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
54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思阐释李晓艳 山西大学文学院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生活经历的感染,加之环境的熏陶,使他归心佛教,作品呈现出静逸明秀的诗境,并包含空灵自然的禅思。
本文旨从三方面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思和诗情,即诗歌中禅理的缘起、诗歌中禅思的表现和诗歌中禅情的体悟。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思一、诗歌中禅理的缘起(一)佛教兴起诗人的诗歌创作受社会思潮影响,唐朝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传教、译经等活动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一系列的宗教派别随之兴起,王维的诗作深受禅宗影响。
禅宗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思想和佛教思想相融合,为人的精神世界开辟出一片净土。
主张心性本净,即人之本心素来清静。
并提倡顿悟,即所谓顿然领悟。
(二)家庭熏陶王维字摩诘,此名取自佛典《维摩诘经》中的“摩诘”二字。
这与他的母亲关系密切,其母崔氏信奉佛教。
《王右丞集笺注》有云:“师事大赵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在山林,志求寂静。
”①幼年王维便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知晓佛理。
晚年的王维深受南禅宗思想的洗礼,开启了寄居山水田园的隐居生活。
(三)经历使然王维早年怀有政治理想,渴望在仕途有所作为。
他自幼聪颖过人,15岁起便开始游学应试,在诗、乐、画等方面颇有天赋。
开元九年,中进士,后因受连累被贬职。
安史之乱爆发被捕入狱,后又官复原职。
时局的瞬息万变和数起数落的坎坷经历,使王维把归隐作为晚年的生活方式,禅思对他的影响也愈加浓厚,确实达到他在《裴右丞写真赞》中所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
二、诗歌中禅思的表现(一)空明澄澈的诗境王维的诗作中,融入禅思,营造出空明澄澈的诗歌意境。
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首联“道”字点明中年的王维已深受佛教感染,与史料结合可知,他中年的生活亦官亦隐。
颔联“独”字,写得惟妙惟肖,一位隐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独往”、“自如”,是王维归隐生活的真实写照。
王维山水诗_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4/2006王维山水诗:禅文化解读及其翻译金秀敏(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海200444) 摘 要 受佛教禅学的深刻影响,王维的山水诗,在描写客观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为了准确传达原诗的文化,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就要把禅学思想和诗歌意境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 翻译;禅文化;诗歌意境;文化传递 我国山水诗歌开创于晋宋时期的谢灵运,经过三百年的发展,到盛唐时期,王维把山水诗的创作艺术推到了高峰。
王维诗歌着墨不多,但意境高远,被赞誉为“澄澹精致,闲远自在;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1]。
盛唐时期也正是佛教广为传播,中国佛教正式确立的年代。
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王维兼信南北二宗,尤重北宗,他的名、字均取自佛家《维摩诘经》。
他的诗歌幽寂、空灵、壮美,“字字入禅”[2],体现了佛教“空”的特点,如“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青溪》)、“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因此,胡应麟《诗薮》[3]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苑咸在《全唐诗》的《酬王维》[4]诗序也称:“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传递原诗的意思,更要传递原诗的文化。
禅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王维的山水诗歌中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频繁出现。
因此,要翻译好王维的诗歌,译者就要反复琢磨诗文的禅境。
本文从王维诗歌的禅境入手,对王维诗歌的几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空幻”观、王维诗意与译本比较“空”与“静”是佛教的最高范畴,是佛教哲学对宇宙、人生的抽象思辨。
佛教的空并不是一切皆无,它强调从世界的“有”中悟空。
怎样从有中悟空,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中抽象其现实的本质呢?禅宗经典中主要是以幻解空,即事物的表象是幻相,本质是空。
如,《金刚经》主要的思想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非相”,“佛告需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为:
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唐代: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说明: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王维全家人虔信佛法。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苦行斋心,除饭僧施粥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
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
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一情六欲,是遭“无生”。
