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Fundamenta Is of Hydrogeo logy
本章内容
7/1地下水的补给
7.2地下水的排泄
7.3地下水径流
7.4地下水补给、径流与排泄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
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水量增加的同时,盐量、能量等也随之增加。
排泄:含水层或含
UJ
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
量的过程,减少水量
的同时,盐量和能量
等也随之减
少。
根据地下水循环位置,可分为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
>径流区是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从补给区至排泄区的流经范围。
>补给区(recharge area )是含水层出露或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的地区。
>水文地质条件是地
下水埋藏、分布、补
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水质和水量及其形成地质条件等的总称。
抽水井
隔水层
补给区
IE饱和帯
非承斥含水层
承压含水层
排泄区
隔水层
世紀
承压含水层亿年
7.1地下水的补给
补给使含水层的水量、水化学特征和水温发生变化
•:•思考:补给获得水量后,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会发生什么变化?
・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势能,使地下水保持不停的流动。
■由于构造封闭或气候干旱,得不到补给,地下水的流动将停滞。
O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
O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
■天然: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及相邻含水层的补给等■人类活动有关的:灌溉水入渗、水库渗漏及人工回灌
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讨论:入渗机制?影响因素??补给量的确定???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包气带是降水对地下水补给的枢纽,包气带的岩性结
构和含水量状况对降水人渗补给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的降水入渗有两种方式: 降水入渗的现象一
两类空隙的入渗过程——总结:
均匀砂土层--- 活塞式(piston/diffuse)
含裂隙的土层--- 径式(bypass)
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 “活塞式”入渗——适用条件:均匀的砂土层
土层干燥,吸水能力很强,雨水下渗快-渗润阶段
降水延续t2 :
土层达到一走的含水量,毛细力与重力共同作用,
下渗趋于稳走——渗漏与渗透阶段
降水再持续:
当土层湿锋面推进到支持毛细水带时, 含水量获得补给,潜
水位上升
活塞式下渗:
入渗水的湿锋面整体向下推进, 犹如活塞的运移。
f 〃扌〃彳〃 f 刀#力丿W 〃门扌地面
面 水
k
BL .
*
Y 三
下渗过程水分分布
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1.大气降水入渗机制
I •:• “活塞式”入
渗
均匀砂土层
“捷径式”下渗
空隙大小极悬殊;活塞式与捷径式区别:
4
7
匕
□
湿
锋面
:①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超I过
老水,优先达含水层;
水
i②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带
!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方含
:水层。〔L i ▽
MM IMB BUM MM ■■■ MHB ■捷径式下渗图
山西黄土及其入渗
目前认为,松散沉积物中的降水入渗存在活塞式与捷径式两种O
I-*
-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蒸发ft
地表
□=>地表径流
降水
y下渗补给含水层
渗入地面以下的水补给含水层的水
土壤水叶面蒸腾
土面蒸
发
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降水入渗能力)垂向渗透流速v=Q/t,取决于包气带岩性在降雨强度超过地表入渗能力时,便将产生地表坡流。
2.降水补给的影响因素
■ F = R + E+/S + G
■气候因素(P, E):
1・年降水量
2.降水强度和延续时间
总量大,强度适中,间隔短,
时间长的绵绵细雨最有利。
温度适中,温差较小,相对
湿度大,蒸发强度小。
■地质:
I=.
3.包气带:a岩
性、b厚
度、
c含水量
■4•地形:高或低,陡或缓■5•地下水位埋深:
■ 6 •植被发育
7.1.1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岩性及水位埋深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问题: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
3■降水入渗补给量
•(1)平原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
一般采用入渗系数法(a )
-降水入渗系数多用年平均值表示,由经验与实验等方法得出
全年降水入渗补给量:
Q = a • P ・F • 1000
式中:Q ------- 降水入渗和给地下水量(nP/a);
P ------- 年降水量(mm);
a -—-降水入渗系数; 0.4之间。在南方岩溶地区
高达0・8以上,西北干旱气候的沙漠盆地接近于0.
F 一一补给区面积(km2)。
•确定a的常用方法:入渗试验仪.地中渗透仪、经验类比法、利用潜水位天然变幅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