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翻拍: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解构和重建

合集下载

最新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最新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摘要: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

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译手法处之,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意象;寓意;重构;修润;转换的电影翻译事业已走过了五十多年辉煌的历程。

在这半个世纪中,电影翻译工作者给广大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了解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

许多优秀译制片中的精彩对白已成为中国观众争相传诵的佳句。

如“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前苏联影片《列宁在一九一八》)曾鼓舞了几代身处逆境中的中国观众。

由此可见,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其效应是无可估量的。

然而,在学术领域内,由于受世俗偏见的,电影翻译却颇受冷落,翻译研究人员似乎“完全把这一领域给忽略了。

”[1](P99)为此,我国著名影视翻译界学者钱绍昌教授撰文指出:“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

”而这“与影视翻译的社会作用不相称。

这一现象亟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

”[2](P61)鉴于此,本文拟从语言的角度来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语言(Language)不仅是人类思想感情表达与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能真切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态地域、、物质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在有声电影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声画同步的视听手段能最大程度地模拟现实,创造出酷似“真实”的艺术时空。

如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简爱》、《王子复仇记》、《叶塞尼亚》等优秀译制片中那玲珑别致、清晰明亮、颇具异国风情的语言,逼真、、随意,充满了生活气息。

因而这些精彩的对白、片段令人百听不厌,久久不能忘怀,它们留给观众余韵不尽的美的享受。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篇一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介,其在跨文化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以英雄题材影片为甚,其以丰富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宏大的世界观吸引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异质性对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异质”到“同构”的视角出发,对英雄题材影片的跨文化传播进行影像“解码”,探讨其传播策略与文化融合。

二、异质文化背景下的英雄题材影片在异质文化背景下,英雄题材影片面临着诸多挑战。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电影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克服语言、价值观、审美等方面的障碍。

然而,英雄题材影片以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影像、音乐、剧情等元素,成功地吸引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这些影片往往以英雄的成长、奋斗、牺牲等故事为主线,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影像“解码”: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一)视觉元素的运用视觉元素是电影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在英雄题材影片中,通过运用具有普遍性的视觉元素,如宏大的场景、震撼的特效、鲜明的色彩等,来打造视觉冲击力,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产生共鸣。

同时,运用当地的文化符号,可以使电影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增强观众的认同感。

(二)故事情节的国际化表达故事情节是电影的核心。

在跨文化传播中,英雄题材影片需要运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使故事情节具有普遍性。

通过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情感、价值观等,使电影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引起观众的共鸣。

同时,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对故事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更符合当地观众的审美需求。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人物形象是电影传达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在跨文化传播中,英雄题材影片需要塑造具有普遍性的英雄形象,使其具有感染力。

通过展现英雄的成长、奋斗、牺牲等过程,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篇一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跨文化传播能力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英雄题材影片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影像表达与解读成为研究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从“异质”到“同构”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英雄题材影片如何通过影像“解码”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异质文化中的英雄形象塑造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形象的塑造存在显著差异。

东方文化注重英雄的道德品质与牺牲精神,如中国武侠片中的大侠;西方文化则更强调英雄的勇敢与正义,如超级英雄电影中的角色。

这些异质文化中的英雄形象,反映了各自文化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念。

2. 异质文化的影像表达异质文化的影像表达通过服装、化妆、布景、音乐等多种手段呈现。

例如,东方武侠片中的武术场景、古装服饰以及东方音乐,都与西方电影中的科技装备、现代建筑和西方音乐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影像元素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帮助观众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

三、同构: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1. 共通的人类情感与价值观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存在差异,但它们都体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观,如勇敢、正义、牺牲等。

这些共通点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实现跨文化传播。

2. 影像解码的策略为了实现跨文化传播,影片需要采用一定的影像解码策略。

首先,要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对影片进行本土化改编。

其次,要运用现代电影技术,使影像表达更加生动、真实,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此外,还要注重故事情节的紧凑性与逻辑性,使观众能够快速融入影片,产生情感共鸣。

