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
电抽搐治疗
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Electric convulsive therapy,ECT)又称电休克治疗(electric shock therapy,EST)。
是在安全范围内使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与痉挛发作以治疗精神疾患的方法。
ECT始于30年代,在40~50年代曾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疾病的主要方法。
随着精神药物的广泛应用,ECT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抗精神病药,应用渐少。
其治疗机理尚示明。
一、适应症:严重的抑郁状态、自伤或自杀行为、兴奋躁动或冲动伤人,木僵状态或紧张型精神分裂症效果最佳。
二、禁忌症:全身性急性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心、肝、肾及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病,青光眼和视网膜剥离,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内分泌疾病,明显的营养不良,孕妇。
老人或儿童。
三、治疗方法简介:在完成一切治疗前准备工作之后,将治疗电极置于患者颞部,然后通电。
治疗所需电量:交流电疗机为80~120V,0.3~0.4S;直接电疗机为80~110mA,1~3S;脉冲电疗机为20~40mA,1~2S.通电后患者立即出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发作,然后有10余分钟的意识模糊状态,再逐渐清醒,为一次有效治疗。
每周治疗1~3次,4~10次为一疗程。
四、副作用及并发症:一般在治疗后有头痛、恶心、呕吐、下颌关节酸痛,只需对症处理。
记忆损害多表现为逆行性遗忘和治疗后短期内的信息保留障碍,多在治疗终止后的一月内恢复。
骨折与脱臼是较多见的并发症,治疗时加强保护,可以避免。
窒息是WCT严重并发症之一,心脏并发症罕见。
ECT死亡率约为3-4/10万次治疗,每次ECT致死危险性不比一次全身麻醉高。
五、改良的电抽搐治疗方法:(一)单测电抽搐治疗(unilateral ECT)除将电极置于患者的非优势半球侧外,其余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均与常规电抽搐治疗相同。
(二)无抽搐性电休克(non—convulsive ECT)是在常规电抽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在通电前先给予静脉麻醉和肌肉松驰药,通电后不产生全身性强直一阵挛型发作。
电休克治疗
②有严重抑郁,有强烈自责自罪、自伤、自杀行为者;
③拒食、违拗和紧张木僵者;
④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不能耐受
电休克治疗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方法。但人们往往认为其副反应大,担心对大脑造成损害,事实并非如此。
4. 其他适应症
对于其他适应症,只有ECT的疗效数据方可作为选用ECT的指标。在这些适应症中,ECT通常被放在标准治疗方案之后。如果同时并存有ECT的主要适应症 ,更不能将其排除在治疗方案外。
4.1 精神障碍
尽管有些时候ECT对精神性失常的疗效还高于其主要适应症(参见2.3),但这一应用并未得到广泛的证实,实际操作时还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操作者应该意识到,ECT治疗存在一个法律规范问题,尤其是在涉及到患者的知情同意部分(见第8章)。由于法律规范随着地方和时间的变化而在变化,因此书中介绍的内容有可能会和一些法律规范发生冲突。因此,操作者在开始ECT治疗前,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相关法律,对现行法律 的改变也要有充分的了解。
2 ECT治疗方案的选择
2.1 首选ECT
以下情况可将ECT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优先于药物治疗,但并非绝对:
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要求快速有效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方法的风险性高于ECT时 病人以前发病时对药物治疗反应差,却对ECT有良好的反应 病人倾向于ECT治疗 2.2. 第二选择方案----ECT
为了确保所推广的技术不但具有临床效果,而且是科学合法并符合伦理要求的,ECT特别工作小组邀请了众多专业机构( 涵盖了精神病学,神经病学,麻醉学,护理学,麻醉护理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儿童成人及老年精神病专家,神经病学,神经精神病学,心理学,麻醉学,心脏内科学,产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医学伦理专家及律师等),法规部门(保健监督委员会和FDA)以及大量的非专业性的精神健康组织(参看附录A)进行审核。在改版工作接近完成时,APA通过其专栏报纸“精神病学快报”广泛征集对该文稿审核的建议,从而使更多的从业医师有机会参与其中。最终,汇集了来自各方领域意见的终审稿经过APA内部审核后获准通过。
电击疗法治焦虑症的原理
电击疗法治焦虑症的原理电击疗法,即电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方法。
它通过在患者头部传送电流,引发一系列全身性抽搐,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一种高效、快速和安全的治疗手段之一。
电击疗法治疗焦虑症的原理是通过电流刺激大脑产生抽搐,进而影响和调整大脑的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网络活动。
焦虑症是一种以过度担忧、恐惧、不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其病理机制涉及多个脑区的功能异常。
电击疗法从多个角度对焦虑症产生疗效。
首先,电击疗法可以调整神经递质的活动。
尤其是5-羟色胺及其受体的活动与焦虑症有密切关系。
电击疗法通过调整神经递质的水平和敏感性,平衡5-羟色胺神经系统,减轻焦虑症状。
此外,电击疗法还能够影响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的释放和活动,进一步调节大脑神经回路的功能。
其次,电击疗法可以改变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模式。
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的大脑网络连接存在异常,特别是情绪调节和恐惧相关的神经回路。
电击疗法通过全身抽搐的影响,改变大脑的功能连接模式,从而调整和重塑异常的神经网络,减轻焦虑症状。
此外,电击疗法还可以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
