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女性之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
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
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
所谓“内美”,盖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
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
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要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
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
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
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
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
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
2021届广西桂林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西桂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在题材走向、风格倾向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从而以委婉含蓄的美学特征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从总体上看,宋词与唐诗一样,题材内容包罗万象,艺术风格也丰富多彩,并没有固定的美学特征。
但是就主要倾向而言,宋词与唐诗是各有侧重的。
唐诗既富于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又因关注社会现实而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着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
唐诗中虽然也有李商隐诗那种接近词境的心曲低诉,但代表唐诗主流的无疑是李、杜、韩、白所创造的昂扬之气与阳刚之美。
宋词则不同,虽然苏轼词如天风海雨,辛弃疾词如山呼海啸,但在整个宋词史上,婉约词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苏、辛都善于写婉约词,其婉约词的水准并不亚于秦观、周邦彦。
所以宋词在总体上有如下特征:题材走向上注重个人生活而不是社会现实,表现功能上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风格倾向上偏好阴柔和婉而不是阳刚雄豪。
可以说,宋词弥补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和爱情题材方面的不足。
中国古典诗歌中并不缺乏描写女性的作品,但是那些诗的主题大致上是下面两种:一种是哀悯社会上某些不幸的女性,例如征人妇、商人妇、弃妇、宫女等,这些作品事实上是反映社会问题,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题材。
另一种是把女性当作欣赏乃至玩弄的对象,主要的代表作是南朝的宫体诗,这些作品着力描写女性的容貌服饰,格调上往往有淫靡的倾向,显然不是健康的女性题材。
宋词则不然,宋代词人深入地体会女性的感情,细致地揣摩女性的声气。
宋词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女性的明玛翠羽和容貌体态,而且成功地刻画了女性的眉尖颦笑和心底微澜。
从主流倾向来看,宋代词人对女性的态度是同情、理解和尊重。
宋词在爱情题材上具有更大的开拓意义。
由于受到儒家诗教学说的巨大影响,中国古典诗歌中爱情题材的欠缺成为先天性的痼疾。
宋词的独特性质和功能使它克服了这种缺陷。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1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晴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最新文档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关于“优美”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我国的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所谓“ 阴柔”即优美。
姚鼎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鹊之鸣而人容廓。
” [1] 清代画家沈宗赛则更形象地对优美的神韵作了描述,他说阴柔之美“柔可绕指,轻若兜罗,欲断欲连,似轻而重……天外之游丝,未足易其逸;窗外之飞絮,不得比其轻。
” [2]在美学中,“优美”一词定义为“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 [3]从定义中我们能看出优美最本质的特征一一和谐。
优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
它让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
由于优美本质上的和谐美好,在对优美进行欣赏时,审美主体得到的是舒适惬意的快感,而没有丝毫的痛感,审美过程简单顺畅。
二、优美与女性谈到优美,我们会想到自然界中的景物,花草、小溪、细雨、微风,这些景物是优美的。
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人,优美的人,优美一一人一一女人。
在我们把审美眼光投向人类社会时, 女性更多地成为审美对象,更多地成为被观赏、被评论、被比较 的客体,在女性与审美之间,似乎具有一种更亲密的关系。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女性的身体和气质更符合“优美”的类 型。
她们温柔、 小巧、 秀雅,在审美过程中给人简单直接的美好、 愉悦的感官体验。
并且,这种美是共性的、价值统一的,可以说是契合所有人的审美取向。
另一方面,从社会权利的运行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别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男权制文化, 政治权利的男性在文化领域也占据了霸权。
这样一来, 男性由于 其自身优越的社会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更多的审美实践活 动,也有了为审美定设标准的话语权。
女性角色被物化,优美的女性成为一种被观赏的文化符号, 具有了符号学上的意义。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宋词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单元综合测试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在美版“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探讨“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许多网友探讨共享自己宠爱的中国诗词。
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
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沟通的工具。
一位网友说,他家隔壁曾住着一位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终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该网友,以感谢其对她的帮助。
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酌》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