倘使果直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小结
这三种特殊意象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王 维的诗中往往相互交融,创造出清幽、空灵 的境界,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 共同 构成王维那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禅诗 世界。
意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来到 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 隐的钟声,循着这钟声寻找寺院在何处。结合首联, 短短四句诗,已经显出山重雾隐的层次来,突出了 幽深、神秘、安静的氛围。特别是这钟声的出现, 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何处”一词, 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从整体上看,此诗深得《东坡志林》中所讲的“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之趣旨。本诗(亦或本画、本图) 从构图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 明月照松、清泉流石,低处是模特儿似的浣女与渔人, 末句是虚写,其意已于前三句之远、近景中暗示出来。 因为“远山无色、远水无波”,故首尾两联实是背景与 画外音,而中间两联才是浓墨重彩之处,因而我们只要 紧紧抓住“松、竹、莲”这三个典型的表示诗人品性之 刚直不阿、超凡脱俗、典雅峻洁的意象,并仔细体验作 为诗人山居理想之化身的浣女与渔人的质朴自由,本诗 的意境——一幅别开生面的秋韵图就美妙无比恍在眼前 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理
15岁已有名气。擅长诗歌、书画、音乐。成为京城 贵族的宠儿。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维 视之曰:“《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好事者 集乐工按之,一无差,咸服其精思。
21岁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事母崔氏以孝闻。与弟 缙俱有俊才,博学多艺亦齐名,闺门友悌,多士 推之。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 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 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 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 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 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 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你究竟懂得几分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
王维毕生精研佛理,体悟到一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山水诗的创作中。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的: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看,王维多写独坐静悟时的感受,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的体验融合;从诗歌的意境的表现来看,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在于空明境界与宁静之美,将自然地美与心境的美融为一体;从诗歌的精神层面来看,王维的诗表现的是冲淡的意绪和至高的“无我”的生命境界。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诗歌来从这三个方面浅析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一、王维的山水诗与独处体验王维晚年唱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又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因此他笔下的山水诗多为描写独来独往的归隐生活,尤其是坐禅精心时的感悟。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秋夜独坐》)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在空堂上禅诵。
以一颗宁静的心去感受着夜雨,落下的果实和草间的虫鸣。
人到暮年的我已经不会再求飞黄腾达与功名利禄,只求学无生之说早日涅槃。
这首《秋夜独坐》是描写王维晚年归隐生活的典型之作。
王维晚年自甘寂寞,独处深山,以求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学无生的具体方法就是坐禅,即静坐澄心。
又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夜坐空山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对于独处时寂寥的感受的描写,在王维的诗中处处可见,这种与坐禅相关联的独处体验的取材是渲染空灵诗意的基础,作者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二、王维的山水诗与空灵的诗境司空图认为王维诗“澄湛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
“澄湛精致”在于王维诗中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矫饰,不夸张,清新自然,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格”指的则是王维诗中表现出的静逸明秀的诗境,兴象玲珑的宁静之美。
王维观照山水见禅意
王维观照山水见禅意王维的山水诗,自然而然地与禅携起手来,看似偶然巧合,实为必然归宿。
这是他借用禅家的修路工具,开了山水诗通往淡泊清空一条路。