神经营养因子对于神经元的生存和功能维持至关重要。
焦虑症患者的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常常下降,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受损。
电击疗法可以通过抽搐引发大脑的应激反应,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促进神经元的恢复和再生,从而改善焦虑症的症状。
最后,电击疗法还可以影响患者的脑电活动。
焦虑症患者常伴有脑电活动的异常,表现为过度的高频电活动和不协调的同步性。
电击疗法通过改变大脑的电生理状态,调整和规范脑电活动的频谱,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脑电活动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电击疗法治疗焦虑症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且该疗法仍然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显示电击疗法对焦虑症有效,能够显著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电休克治疗名词解释
电休克治疗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电休克治疗,又称为电抽搐疗法或电击疗法,是一种用电流刺激人体产生短暂抽搐的医疗疗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严重的精神障碍,尤其对于重度抑郁症和严重的躁郁症具有很高的疗效。
电休克治疗在医学领域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电休克治疗通过向身体传递电流,引起短暂的癫痫样抽搐,这些抽搐通过改变脑内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活动产生积极治疗效果。
具体而言,电流通过电极传导到患者的大脑,从而改变神经递质的分泌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
这个过程产生的抽搐通过重置大脑活动模式,削弱或消除了抑郁症或躁郁症等精神障碍的症状。
电休克治疗通常在麻醉下进行,以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和避免肌肉引起的骨折等副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精确控制电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每个疗程需要连续进行几周或几个月,具体的疗程次数和频率会因个体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电休克治疗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虽然在过去备受争议,但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电休克治疗对于那些抗抑郁药物和心理疗法无效或无法耐受的患者来说,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临床实践的推广,电休克治疗有望为更多需要的患者提供帮助,改善其生活质量。
总之,电休克治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严重的精神障碍。
虽然仍然存在一些负面观点和争议,但其在不断的研究和发展中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将进一步完善电休克治疗的技术和应用范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文章结构是指通过组织和安排文章的不同部分,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清晰、有条理、易于理解。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逻辑发展。
针对电休克治疗名词解释这个主题,以下是一个合适的文章结构示例: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首先需要对电休克治疗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定义和用途等。
电刺激减轻痉挛的机制
电刺激减轻痉挛的机制哎呀,痉挛可真是让人头疼!你那一条筋拉得生疼,甚至还会跳起来,那种感觉简直比被小刀划过还难受。
尤其是当你做完运动,肌肉突然一阵“抽搐”,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和你作对。
别急,电刺激这个东西能帮上忙,帮你缓解这种让人抓狂的肌肉痉挛。
看起来可能很神奇,但其实它的原理很简单,可能你看了就能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电刺激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利用电流通过皮肤,传递到你那个痛苦的部位,去“调皮”一下你肌肉的反应。
简单来说,就是借着电流的力量,让肌肉得到一种“重启”,就像是手机卡住了按一下重启键,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你想象一下,当你给肌肉发信号时,那些“过度兴奋”的肌肉就会慢慢冷静下来,不再乱跳乱动,而是恢复到一个正常、平稳的状态。
这就像是有人在旁边轻轻拍你肩膀,告诉你:“别急,冷静点,一切都会好。
”电刺激为什么能减轻痉挛呢?电刺激能通过刺激皮肤上的神经,让这些神经信号正常传导到肌肉。
你看,那些痉挛的肌肉,往往是因为神经信号混乱或者过度兴奋,才让肌肉失控。
电刺激通过发送一种“适当”的信号,抑制了这些过度活跃的神经,控制住了肌肉的失控。
就像是给神经系统按了个“暂停键”,一切回归正常。
不光是通过这种“安抚”神经的方式,电刺激还可以让肌肉得到放松。
你想想,长期的痉挛和肌肉紧张,往往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肌肉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
电刺激通过微弱的电流,激活了局部的血液循环。
就像是给肌肉做了个“血液按摩”,让那些因为紧张而得不到滋润的肌肉,重新找回了活力。
有些朋友可能会担心,电刺激是不是会带来副作用?放心,这可不是像电击那么可怕的事情。
电刺激使用的电流强度非常低,不会给身体带来任何危险。
反而,很多人都反映,在使用电刺激治疗后,感觉全身轻松了很多,甚至能减少疼痛感,恢复得也更快。
所以,别害怕,试一试,可能就会让你感觉恍若重生。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点,那就是电刺激对痉挛的治疗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尤其是在运动过度或是因为某些不良姿势导致的肌肉拉伤时,电刺激能快速缓解不适。
mect治疗的原理
