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半斤八两说古今计量单位差异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计量单位的演变及换算
新中国成立后中药计量单位的演变及换算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今有别。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位进制,既1斤=16两=160钱。
现在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既1公斤=1000g。
为了方便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剂量的换算,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既1两(16位进制)=30g,1钱=3g,1分=0.3g,1离=0.03g。
单味中药的成人每日常用量,参照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致可归结为:①普通饮片10~15g;②轻质的饮片及在汤剂中分冲的散粉药物3~10g;③重质的药材15~30g;④新鲜的植物药材30~60g;⑤剧毒药物,应严格视具体的药物而取量,一般在0.002~0.9g之间。
新旧中药计量单位我学医时,还是使用旧的剂量单位,6年后的1979年,国家对中药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并对古方药量按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
实际上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
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由于一钱等于3.125克,三钱等于9.375,一般简算为9克。
而三钱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中药剂量,我往往用10克。
因为我觉得现在的中药大多数都是人工培植,药效已经打折,不如过去野生的,再减少剂量,岂不是更要影响疗效?旧制计量书写的方法是中医所独有的,就如下面这张处方的方法:我曾询问了一些文革后学医的中医,你们是否认识这些剂量单位,他们都说不认识,更不要说书写了。
中药度量的历史演变及经方剂量折算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然而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中医的度量制度几经朝代变化,给我们学习者带来了困扰,下面关于剂量的度量内容来自网络收集,以供识之一二。
1.度量衡制在古方中,除了上述计量单位外,还有方寸匕、钱匕、刀圭等,列举如下供参考。
《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从半斤八两说古今计量单位差异
从半斤八两说古今计量单位差异半斤八两,这是个成语,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可是令人疑惑的是一斤是十两,半斤应该是五两啊,五两又怎么会和八两等同,还不相上下呢?其实啊,在半斤八两这个词出现的时候,当时的重量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因此呢八两也就是半斤了。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重量单位的变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
当时的计量换算关系是这样的: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这里我们在提一下千钧一发"这个成语,他的意思是形容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紧急。
1钧=480秦两=480*15.8克=7584克=7.584千克,千钧就是7584千克,换算过来差不多7.5吨。
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七八吨的东西系在一根头发上当然危险了。
再说说长度单位的变迁。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都知道,书中描写关羽说到身高九尺,髯长二尺”,描写张飞写到身长八尺”。
按照现在标准换算那就是关羽身高3米,张飞接近2米7。
古人难道都长这么高大威猛吗?其实不是。
秦汉时期,1引=10丈,1丈=10尺,1尺=10寸,1寸=10 分, 一尺约莫23.1cm,那么身高九尺就是在207.9cm,这样看来就还算合理了。
既然提到关羽和张飞,我们就再来看看他们的武器。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在40斤左右。
张飞的丈八长矛,实际长度在231cm左右。
另外电视剧中经常岀现官员俸禄多少石粮食,这里一并把体积换算关系附上。
因此,我们要对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有基本的了解,不然在看古籍的时候就会迷茫。
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对的地方请联系小编更正。
一钱等于几两
一钱等于几两
重量单位钱与两的关系
钱是我国最小的重量单位,现在在中药方、黄金、食谱等之中仍沿用这一计量单位。
建国初期,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有句古话说半斤八两,意思就是半斤就是8两。
因为1斤等于500克,1两等于10钱。
所以“钱”换算成“克”的计算方法是:500g÷16÷10=3.125g。
即1钱=3.125克。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的595 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
1959年,我国确定米制为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
虽保留市制,但将原来的十六两为一斤改为十两为一斤。
从1979年1月1日起,我国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克、毫克;升、毫升”。
半斤八两?古代医书中,一两到底是多少克呢?你知道吗?
半斤八两?古代医书中,一两到底是多少克呢?你知道吗?
半斤八两?
古代医书中,一两到底是多少克呢?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古书中有对药物剂量描述,那么到底一两等于现在多少克才是正确的呢?
