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生门》分析

合集下载

罗生门 电影鉴赏

罗生门  电影鉴赏

《罗生门》是日本大师级导演黑泽明由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改编而作的,情节并不复杂,出场人物也仅有八个。

故事就是樵夫与和尚向同在破庙躲雨的穷人讲述一件离奇的案件:一个强盗在山路上拦截欺骗了一个武士,并占有了武士的妻子,最后武士死了,尸体被樵夫发现。

看起来并不奇怪,离奇的是三个当事人讲述的案情与身为旁观者的樵夫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因此电影在樵夫喃喃自语“不懂”中开始。

这部电影使黑泽明的光芒得到了充分的绽放,同时也使电影业比较发达的西方电影人大为惊艳,黑泽明的这部成名作可以说突破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代沟,将东方文化带进了西方电影圈,并使西方人能以西方思维读懂。

贯穿电影始终的都是带有明显东方色彩的日本民乐,而音乐中尤为出彩的是鼓声,鼓声几乎在整部电影中没有停止过,可以说是把握影片节奏的关键,例如樵夫开始向穷人讲述故事开始时,从他上山时鼓声便响起了,“咚咚咚”的鼓声沉闷而响亮,仿佛敲在了观众的心上,观众自然的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樵夫身上,并因为预感前方有事发生而产生好奇。

鼓声到樵夫发现帽子时戛然而止,静止中出现樵夫的面部特写,而后就出现了挂在枝上的仕女帽,稍后鼓声才继续响起,并且敲击加速,以此步步推进展开整个案情。

黑泽明巧妙的运用鼓声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声来调节电影节奏,是影片中糅杂东西方文化手法的一个代表。

鼓声和情节相映成趣相互暗示,是人更易深入浅出的了解两者。

其他还有类似以人物对白表现日本当时社会现状,以及巫婆替死人说话的风俗、日本妇女妆容、武士文化等本身就完美的嵌入在电影中,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了解。

电影的出彩之处当是其拍摄剪辑技巧,电影开篇十多个镜头剪接勾勒出整个故事发生的地点的独特手法,强盗制服武士后狂奔下山那组流畅剪辑等都是值得载入教科书的经典。

抛开以上两点,我想着重分析的是樵夫上山那段。

先是一组客观镜头,采取远景镜头,横向跟随樵夫移动,构造出一幅完整的山林图,而后镜头转换,纵向自上而下特写拍摄一棵树,并由此描绘樵夫全身的全景镜头,此处的拍摄角度也极为巧妙,以仰拍的角度近写樵夫。

电影《罗生门》个人逻辑分析后真实回放案发经过

电影《罗生门》个人逻辑分析后真实回放案发经过

电影《罗生门》个人逻辑分析后真实回放案发经过四个人的表白我就不一一描述了,仔细看过片子的人都清楚。

先把剧情梳理一下。

达成共识,越是不存在的东西,越想弥补和修改。

比如强盗不是贼,女人不忠诚,武士没有武士道精神。

所以很容易找到切入点。

武士说他自杀是为了证明他的武士道精神。

那么与尊严无关的情节就没必要撒谎了。

那么有人在他弥留之际拔出短刀就是事实。

那短刀是谁扎的?三种可能,强盗,女人,战士本人。

我们用反证法首先假设武士自杀。

樵夫。

匕首被拿走是事实,理论上没有理由篡改与匕首无关的情节。

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以下几点:1。

女人唆使两个男人决斗;2.两人武功平平,打斗过程搞笑。

女人。

女人和武士夫妇一定知道彼此的个性很多年了。

说被强奸后乞求丈夫原谅是骗人的。

我不惜承担杀人罪来掩盖自己失贞,说明以下几点:1。

女人在被强奸过程中感受到快感,潜意识放弃反抗,这是一种说不出的耻辱;2.因为她知道丈夫的性格,丈夫无法原谅自己,她可能会被丈夫抛弃或者杀害。

事发后,女方并不忠诚,怕死的懦弱女子唆使两人决斗。

(不是要求强盗杀死被捆绑的战士,而是决斗,从而争取逃跑时间。

)至于强盗,我之前说过,越是不存在的东西,越是想要弥补和修饰。

因为我个人觉得女性放弃反抗,在法庭上夸大了自己的男性魅力。

所以劫匪不会承认让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不符合他侠盗猎车手的形象。

所以可以确认樵夫说强盗事后放下身段,央求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是真的。

当时日本的阶级地位根深蒂固,武士的社会地位远高于强盗。

女人无法选择嫁给强盗,只能选择逃跑。

从上面可以推断出武士是自杀的。

剧情详情如下:劫匪强奸了一名女子,女子放弃反抗,内心好色的心态暴露无遗。

事后,强盗爱上了这个女人,并恳求她嫁给他。

女方拒绝,女方知道丈夫无法原谅自己,解开了丈夫的绳子(绳子只有女人才能解开,劫匪没有勇气),开始唆使两人争取逃跑时间。

他们武功平平,决斗动作滑稽,也没有劫匪说的那么英勇。

然而决斗还没结束,女子就找机会逃跑了,劫匪发现放弃决斗追女子才是真爱。

罗生门的影评

罗生门的影评

电影《罗生门》影评一、《罗生门》的电影叙事1、从电影技术角度来讲(前期拍摄、后期剪辑等),影片没什么东西是新鲜的。

倒是早早地为后来的影视人出不了成绩一味强调精品要“高投入、大制作、长周期”立了一个镜。

遗憾的是,能看懂《罗生门》的没几个在从事影视工作。

2、龙之介的原著我也没看过,汗。

虽然知道日本文学界奖励青年人的最高奖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不过,我相信,黑泽明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既能用文字语言思维,也能用画面语言思维。

