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英老师的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教育哲学》第三章读书心得

《教育哲学》第三章读书心得

石中英《教育哲学》第三章随笔感想13级教经管刘亭亭存在的意向性中指出,意向性的基础是“意志自由”,从某种角度讲,“灌输”“洗脑”是不人道的,是违背人性的,是“精神上的屠杀”。

文章里的字词色彩很浓重,但是我认为说的非常恰当,现在我们中国的教育不也存在这种违背人性的教育吗?学生创造力的匮乏、墨守陈规、不敢于改变,为什么会出现种情况?在我看来教育应负有最大的责任,有些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意志自由。

前几日广西某所小学校长,强制给学生理头发,当记者问道那你觉得非得这样强制剪发吗?校长说:“你们是不知道,我们老师苦口婆心,讲过很多次了。

我们学校的孩子,大概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属于留守儿童,父母大多都在广东打工,一年最多也就见一两回,没人跟他们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知道该有怎么样的审美观。

他们现在还小,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好形象的影响,还学习哈韩、哈日的风格,跟中小学生阳光、清爽的形象相差较大,如果多次劝导没结果的话,总是需要人来纠正的。

所以这些,只能我们学校的老师来做了。

”这段话我原封不动的复制下来了,据我分析他强制理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怕学生审美观不正确,二是怕学生学他眼里的不好的哈韩哈日风格。

这时我就想问:“校长,你知道什么是审美观,你又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吗?”“你有哪些依据说明哈韩哈日是不好的形象?”退一万步讲,即使学生留长发不对,那我们是要通过一些方法去引导他改变自己的审美观,而不是强制,强制意味着限制自由,这就是《教育哲学》中所说的违背人性的教育。

迂腐思想的学校和老师把学生教育成他们自己设定好的模板,传统保守的家长给学生铺好他们预设的路子,强制孩子走这条路、强制学生学这种思想,这种枷锁,比监狱的锁链还要紧,这种枷锁比身体捆绑还要难受。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类人,他们不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不知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不知如何设定目标。

于是也有了另外一类人,意志不自由下我们本能地叛逆,越压制越叛逆,叛逆后我们横冲直撞,儿子不听老子的话,富二代的骄奢淫逸、无所事事的悲剧。

教育哲学笔记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笔记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哲学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理论,探讨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对于我们理解和实践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教育哲学》一书,对教育哲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在教育哲学中,对教育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

在我看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以下是我对教育本质的几点认识:1.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针对人的,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教育是传递文化的过程。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教育,将人类优秀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一直是教育哲学探讨的重要议题。

在教育哲学中,对教育目的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培养人才。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培养人的价值观。

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4. 满足人的个性需求。

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使其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以上几种观点的综合体现。

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满足人的个性需求。

三、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价值。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_心得体会

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教育哲学书籍读后感“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这是人存在的绝对性的基本含义。

全人类应该共同反对旨在威胁和消灭自己及他人存在的一切自杀、暴力和战争行为,将其判定为最不人道的事情。

”这是石中英《教育哲学》中《人生与教育》章节中的论述。

意思是生命是珍贵的,不管对于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我们都应该去珍惜。

前段时间的昆明暴力事件,当恐怖分子将手中的刀挥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不知道他们可曾想过葬送在他们手中的是一条条宝贵的生命,当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点一点消失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意思不忍,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何要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

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将生命当作儿戏,既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这个社会也不尊重自己。

我们拿马航失联事件来看,马航MH370失联事件,已经创下了全球历史上民航飞机失联最久记录。

时间拖得越久,人们对人命伤亡的担心越大,对于相关单位的办事能力与效率也越多质疑,但情况的紧急仍没能改变马国政府在事件发生以来的谨慎态度。

马国国防部长兼代理交通部长希山慕丁虽然一再遭受外国媒体质问马国政府会否道歉,但他一直到3月19日都不愿讨论此问题,回应记者也只是强调“现在这个时候还是寻找飞机为重。

”希山3月19日会见记者时还说“乘客、机师和机组人员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都还是保持清白”,他这一番言辞固然表现得公道正直,可是大家因此还是失望,解读下来,“这是还在说没有进展,抑或是不愿承认任何进展?”也许是事不关己,也许飞机上没有自己的亲人,又或者还没有想好万能的对策,总觉得飞机失联这件事一直没有有效率的解决,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赶紧想办法营救乘客,增加生还的可能性,而是在考虑国家荣誉,说出道歉谁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多少家庭因此不再完整,支离破碎。