四、英雄题材影片的跨文化传播实践1. 成功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英雄题材影片,如《卧虎藏龙》、《复仇者联盟》等。

这些影片通过精心的影像编码与解码,成功地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形象呈现给观众,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视野下的好莱坞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

跨文化视野下的好莱坞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

跨文化视野下的好莱坞翻拍电影《无间道风云》作者:杨苗燕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2期杨苗燕(中国计量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近年翻拍亚洲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成为好莱坞热潮。

翻拍也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以好莱坞翻拍于中国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TheDeparted)》为例,在跨文化视野下分析好莱坞翻拍版是如何对原版电影中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进行解构与重建,并对好莱坞翻拍中国电影的现象进行解析。

关键词:跨文化;中国电影;翻拍;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J9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12—0019—02一、引言电影是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影响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它能够跨越国度、跨越民族、跨越语言达到其传播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中心,主导着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为了满足其巨大的电影剧本需求,“翻拍”成为其重要的电影制作手段。

中国电影《见鬼》《色戒》《黑白森林》《杀破狼》和《无间道》等都已被或即将被翻拍成好莱坞电影,其中不少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其中翻拍的《无间道风云》还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四项大奖。

这次翻拍无疑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对原著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上的。

二、中国香港版本《无间道》与好莱坞版本《无间道风云》的对比分析(一)主体文化定位和视角的不同我们所说的香港本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岭南文化这三种文化结合后形成的复合文化体。

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对香港电影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一以贯之的。

因此,香港电影在多种文化的融合下依然保持着鲜明的中华文化脉络。

港版《无间道》电影在开篇引用了佛经《涅槃经》第十九卷里的经文:“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

”因此,影片所表述的是一种痛苦一的人生境遇——身份的错位,两位男主角只能在卧底身份和真实身份之间游荡。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其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转换是关键环节之一。

文化意象是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或象征,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因此,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成为了翻译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析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特殊性和翻译策略。

二、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特殊性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语言和文化内涵丰富多样。

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化意象具有不同的含义和情感色彩,这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和特点。

2. 符号性:文化意象往往具有符号性,能够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情感。

在电影翻译中,这些符号性的文化意象需要被准确地传达和呈现。

3. 语境依赖性:文化意象的含义往往与其所在的语境密切相关,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

三、文化意象的重构在电影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有时直接翻译文化意象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原作的含义和情感。

因此,需要对文化意象进行重构,以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

重构的方法包括:1. 替换法:用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含义和情感色彩的符号或象征替代原作中的文化意象。

2. 解释法:通过解释或注解的方式,让目标语观众理解原作中文化意象的含义和情感色彩。

3. 创新法:结合目标语文化和观众的需求,创造新的符号或象征来传达原作中的含义和情感。

四、文化意象的修润与转换在电影翻译中,除了重构文化意象外,还需要对翻译文本进行修润和转换,以使其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特点。

修润与转换的方法包括:1. 语言表达的修润:对翻译文本的语言表达进行润色和调整,使其更加地道、自然。

2. 文化元素的转换:将原作中的文化元素转换为目标语观众熟悉的文化元素,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含义和情感。

电影翻拍中的异文化接纳与重构

电影翻拍中的异文化接纳与重构

电影翻拍中的异文化接纳与重构作者:吴春彦焦俊霞陈琳来源:《电影评介》2014年第11期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异文化中优质电影的翻拍已是影视制作的重要手段。

且不论是亚洲电影人对欧美民族电影的翻拍,或是好莱坞工厂对于亚洲电影的再现,都不乏优秀的作品。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毫无悬念的是,异文化视域下的电影翻拍需要面对的是不同文化圈层的价值观、接受理念的碰撞,必然存在文化被动接纳与主动解构的过程。