mect治疗的原理MECT治疗的原理。
MECT(电抽搐疗法)是一种通过电刺激诱发癫痫发作的治疗方法,它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疗中。
MECT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电抽搐的生理效应、神经递质的改变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首先,MECT治疗的原理之一是通过电抽搐的生理效应来产生治疗作用。
在MECT治疗中,通过电刺激诱发大脑中的癫痫发作,这些癫痫发作会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如大脑内的神经递质释放、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等,这些生理效应对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MECT治疗还可以通过改变神经递质的水平来产生治疗效果。
神经递质是大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它们参与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多种功能。
研究表明,MECT治疗可以影响多种神经递质的水平,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这些神经递质的改变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症状改善密切相关。
此外,MECT治疗还可以通过影响神经可塑性来产生治疗效果。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的可变性,它对于学习、记忆和适应环境等功能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MECT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和稳定,增强神经网络的连接性,这些变化对于患者的精神症状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MECT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电抽搐的生理效应、神经递质的改变和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这些原理共同作用,可以产生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症状具有显著的作用。
然而,MECT治疗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慎重考虑。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进一步研究,揭示MECT治疗的更多机制,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方法。
无抽搐电抽搐的治疗机制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无抽搐电抽搐的治疗机制及不良反应的处理无抽搐电抽搐(简称MECT),是对病人实施麻醉后,给予肌肉松弛剂,待病员出现肌束颤动,从面部开始,向全身蔓延;腱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后通电,引发痉挛发作。
适用于包括所有类型的抑郁症、躁狂、精神分裂症以及伴有兴奋冲动、躁动不安、拒食、违拗和紧张木僵症状的其他疾病。
焦虑性神经症、人格解体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等病人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给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往往能够获得奇效。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目前在精神科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
精神药物的机制有多种假设,但是还不十分清楚,而电痉挛的治疗机制更不明了。
自从电痉挛问世以后,对其治疗机制就一直在研究探索之中。
最早的假设是电痉挛引发的抽搐起了治疗作用,即癫痫与精神病相互拮抗,现在此种假设已经被否定;其他早起关于电痉挛治疗机制的假说大多是从心理机制着眼的,如对电痉挛治疗的恐惧起了治疗作用的学说;自责自罪甘愿接受治疗处罚的学说等等。
有人认为是电流通过大脑半球,引起了“保护性抑制”的作用,破坏了病人的病态思维联系。
还有学者认为抽搐时脑缺氧起了治疗作用;还有一种思维重组的学说,即多次使用电抽搐治疗后所致意识模糊和逆行性记忆障碍,使患者发病阶段的病态思维消失,而后思维重新组合,沿着以往正常思维延伸。
近些年来,人们把注意重心移到脑部神经生理方面,现已发现电抽搐治疗对多种神经递质有影响,但由于很难对人体直接做神经递质与受体的测定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只能从动物试验中获得。
对动物进行电抽搐后发现,电抽搐能够减少β-肾上腺素受体的数量;电抽搐次数越多,这种现象就越明显,起到了一个较合适的向下调节的作用。
也有学者指出,病人用电抽搐治疗后,脑内5-HT含量增高,因此具有抗抑郁的作用。
但也有学者指出,病员用三环抗抑郁药物治疗后,5-HT受体的数量减少,而动物进行电痉挛治疗后5-HT受体的数量则增多,两者呈相反现象。
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似乎二者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根本不同。
电抽搐治疗的方法课件
患者及家属的认知与准备
1 2 3
患者及家属教育
介绍电抽搐治疗的基本知识、治疗过程、注意事 项以及预期效果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认 知和理解。
心理辅导
针对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的焦虑、恐惧等心理问 题,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 治疗过程和康复期。
治疗前的准备
指导患者及家属做好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身 体准备、药物准备、生活调整等,以确保治疗的 顺利进行和治疗效果。
电抽搐治疗后,患者可能会出现 头痛和恶心的症状,这是由于治 疗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和兴奋所引 起的。这些症状通常会在短时间
内自行消失。
肌肉疼痛
电抽搐治疗可能导致肌肉疼痛, 特别是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较高 的电流强度时。这种疼痛通常会
在几天内消失。
记忆问题
电抽搐治疗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短 期记忆,导致记忆力减退。然而 ,这种影响通常是暂时的,并且