其实不同的年代,对克数的转换是不一样的。
古代斤、两为16进制,1斤=16两。
周 1两/克 14.18g
秦 1两/克 16.13g
西汉 1两/克 16.13g
东汉 1两/克 13.92g
魏晋1两/克 13.92g
南北朝1两/克(南北朝各国不统一,大致有13.92g、20.88g等)隋 1两/克 41.76g
唐 1两/克(开皇、大业时未统一,后为37.30g)
五代 1两/克 37.30g
宋 1两/克 37.30g
元 1两/克 37.30g
明 1两/克 37.30g
清1两/克 37.30g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
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宋以前,一两等于十六钱,宋以后则采用的是十进位制,即一两等于十钱。
所以,古人说的“半斤八两”,其实是一样的。
———————以上来源于《中医方剂大辞典》。
人们爱用“半斤八两”表达“差不多”,可半斤是五两,怎么会和“八两”差不多呢?
人们爱用“半斤八两”表达“差不多”,可半斤是五两,怎么会和“八两”差不多呢?
“半斤八两”常用来比喻双方旗鼓相当,差不多。
可是按现行计量单位,一斤等于十两,半斤只有五两,与八两相比,少了三两。
难道少了三两的“半斤”真能和“八两”相等吗?
这还要从古代的度量衡说起。
我国秦朝以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并不方便。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起草文件。
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唯独这“衡”还拿不定注意,于是去请教始皇帝。
秦始于是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
李斯拿了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
为防皇帝怪罪,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正好相等。
十六进制确定后,在我国长达2 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
半斤为什么是八两
半斤为什么是八两?女儿整理成语,整理到半斤八两这个词,问“半斤不是五两吗?为什么是八两?”知道这个词形容彼此一样,不相上下,但为什么是八两还真没认真想过,当初学成语,都是记住意思就好,没有思考过其中细节。
女儿提起,得查个究竟。
原来古人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一律改十两为一斤。
那么老祖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传说古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
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
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不知道那些短斤少两、制假造假、不讲信用的生意人看到这些作何感想?又有几人能明白古人的良苦用心?02. 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
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
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国人,想必都是奇葩。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
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
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
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
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
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
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古代与现代重量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与现代重量单位的联系与区别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代与现代重量单位的联系与区别是一个涉及历史、科学和文化的复杂话题。
古今剂量换算
古今剂量换算剂量的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即相对剂量。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
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伤寒论》中剂量: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中医古今剂量换算公式表在我国中医界,自古至今,一直就流传一种说法:“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用量过大,则矫枉过正;用量过轻,则病缠绵不愈也,但初学经方的人,常常会为原书载方的剂量问题所困扰。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经多方查找资料,总结出三种医药处方剂量的换算规律。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方中药两钱分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的换算问题汉唐宋清代经⽅中药两钱分换算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教授等先贤⽹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百⿉重⼗⼆铢,两之为两,⼗六两为⽄,三⼗⽄为钧,四钧为⽯。
即1200个⿉⽶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30⽄为钧,4钧为⽯。
(汉代“⽯”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1⽄=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百⿉实其⿕(yue),合之为合(ge),⼗合为升,⼗升为⽃,⼗⽃为斛。
1⽃=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10毫升,1铢=0.65~0.7克,1两=24铢,⼀钱⼔=5铢钱=1.5~1.8克,1⼑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圭=2克,1分=3.9~4.2克1⽅⼨⼔=10⼑圭=2.74毫升约3~5克(⾦⽯类药末约2克草⽊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1升=16克,附⼦⼤者⼀枚=20~30克、中者⼀枚15克,乌头⼀枚⼩者=3克,⼤者5~6克,杏仁⼤者10枚=4克,栀⼦10枚平均=15克,⽠蒌⼤⼩平均⼀枚约46克,枳实⼀枚约14.4克,⽯膏鸡蛋⼤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叶⼀握约12克,梧桐⼦⼤(约)黄⾖⼤。
⼗分为⼨,⼗⼨为尺,⼗尺为丈,⼗丈为引。
1⼨=2.3公分,1尺=23公分“权”的发现,意义重⼤,值得引起中医界⾼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剂治病的核⼼,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为250克,则经⽅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两,约今之⼀钱”的臆断,使⽤经⽅仅原⽅的 1/10,且袭⾄今,悬殊太⼤,剂量过轻,不堪⼤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经典巨著之⼀,更是中医学第⼀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古汉,度量衡,单位]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
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能吗?其实,古代的计数和计量单位和现在的标准是有一定出入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汉语里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度量衡”,“度”是关于物体长短和高深的量,即长度;“量”是指用器具来测量物体多少的量,即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即重量(质量)。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像上文中提到的“尺”,还有“分”“寸”“咫”“寻”“丈”“仞”“里”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而“斗”“斛”“豆”“钟”“升”是容量单位,“镒”“钧”“石”“斤”“两”等,是重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
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
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
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
“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
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古代也有以“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物的。
“黍”是一种产自今天山西的粮食作物,古代用积“黍”之法来度量物体,一百粒黍排列起来的长度为一尺。
半斤是五两,为什么表示差不多时却说“半斤八两”
龙源期刊网 半斤是五两,为什么表示差不多时却说“半斤八两”
作者: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9年第09期
“半斤八两”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者一样、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也就是说,半斤就是八两。
可是,半斤不是五两吗?怎么又变成了八两呢?