2011年2月上映的《我知女人心》,翻拍自2000年好莱坞经典影片《偷听女人心》(What Women Want),将故事的背景从芝加哥移到了北京,主演从梅尔·吉布森和海伦·亨特换成了刘德华和巩俐。

该片男主角孙子刚(刘德华饰),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离异单身,外形英俊倜傥,生性风流,他原本以为自己会晋升执行创意总监一职,结果却被广告界女强人李仪龙(巩俐饰)夺走。

一次意外,他获得了可以听到女人心声的特异功能,让他游走于各类女性身边如鱼得水,同时,也掌握了和李仪龙竞争时的主动权。

随着倾听的深入,他坠入情网,最终与曾视为敌人的上司李仪龙坦诚相见并共赴爱之旅。

《我知女人心》从片名到剧情,基本延续原作,亦不乏颇具亮色的本土化改造,兼以大牌明星的加盟、明丽时尚的风格、戏谑的轻喜剧特色,票房虽未达到预期,但整体而言,仍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作为一部表现颇为平稳的翻拍剧作,《我知女人心》在面对异文化时的观念接纳与重构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亦颇有可指责处,将其作为“电影翻拍中的异文化接纳与重构”这一命题探讨的基础是颇为合适。

一影片《我知女人心》大到故事发展、人物设置,小到桥段安排、音乐风格都与《偷听女人心》如出一辙,以至于有评论者称“看上去就像是学生献给老师的汇报演出”,“成了一场对过时的西方文化的全面描摹”,“难怪有一家加拿大媒体惊呼:这种拷贝不走样简直就是文化殖民!”[1]不可否认,影片翻拍时,主创人员忠实于原著主题及文化环境的构造,作品中不乏对美国文化的被动接纳与描摹。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篇一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雄题材影片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发凸显。

这些影片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成为了观众共享的文化体验。

本文以“从‘异质’到‘同构’”为视角,对英雄题材影片的跨文化传播进行影像“解码”,探讨其背后的文化逻辑与传播机制。

二、异质文化的呈现英雄题材影片往往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和人物。

这些“异质”文化元素在影片中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包括但不限于异国风情、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这些元素在影片中构建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空间,为观众提供了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

同时,这些“异质”文化元素也是影片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使其具有了跨文化传播的潜力。

三、同构的影像语言尽管英雄题材影片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但其在影像语言上往往具有同构性。

这种同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叙事结构的相似性,如英雄成长、遭遇挑战、最终战胜敌人等;二是视觉风格的共通性,如动作场面的设计、特效的运用等;三是情感共鸣的普遍性,即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情感等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些同构的影像语言使得英雄题材影片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接受。

四、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英雄题材影片需要通过影像“解码”来传达其意义。

这种“解码”过程包括对影片中的文化元素、影像语言等进行解读和分析。

在解码过程中,观众会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经验来理解影片中的“异质”文化元素,并将其与自身的文化认知进行对比和融合。

同时,观众也会被影片中的同构影像语言所吸引,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

这种解码过程使得英雄题材影片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意义的有效传递。

五、结论英雄题材影片的跨文化传播是一种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从“异质”到“同构”的影像“解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影片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机制和策略。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篇一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跨文化传播能力日益凸显。

特别是英雄题材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视觉冲击力,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文旨在探讨英雄题材影片如何通过影像“解码”实现从“异质”到“同构”的跨文化传播。

二、异质文化的影像表达英雄题材影片往往以不同文化背景为背景,通过影像语言展现异质文化的特色。

这些影片往往以独特的视觉元素、色彩运用、镜头语言等,展现不同文化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种异质文化的影像表达,使得观众能够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跨文化交流的欲望。

三、影像解码与文化认同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影像解码是观众理解和接受异质文化的重要途径。

观众通过解读影片中的视觉元素、镜头语言、音效等,形成对影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的认知。

这种认知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即观众在解码过程中逐渐认同影片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四、英雄形象的同构建构在跨文化传播中,英雄形象的同构建构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关键。