他的伟大在于:展示人的内心。

3、三处场景、九个人物构成的电影,要说“简”,那是极至。

在没看过电影的人来说,一般不会相信这么“简单”的电影可以拿多个大奖。

要说“繁”,同样也是极至。

这是哲学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

一个事件,可以引申出那么多“自说自话的谜题”,而且没有答案。

二、精确叙事所带来的事件不确定性“描述越详细,就越远离事物本身。

”这句话,我也是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才慢慢参悟明白。

叙事的第一个层面:武士被害。

在“审讯庭”,除开三个证人(樵夫、捉住强盗的人、行脚僧),当事人是三个:强盗,武士妻子,附身于巫师的武士。

叙事的魅力在于:人人都承认自己是凶手,却留下不一样的呈堂证供。

叙事的第二个层面:旁观者清?? 在“罗生门”,当事人是三个:樵夫、行脚僧、樵夫2。

叙事的魅力在于:人人都是“武士被害”的局外人,仍然没有对事件的始末达成共识。

我们经常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安慰别人。

如此看来,其实,旁观者未必能清。

关于这两个层面叙事,蓝水都分析得很透彻。

三、放置“婴儿”的歧义理解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结尾处的婴儿是黑泽明留给观众的安慰,因为行脚僧好象说了一句“看到人们善良之处”的话。

(大概意思,原话记不得了。

)我的看法有些不一样。

樵夫说:“我养了六个孩子,还怕多养一个吗?”我的疑问是:樵夫能为了值钱的匕首隐瞒他所看见的“真相”。

以后的他会不会仍然会为了一些其它的原因又对孩子怎么样呢?再或者,婴儿能够永远都长不大吗?谁能保证他能与樵夫的六个孩子、与樵夫2、与行脚僧、与强盗、与武士等等人不一样,不会为一己私利、浮世虚名所左右呢?所以,非常赞成蓝水的看法,电影中最后一个定格镜头“罗生门”才是黑泽明的真正意图。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

罗生门:真相与人性的扭曲一、背景介绍《罗生门》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所著的一篇小说,也被改编成了电影。

本作以室町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在一座破败的城门下发生的谋杀案,涉及到多个人物的角逐和不同版本的真相。

二、故事梗概故事中,一名武士被发现死于一座城门下。

据目击者描述,嫌疑犯有三人:另一名武士、被控诈骗的女子和一个贫穷但漂亮的男性。

每个人都对事件有自己的解释和证词,并试图推卸责任。

三、真相与其扭曲1. 多元视角下的真相在《罗生门》中,每个参与案件的角色都提供了不同版本的真相。

而这些真相之间存有冲突和矛盾,读者很难确切地确定哪个是最准确的版本。

2. 真实与谎言之间模糊边界小说中展现了人们对于真实和谎言之间模糊边界的思考。

每个人都试图保护自己,表现出与真相相悖的行为和说辞,使得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

3. 人性的扭曲与道德困境在《罗生门》中,人们因贪婪、诈骗和欺骗而败坏了自己的道德原则。

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扭曲,引发读者对于道德困境以及对真相和正义的反思。

四、主题意义与启示1. 真相不唯一《罗生门》告诉我们真相并不总是单一和明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视角和利益,会对事件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这提醒我们要多角度看待问题,避免轻易陷入对非黑即白的极端观点。

2. 人性复杂且脆弱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人们常常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背离正直和道德原则,甚至编织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过错。

这也让我们反思并努力避免沦为自私和虚伪的人。

3. 道德选择与责任《罗生门》中的故事引发了对道德选择和个人责任的思考。

每个角色都面临着道德困境,然而他们最终作出了不同的决定。

这让我们认识到在困难和黑暗面前坚持真理和正义并非易事,但仍需要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五、结论《罗生门》以其引人深思的情节和复杂的人性描写,展示了真相与人性之间的扭曲关系。

通过阐述多元视角下的真相、真实与谎言之间模糊边界以及人性的扭曲与道德困境等,该作品引发读者对于社会现实、伦理道德等问题进行反思,并提醒我们要以开放心态看待世界。

3.电影《罗生门》之法律解析

3.电影《罗生门》之法律解析

电影《罗生门》之法律解析一、影片背景《罗生门》是由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执导,于1950年拍摄完成的电影。

故事的主要情节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叙述一个武士和妻子在远行途中被强盗拦截并捆绑,其妻被强盗强奸,之后武士又不明原因地死去的故事;发生的场景和部分情节则来自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电影通过多人对此事件的不同描述表达了“人言不可尽信”的意涵。

