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习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4)新闻体裁2、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 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 what:何事⑤、 why:何因⑥、how:何果C、新闻(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3、新闻(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一、自主预习: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分别划分这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2.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

3.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二、理解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三、小组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3、《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2.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中的“别了”二字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四、中心思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中心思想在于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展现中国人民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不懈追求。通过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场景,文章抒发了亿万中国人的爱国情怀,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经沧桑之后终于迎来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同时,该文章也强调了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以及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中,作者选择了独特的视角和承载方式,通过描述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维多利亚港湾的情景,巧妙地展现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性时刻。这种写作手法既具有新闻性,又富有文学色彩,使得整篇文章既生动具体,又深刻隽永。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报道,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学习重难点
深入领会新闻报道的结构特点,把握其如何巧妙地融合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以生动展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体会文章标题的精妙,以及新闻中场景描写与语言情感的深度融合,如何精准传达出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此外,难点还在于理解新闻报道如何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既保持新闻的客观性,又充满感染力。
文章在写作视角和场景描述上也非常出色。它巧妙地融合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通过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的氛围。例如,对彭定康告别港督府的降旗仪式、查尔斯王子出席的告别仪式以及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等场面的描述,都充满了真实感和历史感。
文章还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主观感受的融入。虽然作为新闻报道,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但作者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沉的情感,成功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文章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香港回归的喜悦和自豪。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了解新闻1.新闻的定义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是一种及时准确地报道新的、重要事实的新闻体裁。

一般采用客观报道形式,只用叙述手法。

(有时也适当进行一些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没有特殊的必要,一般不在消息中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新闻的特征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③快:要迅速及时,有时效性。

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3.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4. 新闻正文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新闻标题(消息),它是用以揭示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其字号一般大于正文,它通常被用来借代整篇消息。

新闻的标题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主标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主标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引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前,主要作用是引出主标题。

文字较短,不超过一行。

常见的有三种方式:①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方法等引出主题。

②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来引出主标题;③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标题,不写新闻事实。

副标题,位于主标题之后,主要是用事实对主标题作些补充和解释。

解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标题不写事实,只提出一种论断或疑问,标题所准备的新闻事实,全部写在副标题中。

另一类是,主标题已承担一部分叙事的任务,副标题所作的解释,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灵活。

补充也有两种:一是补充主标题以外的次要事实;二是对主标题所写事实的续报。

10.14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

10.14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任务驱动
想一想你在阅读一篇新闻时,最关注的是新闻的哪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知识链接
1、新闻的相关知识
(1)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A、“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B、“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C、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3、场景与背景材料的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浏览课文,结合文中场景,找出文中的背景材料,并概括其作用,体会文中的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科目 Nhomakorabea语文
年级
高一
备课人
高一语文组
课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新教材导学案

3.1《别了,“不列颠尼亚”》新教材导学案
列颠尼亚”》这篇文章,有一个疑惑希望您能够帮我解答。这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读起来像新闻,又不像新闻,它可以放到新闻专栏里吗?
某读者 2022年9月21日
学习活动一:比较阅读下面这则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通过完 成以下几个任务,来具体分析为什么这位读者会认为这篇《别了, “不列颠尼亚”》不像是新闻呢?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场景四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 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 零4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精确的时间含蓄地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
运用对比,语言的多义性,“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 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场景一
前一句解释降旗仪式的原因,后一句强调这是最后一次,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 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 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港督府最后一次降旗
彭定康和家人离开港督府
通过补充25任港督对港督府的扩建、装修,来说明英国人在香港以主人自居,并且想 长久地永远的统治香港的野心。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 隆重举行》
• 23时42分:交接仪式正式开始 • 23时56分:中英双方护旗手入场 • 23时59分:降英国国旗和香港旗 • 7月1日零点整:升旗 • 零时4分: 江泽民主席讲话
《别了,“不列颠尼亚”》
• 6月30日下午:告别仪式拉开序幕 • 4时30分:港督府降港督旗 • 4时40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 6时15分:添马舰东举行告别仪式 • 7时45分:广场第二次降旗 • 最后一分钟:降米字旗 • 7月1日第一分钟:升五星红旗; •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 • 0点40分: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实用价值:掌握新闻知识,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标题、细节、情感等方面。