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立场,都请珍视生命。

本文来自于互联网,仅供参考和阅读。

《教育哲学》读后感

《教育哲学》读后感

重思教育与人的关系——读石中英《教育哲学》有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同很多人一样,感觉教育和哲学很难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实践活动,每天学要处理大量的琐事。

而哲学呢?则是一门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学问,根本就不关注实际的教育问题,因此,可以说,教育活动与哲学问题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每天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考试,还要擦黑板、制作和播放幻灯片,找学生谈话,组织课外活动等等。

试想,哪一种具体的活动与哲学发生了联系呢?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分析。

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当然服务于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

从本书的目录上来看,全书的论述都是围绕“人”这一主题所展开的。

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总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关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独及自我认同的问题。

而教育作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问题相伴随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单单是给予人生存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还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以及一颗清醒的头脑。

《教育哲学》这本书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

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

尤其是目前科学课程战胜了古典课程,塑造了现代学校课程的科学性格的情况下。

所以我们在盲目机械地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才有价值”、“如何评价这些知识的学习”。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今教育实践的革新就根源于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理论及其发展状况必然影响到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一个时代的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

人的存在性,引来对教育的反思——读《教育哲学》有感

人的存在性,引来对教育的反思——读《教育哲学》有感

人的存在性,引来对教育的反思读《教育哲学》有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得到了教育界广泛认可的观点,可是教育的实践之路却往往会出现偏差,教育的目的会出现偏离既定的轨道的情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读了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后,我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些许领悟。

一、保证人的存在性,防止学生被发展但凡是一个人存活于世,存在性应该是这个人的第一特性,因为存在,才有人的思想行为,才有人的成长发展。

按理来说,学生也是人,享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学校却得不到人的待遇,成了发展的机器,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被发展。

他们的发展道路是由教师的人生经验、人格特征、伦理观念决定的,而非自我意识使然,因此虽然教师的教育愿望是良好的,但往往喜欢做出揠苗助长的事,寄希望于越过人的存在去寻求学生的发展,结果就是走错路子,投错门路,在做一些事倍功半,甚至给学生的发展拖后腿的事儿。

为了防止学生被发展,从而实现他们人格、兴趣、学识、社交等的真正发展,教师应当摒弃只把学生看作学生这一特定角色的认知,从而发掘藏在学生外衣之下的他们作为人的存在性。

二、发掘人的存在性,铸就真诚的教育正如石中英先生说的那样,不把学生看作人,忽略他们作为人的存在,而只把他们当成与教师角色相对的学生角色,那么就会酿成缺乏真诚的后果,难以发挥教育的真正作用。

须知,学生在被称之为学生之前,他们都是真真正正的人,具有作为人类的一切属性,我们绝不可以对这些基本属性视而不见,否则就会完全偏离教育为了人的目的。

人的存在有诸多特性,抓住特性进行教育是教师工作的最基本,也是不可回避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必须关注哪些特性呢?1.关注存在的意向性石中英先生说:动物的存在是一种机体的活着&&而人的存在首先是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存在’,其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是受意识指引的,而不是受感觉指引的。

这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而不是动物的存在,关键在于人能受到自身意识的控制,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是人类的本性。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分数≥75及格
缺课≥1/3不再参加考试
参考丛书:石中英的《教育哲学》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
第二章:
第三章:社会理想与教育
第四章:教育目的价值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是什么?
职业教育的目的?
第五章:知识与课程
第六章:理性与教学
用该课程的内容来解释哲学的基础内容
“道家文化”是研究的稀缺点,可以从论文中看一下
观点:教育哲学的学习与研究
1.努力学习教育哲学名著,不断提高研究者的哲学素养。

2.整合多种哲学思想
3.将哲学的各个层面运用于教育问题的研究之中
4.理性的看待哲学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哲学的新定义:从“大写的哲学”到“小写的哲学”;
毕业论文需写研究基础(从教育哲学中找)
研究思路是归纳演绎从开始到最后要呈现的过程技术路线是要用图画出来。

石中英教育哲学

石中英教育哲学

石中英教育哲学石中英教育哲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道路石中英教育哲学是一种理念和方法的综合体,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这一哲学体系以石中英先生为代表,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首先,石中英教育哲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