剧中强盗、武士妻子、武士分别由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扮演,且获得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奖、奥斯卡荣誉奖(相当于今日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众多奖项。

这是一部在日本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也被众人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二、案情介绍因为一场滂沱大雨,乞丐躲入一座残破不堪的城门“罗生门”避雨。

他与樵夫、和尚二人不期而遇,因樵夫的一句自言自语“不懂,真是不懂”引起他的好奇心,经再三追问樵夫道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三天前樵夫进山去砍柴,在草丛间见到一顶女帽与一顶武士帽,旁边有一具武士尸体,吓得他赶紧去报官。

差役抓住了杀死武士的强盗,在公堂上强盗承认因见武士妻子美貌而起了贼心,并强暴了她。

他说由于武士妻子坚决要他俩决斗,在决斗了23回后,他杀死了武士,但其妻却逃走了;他以此夸耀自己武艺高强。

武士妻子的供词却说她受到强盗侮辱后,扑到丈夫身上哭诉,而其夫却鄙视地看着她,毫无怜惜之意。

因此她悲伤地昏了过去,手中所持的短刀因而误刺武士。

这时公堂上让女巫将武士的灵魂招来审问,武士却说其妻唆使强盗杀他,使他感到十分绝望,便拿起妻子留下的短刀自杀。

而目睹真相的樵夫其实看到强盗与武士两人的决斗,却害怕惹上麻烦而不敢在官府说出真相。

事实上在妻子被玷污后,武士竟嫌弃妻子,原先想将武士的妻子占为己有的强盗见此状便觉索然无味,武士妻子见两人皆不愿为了自己而战,感到没面子进而挑拨离间,故强盗在胡乱的打斗中侥幸杀死武士。

乞丐、樵夫和和尚三人正谈至尾声时,忽然听到婴儿哭声。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在电影的开篇,罗生门的意象就已经奠定了整个故事的基调。

罗生门原为京都南城门,是进出京都的必经之路,由于天灾人祸而凋敝荒废,无人管理。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城门之外并无围墙,城门早已失去它原本应有的守门之责,人们从城门或是荒野跨过这城界又有何异呢?而建筑本身也表现出这种荒诞之感,建筑已毁大半,稍间已不见踪影,却仍能觅得建筑之完型与轮廓。

心间大开,次间禁闭,明暗对比强烈。

若是将此门喻为“心门”,将此门所守之界限印证为“道德之界限”,此门的破败之感与三人避雨就有了相应的解释,三人之所以徘徊在这门边,是为在道德沦丧之世道重新寻找自己行事之道的犹豫表现。

若世间已不再遵守大义名分,个人的道德观又应依附何处而生?在罗生门下讲述的故事共有四个版本,每一个版本都隐去了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谎言是如此的明显。

但其中很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谎言”都以他人的“真话”作为掩饰,他们并非在撒谎,而是为自己编织了一个更贴切的故事。

一、盗贼的故事在盗贼讲述的故事中,盗贼受武士妻子言论鼓动,才将武士解绑,二人决战一番,武士死于盗贼刀下。

盗贼为夸耀自己武力高强,拔高武士的战力;为突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强调自己不撒谎,人是他杀的;而为了表示自己盗亦有道,多次强调自己不想杀害武士,明示暗示他是受武士妻子的鼓动才动手的。

盗贼的故事里,由妻子主动挑拨两个男人决斗。

妻子确实挑起了两个男人的决斗,却是被动的自保,绝不是主动提出。

同时挑起决斗的理由亦非如此,这句话实际上是武士的言论为了成功挑起决斗,妻子给出的“诱惑”。

这个版本的故事的违和之处在于:盗贼为了得到武士妻子才与武士大战二十回合,但他最终并未表现出急迫想要得到妻子的欲望,他并未寻觅妻子的身影便潇洒离开,反而带着宝马和箭离开了。

只因武士之言,让妻子在盗贼心目中已不再那么重要。

二、妻子的口述妻子的故事是最短的,也是最蒙混过关的,但某程度而言,她是唯一说了自己“真话”的人。

在自己丈夫面前被盗贼强暴,却换来丈夫的冷嘲热讽和冰冷目光,妻子受到二次伤害。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_598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_598

黑泽明电影《罗生门》的叙事意识解读一、黑泽明及其电影(一)关于黑泽明黑泽明是国际著名的电影创作家。

他于20世纪初期出生于一个武士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由于早年哥哥常带黑泽明接触各类电影,因此他对电影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且因为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对绘画等的感知力较强,因此也为其今后的电影发展道路打下基础。

20世纪30年代,黑泽明开始正式接触电影创作和拍摄,期间用了7年时间进行自我修养提升和积累,在1943年正式开始指导电影拍摄。

而其执导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就受到了日本观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开辟了日本电影拍摄的新篇章。

之后的50年中,黑泽明先后执导了多部电影,不仅为今后日本的电影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而且为日本电影的国际化发展铺好了奠基石。

(二)黑泽明电影特征分析黑泽明的电影之所以独立于其他电影,与其创作意识和电影表现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其通常会用严谨的逻辑手法和深刻的意识表现来向观众传达某种哲学理念,以此来对社会现实进行鞭挞,进而提升电影本身的品味和追求。