同构建构意味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形象能够被观众所接受和认同。

这需要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影像语言塑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英雄形象。

同时,影片还需要通过情节设置、人物关系等手段,使得观众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实现文化认同。

五、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方法为了实现英雄题材影片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与方法。

首先,影片需要以全球观众为目标受众,注重挖掘不同文化的共性,以普遍价值观念为纽带,构建跨文化的交流平台。

其次,影片需要运用先进的影像技术,打造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影片还需要通过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等手段,使得观众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实现文化认同。

六、案例分析以某部成功的英雄题材影片为例,分析其如何通过影像“解码”实现跨文化传播。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2024年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范文

《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篇一从“异质”到“同构”_英雄题材影片跨文化传播的影像“解码”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影作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特别是英雄题材影片,承载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些影片以其独特的影像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解码、解码再解码,形成了从“异质”到“同构”的传播过程。

本文将探讨英雄题材影片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实现跨文化传播,以及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异质”与“同构”的关系。

二、英雄题材影片的“异质”特性英雄题材影片往往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审美风格等元素,呈现出“异质”的特性。

这些影片往往以英雄人物为核心,通过其成长历程、战斗经历、情感纠葛等故事情节,展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东方英雄常常强调家族荣誉、忠诚、牺牲等价值观,而西方英雄则更注重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平等。

这些“异质”特性使得英雄题材影片在跨文化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三、影像语言的跨文化传播英雄题材影片通过影像语言实现跨文化传播。

这些影像语言包括画面、音乐、剪辑等元素。

画面通过色彩、构图、光影等手段,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观念;音乐则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元素,增强影片的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剪辑则通过镜头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构建出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节奏。

这些影像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适应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化。

四、从“异质”到“同构”的解码过程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观众会对异质文化进行解码。

这种解码过程并非简单的接受或排斥,而是需要进行文化转换和认同。

英雄题材影片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影像语言的共通性,如人类的共同情感、价值观等,实现不同文化背景观众之间的沟通与认同。

这种共通性使得观众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理解和接受影片所传达的信息和价值观。

同时,影片也需要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需求,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改编,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和观众需求。

五、案例分析以某部中西方合拍的英雄题材影片为例,该片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观众需求。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范文

《2024年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范文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篇一一、引言电影《刮痧》作为一部跨越文化背景的作品,以真实的生活故事为蓝本,呈现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微妙关系。

通过讲述一个中国父亲在美国面临的文化困境和最终的成功适应,影片深刻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深入分析电影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现象,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二、电影概述《刮痧》讲述了一个中国父亲在美国因文化差异而陷入困境的故事。

在面对美国社会的种种挑战时,他不仅需要适应陌生的环境,还要应对与家人的矛盾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

电影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种文化冲突的种种表现,同时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借鉴。

三、中西文化冲突的表现1. 语言沟通障碍:在电影中,主人公因语言沟通障碍而难以与美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种障碍使得他难以理解和适应美国文化。

2. 价值观的冲突:在家庭生活中,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例如,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与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产生了冲突。

3. 行为习惯差异:在社交场合,中西方行为习惯差异使得主人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感到困惑。

例如,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中国人倾向于采用委婉的方式,而美国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中西文化融合的体现1. 相互尊重与理解: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双方都表现出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这种尊重和理解有助于减少冲突,促进文化的融合。

2. 借鉴与融合:电影中的人物在面对文化冲突时,不仅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还积极借鉴和吸收对方文化的优点。

这种借鉴与融合使得两种文化得以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3. 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在电影的结尾,主人公通过努力适应美国社会,逐渐形成了新的价值观。

这种新的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美国文化的元素,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五、结论电影《刮痧》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现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一种趋势。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示,更承载着文化内涵的传播。

文化意象作为电影文化传播的灵魂,是影片独特魅力和深层意义的体现。

在电影的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恰当地进行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是翻译工作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的重要性、方法及挑战。