然而,石中英教育哲学强调学生需要成为思考者和解决问题的能手。

这种理念要求教育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分析、推理和创造能力。

只有掌握了这些思维技巧,学生才能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找到解决方案。

其次,石中英教育哲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石中英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优秀的教育者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能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一哲学体系下,学生不仅要学会读书写字,更要学会做人。

他们需要具备诚实、宽容、勇敢和责任感等品质,以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再次,石中英教育哲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远远不够,学生还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石中英先生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实验课、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等形式进行。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最后,石中英教育哲学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

石中英教育哲学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这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石中英教育哲学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特才华的人才。

总之,石中英教育哲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类书籍的读书笔记

教育类书籍的读书笔记

教育类书籍的读书笔记教育类书籍的读书笔记11.言语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

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2.链式复合的原则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3.复合思维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亚杰理论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5.思维和言语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

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

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

一是显真性。

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

二是示意性。

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

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7.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

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

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

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9. 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教育类书籍的读书笔记2“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教育哲学第一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第一章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第一章读书笔记(王方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20121106)之前一直认为自己离教育哲学很远,这门看似高深的学问与自己毫无关系,但是在读过石中英《教育哲学后》,发现自己的这种认识是多么幼稚。

哲学就是开始于每个人日常的生产、生活、工作之中。

自己每天的思考和学习无不与哲学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尤其是像我们这些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说,经常的迷茫会让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一样一个问题“我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上了这么久的学,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不停学习的学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减少迷茫和不安全感么?怎么会越是向上升学,越是迷茫了呢?”这些就是本身就是很多人面临的哲学问题啊。

那么具体到教育哲学哲学之后,类似的哲学疑问同样会有很多。

比如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教学方法的争论。

所以不要认为哲学离自己很遥远,恰恰相反,他里每个人都很近,近到你无时无刻都不得不去思考他。

在读教育哲学的过程中,我对奈勒的一句话很是认同,他说“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的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这句话准确且形象的道出了教育哲学对于一个好老师成长的价值作用。

在很多人怀疑教育哲学价值的危机当中,多用奈勒的这句话来衡量教育哲学无疑是对怀疑者的当头棒喝。

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个有着良好哲学素养的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知道会有着深远影响。

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一点教育哲学知识,最好把这些教育哲学常识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同时还可以创造自己的教育哲学,运用自己的教育哲学观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可能会有人怀疑,哲学自己也可以创造么?个人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哲学观。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日常的教育体验和经常遇到的教育问题,经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之后。

最后总结的行之有效的经验都是很好的教育哲学观。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乎着人类的未来和发展。

而《教育哲学》这本书,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思考教育本质和意义的窗户。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哲学的魅力。

它并非是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堆砌,而是对教育现象和实践的深度剖析与反思。

书中指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能力。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是否过于注重成绩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力。

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衡量和培养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

书中提到的多元智能理论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人类智能的多样性,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内省智能等。

这就提醒我们,不能仅仅用学术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而应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和培养他们的才能。

书中还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同时,教育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和创新。

我们不能让教育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应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关于教育方法,书中强调了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可能会让学生在短期内记住大量的知识,但却难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式教育则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

这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学习经历,那些通过自己努力思考和探索而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也更能灵活运用。

另外,教育哲学还关注了教育中的公平问题。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育公平在现实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小编整理了《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

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

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

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

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

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

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

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篇: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试论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09哲学 11090115 周云摘要:本文旨在于探讨石中英《教育哲学》的哲学基础,鉴于哲学基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将从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大方向来研究此书的哲学立足点,在这之后我摘取了我认为贯穿于整本书或是书中主要提到的两个概念来具体阐述此书的哲学基础。

关键词:存在主义、人本主义、“主体间性”、回归生活哲学基础可以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观点等方面进行讨论,对于一本书的哲学基础来说,它不可能是单一的、独立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

现代哲学研究的问题这样在与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的概括和总结,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但是这写教育哲学问题都太过于陈旧,已经遭到了许多批判,因此石中英教授放弃运用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而采用了后现代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这也是当今国际上的大形势。

一、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世界观。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人本主义成为与科学主义并列的一大思潮, 发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它的开创性流派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创立的唯意志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思潮各个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哲学必须以人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强调哲学的任务是对人的生存、人的发展、人性的解放等等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