在创作的过程中,黑泽明通常会选用以点到面的创作手法。

即其进行电影创作时,一般都会选取某一个哲理观点或者道德根本,从这一角度出发,进行相关社会事件、人类行为、个人生活表现等的收集,之后以此为基础,对所要选用的情节和表现事件的人物进行区分和辨别。

当然,这些人物和故事很多时候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正如《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一样,黑泽明希望通过故事的阐述向观众传达他所要表现的真理,所以表现真理的人物和事件也会被他进行相应的加工,旨在最大化地夸张和突出主题。

其次,黑泽明由于早年受到西方绘画的熏陶,再结合其本身的民族意识,其作品更倾向于将西方的电影创作技巧与日本的民间生活表现传统相结合。

作为早期将西方文化引入日本以及将日本文化介绍给世界的导演,黑泽明曾多次尝试将西方的文学著作通过加工介绍给日本的文学界、电影界等,比如其曾经将莎士比亚、高尔基的作品等进行加工创作。

电影《罗生门》鉴赏分析·ppt

电影《罗生门》鉴赏分析·ppt
基本信息
影片名:罗生门 影片类型:惊悚 / 剧情 / 悬疑 / 犯罪 片长:88 min 国家/地区:日本 对白语言:日语 色彩:黑白 混音:单声道
本片故事内容改编自日本作家芥川 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而片名则是 来自芥川的另一部小说《罗生门》。之 所以选用罗生门这个标题,是因为电影 借用了罗生门里的故事背景。
导演:
是日本“武士”化身,在他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31部影片;
他的电影中充满了绝对和纯粹。其中的人物也无不是绝对和纯粹的。 他们完全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可以为之抛却生死。他们往往是孤独的, 但他们并不寂寞,因为有近乎顽固的理想信念的支撑。黑泽明式的战争, 人物不多,武器简陋,场景粗糙,但却是关乎道义,关乎生死存亡的残酷战争。 其展现的一次次战斗场面惊心动魄,恢宏跌宕,同时,其性格刻划、人性披露 与人道关怀却又那样丰满、细腻,具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动人的温柔。
本片的主题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它描 述的是当时社会人们的自私以及人与人之 间的互不信任的一种极不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整个故事都以黑灰色调为基础,表现出 一种严肃、神秘而又凄凉的氛围。。。
影片《罗生门》是一部黑白电 影,其中更没有应用什么高科技技 术、CG特技··《罗生门》中多采 用平衡构图法,人物多出现在画面 中央。人物单独出现时,特别是他 们在纠察署提供证词时,不管是砍 柴人、云游和尚、衙役、强盗、武 士妻子都出现在画面的中心。即使 是衙役和强盗同时出现时也是一左 一右构成画面主体,是一种对称性 构图。 其次也采用了主次法则, 在纠察署和女巫做法时,砍柴人和 云游和尚总是端坐在后面,是画面 的次要主体,构成画面的背景。也 有开放式构图、“黄金分割”构图 和三角形构图等等。
本片演员:
剧中主要人物有三: 强盗、武士妻子和武士。

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浅析

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浅析

电影《罗生门》中的人性浅析电影《罗生门》根据日本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竹林中》和《罗生门》改编而成,但是黑泽明对于人性的理解显然和芥川的理解是不同的,比起芥川所表达的人性痛苦的叙事,黑泽叙述的是一种对人性的希望。

这是一个简单的凶杀案,四个不同人物的虚假口供组成了一部优秀的影片,是大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

再说到黑泽明,他是20世纪日本著名导演,被称为“电影天皇”,最初据说具有讽刺意义,指他在指挥现场的执著强横和专制独裁。

到了后来则成了“彻头彻尾”的的尊称。

一生共导演了31部电影代表作《罗生门》《七武士》等;此外,黑泽明编写的剧本拍成了68部电影。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

由于古代日本常年战乱,尸横遍野。

年积月久,就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故而有了“罗生门”是通向地狱之门这一鬼谈幻象之说。

由于“罗生门”这一词诞生时便有“生死徘徊”的意味,故而后来演化成:当事人各执一词,使得事实结果在“真相”与“假象”之中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从而无法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电影开篇就在罗生门下,云游和尚、樵夫和乞丐在城门底下避雨,三人闲聊,话题开始,故事的序幕拉开:一个武士和他妻子路过荒山,遭遇了不测。

妻子被侮辱,而武士惨遭杀害。

惨案如何酿成?凶手、妻子、借武士亡魂来做证的女巫,都各有说法。

真相只得一个,但是各人提供证词的目的却各有不同。

为了美化自己的道德,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人人都开始叙述一个美化自己的故事版本。