他使中国山水诗的美学历程逐渐向心灵走近,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他上承山水先知谢灵运自发钟情山水之风,下启陆放翁自由亲近山水,以山水为故人之气,功不可没。
归根结底,这与摩诘先生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有关。
“安史之乱”后,王维几乎万念俱灰:“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据《旧唐书·王维传》载:“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并常与裴迪诸君往还辋川山中,互相唱和,“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以自然山水为友,与清风明月为伴,在自然山水中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如《辋川集》之《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悠游散步于白石滩,悄悄地在水一方细语。
欣赏嫩肥鲜美的绿蒲,伴一轮清凉的月光浣纱。
此景此情,不也让主客俱醉,同享人生的艺术风景。
这时,王维虽亦官亦隐,甚至还做官到了尚书右丞,但精神是苦闷的,心境是低沉的,他的主要精力还是在自然山水中。
对时代、政治、社会,他虽没有彻底看透,但比之于刘宋时期的谢康乐,又的确深入、透彻了许多。
为了在现实社会中求生存,“亦官亦隐”的王维最终想成为一个脱尽俗气的高人,但又没有达到“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王侯门”的境界。
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把自然山水始终看成是知己,看成是一个相见恨晚的朋友。
因为他还是情系两头,并没有彻底归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山水自然,他不是发现,而是一种理解,在对自然山水的仔细理解中,融入了深沉的、带有禅味的情感,这种禅风流溢的情感,又与他极端个性化的生活情趣水乳交融、合为一体。
这样,在他的诗中,诗理禅理相通,诗趣禅趣盎然。
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禅意诗句
王维的禅意诗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的禅意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南别业唐代: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①中岁:中年。
好(hào):喜好。
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
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学习呀,即说“胜事自知”。
“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
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袁付斌内容提要: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
王维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
他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从王维诗的禅意的生成、禅意在诗中的体现和禅诗的审美等方面来探讨王维山水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一、禅意的生成1、家庭环境的熏染。
王维在《赞佛文》中称自己‚以般若力,生菩提家‛,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又此经专说般若,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其母崔氏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带发修行,并因同乡的关系,师事一代名僧大照(《宋高僧传》记为大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大照禅师名普寂,是禅宗北宗首领神秀的弟子,神秀圆寂后,‚天下好释者咸师事之‛,唐中宗还特地下制‚令普寂代神秀统其法众‛,于是名望更高,‚王公士庶竞来礼谒‛,成为当时的佛教首领),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请施庄为寺表》),这对事母至孝的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一首著名的山水诗。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独自在山水间游玩,感受自然之美的场景。
这首诗简洁而充满禅意。
"行到水穷处"描述了一个人在山水间行走,走到了水的尽头,象征着他在自然界中寻找深刻的感受。
"坐看云起时"描述了他坐下来观看云的升起,感受自然的动态变化,并在内心深处寻找宁静。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也展现了他对自我内心探索的热爱。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王维一生留下了无数的经典之作,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空灵之美、神韵缥缈和空明的境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把禅宗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思,具有独特风格。
王维(701-762),字摩诘,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作为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代表人物,王维与佛教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一生与佛教都有着特殊而又紧密的联系。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他的诗文里谈佛经、谈禅理,可谓是屡见不鲜。