在他们看来, 哲学即是“人”学。

而存在主义正是人本主义一个重要的流派。

存在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注重人的存在,注重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出发点。

存在主义认为,唯一真实的、根本的存在是人的存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存在,它的哲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探求人的存在根源和分析人的存在状况、强调人的自我选择与道德责任、恢复人的自我与本性。

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而不是“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主要命题,并认为真正的知识是通过人的直觉而得到的,真理不是由人们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产物。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

《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的启示作者:高琴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10期【摘要】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哲学》一书中陈述了教育哲学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本人有颇多感触,初步对教育哲学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现就自己对教育哲学的理解,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想及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教学可能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育哲学教育教学【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21-02一、走近教育哲学1.哲学在身边。

哲学不只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回顾哲学的源头,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看到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行为哲学、都在思考哲学、都在演绎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这个原理说明在具体事物中间有着一般性的知识假设、价值追求和伦理信念,比如说“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反思,是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同样也存在于这种日常的教育生活中。

在实际的工作里面,一些具体教育问题的解决或思考,最后都要追溯到一些这种比较一般性的,用哲学的话说就是比较抽象的一些问题上来。

2.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的当代内涵。

通过以往对教育哲学的定义,结合自身经验,石老师认为教育哲学在当代应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性、反思性、批判性和价值性。

在实践性方面他尤为强调和推崇,他认为教育哲学应该是从哲学的角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的批判和反思,对教育知识进行的批判和反思,也是对哲学自身的深化和拓展。

(2)教育哲学与一般哲学。

一般哲学探究哲学的一般问题,不局限于哪一个领域,它是就一些一般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的问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般哲学很重视学术性的工作,不重视对实践性的回答,一般哲学家的目的大多都只是建构自己的一个体系。

还有一种哲学叫应用哲学,我们说的教育哲学属于应用哲学。

教育哲学就像社会哲学、政治哲学一样,是把哲学的这些资源、理论、方法运用到某一个具体社会问题领域里面来。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

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石中英教育哲学读后感这本教材从封面上就给人一种理论性很强的感觉,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但是翻阅下来,你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一直以来,教育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始终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质疑:教育哲学有必要吗?有哲学就行了,何必又添一个教育哲学?书的开篇就为我们说明了哲学对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重新阐述了哲学的概念,从而说明教育哲学独立存在的意义。

就拿书中第三章第三节的人的境界与教育来说,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境界和教育内部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对受教者来说,境界越高,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身的境界也会相应提升。

同样这个结论对施教者而言也适用。

施教者的人生境界提升对受教者的教育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这样环环相扣的关系怎么能不引起我们重视?书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比如什么是“人的存在性”?人既然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的属性,而这些属性的总和,就是人的存在性。

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人的意识性。

每个人都有意识,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意识被别人剥夺。

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就是剥夺他人的意识。

可热衷于掌控他人意识的人不在少数。

这在教育领域,就体现为教师的灌输,为教学设置过多的标准答案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一种体现。

按石中英教授的话来说,就是一种“不人道的精神虐杀”,当然这种措辞有些严厉。

我们总是想当然得认为学生的思想幼稚,需要老师在各方面进行教育,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有权力剥夺他们意识。

如果这样,学生就容易人云亦云,盲目从众,丧失自我,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的,忽略他们最基本的作为人的存在性。

教师应当要尊重学生的发言,即使错了也不急于反驳他们的观点,而是要把正确的观点陈述出来,让学生做对比,从而得出最终的答案,并且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存在那些漏洞。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翻开这本《教育哲学》之前,我从未想过教育这件事儿能有这么多弯弯绕绕、深深浅浅的门道。

原本以为教育嘛,不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考试出成绩,升学找工作。

但真正深入其中,才发现自己的想法简直太天真了。

书里提到的各种教育理念和观点,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对教育原本有些混沌的认知。

比如说,书中谈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刘的女老师,她个子不高,总是扎着一个低马尾,笑起来眼睛弯弯的。

刘老师教我们语文,她的课总是充满了趣味和惊喜。

有一次,刘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作业,题目是《我的梦想》。

当时的我,满脑子都是想成为一名飞行员,驾驶着飞机在蓝天白云间翱翔。

于是,我在作文里洋洋洒洒地写了自己对飞行的向往,还画了一幅自己驾驶飞机的图画。

作文交上去之后,我满心期待着刘老师的表扬。

可当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我却看到上面有很多红色的批注,我的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