荒山上的惨案,成了一团拨不开看不清的迷雾。

谈论完毕,雨过天晴。

砍柴人在罗生门旁发现一个哭泣的弃婴。

他决定收养下来,抱着婴孩往夕阳深处走去。

相比原著小说《竹林中》电影结尾增加了一个樵夫收养弃婴的情节。

婴儿本是“希望”的象征,但他出生便遭遗弃又遭掠夺,但樵夫最终做出了收养婴儿的选择,努力承担起一个“希望”的未来。

《罗生门》电影赏析

《罗生门》电影赏析

《罗生门》电影赏析《罗生门》是由黑泽明导演的一部黑白电影,在大师一生的电影创作生涯中,《罗生门》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沉重的人文思索最为影迷称道。

这部创作于1950年的黑白电影时长88分钟,虽然没有《七武士》那样好看,也不如《用心棒》那样诙谐,但依然为成千上万电影人推崇备至。

《罗生门》的摄影风格以及剧情架构一再为后人效仿,而大师对于人生的反思足以让所有人沉浸其中扪心自问。

故事发生在战乱连绵天灾不断的平安朝代,罗生门就位于京都大城圈正南门。

黑泽明搭建的这个罗生门建筑风格很诡异,亦是对岁月时局和人生的象征。

故事开场天下着雨,樵夫路人和一个游僧构成三人组,开始对一桩发生在竹林中的凶杀事件议论纷纷。

案件围绕着一个强盗和一对路经竹林的武士夫妻展开。

对于黑泽明,《罗生门》无疑是其典型代表作。

从《罗生门》的整部电影结构来说,同一事件的反复讲述可能会让观众感到十分困惑和无聊,而这部电影之所以成为日本电影向世界影坛发展的引领作品,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本身由简单到复杂给了观众诸多的思考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独特的叙事视角让观众感觉十分新鲜。

黑泽明曾经表示,其通过电影《罗生门》主要是想揭示一些近在眼前却不为人知的道理,即很多人在长期的社会影响下,已经忘却真理的重要性,个人的利益成为自身生存的根本。

因此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他们可以通过种种谎言来掩盖自身的本性,而即使是在面对死亡这一人生较为神圣的事件之一,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也不断增长。

由此可见,人类的罪孽深重并不是因为太过了解和适应社会本身,而是因为太过不了解自己和自身的罪孽想法。

所以无论是多么简单的事件,一旦涉及人的参与,就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人类的自我本性和个人认知无法更正,社会事件也就无法得到还原。

一般来说,《罗生门》中主要有两个叙述层面,层叙述层面是砍柴人、僧人和杂役所做的故事讲述,第二个叙述层面则是在砍柴人、僧人和杂役所做讲述之中出现的强盗、武士妻子和武士的讲述,虽然层叙述人物均属于第三方的事件见人员,即他们可能并没有直接参与事件本身,但是由于个人的观念认知和道德标准的不一,因此叙述过程中可能也会出现各种事件出入。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黑泽明的《罗生门》作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对日本电影走向西方甚至走向世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罗生门”也不再只是一部电影的名字,它已经成了我们词汇的一部分,用来描述矛盾的目击证词使人失去判断能力的情况。

《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小说《筱竹林中》,讲述了一个谋杀的故事。

一、拍摄手法《罗生门》对快速跟拍、特写镜头以及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一直以来都广受称赞。

影片中森林的戏占据了大部分。

当强盗在森林中奔跑的时候,观众仿佛感受不到摄影机的存在,镜头平滑移动,就像是观众的眼睛在追随着强盗的运动轨迹。

特别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技术条件下,能达到这样高超的表现效果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影片的特写镜头也非常令人赞叹。

例如当强盗、武士、妻子三人对视在丛林中,视角在三人之间轮流转换,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们的强烈的情绪强盗的傲慢、武士的屈辱、妻子的恐惧。

另外最值得注意的应当是影片中光影效果的运用。

影片中有多个片段都是阳光和树影的结合。

当妻子遭受凌辱时,镜头转向头顶晃动的树叶和零碎的阳光,即使是黑白片,我们也仿佛能感受到那阳光的温暖和让人眩晕。

另外就是在奔跑的场景里,通过光影的晃动也可以感受到影片紧张的气氛以及人物内心的慌乱。

这种手法直到现在也在被广泛的借用,如最近非常火热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片头也是借用了这样的手法,借用阳光和树影的交错效果模糊了摄像机的存在,让人仿佛是随着剧中人一起经历了那场青春的盛宴。

二、情节分析《罗生门》是以倒叙的手法通过在罗生门避雨的三人讲述了一个发生在 12 世纪动乱的日本的故事:一位武士带着妻子远行,却在经过森林时被杀害。

但凶手究竟是谁?贪恋妻子美色的强盗、妻子还是武士本人?三人各有说辞,在最后樵夫也坦白说自己目睹了整个过程,于是共有四种说法。

三人对这桩奇怪的案件感到疑惑不解,纷纷感慨人心的复杂阴暗。

就在这时,三人意外发现了以为弃婴。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 影评

罗生门影评
《罗生门》是一部由日本导演黑泽明执导的经典电影,它以其深刻的人性描绘和令人难忘的情节而闻名。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妇在一场暴风雨中寻找庇护所时,发现了一起凶杀案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和解释,观众被迫思考真相到底是什么。

首先,影片的叙事手法非常引人入胜。

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和叙述,观众被引向多个可能的真相,这种叙事方式让人感到困惑和充满悬念。