品评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情感价值:培养民族自豪感,从国际争端看人际交往。

二、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p57夯实基础1、4三、导入设计: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古老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下面,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四、互助互学:(一)新闻知识。

(见资料)(二)香港回归相关资料。

(见资料)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下面请同学们深度阅读本文、找寻新闻写作的金钥匙。

完成(三)1、2(三)深度阅读本文、找寻新闻写作的金钥匙。

(独立——合作)完成1、2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何内涵?标题鉴赏+标题练习: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特写按什么顺序选择哪几个场景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3、可否去除场景外的文字?为什么?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时间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自主学习:二、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 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 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并找出对应事件。文中描写了英国 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从英国(港督)撤离香港的角度,按时间顺序进行 记录。对应事件(见下) 第一场景: 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 旗帜。(第三自然段) 标志: 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自主学习:二、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 篇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 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并找出对应事件。文中描写 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第二场景:
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 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标志: 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 抱。
强调作用:
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突出和强调“别了”,引人 注意。
合作探究
二、体会这则新闻的导语的特点与作用。 特点: 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 的介绍、事件的结果。 作用: 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 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 殊的历史使命。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 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港即将回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合作探究 四、揣摩含蓄的语言 2.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 内涵?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 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②历史轮 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 “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作者没 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 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高一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导教案【目标择定】、经过本文的文体构造来认识特写新闻的特色。

2、剖析文本的四个特定场景在特写新闻中的作用。

(择定原因:本文的主体内容解读。

)3、感悟细节描绘,加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择定理由:经过解读细节描绘完成本文的感情目标。

)第一部分【研究一径】主问题:本篇特写新闻经过几种手段目睹了香港回归的盛景和英国撤退的历史时辰?请从本新闻的五要向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本新闻是从哪四个主要场景来叙写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本文的哪些细节描绘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问再新】、1997香港回归直播(全程记录片)3 TURiP—在线播放—优酷网。

2、有关电影《婚礼定在回归日》。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 1 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对应检测一、语言累积及应用、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羹(gēng)匙流浪( bó)岑( cén)寂不屑( xi è)B.稔(niǎn)熟丰腴( yù)玉笏( hù)尺牍( dú)c.同情( mǐn)小气( sè)央凂(mèi)氛围( f èn)D.下乘( shèng)寒砧( zhēn)剑鞘(xiāo)狂吠( f èi )2、以下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著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因此惹起热议,是由于中国今世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久离开造成的。

B.不论李安获奖关于中国观众多么喜悦,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3、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旗杆()凝重()掩映()
三、学习内容:
1、通读课文,找出四个场景,讨论并归纳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2、文中提到了几次降旗仪式?最为世人瞩目的是什么?为什么?
3、感受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结构分析: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试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三)全文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语言庄重而含蓄,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五)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四、文本探究
香港回归对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可以用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选材来表现,本文是如何处理的?
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课题:第二单元第6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了特写的特点。
2、了解背景材料运用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读课文,找出四个场景,讨论并归纳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准备:
1、回忆新闻的特点。
2、搜集香港回归相关素材。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
二、内容梳理
(一)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通过哪几个场景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生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生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特点。

2.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

3.了解标题及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学习并能独立筛取信息(重点)了解标题及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难点)【导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1.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访谈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短:消息要求短。

(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1)标题(正标、副标题)(2)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结语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导语的三大作用:一是介绍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二是揭示消息的主题;三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参考《师说》p95)二、思、议、展(一)整体感知1.这篇新闻有哪几部分构成?2.正文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依次记叙了哪些事件呢?写了几个重要场景?(二)合作学习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1)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文中两次提到“日落”这个词语,其作用是什么?)(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 “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新闻的结构,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3、学习写作消息,激发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1、梳理新闻结构。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个课时【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

【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

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一、复习新闻知识1、新闻的概念、分类?2、新闻的要素?3、新闻的结构?4、新闻的主要特征?二、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写,什么是新闻特写?三、【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然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找出文章的导语、主体、结语部分,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主体部分共描绘了几个场景,主要场景是哪四个?分别是什么?【合作探究—情境设计】—梳理主体结构模拟主持:假设你是这几个场景中的记者,向主持人(老师)和观众描述你所看到的?要求:结合课文文本,加入自己的语言和临场反应。