刘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我的作文,温和地说:“孩子,你的梦想很伟大,但是你的描述太简单啦。

你说你想当飞行员,那你为什么想当呢?当飞行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你又准备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呢?”我当时有点懵,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

刘老师笑了笑,递给我一本书,是关于飞行员的故事。

她说:“回去好好看看,然后重新修改你的作文。

”我拿着书回到教室,心里既有对自己作文没写好的失落,又有被刘老师关注和指导的温暖。

我认真地读了那本书,了解了飞行员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

于是,我重新写了那篇作文。

我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为什么想当飞行员,是因为看到飞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样子觉得很酷,也因为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我还写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每天都会早起跑步锻炼身体,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克服自己胆小怕黑的毛病。

当我把修改后的作文交给刘老师的时候,她认真地看了很久,然后抬起头,满脸笑容地对我说:“这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好作文!记住,梦想不是随口说说,要有具体的计划和行动。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对教育这件事儿有了很多新的想法。

这本书开篇就提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人的品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男生,叫小宇。

他上课总是坐不住,不是揪女生的辫子,就是在下面搞小动作,老师讲的课他好像一点儿都听不进去。

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是个看起来很严肃,但其实特别有耐心的人。

她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对小宇大声呵斥或者直接罚站,而是找了个时间,把小宇单独叫到了办公室。

我记得那天下午放学,我因为值日走得比较晚,路过办公室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了王老师和小宇的对话。

王老师声音很温和,她问小宇:“小宇啊,你为什么在课堂上总是静不下来呢?”小宇一开始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小声嘟囔着:“我觉得上课没意思。

”王老师笑了笑,接着说:“那你觉得怎么样才有意思呢?”小宇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说:“我喜欢踢球,要是能一边踢球一边学习就好了。

”王老师听了,点了点头说:“那咱们可以想想办法,把学习变得像踢球一样有趣,怎么样?”从那以后,王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会设置一些小游戏,比如让我们分组比赛背诵课文,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数学应用题。

对于小宇,王老师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些和体育相关的学习任务,比如让他计算一场足球比赛中每个球员的进球概率。

慢慢地,小宇在课堂上变得越来越积极,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通过这件事,我当时就觉得王老师真厉害,能有办法让那么调皮的小宇都爱上学习。

现在读了这本《教育哲学》,我才明白,王老师的做法其实蕴含着很深的教育哲学。

她没有用强制的手段去逼迫小宇服从,而是尊重他的兴趣和想法,通过引导的方式让他主动去学习。

书中还提到,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学习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同桌,小林。

小林是个特别内向的女生,平时话不多,但是文笔特别好。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在阅读《教育哲学》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之旅。

教育哲学,这个看似高深莫测的领域,却与我们每个人的教育经历和未来的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书中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哲学的重要性。

它并非是一种抽象、脱离实际的理论,而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度思考和指引。

教育哲学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以及价值,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再盲目跟从,而是有清晰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

作者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经济状况、政治制度等都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反过来,教育也具有塑造社会的力量。

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批判思维的公民,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教育的目的方面,书中提出了多种观点。

有的认为教育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立足;有的则强调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还有的认为教育应当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这让我思考,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社会的需求来综合确定。

关于教育方法,书中也有诸多精彩的论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有其优势,但也存在局限性。

现代教育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式学习。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社会、家庭等都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区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教育公平不仅仅是机会的公平,还包括资源的公平分配。

我们应当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都能在教育中受益。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

在过去的学习生涯中,我曾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压力,注重成绩而忽视了自身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高分,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

《教育哲学》读书笔记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

小编整理了《教育哲学》读书笔记,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教育哲学》读书笔记为了让我们能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发现自己的可发展性,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教育有声无声之间完成使命。

所有这些命题应然:教育应当成为教育。

教育首先是自己看到人的可发展性,然而,具体到个人,并不一定都能看到自己的可发展性,因而,教育要引导人去看,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并且,可发展性本身也还是个流动性概念,它本身亦能发展,故而,教育要辅佐人去发展自己的可发展性。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前提是人具有可发展性。