黑泽明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引发了观众对真相的猜测和思考,这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使得影片更加引人注目。

其次,影片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解释,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执使得观众对每个人物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让人不禁思考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以及真相对于每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最后,影片的视觉呈现也非常令人印象深刻。

黑泽明运用了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美的场景设计,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使得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尤其是在描绘暴风雨中的场景时,黑泽明运
用了出色的摄影技术,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渺小。

总的来说,《罗生门》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通过引
人入胜的叙事、深刻的人性描绘和精美的视觉呈现,给观众带来了
强烈的触动和共鸣。

这部电影让人不仅仅是享受了一场精彩的故事,更让人对人性和真相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

《罗生门》电影影评从内容上来看,电影的取材主要来自于芥川的另一部小说《丛林中》,但片名却采用了《罗生门》,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罗生门”这个词的含义。

罗生门原指京都罗城的城门,后来引申为人间与地狱之界。

因此,“罗生门”这个片名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它暗示了故事中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模糊性,就如同罗生门所象征的那样,处于人间与地狱之间的模糊地带。

从立意的角度来看,《罗生门》是《丛林中》的延伸和总结。

《丛林中》的结构具有先锋性,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多声部叙事,但这种叙事是没有结局的,属于“循环叙事”,而非“线性叙事”。

而《罗生门》则更加直接地表现了芥川采用这种“循环叙事”手段背后的价值观,即人性相互盘剥的真相和道德的无力。

黑泽明在改编过程中,将《罗生门》与《丛林中》进行了整合,使得电影从叙事到主旨都更加完整统一,同时也符合传统的电影叙事原则。

这种整合能力体现了他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

在电影中,黑泽明对行脚僧和樵夫这两个角色进行了强化。

在原著中,这两个角色属于外缘人物,但在电影中却成为了重头戏。

这不仅是因为电影叙事需要完整,更重要的是樵夫和行脚僧在电影中需要具备道德立场,来表现导演本人的立场。

此外,电影还设置了一个“旁听者”,这个人也在罗生门下,完全不参与这起杀人事件,电影只负责表现他听完故事后的直接反应。

这样的设置构成了两组稳定的人物关系:武士真砂多襄丸是杀人事件的直接可能参与者,樵夫行脚僧旁听者则是杀人事件的叙述者和反思者,链接这两组关系的流动性人物是樵夫。

他既是观看者、叙述者,也可能是参与者。

武士、真砂和多襄丸是电影故事的主要推动者,而樵夫、行脚僧和旁听者则是电影叙事的主要呈现者,同时也是导演价值观的呈现者。

这种改编本身就体现了黑泽明与芥川在价值观上的重大不同。

黑泽明承认人性有自省、忏悔的一面,这在樵夫的角色中有所体现。

但他认为,这种自省和忏悔需要另外两个人行脚僧和旁观者来激发。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

《罗生门》电影观后感在观看了黑泽明导演的 1950 年作品《罗生门》之后,我对其中的剧情和主题有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这部电影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影片围绕一起凶杀案展开,主要角色包括武士、强盗多囊丸和樵夫。

他们对事件的描述各不相同,这使得观众对于武士的死因产生了疑问:他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我个人认为,武士更有可能是被他杀。

从时代背景来看,日本当时正处于武士道精神的鼎盛时期。

武士道强调荣誉、忠诚和勇气,战败对于武士来说是极大的耻辱。

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片中的武士,他可能无法承受战败的事实,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名誉,选择了自杀。

强盗多囊丸的行为也暗示了他可能是凶手。

多囊丸在被抓捕后,大胆地承认自己杀害了武士。

他以一种自豪的态度讲述了自己与武士的决斗过程,并强调了自己的胜利。

这种行为与传统的武士道精神相违背,因为他没有表现出对敌人的尊重。

相反,他的讲述更像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保护自己的名声。

此外,女人在故事中的角色也值得我们关注。

她是推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人物。

她的行为和言辞在不同角色的讲述中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

她的故事中提到了自己被玷污和遭到丈夫嫌弃的经历,这可能导致她对武士产生了怨恨,并促使她与强盗合作,以摆脱困境。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利益。

樵夫、武士和强盗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编造了不同的故事。

樵夫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牵连,可能夸大了一些事实;武士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可能美化了自己的行为;强盗为了展现自己的英勇,可能夸大了与武士的战斗过程。

这种对真相的扭曲和掩盖,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丑陋面。

电影通过展示不同人物的视角和叙述,让观众深入思考了人性、尊严、名声、诚实和谎言等问题。

它提醒我们,真相往往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而人们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编造各种谎言。

同时,电影也探讨了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在面对困境时人们的选择和挣扎。

《罗生门》,虽然是一部黑白的电影,但是影片给人的感觉

《罗生门》,虽然是一部黑白的电影,但是影片给人的感觉

个人整理资料,仅供交流学习看了黑泽明编导的电影《罗生门》,虽然是一部黑白的电影,但是影片给人的感觉震撼很强大。

影片描述了一个武士被杀死的原因的场景,分为了四个原因叙述,虽然最后一个故事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里是没有的,但是给人的震撼还是同样的强大。