事实上,我国一直到建国以前,都是使用16进制的古衡器。
也就是说,古秤的一斤是16两;每一两就是一颗星,16两就是16颗星。
它们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禄、寿三星组成的。
卖货人如把东西称给人家足足的,就说是得足了星(特别是福禄寿)。
綜上所述,按照古代的计量单位来说,“半斤”和“八两”的确是不相上下。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
古汉语中的度量衡单位作者:王雪梅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6年第4期王雪梅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修八尺有余”。
按照现在的换算标准,1尺等于33.33厘米,那么邹忌身高八尺就是266.64厘米,这可能吗?其实,古代的计数和计量单位和现在的标准是有一定出入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古代汉语里的度量衡单位。
我们先明确一个概念,所谓的“度量衡”,“度”是关于物体长短和高深的量,即长度;“量”是指用器具来测量物体多少的量,即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即重量(质量)。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关于度量衡的单位,像上文中提到的“尺”,还有“分”“寸”“咫”“寻”“丈”“仞”“里”等,都是古代的长度单位。
而“斗”“斛”“豆”“钟”“升”是容量单位,“镒”“钧”“石”“斤”“两”等,是重量单位。
在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度量衡制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度早期的度量衡单位像“寸”“尺”“寻”等,是以人体的身体部位为依据的。
像“尺”字,写法像极了一个人张开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在测量长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用手“柞”。
那么这个长度究竟是多少呢?《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伸出一只手指,就知道了一寸;伸开一双手,就知道了一尺;伸展开双臂,就知道了一寻。
意思是说,一只手指的宽度是一寸,十指并拢的长度是一尺(也就是一“柞”),人张开两臂的长度,是一寻,在古代是八尺。
“一寸”根据不同时代,大体在1.58到2.31厘米之间;一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15.8到23.1厘米。
邹忌生在齐国,“修八尺有余”,即身高是23.1厘米×8:184.8厘米。
“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即八寸,因为一尺十寸,所以咫稍短于尺。
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所以“近在咫尺”,在现代汉语里面解释为距离近,仿佛就在眼前。
古代也有以“黍”作为度量衡的标准物的。
从古代文物看各朝代斤两,难道也是环肥燕瘦?
从古代文物看各朝代斤两,难道也是环肥燕瘦?一到夏天,街头小贩瓜果摊就开始活跃起来,但短斤少两令人讨厌。
说到短斤少两,人们自然会想到“度量衡”的概念,“度”表示长短,“量”代表体积,“衡”就是重量。
在中国古代,由于各个朝代不同的斤重标准,“衡制”也各不相同。
先秦时1斤仅为现代半斤,南北朝为多取于民又成倍地加大斤重;如果论标准斤重的分量,则以唐代最足,但中唐后开始“短斤少两”……先秦1斤仅为现代半斤《汉书》:周初“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斤”,是中国衡制中最为古老、使用最广的重量单位之一,虽然现代推行公斤制,但民间在交易中,仍习惯用斤,俗称“市斤”。
现代1斤相当0.5公斤,为500克。
那么古代1斤有多重?不同朝代、不同时期均不一样。
从中国衡制发展史来看,中国早期斤重标准远少于现代。
可以考证的最早的1斤约为147.5克。
这一结论,源自《汉书·食物志》的记载:“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为周朝建立了九府流通财币的办法,规定黄金一寸见方为一斤重。
“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是西周时期的计重标准,西周时的一寸有多长?民国计量专家吴承洛据清吴大澂所藏“玉璧度尺”认为,应是1.97厘米。
据此推算,西周1立方寸黄金的体积为7.645立方厘米,乘以黄金的相对密度19.3克,便可以知道西周时一斤为147.5克。
19.7厘米为周代“小尺”的标准长度,后来还有“大尺”,相应地一斤的重量也随之增加。
用黄金的比重来确定1斤重量的标准,在较富裕的齐国和盛产黄金的楚国等地广泛使用。
而在产黑黍的地区,则流行一种“黄钟定衡法”,以古黄钟一龠所容的120粒黍之重为半两,约为7.8克,这样以16两为1斤算起来,一斤约为250克,相当于现代半斤。
秦始皇诏一斤铜权“一斤为250克”,是春秋战国多国使用的斤重标准。
如北方的燕国,其1斤也接近250克,河北易县燕下都战国墓出土的8件金饰,根据背面斤两铭文,每斤合248.4克。
旧时计量单位与现代计量单位
旧时计量单位与现代计量单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计量单位无处不在。
从购买食品的重量到房屋的面积,从汽车的速度到水电的用量,计量单位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然而,你是否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计量单位经历了许多变化,旧时的计量单位与现代的计量单位有着很大的差异。