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诗”,使诗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以至在他生前,好友苑盛《酬王维序》就认为其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观王(维)裴(迪)《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显然,不论是说王维“以佛入诗”,还是说其“以禅入诗”,都强调了王维诗歌与佛教禅理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为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穿透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寂”、“静”等特质层面解读其蕴涵于其中之禅意。
王维的山水诗之所以能够很自由地表现禅的意境,决定性的原因在于诗与禅的价值取向、情感特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巧妙联系。
本文尝试突破前人的审美视角,拟从王维对山水诗构思设计、描写手法、艺术表达三个层面的细腻特质捕捉沉淀于其中的禅意、禅理、禅趣。
一、构思设计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禅宗信奉“梵我合一”,“我心就是一切”的世界观。
在直觉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中“我”与自然溶为了一体,区别与界限消失了,“我”的情感、“本心”注入到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中,山河大地、花鸟草木也成为“我”,表现“我”的心境与思想。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和翻译
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品和翻译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有诗佛之称,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整理了几首王维的代表作,请欣赏。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翻译:寂无人声,芬芳桂花,轻轻飘落。
青山碧林,更显空寂。
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翻译: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翻译: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误入云拥群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黄昏时来到空潭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抑制心中毒龙。
《山中》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翻译:荆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头,天气慢慢地变凉了,枝头的红叶渐渐稀少。
弯曲的山路上原来没有下雨,可这浓浓的青松翠柏中烟雾迷蒙,水气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湿了行人的衣裳。
《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翻译:沉寂地把篱门紧紧掩上,在苍茫暮色中望着斜晖。
2024年山居秋暝王维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
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
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盛唐时代最着名的诗人之一。
李白因其诗超拔出尘,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而被称为“诗仙”;杜甫诗沉郁顿挫,以现实主义手法感时伤怀,忧国忧民,有圣贤之风,後人尊其为“诗圣”;王维在中国诗歌史上赢得了“诗佛”称号,显而易见,其诗歌创作跟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苑咸在《酬王维》中称王维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胡应麟《诗薮》中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
”王维把禅学理念融合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之中,在他笔下出现的常是清净淡远的山水田园,空寂幽静的禅宗意境。
佛教在东汉末年自印度传入中土。
为了能在中土扎根并生长繁衍下去,佛教与中国固有的儒丶道等传统文化杂交融合,在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唐季冲 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摘 要:王维年少而才高,以精通音乐、绘画、书法出众,被尊为“诗佛”。
但是王维诗歌前后期风格情调有明显不同,前期诗篇多豪情激昂,后期转向山水田园风格,表达闲情逸致或是佛家禅理。
本文将王维的山水诗与普通禅理诗作比较,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阐述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恬淡作者简介:唐季冲(1989.11-),江苏省南通市人,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6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85-01王维作为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他除了吟诗作赋,在音乐及书画方面有所造诣,还擅儒、禅与老庄,故有“诗佛”的美誉。
本文着重从写作手法及意境的角度,赏析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中的禅意。
一、“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一)禅宗:佛教的传入自南朝起到近代,禅诗经典而不衰,作为一种诗派,得到诸多圣贤热捧。
而佛教真正开始中国化,从六组慧能开始主张从世俗中体会宗教感情[1]。