应用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
分享电抽搐治疗的典型案例,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治疗过程、治疗 效果及随访情况等,以展示电抽搐治疗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案例讨论
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讨论,分析电抽搐治疗的适用范围、治疗效果 影响因素以及治疗中的难点和挑战等。
案例启示
总结案例经验教训,提出电抽搐治疗实践中的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
电抽搐治疗的方法 课件
目 录
• 电抽搐治疗简介 • 电抽搐治疗方法 • 电抽搐治疗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 电抽搐治疗的效果与前景 • 电抽搐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 • 电抽搐治疗的实践与应用
01
CATALOGUE
电抽搐治疗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电抽搐治疗(ECT)是一种利用电流刺激大脑引发全身抽搐 和暂时意识丧失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缓解严重抑郁症和其他 精神疾病的目的。
电痉挛治疗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ECT)
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 洪晓虹
电痉挛治疗—概述
电痉挛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1938年意大利人 Cerlett和bini 提出的,它的主要原理 是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引起 中枢神经系统癫痫样放电产生全身 性抽搐发作的治疗方法。 ECT作用机理未明。
1.全面了解病情,注意躯体疾病病史; 2.了解用药史,注意: 利血平及衍生的化合物,引起致死性低血压; TCA和MAOT:治疗前停用10-14天; 锂盐:停用,延长意识障碍时间,增加琥珀酰 胆碱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苯二氮卓类:缩短抽搐时间并降低ECT效应; 抗痉挛药物:电抽搐值增高; 抗精神病药物:低效价抗精神病药物增加ECT 的低血压作用。
电痉挛治疗—不良反应及处理
4.支气管痉挛:解除痉挛诱因,可用氨茶 硷或地塞米松; 5.加压给氧; 循环系统: 1.低血压:补充血容量,给予升压药:麻 黄素或多巴胺; 2.高血压:舒张压100mHg或收缩压>30基 础值;处理:改善通气;
电痉挛治疗—不良反应及处理
3.窦性心动过缓,过速:对症处理; 4.频发室早:细氧,利多卡因对症,停用 无抽搐电痉挛治疗; 消化系统症状: 1.恶心,呕吐:密切观察病人有无颅内压 增高的体征,是否存在脑血管意外; 2.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或化学性肺炎,给 予对症处理;注意:死亡率高电痉挛治疗—治疗前准备
3.全面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神经系统检查, 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检查; 4.注意全身情况:严重拒食,营养不良者 应当给予补液和加强营养,必要时鼻饲; 5.与患者和家属充分交流,告知电痉挛治 疗的知识,消除对痉挛治疗的恐惧情绪; 同时说明电痉挛治疗的疗效以及技术操 作的危险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精神科电抽搐治疗及护理
精神科电抽搐治疗及护理电抽搐治疗(electricconvulsivetherapy,ECT)是一种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短暂的意识丧失和全身性抽搐发作,以达到控制精神障碍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1.抑郁症,尤其重度抑郁、有强烈自杀念头、自杀行为的病人。
2.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如木僵、违拗、缄默、拒食。
3.精神运动性兴奋,如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紧张症状群。
4.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精神障碍病人。
(二)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肿瘤、癫痫、严重的脑血管疾病等。
2.严重躯体合并症,如肝、肾、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疾患。
3.全身感染性疾患或体温在37.5°C以上者。
4.严重骨关节病、视网膜脱落、青光眼。
5.60岁以上老人,12岁以下儿童,孕妇、产后1个月内的产妇、身体极度虚弱者。
二、治疗方法1.向家属告知进行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和风险,以取得亲属的知情同意。
对于自知力较完整的病人,应取得病人本人的知情同意。
2.治疗前,应详细了解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如必要的化验检查、心电图、脑电图、胸部X线摄片等。
3.治疗一般在禁食4小时,禁水2小时后进行,防止治疗中出现呕吐引起吸入性肺炎。
4.对自主呼吸恢复较差者或唾液分泌过多的病人,应于治疗前15分钟给药。
药物一般选用可拉明、洛贝林、阿托品行皮下注射。
5.检查治疗机,调节电量。
一般以能引起病人痉挛发作的最小电量为宜。
6.病人仰卧于治疗床上,将生理盐水或导电冻胶涂于病人两侧颍部,将裹纱布的压舌板置于病人上、下臼齿之间,让病人咬紧,以免痉挛发作时损伤齿、唇、舌。
7.操作者置电极于病人头部正确位置,并保护好病人下颌,可开始通电治疗。
8.抽搐发作分期:(1)潜伏期:从通电开始到肌肉强直之前。
(2)强直期:从全身肌肉强直到眼睑开始抽动,历时约10秒。
(3)阵挛期:从眼睑抽动开始到全身抽搐停止,历时30~45秒。
抽搐的治疗与护理
抽搐的治疗与护理一、定义抽搐是指引起骨骼肌痉挛的癫痫样发作及其他不自主的骨骼肌发作性痉挛。
可因大脑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也可因全身代谢障碍、中毒、缺血、缺氧引起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
临床多表现为强直-阵挛性抽搐、局限阵挛性抽搐持续状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①大脑功能的短暂性障碍:这是脑内神经元过度同步化的结果,当异常的电兴奋信号传至肌肉时,引起广泛肌群的强烈收缩而形成抽搐。