二、文化意象在电影翻译中的重要性文化意象是电影中特有的文化符号,它能够反映出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

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至关重要。

一方面,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增强电影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使电影更加具有国际影响力。

三、文化意象的重构在电影翻译中,有时原作中的文化意象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这时,翻译者需要进行文化意象的重构。

重构是指在不改变原作意图的前提下,通过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重新构建原作中的文化意象。

在重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把握原作的文化内涵,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目标语言的观众能够感受到与原作相似的文化意象。

四、文化意象的修润修润是指在保留原作文化意象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优化和改进。

在电影翻译中,修润是为了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在进行修润时,翻译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留原作的文化特色和风格;其次,要使译文在语法、词汇和句式上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规范;最后,要注重译文的情感色彩和语气,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作的情感和氛围。

五、文化意象的转换当原作中的文化意象与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时,翻译者需要进行文化意象的转换。

转换是指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用目标语言中的相应文化意象进行替代,以使目标语言的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

在进行转换时,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找到目标语言中与原作文化意象相似或相近的意象进行替代。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其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文化意象作为电影中独特的文化元素,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恰当性直接影响到电影的传播效果和观众的接受程度。

因此,本文将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文化意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文化意象是电影中独特的文化元素,是电影的灵魂和精髓。

它通过影像、语言、音乐等手段,将一种文化的独特魅力传递给观众。

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准确地将文化意象翻译出来,才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电影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意象的重构在电影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有时原作中的文化意象在译作中无法直接对应。

这时,翻译者需要通过重构的方式,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转化为译语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重构的方式包括简化、抽象、具体化等。

在重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特点,以保持文化意象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四、文化意象的修润修润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进行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符合译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电影翻译中,修润同样重要。

对于文化意象的翻译,翻译者需要通过修润的方式,使译作更加地道、自然。

这需要翻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

五、文化意象的转换文化意象的转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作中的文化意象转换为译语中相应的文化意象。

这种转换需要翻译者对两种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两种语言的文化内涵的熟悉程度。

在转换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意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的差异,以确保转换后的文化意象能够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六、实例分析以一部中国电影的英文翻译为例,原作中的“武侠”这一文化意象在英文中无法直接对应。

翻译者通过重构的方式,将其翻译为“martial arts culture”,并在译文中详细介绍了中国武侠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影业产出的改编电影屡屡成为票房佳绩,其中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华语版翻拍为代表。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以中外电影《花木兰》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初步总结出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首先,了解和尊重源材料文化的差异是关键。

在改编电影时,制作团队必须对源材料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内核进行深入研究,并尊重其独特性。

《花木兰》在中国源材料中,强调了家庭、传统和忠诚这些中国文化价值观。

而华语版《花木兰》则在尊重源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例如加入了功夫元素和中国传统乐器的音乐配乐。

通过了解和尊重源材料的文化,中国电影改编可以更好地传达和诠释源材料的内涵。

其次,深度挖掘中国文化元素是成功的关键。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电影改编中,可以增加电影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在华语版《花木兰》中,导演和制作团队深度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电影中,例如舞蹈、服饰、建筑等,使得电影更具包容性和观赏性。

这表明,在中国电影改编过程中,挖掘和展现中国文化元素对于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改编电影的质量。

国际合作可以为中国电影改编带来更广阔的资源和视野,提升电影改编的质量和影响力。

以《花木兰》为例,在制作华语版《花木兰》时,中国电影工作室与迪士尼进行了充分的合作,共同制作了一部发行面向全球的电影。

这种国际合作不仅为华语版《花木兰》提供了迪士尼品牌的加持,更为中国电影改编走向国际舞台铺就了道路。

第四,创新和突破是改编电影成功的关键。

改编电影需要在尊重源材料的基础上,注入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的想法。

华语版《花木兰》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表现形式和电影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

120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吕 荣,朱宇丹,李成凯(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摘 要:古代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驰骋沙场数十年的故事自南北朝便代代相传。

