年降水与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X-1000方式求得九龙江南溪源水糸图3汇水面枳:J190平方公里汇水面积:、1.235平方公里L・7.1-2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补给来源:地表水体(河、湖、水库等)•:•补给机制:因地而异(空间上),不同部位,岩性等; 因时而异(时间上),不同季节,不同补排关系■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必要条件有哪些:(1)存在水力联系(2)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存在水头差)★思考:比较长年性河流与季节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的异同点?河流不同部位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季节性河流补给地下水A汛期开始,河水浸湿包气带并发生垂直下渗,使河下潜水面形成水丘(图a)。

A河水不断下渗,水丘逐渐抬高与扩大,与河水联成一体(图b) oA汛期结束,河水撤走,水丘逐渐趋平,使一定范围内潜水位普遍抬高(图c)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b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C枯水期思考:如何确定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量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取决于下列因素: A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 A河床透水性(渗透系数)A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A河床过水时间对于常年性河流,为了确定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可在渗漏河段上下游分别测定断面流量Q及Q ,则河水渗漏量等于(<21-(22)t,伪河床过水时间。

此渗漏量即为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但是,对于过水时间很短的间歇性河流?思考:大气降水和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异同?大气降水与地表水作为地下水补给来源的血A从空间分布上看,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围普遍且较均匀;地表水则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A从时间分布比较,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而地表水体持续时间长,或是经常性的。

在地表水体附近,地下水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开采后这一补给还可加强,因此地下水格外丰富。

»从总体上说,降水量的多寡决定着一个地区地下水的丰富程度! 就其水源而言,地表水是由大气降水转化而来的,即使I 对于干旱山间盆地,作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水,仍然: 来源于山区降水,或以冰雪形式积累起来的高山降水。

本段小结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地下水补给的区别:(1) 空间上:大气降水属于面状补给,范BI普遍且均匀;地表水则可看作线状补给,局限于地表水体周边。

(2) 时间上:大气降水持续时间有限而地表水体持续的时间长,或是经常性的。

⑶影响因素: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不同地区受气候因素(主要是降雨)影响,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沿着河流纵断面而有所变化。

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接受降水及地表水补给的区别: 潜水在整个含水层分布面积上都能直接接受补给,而承压水仅在含水层出露于地表,或与地表连通处方能获得补给。

7.1-3含水层之间的补给•越流——地下水量的内部转化•潜水一承压水之间的补给右图中泉水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含水层通过导水断层发生水力联系含水层通过钻孔发生水力联系7.1.3含水层之间的补给天窗、越流越流(Leakage ):具有一定水头差的相邻含水层, 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岩层发生水量交换的过程。

经常发生于松散沉积物中,粘性土层构成弱透水层。

思考:趣流量如何计算?虽然弱透水层的垂向渗透系数相当小,但水力梯度 大,越流的面积大,对于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含水系统, 越流补给量可能大于含水层侧向流入量。

越流补给量计算 用达西定律Q=K si 进行 分析,单位水平面积弱透水 层越流量Q 为: O = KI = K H A —H B式中: K —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I 一驱动越流的水力梯度 血含水层A 的水头 弘-含水层B 的水头M —弱透水层厚度7.1.3含水层之间的补给7.1.4凝结水的补给凝结作用指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由气态水转化为液态水的过程。

一般情况下,凝结形成的地下水相当有限。

但是,高山、沙漠等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凝结水对地下水补给很重要。

7.1.5地下水的其它补给来源(1)水库渗漏。

(2 )灌溉渗漏:灌溉渠系、灌溉田间渗漏补给。

(3 )工业及生活废污水的渗漏补给。

(4)人工补给地下水:采用有计划的人为措施补充含水层的水量。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方式有: 蓄水渗补,④井孔灌注。

①地面,②河渠,目的:®补充与储存地下水资源抬升地下水位;②储存热源.冷源;③控制地面沉降;④防止海水倒灌.咸水入侵;⑤改善生态环境■■. • 4 ■■■•°• • • • ■…•・j I ■ * ' °• 'J. :. _ ・-■1 2 |——I 3 | 哥| 4I i LJ6图7—16人工补给地卜•水的方戎7.2地下水的排泄・径流排泄一水分(盐分)呈液态排出,盐随水去・蒸发排泄一水分呈气态排出,盐分积累下来,水去盐留7.2 A 泉spring❖定义: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