旧时的计量单位,往往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实践经验。
比如,在中国古代,长度的计量单位有“尺”“寸”“丈”等。
“尺”是一个常见的长度单位,通常约为现代的 33 厘米。
而“寸”则是尺的十分之一,“丈”则是十尺。
在古代,人们用这些单位来衡量衣物的尺寸、建筑的长度等。
重量的计量单位也有很多,如“斤”“两”“钱”。
“斤”是比较常用的,现代的一斤相当于500 克,但在古代,一斤的重量是有所变化的。
“两”是斤的十六分之一,“钱”则是一两的十分之一。
在过去的市场交易中,这些单位被广泛使用。
容积的计量单位,像“升”“斗”“斛”,在农业生产和粮食交易中起着重要作用。
“升”是一个较小的容积单位,“斗”是十升,“斛”则是十斗。
时间的计量单位,古代有“时辰”。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此外,还有“刻”,一刻约为 15 分钟。
旧时的计量单位虽然在当时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逐渐显示出了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们的标准不够统一和精确。
不同地区甚至不同行业,对于同一计量单位的定义和实际数值可能会有所差异,这给交流和贸易带来了不便。
其次,随着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对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旧时的计量单位难以满足需求。
相比之下,现代计量单位具有更高的统一性、精确性和科学性。
现代国际单位制(SI)是全球通用的计量体系,包括了 7 个基本单位:米(长度)、千克(质量)、秒(时间)、安培(电流)、开尔文(热力学温度)、摩尔(物质的量)和坎德拉(发光强度)。
以长度单位“米”为例,它的定义是光在真空中于 1/299792458 秒内行进的距离。
这个定义基于物理学的基本常数,具有极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从常言“半斤对八两”看古代的度量衡
从常言“半斤对八两”看古代的度量衡我们现在常说半斤八两,其实这是一个意思,古代的八两也就是现在的半斤,古代16两为一斤,这不是随便定的,有一定的哲理。
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
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
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
所以说:人在做,神在看。
据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要受到惩罚。
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要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
这也是古人的一种诚信的思想。
至于筷子为什们是7寸6分,更好理解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古人的小小的一杆秤,和一双筷子,都有着极其深的哲理和为人处世之道,代表着我们先祖的智慧!关于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还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
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
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
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史考我国自古以来的长度、面积、容积、体积、重量等度量单位,大部分是十进制的,唯有重量单位很特别,我国的市斤原来竟然是十六进制的,即十六两为一斤,这种情况在中国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后叶,现在可能在有些地方还在使用十六两一所的老式称。
难道中华民族早就采用了最先进的基于二进制的十六进制?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带有显著的农本位特色。
半斤为什么会等于八两?古人放弃十进制是有原因的
半斤为什么会等于八两?古人放弃十进制是有原因的半斤八两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俗语,用来形容二者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但很多第一次听到这句话的人。
都会有种疑问,因为按照现如今的计量方式一斤是10两,那么半斤就是5两,这和8两可差不少呢,之所以有这种误解,是因为在古时候一斤是16两。
古人为何在重量单位上放弃十进制?时间回到公元前221年,这一年秦始皇完成了一统六国的辉宏伟业,并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同时也开始在全国统一度量衡,按照当时的规定:长度单位1丈=10尺,1尺=10寸容积单位1斛=10斗,1斗=10升以上两种计量方式都是和现如今通用的相似,都是十进制单位,但下面这组重量单位,和现如今常用的就有很大差异了,让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规定: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按照一斤等于16两的计量方式,半斤的确是等于8两。
这便是所以半斤八两的由来。
在实际的商品交易中,重量单位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也是最经常被用到的。
而10这个数字有个特点那就是公约数非常少。
所谓公约数就是一个整数能被多少个整数整除,而10的公约数只有1、2、5、10,乍一看似乎也不少,但实际运用一下你就会发现问题了。