人有可发展性的原因:人有可授性、可暗示性,正是因为有心灵及五官的配合而具有了这些特性,这些特性使信息像阳光、雨露一样被吸纳。

人的语言也因为人可以吸纳各种不同类型的明示或暗示而变得丰富起来,丰富起来的语言本身又大大增强人的吸纳能力。

然而,这也正是人的可发展性强化了自己的生命力,语言丰富起来的人就是生命力更强旺的自己,向下延伸、向上生长了的自己。

人有无限的潜能。

为了激发这无限的潜能,我们必须要进行教育。

在《教育哲学》这本书中,要求我们要进行人的全面发展:即换个角度说,全面发展是人的内在要求,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外在要求;人的要求与社会的要求,这两个不同的要求,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才是合理的,并且,只有当后者自觉的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时,社会的要求才变成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社会才不再是撕裂的,不再只是站在外面、站在旁边呼喊的。

人的全面发展,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时常提到。

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等的口号的提出等,但当我们真正上课,在学校学习时可并非如此。

所谓的主课可以随时抢占的时间,每当做作业也可以忽略美术等课程的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作业教育的历史与哲学姓名谢利苹专业教育领导与管理年级2013级学号201332360014课程名称教育的历史与哲学授课教师石中英成绩《教育哲学》读书笔记【摘要】: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问题进行反思,直面当今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推进了教育哲学向纵深发展。

该书为教育哲学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辩护,并针对教育哲学的价值危机重估了教育哲学的价值。

有助于帮助人们澄清教育价值,促进对教育实践的反思。

【关键词】:教育哲学读书笔记读了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受益匪浅。

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读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

说实话,对于哲学的书籍,还是颇有兴趣的。

曾经读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等。

但对于教育哲学,却不知为何。

通过阅读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发现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学科。

正如书中所言:“教育哲学并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它可以提高人们的理解力,指引人们活动的方向,并帮助人们不断的反思教育观念、教育制度与当下教育行为的合理性等。

”(P5)它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让人大开眼界,对教育的认识更清晰。

一、印象最深的章节(一)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1、教育哲学,帮助界定和辩护教育目的。

(我们培养的人不仅是要满足或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更要能够并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P32、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

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

教师通过哲学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问题。

P33、教育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帮助教育者对困扰自己的任何教育问题的理论“批判”与“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试验教育哲学家们的某些理论观点,而是为了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

P234、教育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真正的提升人们的教育智慧,而不仅仅是增加人们的教育知识,教育知识的增加仅能帮助教育者从外部来认识教育,而教育智慧的提升则可以帮助人们从内部来体会教育,前者可以帮助教育者为业,后者则可以帮助教育者为生。

P245、教育哲学具有反思性。

教育哲学的知识不是一种操作性、描述性的知识,而是一种体现着研究者价值立场的“反思性知识”。

操作性的知识可以直接改变人们的行为表现;描述性的知识可以直接增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而反思性的知识的作用在于唤醒人们被程式的生活所麻木了的意识,使之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框架和行为模式,为新生活的设计提供思想前提。

这种知识发生效用的前提是人们的自我反思。

P28(二)第二章:教育哲学简史1、教育哲学从其思想渊源上看有一个漫长的过去。

中国古代的《学记》、《论语》,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就含有丰富的教育哲学思想。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其历史不过百余年。

自19世纪教育哲学在西方正式诞生以后,中外的教育家就从未停止过对教育哲学理论问题的探寻,其间也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经典著作。

在当代,如同哲学理论本身不断趋于多样化,从人类进步的角度和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来追求教育哲学的特色构成了当代教育哲学的发展主流。

P452、20世纪以来,教育哲学在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

如果说范寿康的《教育哲学大纲》、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和傅统先的《教育哲学讲话》的问世在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黄济的《教育哲学》、桑新民的《当代教育哲学》等著作又使中国教育哲学研究走向深入,为教育哲学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的话,那么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则是通过对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从哲学的高度对现实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和突破,力求完善教育哲学学科的自我构建,以推进教育哲学朝纵深发展的一部专著。

P463、分析教育哲学。

分析教育哲学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盛行于英国。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分析教育哲学从学术、人才、机构和方法方面进行了准备,开始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