许多脑病变或全身性疾病可通过破坏脑的控制作用,使抽搐阈下降而引起脑功能障碍,如颅脑创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低血糖、尿毒症等引起的抽搐。
②非大脑功能障碍:引起肌肉异常收缩的电兴奋信号源于下运动神经元,主要是骨髓的运动神经元或周围运动神经元。
如各种原因引起的低钙血症可作用于下运动神经元,使轴突和肌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而兴奋性升高,引起手足抽搐。
破伤风杆菌外毒素则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使其肿胀而发生功能障碍。
三、临床表现(1)病史头部创伤、脑炎、脑膜炎、疫水接触、家族遗传史、服药史和职业史等。
(2)伴随症状①伴意识障碍和大小便失禁:多见于癫痫大发作,也可见代谢性抽搐如尿毒症、妊高征,中毒性抽搐、脑血管病等。
②伴脑膜刺激征:见于各种原因的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③伴高血压:见于高血压病、肾炎、子痫、铅中毒。
④伴精神症状、颅内高压症:见于颅内病变。
⑤伴角弓反张、苦笑面容、牙关紧闭:多为破伤风。
⑥伴剧烈头痛:见于高血压、急性感染、蛛网膜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创伤、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⑦伴瞳孔扩大与舌咬伤:见于癫痫大发作。
⑧伴局灶性体征:如偏瘫、偏盲、失语等,对脑损害及定位有帮助。
⑨心血管、肾病变、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等引起的抽搐均伴有相应的临床征象。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糖、尿素氮、电解质、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内分泌等检查及毒物分析。
②特殊检查:脑电图、头颅X线摄片、脑血流图、造影、CT或MRI、脑脊液、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
认识电休克疗法什么是电休克疗法
认识电休克疗法_什么是电休克疗法*导读:抑郁症除了可以用心理疗法治疗之外还可以用技术疗法治疗,而这项治疗抑郁症的技术就叫做电休克疗法。
小编将带大家深入认识电休克疗法,包括认识电休克疗法的作用及其适应症。
电休克疗法亦称电抽搐治疗,系指以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是一种很有效的疗法。
*电休克疗法的适应症抑郁症提起医治抑郁症的方法,临床上主要以抗抑郁剂药物疗法和心理疗法为主。
而对于一些顽固性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以及症状严重药物疗法无明显效果的抑郁症患者,心理医生可能会建议家属采取电休克疗法ECT治疗。
ECT是重型抑郁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其效果比用丙咪嗪或苯乙肼等药物治疗的速度为快,尤其对女性病人比用丙咪嗪疗效好。
治疗指征包括有高度自杀企图的病人、抑郁性木僵的病人或不能充分摄食维持机体需要而有生命危险的病人,以及持续而严重的抑郁症,尽管进行了充分的抗抑郁剂治疗,仍是极度忧伤需要快速恢复的病人。
ECT亦适用于分娩后需要快速治疗去照料婴儿的患抑郁症的母亲。
在过去ECT除用于抑郁症以外,也用来控制躁狂症状,尤其是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临床经验提示ECT 还可以加快改善紧张性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状态。
其它类型的精神分裂症不属于ECT的治疗指征。
目前临床上所使用的电休克疗法,大多数都是已经过改良的电抽搐休克疗法。
它医治抑郁症的原理是,用短暂时间、适量电流通过抑郁症患者大脑,使病人暂时意识丧失,全身抽搐,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当前世界医学界普遍采用电休克疗法的适应症包括:极度的兴奋状态、严重的抑郁状态、木僵状态。
如果没有后续治疗而突然停止电休克疗法ECT,会很容易导致患者复发抑郁症,但要是接着进行强制性抗抑郁药物治疗的话,患者症状的缓解就更趋于稳定。
这证实了药物治疗对于保证休克疗法的总体疗效是极为重要的。
*与此同时,电休克疗法的副作用也不可忽视。
电休克可能会引起焦虑和头痛,ECT可以引起短暂的退行性记忆缺损和抽搐发作之后30分钟内的记忆丧失。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
电休克治疗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行之有效 和安全便捷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精神科治疗领 域里唯一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一种治疗手段,尤 其对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紧张型症状群有 显著疗效。 在国内精神科治疗领域已经是最为广泛、基 本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一个现代精神卫生机构 标志性的技术之一。
电休克(抽搐)治疗原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电休克治疗是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 引起病人意识丧失,皮层广泛性脑电波发 放和全身性抽搐,以达到控制精神症状的 一种治疗方法。
电休克(电抽搐)治疗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期欧洲有学者提出精神分裂症和癫痫之间 存在“拮抗”关系的观点。当时医学界流行着一种说法, 即“患癫痫的人不会患精神分裂症”。 当时匈牙利医生Meduna在学习文献时发现,精神分 裂症的患者急性期如果出现癫痫发作,那么在发作后他 的精神症状就会有所减轻,且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 发抽搐发作后,精神症状也会有所缓解。所以Meduna猜 测抽搐可能会减轻精神病人的精神症状,于是开始寻找 方法来诱导精神病人发生抽搐。经过多方尝试,最终选 择了给精神病人肌肉注射樟脑油的方法。首例患者经过 18天5次治疗,木僵症状得到完全的缓解。后来因樟脑 油诱发抽搐的副作用较多,后来Meduna改用戊四氮诱发 抽搐,戊四氮抽搐疗法迅速在欧洲传播。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适应症 1.抑郁状态、严重抑郁,有严重消极观念、自伤、自杀企图 和行为或明显自责自罪者。 2.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者。 3.缄默、违拗、拒食、拒药、木僵状态或亚木僵状态。 4.精神疾病处于严重的焦虑、强迫者。 5.明显幻觉、妄想。 6.癫痫性精神障碍。 7.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对药物不能耐受或不适于药物治疗 者。 8.难治性精神疾病或须长期维持治疗者。