从莫言、刘慈欣、曹文轩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快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剧“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
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
假如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探讨的对象,那么今日,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起先为更多一般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沟通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气。
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袱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沟通,本就是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
山东省济宁市语文高三上学期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2025学年)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语文高三上学期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目。
【甲】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精于《礼》学,母王氏也知书识礼。
她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的生活进入艰难的境地。
她先后在杭州、越州、金华、衢州、绍兴等地漂泊,直到晚年的62岁,才在临安(今浙江杭州)逝世。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易安居士”的“词压江南”。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
她的《如梦令》、《武陵春》、《声声慢》、《一剪梅》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乙】1.下列关于李清照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李格非精于《礼》学,母亲王氏也知书识礼。
B.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C. 李清照一生坎坷,经历了多次战乱,生活困顿。
D. 李清照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2.下列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不属于她早期作品的一项是()A. 《如梦令》B. 《武陵春》C. 《声声慢》D. 《一剪梅》3.下列对李清照的诗词作品风格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诗词作品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B. 她的诗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被誉为“词压江南”。
C. 她的诗词作品多写山水田园,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
D. 她的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情感。
4.下列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表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一项是()A. 《如梦令》B. 《武陵春》C. 《声声慢》D. 《一剪梅》5.下列关于李清照的诗词作品,表达了她对国家命运忧虑的一项是()A. 《如梦令》B. 《武陵春》C. 《声声慢》D. 《一剪梅》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材料】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语用综合题专练

语用综合题专练A.“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B.“民以食为天”,指的不仅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且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C.“民以食为天”,指的不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更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D.“民以食为天”,指的不是百姓对食物的盲目热情,而是传统农耕社会生存压力的写照。
18.将文中画横线句改写成“中华美食美好、华丽、精致、坚韧、顽强、隐忍,中国美食文化古老悠远、厚积新成”好不好?为什么?参考答案:1.①无论是唐还是宋②幸存传世者凤毛麟角③巾帼英雄没有缺席2.“主旋律”原指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所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或者指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文中用来形容弘扬爱国主义、人文精神成为当时宋词创作的核心主题,既通俗易懂,又形象贴切,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3.词到南宋,日臻成熟,洗尽了铅华,拓宽了视野,更加自由而多侧面地观照社会人生。
4.迫在眉睫功不可没情有独钟5.“保驾护航”运用了比拟,点“竹”成金化用了“点石成金”,“有形之手”运用了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市场政策在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
6.这种价值包含促进动能转换、技术更迭、消费升级的智慧,具有助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的情怀,体现推动全球实现更加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7.A落地生根B喜闻乐见C娓娓道来8.广东依托全省几万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广泛好评。
①语序不当,“几万个”应置于“全省”之后;②结构混乱,“受到广泛好评”应另起一句,或者把“推出了”改为“推出的”。
9.①“接地气”突出了宣讲语言贴近实标,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广大干部群众易于消化接受。
②“带露珠”突出了宣讲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能使广大干部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思妇闺情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春闺①(明)陈子龙②满眼韶华,东风惯③是吹红去。
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
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④。
[注]①选自《倡和诗余》中的《湘真阁存稿》。
《倡和诗余》收录了陈子龙等六人在顺治四年(1647)暮春的唱和之词。
②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
③惯:照例。
④“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
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风雨摧落满日春光,使人徒生“花难护”之慨,以百花凋零的衰败景象,奠定了凄凉惆怅的情感基调。
B.如果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