1997年迪士尼公司以此素材拍摄电影,美国版花木兰从此走向国际。

2009年香港导演携手著名演员赵薇还原一部更符合史实的花木兰,同样口碑甚好。

本文将从二者的对比分析中得出美国电影借助他国故事传播自己文化的结论,采用对比研究方法,进一步指出中国电影该如何有效传播中华文化。

关键词:《花木兰》;差异;文化传播;电影翻拍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120-03收稿日期:2017-10-16基金项目: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浅析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迪士尼与中国版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及其启示”(201710519094)。

作者简介:吕荣,女,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朱宇丹,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李成凯,男,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引 言1997年,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古代花木兰的传说改编为动画电影,为美国赢得了高额的票房利润以及良好的国际声誉。

相比于2009年香港导演马楚成制作的真人版《花木兰》,迪士尼版《木兰》增添了许多的美国文化元素。

通过迪士尼版《木兰》与国产《花木兰》的对比分析,笔者主要探讨的是中美电影改编中的文化传播。

国内外都曾对两部《花木兰》的进行了大量研究。

大部分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木兰的形象性格差异,或是从两部电影反映的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极少有人把它当成美国文化传播的策略。

这正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通过对两部电影的对比分析,本文进一步提出中国电影该如何更为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论文旨在提高中国人民积极保护与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而多样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与再现。

在电影翻译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使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实现准确的传递和解读,成为了电影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文化意象的重构1. 文化背景的理解:在进行电影翻译时,首先要对原片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理解,把握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

这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

2. 文化意象的解读:在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电影中的文化意象进行解读。

这包括对符号、象征、隐喻等文化元素的识别和解读,以及对其在原文化中的含义和功能的把握。

3. 意象的重构:根据目标语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接受能力,对原片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

这需要译者运用创造性翻译的方法,将原片中的文化意象以目标语文化可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文化意象的跨文化传递。

三、修润与转换1. 语言的修润:在电影翻译中,语言的修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包括对语言表层的润色、对语言节奏的把握以及对语言情感的传达等方面的处理。

通过语言的修润,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

2. 文化的转换:文化的转换是电影翻译的核心任务。

在转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语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接受能力,对原片中的文化元素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这包括对文化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转换,以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和解读。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部中外合拍电影为例,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进行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通过对影片中的符号、象征、隐喻等文化元素的识别和解读,结合目标语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接受能力,对原片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

同时,通过对语言的修润,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载体,其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意象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不仅关系到电影本身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呈现,也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本文旨在探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的实践与理论,以期为电影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二、文化意象的重构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是指将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通过翻译手段,在目标语言中重新构建出相应的文化意象。

这一过程需要翻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

首先,翻译者需要对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其次,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重新构建出与源语言文化意象相对应的翻译。

这种重构应尽量保持原作的文化特色和情感表达,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接受程度。

例如,在电影《霸王别姬》的翻译中,将“霸王别姬”这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词汇翻译为“The Las t Supper of a Hero and His Maid”,在保留原词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西方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词汇所蕴含的情感色彩。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修润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进行润色和修改,使其更加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电影翻译中,修润对于文化意象的传递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者需要对译文进行反复推敲和修改,确保其语言表达流畅、自然。

同时,还需要注意避免直译带来的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在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俚语或俗语翻译成英语时,可以通过增加解释性文字或调整语序等方式进行修润,使其更易于被目标语观众理解。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当源语言中的文化意象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时,需要进行文化意象的转换。

这种转换需要翻译者根据两种语言的特性和文化背景,寻找合适的替代表达。

在转换过程中,翻译者应尽量保持原作的情感色彩和主题思想,同时也要考虑目标语观众的接受程度。

电影IP的跨文化传播新模式——以迪士尼真人电影《Mulan》为例

电影IP的跨文化传播新模式——以迪士尼真人电影《Mulan》为例

电影IP的跨文化传播新模式——以迪士尼真人电影《Mulan》为例电影IP的跨文化传播新模式——以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为例近年来,电影IP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影IP已成为影视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功传播电影IP,成为影视制作和传媒机构关注的焦点。