电抽搐治疗
电抽搐治疗电抽搐治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医学工具,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是一种通过通过施加电流来影响神经或肌肉系统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电抽搐治疗的工作原理、应用范围、风险和效果。
电抽搐治疗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应用电流来刺激神经或肌肉组织,从而改变其活动方式。
它可以通过施加直流电流或交流电流的方式来实现。
直流电流的施加可以用于刺激神经,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交流电流的施加可以用于刺激肌肉,应用于康复治疗和运动障碍病患者。
电抽搐治疗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对于神经疾病患者,如帕金森病患者,电抽搐治疗可以通过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来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对于运动障碍病患者,如脊髓损伤患者,电抽搐治疗可以通过刺激患者的肌肉来促进康复。
此外,电抽搐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和睡眠障碍等精神障碍病患者。
然而,电抽搐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刺激或烫伤等不适反应。
因此,在应用电抽搐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患者没有潜在的风险因素。
此外,电抽搐治疗也可能对某些人群产生负面影响,如孕妇、心脏病患者和癫痫患者,因此在这些人群中应谨慎使用。
尽管存在一些风险,但电抽搐治疗在很多患者身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多项研究表明,电抽搐治疗对于很多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障碍疾病都有着显著的疗效。
比如,一些临床试验显示,电抽搐治疗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可以显著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此外,电抽搐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抑郁症的患者,改善其情绪和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电抽搐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医学工具,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它通过刺激神经或肌肉组织来改变其活动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尽管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多项研究表明,电抽搐治疗对于很多患者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然而,对于患者来说,在接受电抽搐治疗之前,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风险和效果,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精神疾病电疗的原理是
精神疾病电疗的原理是精神疾病电疗,即电抽搐疗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是一种用电刺激诱发短暂癫痫发作的治疗方法。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尽管该治疗方法引起了许多争议,但其有效性和作用机制得到了广泛认可。
精神疾病电疗的原理是通过直接刺激大脑产生电流并引发癫痫发作,进而改变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疾病的效果。
具体来说,电疗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机制产生治疗效果:1. 神经递质改变:电抽搐疗法通过刺激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再摄取,改变了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和功能。
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出现一种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的缺乏,电疗可以通过调节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和吸收来缓解抑郁症状。
2. 神经可塑性增强:电抽搐疗法能够诱导大脑产生短暂的癫痫发作,从而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交流。
这些癫痫发作引发了大脑内部的短暂混乱,进而促进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可塑性和新的神经元连接的形成。
3. 电疗产生的生物效应:电抽搐疗法还会引发一系列生物效应,如促进脑内血液循环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营养供应、增加神经细胞生长和修复。
这些生物效应有助于修复和重建受损的神经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精神疾病电疗在一些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此外,电疗也有一些副作用,如记忆障碍、头痛、肌肉痉挛等。
因此,在使用电疗治疗精神疾病时,要谨慎选择适用病人,并严密监测和评估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总结来说,精神疾病电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直接刺激大脑产生电流,并引发短暂的癫痫发作,通过神经递质改变、神经可塑性增强和生物效应等机制来治疗精神疾病。
尽管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电疗已被证明对一些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电抽搐治疗
➢ 主要用于重度抑郁症,尤其是对有严重拒食和强 烈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的病人是快速有效治疗的 治疗手段。