C.“王孙”在这里指纵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D.“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暗示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 “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
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词白居易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和乐天春词刘禹锡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开头写地点“妆楼”,暗示是青年女子,第二句点出女子神态,正面写出其愁绪。
B.“思量何事不回头”一句给全诗带来神秘感,“思量何事”“为何不回头”,令人回味无穷。
C.刘诗“宜面”意为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有匀称和谐之美,说明女子装扮认真、讲究。
D.刘诗后两句尤为生动,女子开心地数着花朵,沉醉于春光,连蜻蜓飞上头也没有察觉。
论述类文本《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
至于豪放激荡的词,乃其第二乘也。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
可是,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
他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
可是,词毕竟是词,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第一等的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地方比较多;《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
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
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
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
你看他这首词:“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
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一语文6月月考试题(高新部) 新版 新人教版

高新部高一班6月份学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论述类文本《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苏轼》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夏敬观以为苏东坡有一类词,是天风海涛之曲,而中多幽咽怨断之音的,那是他最好的词。
至于豪放激荡的词,乃其第二乘也。
苏东坡的词摆脱绸缪婉转之态,举首高歌,写了浩气逸怀,这对于词是很大的开拓。
可是,在当时很多人不承认他这种风格,说他好像是教坊雷大使之舞,虽然跳得很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因为词自五代《花间集》以来,都是写闺房儿女的,而苏东坡所写的是“大江东去”之类的词,因此被认为不是本色。
他的词是词的发展史上把词诗化的一个高峰。
可是,词毕竟是词,不管他写了多少豪杰的壮志,他最好的词,都应该有一种曲折幽微的美,要把浩气逸怀结合了词的曲折幽微的特点,这才是他第一等的作品。
《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的地方比较多;《满庭芳》也使大家感动了,但都不是他最好的作品。
苏东坡在新党当政时曾被迁贬,下过乌台狱,几乎被处死,被迁谪到黄州。
后来,新党失败了,旧党上台,苏东坡被召回朝廷,他与旧党司马光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在论政之间,他不苟且随声附和。
一个人一定应该如此,该放过去的放过去,该持守住的持守住。
他既然与旧党的人论政不合,于是出官到杭州。
后来又被召回汴京,《八声甘州》就是离杭回汴京时写的。
你看他这首词:“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写得真是很好,有超越的一面,也有悲慨的一面。
那多情的风卷起钱塘江潮涌来,又无情地送潮归去,宇宙万物都是如此的。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有多少次的潮去潮回,有多少次的日升日落。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我们不用说今古的变化,就是宋朝党争之中,有多少人起来,又有多少人倒下去了。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现在我年岁已经老大了,把一切都置之度外了。
“忘机”则是说把得失荣辱的机智巧诈之心都忘记了。
后边你看他的转折。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他说我现在难以忘记的是,当春天在美丽的春山之中,当空濛的晴翠的山峦烟霭的霏微之中,我在西湖跟你在一起的生活。
现代文I篇:宋词雅化主题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2024长沙一中月考)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
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
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
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
“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
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
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
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
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论述类文本阅读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阅读习题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叶嘉莹《唐宋名家词赏析》(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表达出诗所难以传达的情绪,但有时也不能表达诗所能传达的情意。
换句话说,诗有诗的意境,词有词的意境,有的时候诗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词里表达出来,同样的,有时在词里所能表达的,不一定能在诗里表达出来。
比较而言,是“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里所写的内容、所传达的意境更为广阔、更为博大,而词所能传达的意思是“言长”,也就是说有余味,所谓“长”者就是说有耐人寻思的余味。
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词》中也曾说:“诗显而词隐,诗直而词婉,诗有时质言而词更多比兴。
”为什么诗与词在意境和表达方面会形成这样的差别呢?其既有形式上的原因,也有写作时语言、环境、背景的原因。
我们先说形式上的原因,如果以词跟诗歌相比,特别是与五言古诗相比,二者之间便有很大的不同。
像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这样的长篇五言古诗,所叙述的内容这样博大、这样质朴,像这种风格和意境,在词中是没法传达的,因为词在性质上本是配乐歌唱的歌辞,它有音乐曲调上的限制。
另外,在形式上的字句和音律方面,诗一般流行的是五言和七言的句式,通篇是五言或七言,字数是整齐的,押韵的形式都是隔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押韵,形式固定;而词的句式则长短不整齐,每句停顿的节奏也不尽相同。