四、在这些场景中,你认为那些语言写的特别好?说说你的理由。

五、【拓展运用】—堂上练习阅读课件材料,进行新闻语言写作练习。

六、总结:七、作业:根据对新闻的学习,请你以“国庆庆典”为新闻报道材料,试写一篇500字以内的新闻。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并积累。

(重点)2、掌握消息(新闻)的结构、要素及文章的写作特色。

(难点)新课导入: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知识链接】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然后在书上给生字注音。

凝重()紫荆()停泊()掩映()世人瞩目()旗帜()接载()降落()2、新闻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

新闻的结构的五部分是、、、、。

3、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概括本则新闻--出示:“本文写了……的事件”【合作探究】1、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结构,本文就是由四个主要场景构成:第一个场景:下午4点30分,;第二个场景:晚上6点15分,;第三个场景:子夜时分,;第四个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

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分析文中三次降旗的不同意义,探讨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

3.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分析本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融合的特点。

一、预习检测1.新闻包括、、、、五个部分。

2.新闻六要素:、、、、、。

3.简要概括本文的导语、主体和结语的内容。

主体(第段),。

结语(第段),。

二、文本研习1.精读主体部分,概括这一部分写了哪些仪式或场景。

2.赏析新闻标题的独特之处。

3.阅读文中写到的三次降旗仪式,分析三次降旗的意义。

4.找出本文融合在现实场景中的背景材料,总结这样写的好处。

5.体会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三、课后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落日朱启平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目睹日本代表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

这天天阴,海风轻拂。

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旗。

签字的地方在战舰右侧将领指挥室外的上层甲板上。

签字桌上铺着绿呢台布,每边放一把椅子。

桌子靠里的一面是联合国签字代表团站立的地方,靠外的留给日本代表排列。

桌前左方将排列美国五十位高级海军将领,右方排列五十位高级陆军将领。

桌后架起一个小平台,给拍电影和拍照片的摄影记者们专用。

其余四周都是记者们的天下。

我站在一座在二十毫米口径的机关枪上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离签字桌约两三丈远。

在主甲板的右前方、紧靠舷梯出入口的地方,排列着水兵乐队和陆战队荣誉仪仗队,入口处又排列着一小队精神饱满、体格强壮的水兵。

八点半,乐声大起,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

八时五十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

他是坐驱逐舰来的。

军舰的主桅杆上,这时升起一面美国国旗。

联合国代表团在签字桌靠里的一面列队静立。

以中国徐永昌将军为首的五十位海军将领和五十位陆军将领,也分别排列在预先安排好的位置上。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16开 4页教师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16开 4页教师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学习目标】1、筛选出文中四个场景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2、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上1【学习难点】上2、3【学习方法】探究讨论法小组互评法【学习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预习案】知识衔接1、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香港回归。

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2.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特写、通讯、评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是一篇新闻特学。

课前演练,自主学习1、什么是新闻(消息)?构成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消息的特点是什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用事实说话;内容新颖;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即真实性;新颖性;时效性:准确性)2、消息的结构五部分是什么?①、标题(引标、主标、副标)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语: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抒情性
在纪实的基础上,作者运 用丰富的文学手法表达了 对香港回归的喜悦、自豪 和期待之情。
象征性
作品通过对“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的描述,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和香港新纪元的开始。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引言
结尾
简述“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的背 景和意义。
总结全文,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 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始末
离开背景
1997年,随着香港回归中国的临 近港的历史使命。
离开过程
1997年7月1日,不列颠尼亚号 在香港举行了隆重的告别仪式, 随后缓缓驶离香港水域,标志着 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
统治正式结束。
历史意义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象征着 香港回归祖国,洗刷了民族百年 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主体
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不列颠 尼亚”号离开香港的过程,包括降旗 、升旗、港督府告别仪式等重要场景 。
关键语句解读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象征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 文中对降旗、升旗的场景描写,表达了祖国恢复行使主权的庄严。
港督府告别仪式上的细节描写,展示了香港历史的变迁和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对历史的反思
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引发读者对 历史的反思,思考如何在历史进程中 把握自己的命运。
对未来展望和期待
对未来的期待
文章表达了对香港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激发奋斗精神
通过对未来的展望,激发读者的奋斗精神,让人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国家的发展 和建设中。
04 知识拓展:相关历史事 件及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通过本文的文体结构来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择定理由:了解本文的特写新闻的文体特征。