举个例子,古人来买粮食,如果买一斤或者半斤都好解决,如果他想买1/4斤,就很麻烦了,买卖就难做了。
毕竟古代的老百姓可没有分数或小数这样的技术方法,虽然《九章算术》中有相似的概念,但古人识字率本身就低,更比说看过这本书的了。
而与10这个数字不同,像12,16,24,30,60。
他们都能被2、4、8整除。
同样是去买粮食,想买半斤那就是八两。
想买1/4斤就是四两。
想买1/8两那就是二两。
想想也能理解,毕竟在古代,粮食可是金贵玩意儿,尤其是在灾荒的时候,普通人家购买量是一般都不会太多。
其实不光是中国古代如此。
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同样采用的60进制的谢尔克为重量单位。
而现在谢尔克还被以色列当作的货币单位。
同样是用来计算重量,在英国以及英属国家中,重量单位磅等于16盎司,这种称重单位至今依然被沿用。
半斤八两的由来
半斤八两的由来我们在平时说话写文章的时候都会用到“半斤八两”,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按照现在的换算,半斤不应该是五两吗?为什么是八两呢?这与我国的重量单位改革有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采用的是半斤八两的换算,而使用这一换算方式得从秦始皇统一全国说起。
半斤八两什么意思现在我们用的重量单位都已经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克、千克作为单位,所以我们的体重秤也都是千克,这已经成为了习惯。
我国传统的重量单位是公斤、斤、两,为了能够与国际接轨,又考虑到老百姓的使用习惯,所以对斤和千克做了换算,1公斤等于1千克,公斤和斤之间采用的是二进制,也就是1公斤等于2斤,而斤和两之间采用的是十进制。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由于诸侯国分裂长达数百年,每个诸侯国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字还有度量衡。
秦始皇统一以后,发现全国的度量衡都不统一,导致居民的生活极度不方便,于是秦始皇发布诏令,全国统一使用小篆作为统一的文字,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马车钱币都进行了统一,这就是着名的“书同文,车同轨”,当然真正执行的是李斯,他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也想了很久,觉得重量要求公平,于是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
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
当然这个一斤等于十六两如果是用笔画来作为标准,那肯定是很草率的,不可能是李斯干出来的事情,而以前小篆和现在的汉字在书写上也有不同,用现在的笔画去定义秦朝小篆的笔画,只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而已。
实际上度量衡的统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李斯经过调查以后,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当时的秤也叫十六金星秤,主要也考虑到公平,同时又给商贩警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半斤八两说古今计量单位差异
半斤八两,这是个成语,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可是令人疑惑的是一斤是十两,半斤应该是五两啊,五两又怎么会和八两等同,还不相上下呢?其实啊,在半斤八两这个词出现的时候,当时的重量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因此呢八两也就是半斤了。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重量单位的变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
当时的计量换算关系是这样的:1石= 4钧, 1钧= 30斤,1斤= 16两, 1两= 24铢。
这里我们在提一下“千钧一发”这个成语,他的意思是形容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紧急。
1钧=480秦两=480*15.8克=7584克=7.584千克,千钧就是7584千克,换算过来差不多7.5吨。
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七八吨的东西系在一根头发上当然危险了。
再说说长度单位的变迁。
看过《三国演义》的小伙伴都知道,书中描写关羽说到“身高九尺,髯长二尺”,描写张飞写到“身长八尺”。
按照现在标准换算那就是关羽身高3米,张飞接近2米7。
古人难道都长这么高大威猛吗?其实不是。
秦汉时期,1引= 10丈,1丈= 10尺,1尺= 10寸,1寸= 10分,一尺约莫23.1cm,那么身高九尺就是在207.9cm,这样看来就还算合理了。
既然提到关羽和张飞,我们就再来看看他们的武器。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82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在40斤左右。
张飞的丈八长矛,实际长度在231cm左右。
另外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官员俸禄多少石粮食,这里一并把体积换算关系附上。
因此,我们要对古代的度量衡单位有基本的了解,不然在看古籍的时候就会迷茫。
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对的地方请联系小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