电抽搐治疗目的——适应症
1.抑郁障碍伴强烈自伤、自杀企图及行为者; 2.精神分裂症具有急性病程、伴明显情感性症状或紧张 症表现者,或有明显拒食、违拗者、或有明显冲动、攻 击行为者,或抗精神病药物无效或效果较差者; 3.躁狂发作伴兴奋、躁动、易激惹、极度不配合治疗者, 或伴有冲动、攻击行为或风险者,或药物治疗疗效差者; 4.其他精神障碍者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如焦虑障 碍、焦虑色彩突出的强迫症、人格解体综合征、冲动行 为突出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等; 5.顽固性疼痛,如躯体化障碍、幻肢痛等。
➢ 患者返室休息时应加强看护,防坠床,必要时给予 约束保护。
➢ 术后禁食、禁水 2h,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进 食、进水。
治疗过程的护理——治疗前的护理
1.患者的准备 (1)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以消除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治疗前应为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如为女患者要询问是否来月 经,将结逐项填写在护理记录单上,有异常时及时报告医师。 (3)治疗前遵医嘱停服抗精神障碍药物 1次,禁食禁水6 h。 (4)治疗前半小时是否注射洛贝林、阿托品等药物,视患者情况遵医嘱而定 (5)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防止患者痉挛发作时便溺在床。 (6)取下活动假牙、发夹眼镜等一切金属类物品,松解领扣和裤带。 2.环境的准备治疗室应安静、整洁,布局合理,与其他患者分开以防患者观看后 紧恐惧而拒绝治疗。 3.用物准备治疗床、ECT治疗机1台、沙垫大小各1个生理盐水或导电冻胶、纱 签、皮肤消毒剂。 4.急救器械如压舌板、开口器、舌钳、血压计、给氧设备、吸痰器、简易人工 呼吸器。 5.急救药品 呼吸三联针。
电抽搐治疗E课件
¨ 预防:治疗前3天减量,治疗前1天最好停药。
电抽搐治疗E课件
11
MECT
¨ 舌后坠:体型肥胖者多见。处理---必要 时使用舌钳。
¨ 治疗前应停用锂盐。理由:锂盐使病人 抽搐后意识混乱时间延长、程度加重、 增加肌松剂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与抗精神病药的阻滞作用正好相反,故 可用来抢救。
2) 休克:CPZ、clozapine阻滞了NE受体
→周围血管扩张→BP↓,出现休克。如
收缩压<12Kpa,尿量<30ml/h,四肢
发凉,皮肤冷等,应积极治疗,升压用
多巴胺、间羟胺。三环类导致心源性休
险时应首选ECT。还有人指出:适宜ECT的患 者,适量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数次ECT要比使用 大剂量药物安全些。
电抽搐治疗E课件
3
治疗方法
¨ 1、电极位置:两侧颞部的前面,两眼眶 外耳 道连线的上缘,向后不超过冠状缝。 如超过则不易引起抽搐发作,不宜太前, 否则易引起眼结膜下出血。 电极的正确使用与疗效和副反应的关系 密切。
¨ 4、ECT死亡率极低。近似小手术麻醉引
起的死亡率。低于精神药物引起的死亡
率。国外报道:0.2-0.3/万,有的为3-
4/10万。国内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1958-1999)施行ECT数十万人次,
共有4例死亡。常于治疗后30-60分钟内
出现,与潜在的心脏疾病有关。
电抽搐治疗E课件
7
适应症与疗效
¨ 1、精神分裂症:紧张型效果最好,病程越短
¨ 国外于1951年开始使用。 ¨ 静脉诱导麻醉—消除肌松剂产生的窒息、
MECT教案
MECT 教案改良电抽搐治疗,又称改良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一时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目的的一种方法。
MECT 历史年限 治疗者 治疗方法 1934年 Meduna (匈牙利)樟脑酊1935~ 1938年 Lazlo Meduna (1896~1964) 戊四氮化合物 1938年 UgoCerletti (1877-1963) LucioBini (1908-1964)(意大利) 电休克电抽搐电痉挛1940~1970年 1970~目前 Bennett 改良电抽搐 逐渐减少 TMSMECT 作用机制(1)抑郁症的发生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一种与人类的情绪、行为、睡眠有关的化学物质)紊乱有关。
而MECT 通过皮层广泛放电,抑制大脑异常活动,使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合成与摄取增加,提高对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敏感及5-羟色胺再摄取,对多巴胺能递质系统也有若干影响。
(2)MECT 通过对多受体的全面即刻协同作用,使中枢神经递质系统达到新的相对平衡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我们知道在大脑,海马是边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参预学习、记忆、情绪反应及植物神经功能等,而MECT可以促进海马部位的神经生成,通过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调节神经可塑性而起到治疗作用。
(4) 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它参预脑内多种代谢活动,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而MECT可以通过影响γ-氨基丁酸介导的神经回路而起到治疗作用。
电抽搐发生后,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部份区域的的数量增加,但在重复赋予电刺激后,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的抑制性GABA-B受体功能明显增加,会引起某些区域强烈的抑制。
(5)腺嘌呤抽搐发作后,大脑皮质的腺嘌呤A1受体的作用上调,腺嘌呤受体的拮抗剂咖啡因和茶碱可延长抽搐的时间,但其对抽搐阈值的影响很小。
因此,在ECT治疗时同时给予茶碱会延长抽搐时间,甚至会引起癫痫持续。
(6)谷氨酸能系统抽搐发作后常伴有谷氨酸的快速释放,抽搐时间的延长可引起谷氨酸受体的亚型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活动过度而导致大脑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恒压和恒流
正弦波对患者的另一个不利之处是其电压恒定,使剌激电量随电阻的变化 而变化,当患者阻值过低时(如二个电极过于接近或皮肤潮湿),电流相 对过大,容易灼伤皮肤。电阻过高(如老年人),可降低剌激能量与电量, 使剌激电量难以控制,使不发作或定的电流刺激可以保证恒定的刺激释放。
频率