一间破庙,一场大雨,一个牌匾,一个故事就这样的呈现出来了。

其实,看了这部电影就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人性中存在赤裸裸的软弱与谎言,但是又为了生存,在现实生活中就能什么都不管。

影片中的人物呈现了自己的人性的软弱以及一直在掩饰自己软弱的行为,而这样的软弱或许就是一种“恶行”。

让我想到了史铁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历史在发生时未被发现,在发现时已被重组,没有绝对的真实能在叙述中被还原。

”这句话,我觉得是真真切切的可以形容这部电影。

或许,有人会认为,适当的谎言也可以成为人性的救命稻草。

但我觉得,人都只是以为自己是诚实的,有软弱的地方就有谎言,人的内心都会有软弱,于是就构筑了每个人企图用谎言展现的幻象。

事实只有一种,但是眼睛会有很多双,每个人都不能妄想自己可以完美得活在别人的眼里。

也许人的谎言是为了掩饰人最卑微的那一面,我们讨厌这个世界的谎言,但却又不得不生活在这样的充满谎言的社会里。

人性,谎言,理解,信赖,贪婪,懦愚,胆怯,责任,希望,真相,到现在这样各执一词的人和事还在发生,应该也不会结束。

污浊的雨,撕裂云层的光芒,狂妄的笑声,轻蔑的眼神,崩塌的悲鸣,矛盾的哽咽。

人类站在世界中一个卑渺的角度,以混浊的眼吸纳,用幽暗的心转换,继而自污浊的嘴吐露,世界早已不是那个世界。

向来没有什么善与恶,有的只是利己的本能,世上没有人可以逃脱。

甚至于享受道德至高的砍柴人、唯唯诺诺的和尚,莫不如是。

当然,这个影片在批判人性的同时,影片的结尾由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儿来代替一个毫无生机的死尸,不仅仅是在影片里留下了一个悬念,同时也是给我们的生活留下了一个悬念。

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其实还是存在希望的,人性有软弱的地方,人性有缺点,但是只要有希望的生活,我们还是有机会去克服这些软弱的地方的。

电影《罗生门》梳理分析和启示

电影《罗生门》梳理分析和启示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却包含如此丰富的信息量,实在让我大脑运转跟不上情节的速度。

所以,在影毕后,我觉得有必要梳理一下各位自私角色所述故事,再加以分析他们的动机。

从第一个讲完整故事的强盗开始。

他遇上美妇人起了歹心,以小利骗走其丈夫,将其制服绑缚,然后因女人的担忧心生嫉妒,便带她到丈夫面前,证明他是比她丈夫要强大的男人。

女人行刺未果,终于屈服。

强盗在施暴后本欲逃逸,却因美妇人的要求,为争夺一个男人的胜誉而与其丈夫一战。

据其所言,女人的理由是,让两个男人知道她的耻辱,不如死亡。

两男人应战斗,胜者可以占有她。

于是,在一番惊天动地、英勇无畏的大战之后,强盗战胜丈夫。

但这时女人已逃逸。

根据这个故事,强盗把自己和丈夫塑造成把荣誉看得比命还重的男人,非常符合传统的东亚价值观。

女人是附属物,是战利品,没有话语权和自由,只能跟随强壮的男人。

强盗的行为,虽然是抢掠,但也仅止于抢掠。

抢掠不能说是耻辱丢人,而传统的应受赞誉的品质,如“勇敢”、“刚毅”、“强大”、“重誉”和“自尊”,他统统不缺。

同样,那个死者也不缺。

这个故事和其中角色都非常符合男权主义社会的要求,十分的日式传统价值观教科书情节,皆大欢喜。

女人的故事出现了一些出入。

在她被胁迫后,强盗取走男人身上的绳子,大声取笑后离。

女人向丈夫求助,但他对她没有怜悯和安慰,只有含有强烈憎恨的眼神。

女人大为难过,于是切断绑缚丈夫的最后一根绳子,要求他将她杀死。

可丈夫不肯动手,仍然是那副冷笑、憎恶的眼神。

她忍受不了,于是用匕首将丈夫杀死,随即昏迷。

苏醒后,她不知如何来到了山脚下河边,尝试多种方式自杀,始终未能成功,终于被找到,带到了衙门。

女人也把自己塑造得非常高尚,但却有一定的漏洞。

她的故事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贞烈、高傲的女子,因招丈夫以外的男人侮辱,应当自愿赴死。

但是,她的丈夫是个心怀憎恨却又无情无义的男人,明知应当杀死她,却不动手,硬生生地要让她承受这种痛苦。

迫于自尊,她杀死了这个不够格的丈夫。

论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论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论日本电影《罗生门》中的现实主义元素日本电影《罗生门》用自己最具特色的影片风格一路过关斩将,成了日本影史中的经典之作。

影片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小说的基础上增添了很多个人主义色彩,使得这部影片更具感染性。

《罗生门》也成了一种生活语言,用以形容世间难解难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节。

二、《罗生门》故事简介《罗生门》这部影片讲述了三个人在罗生门下讲故事,而故事内容则是一名樵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名武士的尸体,从而牵扯出三个人物。