迪士尼真人电影《花木兰》作为经典IP的翻拍之作,成功地探索了一种新的跨文化传播模式。

一、电影IP的传统传播模式在传统的电影IP传播模式中,通常是由电影公司购买或开发一部小说、漫画、游戏等形式的IP,并进行改编拍摄。

这种模式在制作电影逐渐成为全球性产业的过程中非常常见,例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等众多电影作品。

然而,这种模式往往只注重IP的改编和商业化运作,忽视了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需求。

二、《花木兰》的改编与传播策略《花木兰》是迪士尼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经典动画电影,讲述了一位中国女孩木兰为救父从军的故事。

多年后,迪士尼公司决定将其改编为真人电影。

然而,在跨文化传播方面,迪士尼公司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成功传播IP,迪士尼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策略。

首先,迪士尼通过选角进行文化考量。

在演员选角方面,迪士尼选择了中国演员刘亦菲出演花木兰一角。

这不仅提高了电影的真实性,也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期待。

迪士尼同时也在其他角色的选择上注重多元文化的呈现,使电影更具有国际化的特色。

其次,迪士尼在电影制作方面注重细节的把控。

为了更好地掌握花木兰这个IP的原著精髓,迪士尼请来了中国制作团队全程参与电影拍摄,确保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中国文化的元素能够得到恰如其分的呈现。

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电影的质量,同时也更好地吸引了全球观众。

此外,迪士尼还采取了灵活的宣传推广手段。

在宣传推广方面,迪士尼结合了传统的营销手段和互联网的新媒体传播。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关于花木兰的相关内容,迪士尼成功地引起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大大提高了电影的知名度和热度。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2024年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范文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各种文化意象,在跨国传播中,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是难以避免的问题。

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如何有效、准确地传达文化意象,成为了翻译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进行探讨,旨在为电影翻译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文化意象的重构在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是指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通过翻译转化为目标语中的等效表达。

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源语中的文化意象可能无法在目标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因此,在重构文化意象时,翻译者需要结合目标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通过意译、增译、删译等翻译策略,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进行转化和再创造。

以电影名《泰坦尼克号》为例,该片名的文化意象与泰坦尼克号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密切相关。

在翻译时,需要将这一文化意象准确地传达给目标语观众。

如果直译为“Titanic”,则无法体现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者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电影名翻译为“泰坦尼号的悲剧”或“大船上的浪漫与悲剧”,使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意象的修润修润是指对译文进行适当的修饰和润色,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电影翻译中,修润对于传达文化意象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审美观念存在差异,翻译者需要对源语中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例如,在电影《霸王别姬》的翻译中,原片名中的“霸王”和“别姬”在英语中并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为了使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化意象,翻译者可以采用修辞手法进行修润,将片名翻译为“The Last Warrior and the Parting Queen”,既保留了原片名的韵味,又使其在英语中具有了相应的表达效果。

四、文化意象的转换转换是指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传达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意象。

行为链视域下的电影跨文化翻拍

行为链视域下的电影跨文化翻拍

跨文化传播是当代电影文学传播中面对的热门话题,跨文化传播学奠基人爱德华·霍尔认为,要实现跨文化的无障碍对接、沟通、融合,必须完成对文化语境的恰当转译,在跨国“文化积木块”中进行合乎本土化逻辑的准确摆放,即行为链的建构。

行为链(action chain)是从动物行为(ethology)中借用来的术语,他指出行为链在跨文化交际中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情景构架关系,只有在这一链条上的每个环节被锻造好后,才能达到有效跨越文化的目标。

这些理论对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和“引进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跨文化翻拍电影作为“引进来”的主动性文化接受方式,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 跨文化翻拍的得与失近年来电影的跨文化翻拍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类型。