石中英教授认为:(1)分析方法本身的缺陷导致了它的发展(“它花费太多精力去论证如何理解教育目的这个概念,却没有强调教育目的应该是很么等实质性的问题”,怀特);(2)分析教育哲学家内部的分歧(此部分看不太明白);(3)由政治因素导致的教师培训课程政策的改变(挺有意思,跟今天我们讨论技术和教育很相似);(4)来自教育实践的抨击。

P51(三)第三章:人生与教育“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

因此,人的知识是教育知识中最重要的知识;教育与人的关系也是教育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

”这是第三章“人生与教育”的开头之句。

本章从人的角度出发,还原了教育中主体的原本面貌,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从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一节作者开章明义,“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他们是青少年还是成人,使男人还是女人,是汉民族海狮其他民族,总之都是人。

”作者似乎并不同意如卢梭所说“儿童不是小大人,”而对这种观念导致的现象进行了描述“教师们与教育学家们只知道学生或儿童有着特殊的心理活动和发展需要,却不知道学生这个‘人’”。

P68接下来,石中英老师描述了“人作为的存在问题”。

(P70)在这一部分,他首先区分了“生存问题”与“存在问题”指出“从逻辑上说,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存问题是人生的枝节问题,是建立在根本问题的解决或假定解决的基础上的”。

读了下面的内容,我还是不太明白这里的存在问题和生存问题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石中英老师认为“现代的教育归根到底就是‘生存的教育’,而不是‘存在的教育’。

生存的教育给了人们以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却没有给予人们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给予了人们对于自己和人类文明一种盲目的乐观,却没有给予人们一颗清醒的头脑。

其结果是,在现代教育的作用下,现代人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却越来越对生存的必要性发生怀疑。

”要改变教育的这种现状,石中英老师如此论述:首先,“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即“教育要改变其对象观。

一是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另一个是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

”第二节,人的形象与教育。

这一部分读下来一气呵成,比较过瘾,语言清晰易懂,可以用简练的文字将我看教育史时怎么理也理不清的东西写得明明白白.作者分别介绍了“宗教人”的形象(对中世纪影响很大)、“自然人”的形象(萌芽于12世纪,描绘于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于18世纪,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有重要影响,而且这里面有“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相关内容、“理性人”的形象、“社会人”的形象。

二、感想本书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以简朴的文风向读者介绍了教育哲学的学科边界及其历史,并以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的关系。

通读全书,我觉得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色:(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全书的论述都是围绕“人”这一主题所展开的,高度重视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作者认为,关注人的存在问题,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

一切教育者不仅要意识“作为儿童的儿童”,而且要意识到“作为人类的儿童”。

因此,教育者不能仅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对象,还应该以存在的眼光来打量教育的对象。

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就是教师如何看待自我。

教师不能将自己“功能化”了,将自己看成是肩负着某种特殊的社会功能的人。

为了更好地关注日益严峻的青少年一代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师生关系有必要从“功能性关系”深入到“存在性关系”。

也就是“作为教师的人”和“作为学生的人”之间的关系。

在存在性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共性就凸现出来,面临着共同的存在问题。

(二)实现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统一该书在把握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下,注重当前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些现实问题。

教育哲学具有实践性,是一门“实践哲学”,这是它首要的特征。

教育哲学还具有批判性,有助于将教育者从常识和陈规陋习中解放出来,以一种理性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工作和思想的基础。

这一点对于一线教师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人生与教育这一章中,石中英教授针对当今教育中严重缺乏人的知识,对教育与人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整个学校的功力注意气息浓厚,人文主义气息淡薄。

学校中遗忘人,歧视人,压抑人等非人道的想象触目惊心。

学校中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的机构,逐渐的堕落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寻找新的教育道路。

(三)研究、反映和弘扬了时代精神该书把握时代脉搏,追踪教育哲学前沿问题,准确、鲜明地表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

如何准确地把握和提炼我们的时代精神?该书首先分析国内外对教育哲学的定义,接着全面介绍了教育哲学在中国、英国和美国发展的历史。

在此基础上,从我们现在所关注的教育现实出发,分别详细得论述了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

这样,与哲学命运息息相关的时代精神便在《教育哲学》一书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综合来看,《教育哲学》一书不仅从现象上来反思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直接将思维的视角延伸到教育哲学学科内部,以期解决教育哲学存在的理论困惑;同时为使人们能以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去审视当今存在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该书的出版对于深化教育哲学研究,提高教育哲学品味,推进现实教育改革来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