一个是死去的武士自己,另一个是土匪,还有一个是武士的妻子。

影片围绕着武士的死亡,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事件的真相。

针对这一案件,总共有四种说辞,一种是发现武士尸体的樵夫的证词,还有一个是武士妻子的证词,以及土匪的证词,最后还有巫女托魂而得出的武士自己的说辞。

但令人疑惑的是,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证词,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是合理的真相,又似乎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撒了谎。

整个事件扑朔迷离,到最后也没能真正的弄清楚真相。

也寓意着在这个迷蒙的世界中,真相难寻,真实难找。

《罗生门》之所以能成为影视经典,无疑是因为其对人性和现实的刻画,以及情节设置和拍摄方法的创新。

在电影诞生的早期,多数影片会走戏剧模式,注重情节内容从而忽略内容中寓意的表达。

而黑泽明的《罗生门》为日本电影打开了现实主义的先河。

自此之后,日本电影开始注重对现实以及人性的挖掘,从而也衍生出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

三、《罗生门》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表达(一)拍摄手法的表达《罗生门》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对情节的把控,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拍摄方法的创新。

影片中最具特色的拍摄方式,则是在公堂上讲证词的时候。

影片打破了以往的拍摄手法,采用了让演员对着镜头讲话的形式,而影片镜头所代表的则是法官这一角色。

而整部影片全程没有对法官这一角色有过人物刻画。

影片这一种拍摄手法更多的是一种喻示,喻示着在现如今的世间中,有太多事情并不能完全得到一个公正的答案以及太多的事情真相并不能完全真相大白。

《罗生门》思想解读

《罗生门》思想解读

《罗生门》思想解读龙跃国摘要: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问世几十年来,有关其思想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存在很大的争议。

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的不可相信与对人性的绝望;第二种观点认为,影片表现了对客观真理存在的怀疑;第三种观点认为,影片抨击了人的自私、堕落,同时肯定了人道主义。

本文力图结合上述三种观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解读电影《罗生门》的思想:第一,真理的相对性;第二,人性的虚伪;第三,人道主义的胜利。

关键词:罗生门;黑泽明;真理;人性;人道主义1950 年,黑泽明完成了电影《罗生门》,这部电影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短篇小说《罗生门》和《竹林中》,随后在第12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狮奖,这是日本电影第一次在国际影坛上获奖,日本电影——也是整个亚洲电影由此开始走向世界。

影片问世几十年来,有关其思想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存在很大的争议。

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的不可相信与对人性的绝望;第二种观点认为,影片表现了对客观真理存在的怀疑;第三种观点认为,影片抨击了人的自私、堕落,同时肯定了人道主义。

[1](p5)一、真理的相对性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在关于同一案件的四种叙述中只有两点是不矛盾的:即武弘之死与真砂失身。

但是,关于武弘被杀的经过,几位当事人与目击者的说法完全不一致,矛盾重重。

强盗多襄丸说是他杀死了武弘。

他强奸真砂之后,想走。

但真砂哭着拉住他不放,她说,多襄丸和武弘,两人必须死一个。

于是他便和武弘决斗,杀死了武弘。

武弘的妻子真砂说是自己杀死了丈夫。

她遭强暴后,被绑在树上的丈夫用阴森、轻蔑的眼睛盯着他。

她说:“从他的双眼中,我所看到的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悲痛,而是冰冷的目光和憎恶的表情。

”她在屈辱与精神错乱之中,用匕首刺死了丈夫。

借女巫之口说话的武弘承认是自杀。

因为多襄丸强奸了她的妻子后,要求和他结婚,妻子想跟多襄丸走,便让他杀死她的丈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罗生门》分析
在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中农夫,樵夫、和尚和农夫因为一场大雨而聚在一起。

他们为打发无聊的时间,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奇怪的案件。

全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它们都分别是案件知情人所讲的对同一件事的五个不同版本的故事。

影片通过它们,揭示了现实世界中人人自私自利的阴暗面。

影片以滂沱大雨为开头,这雨既是故事得以展开的缘由,同时那雨也与影片的主题相呼应。

大雨冲刷着世间一切,也包括世人的丑恶的心灵。

影片是雨停,樵夫为了忏悔自己的过错,领养被抛弃的婴儿,为结局的。

无论是雨停还是最后的婴儿,他们都是导演在努力向人们传达的一种乐观因素:你看到的并不代表全部。

片子采用人物回忆结构全片,有三个时空,可谓“忆中忆”。

而对同一件事,同一时空,却产生了多个版本。

这就制造了悬疑,也正是本片的焦点。

最后通过剧中人物揭示乃人的自私所为。

在“樵夫上山”一段影片充分运用了跟镜头。

从多个角度拍摄。

跟镜头强烈的视点感造成这个段落视点不明,产生冥冥中自有上帝注视的幻觉,呼应着扑朔迷离的故事氛围。

影片在构图上尤其令人称道。

且不说画面处处流落出美
感。

在竹林中三人位置的安排就很巧妙。

他们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暗示和强化了彼此互不信任的关系。

此外,影片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

尤其林中奔跑的几个运动镜头,画面流畅,动感十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