它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吸纳和改编国外优质电影资源,致力于实现国外经典电影的中国化,在促进文化交往、增添电影新鲜元素、激发电影创作的本土化创新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是中国电影走国际化路线的有益尝试。

跨文化翻拍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有重要份额,但由于跨文化重建的困难,翻拍剧经常会暴露出明显的违和感。

例如由陈国辉执导,由倪妮、杨颖主演的《新娘大作战》,是对美国盖瑞·温尼克执导,安妮·海瑟薇、凯特·哈德森等联袂主演的喜剧电影的翻拍,搭上了“闺蜜题材”影片的末班车,但因为失掉了中国的理性精神,闺蜜“互撕”“装疯卖傻”、毫无深度的喜剧卖点,打造出一部照搬西方文化的行为链,完全丢失了本土文化隐性文化中内敛、真诚、守礼的特征,反而显得不伦不类。

由舒淇主演的《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翻拍自1997年好莱坞同名电影,超豪华的妆容、对异国风情的过度写真,缺乏接地气的台词,再加上浮夸的演技,使得原作中独具匠心的反转情结以及对爱的执着和感动消失殆尽。

与其相似的还有一部影片,由廖凡和汤唯主演的爱情电影《命中注定》,翻拍自小罗伯特·康尼1994年主演的《我心属于你》,异域情调,加上“逃婚寻真命天子”的非理性逻辑,都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涵养相悖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翻拍: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的解构和重建电影作为影像媒介的一种,只需要画面、音乐、手势甚至一个微笑就可以表达它的意思,从而跨越国度、跨越民族、跨越语言达到其传播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并且动辄便全球放映和发行的传播模式,使得电影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传播载体,能够跨越不同国度和地域传播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其影响范围和深度都是其他影像媒介所不能比拟的,所以电影是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之间文化沟通、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影响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中心,主导着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这也使得好莱坞电影的原创速度远远无法满足好莱坞商业化的高速运转,于是“翻拍”成为好莱坞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手段。

好莱坞翻拍电影的历史由来已久,但鉴于与欧洲文化具有共通性,因此翻拍对象以欧洲电影为主。

但20世纪末以来,随着好莱坞原创能力的进一步萎缩与亚洲电影地位的不断提升,好莱坞的导演们越来越青睐于对亚洲电影的翻拍。

2002年,美国导演戈尔·维宾斯基重拍日本恐怖片《午夜凶铃》大获成功,以此引起了一股好莱坞对亚洲电影的“翻拍热潮”。

在好莱坞翻拍的亚洲电影中,绝大部分电影蓝本源于中国香港、日本和韩国。

同属亚洲,但中日韩三国文化因国度、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但三国却都属于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儒教文化圈,儒家思想在对待伦理道德与人文精神方面对日韩两国影响深远,因此,中国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也成为中日韩三国普遍性的道德理念。

这种普遍性的理念使得三国在文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反映在电影文化上,三国电影均以儒学为核心价值
观念。

虽然存在于电影中的这种文化的相似性并不是好莱坞选择翻拍亚洲电影的先决条件,但在这种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好莱坞最先解
构的就是中日韩三国的这种核心价值理念。

随着被翻拍电影中核心价值观念的解构,好莱坞将其本身所固有的“美国精神”注入其中,一种新的文化悄然重建。

在这种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文化解构和文化重建,对亚洲电影事业的作用和影响也是深远的。

本文将从电影翻拍——从电影到电影的角度,从好莱坞对亚洲电影的翻拍的三个经典范例:日本恐怖片、韩国爱情片和中国香港的警匪片出发,来论述好莱坞电
影是如何将亚洲电影特别是中日韩三国电影中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形
式解构,并转而转化为带有美国文化特点的电影来进行全球性传播的。

同时进一步分析,在翻拍这一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好莱坞电影对以
上三国民族电影事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并探求在好莱坞全球化策略下,中国电影的应对之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