由于神经元的去极化和复极需要6ms左右,所以脉冲波间隔时间是ECT有 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率在于83.3Hz的电剌激则与神经元去极化和复极 所需时间(6ms)相冲撞,它提供的电剌激有一半落在神经元的不应期。 因此,波宽为0.5~1ms时所提供的效能最大,亦即是治疗仪设计的脉冲波 频率应在83.3Hz以下效能最佳。频率在90Hz以上诱导发作的成功率最低。
脑生物电变化
1期:低电压高频β波活动 。 2期:高电压10-20Hz规律多棘波。 3期:不连续的2.5-3.5Hz多慢波综合。
心输出量
平均增加了81%,且大约在2min后又回到正常。
心电图影响
心律失常及传导异常 T波波幅的增高,T波倒置,ST段缺血性或非缺血性下移。
心脏酶谱
ECT治疗后数小时,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明显升高, 但是谷草转氨酶(GOT)并无升高。 当ECT治疗后的96小时内间断多次取血检测均未发现心肌任何一种特殊同 功酶的明显升高。
神经生理假说:
早期发现精神分裂症和癫痫患者存在明显的对抗性,即有癫痫发作的患者 能很快地从精神症状中缓解。 Meduna也发现癫痫患者的脑神经胶质细胞增加,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神 经胶质细胞减少,使用樟脑来诱发癫痫而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目的。
神经生化假说
受体方面 神经递质方面 内分泌激素方面
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
整理于
黄雄《电抽搐原理与临床应用》
2018/4/13
电抽搐治疗参数
刺激强度 波形 波宽
频率
电流
刺激强度
电能(焦耳)=电流强度的平方×阻抗×时间 电量(毫库仑 )=电流强度×时间
波形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ECT机品种繁多,实际上不外乎两大类,一是传统的 ECT机,提供的是正弦波电剌激;二是现代脉冲式ECT机,提供的是脉冲 矩形波电剌激。
心血管系统变化
心率 血压 心输出量
心电图影响
心脏酶谱
心率
电刺激期间有强烈的迷走神经 兴奋:窦性心动过缓 、窦房结阻滞 、心跳 停搏 。 在抽搐中刺激了脑干--导致肾上腺髓质激素(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 ,出 现心率较快 。
血压
在治疗过程中,血压始终与心率平行。在给予阿托品的情况下,迷走神经 兴奋期血压迅速下降后又迅速上升超过正常血压的30%-40%达到峰值。此 时收缩压常超过200mmHg。在刺激后前7s内动脉收缩压峰值升高,结果提 示与心率一样ECT第一时相产生的高血压效应也是神经源性的,最初收缩 压升高值较舒张压高。
正弦波电剌激
正弦波电剌激:电流是以逐渐上升和下降的方式提供电量,其中大部份电量 低于神经元去极化所需的最小电量。正弦波电剌激多余的电量不但不能增 加疗效,反而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电图产生不良影响。
矩形波电剌激
短暂脉冲式的矩形波电剌激则完全不同,它陡然上升,陡然下降,并在 1ms内释放能量。由于电流在电剌激的最高点消失,短暂脉冲式的矩形波 电剌激在与正弦波电剌激时比较,电荷仅为小部份,并具有相同的治疗效 果。脉冲刺激比正弦波刺激更易诱导发作。接受正弦波ECT治疗的患者平 均受刺激自弛量都是单脉冲ECT治疗时的3倍:317mC和97mC (Weiner, 1989)
公式法
根据年龄来确定刺激电量要使用一个公式,该公式提供一个刺激电量的平 均值,大约是抽搐阈值的2.5倍,公式为:刺激电量值(治疗时电量值)(mC, 毫库)=年龄×5 比如说,对于一位50岁的患者来说,初始刺激电量就应当是250mC,这 只是一个近似值,一台抽搐仪可以通过以患者岁数刻度表来调整刺激电量。
受体方面
各种受体敏感性增高:DA受体、GABA受体 、阿片受体、5-HT受体等。
神经递质方面
神经递质释放增加:
1、DA 2、 5-HT 3、GABA 4、NA 5、BDNF 神经递质释放减少:乙酰胆碱
内分泌激素方面
催乳素释放增多 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增多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增多
生长激素含量保持不变或略有所下降
催产素、血管加压素、神经生理因子增多 内啡肽含量增加
催乳素释放增多
电抽搐治疗所诱发的催乳素释放不受纳络酮的阻断影响。所以它不依赖于 鸦片类受体系统的影响, 不受酚妥拉明的强化性影响,也不受去甲肾上腺素能因素的影响。 羟甲丙基甲基麦角酰胺(methysergide)是一种非选择性的5-羟色胺受体阻滞 剂,同时具有多巴胺能的一些特点,却能减轻电抽搐治疗所诱发的催乳素 释放水平,提示催乳素释放既是5-羟色胺所中介的结果,也是多巴胺拮抗 的效应。
治疗剂量的选择
滴定法 公式法 固定式、高电量刺激法
滴定法
根据病人或治疗因素的基础来预测个体阈值发作范围 。 一般采用刺激量是抽搐阈值的2倍,重复刺激的间隔时间大概需要20秒,普 遍禁止第四次或第五次的重复刺激。每次电量加倍。 如果病人的肌肉松弛剂的药效减弱可再给病人半剂量的肌肉松弛剂。
电抽搐治疗作用机制
神经心理假设 神经生理假说 神经生化假说
神经心理假设:
有自责自罪的患者由于期待受惩罪,而把电抽搐作为一种惩罪而接受。 认为在抽搐疗法中意识将要丧失之前出现的濒死感觉使患者出现再生的意 念。这在戊四氮抽搐之前会有极度恐惧的感觉,但电抽搐一般没有这种感 觉。相反地,亚抽搐治疗能引起较多的恐惧和焦虑,但它们对重性精神病 (特别是忧郁症)却未见有显著疗效。
结果
短暂脉冲式的矩形波电剌激比正弦波电剌激更为有效。 正弦波ECT使定向力恢复更慢,并引起更严重的记忆缺损。短暂脉冲式电 剌激治疗时认知缺损的副作用更小。 正弦波电剌激引起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短暂脉冲式电剌激。
波宽
正弦波与短暂脉冲式电剌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可能是波宽,60Hz的正弦波 波宽是8.3ms,大约为0.5—1.0 ms的10倍左右,波宽大于1.0 ms的治疗效 果更差,且增加患者认知的副作用和风险/效益比。在一给定电量时,脉宽 减半,那么刺激过程(时间)就要加倍。因此,为了治疗的有效性,尤其对于 老年患者,有必要使用在生理范围内的波宽下提供最大剌激,以减少ECT 带来的风险。
固定式、高电量刺激法:
电量范围在375-500mC之间,这样可以确保患者能获得一个快速、最好的 治疗效果,而不需经过复杂的亚抽搐刺激过程。
结果评价
抽搐能量指数 抽搐一致性指数 抽搐发作后抑制指数
抽搐能量指数
总的平均波幅×抽搐时间,低于550的抽搐能量指数提示需要用较高的电量 重新剌激。
抽搐一致性指数
以100-(EEG和EMG)抽搐时间差/(EEG+EMG)抽搐时间,低于51% 的一致性指数提示需要用较高的电量重新剌激。
抽搐发作后抑制指数
反映抽搐末EEG波幅下降至平台的速度和程度,抽搐结束后0.5秒后开始计 算3秒内的平均波幅/抽搐过程中平均3秒峰波幅,低于80%的抑制指数提示 需要用较高的电量重新剌激。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疗效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