历来研究者将禅诗分为了禅家诗、禅理诗及禅韵诗,这类禅诗有一些共同之处,比如:擅长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描写山山水水;或者是借助丰富的物象,以此抒发诗人内心的空灵静;在这类诗中,诗人多借助于对比、比喻、反衬等表现手法,赋予诗歌禅理。
(二)王维与禅的渊源也许是受母亲礼佛的影响还是因为所处时代的动乱局面,王维虽然位居朝堂之上,但自己的内心已不如往日一腔热血。
王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借禅诗予以明志,这也可以理解,从他仕途经历可以看出,王维有志不得事,后期又经历了安史之乱,动荡的局面已把诗人的踌躇壮志磨灭得差不多了,最后到晚年王维沉湎于佛理。
王维的禅诗,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借助空山、鸟语、落花、寺庙、明月等描写反衬诗人宁静淡泊之志。
其实这正是佛家所阐释的人生哲理:看淡名与利,一切皆空的。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导语:王维精于佛禅,其诗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多表现出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诗风。
王维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移植都深刻的反应出性本清净、万法虚空和常心是道的禅宗思想。
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的山水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的山水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作文字优美,自然清新,意境恬淡,无论边塞诗、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还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以下是王维的山水诗,欢送阅读。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看淡官场。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和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这一时期,王维沉浸于隐居山林的宁静自在心境中,将其诗、画、乐、禅等方面造诣相融合,写下不少山水诗传世佳作。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寂静无人的山里,刚刚下过一场雨,初秋的黄昏,空气清新凉爽。
明月高挂天心,照进茂密的松林,洒落一地斑驳的树影。
清澈的泉水在光滑的岩石上叮咚流淌,水波映着月色,闪动着银亮的微光。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歌声笑语,几个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
亭亭玉立的荷花纷纷摇动,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荷塘月色的宁静。
任凭春天的芳菲消逝吧,此时的秋色如此美妙,令人流连忘返。
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将秋日黄昏雨后山中的美景鲜活生动地呈现出来,同时也流露出诗人远离世俗,亲近自然美景,安乐于山林生活的禅意思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句强调了诗人的心意,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全诗不事雕凿,天然入妙,高步瀛评曰:“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唐宋诗举要》〕《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月夜,独坐在幽静的竹林里,间或弹弹古琴,间或长声吼叫。
竹林僻静幽深,无人知晓,恰有一轮明月悬挂空中,洒下银白的月光,与诗人作伴。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是很多人心中的思念,这是很多人心中的记忆,王维用他诗意般的笔记录了美好的山水,美好的思念,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到唐代,和王维一起体会禅意的净,体会山水的乐趣。
一、禅意萦绕的王维禅宗是中国的文化,她有深刻的佛教特色,并吸收了道家、玄学的思想,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内容。
在唐代时期,禅学文化快速发展,诗歌更是达到鼎盛时期,禅和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以禅入诗成为一代风气,孟浩然、常建等诗人都在这方面的造诣都颇深,诗作中的禅意都颇深,但王维将禅宗融入诗中的境界是其他人所不及的,其诗可称“字字入禅、句句含禅”他将禅学的淡、远、空、寂等思想渗入其诗,处处体现“静美、澄旷、寂悦”的禅意,王维曾写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禅韵盎然。
王维的很多诗中都透露出诗人内心那种随缘尽化、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平淡空澈、任运无心的情感心态;静寂宁澹、神与物游的处事与观物方式。
好禅意萦绕的王维,好美的诗词歌赋,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心灵似乎都得到了净化。
禅意对其诗歌影响甚为深远,他达到了诗禅合一的境界。
“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此诗不见半字说禅,不见一丝禅意,但当整首诗营造的意境一出却自然将禅意带出,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悟、禅机,绝不刻意说禅,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也就是所谓的“绕路说禅”的阐释方法。
如他的《饭覆釜山僧》一诗所言文中不着禅字,但其精神意趣则是最透彻的禅,诗人已把对尘俗生活的认识和体悟提高到了“圣境”。
王维不止在诗中体现禅意,更是将禅的境界理解达到了顶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北窗桃李下,闲坐但焚香”;“薄暮日已薄,禅寂日以固”。
细细读来,禅意尽显,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都将王维身上的禅风禅骨表现的益发深刻,直抵人心。