就诗的停顿而言,一般来说,五言诗常是二三或是二二一的节奏,七言诗常是四三或二二三的节奏,像杜甫诗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可是在词里,不仅词句的字数是长短不整齐的,而且在停顿节奏方面也有很多不整齐的变化,就算是五字或七字一句的,其停顿也有时不同于五言或七言诗的停顿。
即如五言的句子会有一四的停顿或三二的停顿,七言的句子会有三四的或三二二的停顿,如周邦彦词句“嗟——情人断绝”和“似——风散雨收”。
天津华安街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天津华安街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
![[精品]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6ad7b3192e3f5727a4e96232.png)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半期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宋词中的女性之美
宋词中的女性,都是被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描写的,不管她们的身份如何,都是那么的千娇百媚,妖娆多姿。
她们简直就是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美女性美既是一种自然美,又是现实中崇高的美,它是作品经常涉及和表现的对象,而以诗歌来描写女性、歌咏女性之美,古已有之,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的体态之美的作品,如“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虽然写得比较简单,但却为后世所称道。
《诗经》以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女性之美在诗歌中并没有普遍出现。
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特别是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这是诗歌创作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宫体诗”对女性美的着力描写,其意义在于,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开辟了新的文学审美领域。
它不仅使女性美大规模地进入了文学的创作领域,而且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对中晚唐五代出现的以“香奁体”为代表的艳情诗以及“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的曲子词的创作都产生了自接的影响。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而在以柔情风月、思恋别怨为内容的宋词中经常浮动着女性的身影。
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人独厚的优势。
“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
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美。
旱在词的原生阶段的作品敦煌民间词中,就有对女性美的细致刻画,如:“颜容二八小娘,满头珠翠影争光,百步唯闻兰麝香”(《竹枝子》)等。
而就文人词来说,温庭筠则是第一个着意于描写女性的词人,其艳情之作中的抒情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美丽而孤独的女性,“词中所展开的对女性美的高度专注的境界,在中国广义的诗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人对后来的两宋词人对女性的描写影响很大。
宋词中这种女性之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综观词作,便可发现,词中女性之美既是整体的,又是局部的,整体的女性之美是从容貌、体态、情态、歌舞技业等局部的美体现出来的。
女性的容貌、体态是女性美的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
女性较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是引人注目的。
当然,这对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来说,不仅会使他们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而且也往往能够触发他们将其再现于笔下的兴致。
打开他们的词作,就很容易看到词人们从脸、眉、发、眼、手、肌肤、腰肢等多样的视点着墨,对女性的容貌、体态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词中的那些女性被词人们写得妩媚动人、婀娜多姿,有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而华艳精美的服装和饰物,不仅能够衬托出人体之美,而且与美丽的人体相配,更能产生相得益彰的审美效果。
词人对女性服饰的描写,主要突出其浓艳、华贵、富丽。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被绣衣金缕、罗裙缓带、翠锢宝钗装扮起来的“模特”,个个都是柔婉修美,风姿绰约。
女性容貌、体态、服饰之美,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美,而风情姿态之美则是一种动态美,给人的美感更为生动鲜明。
宋词中的女性,不但形体美丽,而且情态也是多姿多彩的。
词中所描写的哪怕只是女性的一刹那间的神情、动作,但却使人感受到她们那种可爱迷人的仪态和风情,同时,也形象地传达出女性的娇羞、喜悦、依恋、忧愁等复杂的心绪,留给人们许多美感和回味。
另外,她们的歌舞技艺也令人陶醉。
特别是那些青春美丽的歌妓。
她们歌声动人,舞姿优美,词人在与她们的流连盘桓中,对她们的歌舞技艺赞叹不已。
宋代歌坛重女音、尚婉媚,要求词的歌唱者是念奴一般有姿色、善歌唱的女子。
加上她们风情万种的仪态、轻盈美妙的舞姿,就更令人沉迷倾倒了。
3.下列对古代诗歌中表现的“女性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在《诗经》中就有了描写女子体态之美的作品,虽然写的比较简单,但一样为后世所欣赏。
B. 《楚辞》和汉乐府中的女性之美多姿多彩.使女性之美在《诗经》的基硇上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是,仍然不够普遍。
C. “宮体诗”,对女性之美进行着力描写,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使得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
D. 宋词中的女性,千娇百媚,妖娆多姿,成了美的化身,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4.下列对“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碗的一项是
A. “词为艳科”指词与男女艳情有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
B. 在对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它们更加丰窗,这是因为词体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C. 词不同于诗,它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一种女性化的美感,它在表现女性之美上“能言诗之所不能言”。
D. 与词相比,诗歌不适宜表现女性的美。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性美既是自然美.又是社会现实中崇高的美,因此历代文学作品反复歌咏女性之美。
B. 女性姣好的容颜和美妙的身姿,总能引人注目,更让那些风流多情的才子词人诗兴大增。
C. 女性容貌、体态、服饰之美,是一种静态美。
而风情姿态之美则是一种动态美。
它显得更加高贵典雅,因此给人的美感更为生动鲜明。
D. 宋代歌坛重女音、尚婉媚,要求词的歌唱者姿色出众、歌声动人、舞姿轻通,今天我们在宋词中便常常见到这样风姿绰约令人陶醉的女子。
答案:
3.C
4.D
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