)2、分析文本的四个特定场景在特写新闻中的作用。

(择定理由:本文的主体内容解读。

)3、感悟细节描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择定理由:通过解读细节描写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本篇特写新闻通过几种手段见证了香港回归的盛景和英国撤离的历史时刻?1、请从本新闻的五要素来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2、本新闻是从哪四个主要场景来叙写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3、本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1997香港回归直播(全程记录片)3TURiP-在线播放-优酷网。

2、相关电影《婚礼定在回归日》。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课《别了,不列颠尼亚》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羹(gēng)匙漂泊(bó)岑(cén)寂不屑(xiè) B.稔(niǎn)熟丰腴(yù)玉笏(hù)尺牍(dú) C.怜悯(mǐn)吝啬(sè)央凂(mèi)气氛(fèn) D.下乘(shèng)寒砧(zhēn)剑鞘(xiāo)狂吠(fèi)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知名作家任职大学教授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中国当代作家和大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脱离造成的。

B.不管李安获奖对于中国观众多么兴奋,看过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从制作和精神气质上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国电影。

C.人们关注着解决国营企业的振兴和工人们下岗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腾飞。

D.华强集团以过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实践,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壮大公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来。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稿【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4、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引入香港回归视频)二.背景介绍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四. 整体感知(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二)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五.合作探究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2、这篇短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描写现实场景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那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教学参考1028 2042《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教学课时】1课时。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完成预习自测题: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一)自主学习案一、了解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文体常识:1、新闻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言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新兴的新闻体裁(如新闻评论)。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2、新闻的要素(5w 1h) 5W:who(何人)、what(何事)、 when(何时)、 where(何地)、 why(何因) 1H:how(怎么样)3、新闻的结构①标题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如: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②导语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

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③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

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④背景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⑤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

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4、新闻背景可以是对新闻事实历史的说明即历史背景,也可以是对读者不熟悉的新闻人物的介绍即人物背景,或者对读者不熟悉的城市、地区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介绍即地理背景,也可以是对一些专业术语或者新事物、新成就的介绍,往往带有较强的知识性的即事物背景(知识背景)。

新闻背景的作用:使新闻主干事实充实丰满,解答读者的疑问,揭示事物的意义,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加具有可读性。

三、整体感知:1、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提示:课文第一段。

特点:它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包括背景的介绍、事件的结果。

作用:①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

②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香港降落,香港即将回国。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新闻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提示:从英国撤离香港的角度,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

3、用60字左右,按时间顺序概括新闻主体告别仪式的过程。

(略)四、正音并释词凝重掩映陈迹瞩目冉冉升起易帜展拓子夜五、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写下来,准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解决。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案一、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导语(第1段):主休(第210段):结语(第11段)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提示:标题有两层意思:①从字面上看,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②从象征意义上说:“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强调作用:标题是倒装句式,将“别了”提前。

有突出和强调作用,引人注意。

2、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场景一:场景二:场景三:场景四:象征意义:3、找出文中属于背景材料的内容,想一想是如何将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提示: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

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4、揣摩含蓄的语言①“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②“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③“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提示: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式”。

④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内涵?提示: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凭借其坚船利炮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

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三、拓展延伸,提升能力:1、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请提出一个你认为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并阐述你的理解。

我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训练案一、用一句话概括以下新闻内容。

(不超过15个字)本报莫斯科今晚6时12分急电(特派记者:王学忠、郑迅)令人紧张得几乎窒息的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投票仪式于北京时间今晚10时12分结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庄重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首都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102张有效票中的56票,以明显超过半数的比分胜出,成功赢得主办权!提示:北京申奥成功。

(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二、(2001年全国)下面是发掘杭州雷峰塔地宫的一段报道。

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

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

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

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华。

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

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

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

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答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三、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写一则消息。

媒体:新华社地点:北京时间:7月25日上午9时事件: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成立,成员名单正式公布人物:总人数1099人,运动员639人,团长刘鹏其他:中国历届奥运参赛人数之最,超过美国。

提示: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中国奥委会今天公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全部名单。

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于7月25日上午9时在北京成立,代表团共由1099人组成,其中运动员639人,运动员人数不但创了中国历届奥运参赛人数之最,而且超过了参加本届奥运会的美国体育代表团。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任代表团团长,他希望中国体育健儿能创造佳绩,赛出风格。

四、完成《学海导航》的课后检测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