二、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王维的禅直接影响王维的作品,不论是诗歌还是画作,禅意都融入其中,他的诗如画卷,铺陈开来给人的感觉是空灵、是淡远的美不胜收。
王维最有禅意的一首诗
维富有禅意的一首诗,读后令人醍醐灌顶,不愧为“诗佛”《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首先,诗的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意思是说,枝条最顶端的辛夷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
辛夷坞,是辋川的地名,因盛产辛夷花而得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内。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木末芙蓉花”指的就是辛夷花,它并不矛盾。
由于辛夷花的花苞,是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且形如毛笔,所以王维这里用“木末”二字形容是极为贴切的。
而辛夷花开放的时候,无论是花瓣的形状还是颜色,都与芙蓉花相似,所以王维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
另外,芙蓉花,也就是荷花,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它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故王维在这里,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还有借助芙蓉花的品格,来说明辛夷花净洁且傲世的品格。
它也是王维佛教思想与老庄思想融合的体现。
然后,诗的后两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意思是说,在山涧两崖相向的涧户中,一片寂静杳无人迹,辛夷花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
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出,王维主要从辛夷花的生长环境,来描绘它的花开花落。
可以想象出,辛夷花在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中,开放时使得整个山间一片火红,凋零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
当然,王维这里不是简单的描写景色。
这两句重点在于辛夷花的自开自败,这首它身为花朵的本性。
不企求有人欣赏,哪怕是在绝无人迹的环境中,也自满自足。
而这正是王维妙悟精神境界的体现,它是王维以清净的禅心来观照自然意象。
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这种精神境界,无疑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各种压力和纷扰。
清人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摩诘深于禅,此是心无挂碍境界。
虽在世中,脱然世外,令人动海上三山之想。
总的来说,王维这首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营造了一种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
这种境界恐怕常人难以达到,不愧为“诗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当时佛教宗派林立,义学兴旺,各派都有自己的立宗典据、传承系统和理论体系。
在社会上,儒与佛的教义并行不悖,许多文人在思想上出入儒释,士大夫学佛佞佛风气极盛。
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那么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
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诚如张毕来先生说,大和尚无非是“出了家的士大夫〞,自命为居士的许多文人那么是“在家的大和尚〞。
王维生活于禅风大炽的唐代,诗人与许多的禅宗僧侣、佛徒有着交往,常与禅师接席谈佛说诗,耳闻传语,于是以禅入诗便很自然而又蔚为风气。
三、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一)诗中“云〞意象的赏析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在对自然山水意象的体察和描写中,王维与同时代其它诗人的观物视点与处物心态不同。
他既不是把山水当作暂时解脱自己尘世心身之累的一种精神寄托,也不是借对隐逸生活的崇尚来标榜自己的清高逸远,而是旨在打破尘俗生活中的“物执〞、“我执〞。
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如他诗中所写的山水物象,均被诗人看做是有佛性的生命存在形式和自己禅悟心态的外化形式,并全心身地投注其中。
王维总能以一种禅宗的洞观淡如的态度来对待世间的一切,使他对宇宙对人生都能始终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淡心境,并将这种心境融入到对一切自然景物的欣赏当中,融入到了对宇宙自然哲理的理解之中,也融入到自然山水的诗歌创作之中。
因而他的诗歌就常常透露出一种平淡空澈、心气容和的人生态度,理事无碍、物我圆融的情感心态。
王维诗中的白云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意蕴。
例如他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村叟,谈笑无还期。
〞这诗作于王维中年退隐终南山之时,诗中最富禅意的是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人经中年时宦海沉浮,不再为功名利禄所拘系。
他隐迹林莽,乘兴出游,自在信步,来到水穷之处,因地而坐,但见山间浮云,自浮自动,自长自消。
云的漂浮与心的自适,云的静穆与心的澹泊,云的淡如与心的空灵,彼此圆融地合成一体。
在此,人所常见的如焦虑、忧憾、烦恼等统统不见了,只有平淡、恬静和自在。
这正是禅家所说的“不住心〞和“平常心〞的境界。
〔二〕诗中“山水〞意象的赏析王维的诗,往往以禅趣入诗,对于山水自然,他并不是竭力融入其中,而是超然物外,以澄心静观的审美态度体察默想,在对自然景物的观照中,获得“那个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感悟到真如的永恒存在。
王士《带经堂诗话》卷三中就曾说王维诗“字字入禅〞,后人也因其多以禅悟诗,以诗体禅,诗禅一致,冠之以“诗佛〞美誉。
那么,王维诗中的禅趣到底表达在哪里呢?在他的山水诗中,以自然山水之具象来表示本体,通过营造一种寂静清幽的意境来显露禅趣禅心。
以《书事》一诗为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诗中描绘的是:细雨刚停,天气转晴,深深院静,门户懒开这一寂静清幽的环境;主人独坐,闲看苍苔,恍兮惚兮,悠然心驰这一清闲静谧的心境。
尘世的喧嚣,生活的荣辱,恐怕此时早已忘却,连这青苔也似有假设无了。
是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还是人心已在青苔色?自然妙趣,宛如天成,到达了“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
他的《鸟鸣涧》一诗也是刻画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桂花纷落,其境地已是何等的空寂了,而“月出惊山鸟〞更微妙地点缀出夜中山谷的万籁无声,这一瞬间的“动〞更反衬出广袤夜空的无比寂静。
〔三〕诗中“空、闲、静〞意境的赏析王维山水诗中所蕴含的禅意,集中地表达为闲静空寂的境界。
这不难理解,空寂地境界是禅宗所追求的一种“乐境〞。
要想到达这种境界,最好的去处自然是绝无人间烟火的山水之间,借助寂静清幽的山林来摒心绝虑,忘却尘世纷扰,从而进入空寂的禅境。
在这里,“闲静空寂〞既是禅境的写照,也是自然山水的写照。
王维以“澄净〞的心境观照空山寂林,进入除尘净虑的“寂静界〞,直觉体验山林之乐。
仍以《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是“空〞的,雨是“新〞的,既“静〞且“净〞,雨后空山清湛静谧,晚景宜人。
皎洁的月光朗照松林,树影斑驳,姗姗可爱。
林中一股清泉,漫过山石流淌,发出淙淙的悦耳之声,以声衬静,更衬托出山林的闲静。
幽静的世界中传出一点枝叶的窸窣碎响,目光到处,原来是洗衣浣纱的少女归来了;山涧中有荷花涌动,因为沿水而下的渔舟推动了视觉、听觉、感觉器官,并加以综合运用,出色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而又幽雅静谧的雨后秋山图。
尾联的“随意春芳歇〞,正是“无念〞、“无作意〞、于此无所住心的生动写照。
王维喜用“空〞、“闲〞、“静〞等字样。
“空〞,并非指空无一物,而是诗人以虚静的心境观照山林时,所获得的那种空明洁净的总体印象,是“心静如空〞时的一种空灵清静的审美体验。
“闲〞并不是指无所事事,而是诗人随遇而安、淡泊于名利的心情的生动写照。
“静〞也不是死寂无声,静中有动,静中有声,是禅宗推举的般假设静观。
王维有众多诗句描写了这种闲静空寂的境界。
这里再举两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前一首《鸟鸣涧》,诗中虽是有动有声,然而绝非噪闹,恰是一种空、静之境,以动态托静态。
“人闲〞、“夜静〞、“花落〞、“山空〞,是心境亦是处境,在空旷宁静之中,明月乍出,有光而无声,却“惊〞动了山鸟,虽着一“惊〞字,依然是静的延伸。
桂花轻轻飞落,山鸟啼鸣宛转,更显出春涧的幽深。
这是灵动的静氛,传出了不着一物的空静心境,这也是宇宙精灵恒在状态的通然了悟,明月千古复万古,山鸟“时鸣春涧中〞,亘古与时下打成一片,高妙的衔接组合,令人深深地感觉到“见心〞、“见性〞的玄冥禅意。
第二首是《辋川集》中的《鹿柴》,所写的完全是一种空明寂静的意境:空山里静寂无人,只能听到人语的回响,那回响仿佛来自天边。
林深幽暗,一抹残阳透过密林照在青苔上,这点亮色使深林与青苔的幽暗愈发深重,更衬托出空山的寂静之深。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空而又寂的境界。
动静相形,喧寂相衬,这就是诗人从禅宗那里借鉴来的艺术辩证法。
同时,这也是宴坐静观的禅所必然带来的艺术思维方式,“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澄净之心映照着大千世界的动静喧寂。
禅境是一种独特的美。
这种美就如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蓦然见到的“那人〞,犹如迦叶尊者在灵山会上心有妙悟时的破颜一笑。
这时,诗的`意境实际上是表现为禅境。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境的高处即是进入了不可思议的禅境。
禅宗的悟道,忘却心机,忘却物我的境界,与意境的心物合一,物我神游是统一的。
王维诗作的魅力所致,相当程度上在于不仅创造了意境,并且变化为禅境。
正是由于王维得之于禅宗的影响,并将意境统一于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四、王维诗中的禅趣空静之美在“诗中有画〞中表达出来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
诗与画在表现艺术上有共通之处,画理往往可用于诗理。
就山水诗而言,实写可以描绘物的形态,虚写那么有助于传达出物的神韵。
实以引虚,虚中孕实,能使欣赏者回味无穷。
好的作品,总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虚与实、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兼为诗人和画家两大身份的王维,历来被推许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手。
王维诗南宗山水画之祖,开创了“意在笔先〞的写意派画风,表达了先神后形的法那么,而他的山水诗同样具有写意画的艺术效果。
《辋川集》中的二十首绝句,活脱脱就是二十祯写意山水小品。
诗人善从情景交融入手构思,略去景物的次要局部,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最动人处,力求写出辋川山水的精神、气象及其丰富的个性色彩,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自然,也融入了诗人所追求的禅意。
来看《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山中,涧户、芙蓉花,眼前能看到的似乎就是这些东西,其它地方均为空白。
就诗的审美层面看,诗人以极其平淡的笔调,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幽独世界,在绝无人迹的山涧旁,火红的芙蓉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落。
这里一方面可以将芙蓉花的孤高看作诗人追求超尘脱俗之精神境界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此超尘脱俗的精神境界的陶醉与赞颂;另一方面,这里也借花开花落的“象〞,寄寓了佛家“无我〞的禅理。